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多欲为苦--警惕欲望的祸患

2014/08/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多欲为苦--警惕欲望的祸患

“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欲望贪求无厌,永无止境;总会遭到“求不得苦”的时候,就会苦恼丛生。所以说“多欲为苦”。

学佛者,应该特别警惕欲望的祸患,正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假使不能够以智慧观照欲望的话,就会处处为欲境所转,等于在种地狱之因,不得不谨慎。

马鸣菩萨所著的《大庄严经论》中也指出:“若其多欲者,诸根恒散乱,贪求无厌足,希望增苦恼。”假使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会如饥似渴地不断向外攀缘,追求满足,心无法安定,难免被外境所困扰和牵制,心神常常处于散乱之中。贪欲之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不断生灭的欲念化着希望的泡影,只能徒增无边的苦恼。

除了贪色和贪财,每一个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喜欢贪求名誉、地位。更有一种人,认为名誉可以光宗耀祖,显亲荣己。因此不断贪求,所以叫做名欲。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第二十一章有关于“贪名危身”的开示:“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所以佛说,人追随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世间的一个好名誉。等到功成名就了,这时候,这身也就快要老死了。实在没有什么大意思!贪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学道,这就枉费了功夫,劳苦了身形。譬如一柱燃着的香,虽然令人闻着清香四溢,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柱香也越燃越短,最终化为灰烬。等到这柱香烧完了的时候,才知道当初追求的虚名正是危身之火。而这些往往是在人贪求虚名、陶醉其中时毫不察觉,到知道时已经悔之晚矣。

食欲:就是贪着种种饮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贪食美味佳肴而残杀生命,所以叫饮食欲。

中国人一向是很讲究品尝美味的,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和吃有关系的。食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众生,所以能够活在世界上,就是依靠饮食维持生命。

在《佛遗教经》中,释迦佛告诫我们:“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愿云禅师有一首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让我们慈悲戒杀,奉行素食。

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识昏昧,昏睡如泥。像这种贪睡眠的,叫睡眠欲。依照社会一般的说法,每天起居三八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睡觉八小时。但是有的人喜欢睡懒觉,这种习惯是要不得的。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宰予,老夫子上课的时候,他常常打瞌睡,因此,孔夫子很生气地责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意是,宰予,你这么大好的光阴不听课,只想睡觉,他好像烂木头一样的,怎么可以雕刻呢?用粪土建造的墙壁,也是不可以把它粉饰的。

无独有偶,释迦牟尼佛也有一个喜欢睡懒觉的弟子,名叫阿那律,每当佛讲经的时候,他总是打瞌睡,佛很严厉地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听了佛的教训,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精进修行,七日七夜没有睡觉,这么用功下来,真是过犹不及,把眼睛都修瞎了。佛陀见到这情形,就很慈悲地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结果,他证得了天眼通,成为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罗汉尊者。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荀子说:“欲而不得必争,争必乱。”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欲的害处了。

《四书》中的《孟子》,一开始就讲到被儒家尊为“亚圣”(次于孔夫子的圣人)的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很高兴地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大意是,老夫子啊!你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我这儿来,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一定会满足我们好多的希望吗?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你做国王的,不要欲望心太强,一开口就讲“利”字,只要有仁义也就好了啊。所以孟子又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做君王的一开口就是希望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怎么样可以满足我们国家的利益;而为官的假如一开口就说对我的家庭有什么好处;或者读书人、甚至老百姓都说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可以满足我的私欲,那么,举国上下,上自国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彼此相争,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危险了。可见儒家也是反对强调欲望的。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财无所乐反添愁;贪名,名无所乐为名累;贪色,欲壑难填伤身多;可见佛说“多欲为苦”如警世钟。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放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安住菩提道中,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杂染欲。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导弟子们,欲想摆脱苦恼,超越轮回,必须克制贪心,截断欲望,清心寡欲,不为物累,不为欲缚,使自己心不为境所转,身不为形所役;而于“身心自在”的状况下,精进办道,然后可粉碎名利枷锁,跳出欲海狂澜;甚至断烦恼,了生死,恢复真我的本来面目,究竟离苦得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正如法师:贪心是纷争之源

1、不贪,不是无为,而是为而不为。 2、看得开,想得...

贪念恶念感召生死轮回苦

佛住在波罗奈国鹿野苑时,一日早晨到城里托钵,看见一...

男欢女爱的祸患

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

因小失大,莫此为甚

世间上,许多人因为贪图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则是只...

圣严法师: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法华...

凡事适可而止,把握好人生方向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

一罐糖

有一个农夫,生了八个儿子,只生了一位掌上明珠,他对...

不要带着某种功利的目的去信佛吧

我所在的城市,地下是一片煤海。太多的人拼死违规偷采...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思惟略要法--不净观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嗔恚,颠...

气质的培养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

学佛是为了修心

进佛门是为了修行,不是旅游,例如,以前有人办禅定营...

如何才能渡过欲爱之河呢

欲爱乃生死之河流,如何才能断除这欲爱之河流到寂静的...

【佛教词典】无害界

谓于害界。思惟过患。如是害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证涅...

【佛教词典】槌墩

(物名)槌砧之异名。正字通曰:墩音敦,平地有椎者。...

在家学佛男众女众的模范人物

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 佛法住世,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

药师灌顶真言的功德

「药师灌顶真言」是出自《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药...

宏海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

好,我们尊敬的信忍法师慈悲,我们陈会长还有我们学会...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爱桩不拔难生净土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

炒股障碍修行

张居土学佛很精进,十几年如一日,严持戒律,诵经拜忏...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生命意义在于尽本分,发挥良能

人人都要感恩,珍惜时间与空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如何去消除病苦

如何去消病苦?病其实是三类病,佛陀说三类病。 一个是...

口业清净得大智慧

密迹金刚力士告诉寂意菩萨:过去久远世时,有位神仙名...

常熬夜者应多吃胡萝卜

常熬夜会使身体的正常节律性发生紊乱,对视力、肠胃及...

怎样检验出离心及出离三界火宅

检验出离心 佛说死无常,死来无定期。若已经得到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