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幼童品第四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为族姓子、若族姓女欲疾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今吾覩见惧终始难,而不肯发无上正真道意,志愿声闻疾欲灭度,续在生死而有所慕。然诸菩萨通达精进,等住于法逮诸通慧为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远过去世时,不可计会、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时有如来号一切达,兴出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

佛告舍利弗:「其一切达如来正觉,声闻集会有百亿众,其佛寿命住百千岁。佛有声闻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飘捷,次名大达。于时如来兴五浊世,明旦正服着衣持钵,与诸圣众眷属围绕,有大国号名闻物,入于斯城而行分卫。其大声闻智慧最尊侍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闻最殊胜者随从佛后,八千菩萨而在前导,或化现身若如帝释、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严治道路。」

佛告舍利弗:「彼时如来向欲入城,见三幼童众宝庄挍璎珞其身,逍遥中路而共游戏。时一幼童遥见如来晃然显赫威神巍巍,端正无伦诸相寂定,志性澹泊获上调顺,第一静寞降伏诸根,如仁贤龙象、如大渊渟清澄无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遍布其体,如日出时光燿奕奕,与大众俱如星中月。时一幼童谓二童曰:『汝等岂见如来乎?是者则为一切之尊无上众祐!为世福田,光明灼灼炜晔难当,吾等佥然宜供养之,其进施者利庆弘大。』以颂赞曰:

「『斯者众生尊!  福田无有上;
  当供俱供养,  施此祚无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无异花,  亦无杂泽香;
  斯圣无等伦,  当何以供养?』

「于是一童即脱颈着珠璎价直百千,以颂赞曰:

「『当以此供养,  无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见斯有所悋?』

「于时二童効彼童子,各各解脱颈着珠璎,以手执持,而歌颂曰:

「『具供养正觉,  度汎湍江波;
  脱无量志意,  住于平等法。』

「尔时一童谓二童曰:『汝等以斯德本何所志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声闻;
  智慧尊第一,  吾誓愿如斯!』

「二童子曰:

「『犹如世尊傍,  左面大声闻;
  神足超最尊,  吾誓愿如斯!』

「于时二童谓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德本欲誓何愿?』一童报曰:

「『如今者如来、  至真等正觉!
  普见一切达!  犹若师子步。
  炤燿大众会,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脱诸十方。』

「时一幼童,这说此已,寻虚空中八千天子俱赞叹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今仁发意,天上世间悉蒙救护。』」

佛告舍利弗:「时一切达如来正觉边,有侍者名曰海意,博闻最尊,而告之曰:『宁见三童各执珠璎而游来乎?』对曰:『已见。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建其志性巍巍难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终始之患。其一举足功德之本,当更百临转轮圣王,受帝释位亦复如斯!昇生梵天为梵天王亦当如是!一一举足功德之本更见百佛。』时三幼童往诣一切达如来所,稽首足下,以宝珠璎散世尊上。其发小意为声闻者,所散珠璎住两肩上;其一童发诸通慧心,所散珠璎在于佛上虚空之中,变为交露重阁、棚帐,四峙周障庄严平等,化于其中而为床座,如来处之。

「于是一切达如来寻而欣笑。侍者启问:『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会有意?』如来告曰:『海意!汝覩于斯二童发声闻意,手执珠璎散如来乎?』对曰:『已见。大圣!』又告比丘:『欲知二童惧生死难,发怯弱意意求救护,犹是不发无上正真道意,欲得声闻为尊弟子,然后来世皆当得证,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无双。』」

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时中央童发诸通慧者,则吾身是!愿右面童者,舍利弗是;愿左面童者,大目揵连是。舍利弗!观卿等本时惧生死难,虽殖德本不能发无上正真道意,心志怯弱欲疾灭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得无为,今宁覩吾诸通慧耶?汝等之友为佛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当作斯观。假使有人欲成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所言超速,谓诸通慧莫能过者,谛而无欺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类,则诸通慧也。为最微妙特尊无上;为无等伦无有畴匹;为无双比无能出来,无罣碍乘,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是则名曰诸通慧乘。」

佛时说斯大乘法典,则一万众人发无上正真道意。

应时彼诸大声闻、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大迦叶、离越、阿难、律惒利、分耨文陀尼子、尊者须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俱白世尊:「唯然,大圣!若族姓子、族姓女发大意者,当供养之,微妙解脱处至真行。所以者何?正使百千诸佛世尊为吾等说诸通慧行,不能堪任无有势力,发通慧心一切慧者无所罣碍殊胜难及,宁令吾等犯五逆罪,在于无间而不中止,不舍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为声闻。所以者何?设犯逆罪坠于地狱受诸苦毒,其痛会毕从地狱出而不违远。无所罣碍诸通慧心,计如今者当何所施无所堪谐,焚烧正真败坏根原,于兹佛慧无罣碍智非是佛器。譬如终没之士无益亲属;吾等如是,以声闻乘而志解脱,舍于一切、无益众生。譬如此地多所饶润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多足者。如是世尊!其发无上正真道意,天上天下蒙恩获度。」

无吾我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阇世乘驷马将四部兵象车步骑,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众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缘而兴?何由得罪?」

佛告王曰:「已住吾我、人、寿、命者,众生由此而造罪衅,依猗贪身兴缘颠倒,群萌因斯而起灾患。」

又问:「其贪身者根原所在?」

世尊答曰:「其贪身者无慧为本。」

又问:「其无慧者何所为本?」

答曰:「所念邪支则是其本。」

又问:「所念邪支何所是根?」

答曰:「虚伪是根。」

又问:「虚伪何所是根?」

答曰:「无实诸想是则为根。」

又问:「无实诸想何所是根?」

答曰:「谓无所有无觉是根。」

又问:「何谓无有无觉?」

答曰:「谓无生无有是谓无觉。」

又问:「不生不有当何计之?数在何所?」

答曰:「其不生不有,彼无有计。」

又问:「狐疑之事何因缘起?」

答曰:「其狐疑者从犹豫起。」

又问:「犹豫为何所是?」

答曰:「贤圣所说诚谛之语,闻则怀疑,斯谓犹豫。」

又问:「何所贤圣何言审谛?」

世尊答曰:「其贤圣者,谓除一切爱欲诸见;其审谛者,知一切法悉无所有。」

王阿阇世白世尊曰:「所谓贤圣无所有者,实为虚伪,世尊安住从已劳尘,而造立之猗着于世间,诸贤圣所讲说者,而心犹豫,获不可计殃衅之罪。我乎,世尊!父无愆咎,无所羁缀而危其命。贪国土故或于财宝,迷于荣贵荒于产业,耽利宰民而图逆害,持疑憷惕不能自宁,若在欢会戏乐无娱;若在中宫婇女嬉游;若坐、若卧有所决正;若在独处听省国事处群僚上,昼夜忧悸不能舍却沉吟之结;不歆饮食,虽有美馔不以为甘;其目昧昧所覩瞢瞢,颜貌憔悴心恒战灼所处不安,畏寿终后坠于地狱。仰惟如来!其恐怖者能使无惧;其盲冥者惠授眼目;其沉没者而拯拔之;遭苦恼者使获大安;无所归者而受其归;其无护者而为救济;其贫穷者给施财业;其有病者消息疗治;其堕邪径示以正路;其在正路为兴大哀;其心忍劳不以为患,等恤群黎其慈坚固究竟本末,不以苦乐而有动转。

「如来所兴救度众生,无所遗漏不舍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其惶懅,孤无有救惟为作救,令饥渴者而得饱满,今已虚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无所归愿受其归;今已沉没愿加拯拔,我身得无堕大地狱至于无择。唯然,大圣!如应说法决我狐疑,解散愁结令无犹豫,使其重罪而得微轻。」

于时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阇世所说聪达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为优奥,其余人者莫能堪任为决狐疑令无余结,其惟濡首能雪滞碍。」

时舍利弗承佛圣旨,谓王阿阇世:「欲辨疑惑,当馔餚饍请濡首童真,则当决王虚伪、尘劳、狐疑之结,镇安国土及与中宫,受王床榻众诸供饍,中宫婇女及诸侍从获无量福,罗阅祇城摩竭大国,无数众生皆亨利议。」

阿阇世王即前启白濡首童真:「惟加愍哀,与其营从受小飡食。」

濡首答曰:「大王且止!已具足供。于正法律未有是记,受于衣服若食饍具悕望加哀。」

王则又曰:「当何陈露呈现丹赤?」

濡首答曰:「假使,大王!闻深妙业殊特真议,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慴、不难不惧,乃为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非无想,无想不想,如是行者乃为加哀。纵使,大王!不想去心亦无不想,不念来心亦无不想,于现在心亦无所受,乃为加哀。设使,大王!不堕邪见亦不灭除;亦无所见亦无不见,乃为加哀。」

王阿阇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说悉法所载,惟见愍伤当受其请?」

濡首答曰:「王当知之!法律所载,不以恩施供养分卫衣食之饍。若使,大王!不计有我、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命,乃为加哀,为受供施。设使,大王!不自爱身、不爱他人,悉无所取,乃为加哀。假使,大王!不摄敛心、不计因缘、不在阴种诸入之事,无有内法无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三界,无善不善无德不德,不处于世亦不度世,无罪无福,亦无有漏亦无不漏,亦不有为亦不无为,不舍生死不受灭度,是为加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当启受如斯法议,以是之故当就余请,哀垂愍伤下劣徒类?」

濡首答曰:「王当了之!设使诸法,有所猗者、有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护,则不蒙哀,不得至安。如使于法,有所着者而为想念,有所立处而为放逸,皆为依着想念有处放逸之护。设使,大王!究竟望毕,极至永安乃无有患,如令大王复有所作,则不荷哀不至安隐。」

王阿阇世又问濡首曰:「受何所法而无有患至无所有?」

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无所作,亦无所不作;无想无愿,亦无有作,亦无不作。若使,大王!有所造立而为行者,身口意行则是所作。假使不有所作,亦无所行,以身口意而无所造,则无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诸法悉无有相,其无所行无所有者,则是其相。」

又问濡首:「何谓所行而无所行,不有所造亦无不造,不增不减?」

濡首答曰:「假能不念过去已尽,不念当来未至,不念现在而无所起,不想有常无常,是为无行亦无不行,其能等色于诸因缘,而为众缘不增不减。」

又问濡首:「尘劳之欲为是道乎?云何与合?」

濡首答曰:「王意云何?其曰明者与冥合耶?」

答曰:「不也。日明这出众冥[梳-木+日]灭。」

「王宁别知冥所去处乎?在于何方积聚何所?」

答曰:「不及。」

濡首曰:「如是,大王!兴道慧者尘劳则消,不知尘劳之所凑处,亦无有处、无有方面,以是之故当了知之,道与尘劳而不俱合,又等尘劳则名曰道。等于道者尘劳亦等,尘劳与道等无差特,一切诸法亦复平等。假使分别如斯议者,尘劳则道。所以者何?以尘劳故现有道耳!尘劳无形亦无所有,其求尘劳者则为道也。」

王又问曰:「云何求于尘劳而为道乎?」

濡首曰:「设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尘劳,是为道也。以是之故尘劳为道,其尘劳者亦入于道。」

王又问曰:「云何尘劳而入于道?云何为行?」

濡首曰:「于一切法而无所行,乃为道行;于一切法亦无不行,是为道行。」

王又问曰:「行道如斯为何归趣?」

濡首曰:「如是行者为无所趣。」

王又问曰:「道岂不至泥洹乎?」

濡首问曰:「宁有诸法至灭度乎?」

答曰:「不也。」

濡首曰:「是故,大王!至无所至为贤圣道。」

又问曰:「其贤圣者为何所处?」

濡首曰:「其贤圣道则无所住。」

又问曰:「其贤圣道,不处禁戒博闻定慧乎?」

濡首曰:「贤圣戒者,无有行相、无放逸相为圣定意;无所着相为圣定意;无所念相为圣智慧。王意云何?其无所行无有放逸,有所处乎?」

答曰:「不也。」

濡首曰:「以是之故,王当知之,无所住者则贤圣道。」

王又问曰:「族姓子、族姓女云何向道?」

濡首曰:「假使所求不覩诸法有常无常,亦无所得,不计诸法有净无净、有空无空、若我无我、若苦若乐;于诸法者亦无所得,不见诸法在于终始若灭度者,如是行者为向于道。」

王阿阇世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当受请,因斯使余离诸颠倒,令得解脱分别净行,与诸眷属而就宫食。」

濡首曰:「向者说之,悉无所有、无有生者,无有善哉与不善哉!其无所有、无有解脱,其解脱者则无所有,亦无解脱亦无脱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自然净。」

尔时世尊告濡首曰:「受阿阇世王请,以此之缘令无数人逮得利谊至安隐度。」

濡首童真见世尊劝,则言:「唯诺、当受其请,不敢违失如来教故。」

阿阇世王欢喜踊跃,已见受请善心生焉,稽首佛足及濡首童真、一切圣众,便退还出请舍利弗:「濡首眷属为有几人?」

舍利弗答曰:「五百人俱而当往就。」

王入于城还于宫中,即夜兴设若干食饍百种之味,施五百榻,无量坐具而敷其上,庄严宫殿悬缯幡盖,烧名杂香而散众花,及四衢路普城内外,皆悉扫除洒以香汁,令国人民男女大小,庄校严饰齎持香花,咸俱奉[这-言+印]濡首童真!

总持品第六

于是濡首于初夜中,从其室出而自思念:「吾身不宜与少少人眷属而俱就于王请。今吾且当诣异佛土请诸菩萨,皆令普闻讲说经法断诸狐疑,就阿阇世王宫而食。」

濡首童真如勇勐士屈伸臂顷忽然不现,斯须超越八万佛国,至于东方常名闻界,其佛号离闻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为诸菩萨说清净典。其佛世界,如来一时等转六度无极,自然通达,具足广宣不退转法。其佛国土,一切诸树若干种花,菓实茂盛,每从其树常自然出佛声、法声、不退转轮菩萨众声,是故世界号常名闻。斯道宝声常不断绝,故曰常名闻。

濡首童真诣离闻首佛所,稽首足下白其如来:「唯然,世尊!遣诸菩萨与余俱往至于忍界,诣阿阇世宫而就其请。」

离闻首如来告诸菩萨曰:「诸族姓子!与濡首俱诣忍世界,从意所乐。」于是会中二万二千菩萨大士同时发声应:「唯,世尊!我等愿与濡首俱诣忍界。」

于是濡首与二万二千菩萨,从常名闻国忽然不现,至于忍界自处其室。濡首会诸菩萨大士,而于初夜说总持法。

「何谓总持?所以总持统御诸法(一)。心未尝忘(二)。所至无乱(三)。其心未尝有舍废时(四)。学智慧业(五)。精覈诸法审谛之义(六)。分别正慧(七)。得果证者但文字耳(八)。度至寂然(九)。条列一切诸法章句(十)。揽贤圣要(一)。不断佛教(二)。不违法令(三)。摄取一切贤圣之众(四)。于诸经法部分典籍(五)。入于一切殊绝智慧(六)。不着众会亦不怯弱(七)。游步众会宣扬经典无所畏惮(八)。出诸天音料简明智(九)。于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探畅其音而为说法(二十)。出释梵音(一)。觉了平正知诸根原(二)。识练邪见诸所立处(三)。总持观察一切众生根原所趣(四)。所住等心(五)。于世八法而不动转(六)。具足一切真正之法(七)。随其罪福报应果证而为说法(八)。兴发众生所造志业(九)。立诸群黎处于禁戒(三十)。其慧普入(一)。为诸众庶代负重担(二)。不以勤劳而有患厌(三)。解脱诸法本性清净(四)。以斯本净而为人演(五)。以本净慧解说道谊(六)。慧无罣碍(七)。习设法施(八)。其心坚固未尝懈惓(九)。有所说者无有疑结(四十)。不贪一切供养利入(一)。而不忘舍诸通慧心(二)。力励集累众行基靖(三)。布施无厌而每劝助于诸通慧(四)。禁戒无厌以斯劝化一切众生(五)。忍辱无厌求佛色像(六)。精进无厌积众德本(七)。一心无厌修行专精使无众冥(八)。智慧无厌入一切行(九)。以道法业于此一切而无所生(五十)。

「诸族姓子!所谓总持,摄取一切不可思议诸法要谊,持诸法无所行无行,故曰总持。

「又族姓子!其总持者摄持诸法。何谓总持诸法?揽执诸法一切皆空、揽执诸法一切无想、揽执诸法一切无愿;离诸所行寂寞无形;悉无所有亦无所觉;亦无所行无有处所;亦无所生亦无所起;亦无所趣亦不灭尽;无来无往亦无所坏;亦无所度亦无所败;亦无所净亦无不净;亦无所严亦无不严;亦无所着亦无所有;亦无所见亦无所闻;亦无所忘亦无所教;亦无有漏亦无想念;亦不离想无应不应、亦无颠倒亦无满足;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亦无放逸亦无所受、亦无所取亦无殊特,犹如虚空无有名闻、亦无所获无所破坏、亦无有二。审住本际,一切法界、一切诸法,住于无本。是谓总持。

「又族姓子!一切诸法,譬若如幻而悉自然。总持诸法,自然如梦、自然如野马、自然如影、自然如响、自然如化、自然如沫、自然如泡、自然如空。分别诸法而如此者,是谓总持。」

濡首曰:「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无所不统,不增不减,亦无所置,不以为厌。假使菩萨得总持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恩施救济无央数劫,众德之本至诸通慧,心而总统持,亦无所置,不以为厌。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一切众生而仰得活,两足四足靡不应之。菩萨大士得总持者亦复如是,于群生类多所饶益。

「譬如,族姓子!药草、树木、百穀、众果皆因地生。假令菩萨逮得总持亦复如是,便能兴阐一切德本诸佛之法。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亦无所置,亦不忧慼,不动不摇,不以增减。菩萨如是亦无所置,不以忧慼,不增不减,亦不动摇。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悉受天雨不以为厌。菩萨如是逮总持者,悉受一切诸佛典诰,及诸菩萨一切缘觉、声闻之法,余正见士、平等行者、沙门、梵志、一切众生,天上世间闻其说法不以为厌,听所说经不以为惓。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种皆以时生不失其节,亦不违错应时滋长。菩萨如是逮得总持,统摄一切诸功德法,不侵欺人,亦不失时,具足所行坐于佛树,处在道场至诸通慧。

「譬如,族姓子!勇勐高士在于邦域而入战斗,降伏怨敌无不归依。菩萨如是得总持者,处于道场坐于佛树,降伏众魔。

「譬如,族姓子!捡一切法有常无常,若微妙者安隐非我,及计无常、及诸瑕秽、及苦非我。所以者何?惟族姓子!已离二故,则谓总持。

「譬如,族姓子!虚空无不受持,亦非总持亦无不持。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揽摄一切诸法之要。

「譬如,族姓子!一切诸法及诸邪见,皆悉为空悉总持之。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无所不揽。总持如是,救摄一切诸法之谊,是为,族姓子!计总持者无有尽时。已无有尽则无放逸;已无放逸则处中间;已等处者即无有身,则虚空界已如虚空,虚空及地则无有二。」

濡首童真说此言时,五百菩萨得斯总持。

三藏品第七

时濡首童真于中夜为菩萨大士讲三箧藏菩萨秘典。「何谓菩萨箧藏秘要?都诸经法无不归入于此箧藏。若世俗法度世法、有为法无为法;若善法不善法、有罪无罪法、有漏无漏法,悉来归趣入菩萨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经典要者,晓了一切诸法之谊。譬,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大地、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大海,悉卷合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如是,族姓子!若凡夫法及余学法;若声闻法缘觉法;若菩萨法及与佛法,悉来入归菩萨箧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一切摄护,声闻、缘觉将养大乘。譬,族姓子!其树根株坚固盛者,枝叶华实则为滋茂。

「又族姓子!设有摄取菩萨箧藏菩萨大士,则为摄取一切诸乘,将养一切众德之法。菩萨藏者名无量器,所以名曰无量器者,譬如大海受无量水,为包含器不可计实。诸龙、鬼、神、揵沓惒、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及众生类、在禽兽者,含受此等为无限器。菩萨藏者经典秘要亦复如是,为无限施、闻、戒、定、慧、度知见器,以故名曰菩萨箧藏。譬如含血之类生大海者,以生于彼不饮余水惟服海水。菩萨如是行菩萨藏,不于余法有所造行,惟常修行诸通慧谊,以故名曰菩萨箧藏。

「又族姓子!菩萨有斯三箧要藏。何谓三?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菩萨藏。声闻藏者,承他音响而得解脱。缘觉藏者,晓了缘起十二所因,分别报应因起所尽。菩萨藏者,综理无量诸法正谊自分别觉。

「又族姓子!其声闻乘无有三藏,其缘觉者亦无斯藏,诸所说法菩萨究练三藏秘要,因菩萨法而生三藏——声闻、缘觉、无上正真道,故曰三藏。菩萨说法劝化众生,令处三乘——声闻、缘觉、无上正觉,是故菩萨,名曰三藏。有斯三藏无余藏学。何谓为三?声闻学、缘觉学、菩萨学。何谓声闻学?但能炤己身行之相;缘觉学者是谓中学;行大悲者谓菩萨学,至无量慧摄取大哀。其声闻者,不学缘觉之所学者,亦不晓了;其缘觉者,不学菩萨所学,亦不晓了。又菩萨者,悉学声闻所遵学者,皆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助修其所行;学于缘觉所遵学者,悉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化使修其乘。又菩萨者,学于菩萨当所学者,悉晓了之,愿乐劝修其乘所行,劝所行已则说声闻所行解脱,亦讲缘觉所行解脱,分别菩萨所遵解脱。如是,族姓子!其有晓了此所学者,是则名曰菩萨箧藏,如琉璃器有所盛者,应时一切示自然性如琉璃色。

「如是,族姓子!菩萨假使入菩萨藏,所可游居于诸法者,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菩萨假使入菩萨藏,不覩诸法而有处所,设有觉了诸佛乘者,不见诸法之所像类,其不学于菩萨学者,则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有所住处,其不修行,计斯一切皆为自然。如是,族姓子!假使菩萨入菩萨藏,在在所行所游诸法,一切悉见诸佛之法。假使菩萨入菩萨藏,不见诸法有所像类,设使晓了诸佛法者,则亦不覩诸法之处。学菩萨学,不见诸法之所归趣,其不修观,彼则覩见一切诸法,而有逆顺。一切众生覩不顺者,菩萨皆见诸法顺正。覩于诸法,无有一法非佛法者,是故名曰菩萨箧藏。

「又族姓子!菩萨藏者说无崖底,文字所演顺而应时不可计量,所立之处不可思议,垂显光明靡不通达,无有边际莫不炤曜,多所利益悉令归趣,于诸通慧而令群萌悉乐无本。假使有学,于彼学者、甫当学者,一切悉当入此菩萨箧藏,则至大乘。已欲学者、方当获者、其不至者,悉使得至而令普入。」

如是濡首为诸菩萨众会者,在于中夜说菩萨藏经典秘要,广分别演谊归所趣。

不退转轮品第八

濡首童真复于后夜,为诸菩萨大士,广宣讲说不退转轮金刚句迹。「何谓不退转轮?又族姓子!所以名曰不退轮者,如今菩萨说经法时,若来听者悉获谊归不复回还,便而讲说不退转轮令其信乐。不退转轮菩萨行者,不为众生造若干行;不为诸法修若干行;不于诸国土兴若干行;不于诸佛尊若干行;不于诸乘行若干行。一切所至而悉普见,转于法轮不坏法界,是谓乃为转于法轮,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彼所转轮而无断绝;其轮修理无有二轮;其轮如是如悲哀轮;其轮所趣自然之谊在己所至;其轮所趣法界场轮。

「又族姓子!假使菩萨信乐于斯不退转轮,则得解脱己身之患,则为信乐一切所信、一切所想,如来所兴悉亦信之,以信得脱。于如来者,无有二脱亦不说二,如其如来相好解脱,诸法之相一切法想,信如来脱则无有想,已离脱相则至自然济于己身,如是之行莫能胜者,亦莫能踰于斯慧者,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又族姓子!不退转轮不退于色,色自然故;痛、想、行、识亦复如是,识不退转,识自然故。所以者何?则不退转一切诸法,犹如无本则为法轮,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其法轮者无有边限,无维无隅无有断绝,无常轮故;其法轮者亦无有门,无有二故,则法轮门;其法轮者无能转者,无所转故;其法轮者亦无所说,法轮无言故;其法轮者亦无名称无所显曜,轮无获故;又复计此不退转轮入于空,无所游相故;澹泊门者,无来相故;普有所至,为空相故;一切等御本净无相,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又族姓子!不退转轮有所游行而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有所放舍径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如是濡首谓诸菩萨:「又族姓子!所以名曰金刚句迹,一切诸法皆悉灭寂。何谓灭寂一切诸法?又族姓子!已了空者金刚句迹也,消诸邪疑六十二故;其无想者金刚句迹也,断绝一切诸想念故;其无愿者金刚句迹也,皆度一切五趣有为令灭寂故;其法界者金刚句迹也,超越若干诸疆界故;其无本者金刚句迹也,致无我灭寂故;离色欲者金刚句迹也,蠲除贪欲诸所有故;缘起行者金刚句迹也,不坏本性故;察无为者金刚句迹也,见诸法自然故。」

濡首童真为诸菩萨竟于三夜普分别法,彼诸菩萨皆得亲近光明华三昧,菩萨设逮于此定者,一一毛孔放百千光;一一光明化现百千诸佛仪容。又斯诸佛天中之天所在佛土,现作佛事开导众生,群萌畴类迎逆接纳听受法教。

◎变动品第九

尔时王阿阇世明旦早起,诣濡首所,而稽首曰:「供具已办,时至可行。」

贤者大迦叶晨朝夙兴,着衣持钵与诸比丘五百人俱,欲入舍卫大城分卫,于中路念:「吾行分卫,时如大早,宁可造见濡首童真!」这设斯念寻便往至,则与濡首言谈叙阔演说坚要。

濡首而谓之曰:「唯,大迦叶!晨何所凑?」

答曰:「欲行分卫故来谘受。」

濡首曰:「今当就吾食所设饍与眷属俱,吾当与仁分卫之具。」

迦叶答曰:「俱具已达,吾以法故而来至斯,不以食饍。」

又曰:「迦叶!惟当受请。供受二事,大法供养,饮食之饍,言不释法亦不失食。」

迦叶答曰:「鄙等之举以用法故绝饍不食,尽其形寿志在于法。所以者何?不从他人乃能得致。如斯法门如从仁者所说正谊。」

又问:「今者濡首及诸菩萨为于何食?」

濡首报曰:「吾等所食及施与者,亦不长益亦不耗减;不动生死不近泥洹;亦不超度凡夫之地,亦不证明贤圣之法;不越声闻不舍缘觉。吾等当说彼之所请,其布施者,亦不净除慧与所识,不损而益不至解脱,于诸经法亦无所兴,亦不得法亦无所释。」

迦叶答曰:「是为大施无极广施,已入无本之所致也。」

尔时濡首心自念言:「今日入城,宁可如佛感动变化。」应时以众神足变动三昧而为正受。这以是定为正受时,寻即一切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普悉等住平若手掌,普此佛国其大光明靡不周遍,其在地狱遭苦患者即时休息,畜生、饿鬼诸不安者寻获安隐,众生之类心悉开解。无淫、怒、痴,无悭嫉者,亦无谀谄,无有瞋恚、憍慢之结,无所兴起亦无热恼。尔时众生展转相瞻如父如母。覩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欲行天子、色行天子悉来集会供奉溥首!鼓乐絃歌倡伎百千,雨于天花严治途路。

濡首童真这兴斯定,从其室宇至于城门,自然庄严途路平整既广且长,皆以七宝无央数珍,若干挍饰自然出现,不可计宝化为宝堑,中生莲花、芙蓉、蘅花充满炜晔,堑上化造珠交露帐,而起幢幡、缯綵、花盖,其堑周匝遍有栏楯,栏楯左右皆有宝树而甚高大,以诸宝绳展转连绵系诸宝树;一一宝树边有宝架,皆置香炉烧诸名香;一一香炉烧诸香者闻四十里;诸树中间化宝浴池,有八味水盈满,池中底悉金沙,以宝栏楯周匝绕池,琉璃为崖,悉生青莲、芙蓉、蘅华。诸宝树下以宝为地,一切宝地列宝香瓶而烧名香;一一宝树五百玉女俨然罗住,各各建立布施之德。

濡首这以斯定,三昧正受应时即有,为彼异学外道之师示现变化,巍巍无量靡不亘然。

濡首童真则从坐起,着衣持钵而欲发行,谓迦叶曰:「唯,大迦叶!便可在前吾今寻后。所以者何?尊大迦叶年即耆宿,素修梵行久为沙门,未见如来而出家学,计于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有所启受,以是之故宜当在前,吾今在后。」

迦叶答曰:「计于法律不以年岁而为尊长,法律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可为尊;博闻才辩乃曰为尊;诸根明彻乃曰为尊,法律所记以斯为尊。由是计之,濡首童真智慧巍巍博闻普达辩才无碍,晓了一切众生根本,以是之故最长弘远,仁为大尊宜当在前,余应在后,今欲假喻分别此谊。」迦叶又曰:「譬师子之子这生未久,虽为幼少气力未成,其师子子有所游步,其气所流,野鹿诸兽闻其勐气皆悉奔走。若有大象而有六牙,其岁六十又身高大,若以革绳系之三重,闻师子子威勐之气,恐怖畏懅跳腾尽力,断三重系驰走奔突,入于山谷、谿涧、林薮、岩树之间,若入大水而自沉没。树禽樔翳走兽藏窜,水居鱼鼈潜逃于渊,又诸飞鸟翔翱虚空。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假使发意智慧道力未孚成就,心犹憍仰习师子步,过诸声闻、缘觉之路,一切众魔自在宫殿,志怀恐惧不能自安。设师子子见余师子威力勐势,若师子吼,闻其音声不恐不怖,亦不怀懅无所畏难,益以踊跃衣毛悦泽,乘其力势亦当鸣吼。如是濡首大士闻佛师子吼时,不恐不怖亦不怀懅无所畏难,欢喜踊跃安心生焉,吾亦当习犹如今佛师子之吼。假使有说平等正真、声闻、缘觉,如来为尊,发意菩萨则是为本,斯言至诚平等无邪。所以者何?由是出生一切诸法而普显现,以故明知濡首为尊,其年幼少则是圣长,宜当在前,吾当从后。」

濡首童真寻在前行,菩萨次之,诸声闻众乃继其踪。濡首这向严庄宝路则雨天花,无数伎乐不鼓自鸣,应时其地六反震动,其大光明靡不灼彻。

于时濡首所现变化威神感动,放大光明雨花香熏,诸音乐声相和而鸣入王舍城。王阿阇世筹虑:「濡首与二万三千众菩萨俱,及诸声闻眷属围绕,而来进路即怀恐惧,今吾整设五百人供,来者猥多,安能周遍当焉所坐?以何饲之?」心又念言:「濡首童真果相疑误则发此心?」

应时濡首威神圣德之所建立,息意天王即自化身金仳鬼神,变微妙体,则谓王阿阇世曰:「大王且止,勿以为虑、无用劳悒。濡首童真善权方便智慧无极,现大功德威灵赫奕,恢阐神力光祚堂堂昇路来瑧,一人之食能以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畴类悉令充满,何况于斯二万三千眷属来者?以是之故不足劳虑。大王且安,勿复加供,一切来者悉当丰足。所以者何?濡首大齎,求得无尽众祐难量。」

王阿阇世应时踊跃不能自胜,则以弘意念于濡首如佛世尊!

王阿阇世与诸群臣中宫官属,齎持花香杂捣泽香,衣服之具幢幡缯盖,伎乐琴瑟、箜篌,奉迎濡首,稽首礼毕,侍从濡首入城归宫。濡首与诸眷属初入城时,城内蒸民各齎所有以来供养。

时于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观。濡首告曰:「卿,族姓子!使其殿舍包容会者。」寻即受教察其左右,而普周观阿阇世殿,自然宽大悬缯花盖跱立幢幡,其地平博散众花香。

复有菩萨名曰法超。濡首告曰:「卿,族姓子!严办众座。」应时受教举手弹指,于彼殿馆二万三千床座自然具足,若干种饰微妙庄严,无数座具而敷其上,濡首童真诸菩萨众悉俱就座,声闻次之。

王见濡首与诸菩萨声闻坐毕,前自启白:「且待斯须增办供具?」

濡首答曰:「大王自安,自当备足勿以为劳。」

时四天王与其眷属,悉来供侍濡首童真,又天帝释、良善夫人及余玉女无央数千,齎持天上栴檀杂香、蜜香、捣香,以用供散一切菩萨及诸声闻。时诸菩萨见诸花香及诸玉女,无玉女想、无花香想。梵忍迹天化作梵志摩纳之形,手执拂扇住侍濡首左面,以扇扇之;诸梵天子各执拂扇,侍诸菩萨立而扇焉;无棼龙王不现其身,在于虚空垂贯真珠,从其贯珠出八味水,清凉且美供给所当;其诸菩萨一切声闻,其前各各有垂贯珠,而出美水亦给所用。

王阿阇世心自念言:「是诸菩萨而不齎钵。当于何食?」濡首知王心念,而告之曰:「斯诸正士有所游至不齎钵行,所可游行诸佛国土,这坐欲食钵自然至。斯诸菩萨本所建立,又彼如来昔所造愿,钵从虚空来在于掌。」

王阿阇世问濡首曰:「是诸菩萨从何佛国来?世界名何?如来正觉号曰何等?」

濡首答曰:「世界名常名闻,如来号离闻首,今现在说法。是诸菩萨从彼而来就于仁食,欲得听省王之狐疑所怀虚妄。」

时诸菩萨志所建立,如来本愿,钵于空中自然飞来,投于无棼八味浴池洗涤清净。诸族姓子、二万三千诸龙、采女,各齎香着诸菩萨掌中。

时王见兹倍用踊跃,则前稽首濡首童真!濡首童真而告王曰:「可设供饍,宜知是时。」王即受教则便陈列,若干种食琦妙珍膳,供具悉遍食不消灭。如是阿阇世本所供施五百人饍,悉令二万三千皆得饱足,饮食如故。

阿阇世王白濡首曰:「今饍如故而不消赐?」

濡首答曰:「如今仁者狐疑未尽,疑不尽故犹斯食饍用不消索。」

时诸菩萨饭食毕竟,寻以其钵跳掷空中,钵处虚无,无所依据而不堕落。

王阿阇世问濡首曰:「今斯诸钵为何所止?」

濡首答曰:「犹如大王狐疑所存,今此诸钵亦处于彼。」

时王答曰:「钵无所立?」

濡首答曰:「犹如大王所有狐疑亦无所立,今此诸钵无所依据而不堕落,诸法如是,悉无所有亦无所住,以是诸法亦无堕落。」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


上篇:佛说阿阇世王经

下篇: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问经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序品第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上(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天亲...

大庄严法门经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如...

佛说初分说经

佛说初分说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

佛说阿阇世王经

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闻如是:...

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兴起行经序 所谓崑崙山者,则阎浮利地之中心也。...

佛说难提释经

佛说难提释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行在...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说菩萨逝经

佛说菩萨逝经 西晋沙门白法祖译 佛在鹞山中,与诸比丘...

佛说须赖经

佛说须赖经 曹魏西域沙门白延于洛阳白马寺译 闻如是:...

菩萨十住行道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昙昧摩提菩萨持...

【注音版】天王太子辟罗经

天王太子辟罗经...

入定不定印经

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御製 盖闻: 大乘奥典,光秘赜于...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本)...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

圣严法师《怎样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

修行人二十种病气

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

四种念佛法门的难易特点

疏文 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

【推荐】念佛还要持戒

一、念佛,体会佛的心愿,就会照戒律去做 (一)以为受持...

在八种因缘下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

清初高僧截流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先讲一点玄妙的,难以置...

修行不是在做学问

问: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内心觉得都是浮...

为道当行坦途

绵亘数里的高山峻谷间罕有人烟,除了入山采宝的商人外...

越修为何觉得自己越差劲越惭愧

问: 尊敬的宏海法师,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越修觉得自...

唯识学的因缘观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啊,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