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梵网菩萨戒的求受资格

德亮法师  2024/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梵网菩萨戒的求受资格

1、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文说得很清楚,看一段经文: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这段经文是说得比较明显,佛子谛听啊!若受佛戒,这佛戒呢,古来这些注解,佛戒就是指菩萨大戒,不是指其它的戒,如果受菩萨大戒,那是什么样根性呢?国王、王子、百官、宰相、这些身居要职的贵族都可以,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可以,乃至天人、十八梵天、六欲天子也可以来求受,乃至贫民,乃至黄门、淫男淫女,黄门就是不男,淫男淫女属于罪恶比较深重的,奴婢那是至为卑贱的身分,乃至鬼神畜生,八部鬼神、畜生,乃至变化人,非人类,只要你能够听懂法师在讲什么话,都可以来受戒。受戒之后都叫第一清净者,马上身分就变了,第一清净者。

所以这就是求受菩萨戒的它的根机啊!什么样的众生,从这经文上都是说的很明确。这些众生都可以来求受菩萨戒,所以我们就不必疑惑,不是说这个戒只能是出家人才能受,在家人不能受。而且,蕅益大师在《合注》当中,对于求受菩萨戒的粗说分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如果细说呢,出家菩萨又有五种,有菩萨比丘--比丘受菩萨戒,菩萨比丘尼、菩萨式叉摩那、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这是出家有五众。在家呢?略说有两众,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

乃至再细分的话,还有受八戒呢,受八戒的就叫菩萨近住优婆塞、菩萨近住优婆夷,没受八戒的呢,菩萨近事优婆塞,菩萨近事优婆夷,可以细分分为九类众生,都可以受菩萨戒。而且这九类众生通常而言,他们都是男女分开来半月诵戒。

假如说有一个特殊因缘都汇集到一个大界之内了,九众同时在一起来诵戒,那就按身分,从刚才所列的菩萨比丘、比丘尼、一直到近事优婆塞、近事优婆夷,按这些身分来次第而坐,这些都是对九众诵戒的一个基本的座次排列。通过这些,大家都知道,那既然有这么多在家菩萨这种身分,那在家人肯定是可以来求受菩萨戒的。

2、出家五众断淫,在家菩萨断邪淫

那又有人说了,在家众可以受菩萨戒,是可以受,但是呢,她得征求老公同意的,如果受了菩萨戒,就不能夫妻同房了,因为经文里说了不淫,不能淫。祖师虽然说,即使祖师有说或是别人说,居士可以不邪淫,那也要听佛的话啊!经上说的很明确啊!

但是,我们要清楚,对经文的这种理解,你是这样理解,别人是那样理解。还有祖师他有他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听谁的话呢?你是认为自己的理解的对呢?你还是依照祖师进行注解理解来依止呢?所以还是要听祖师对经文的注解为准。

古来呀!也确实是对《梵网经》注解粗略地查了一下,得有十七八部对梵网经进行注解。十七八部注解都是比较有名望的一些古德乃至一些祖师的注解,其中只有一部著作写的是不论出家、在家受这个戒是要不淫。其它的十六七部基本注解都是很明确,以天台祖师智者大师为代表,都是很明确地说,出家五众是断淫,在家菩萨只要是不邪淫即可。还是要依古德的注解啊,能够全断更好,随喜赞叹。

所以,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破除这些疑惑。能够大胆地,作为居士而言啊,可以大胆地来求受梵网经菩萨大戒。

而且,不但是可以来受这个梵网菩萨戒,而且还是应该来受梵网经菩萨戒,一切众生都应该来受菩萨戒。经文上这样说: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一切有心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来受这个佛戒,这个菩萨大戒。只要你受了这个佛戒,马上就入了佛的那个行列位次,就好像你受了佛戒就成了太子一样了,你就必定会成为皇帝,以后登基做皇帝了,种性、身分就不一样了,贵族了,不是贫民。所以位同大觉已,你这个位子和佛、大觉,佛是一个位置了,一个位次,那你就是真是诸佛子,那你就是佛真正的儿子。

既然称为佛子,那就会继承佛的家业,成就佛的果位。他的身分就不同了,你就不是一个贫民,经过艰苦奋斗要考功名,最后当个大臣。那是一辈子很艰辛,最后也顶多做个大臣而已,但是你要转生做个太子呢,不用这么辛劳,一出生就是太子,种性就高贵。这个受戒身分,就迥然不同了,以前是个老母鸡,现在是个金凤凰了。所以,这是经文上来劝导我们来受持菩萨大戒。

3、影响得戒之遮难

另外,还要有一些基本条件,没有破过根本戒,四根本戒没有犯过,乃至犯了之后,能够做如法忏悔,能够忏悔见好相也可以,没有犯过七逆罪,基本条件还是要有。所以,这就是得戒的一些因缘。

所以说知道这些呢,那我们求受菩萨戒,虽然提倡大家来受菩萨戒,但是受菩萨戒也要慎重,也不是儿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星云大师《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

戒法的功能

《业疏》云: 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各位新戒,你们受戒,就要以戒为师。一个人,今后在佛...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受菩萨戒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梵网经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人心的九个结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就会遇到许多问题。...

为何觉得净土很难去

问: 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说现在能够学佛,是过去恒河...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

【佛教词典】静虑威力

【静虑威力】 p1378 瑜伽三十七卷十五页云:静虑四相者...

【佛教词典】无常观

又作非常观。观法之一种。观一切万物之变化无有常法,...

每个人都有光,只是大小不一样

在诸佛派侍者问讯世尊的时候,佛的表现是什么?含笑。...

苦乐勿忘念佛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

信愿持名即是修大乘圆顿止观

【原文】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

如何判断发心的真与伪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

心中有一个【高度】束缚着自己

有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中放进一只跳蚤,同时在...

内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样协调

问: 请问师父,那种安住跟平常生活怎么协调?我们安...

如何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问: 如何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大安法师...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

理解劫运的概念

劫是梵文劫波的简略。劫波,翻译成中文叫时分,是一种...

不是老僧定力大,便落凡间做马驹

把眼睛收起来!眼睛像老鼠一样骨碌骨碌转地,只管跑到...

说说吃仿荤素食的尴尬事

大家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自梁武帝极力倡导素食并数次下...

找迷失的自己

有一天,释尊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日影稀疏的筛进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