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广超法师  2022/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难。

大小乘的论典中,多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位法来作为说明和统摄一切法的规范。如小乘的《俱舍论》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成实论》以五位八十四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大乘法相宗,以五位百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这里举出大乘的五位百法来作一简单地介绍,就可以知道佛典中所说的一切法的基本意义和系统了。

在《百法明门论》一百个法当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说心法是“一切最胜故”,即在一切有为法中,以心法最为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造善作恶是这个心,六道轮回也是这个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这个心。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或者说在于破迷启悟,断惑证真。一个行者真正要达到这个崇高目标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将我们的心改善、净化,使之达到最极清净光明的地步,这是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佛言: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又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由此可见,“心”是一切诸法的中心,世间一切法,都是依着心在左右与指挥。因此,如果我们学佛而忽视了心法这个问题,那么一切的作为与努力,皆属枉然。

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一、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尘之作用

二、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尘之作用

三、鼻识─依鼻根了别香尘之作用

四、舌识─依舌根了别味尘之作用

五、身识─依身根了别触尘之作用

六、意识─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

七、末那─译名意,内缘第八妄执为我

八、阿赖耶─译名藏,能藏一切种子

为何说此八种为“略”呢?蕅祖直解说:“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由上述可知:所谓八识,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说的,并非在本体上说话。既是就相、用来说,则心性之相用,可谓无量无边,何止八种?今百法说心法有八种,乃是就有情众生之心理现象与作用中最显著的来说,此点不可不知。

那么,心法的意义为何?百法赘言:“心法者,总有六义”,哪六种呢?

一、集起名心:是说心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的功能,并且在因缘成熟之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第八阿赖耶识。

二、积集名心:是说心有熏习成一切法的种子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眼、耳等前七识。

以上“集起”和“积集”二义,可说是互为因果。譬如:我们听经、阅藏,则经由眼识、耳识及意识之熏习作用,将清净的种子,熏入第八阿赖耶识中,储存起来(这是心之积集义)。他日以我们所见所闻,为他人复诵、讲解,即是种子发起现行之功能(这是心之集起义)。换句话说:集起是偏在现行上说,积集则偏在种子上说。

三、缘虑名心:是说心有攀缘,思虑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们静坐室中,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便是心的缘虑功能。

四、或名为识:是说心有时叫做“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我们的心对于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

五、或名为意:是说心有时叫做“意”。意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我们的心,剎那不停,前念灭,后念生,生灭之间,无有间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是说若就“缘虑”义来说,八识皆可名“心”,若就“集起”义来说,则只有第八可以叫做“心”。因为唯独第八阿赖耶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若就念念生灭,平等无间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意”,若就“恒审思量”义来说,则只有第七末那识可以叫做“意”。因为唯独第七末那能恒审思量第八为我故。

若就了别境界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识,若就了别粗显境界义来说,则唯前六识可以叫做“识”。因为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别之境,则微细难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人体自身拥有的31味心药

为了充分发挥心药作用,31个心你必须知道,这就是开心、...

八正道

「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

心里放不下是自己没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过没...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经》中有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

「专修」与「杂修」如何区分

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

心调好了,对生活待人影响深远

我常强调「调心」,因为心调好了,自然语言行为就会表...

给人感动也是一种布施

有一个妇人,年轻时就欢喜打牌,几乎到了一天不打牌,...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略说四种僧物

第三就是僧物。先在名相上进行以一些介绍,然后再谈用...

莲花在佛教中表示什么?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

苏东坡与水陆法会的因缘

苏轼与水陆法会缘分甚深,水陆仪文中许多辞藻和韵律俱...

【图】僧人威仪规范教学(平兴寺版)

僧仪规范(平兴寺版)...

【佛教词典】三时业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

【佛教词典】元康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诵观音。贞观(627~649)年间游...

传子以金不如传子以德

杨震是东汉名臣,以品德高尚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汉末...

大安法师:如何理解「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问: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

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契证到念佛三昧,那极乐世界就在当处

这桩事情同时是显示极乐世界这样的一种微妙无碍的功德...

可否理解极乐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问: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修心养性二十四要

第一要 [看破世事] 世事若还看不破,身沉苦海怎能出。...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好比一个道场,必须天天要有...

何等是净佛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

证严法师:智慧与烦恼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

出家人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

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

近日,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最初带领贾居...

在家学佛方便谈

一、 四句口诀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谈心,沟通思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