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必须走出妄想,才能够面对弥陀的光明

净界法师  2024/09/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必须走出妄想,才能够面对弥陀的光明

这段是《楞严经》,说一个人他依止妄想的过失。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总共四小段。看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会有什么过失?有四种过失:

第一个,凡夫的过失。

一切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偏重造恶的凡夫,他无始劫来,他根据自己的习气。种种颠倒,这个地方是起烦恼,业种是讲造业,自然是讲果报,他依循内心的烦恼去造业,后来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像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个果子同时具足。比喻惑业苦,有一个就有其它两个,凡夫活在邪恶的妄想当中。

第二个,二乘之过。

诸修行人,这个地方是讲二乘人,他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他不能够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他也是活在妄想,他活在法执的妄想,活在偏空的妄想,他也没有真正去忆念真如。以大乘佛法来说,二乘人还是打妄想。

第三个,外道之过。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个是讲造善凡夫。那么造善凡夫为了追求人天果报,追求感应神通,变成魔王、变成眷属。他虽然行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还是有所执着、有所得。

这三种人,就是不知道内心两种根本,而错乱修习,譬如煮沙欲成嘉馔。你把沙当成饭煮,煮一辈子毕竟是沙,因为你还是活在妄想当中。

这两种根本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经文。看经文: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两种根本,先看生死的根本,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是什么?攀缘心。攀缘心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产生一个感受,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你会产生快乐的感受。果你是罪业起现行,你产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唯识学上说名言分别,就是想象,然后你就住在想象当中,以它当做你的本来面目,就跟着你的想象走。

所以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自己的想象走,这个就是标准的攀缘心。《楞严经》的正念真如,就是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要走的出来,不随妄转。这个不随妄转,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菩提涅的清净的根本,就清净心。

这个清净心是怎么回事呢?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由于过去业力的熏习,所产生的妄想,这个妄想所不能攀缘到的就是清净心。

妄想可以攀缘所有的事情,你看我们凡夫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他可以创造太空仓、创造飞机……什么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他一辈子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

为什么?因为他向外攀缘,他怎么找得到呢!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他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创造出来,但是他永远找不到真如佛性,因为方向错误,真如佛性是要回光返照的。

所以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众生因为遗失这清净的本性,虽然终日在那个地方活动,却不能够自我觉悟、回光返照――枉入诸趣。

这个枉字,特别重要,就是冤枉的流转生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生死为什么冤枉呢?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我们流转生死是不正常的,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就是心性本来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它是清净本然啊!以《楞严经》的角度,我们流转生死是我们自己操作错误,我们不应该这样子的啊!

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一个人迷惑颠倒的时候,一下到人间,一下到天上,他跟着自己的妄想走,跟着妄想走就是好的妄想带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带三恶道去,再好一点的妄想,带到偏空涅,但是本质都是妄想,没办法成佛。

因为本质是妄想,你本质是沙,你怎么煮出饭呢?但是醒过来的时候――空空无大千。

那有人就问了: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那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生死转回到底有没有,诸位道一句,有没有答案是,很难讲!很难讲嘛。

你要继续跟着妄想走,对你来说就是有嘛;你要觉悟了,就没有嘛,就这么回事,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对不对?你还是喜欢活在妄想,那对你肯定是有,来生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你开始回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三界的生死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有没有生死轮回,是你决定的呗,是你说了算啊。

有一位禅师,他晚上在禅堂打坐完以后,要回寮房休息。走着走着,回到房间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只蛤蟆。

他感到非常惭愧,回去以后不敢马上睡觉,就在佛堂忏悔拜佛,拜完以后睡觉的时候,感到不安又恐惧,总觉得那只蛤蟆的灵魂,不断的对他哀怨,向他抱怨,说:你走路怎么不小心一点,把我踩死了。所以一夜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做早课,早课也没做好。天亮的时候,他的徒弟在那里扫地,说:啊呀,师父啊,您门前怎么有一个踩烂的茄子呀?他听到以后――通身清凉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实我们凡夫难道不是这样吗?活在你的妄想吗所以《楞严经》教导说,你要问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是外境给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妄想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妄想本来就没有,那是因缘的假相,你不随它转,它就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厉害了,它就辗转增胜,那你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了。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说,你必须走出妄想,你才能够面对弥陀的光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外境是从哪里来的?世间...

为什么一切法没有真实相

因为凡夫心念的不同的转动,这些相貌就有很多很多的差...

想要了生死,必须真修实证

想要了生死,必须真修实证。倘若只有悟而没有证,纵然...

【推荐】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

「空、假、中」三观的具体操作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

三界虚伪,唯此真实

大哉二句,赞辞。大者当体得名,具遍常二义。以横满十...

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佛教和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

两位诤友

【原文】 予初出家时,皋亭茶汤寺老僧,以诞日延予斋。...

永明延寿大师《戒杀俚言》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

利用自己的缺陷,给缺陷插上腾飞的翅膀

他的妈妈一共生下过19个孩子,可是,只成活了9个。他...

【佛教词典】五股印

(印相)为表五智与五佛之印,有五大印,五智印,五峰...

【佛教词典】四德处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学佛

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

老比丘证四果

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

【推荐】三界这一关跳出去,后面那一段就很好走了

为什么说要往生净土呢? 前面我们只讲到念佛能够破除障...

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

美国学者房龙,专门写过一本《宽容》。但是不宽容的人...

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

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

业感缘起——业​果

业果 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

庐山东林寺昼夜经行︱三界如火宅 念佛归安养

2018年8月12日,东林寺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如期举行。下...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

以心的力量来化解与改善

曾经听闻一则故事:有二人去医院拿检查报告,原本,某...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当我们的心开始带回家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

末法众生专修净土法门

佛说了生脱死的修持法门很多,大体分为律、教、禅、密...

圣严法师《动静不二皆是禅》

现在的社会追求效率,造成每个人越来越匆忙,竞争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