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新华严经论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新华严经论卷第八

长者李通玄撰

 稽首十方清净海  法界真报卢遮那
 六位因果诸菩萨  文殊普贤大海众
 所说法门清净海  果德圆满金刚句
 我今释此微妙典  将欲广利诸众生
 令于法门无罣碍  诸有见闻获大利
 唯愿众圣垂加护  皆同遮那清净海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教体。四明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觉。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证。五明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无碍。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即从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便以十箇智佛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明入真实证者。从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生故。

五明发行修行者。从昇夜摩天宫品已下四品经是。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无碍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方名法行圆佛。于始于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为十住见道之初。无时念故。三世无性故。总一时故。此非情识所知唯智会故。

九明诸贤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出现世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倣学依迹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进修方便行。十地不离体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随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学者善明总别依迹成功不滞始故。不离初故。即如下文。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为五百。如六千比丘。通信亦不退。总云六千。一万诸龙以明万行。如是之众并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门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实证。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于中广意至文方明。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经。总法界故。明三世法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之果也。于此一部之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经是。

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已下六品经。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共十品经是。

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品离世间品是。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是。有此五遍周义故。以此一部之经有五品。五品之内。品初皆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共同之法一因果等周圆满无前后义。一切诸佛皆如是。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一刹那际。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更无移也。以此一部之典。五度一箇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别。总明此一部之经大体宗趣一法界大圆明智有此五种遍周之因果。从初信心进修诸行。始终因果行圆满。毕竟不出十定之体。无时之性。凡圣总齐。本来如是。由情妄系时量随生。由妄系故生老便有。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情妄见。非实有故。如是迷无性理。违本无时智境之法门。逐情随妄见时劫延促者。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故。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以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中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皆非是根本法界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火宅门外。三车权方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如聋。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如经具明。为从无始际。设能于佛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故。设复教化众生。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海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用。十方尘刹对现色身。一切众生随根引接。三乘无分。但云见三千大千之境。如此经。有世界海。有世界性。有世界种。皆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具如华藏世界品说。如三乘中。设见如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设复广大云八万四千。不见如来十佛刹微尘等身相随好。三乘之种。但见如来化满三千大千世界等行。不见如来化满无尽佛刹微尘等行。三乘之种所作一切皆有边量。不见法界一一尘中无边量法普贤行法互参不碍。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如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此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故。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尽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信此福胜于彼。如贤首品下文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为甚难。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又前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甚难。为明此经宗趣甚深难信。修空观者。息妄修禅垢净情存。声闻独觉六通菩萨未回心者。无如是分。如经下文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故。回彼门外三车权引诸子。令归如来大乘智法界真实门故。破几桉所依法故。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为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余二。但权施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余二。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菩萨。乐空增胜。及假真如观一向离缠。皆有欣厌。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众皆能离生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亦未为难。听受此经是则为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顺情所忻。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后。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亦言留惑润生。为济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故。是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如经下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云金色者。明白净无垢。即法身之理。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相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为不动智佛。自契相应名为正觉。且能信处号曰信心。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性无依故。体无差别。智慧一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便佛故。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异彼三乘劣解者。宜闻三无数劫登佛果故。宜说释迦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故。是故法华经内。为回三乘劣解者。令龙女非器刹那成佛。明信心广大。非权施设。现实教故。所修实教不迂滞故。言龙女年始八岁者。表今生成始学非旧学故。畜生女者。明非过去积修。此明此生信法门理直无滞故。法界体性非三世收。一念应真三世情尽。智无出没即佛果故。是故经云。为度劣解众生兴八相等事。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为明为正。以主离故。离为明。为日。为虚无。即无垢也。举众遥见者。明三乘权学信而未自证故。言遥见。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十住初心契无生也。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至文广释。今且略举此经宗之所趣佛果法门竟。博达君子熟可思焉。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名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此经不许三乘化佛权教所收众生所知解故。化佛教中菩萨及二乘之众。不能解了一真法界报佛法门。唯知三乘自分法故。设是菩萨。但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报佛境界故。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故。不解此一乘实报法界报佛所说法门故。是故此经还名毗卢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非同三乘菩萨化佛教中权施菩萨藏所摄。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善财入已。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祇。一一具如经说。此即依毗卢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因。报得所居宫殿楼阁。一依法界藏行所成因果故。乃至诸佛报得庄严因果亦如之故。藏者。含容义。含容法界一切法门因果法皆无尽故。三乘经多以恒河沙为法门数之比量。成广大义。此一乘经多以一佛刹尘及十佛刹尘。乃至无量佛刹微尘。为法数之比量。又三乘法相。或一或二三等。七八九十为数。此经法门一一具十为数。以明佛果法门圆满故。名诠既是广狭不同。法藏法必当差别。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麁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其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自有。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如是。如是序其品内之意。又此一部经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场之处所。

问。何以如是。

答。从初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明初成佛处在兰若之中。次第二会中又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明不移本处而至报宅中居为普光明殿。明理智之行报得之宅寄同世间兰若契证方诣宅居。自此以去。上昇天宫。皆云不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或云而昇如是天。上昇天者明列位进修。不移本处者。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无往来内外故。大智体自遍周故。次四十卷中十定品又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法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序致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系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如此一品经总括前后始终之际无去来今古性尽。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明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门始终一际无本末时分。故以为成佛之头。次离世间品亦然。序致始成正觉乃至普光明殿者。为普贤菩萨入佛华三昧。佛华者。是所修佛行故。三昧者。明寂用无碍也。还同前序致所在者。明修佛行体用无始终常圆满无三世也。此品明修以普贤行还以法界体大智常随众行圆该三世还不移刹那际等故明其众行即法界体用也故。如是序致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界品云。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此举正宗。如来所乘通前彻后。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以法界为体。非虚妄体故。为众生随迷不达故。此品之内。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藉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以明法界普该前后本一际故。不须同序菩提场。以菩提即法界故。前会总在法界会中故。故如是序致也。十会之体用。总以此品通括。一体一时一性一智之本母故。此五度序其始成正觉者。总明此法界一时无前后说。如此一部经内。世主妙严品。佛名号品。十定品。离世间品。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法界品。但言给孤独园。此五品经。大意有五种佛果遍周总该余品。此五品经意。是重叙。但为此五种遍周法界因果一刹那际五事顿彰该收诸位总在其内成法界大智果故。以此有五箇经题目相似。唯入法界品独言给孤独园。云何为五种遍周因果也。

一世主妙严品。明成佛果遍周。经云。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二佛名号品。在普光明殿中说明报身及国土名号法门。施化利物遍周。此会说六品经。成就信位佛果。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来入刹那际三昧。以此三昧普该此经及无量三世劫。总是一时本来如是。为佛道合然现其本法成佛说经及灭度时分无有迁移。此明佛大智本性自体寂用定体遍周。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说法。处母胎犹未出。在兜率天犹未下生。以实法际体然无往来今古性故。

四离世间品。明以法界自体本寂定大智为普贤行体。即明觉行遍周。佛华者。觉行也。三昧者。本觉体也。

五入法界品。明根本法界本。体大智佛果遍周。此五种遍周。总以法界为体。总是一遍周法门。此五遍周该收诸位诸差别故。恐人不解失其意趣。一部经内五处序致。题目钩连前后相摄。为明此经以法体本无次第本末两头中间时分长短故。如王宝印一时普印无前后成文也。以法宝印普印诸位。但明五位十住十行等进修习气不同故。性无差别。以总别同异成坏十玄六相义融通道理自明。此六字义为缘起三对。六字都该万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癈一留一。亦不可双立。亦不可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中边等见。皆是情量。不了任法自性缘生。此乃以无思正慧力方解。以思而知之者。且信心也。此是初地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缘起法。虽总同时。不系俱有。虽总具别。皆无自性。不可系法俱无。余两对亦然。皆是有无非有无俱不俱常无常情所系故。如一切缘生法。如空中响。本自无为应物成音。如善筮蓍龟者。无思无为。不鬼不神。而应缘能知万有而告人。古今吉凶如指掌者也。应如是知。任法缘起非如情也。一多总别诸同异门。一切成坏。皆非前后同时等系。法界法门道理亦复如是。皆非前后有无同时俱不俱或灭或留情所系故。皆是性起大悲无作大愿。任法缘起称无作智。非故非新。施设转正法轮。出生灭没。皆不可作故新去来解。皆是如来无生灭智自在力故。虽异二乘自寂取证。灭情亡智。即以起大愿等利诸众生。而无愿想。虽以大慈大悲饶益众生。而无爱想。虽入生死不没淤泥。虽在涅槃。十方世界利人不息。皆是如来无性无依无作智力。皆不可作去来现在古今之解。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种正宗。一随位正宗。二随品正宗。三大体正宗。

一若随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动智以为正宗。十住以证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妙慧以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进修。以为正宗。十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以成悲智。使令理智大悲均平不偏静乱以为正宗。十地以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以为正宗。十一地以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以为正宗。此为随位正宗。

二若以一部教门。四十品内。当品自有正宗。随品名目总是可知。

三以一部教大体正宗。以如来大智法界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以为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为开示悟入进修。使令惯习成就。又此经四十品中。以法界品为正宗。余品为伴。为十方诸佛以自心分别烦恼。成一切智一切种智法界体用。以为所乘成正觉故。此根本烦恼非三乘所知故。二乘且折伏而不起。菩萨以空观折伏无现行故。广如胜鬘经说。一切众生以法界门以为开示悟入。明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故。则法界自在故。以是义故。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以将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门。治令惯习智悲成就。更亦不离初心法界智体用故。但以此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以治诸习惑。惑薄智明分分殊胜。但须定慧照用。身心诸法皆无依无根无本。诸贪恚痴渐渐微薄。诸佛智慧渐渐增明。法乐自娱非贪世乐。此是法界中渐渐非始末也。

五明此经付嘱何人者。此经法门付嘱大心凡夫。经云。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解云。余众生者。三乘及外道乐着人天及求出世乐者。何以故。此经不许三乘菩萨具六神通。自未能闻经生信。何况二乘人天外道。经云。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证入。故生于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无大心凡夫信证不名付嘱。不名流通。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经云。若无此子此经当灭者。解云。若无凡夫信证者此经当灭。若不如是。诸大菩萨已生佛家者。已有如是无量佛世界海微尘数故。如来何须念此经当灭。既不念已生佛家大菩萨众。明知当念大心凡夫。非为已入圣位者。当知此经付嘱大心凡夫故。如出现品说。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此经流通分每在品末。有动地雨华菩萨供养处。总是大都付嘱流通分。如来出现品不在经末者。为此品是经之末。为此品是三十七品是五位菩萨结会五位因果行门之终。以是义故。是经之末。又如来从前第六卷中第二现相品内齿间放光。令普贤菩萨说众生因果如来因果。如来因果世界报得国土庄严。眉间放光令文殊师利贤首等说十信之门。次后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定十通等法。从现相品至如来出现品。有三十六品经。等觉位中一会。在第三禅说。有一品经。来文未足。通取其数有三十七品。前后总有四十品经。至其如来出现品。是五位因果始终之末故。如来出现品示现法。则表其始终五位因果满故。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以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然。皆依此迹。以明因果进修之益故。如来眉间放光及口中放光。加此二大士。即明五位教门始终之毕。口光是付嘱义。流通义。令教行流通故。眉间光是果义。已放果光付嘱文殊。令文殊发问果法普贤说佛出现。即是流通。此品之内。具说付嘱流通。亦作轮王大子具足王相。能治王位等喻释文。至品方明如来出现品。后离世间品。即是佛自成果后。行普贤利他之行。训俗之门。十地果前行普贤行。自利利他。十一地果后行普贤行。纯是利他。如前七卷会释中略已释讫。如法界一品。总该一部教。总是法界门。在祇园者。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众生性即不思议故。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即明就众生世界。说是法界不思议故。

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说出经教体云。一切圣教四法为体。名句文身语为性故。以先惯习相领解故。此为四闻持流布令法久住故。然此法依六处转。一者依法。谓十二分教故。二者依义。随位相故。三者依。彼时说去来今自他事故。四者依处。要在世界国城故。五者依数。一十百千至微尘故。六者依彼补特伽罗。说有佛持故。由斯六处得有正法久住。补特伽罗者。此云数取趣。上依涉法师立教体竟。今(通玄)以自管闚。依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其十种教体。广乃无尽。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常转法轮。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见恶厌之。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立四威仪。以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槃。以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以为教体。现诸自在见者发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观者。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故。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槃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业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目观知。或以闻法或以自思惟。内薰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槃。说与不说皆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明总陈会数者。于中大意。其义有三。一总举会数。二陈其会意。三说佛出世所由。一总举会数者。其会有十。二陈其会意者。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者。明示现始成正觉。为化众生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者。明法报及行所行报得依正二报所居之宅。是故于此品重言始成正觉显。不起初会为初兰若菩提场体。不离此体得道。此处报宅所居故。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无来去迁移时分。

第三会昇须弥山顶帝释宫者。明从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位于其地上创起信心。今于帝释天宫。表其进修之位法行增胜故。于此天说十住之门。明十住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一分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与空合。以处表法位胜。不即要在生天。明无相慧用如天自在故。又明山体于世间中出高过俗表于十住初心禅定如山不动。无相妙慧出俗现前能破障故。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宫在空际不与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不与贪欲爱系着诸有之连故。于此处说十行位。表法如是。不要身生彼天。明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大愿大悲大智使不偏僻。不贪世乐。不贪涅槃。不着大悲。不着大愿。不离其中。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化。以明上下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表令法身大智万行大愿大悲均调处中。不令同世慈悲有爱不令如三乘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过。皆非称其法尔故。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者。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其此天以他变化用成己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皆悉成满。但化众生以为自己涅槃之乐。无自乐故。

何故超化乐而于他化说其十地之行。

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如世兴易初以十钱得利一倍。后以二十便成四十。即便超初及第二利故。又明十地果终居欲界之际。而得自在同而不染出而不离。又明十地菩萨功超欲缚故。此天同其魔梵教化波旬故。同魔王位摄魔眷属。教化自在。故居此天。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犹在。是故此经阿僧祇品。如来随好功德品。此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以是义故如来自说。明果终始知算数之极如来随好功德佛果方终。已前诸位法门当位菩萨自说。最下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明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明法界体凡圣一性故。于人中说。至文方明。以此二愚佛果方悉是故。十地之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为明法界无始终法故。不可即作始终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故。以定慧照之可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此会来文未足。如璎珞本业经具云。彼经是化三乘人已后。如来领至菩提树下。却说初成佛时说华严经会次第。彼经具言。计此一会通为十处十会四十品经。为此经十十成法皆圆满故。明三禅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悦乐故。犹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初禅身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身倍。至文广明。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四禅寄同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时总尽。世出世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故。表法如是。不即如是上下往来。但以法身大智虚空一切智日。对现色身。于法界中随其器水。普现众像。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以上昇天寄处表法昇进渐渐自在。非是法属彼天。皆遍一切处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如三乘说。八十生灭为一刹那。八十刹那名为一念。此明三乘说。如此一乘之中。但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如离世间品说。如来正处胎时住兜率天。并初生出家学道成菩提转法轮入涅槃。总一时。身犹处胎未出。为定体称法界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总为一际。更不许如世妄情想佛出兴作长短系。违真理故。即明时之极也。更不论刹那外别有生灭。此是当部经之意趣。不同古人释此会为重会普光法堂者。意不如是。不以见名言教中两度三度重叙普光明殿即云重会乃至三会等故。失其真意。岂可令他作去来之见。如经意者。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为依报所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自他故。今者却作往来重会之见。此将不可也。总明如王宝印一时顿印。不可作重会去来之见。经无是意。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而起信心发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是故佛果向前十住已上。自乘普贤行满。即如来出现品前。三十六品经。是普贤行品是。佛果位后自行已满。纯是利他普贤行故。出现品后离世间品是。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起信心已。经过五位始终因果。不离本迹诸佛果满旧普贤门。于十定品中亦其此处。明以法身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报居之宅。齐头并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已还来。古人释此会为重会三会。普光明殿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信心经过五十箇位门。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为未是佛果以前自利利他普贤行终故。十二位中妙觉之位。见慈氏如来。是佛果终位。令其善财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旧所初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身者。彼明果后普贤之行。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证过佛果位内二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二佛位之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自利进修五位菩萨未过故。以是义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此品示悟众生。余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三乘三祇之果。及净秽别执菩萨。还归本土。二见顺情多不相似。如法界因果当念不迁不亏阶级。总别一多通融方便全殊。此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明信心及究竟佛果普贤行总不离旧迹。亦如慈氏楼阁内。普现三世。一念普观三世诸佛及以菩萨一切众生。视如即夕。无有古今。即其义也。

新华严经论卷第八

 

上篇:新华严经论

下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沙门 测撰 将释此经四门分别...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将欲入文,前明三义:一、部...

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义疏 吉藏撰 夫真极恬然以虚寂为宗。凝神万境...

大华严经略策

再刊华严略策序 大统国师尝栖託清凉圣境着华严疏数百...

【注音版】佛说月喻经

佛说月喻经...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与大比丘众二...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

净土疑辨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 莲池禅师作《...

毗婆尸佛经

毗婆尸佛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失译人名今附凉录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修五念法门

问: 修净土法门为什么要修五念法门?五念法门的内容是...

净土行人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

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

在家如大梦,出家犹如遇险得脱

一 在家犹如大梦 在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

大悲咒的功德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

善的链条

一天傍晚,乔驾车回家。一路上冷冷清清。天开始黑下来...

是「山门」还是「三门」

当我们进入到佛教寺院时,通常会先经过山门,有时也会...

从小我到无我

一、禅是什么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

【推荐】「无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处

昨夜梦中,任是富贵荣华、悲欣忧苦;清晨醒来,如幻如...

圣严法师《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

业是搞不完消不完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无量无边,无始以来,哪搞得完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