第2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对我们修行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先知道一个事情,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流转者谁?这个很重要!到底谁在流转?我在流转,我们一般讲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不对呀!这个色身死亡以后就消失了,你的来生又换了一个新的色身,所以不是色身在流转,色身每一期生命都不同,它是片段的,一块一块的,那到底谁在流转?对了!一念的思想在流转!当你色身消失的时候,你今生的思想会贯穿到来生去,思想会通过死亡让你来生继续受用。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断的在重复的,除非你用佛法来调整你的思想,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今生很可能继续的造,因为他思想贯穿。你看有些小孩子,他也没人教,他很喜欢布施,你给他一个苹果,他看到你来,他很自然切一半分给你,你说他有接受教育吗?他那么小,哪有接受什么圣贤教育,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看这个动作,这个人福报很大,布施的思想,富贵从布施中来;小孩子经常跟人争吵,这个人生命当中很可能会丑陋,嗔恚丑陋,你看庄严从忍辱中来;如果小孩子把东西都藏起来不与人分享,这个人贫穷下贱,贫穷从悭贪中来。小孩子他不会掩饰自己,他最纯真,三十岁看不准了,他的行为都修饰的很好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其实继承了过去,当然我们也可以做调整,让今生重新改变,我一定要改变!总而言之,整个流转当中,主导我们的是思想,而思想当中,最可怕的是思而不是想,想是一时的,思就是我们心中坚定的一种意志力。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参考。佛陀的弟子有一个叫舍利佛尊者,大家都很清楚,他曾经五百世变成毒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明一下:在过去婆罗蔓国,有一个做买卖的生意人,这个人很会做买卖,他做了买卖以后,他挣到了钱,除了他日常开销以外,他干什么去呢?他也不是去买房子,也不是买车子,他买黄金,他特喜欢黄金。所以,他把他所赚的钱,大概日常开销以后,就赶快去买黄金,慢慢慢慢他黄金多了,他觉得黄金虽然颜色光泽很不错,但是没有造型,他就把他所挣的黄金打造了一个花瓶,他更喜欢了,除了光泽还有造型。他拿一个盒子装起来,藏在他家里面地洞里去,他一天工作回来把黄金打开一看,噢,一天的疲劳就消除了,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深好乐,贪爱黄金,他那个贪烦恼是恶念,当然,他也没有遇到佛法,也不知道怎么调整,他看到黄金这个金瓶以后,他更喜欢了,他赚了钱都把它弄成金瓶。他一辈子做了七个金瓶,但是人的精神体力有限,他后来就死掉了。
死掉以后我们知道,色身的死亡,他的思想还在,贯穿到来生变成一只大蟒蛇,守在黄金洞穴旁边,谁靠近,它就出来警告你,你再不识相,它就伤害你了。后来做了五百世,死了以后,又变成毒蛇,死了以后,又变成毒蛇,第五百世的时候,它突然间找食物的时候,它三天都找不到食物,觉得很痛苦。
一个有善根的人对苦境的刺激,一个人接受痛苦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自暴自弃,这个人没有善根;第二种有善根的人,他有善根,痛苦一刺激他,他启发他的正念,他开始反省,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开始向内反省,这个人就有救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向外攀缘,你就没有办法自我调整了,自觉、自审、自调。它开始回光返照,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次的毒蛇,到底怎么回事?它就知道它贪爱这个黄金,造成了它五百世毒蛇的身,它非常惭愧。
它是很累了,它拖着疲惫的身体跑到马路上找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看到这个毒蛇很怕:你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它说你放心,我不伤害你,我求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它说我为了我这七个金瓶,我付出了五百世毒蛇的这种痛苦的果报,我想把其中一个金瓶供养给寺庙,由此请佛来超度我这毒蛇之身。这个年轻人被它感动了:好,可以!他就用扁担一边坐毒蛇另外一边放金瓶,两个就挑着到寺庙去。这个寺庙欢喜地接受它的金瓶,也为它说法,说法以后,这个毒蛇是有善根的,听了满心的欢喜,它说,我干脆七个金瓶全部捐出去了。它本来只带一个,它回光返照,只想舍一个而已,它又带这个法师又到它的山洞,把六个金瓶全部挖出来,全部供养出家人,后来它就绝食不吃饭了,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升到忉利天去了。
诸法因缘生!为什么它从毒蛇转成忉利天,是谁在主导它的生命?
对,它的思想!它的思想改变了,它从一种贪欲悭贪的思想转成一个布施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头,心若灭时,你这个业就不可能得果报,因为业后面那个动力,那个马达被关掉了,这个业就变成什么?唯识学上说不增长业,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可能得果报,它业种还在,但是它这个种子已经枯黄了,它没有生长功能了,业要得果报一定要不断的造作,今天做,明天做,要增长,要增长这个业才有力,才有气势。
所以,忏悔所对治的业在唯识学上说,我曾经造了杀盗淫妄,但是我真实地忏悔了,我从今以后也没有再起现行,这个业也没有消掉哦,它潜伏在阿赖耶识的大海的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你只要不要再刺激它,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那么这个业等到成佛,等到成就初地菩萨再来处理它,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带业种,不能带现行,你不能再起现行了,这个业只要还有现行的滋润,只要你还在造现行的业,这个业就不能带。我们讲带业往生,只带业种,不带现行,如果你现在还在造一个罪业,这临终会障碍。
所以持戒是很重要,因为你这个业已经不造了,变成业种,叫不增长业,可以带,但是这个业你还在造,那你临终你要小心了,你临终是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造业的力量,可能造业的势力会强过你往生的势力,因为它是你习惯动作,它是你熟境界啊。所以我们往生的人,除了持戒以外,要忏悔,就是让你的业要经过你的忏悔后,那个私心所要断掉,你断相续心。舍利佛尊者他就是断了相续心了,他本来是一个毒蛇的一个思考模式,悭贪,不舍,又贪爱执着,后来转成一个布施的心、慈善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生命可以改变的理由。
所以,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就是你一念的思想在流转,你这个色身,它只是一个果报而已,就像一个房子而已,你用完就丢了,房子里面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坏了以后,那个人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那个人不调整,就没有救了,你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不改变,你的生命就历史不断的重演,如果你今生贫穷,你来生还是贫穷;如果你今生丑陋,你来生还是丑陋,因为你的思想没有变,所以它的业感没有改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想要成佛,当我们想要往生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要从我们的思想改变了,因为它主导,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它是一个主导者,其它的业力只是一个枝末而已了。
好,我们有这个观念以后,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我们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请合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好,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
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毒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其实这个啊,这就是考验你的智慧水平,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它调成正呢?这不是勉强,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了!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就是要自我沟通,你要跟自己沟通,你一定有盲点,所以为什么佛法是觉,佛者觉也,因为他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觉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所以,当你的心都是邪的时候,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要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了!
我们今天早上说过,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弟子心不安,担忧,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嘛。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对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极乐世界来嘛。
所以,佛法它怎么样?它转,它疏导。小乘人他喜欢用断,就是把善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是疏导,这个水,你有本事黄河泛滥,没关系,我把你疏导为灌溉。所以,念头没有错,它是因为被一种错觉误导了,你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把它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导过来就好了。
修行一定要用行为、用智慧来引导你,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你看有些人他不用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恶——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恶,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他不知道,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怎么样,你不敢造恶而已了,你不敢造恶,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你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这种性嘛,你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你要把它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没有意义嘛!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个快乐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你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也可以常得到快乐啊!这个快乐是圣道的快乐。所以你现在就是说,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的时候,你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你把道理说明,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谢过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沟通,不要诃责它。这个讲邪正。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虽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这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这个,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好,我们到这个地方。今天有没有问题?
问:学佛的人应该如何将生命归零?归零和忏悔两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处?
答:当然刚开始你会觉得有矛盾,因为你归零是空观嘛,离一切相,但是佛陀他是这样,我们调心之道是两个方法,两个操作:第一是从假入空,这个心中没有相,没有恶的相,没有善的相,但是空观也不能待太久,待太久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要修善。但是空观对你初学者很重要,因为他必须要破执,那你忏悔的时候,忏悔的时候不能修空观,修空观怎么忏悔,你要起惭愧心啊!忏悔的时候修假观,你思维你造了很多罪业。
所以你修什么法门,你的心态要跟这个法门相应啊!我再讲一次,忏悔的时候要修假观,你观想你业障深重,你忏悔的时候,你不能想我造了很多善业,造了善业怎么会忏悔?你不是在开玩笑,对不对?忏悔要思维自身的罪业,善业这块先不要去想,虽然你造了很多,先不要想,想你不好的这部分,你才有办法改变嘛!
所以忏悔的心态是思维今生已经造的罪业,但是临终的时候,要想你好的那一面,真的,对你有好处!临终的时候要思维你自己不简单啊,这一路走来造了不少善事,一路走来也发了菩提心,我现在要到净土去,临终的时候要鼓励自己,注意啊,临终的时候不要想到你过去做了什么错事,这个要放掉,临终要起善念,那平常忏悔的时候,你可以思维你不好的部分,把它发露出来,在佛前发露出来,一个东西一发露,一见光就像那个水沟一打开,它的细菌就消失掉了,你要覆藏,它的细菌就滋生。
所以你看我们造善要盖起来,你跑去洗厕所,出来的时候都不要让别人知道,对啊!阴德天报之,阳德享盛名。你看你扫厕所出来,扫得很辛苦,人家拍拍手,福报就没了,因为享盛名了嘛。但是出来时稍为躲躲看,看没人,赶快跑出来,阴德天报之,上天要报答你了,要做阴德,阳德的时候,你一散发,一曝光就散掉了,可惜了!
问: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请人助念,他有何方便来补救?
答:哦,这个很麻烦,因为痴呆症,第六意识,最重要是第六意识,你没办法跟他沟通。第六意识,一个人痴呆以后,他第六意识的门几乎关掉了,完全靠自己了,看他自己的善根了,沟通无门,因为你跟他讲什么,他听不懂啊!所以痴是很麻烦的,你看一个人他造很大的恶业,他烦恼很重,只要这个人还有办法跟他沟通,佛法就有办法救他。
央掘摩罗,今生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本来要杀一千个人,最后想杀佛陀,佛陀跟他讲几句话,他就证得初果了,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证得初果了,我们没有杀人,我们没有证得初果,因为他遇到佛陀,当然这个人肯定善根深厚。
所以,这个痴呆不好啊!其实我们一个人,你平常修行,你要发愿你要么身体健康,要么早点走,临终的时候,病不要拖太久,真的!因为病痛拖久,你的心念会慢慢失去意志力,色身会影响心。
我看过有几个老和尚,平常很用功,但他病痛拖的太久,在床上躺得太久,后来他都没什么念头了,散掉了,病痛比死亡更可怕,从往生的角度更可怕。要么就健健康康地活着,要么就早点走,在这拖着,把你的正念都拖没了,因为第一个,他不可能再听经了,第二个,他也没办法做功课了。所以,他的正念,一个人的正念不是进步就退步,他就不断的退失当中,退失当中,正念不断的退!如果拖到三年以上就不好了,不好了!
所以,我们平常修点福报很重要,愿我临终无障碍,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病痛,病痛的折磨。
问:那么受了菩萨戒的弟子,时间上不可能方便,如受六斋日,其他的六斋日补救可以吗?
答:可以,我们曾经问过海公,说在家居士菩萨戒受六斋日,如果六斋日是上班时间怎么办呢?海公说,调到礼拜六、礼拜天,找一个最近的礼拜六、礼拜天去受就可以了。海公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佛陀让你六天主要是让你体验出家的生活嘛,既然是这个精神,你礼拜一体会跟礼拜六体会有没有一样,差不多!我今天体会,我改成明天也可以吧,对不对?所以海公说可以,你可以一个月选择六天就可以了,选择你方便的时候受,海公说是可以的。好,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问:请问法师,弟子受菩萨戒,但因邪见……
答:邪见很严重啊,因为你因烦恼还有救,邪见很严重啊!
问:邪见破了,邪淫的重罪,经法师的指道,拜忏一年可忏罪,然后可以重受菩萨戒,弟子以后天天拜佛,一个小时忏悔,不敢稍为放松,但没有见好相,如此受戒可以重受吗?
答:拜完一年可以重受,但是一年不能断啊,每天都要拜,你应该不会一直邪见吧?一直妄想吧?邪见所造的罪是比较重的,但是佛弟子不太可能一直邪见,你不可能说造这个没有因果,你可能是一时的烦恼,邪见造的罪是很重的,所以你看外道造罪特重。外道说鸡鸭鱼肉本来就是天下的一道菜啊,对啊,这种人杀业就很难忏悔了!所以你看我们今生的时候,有些人病痛,他拜个三个月八十八佛就好了,他的果报没有很坚固;有些人他病痛的时候,他拜了一年都还没好,这个业特别重,特别坚固。
不要一直邪见,所以,你看,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明知故犯比较重还是比较轻啊?对!比较轻,正知正见!明知故犯比较轻,你学了佛你还造恶业,学了佛造了恶业比你没有学佛还轻,因为他多少会有忏悔惭愧心,就算他造的时候没有忏悔惭愧心,他方便时可能没有,正造的时候没有,他造了以后,几天以内一定会起忏悔心,除非这个人都没有学教理的,只要他知道道理,他造了以后,几天以内一定起忏悔心,这个忏悔心升起的时候他就折损罪业的力量,那么外道在造业是尽情的造业。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贪瞋痴,我杀一只鸡,佛法讲,诸法因缘生,过程很重要,你看,我喜欢吃它的肉而杀它,这是第一,依之贪欲;第二个依之瞋心,我看这只鸡不顺眼把它杀了,瞋心;第三个,愚痴,我为了要祭祀,这个鸡本来就要杀的,杀掉。哪一个最重?从大乘角度,愚痴最重;第二个,瞋心,对,在菩萨戒里,贪欲是最轻的,痴是最重的,第二个是瞋,第三个是贪,菩萨戒。
声闻戒,贪欲比瞋恚还重,因为声闻戒它重出离,贪欲正好障碍出离,菩萨界重菩提心,瞋心伤害菩提心,贪心还不伤害菩提心。你说,我受了菩萨戒,我又很喜欢喝咖啡,没事,轻微的贪欲它不障碍菩提心的,他大悲心嘛。
那么你造了重罪以后,你如法的忏悔,最重要的你要断相续心,就是你没有想要造第二次的念头了,那你忏满一年,既便没有见好相,弘一大师说可以重受,重新再受一次,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再犯了!那么那一次的业变成让它自己沉淀下来,沉到阿赖耶识的大海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不要动它了,那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临终它也不可能障碍你了,除非你后来又做。所以,你一旦做了以后,除忏悔以外,记得,你要断相续心,你后面不能再做了,下面再做,又会把过去的加起来,你又把那个业又调动起来了,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