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经律关于持戒的赞叹合集

2024/10/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经律关于持戒的赞叹合集

1、《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2、《大报恩经》:

“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

3、《四十二章经》: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4、《大集贤护经》:

“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5、《般舟三昧经》:

“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6、《六门教授习定论》:

“若求净戒,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如是则戒得清净。”

7、《阿含经》:

“无戒之人,当生三恶道中。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是谓成就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8、《恒水经》:

“一时佛至恒水,月十五日说戒时,告阿难等曰。夫人生死五道展转,不自识宿命本末,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难得,经戒复难闻,闻已信入佛道难,入已守持戒律难。汝等皆应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劳苦,当守经戒,不可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9、《善见律》:

“一切作诸恶法犯戒,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于是转相传至梵天,至无色界天,无不皆闻。故世间有犯戒者,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蓄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毘云,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能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10、《楞严经》: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1、《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应自不杀生,亦教人不杀生。赞不杀生法。欢喜赞叹诸不杀者。乃至自不行邪见,亦教他人不行邪见。赞叹不邪见法。欢喜赞叹不邪见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是行。”

12、《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居家菩萨,当行八关斋戒,勤修十善,以集道业。”

13、《大宝积经》:

“佛告迦叶,在家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三。父母不信三宝,劝令住信。父母毁犯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捨。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14、《佛说五大施经》: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15、《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16、《大报恩经》: “斋法以过中不食为礼。”

17、《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18、《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若诸凡夫自不清净,犯毁禁戒。虽说正法,劝他持戒,终不信从。是故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禁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便能信受。”

19、《华严经》:“于去来今佛所说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离舍,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20、《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华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形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及贪嗔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2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五 净戒波罗蜜多品第六 》:

“复次慈氏有是净戒取相持戒,不为最胜之所摄受,但名净戒,非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三界有漏果报,寿尽即无故。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净戒,观第一义空,无人我相,而为有情护持净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能令众生速得无上正等菩提。“

22、《大集月藏经》:

“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此是世间戒行。以是戒行,则能成就清净功德,降伏魔怨。不依色事。不依受想行识事。不依眼事。不依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爱取有生事。不依地界,水火风界事。不依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事。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事。不依现在及未来事。不依声闻及辟支佛一切智事。不依闻事,禅事,智事。不依闻力,三昧力,陀罗尼力,忍辱力事。不依有漏无漏力,有为无为事。善不善力明暗力事。而持禁戒。此是出世间戒行,清净平等梵路圣道,入无畏城。彼诸圣贤所依第一义谛,入清净智。如是圣戒,清净平等,修七觉分,力能障彼无明有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以是义故,名之为戒。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戒是戒义,休息戒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

2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发心菩萨,出家受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但有虚名,都无实义。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菩提。虽复受用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24、《善生经》云:“若人受五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25、《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

26、《大宝积经》:

佛告长者:“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何等为五?长者,菩萨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财物,与于一切智心相应,不望果报。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净梵行,不习欲想,况二和合?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至于空处,修习四禅,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应极精进学于智慧,一切众生以慈相应。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守护于法,亦劝他人。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学出家戒。”

27、《五百问》云:

“佛涅槃日,阿难悲泣,佛问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灭度,半月一来。又言,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是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见法身。若护法者,便为护佛。”

28、《佛说处处经》:“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

29、《大智度论》持戒的微妙利益: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30、《大智度论》破戒的种种过患:

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31、《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32、《长阿含经》云:“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33、《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迥之苦。

7.慕乐涅槃,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槃乐。

8.得无厘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厘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证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34、《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35、《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齐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

地藏菩萨能让你一切烦恼皆得消灭

【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

星云大师《修学华严的利益》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能得到诸多利益,所谓...

慈济的十条戒

也许人都知道参加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的会员,就是为了...

五戒表解

杀戒 释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

【推荐】大行无边际的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音多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或邲输跋陀,亦译...

《地藏经》利益篇

众生各有宿世因缘,所以根器各有不同。 上根之辈,深明...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肯放下执著,当下就解脱

你观察过天上的云吗?你注意看,有时候云的形状就好像...

能令世与出世间圆满的药师法门

清朝时候,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他就很赞叹药师法...

【推荐】心中一无牵挂 才能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

【佛教词典】智化寺

位于北平市内。为明初司礼太监王振于英宗正统八年(14...

【佛教词典】佛日茶篮

禅宗公案名。佛日,为唐末曹洞宗云居道膺禅师之法嗣佛...

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第一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楞...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

如何断烦恼无明和妄想

问: 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 慧律法师答: 师父...

是供佛好,还是供菩萨好?

问: 供释迦牟尼佛好,还是供菩萨好,比如供观音菩萨...

持大悲咒一万余遍后的感应

我虽然刚学佛就背下大悲咒,但大概是13年末14年初才开...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圣严法师《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

四种念佛法门的难易特点

疏文 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

管理好我们这颗心

有一种内观法门,在座的可能有人参加过。修内观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