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惟觉法师  2017/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用心思惟──知恩感恩

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感恩”、“报恩”。知什么恩?知父母、师长、社会、国家及三宝的恩德,并且进一步感恩、报恩。先想一想哪些人对我们有恩?想即是思,依着佛法思惟,把事情想通了,就能心开意解,心中感到清净、宁静;如果道理想不通,生活便容易落入烦恼当中。

知恩,“上报四重恩”,思惟感受所有人对自己都有恩德,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现;不论亲疏、上下、同事、同学、师长、父母,乃至于世间上所有的人,都在帮助自己,都在为自己服务。事实的确如此!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业成就的阶段,都是仰赖父母生育、养育与照顾;求学阶段,师长给予我们指导与教诲,使我们学得谋生的技能与知识;创业阶段,社会与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产生困难,事业也不能成就;在人生的历程,三宝能指引我们使人生迈向光明,开启我们的智慧,转化一切烦恼业障,让我们能超越生死大海,出离轮回之苦,到达极乐的彼岸。这些人、事、物对我们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帮助,如是思惟我们确实应该感恩、报恩!

知道自己与父母、师长、国家、众生是一体的、是共同依存的,这个就叫做“知”,知了以后,便能心存感谢、心存感恩,更进一步还要积极地采取实际的行动──报恩,如何报恩?成就自己的学业、事业;成就自己的福报、功德、愿行及定力;有了这种报恩的心,在生活中落实、努力,每个人的学业、事业及道业,就能增进,永不退转。

知足是积极快乐的泉源

能知恩、感恩、报恩,人生就能知足常乐。功利社会讲求的是效率与竞争,“知足常乐”听起来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然,“知足常乐”非但不消极,反而是活泼、积极的,用现代的形容词即为“敬业乐群”。

人之所以有烦恼,原因就在“不知足”。例如当找到了一份工作以后,心里所想的是这份工作种种的缺点,计较工作时间太长、老板不知体恤、抱怨同事不和、厌烦工作性质,觉得自己不应被埋没……,所谓“这山望过那一山高”,当心里都是这些负面的想法时,烦恼就产生了;反之,若能用知恩、感恩、报恩的心来思惟:“这份工作确实是得来不易,它是社会上种种的因缘与助力,才让自己得到这个工作机会。”自然就会珍惜、尊重这份工作,而且对社会与人群会存着一种 “感恩的心”,用这种心态对待工作与工作伙伴,随时都会感到愉快与满足。

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

常存知恩、感恩的心,就能时时做到“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好事给他人”,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员工及消费者,就不能成就“董事长”这个职务;一个国家若没有人民及文武百官,就不能成就“总统”这个职务;个人的成就,其实是大众所成就的,所以成就的果实应该归功于大众,与大众共同分享。 “坏事给自己”,当碰到挫折或失败时,应该仔细的自我检讨,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而不是责怪或归过予大众。明白这些道理,心就会安定下来,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就能积极而光明。

用感恩开创光明人生

在这个充满物欲的社会里,人们的烦恼与苦闷在加深,伦理与道德也开始在沦丧,社会的乱象层出不穷,人们已经不知道要将心安住在那里?如果我们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道理,而且能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里,不但可以减少很多烦恼,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和谐,社会也会更祥和、更有希望。

普愿法界众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持身不可太皎洁,处世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处世不可太分...

还重吗

韩国的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行脚布教,...

把人生的顺逆因缘,当做成就自己的一种方便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 这...

净慧法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

人生要懂得自我化解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

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语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

五百世做狗这么久,只有两次吃饱饭

佛灭度后了,有一位大阿罗汉叫祇夜多阿罗汉,他是在北...

凡事适可而止,把握好人生方向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1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

拥有「正见」,也就拥有快乐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

纠正别人的缺点,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

【原文】 瞎堂曰: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

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敦煌歌辞)

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

【佛教词典】弟子忏谢二师法

亦名:忏谢二师法 行事钞·师资相摄篇:“四分,若弟子...

【佛教词典】凡性

指凡夫之性。又称凡夫性、异生性。为法相宗二十四不相...

明一法师:吃亏勋章莫忽视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很多,因为吃亏而烦恼不断的情况...

发菩提心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发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

隐士须归极乐国

处士逃名远市阛,此身清隐翠微间。 平分岭上半边月,高...

念佛现生定得往生

当时别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

爱幻想,能修观想念佛吗

问: 本人念佛时经常忍不住爱幻想,幻想净土的情景。...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世间的一切成就都是无常的

我一生看过许许多多纷纷扰扰的事情。这么多年轻人死了...

往生西方是诞生,不是死亡

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是肃杀的意思。这种观点是不...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四季中的饮食养生

如果我们懂得正确地吃,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人与大自然...

五祖投胎拜师

五祖大师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