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十讲)

请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面,我们看丁二的殊胜。我们这一科讲到这个对第八识的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的引导。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能跟业力做一个切割,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业力,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去承当我们过去所留下的业力,但现在关键在怎么样?关键是怎么引导它的问题。

我们过去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不是业力有问题,是引导的错误。我们过去用自我意识来引导,自我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攀缘、有所得,所以我们以前对人生的解读,从一种受用的角度来看人生。当然当这个自我意识,跟善业结合的时候,它创造快乐的果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当自我意识跟罪业结合的时候,出现一个痛苦的三恶道果报,这是我们所厌恶的。但是关键在什么呢?关键在我们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来生要漂到哪里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识主导的人生,它有什么问题呢?它最严重的问题就创造了生死轮回,而且这个是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变它,它会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间,你看你的过去无量无边,对不起,你看你的未来也是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你以自我意识来修善业,虽然这个善业会让你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当中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以有烦恼故。你一定会产生贪瞋的烦恼,因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个以有业障故。凡夫的快乐都带业,让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个有老病死故。你为了这个快乐,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这种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你付出太多快乐太少,是得不偿失的快乐。所以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重新的引导我们的业力。业力对我们影响不大,错不在业力,错在我们错误的引导业力。首先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给破坏掉,所以佛陀开出了这种空性的智慧,用无分别智把这个自我意识给消灭了。不能再以这种攀缘心、有所得的心,来面对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诉你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走,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自我意识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弃。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识破坏,破坏以后那怎么办呢?我的生命,我那么多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怎么办呢?无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导它,用愿力来引导,菩萨在佛前重新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重新发起了四宏誓愿。以这个四大愿望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标,开始修六度法门。所以他透过这种愿力的引导,开始透过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么当然他的生命也就变化,从一种清净的无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当中,他又增长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我们来看看最后透过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个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把它读一遍:

丁二、殊胜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那么前面的菩提心,透过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种的殊胜,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个:[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止故]。

那么我们前面依止自我意识,虽然也能够断恶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错误的、是有漏的。因为自我意识,引导我们进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们今天以菩提心为依止,引导我们趣向于菩提涅槃,这是一个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导。就是你一开始的这个根,这个因地的发心就是非常殊胜了,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引导。

第二个:[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这个菩提心,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菩提心,因为他从前面的万行一心,而开展出一心万行,他每一个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种愿力,他还付出行动。他有什么行动呢?六度的行动,从六度当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一个成办他的事业的殊胜。

第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那么这个处所,就是说他的一个目标很清楚,他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现世的利益,这个利益指的是来生的解脱跟今生的安乐。那么他从一种利他的慈悲,当作他的一个殊胜。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那么菩萨当然他一旦从空出假,从空性的无相进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缘,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顺、逆因缘的刺激,那么菩萨怎么样来调伏他心中的障碍呢?他修无分别智。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所以菩提心的好处,它不再论成败、得失。我们刚开始这个自我意识,我们的思考模式就对立的,讲到趋吉避凶,我们都是考虑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轮回。到了菩提心的时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败、吉凶放下,你跟着你的愿力走,然后修无分别智,只求过程的尽心尽力,不求结果的成败得失。这个菩萨怎么来调伏自己呢?就是无分别智来调伏自己。

第五个:[由回向最胜故,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那么菩萨在整个人世当中的六度,他积集广大的资粮,他怎么办呢?他把这个资粮回向到无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报。

最后由清净最胜故,谓烦恼、所知二障,不能够障碍所成就故,他产生一种清净无漏的功德。

那么这六种殊胜,当然从他的因地来说是菩提心,他做了一个正确的依止,那么最后会归到清净。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乐,离苦得乐,是吧?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想要找一个依靠,找到一个解救的方法。

我们一开始学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来到佛门。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一种苦乐的概念,离苦得乐,这个很正常,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就是有漏跟无漏的概念。当你要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你不能永远活在快乐跟痛苦,你这个档次太低了,你要把快乐痛苦放下,你才会追求到清净。

举一个例子,佛陀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其实佛陀开悟以后,并没有马上起身来说法,他观察众生的缘起,应该要……在《法华经》说,他是应该开方便门呢,还是直接讲真实相呢?后来佛陀得到结论:应该遵循十方诸佛的方法,先开方便门,再说真实相。

那么佛陀在整个思惟缘起过程当中呢,这个时候菩提树,因为佛陀一成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变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种震动。当然第一个知道的是谁呢?就是那个树的树神。那个菩提树上面的树神,树神一看:哎呀,这个人不简单啊,放出这么大的功德相状!树神他就带领了很多旁边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鲜花了、水果了,来供养这个菩提树下放大光明的圣者,他说你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

那么供养以后呢,他就问这个圣者说:我们这样供养是不是如法?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们都用诚心的心来供养,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们要圆满的话,你们要发愿,你们不能只是供养,因为你供养是有所得嘛,你发愿的话就无所得了,就是从有漏转成无漏了。那么这些树神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发愿呢?他说你要发愿,你因为这个供养的因缘,你能够生生世世修行,能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你因为这个供养因缘,成就佛陀以后要广度一切众生,你要发两个愿,等于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个时候树神就领导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养以后重新发愿,佛陀就赞美:善哉!善哉!

所以说呢,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比较重要。我们的内心,阿赖耶识如果它是一个田地的话,就是你的心在推动这个善法的时候,你用什么的种子种下去。现在我们已经不谈苦乐这一块了,谈有漏无漏。

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我们的愿力走;第二个我们继续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来断恶修善。这两个最大的差别就是你自我为中心,你就考虑到个人的受用问题,因为有一个我你就想保护它嘛!你想让这个我快乐。但是你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你付出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你要考虑的,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去。那么第二个:我们把自我意识彻底的放下,我不要这个我,我以空性来破坏自我,然后我重新发愿,我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当作我们生命的一个推动力,那么这个时侯你生命就反转了。一个是杂染的六道轮回,一个是清净的菩提道,你有两个跑道可以选择,关键是你到底要以谁为依止,这个关键在这个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因地是很重要。那么一个牵涉到清净跟无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无所求,因为它没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

丁三、方便分三:戊一、总标。戊二、别明。戊三、结示。

好,我们看丁三的方便。那么前面是一种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圆满,自他的圆满。那么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在修的每一个善法当中,都能够达到佛陀一样的功德圆满,有没有什么方法?那么无着菩萨他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看看总标,我们把它念一遍,六种意乐,三种作意。

戊一、总标

(一)、六种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二)、三种作意

一、爱重作意;二、随喜作意;三、欣乐作意。

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初发心的菩萨,记得一个观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先论心不论境。当我们种下一个菩提种子下去的时候,你先不要急着要让它开花结果,你先关心你这个种子种得对不对,种得圆不圆满。因为你种子是圆满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圆满,它的速度只是你的精进跟懈怠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圆满,所以我们的心态就很重要了。

戊二、别明  分三:己一、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己二、意乐所摄随喜作意。己三、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这个地方无着菩萨说,你既然做一件事情,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那么怎么办呢?改变心态!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三种作意配合六种意乐。我们先看三种作意:

第一个:[爱重作意]。这个地方就是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珍重爱惜。你在布施的时候、在持戒的时候、忍辱的时候,你应该对你所修的一切的法,告诉你自己: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你要很珍重、很爱惜的心去做,这个地方是自受用功德的圆满,爱重作意。

第二个:[随喜作意]。那么我们今生的能力有限,我们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能力没办法做,别人做了怎么办呢?随喜赞叹!他受用功德的圆满。如果我们透过随喜,我们可以把别人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他受用圆满,随喜。

第三个:[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也圆满,就自他不二的圆满。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能够圆满六波罗蜜,叫欣乐作意。而每一个作意,都包含了六大意乐才能够圆满,就是爱重作意有六大意乐:广大、长时、欢喜、荷恩、大志,乃至于纯善。随喜、欣乐都是具足,每一个作意都具足六大意乐。

好,我们看看这个解释,那么什么叫做三种作意六大意乐呢?我们看它的别明:第一个意乐,就是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就是六种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第二个是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跟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也就是说爱重作意包括了六种意乐、随喜也包括六种意乐、欣乐也包括六种意乐。先看看第一个: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就是依止自身的爱重,那么展开六种意乐。我们先看第一个,广大意乐:

己一、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一、广大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

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第一个广大意乐,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志向广大。诸位,我们讲过意乐,在修意乐的时候,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因为你的现实问题受到我、法二执的障碍,会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先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先放开来。我们现在先怎么样呢?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先说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想。先不要管你是怎么想的,你先看看佛陀在修六度的时候,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必须要先把佛陀的因种掌握了,你才可能开出佛陀的花果。

所以现在已经不谈现实的时候了,我们来谈谈意乐。谈谈意乐,第一个,一个发心的菩萨,他即便知道,他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可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说他不是今天学佛明天就成佛,不是这样子,他要经过长时间的运作,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那么在这当中他可能要经过每一剎那时间,要随时牺牲他的生命,乃至于用殑伽河沙,用恒河沙的七宝来供养如来,一直到安坐菩提座成佛为止,那么这个时候菩萨的布施意乐都不感到退转,都不感到厌足,这第一种心态——无有厌足。

那么这个地方指的是布施,那么其它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在这当中每一个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大火,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而且菩萨在日常生活四威仪当中,又缺乏生活的资具,菩萨对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心,都是经常保持现行,不生退转,不会因为有大火的干扰,有生活贫穷资具的刺激,菩萨就产生退转。他菩萨这种持戒乃至般若的心,还是正念现前。那么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一定是要在空间上是广大的,不能有这种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时间,时间的这个广大,前面是讲空间,这讲时间:

二、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那么前面的菩萨在发大志向的时候,是依止广大的空间,这里讲的是尽未来际的时间。

说菩萨在这当中无厌足意乐,乃至于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在这个广大的时间当中,是名菩萨长时意乐,这是时空无尽。

诸位,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心态不能画地自限,得少为足。你不能说:欸,我这辈子,我只要拜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就够了,不可以这样子。你可以只拜一百零八部,说我可能今生,我暂时拜一百零八部,但是你不能够以此为满足,这是很重要关键。

就是说你必须让你的愿力是无穷的,虽然这现实生活当中,你必须有所选择,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你可能只是实践你一部分,但是你的愿力的布局是广大的。

诸位你看那个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打开菩萨戒本你会看到,当你受了菩萨戒,你看菩萨的戒法很多你做不到,非常多你做不到,几乎大部分都做不到。那跟五戒、八关斋戒完全不一样,很多都是要你随喜赞叹的: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诸位,当你受了菩萨戒,当你走上了成佛的跑道,有一句话你就没有资格讲了,叫做:我做不到!你只能够说:我慢慢做!对呀,这个广大意乐就是说,它没要求你现在做,但是你不能够胸量狭小,因为你要以佛陀的种子为你的种子,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嘛。

当你的心跟一个法接触的时候,你那个心的发起很重要,你用狭隘的心,你的功德就狭小了。

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其实我们可以让功德更圆满。所以诸位,谈到发心的时候,它不是在讲现实生活了,先把你的烦恼拿开、先把你的业障拿开、先把你的老病死拿开,这些虚妄的让你障碍的东西都拿开,回到你最初的清净本然的真如心来发愿。发愿是理想化的事情,无量劫来的烦恼、业障、老病死折磨得一个人已经像是一个乞丐,所以我们发不出广大的志向,所以造成我们老是恶性循环,我们发的愿狭小,得的果报又狭小,得的果报狭小又让自己胸量更小。所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把所有的障碍都先拨开来,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用你理想化的清净心发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就是广大意乐、长时意乐。

好,我们看第三的欢喜意乐:

三、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那么前面的这两个意乐,就是广大意乐跟长时意乐,它是一种心量的广大。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心态问题,就是保持欢喜心,就是前面六波罗蜜多,在饶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心情呢?

[深生欢喜]!

那么菩萨自己的内心的欢喜,乃至于对所生起的饶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就是说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这个很重要。菩萨道就是说,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为,你要么不做,要么你就欢喜的去做,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忏公师父有一句话叫:随缘尽分,尽分随缘,不能强求。因为你一强求,诸位,前面是一种理想的发心,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一定要量力而为,因为你超过你的负荷,你自然会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为你埋怨一起的时候,就回到自我意识了,你所有的善业都带业,通通带业,得果报的时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水果就不纯了。所以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请你先评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量力而为,但是用最大的欢喜去做,保持欢喜意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四个荷恩意乐,我们再往下看:

四、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那么菩萨在修六波罗蜜多来广益一切有情的时候,应该怎么思考呢?

要观察有情对我们是大恩德的。因为有众生让我们历练,才能够启发我们菩提心的善根,而不是我们去施恩于有情,是有情施恩于我们,是名菩萨荷恩意乐。也就是说菩萨要心存感恩,那么这个地方的感恩心,主要是什么目的呢?就对治高慢。因为菩萨长时间的为公为众尽心尽力,为众生为佛教付出的时候,他有广大的资粮力,但是菩萨有三大障碍要小心的,我们前面讲过:瞋恨,就到处抱怨;第二个就是高慢;那么第三个就是嫉妒了。所谓的高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感恩,其实我们不是帮助众生,是众生来成全我们,你要换这样的思考,来对治我们的高慢心。

五、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那么前面菩萨经过广大意乐、长时意乐的一种真实圆满的发心,经过欢喜心跟感恩心,这个种种的历练以后,他有大资粮,这个时候菩萨应该怎么样?要回向!你不要老是惦记那些人天有漏的福报,你应该要往更好的方向去。所以又诸菩萨,即以六波罗蜜多所集的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异熟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乐,跟一切有情分享。那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功德释放出来,把我们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释放出来 ,跟一切有情分享,这是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那么前面是跟诸有情,得到可爱异熟人天的果报,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功德转成无漏的无上菩提,这个也是一种回向。前面是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地方是回向一切众生趋向无上菩提。

宗喀巴大师说,他说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也不是这样子,我们也不是老是做恶,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资粮力很有限?因为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不到位,我们缺乏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乃至于大志意乐、纯善意乐,我们心量不够广大,我们的心态不够清净,所以造成了第一个果报狭小,第二个夹带业力,带业。所以现在问题是什么?现在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都没关系,你换个心态就可以了,用广大的信愿、用欢喜的心、感恩的心去做,这是一个转变你的心态的一个因缘。当然你的因地转变了,你的生命的跑道也跟着改变了。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自受用的圆满,我们看他受用圆满,我们看

己二、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那么我们在一生当中,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做。那别人去做怎么办呢?对于其他的菩萨在修习六种意乐,在修习六度的时候呢,他在成就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种善根的时候,菩萨呢深心随喜,多加赞叹,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意乐。

前面的这个爱重作意呢,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圆满,这个地方讲他受用的菩萨的波罗蜜圆满,就是我们能够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过我们的随喜赞叹,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来。因为你不随喜赞叹,你很可能会产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时候,你就跟众生的功德产生对立了。圆满的功德最忌讳对立,因为你一对立你就不可能圆满。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功德圆满,我们必须要随喜赞叹别人。

己三:[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这个自圆满跟他圆满,两种的圆满,我们看: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那么菩萨呢,深心的希望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也希望自身六波罗蜜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乃至于成佛为止。也就是说我希望一切有情圆满,我也希望我自己圆满。那么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圆满,大家都圆满。这是我们经常在念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它是这样,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它对立的。所以我们一旦走入对立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世间啊,越来越多差别,就发觉人不同啊,越来越多,就是无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见,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时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无差。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圆满,再求他人的圆满,你会发觉你的修行,越来越整合越来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别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觉得人生众生的问题越多,差别越大,那你可能错了,因为你在放纵你的颠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自他的平等越来越大,那这方向就对了。这是不同的二个方向:一个是趋向真如的一个整合,一个是趋向于自我意识的对立。这两个心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引导到不同的方向。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戊三、结示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好,那么最后呢,无着菩萨做了总结说,如果有人对前面的六种意乐的这种作意修,乃至于产生一念的欢喜心、随顺的心,就能够产生无量的福德,而且消除重大的罪障,何况菩萨如法如律的去做呢?就是说你即便不去做,你乃至于对这样的一个法产生随喜赞叹,都有无量功德。

我们刚开始在播种的时候,这金刚种子它这个真实,它有什么特点?就是它你这个种种下去以后,它永远不会破坏。你今生在人间,它跟你到人间,假设你没到净土去 ,你万一弄得不好到三恶道去,它的金刚种子也到三恶道去。所以有些人他为什么在痛苦当中 ,他很快从痛苦里面弹出来?因为他有佛种,佛种它不允许一个人在障碍里面待太久。但是你如果没有佛种,你没有栽下一个佛的觉悟的种子,你到了障碍的地方,你就缺乏反弹的能力。

诸位,为什么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他五逆十恶的罪业这么重,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弹?蕅益大师解释:这种造恶的凡夫,能够在业障现前的时候产生反弹,他一定有佛种的,金刚不坏的种子。烦恼不能破坏它、业障不能破坏它、老病死不能破坏它,所以它只要一念的,你只要一念的相应那就不得了,何况你去让这个佛种不断的增长广大。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事呢?真能破妄!因为你今天栽培这个佛种,是随顺你的本性的,是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我们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违背本性的,离家出走。

好,我们今天把这个菩提心讲完了,先讲到这里,后面还有它的利益跟助成。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菩提心的一个修学的心态。

[学员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有说,就是修菩提心时候,菩萨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可是后面在讲意乐的时候,师父又说我们要量力而为,那到底要怎么样?

[师父答]:好,请坐。你在发心的时候,讲意乐的时候,你要广大,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要判断。但是他判断他是怎么样,他是暂时不做,他没有说完全不做。比方说这件事情,你菩萨你刚好在做一个修行,你比如在念佛,念得很好,那你同参说:欸,某某人啊,我们去哪里干什么好不好啊?你可以拒绝他的,但你拒绝他的时候,你是做如是作意:我现在必须要自修行,我暂时拒绝他。他能够在不坏菩提心的情况之下拒绝他,是可以的。因为初心菩萨以自修为主嘛,因为你现在的阶段是自受用的菩提心。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定位嘛,就是实践的时候你要现实,但是发心的时候你要广大,要超越现实,这两个是可以调合的,所以它叫随缘尽分嘛!随缘就是要考虑现实,尽分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就是理想化的愿力。随缘尽分,尽分随缘嘛,这两个不冲突啊!随缘跟尽最大的努力,这两个没有冲突。

[学员问]:师父刚刚提到说这个忍辱,不要强忍……

[师父答]:不能强忍,强忍你不会持久。

[学员问]:对,不要站在对立面,我想是不是请师父指示一下,如何克制、对治这个瞋恨心?

[师父答]:对啊,瞋恨心你不能去对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对立面。就是说你不能把他当假想敌,其实他呢跟你是一条线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角度,他想离苦得乐,对不对,是吧?我们以前是个生死凡夫,我们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们也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所以我们没有比他好多少。你必须找到同理心,首先你先不要管他行为做了什么,先把他的行为先放下,先看他的心态,其实他的心态跟你的心态是一模一样,你以前也是想要离苦得乐嘛!难道不是吗?对不对?我们在没有修菩提心、我们没有放下苦乐之前,我们也是诉求,也是想离苦得乐。

就是说先不要管他说了什么,先不要管他做了什么,先考虑他为什么这个心态,他是用什么心态做的。其实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嘛,那我们也是一样啊。我们也曾经是这样做,我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偶尔会牺牲别人,对不对?难道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吗?

所以我们就找到同理心嘛,就是说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他有这个心态,我也有这个心态,所以自他平等,我们没有比他高明多少。先不要管他行为,因为他的行为,只是一个他发泄的管道而已,关键他的心态是想离苦得乐。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想伤害你,他只是想要保护自已,先把我相人相的对立拿掉,跟他找到一个共同的立足点。

其实他的立足点,我们也曾经想要离苦得乐,所以追求安乐此心同,是吧?所以你不能放纵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它一打妄想,那就没完没了。第六意识它可能打妄想了啊,你要是让它分别这件事:他讲过什么事情、他说了什么话,那就糟了。你要让第六意识的名言停下来,就必须要做正确的思考。你要让第六意识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那就问题就严重了!到时候又刺激第七意识出来执着,那就完了,那就无解了。

诸位,等一下我要再讲几句话,第六意识很重要啊!诸位,你不能等到第七意识执着了,再来处理事情,所以第六意识关键,我们即将面对很多很多的顺逆的因缘,你怎么解读人生是关键。我们不能选择人生,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你今天会遇到什么人做你的眷属,你会碰到什么事情,那对不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但是你有解读权,怎么解读你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是自由自在的,你如果能够正确的解读人生,你今生可以把很多的障碍闪过去。就看你的第六意识在安立名言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安立它,你怎么去解读这件事情。好,你是不是有问题?你请说。所以第六意识是关键,善用第六意识。

[学员问]:师父,有个问题跟上次课程有关,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答]:啊?

[学员问]: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答]:哈……希求净土你是用自我意识到净土,还是发愿?你是发愿去的吧!你到净土去是为什么呢?为了成佛!你该不会只是为了离苦得乐吧?

[学员问]:这个我想各种发心都有吧。

[师父答]:你要为了离苦得乐那就不好了。我们后面会说,不能为了离苦得乐,你到时候会到天上去,因为离苦得乐是档次很低的诉求。你要为了菩提、为了圣道而到净土去。

[学员问]:师父慈悲,这堂课的前半段,师父在我们上的课程内容,着重在以无分别智来空掉我们的烦恼。

[师父答]:对,因为你没有空性,你就谈不上菩提心。因为你不把自我意识空掉,因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了。因为自我是一种想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学员问]:是。那今天这堂课谈到发菩提心,那以后将来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用各种观想的方式,去对治这样的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后面如果能够再加发一个菩提心,就是说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后也希望众生,一定有众生是跟我一样也受相应的烦恼,那我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部分,要注意加发这个部分来增长菩萨道?

[师父答]:当然这个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讲六种意乐只是一个原则了,但是大方向,无分别智很重要。就是说有些路,有些分别,你不能再分别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错误的分别,就颠倒妄想;一种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识转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识了,它的关键在这里。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识,其实第七意识是很被动的。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它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没有主动权,它不能主动干扰你,要不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为它布局,第七意识能够活动吗?

所以第七意识虽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主动干扰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虚妄的名言分别,帮它铺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识很重要。你怎么去解读人生,所以你要不断的学习,遇到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个方向去想。

当然第一个先安住自己,先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无所得,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天台宗讲: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把空性放在第一个?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这个是关键,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众生产生对立面,然后就会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东西,特别不喜欢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对立了。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你要永远告诉你自己: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你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才有资格谈菩提心。所以空观的智慧是很关键啊。

[学员问]:是,弟子的意思是说,以往我们修学的态度可能只求离苦得乐,所以可能烦恼对治完就算了,可是对一个菩萨行者来说,烦恼对治完是不是再加发一个: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是不是更……

[师父答]:那你还要愿成佛道,菩萨还要求菩提、求往生,我们是先求无分别智,对不对?先从无求,然后有三求,菩萨有三种: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这三个求,是建立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

好,那我们下礼拜二,就下一次,我们把菩萨的无求,无分别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这两个做一个研讨。另外这个讲完以后,我们开始要讲求往生的问题了,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对净土产生好乐,那么这个地方先谈到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增长业与不增长业

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

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记得要先离相

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

打妄想就会把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

【推荐】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问: 袁了凡他改命,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净界法师...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

环境对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身为我们生命的...

「命浊」的由来

看第五段的命浊。 这个命浊主要是由识阴引生的,就是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莲池大师为什么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恳恳劝人看教

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

楞严咒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感应力

楞严咒感应力非常强大,我们读诵学之能除一切苦。 一:...

念佛是最好的改命方法

一般人不论富贵贫贱,有没有权势地位,个个都有不称心...

【佛教词典】三昧耶戒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

【佛教词典】垔醯掣怛罗国

(地名)又作垩醯掣呾逻,阿蓝车多罗Ahicchatra,中印...

【推荐】危难之中持诵圣号 枪不能伤火不能烧

倓虚法师在长春筹建般若寺时,有致中、界虚两法师去林...

贪图供养堕饿鬼

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富裕的若达多长者,所拥有的财物...

生命中最爱的女人

一天,一个信徒请教禅师:我是个有家室的人了,但现在...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应劫而生的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

一位疯婆婆念佛痊愈的故事

佛号光明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通过念佛真的能治...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慧远大师三十年迹不入俗

净土宗祖师在信愿行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上,给我们提...

佛学常见辞汇(十一画)

【假】 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

星云大师:人生如梦幻 梦醒一场空

有人说:人生如梦幻,梦醒一场空;也有人说,人生如浮...

了幻法师: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

防止着魔

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