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

应知胜相胜语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论曰。已说应知依止。应知相云何可见。此略说有三种。谓依他相分别相成就相。此中何者是依他相。阿梨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何者是诸识谓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此中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等从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从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从有分熏习种子生。此等诸识摄一切界趣。及烦恼等依他相虚妄分别故。得显现。此等诸识虚妄分别所摄。唯是识量。无所有不实义显现依止。此是依他相。

释曰。今释应知相中。依他相略说者。谓总要而说故。虚妄分别所摄者虚妄分别体性故。此中身识者谓眼等五界。身者识者谓染污意。受者识者谓意界。应受识者谓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者谓六识界。世识者谓生死相续不断。数识者谓算计。处识者谓器世界言说。识者谓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此等九识皆是应知依止。见闻等名言熏习差别为因。自他差别识者谓依止身差别。以我见熏习为因。善恶两道生死识者谓生死趣无量种。从有分熏习种子生。此等诸识者次前所说诸识。摄一切界趣烦恼者谓三界五趣及烦恼等。摄者彼识体性故。依他相者依他为体故。此中虚妄分别所摄者。是彼体性故。无所有不实义。显现依止者。是无所有不实义显现因故。此中无所有者无实体故。如我尘无有实义。于无所有中执取譬如我。即是无所有而有我相显现。此所依止名显现依止。依止者因义故即是依他相。

论曰。此中何者是分别相。于唯是识量无有义中。有义显现故。

释曰。分别相中言无有义者。譬如实无有我。此唯有识量者。于无有义中而显现故。譬如我唯相似显现故。为义显现者为所取相显现。譬如无我而我相显现故。

论曰。此中何者是成就相。即此依他相中。彼义相毕竟无所有故。

释曰。成就相者此无所有不实义。显现因中彼不实义显现无所有故。如我相似相实无所有。然无我是有。

论曰。此中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是眼等六内界。应受识者应知是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者应知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识即是此等诸识差别。应知如是等识唯是识量以无义故。此中以何为譬。以梦等譬喻显示应知。譬如梦中离义独唯有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义相似相显现。此中实无有义。以如此譬应知一切处唯有识。以此为首。复有幻鹿渴翳等譬喻。应知犹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如梦唯是识者觉时何故不如是转。实智觉者亦如是转。如正梦时此觉不生。若梦觉已此智即生。如是未得真实智觉此智不生。若得真实智觉此智即生。若未有真实智觉云何于唯识得起比知。由阿含及道理。阿含者如十地经中世尊说。三界唯心故。又解节经中世尊说。时弥勒菩萨问世尊言。所有三昧境像云何与定心为可说异为不可说异。世尊言弥勒不异。何以故。定心所缘唯识所显。我说为识。世尊。若三昧境像不异定心。云何彼心还取彼心。弥勒。无有一法能取余法。然彼心即如是生亦如是显现。譬如因面见影言我见影。谓所见影异于自面。彼心亦尔如是生起。即于彼心。谓有别物可见。由此阿含及道理故得显现。

释曰。此唯有识者。如十地经及解节经所说故。此攀缘唯识所显故。我说唯识者此所攀缘唯识所显。此有何义为显唯识离义故。由是识所摄故。佛言我说为识显彼三昧境界是识故。然如是生起者为彼相类而生故。于中取为别义者。于中谓于三昧境界中。取为别义者于彼识影谓有别物。为所取体故。

论曰。如是于静心中。若见青等尔焰影像。即见自心无别青等义。由此道理菩萨于一切识中。应须比知唯是识量。又此青等非忆持识。以所见境界现前住故。于闻思中所有忆持识。攀缘过去但是彼影故成唯识。以此比量虽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则得比知。

释曰。此三昧境界。青等影像亦非忆持识何以故。以非如昔所见。即于彼方处如是念知故。以现前故。彼所有忆持识暗昧。此现前住者所见明净。若言于闻思中数习故。彼虽过去后思念时如昔而生。此亦如是者。彼闻思已过去。今则无有。于无有中若更生。此即是识似彼而生。非过去已灭闻思。是故此义于成唯识尘无所有即得成就。

论曰。如前所说种种识。譬如梦等者此中眼识等识体唯识得成。眼根等识体是色。唯识道理复云何可见此等由阿含及道理已如前说。此等若是识体何故似色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转也。颠倒等烦恼住持故。若异此于无义中义颠倒则不成。若无此烦恼障智障等染则不成。此若无此清净亦不成。是故眼等如是生起得成。此中有偈。

 乱因及乱体  所谓色识体
 及非色识体  前无后亦无

释曰。眼识等识体非色故唯识得成。眼根等识体是色云何成唯识也。此等如前阿含及道理中已具显示。一类坚住相续转者。一类者相似故。坚住者多时住故。由烦恼障智障颠倒烦恼为因故。住持者即是因也。若离如是等生起。则无非义为义颠倒心。若无此烦恼障染智障染则不有。此义以偈显示。乱因及乱体者。谓色识体及非色识体。如其次第此中色识体为乱因。非色识为乱体。此因体色识若不有。彼果体非色识亦无。

差别章第二

论曰。何故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有身分共有和合生。显生分受用满足故。何故世识等诸识。如前所说种种识生。无始时生死流转不断故。无量众生界故。无量世界故。无量所作事更互言说故。无量摄取受用差别故。无量爱非爱业受用果报差别故。受无量生老死差别故。云何成立此等诸识令成唯识。略说有三相。唯量义无所有故。唯二谓有相及见识故。唯种种谓种种相生起故。此等诸识无有义故故名唯量。有相及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以彼等识为见。乃至身识为见故。意识者以眼等一切识体乃至法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意识能分别故。又似一切识生起故。此中有偈。

 唯量二种种  观行人能入
 得入唯心时  此心亦灭离

释曰。云何名具足身分受用。此身识身者识受者识等五识。应知一切有身者。一时有故。共有者一时生故。所显者因体故成立三种唯识义。如前长行及此偈显示。于长行中言唯量者。唯是识量故。一切所有诸识皆唯识量。何以故。由所识义无所有故。唯二者成立有相及见故。即此一识一分成相。第二分成见。此是眼等识二分故。成立种种者还即此一识。随所起一分种种相生。第二分为能取故。若意识所取。彼一切眼等识乃至法识为相。即此意识为见故。种种者唯意识为彼事。以不定故。其余诸识有定境界。又不分别故。是故若能分别则名为见。以如是道理得成唯识。偈言。入唯量者无有义故。入唯二者有相及见识故。入种种者由识种种相貌生故。观行人能入者。谓修行人相应故。何故得入唯心时。此心亦灭离也。由正入唯心时则义无所有。识亦不有。若无所取义。云何得有能取心也。唯二及种种者。但是说入唯量因缘。余义如前所说。

论曰。一种诸师说。即此意识彼彼依止生。得彼彼名。如意思得身口业名。此意识于一切依止处。生种种相貌。似二而生唯似义故。似分别故。一切处亦似触而生。色界中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身故。

释曰。有诸菩萨。欲令唯有一意识次第生起。今当显示。譬如意思得身口业名者。如意思于身门中生名身业。于口门中生名口业。意业亦尔。如是一意识若依止眼生则得眼识名。如是乃至依止身生得身识名。此中离意识外更无余识。唯除阿梨耶识。若汝言眼等根无分别。若意识依止彼生亦应无分别。如染污意依止染污故。生起亦染污。此亦应尔者。如论说于一切依止处。生种种相貌似二而生。唯似义故似分别故。是故无妨。于中一切依止处者。谓依止眼等处故。种种相貌似二而生者唯似义故似分别故。由此二句故可得了知。此二句所说即是一识一分似唯义而生。第二分于彼似义中。似分别而生。是故前说无过。又一切处亦似触而生。谓于有色处心在定中。五识不行于色身中有内受生。如余色根依止于身者。如眼等根依止于身。此诸根由依止身故即于自身能作损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令身损益。应知复有别义如身根依止于身。若有外缘来触。即于身根中似触而生。此似触生时即于自依止身中。为损为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似触生时。亦即于身为损为益。

论曰。此中有偈。

 远去及独行  无身住空窟
 能伏难伏心  我说为梵行

释曰。彼诸菩萨成就所说。故引诸阿含偈。言远去者攀缘一切境界故。独行者更无第二故。无身者离色身故。住空窟者隐在色身空窟中故。能伏者自在作用故。难调伏者鄙恶故。

论曰。又如经说。此五根等所行境界。皆意能受用。彼等亦依止于意。

释曰。复有阿含说。此等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受用者。若根所行处名为境界。此意能分别一切法故。一一境界各各受用故名能受用。彼等亦依止于意者。为彼等诸根生时此为因体故。何以故。若意有别缘则眼等不生。

论曰。又如经说十二入中。说六识身为意入。

释曰。复有阿含说六识身说名为意。无别余识名故。佛说六识身名为意入。是故得知唯独有意。

论曰。若有安立阿梨耶识识体为义。识体处彼中。成立所余一切识体为相。识体意识识体及所依止成立为见。应知彼等为相貌识体为彼见生因。似义显现。为彼见生依止事。

释曰。亦成立阿梨耶识。为相见二识。意识及依止是阿梨耶识见分。眼等识体及一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识体故。彼等为相貌识体者。谓眼等为识生因体。成彼所攀缘故。为彼见生因者于彼中起见名彼见。为彼所见义显现故。能为意识见相续住不断因故。名为能作见生依止事。

论曰。如是等识体已成立为唯识。诸义既现前可见。云何得知非有。如世尊说菩萨具足四法。得随顺入一切识体无义。一知相违识相。如饿鬼畜生人天同于一切。识体见有差别。二知无境界。识生如攀缘过去未来及梦影等。三知离功用。应得无颠倒。如于实有义中攀缘义。识则应不成颠倒。由不藉功用。得真实智。四知随顺三慧故。如诸菩萨及得定者。得心自在故随其乐欲。彼义显现。如有得奢摩他观行者。修法观时唯以意念义即显现。又得无分别智者。住无分别时。一切义不显现。诸义由随顺三慧。及前因缘故。义无所有即得成就。此义中应说六偈。后于增上慧学胜相中说。谓饿鬼畜生人等。

释曰。一知相违识相者。诸相违者识所缘义名为相于中知故。知无境界识生者。谓见无所攀缘而识得生。如过去等。知离功用应得无倒者。若如所显现义。即如是有者。则不须起对治无倒得成。如此解知故。随顺三智者。此智知诸义。皆随顺三智故。及得定者。谓声闻辟支佛等。得心自在者。谓已得随心所作故。随心乐欲彼义显现者。若欲令地界成水如念即成。火等亦如是故。得奢摩他者。谓已得三摩提故。修行法观者。于诸修多罗等中。观察修行故。唯以意念义则显现者。于一义中随种种作意则种种相显现故。已得无分别智者。若如所显现义是有则不得有无分别智。此智实有故。应知彼义决定非有。

分别章第三之初

论曰。若唯有识义显现。所依止名依他性者。云何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是故依他依他为缘生已无功能。过一刹那自住故说名依他。

释曰。若唯有识义显现所依止者。谓离义唯有识体为义。显现因即此识体是依他。若自所摄云何依他何因缘名依他。为自因所生生已无力住故。即此自摄说名为他故名依他。

论曰。若分别性依止于他。实无所有而义显现者。云何成分别。何故说分别。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唯见分别故名分别。

释曰。依止于他者。谓依止依他性唯识故。无所有者无自体故。为义显现者有义可见故。何因缘说名分别者。如后次第说。于中无量相者。谓一切境界相故。意识分别者即意识是分别故。颠倒生因者意识妄倒生时攀缘因故。无有自相者无体故。唯见分别者唯见乱识故。

论曰。若成就性分别性。毕竟无所有为相。云何成成就。何因缘说名成就。体无变异故得成就。清净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胜等故。由是最胜义故说名成就。

释曰。彼毕竟无所有为相者。以分别性无所有为性故。云何及何因缘等者。如前依他性说。体不变异者不虚诳故。如诚实臣。由是清净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胜。即此清净境界体最胜故名成就。如已成就衣。

论曰。复次有能分别。有所分别。有分别性。于中何者能分别。何者所分别。何者分别性。意识为能分别。以是分别者。故此意识自名言熏习种子故。一切识体名言熏习种子故。是故有无量种分别生。一切处分别故。以是能分别故说名能分别。复次依他性是所分别。复次由此因缘故令依他性成所分别。此是分别性由此因缘故。令依他性似义显现者如义故。复次云何分别能分别。何所攀缘取何相貌。云何执着云何起言。云何流布云何增益。攀缘于名故取依他性为相故。执着于见故。因觉观起言故。见等四种流布为流布故。实无义中有义增益。如此分别。

释曰。云何分别作分别者。意识名分别。依他性是所分别。由此因缘令成分别。为显示此故。论云攀缘于名如是等取。依他性为相者。即是取依他性中眼等名字为相故。何以故。取彼相已。而起分别故。见为执着者。谓于彼所取相。决定如是故。觉观起言者。如所执着以觉观为因出言语故。见等四种言说所言说者如所言说。见闻觉知等四种流布。共相流布实无有义。以为有义是增益者。如所流布实无有义。取为有义故。

论曰。复次云何此等三性。为有异体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此依他性别道理故成依他。别道理故。即此成分别。别道理故即此成成就。何等别道理。此成依他。依他熏习种子生故成依他。何别道理即此成分别。与分别为因缘相故。即此是分别故。何别道理即此成成就。如所分别毕竟不如是有故。何别道理于一识体为一切种种识体相貌也。阿梨耶识识体为彼余生起识。种种相貌。应知为彼缘相生起故。

释曰。与分别为因缘相者。意识名能分别。为此能分别所取境界体而生故。即此是分别故者。即此意识分别彼相取为所分别境界体。以此义故依他性成分别性。如分别意识正分别。所分别时此分别毕竟无所有。由此义故依他性成成就性。

论曰。依他性几种。略说有二种依他熏习种子故。依他染净性不成就故。由此二种依他故。名依他分别性亦二种。自性分别故。差别分别故。是名分别。成就性亦二种。本性成就故清净成就故。是名成就性。

释曰。染净体不成就故名依他者。由此依他性为分别分成染。为无分别分成净。于此二分中一分不成就故。自性分别者如眼等有眼自性作此分别故。差别分别者如彼眼等自性有无常等差别。作此分别故。自性成就者。谓有垢真如。清净成就者。谓无垢真如。

论曰。复有四种分别。谓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有觉分别。无觉分别。有觉者。谓善知言说众生。无觉者。谓不善知言说众生。

释曰。善知言说者。谓有言说智。不善知言说者。如牛羊等虽有分别。然于名字无能故。

论曰。复更有五种分别。一依名分别义自性。如此名有此义。二依义分别名自性。如此义有此名。三依名分别名自性。如不识义之名于中分别故。四依义分别义自性。如不识名之义于中分别故。五依名义分别名义。如此义如是体如是名。复次总摄一切分别有十种。一根本分别。所谓阿梨耶识。二所缘相分别。如色等识体。三似相分别。所谓共依止眼识等识体。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乐受等贪等。抂横及时节变异等。地狱趣等欲界等此诸变异。五似相变异分别。谓即前所说变异此中变异。六他授分别。谓闻非正法因缘。闻正法因缘分别。七不正分别。谓佛法外人闻非正法因缘。八正分别。谓佛法内人。闻正法因缘。九执着分别。谓不正思惟因缘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处相应分别。十散乱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释曰。总摄一切分别有十种分别。为说此故于中根本分别者。为诸分别根本自体。亦分别即是阿梨耶识故。相分别者以相貌为相。分别即是色等识体故。似相分别者。于彼相种类中。若分别生于所分别中能分别故得此名。即是眼识等识体。及依止故。相变异分别者。谓彼缘相若变异。即此相变异体名为分别。老等者谓身衰朽四大变异。于中分别故名相变异分别。等者摄病及死等。乐受等。谓身有变异为相亦尔。等者摄苦及不苦不乐等。贪等亦如是。等者摄瞋痴等。枉横及时节变异等者。谓于如是身变异相中。若攀缘生分别故。抂横者。谓杀缚等。时变者。谓寒热等时节改变为相故。地狱等者等言谓摄畜生饿鬼等故。欲界等者等言即是摄色无色界等故。似相变异分别者似彼缘相眼识等所有变异。于此似相变异体起分别。即是如前所说老等中变异。何以故。以住彼老等时。眼识等亦变异生故。他授分别者。于他所说有二种。谓闻非正法因缘。闻正法因缘。此二种分别诸法由闻法生善不善。亦如是解释。不正分别者即是闻非正法为因。此法外者。谓诸出家外道。正分别者即是闻正法为因。此法内者。谓佛法内人。执着分别者不正思惟为因故。我见为依止六十二见等如修多罗说。与此见处相应分别故。散动分别者。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论曰。一无有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执散动六异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中说无分别智。此等障碍及对治。般若波罗蜜义中具足应知。经云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此菩萨即于菩萨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修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自性空非空故空。若色空即非色亦非异空故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唯有名所谓色自性。不生不灭无染无净假立客名分别诸法。以此客名更相流布随所流布随起执着。菩萨于此名字一切不见。以不见故则无执着。如色乃至识亦尔。应知以此般若波罗蜜文句故。得通达此等十种分别义。

释曰。于中无有相散动者。即缘此无有为相名为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实有菩萨。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即空是体故名空体。有相散动者缘有为相名为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彼经中说不见有菩萨。谓不见以分别依他为体由此意故。增益散动者为对治此故。彼经中说色自性空。为显分别性色空故。损减散动者为对治此故彼经中说不空。谓色法如不空故。一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此色空非色。何以故。若依他性与成就性是一者依他性亦应如成就性。为清净境界。异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非色异空。何以故。若此二有异即法与法性亦应有异。此异不成如无常法与无常不可有异。约分别性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分别性色无所有即是空。此空即是色无所有。非如依他与成就性。自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舍利弗。惟有名所谓色。以色自性即是无所有故。差别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自性不生不灭无染无净。于中若生即有染。若灭即有净。由不生不灭故即无染无净。此等诸句其义如是。如名取义散动者。谓随名取义。即是散动为对治此故。经言假立种种名字。分别诸法种种者。谓随义取名即是散动。为对治此故。经言假立客名更相流布。谓非义自性有如是名。为对治此十种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由此说为因故无分别智生。

论曰。若由别道理。依他性得成三性。此三性云何得不成一也。由别道理故成依他性。不由此成分别及成就。由别道理故成分别。不由此成依他及成就。由别道理故成成就。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上篇:摄大乘论释论

下篇:中边分别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观所缘论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转识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

大乘成业论

大乘成业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华严字母

一、华严字母 华严字母共有四十二个,出自《大方广佛...

法华三昧忏仪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传天台教观沙门遵式...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弥勒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佛说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称赞大乘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佛说放钵经

佛说放钵经 安公云元阙译人今附西晋录 佛在舍卫祇洹精...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名比丘师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植物也是生命,难道不是杀生吗

当我向别人阐述为什么我们要吃素的时候,最常遇到的反...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

印光大师嘉言录--标应读典籍

●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总共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回顾...

命运多舛、诸多不顺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今生,为何有人善良厚道却诸事不顺,正直谦虚却...

修行人不能怕突破自己的极限

参话头的方法很简单,以我们现在提倡的这个方法来说,...

圣严法师:尊重同事如同菩萨

同事之间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怀谅解,上级对下属也...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改变内心有两个重点

改变内心从佛法的角度,它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是道的...

【佛学漫画】生死

许多人忌讳死亡,仿佛死亡只与他人有关,而与自己无关...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