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样随喜才能真正获得功德

德光法师  2023/05/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怎样随喜才能真正获得功德

时下流行“随喜”一词,很多学佛人嘴上有事没事总喜欢挂著「随喜”二字。别人供养三宝、放生,他随喜;别人加薪升职,他随喜;别人出门捡钱,他也随喜。以至于随喜成了口头禅,就连别人买个东西、吃顿饭他都随喜。问其为何总喜欢说随喜啊?回答说,随喜可以获得跟对方一样的功德啊。

随喜真的可以获得功德吗?怎样随喜才能真正获得功德呢?

所谓随喜,指“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随喜是随着他人造作善业之欢喜而欢喜。如果看见、听说或者察觉、知道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并且尽力去助他完成,这种才是真正的随喜。

随喜不是为了贪求功德,而是让我们通过随喜来破除嫉妒心和有所得心的。

随喜谁都会说,但是并非所有情况都可以随喜,有些情况随喜了,不仅没有功德,还会“随喜”出业障。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对境,了解清楚什么情况下才能生起随喜心。从定义上来看,随喜是随喜的福德善业,而不是只要对方高兴,我们就可以随喜的。

比如小偷盗窃了财物,他会很高兴,这个时候你随喜,那么就有了同小偷一样的恶业种子,所以不能随喜不善业。还有的人,看到别人得了利益,嘴上说随喜,实际上心里各种羡慕嫉妒恨,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隐隐酸痛。这样就不太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哪怕两个人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对方胜出,自己落选,这时候也应该随喜别人,替别人感到高兴;或者别人赚钱了,我们应该随喜对方的福报,希望他能把这些财富用在善业上,积累更多的福德。只有这样去随喜才能让自己心胸越来越宽阔,也才能积累真正的善功德。如果看到别人得到利益,就去背后说人家的是非,甚至诅咒人家,这样就非常不好。

还有的人同时为师父、为寺庙做事,表面上相互随喜,暗地里相互竞争,甚至相互拆台。这就非常愚昧,为三宝做事应该实实在在地发心,并非在师父面前买好,装样子,讨师父欢喜。他人真正为师父、为三宝做事,我们就要从内心去随喜。如果做不到随喜,那么嘴上也不要说,否则就是打妄语,这种欺骗和客套实在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有个银行行长去寺庙作功德,跟方丈说我随喜点钱,供养僧众,帮助寺庙修建等等。说完,只见他从口袋掏出一张支票,填好金额就拿打火机烧掉了,然后跟菩萨说,最晚一个工作日就能收到了。这个笑话有点夸张,但是也确实反应出了时下的一种乱象。到底怎么随喜才如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随喜的种类。

从因果的角度来说,随喜分为“随喜因”和“随喜果”;从世出世间的角度,随喜分为“随喜世间善”和“随喜出世间善”。两者也相互包含。随喜因既可以在别人种因之时随喜,也可以在果成熟之时随喜之前的因。

比如一个人中奖后拿出钱做善事,这时候,我们既可以随喜对方拿奖金出来做善事这个因,也可以随喜对方之前因为造作善功德而感召今日之福报。随喜果很好理解,就是随喜别人的善果。随喜世间善,就是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当然,其中也包括随喜因和随喜果。

什么是随喜出世间善呢?笼统点说就是随喜众生生起出离心,脱离轮回和发起菩提心,获得果位。因随喜,就是随喜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乘,乃至佛乘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就是随喜众生获得这些出世的善果。

也许有的人会想,既然发自内心的随喜可以获得功德,那么我什么都不干,就在家随喜佛菩萨就可以获得无量功德了。不可否认,真正的随喜是可以获得一定功德的,但是随喜佛菩萨并不能获得与佛菩萨等同的功德,只能获得佛菩萨功德的一部分,因为境界相差太远了。具体能得多少,还要看各自的虔诚和发心。

还有的人做了善事生怕别人知道,并非是隐藏自己的功德,而是怕别人知道随喜自己,抢自己的功德。有一次遇到一个老太太绕塔,别人问她绕了多少圈了,结果老太太说,我不告诉你,要不你随喜我,就抢走我的功德了。这种思想也是比较狭隘的,功德并不能被随喜掉,随喜之人获得的功德是从自己善心所生发出来的。

还有的人,不舍得自己去供养,就盯着别人供养,然后狠狠地随喜以获得功德,其实这也是没有真正理解随喜的含义。随喜必须是内心纯洁,不掺杂任何目的,如果是投机取巧,那么能不能获得功德真的不好说。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理解随喜,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随喜是一个很好很方便的法门,但是修习起来也真的是不容易,什么时候当听闻觉知他人善因果的时候,自己能够发自内心的欢喜,甚至汗毛直竖了,那么这个随喜才真正是走心了,也才真正能获得相应的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吗

问: 请教法师,什么叫功夫成片?经论中有没有明确的定...

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佛进一步开示,地藏菩萨因地久远劫来的威神誓愿不可思...

【推荐】星云大师《我是佛》

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问:为什么我们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

连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

诵经念佛应注意之事宜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学佛从受戒开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岁」

化解太岁,又叫顺星、拜斗。有法师反对和批评。有僧人...

人生的四法则

不知你看过以下经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

【佛教词典】行缘识

【行缘识】 p0607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

【佛教词典】变化身

【变化身】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

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

恶口的人骂的是自己

佛陀的大弟子中,有一个驼骠比丘,是一位已经证得圣果...

「信」字,德之端也

信,德之端也。 人言为信,这是一个会意字,即只要是人...

业海茫茫,谁为众生擎起慈航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微笑,是拈花一笑,那么,世上最美...

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上面所说的:都摄六根,净...

有没有享受的命?

生命时刻充满无常。我有个朋友,刚刚发布他升职的消息...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所有大成就者或往生人皆是菩萨示现的吗

问: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由修成,开权后,一切八部...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

生命是赚是赔,你想过吗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总会先考量利害得失后,才决定是不...

爱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

【原文】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