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心铭》中的用功诀窍

明海法师  2023/12/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信心铭》中的用功诀窍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的一个最好的修行口诀。按照这个口诀,在生活中观照自己的心态,逢缘遇境,用里面的话提起观照,使心不粘著在任何境界上,才有粘著,放下。这样经历各种境缘,都能够不粘著,不挂碍,久而久之,我们的直心自然能够现前,这样的修行也就是一行三昧,“直心是道场”。

《信心铭》里有很多句子就是讲这个直心的,一开始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最高的道并不是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我们要认识它最怕什么呢?拣择,分别!

百丈禅师也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的心识很有意思,可以缘一切境,而独独不能缘般若,为什么?因为般若不可以缘,不能作为所缘的境界。当我们的心有所缘,起对立、起分别的时候,本身就已远离了般若,所以说“唯嫌拣择”。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心远离了憎,远离了爱,远离取,远离舍,那么自性光明自然流露,自然现前。这种状态是自心极其松坦,没有任何紧张。为什么没有紧张呢?因为它没有取舍,没有憎爱,而取舍和憎爱正是造成我们内心紧张的原因,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我们内心紧张状态的呈现。

后面也讲到是非和得失,讲到用心的一些极重要的关键、诀窍。在用心的诀窍上,我认为这里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止动归止,止更弥动”。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的心识总是波浪起伏,我们打坐修行的时候,为了对治这个波浪起伏的心识,动了一个念头要压制它,殊不知,你越压制,它越动,就跟大海的水一样,起波涛的时候你不能压它,你越压它,它越有波。

心识的大海翻腾的波浪,并不是大海之外的东西,它就是大海的一部分,跟大海是一体的,它由大海生起,又复归于大海,没有离开过大海。它自己生起,也能自己归于平息,它的自性里就有平息的功能。

这一点,正是我们所讲的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烦恼是空性的,并不是一个什么实际的东西,我们要把它摘除,就像现在西医对待肿瘤的方法,用刀把它割除了,你割了它还会长的,只要你体内那种长肿瘤的机制没有转化,它就还会长。心识大海上烦恼的波浪也是一样,你没有必要摘除它,也没有必要使劲压它,它自己明白的时候自己就会归于平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境遇缘经常会有两种分别:第一种,是和非。《信心铭》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才有一毫的是与非的分别,你的心马上就起波浪了,失去了它本有的平静。通常我们会有一个疑惑:心里没有是与非,那不就是糊里糊涂吗?不是的。

你远离是非分别的时候,心的观照力更强,心在那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透视事物的能力更强。所以有分别是识,没有分别是智,原理是不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观照力,就是智慧的力量,就像日光灯的光明一样自然发出,令事物显现出它本有的面目。

实际上这个事情并不神秘,即使是我们修行境界不高的人,在凡夫的境界中,在认识人、认识事物的时候其实有时候也是在运用这种能力,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有时候你并没有通过概念的判断、是非的分别,直接就能认识那个事物。

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落在是和非这些分别之中,我是你非,你是我非,搅和在这里面,难以跳出来。在这个地方不跳出来,就远离道了,所以修行的人遇到一切境界,都应该往道上会,在道的境界上面对,不能如世俗人一般见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吃亏了,有人占我们便宜了,有人打我们了,令我们受委屈了,我们总想去伸张,总想把那个事情搞明白,说清楚,这样就远离道了。

我也见过一些修行人,本来是要打坐修行,结果可能跟周围的某个人发生是非纠葛,他非要去弄清楚,搞得明明白白的,这样一动念,就已经离开道了,所以能够不起是非的分别,就是最好的忍辱,最好的安忍。

人世间的是非永远没有尽头,永远也理不清,剪不断,理还乱。一个修道的人要修行,首先要出离,一定要从这里面跳出来。我们在禅堂里打坐、行香,有时候监香的师父打我们一板子,我们还会生烦恼。有一年打七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师父没有动,而监香的师父以为他动了,给了他一板子,最后他不服,觉得自己没有错——是,就这件事来讲他没错,但从修行上来讲,他错了,他一动念就错了。

大家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只要是凡夫,都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委屈,最不讲道理的——平时在生活中,有人不讲道理,突然过来打了我们一个嘴巴,那不得了,咱们非要跟他干到底,对不对?但是其实每个人从一生下来都面临了一个最大的不讲道理的事——那可不是打嘴巴的问题了,是什么?就是黑白无常啊!

黑白无常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最大的敌人,而且这个家伙不讲道理,平白无故地让我们老,让我们死,我们又没犯什么错误,为什么非要叫我们死呢?老了寿终正寝已不能接受,何况还有人突然因为各种怪病、各种意外不能享尽天年,所以我们应该把生活中这种斗志转移过来:

在生活中有个人占了我们一块钱的便宜,我们要跟他搞明白;有个人说我们一句话说得不对,我们非要跟他争论明白;有个人让我们受委屈了,我们非要跟他干到底……

要把这种精神转移过来——现在要跟谁干?跟无常!跟我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的,欺负我们的这个家伙!无缘无故欺负我们的黑白无常!这正是我们修行人作为大丈夫的勇气所在。

生活中跟人斗一斗,争一争,弄个是非明白,这是匹夫之勇,并不是大丈夫的勇,大丈夫的勇是要把生和死,来和去,把骑到我们脖子上欺负我们每个众生的无常这个东西搞明白,跟他干一仗,这才是修行。所以真正能够安忍不动,从是和非中跳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恰恰不是懦夫。

我们有时候也会问,那我是不是太软弱了?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恰恰是最大的软弱,真正的勇者是敢于跟自己生命最本来的敌人,这个无常杀鬼战斗一番的,要制服它!所以我们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调御丈夫”。

第二种,得和失。我们在生活中逢境遇缘,得和失也是我们经常面临、让我们生心动念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看透,本来不增不减,不得不失。要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的人,会在乎得和失,有自信心的人会放下得和失,坦然面对一切。

有时候我们在这里得到会在那里失去,有时候我们吃小亏会占大便宜,有时候我们占点小便宜却吃了大亏。在我们自性这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虽然波涛起伏,但是大海的总量没有变化,是如如不动的。

我们看到的是现象,看到的增和减、得和失是现象,追逐这些现象,我们也就失去了本来。这样的事情古来的修行人都能放下,能舍。能舍你就能得,你什么东西都抓得紧,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不能再抓别的东西了。

本身作为出家人来说,出家就是一种舍,舍弃世间的五欲,然后获得佛法的智慧。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责任和义务,有红尘中的各种事情需要应对。在应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可以了,但问耕耘就可以了,结果怎么样都能面对,都能接受。所谓天道,也就是事物的因果规律,永远都是公正的。

我个人观察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佛门里有一些老和尚,没有文化,也不会讲说,但是道德很高深,这样的老和尚往往他的徒弟或者徒孙非常地发达,非常地昌盛。修行人有时候沉不住气,有一些体会就急着为人师,很糟糕,像我这样没有体会就为人师,那更糟糕了。

实际上只要你真正地有德,绝对不会浪费。你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偏僻的小庙,也浪费不了。就怕没有德,没有智慧,这就像世俗人讲的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得和失都是当下这一念,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握当下这一念,把握了当下这一念,就是最大的“得”。一旦我们的心随外境、随外面现象的变化而动了,脚跟在自己站的地方滑倒了,那是最大的失,所以修行人应该有自己的得和失的价值观。

从这个价值观出发,只要我们心里一有烦恼,离开了自己的功夫,离开了自己发的愿,不管你外面得到多少,都是失,最大的失。如果我们心里没有烦恼,能放下,没有离开自己发的愿,当下这一念照顾得好,功夫没有丢,不管外面现象上失去多少,都是得!

我想这个也是我们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修行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每个人反省一下,在生活中有烦恼是为什么,都是考虑了得和失,个人的得失。或者在事情上执著了是非的判断,失去了平常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这些过患呢,就可以以《信心铭》所讲的这种直心、远离是非、得失的心面对生活,当然这样面对生活的时候,可能需要调整一下你的生活,比如你的人际关系等。你是做事业的还可以做事业,但是要有一个调整。

这个调整意思是说,你逐渐地摆脱了用以前的那种思维方式、以前的那种心态工作,在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平台上你仍然能够应付裕如,仍然能够尽职尽责,不坏世间相,但同时自己修行的功夫也能够不间断。这是能做到的,在家居士要有信心。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要得大涅槃,反而不能急

麻谷宝彻随侍马祖道一,问说:如何是大涅槃?马祖答:...

密勒日巴之歌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惟贤长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慧律法师《空的哲学思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长官、诸...

学佛的两种用心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

在家人是否一定要到道场专心办道

问: 末学感觉在家人有负累,不能专心办道,希望等孩子...

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如何正确看待「烧高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

闻此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

护持正法的功德

什么是护持正法? 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于不可...

【佛教词典】宗寿

南宋临济宗大慧派僧。秀岩师瑞之法嗣。生卒年、籍贯均...

【佛教词典】金尘

(杂语)黄金之麈片,能自由通行于体中者,为微之七倍...

业障和魔障有何区别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

强盗楼陀的故事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舍卫城中,有一个强盗...

鞋匠变国王

有位国王每天听取大臣们报告政务,处理各项国事,忙碌...

【推荐】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

今天是打七的最后一天,我们打七的目的,是用参禅的方...

只此浮生是梦中

许多时候,一些从事演艺工作的人,不觉都会发出对生命...

大寂法师: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

修净土是否着重在孝道

问: 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

人与人之间要用爱语来摄受

大家在家庭里,夫妻之间、儿女之间、父母之间要互让互...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问: 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

佛源老和尚在南华寺养病的故事

1962年下半年,我因肺痨病到韶关防疫站去治疗,骑自行...

临终障碍重重,平时念佛是否白费了呢

问: 有同修吃斋念佛多年,一直辛勤为道场服务,然临终...

恶口骂人变丑女 见佛欢喜转庄严

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儿,名叫赖提公主,有十八种丑,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