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九
长者李通玄撰
此已下仍释法云地。二佛子已下。一段三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化法。经云。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者。明一切众生以自烦恼所造业。自化其形及所居境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业更无余物。能与因悭因贪因嗔因爱因憎多者先受。皆一一众生乘诸业化皆如实知。烦恼化者。乘何烦恼合堕何道。因果相称皆悉知之。诸见化者。由五见及六十二见。缘名色便生执取。化生种种诸烦恼身。世界化者。由自心诸业化生种种诸世界形。复于所化世界上复更取之化生诸业。法界化者。皆从自体清净智。而化生诸境界等。声闻化者。随无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变化等。缘觉亦然。总明二乘。正解脱力。随意念力。变化通用。菩萨化者。随诸波罗蜜力。大悲愿力。自己解脱知见。随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变化种种身种种行。如来化者。从无化大智普应群物恒自遍故。分别无分别化者。以未悟者分别无分别法。令一切众生而开解故。又正分别时无分别化故。已下总结。已上知一切化竟。三又如实知已下。一段两行半经。知十种持法。明此位菩萨常能忆持此十无量法。忆持一一不乱失故。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法持知法次第故。僧持知诸念散性体无离隔故。业持知众生业同异故。烦恼持识烦恼相故。时持知无始及三世劫时同异总别不迁故。已下例知。已上知诸持竟。四又如实知如来十微细智。此一段有四行半经。明如来于一无依无住无作智任运遍知尽一切法故。修行。命终。受生。出家。现神通力。成正觉。转法轮。住寿命。般涅槃。教法住。如是十事不作念而恒遍知。不移时而极三世事故。已上知微细智竟。五又入如来秘密处可有四行经。入如来十无尽秘密处所谓身秘密处。于身尘毛孔中现无量土无量身。无量示现成佛。无量示现涅槃。如是十事一时同异自在。十方咸然。总是如来普光明智。犹如圆镜等虚空界一时普应任物所为皆能对现无所造作。已上知秘密处竟。六又知诸佛所入劫智。有七行经。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已下。如经文自具。如是长短多少劫相入法者。理智无故。为众生根延促。即劫延促。如来以智方便一时顿现诸业境界。于一同之智各自现。见自业时分同异。不同破迷情定时劫长短之执。若无情计智等。一时无延促相。无劫岁月日时分限。已上知劫相入竟。七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三种入智。所谓入毛道智者。入不定性众生。起方便智。令得正信智。入微尘智者。入微细众生道中。与之同生引生智慧。令得人天住佛善根。入国土身正觉智者。于佛身中及毛孔之内。示现成佛入般涅槃智故。入众生行正觉智者。方便行四摄行觉悟众生是也。入众生心正觉智者。以众生心与如来心同一体性。以此如来知一切众生。而随业接之故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者。一切六道遍生其中随根觉悟故。入示现遍行智者。一切众生行及九十五种外道尽同事智故。入示现逆行智者。示作恶魔恼惑行者。或行于非道。无不利生。如示作阿阇世王杀害父母等事令信得业道除。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者。或令世间令知是不思议圣行。或令世间不能了知是凡圣。余可准知。如经自具。已上知如来诸所入智竟。八佛子已下。一段总结此位菩萨总能。入一切诸佛广大无量智。
第六佛子已下。有七行半经。得十大不思议不可说解脱门。此一段中都举四法。一先举十种不思议解脱。二总举百千阿僧祇解脱。三并举所得三昧之数。四并举无量百千神通。皆如文自具。
第七段中。有四十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于一念中能领受十方一切佛法明分。中复分为八段。一佛子已下。至不能持有八行半经。明此地菩萨堪持一切诸佛大法明大法照。余二乘及九地菩萨而不堪持。并举娑伽罗龙降雨喻分。二佛子已下。至名为法云地。可有六行半经。明举大海能受诸大龙王所雨喻。并举此位菩萨堪受一切诸法明一念之间皆能一时演说分。三有两行经。解脱月问此位菩萨一念间能受能持几如来法明分。四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已下。可有一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受几许说诸法以算数难量分。五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已下。至乃至譬喻亦不能及。有十一行半经。是第一譬喻广大不可及此位菩萨所领几如来法明广多喻分。六如一佛所已下。至名为法云地。可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所受诸佛法雨倍过前喻分。七此地菩萨已下。至名为法云地。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以自愿力慈悲广大饶益分。八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名为法云地。有四行半经。明此地菩萨能于十方世界从兜率天宫下生倍过前微尘喻分。如此初段中云。大法明者。十方世界出世法无不总知总解尽故。大法照者。明能以智日所照十方一切众生及业常如目前一切众生若好若恶无有不见。大法雨者。明能随十方一切众生根一时等雨法雨故。一切诸有如是广大佛事。此位菩萨能安能受。如娑伽罗龙王所雨大海喻。娑伽罗者。因所雨大海得名。能雨大海。此龙所雨唯海能受。如十方诸佛法雨。唯此位菩萨一念能受。已下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三十五行经。明此法云地菩萨随心念力广大微细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参神通德用自在皆随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众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报业所成。人天地狱畜生饿鬼善恶等报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萨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随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时自在。皆悉知见为以普光明智为体。为智体无依称性。遍周法界与虚空量等。周满十方世界。以无性智大用随念。以不忘失智随念皆成。以具总别智总别成坏同异俱作。以广狭大小自在智化通无碍。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能变一切众生境界。纯为净土之刹。以自他无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无大小离量之智。能以毛孔广容佛刹。以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而一念现生满十方。而无来去。以如响智。而能响应对现等众生应形。以具足圆满福德智。而恒居妙刹。常与一切众生同居。若非圣所加持力。而众生不见如是十地菩萨智力神通。虽言性等虚空。然虚空广大无用。如是十地之智。智满虚空。智无体性。无造作者。一如虚空。然随念力周满虚空。依果重重通化无尽。如随意摩尼珠虽性无能所造作。而与一切众意境同色。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经。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现菩萨神通为众除疑分。于此段约有十事。一大众怀疑。二解脱月为请。三金刚藏入定。四定所现境界。五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身内。六现菩提树殊特高显。七树下有佛坐师子座号一切智通王。八大众见佛。九金刚藏菩萨罢其神通。十大众还自见身各在本处得未曾有。如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者。即是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约以法性身行报得故。树下佛号一切智通王者。即法性中无作之大智。自在故名王。此三法一切众生体常如是。只为不自加行显发故。余如文自具。
第十有二十七行经。明此位菩萨智慧神通下地不如不可比如来神力智慧分。于此段中约有十法。一解脱月问三昧之名。二金刚藏菩萨正答三昧之号。三又问三昧之境界。四金刚藏正答。五正说法云地得三昧之总相。六明法云地菩萨三业神通下地不如。七明略说法云地境界广说无量百千劫难量。八解脱月问佛神力如何。九金刚藏举一块土况四天下土多少难比。金刚藏正说十地道力犹故难宣况如来神力可说。十举喻约明其中意趣。如文自具。
第十一段中有三十五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分。中约有二十法门。一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二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三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增胜。五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能解释。六喻真金以摩尼宝钿厕其间成天宝冠。七自在天王服戴余天不如。八正说此地菩萨下地不如。九如摩醯首罗天能令众生心得清凉喻。明此地菩萨能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智。十二乘及九地菩萨皆不能及。十一此地菩萨诸佛世尊更为演说十种智门。十二明此地菩萨所行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十三明且略说此地大纲广说难尽。十四举此地菩萨受职作摩醯首罗天王。十五明此位菩萨于四摄法善能广行。十六不离念佛法一切种一切智智。十七自念堪为一切众生所依。十八自更勤修。十九一念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二十若加以殊胜愿力倍过前数。文义如经自具。如摩醯首罗者。此云大自在。是色界上极。于大千界得大自在。神通道力智无过者。
第十二段中有四十二行半经。明举阿耨达池十大山王喻十地次第。智慧方便分。此一段总有十二段经。如经自节。不烦更科。文初举阿耨达池。喻菩萨从十住初心。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明从初发心住生在如来智慧大愿水中。以四摄行成就众生。满一切智海。不离初时智慧大愿水体成渐广多。又举大地有十山王。喻明从如来智地起十种进修。不离智地体渐高胜故。如五位五重十法。不离如来普光明一切智地。起五重十十进修。如是五重五位十十进修。总是一时一际一念。无前后三世之胜进。以如来智为体故。还如阿耨达池中水流成大海。如阎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离地体。以定慧照之可见。初发心便成佛者。此为可表。倣此知之。以此说十信心于普光明殿中此殿约普光明智报生。明果中说因修满不离此智故。十山王者。雪山王喻初地。如经文义自具。以次准知。以次香山王以次鞞陀梨山王者。鞞者此云种种。陀梨者。此云持。此山能持种种众宝华果故。喻三地。如经文义自具。如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者。如何如禅定。但云称体三昧。以明识相不行为日未出为昧字。为识想冥昧。正智方现三云正。以十一月至正月三阳生故。以三为正。三阳生方智明。以智为正故。以五蕴不生世情顿止。名之为昧。从此能现正智。名之三昧。又一止为正字。三摩钵底者。明五蕴昧能现正慧故。云三摩钵底。是正慧故。为五蕴昧正智慧现名为解脱禅定。都云大体三昧。别举其行。神仙山王表四地。文义如经。乾陀罗山者。乾者此云双也。陀罗此云持。明此山夜叉及大神共持。此山明五地得出世间及世间二智慧神通诸明总能博达持故。马耳山王表六地位。如经自具。尼民陀罗山王。名曰持边山。表远行地而能持一切众生诸边见行故。乃至三界六道总能持故。斫迦罗山。此云轮围围大千界。明八地无功行自满故。计都末底山者。计都云幢。末底云慧。明善慧地。须弥卢山。处阎浮四洲内。处大海中。明十地法云中道之智满总摄一切诸三昧故。佛子已下一行半经。都结十地差别因一切智中差别得名。明根本智从初发心住乃至十地及佛地无二由智差别得名故。已上十二段。一一如经文中。其所表地意次第经自明说。
第十三段中有十四行经。明举大海有十种德喻十种地昇进次第。于中义意分为两段。一先举海之十德。二託海之十德表法。举十地之智慧差别进修。其中文义。如文具足。各各十法具足。不烦科文。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经。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喻十种地过众圣分中。于此段约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如众生心充满其愿有六行经。明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分。二佛子已下至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有七行半经。明正举十地之加行次第分。如第六地善知十二因缘法。善知生老病死因缘根末体相一如。第六地中所说。以善巧。观生死缘生至底喻鑽。第七地由以种种方便智为缕。能随生死不受诸垢。第八地万行任用遍诸众生界。智恒无体不动如幢。自余如文自具。三佛子已下至不可得闻有两行经。叹此地难闻。四解脱月已下可有一行经。是解脱月问闻此法得几所福分。五以次可有一行半经。金刚藏菩萨答言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德明所闻法者如佛福德。六何以故已下有三行半经明。如闻此法得福广大生疑分。如一切智。是佛所得根本智。若闻法者其福德如佛。何为以明因闻此法方有信解故。为初闻是一切智之首故。以初信因之福与果同体明非因不果故。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为明信心信果成因故。即如说十信位于如来普光明法界大智殿中说十箇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心。以不动智佛及十箇智佛是自心之智果故。毕竟成满不移此智。余义如文自具。意如种子种果成其生因。其根本智喻种子。差别智是加行。喻苗上之果。以此二智各具无边功德。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说此十地法门所感大地六种十八相动。于此段中复分为三。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法威动地天雨供养分。二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悉亦如是而往作证有九行经。明十方同名金刚藏菩萨咸来作证分。三尔时金刚藏已下可有六行经。明观众生及所缘法欲说颂分。云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者。明以本体十地之法广大甚多以十亿刹尘为远近及多数之量。会此一切创初入十地菩萨。因果本末法智无疑。明将本十地果法会同创入此十地菩萨智无二故会前九地之劣。入十地之广大智故。以陈远近法之多少故。亦明金刚藏所说之法。与十方诸佛同会不二故。世界外者。即下地位也。来此会者。即昇进入此十地智也。叹善哉者。明所说法契当不异也。同名者。明法藏智同故。世界各各差别者。明差别智差别行故。悉名金刚德者。明差别智及行不离金刚德故。佛号金刚幢者。明金刚智能破一切妄业自无体可动故。余义如文自具。如一切智根本智又智是差别智从一切智中用故以重言。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颂。明都叹从初地发心已来通此十地。一时次第十地悉皆重颂。文义如经自具。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菩萨住处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
此品佛自说十定之名。普贤说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体普贤差别智是用故。明一切施为不离根本智之大定体故。以是义故。还于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说寂用之门。
将释此十定品。约作五门分别。第一释会来意。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第五明依品释文。
第一释会来意者。以从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动智为昇进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满行周。至于佛果。不离本智。是故此会须来明不移因也。为时不移。智不移。行不移。因果一体故。还如善财见慈氏。慈氏还令却见文殊。及入普贤身是也。
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者。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明从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并从大下降。总不出一刹那时。不移不迁故。恐后众生失其根本意妄生迁移故。须重叙明始末无时可迁故。此明三世诸佛一切众生总同一箇不迁之体。从初信进修行。经过五位。总不移初时岁月日时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者。释曰。为明初会菩提场始成正觉。是佛举自始成之果劝修。第二会普光明殿。明是如来大智自果所居之报宅。说十箇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进修行之门。令初发菩提心者从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进修行毕竟不离如来本智本行本时还成本佛。万事依旧故。于此十地。后在于本信心处。说此十一品经。用明因果依本时日岁月。总依本故。故于此处说十一品。此十一品经。总明成佛之际所有境界故。即是明能发菩提心者。自成佛故。无异初会中毗卢遮那佛故。依样倣修。一如本故。为约智无时。十方一切古今诸佛。总与如今始发心者。一时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见。情识闻之即迷。是故表依本。如是故还于本处说佛果始终之门。故以表法界体中始末同际说也。此乃约实论之。不顺凡情之教说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诸佛寂用遍周无时之大体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业报之神通遍周。三十忍品。是十方古今诸佛自体无作法身一切法无生随行之忍门。四阿僧祇品。五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经是如来自说。六如来寿量品。是一切诸佛随众生根性长短所现不同之寿而自报命与虚空之齐年。七菩萨住处品。是佛果摄众生之分界。明菩萨行门常不断故。八佛不思议品。明一切古今诸佛智德难思。非情识之测度。九如来十身相海品。明佛报身依正二果难量。十普贤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来出现品。明五位修行者。昇进位满自佛出兴。出世入缠二行圆满。文殊是主出缠智慧。普贤是主入俗行周。于此品中二行圆满故。令二人自相问答说此出现之门。已上十一品经。大意如是。一一随文别释。更当重明大纲。总明十一地以后佛果位中所行法则。亦是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总不离此之体。而无迁易此时分故。明时不迁也。
第五明依品释文者。将释此十定一品。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此十一地已说进修行行及智用差别已满此佛果普光明智位。明法界自体寂用重重无碍。又明昇进因果修行始终。明时法不迁故。此品须来。又明一多纯杂同别自在故。此品须来。又明十地菩萨自知未具普贤行不见普贤身故。此品须来。如此品自具明也。
二释品名目者。明此品如来自说十种定名。故因说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诸佛常恒之法。令诸五位菩萨皆同得之。一切众生亦同此体。普贤说用。明佛是体普贤是用。
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者。明信心及定体并离世间品普贤常行。此等三事总是如来普光明智一体因果。并普贤菩萨佛果后恒行。总是普光明一箇智用。始终因果时日岁月。总无时体。以此三会重重总一时有也。非是如世情所见去已更来故。如是三会重重一时一会。有此三种之法事故。或以三世远近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碍故。为不离普光明之智。无始无终无不印故。无终不彻故。三世劫海总一时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体也。
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者。明此一部经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佛初成道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所集神天等众。是一重佛因果也。二于普光明殿中说佛自成因果。令诸后学信进修行。即出毫中之光及众是也。三说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经。明诸菩萨信进修行经过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自行满周。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经是。四离世间品。是一切诸佛皆成佛果。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为利世间品。不可作远离之离。此品名目恐将误矣。译经之士。或可妄详佛意。于中取意亦有义通。如此四段经文品。初皆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者。明说一部之经以菩提智无前后际一时说故。非如情量见有前后。古人云重会三会普光明殿者。意非然也。非但不移刹那际说此一部之经。亦乃从兜率天降神。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无尽劫佛亦一时。不出此一刹那际。齐成佛故。一切众生于本无时之内。妄生多劫延促之相。觉已元无故。今此段经文意。明菩提智上无延促时日往来之相故。总云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以智照之可见。凡情思之即迷。乃至昇天诸会皆云不离菩提树下普光明殿而昇忉利夜摩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体性自遍周无表里中间长短延促大小去来等见故。五法界品。是一切诸佛之所共果。凡圣共同不离法界大智慧无限德用圆满之果。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此五段经。总明一真无碍大智无终始之无限经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于一刹那际诵持悉遍。亦名普眼经也。意明说此一部经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刹那际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也。此乃都该一部也。
五随文释义者。约分二义。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品中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所谓无相有六行经。明当十一品经之序分。
第二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同修菩萨诸善根行。有三十六行半经。明列菩萨大众分。第三尔时普眼已下。至三昧自在解脱。有十六行半经。明普眼菩萨白佛问普贤道德诸菩萨修几三昧神通变化而德自在及如来教令请普贤菩萨演说三昧自在分。第四尔时会中诸菩萨众已下。至神通自在使其然耳。有八行半经。明诸菩萨众闻普贤菩萨名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分。第五尔时普眼已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见耳。有十一行经。明诸菩萨入三昧力欲见普贤遍求不见如来为说普贤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见分。何故不见普贤。为明十地菩萨得出世智慈增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见普贤。是十一地行门常在世间。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应故。以是不见。第六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说普贤菩萨已下。至求请得见普贤大士。有三十二行经。明菩萨大众三称普贤菩萨名殷勤求请欲得见普贤菩萨分。第七尔时已下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九行半经。是普贤菩萨为众现身分。何故得见普贤菩萨。为存想念是以见之。以回体从用故。是普贤身也。以明想念皆为佛用故。普见一切众生亦佛用也。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叹不可尽功德。有九行半经。明普眼菩萨以十种住法叹普贤菩萨十种广大所住之法分。第九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已下至咸皆乐闻。有四十五行经。明令普贤菩萨演说十种三昧分。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正说十种三昧作用之功分。第十一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已下一段。直至第四十三卷末。明普眼菩萨问普贤菩萨如是菩萨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一长科第一段中。六行经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从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者。此云不害国。亦名聪慧。为依此国人聪慧故。以人得名。又云摩者云不竭。提云至。为此国将谋兵勇隣国敌不至。以主将立名。又云摩者大也。竭提体也。此国最大为五印土之大体故。以此国是阎浮提之处中。以是如来示成正觉。明处中道义故。又明大悲无害义故。又表大悲普利不偏化故。皆如初会中说阿兰若法。如初会已释。始成正觉者。明于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说法入涅槃。总不离始成正觉一刹那际三昧之时故。此经四品之内。皆共同有此言。明普光明大智体无时分。明其殿体是智报境。以智成名。以境智无二。所居之殿体皆含三世多劫不属时收。无古今去来之体。所有众生自业现量三世之事。皆现其中。不属迁变移时之相。如来所现一切众生三世无限业报及心所缘。以此普光明智恒现在前。十方世界纤毫之事。无不知见。为普光明大智与一切众生及等虚空无限境界同一体性故。能一切无不知也。以智净无障故。又刹那际诸佛三昧者。明三世古今同一时故。一刹那者。会无三世生灭时也。此刹那之时为教化众生设法。会古今之名言以智实论。犹无此体故。以无此刹那之时。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时。总同一故。以六相门观之可见。诸佛三昧者。明一切如来久已情尘见亡。恒无智俱。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无功用也。自在神通者。明根本智恒无体性。而能普现随根之身。设一切法。而无失时。名为神通力也。亦名现如来清净之身。一时总释。总明从根本智随一切众生。起无碍广大用故无所依止者。明根本智无体性故。为根本智无体性故。方能圆照十方。成大力用故。无有攀缘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虚妄攀缘故。住奢摩他最极寂静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俱真万用俱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万法无事不真故云最极寂静。奢摩他者。此云定也。明此定是佛根本智无作大体应。根本用之寂用故。是诸佛根本智体用大自在定故。明此会总是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具大威德者。明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悉自在。若有见闻如来。皆念敬发心悉归伏故。余如文自具。随宜出兴不失于时者。宜堪见闻应时不失故。恒住一相所谓无相。此已上六行经。明叹佛成道智德竟。已下列众如下更明。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经。明列众分。于此分中约分三段。一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已下。至住于菩萨无住解脱有五行经。明叹诸菩萨志德分。二其名曰已下至无边慧菩萨有九行经。有三十箇菩萨同名为慧明。三空禅定解脱门中所生智慧同名为慧分。此已上明三空解脱禅定中。一解脱门中。具生十种慧。三空中有三十种慧知见差别。三空者。无相无愿无作空也。如是三空门任运发生。此三十种慧。以表无尽故。今三十箇菩萨同名为慧者是。三念庄严菩萨已下至同修菩萨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经。有七十箇菩萨。各各随行别名列众分。已上七十箇菩萨。明前三空解脱已终以七觉行华常处生死。善能觉悟一切众生故。此明十地道终常入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贤行门故。故以十佛刹微尘为数量者。明一一菩萨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叹德中无不皆入灌顶之位。即十地位也。又云获诸菩萨普见三昧者。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见众生根欲差别故。大悲安隐一切众生者。以自十地道满不离方便。三空七觉方便行华引接含识。是入普贤行故。于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觅不见普贤者。明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见。十一地之位普贤入俗利生之门。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明从十地昇进入普贤行果之位。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随所求及与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不坏菩萨种种方便之行。随诸众生种种乐欲。皆随引之使令得乐。又明虽成八地已后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坏七地以前三空七觉诸方便行故。是故列众之内以菩萨名数表之。使易解故。都举十佛刹尘为数量者。明一一菩萨总具如是行遍周故。是故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此十定列众之位。总是已成十地出世智悲之众。不舍七地已前诸助道门。以利众生故。亦是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不离此定体。信进修行至于果满不迁时故。此品之初。以叙如来初成正觉之意。明说此四十品经及出生灭度时日总不迁始终一际故。法本如是故。非是如来神通使然。约智境实论。不随妄情所说多劫。以智照之可见。所列前后五位之法及众。各以随位菩萨一时顿彰。明智法界无始末也。总以此十定为体。此品初一段叙分及列众叹德。略举大意和会始终。于中文义随行随法立菩萨名。约此法行之名。如前略举十佛刹尘所表。以实而论。无有尽极。但以根本智为佛自果。余差别智中一切法总是菩萨行故。故以十佛刹尘为数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经。普眼白佛问普贤道分中。约分四段。一尔时普眼已下至愿垂哀许有三行经。明普眼菩萨起问普贤菩萨道德所行法门分。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心喜有一行经。明佛许问分。三普眼言已下至无有休息有四行半经。明正问普贤及大众三昧行门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说其三昧自在解脱可有八行经。明如来叹普眼所问及示普贤所在并叹普贤之行及劝普眼令请普贤说十三昧分。余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经。明诸菩萨闻普贤名获得无量三昧分中约有十法。一大众得闻普贤菩萨名便获无量三昧。二大众得三昧已现前见无数诸佛。三大众得如来十力同如来性。四大众获福。五大众神通具足。六大众尊重普贤渴仰欲见。七大众悉皆周遍观察。八大众竟不覩见普贤身座。九推佛威所持。十推普贤自力然也。大意明十信已后十地已前。以普贤行成法身及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别智已。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纯成处生死中无限大用。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故。同想用随彼解脱故。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经云。诸菩萨得如来力者。即十力也。同如来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从十地十一地昇进佛果位至此方终。尊重普贤竭仰欲见者。明昇进普贤行故。将十地智成普贤差别智。直至出现品始齐故。如彼品自有所表。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同一生之佛果。却令见文殊。忆念文殊便闻普贤名。及入无量三昧。自见其身入普贤身。是其样式。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说十信心。令至佛果不移因位。及具佛果后普贤行位满。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贤行。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之座者。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自已乘普贤行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兼修以成佛自在无作道圆满。已自见遍周故。如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三昧。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以将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见。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见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贤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间解脱故。以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己解脱。纯是利生之行故。以十地已前助显根本智于自解脱道已满足无所希求故。于十一地但为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自己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故。是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故。审谛观察以智思惟可见。余如文自具。
第五尔时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经。明诸菩萨欲见普贤分中。复分为四段。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普贤菩萨今在何所有余一行经。明普眼问普贤菩萨所在分。二佛言已下至初无动移可有一行半经。明如来示普贤所在分。三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已下至其身及座有两行半经。明普眼及诸菩萨重更观普贤菩萨犹未能见分。四佛言如是善男子已下至不能见耳有六行经。明如来为普眼等叹普贤菩萨志德甚深入师子奋迅定汝等不能得见分。经云入师子奋迅定者。明入十地果后普贤行总是无畏自在定故。明以无边想念同众生行故。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师子明无畏自在也。奋迅者。明普贤菩萨恒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方世界无有一众生而不遍济。根堪可利而不失时故。名奋迅定。犹如师子一时奋迅全分身毛一时普震。明普贤菩萨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周一时普用。等众生行无失时故。不待念故。普遍大用利众生无休息故。无始及今同一念故。无古今故。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寂。是奋迅义。得无上自在用者。于大用中恒遍周利众生。全是定无别止息。不同十地已前昇进有出世一心故。入清净无碍际者。明普贤智量等虚空无根不悉知故。无行不同利故。生如来十种力者。明如来十种智力是普贤生。又教化众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贤愿力起故。以法界藏为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别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众生心行无不含容。皆为佛事故。于一毛孔遍容十方凡圣国土无不总含。以智无表里中间之际量故。本如是故。一切如来共所护念者。为与如来同根本智为大作用故。于一念顷悉能证入无差别智者。明普贤菩萨于十方众生界示成正觉度众生方便之行。示现一念成佛等事。亦明始终无差别智体论之。无尽劫总是一念。一切众生于一念中。自作无尽劫生死之见。若以达理智明观。以无尽劫便为一念。无差别智故。如是相应。便与古今三世一切诸佛。一时成佛故。以无分别智印。印三世时体。本齐无先后际故。明十地菩萨由有出世心在。犹迷十一地入缠之行故。不能得见者。使昇进菩萨存自力能不滞前十地位故。余如文自具。如师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周一切众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奋迅义是三昧义。就大用而论。无别止息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九
上篇:新华严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