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

长者李通玄撰

如是已上如来出现十无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经具明。如佉陀罗山者。是木名。尼民陀罗此云持边山。目真隣陀山。此云解脱。此是解脱龙所居处。优波尼沙陀分。前已释讫。或牟萨罗。此云紫色宝。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示少分。是心智路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任无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余众生手者。乐学小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土者。是余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余众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通。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名付嘱。不名流通。明此经付嘱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令使乐学。学已悟入。名曰流通。不付嘱已生佛家入位十地已去菩萨。若论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萨。十方此土数分难量。如来何须虑恐无人信乐无人流通。是故当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回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嘱流通。不付嘱十地已去大菩萨等。经意唯为趣向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明趣向二乘凡夫回心悟入法界乘乘不思议乘十信十住令其昇进故。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心悟入不付嘱十地已去诸菩萨故。若论入地已去诸菩萨先得道者。数若世界海微尘犹尚未比。何虑无人流通。意明设有圣者常说。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言无凡夫修行言灭法无生灭。经云。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如一念无念身心诸见已亡。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故。名十住中初发心住。为初生佛家。四地得三界法尽。亦名初生佛家。八地得一分无功用现前。亦名初生如来无生忍家。如前已说。种如来相诸善根者。如来见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不坏相而无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种如来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是如来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皆一性无性一相无相。无表里中间。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如影随身。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达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种者。明有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故。如是凡夫闻此法已。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名曰付嘱流通。是故当知此教不付嘱已入位得道菩萨故。经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如是菩萨即是权教中。观空无我。但欣出世。虽修六波罗蜜厌苦发心乐求净土。非是达自无明是根本如来智故。此菩萨修于净行。观空无我。厌苦发心。取舍全在。二见恒存。非如此教依智发心达自心境本不思议无欣厌心无净秽障故。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众生心是如来心。一如此品所说。说此品时其地六种十八相动说普贤行品直言六种震动者。为明直言行体。此品乃明法身理智并普贤行悲智圆满举十方国动故乃至兴供亦圆满云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身而来作证称叹等事。皆举八十为量。佛号同名普贤者。明以八圣道是佛所行。以所行之行以立佛名号故。此明八圣道觉行齐圆遍十方故。故以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此觉行圆满。以八圣行为体。此会中十方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神通三昧皆得一生之记者。明既自己修行行果。此是所化之众故。亦乃一生得记。一生者。不见三世生故。名为一生义也。此乃总摄凡圣元一体相无别异性。以一刹那生入此位者。名为一生。更不见三世生性故。实法如是。余见皆非。又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与受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殊胜境界者。明以一刹那中方便三昧显正智慧海现前时无边劫迷一时顿灭心境解脱名为佛殊胜境界。非如情系有如许尘劫次第积修作此解者徒生想虑。未有成佛之期。真法中未曾如是。已下明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广多。总结十方同此。已下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皆来诣于此充满十方者。明普贤行遍周同来作证普贤之法。故云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者。明皆从法身根本性自清净普光明智名之普幢。从此智上起等法界虚空界等众生数差别行。行普贤行故。言从普光明世界普幢佛所来故。余义如经具明。此皆约根本智作世界。约差别智作普贤。总合会觉行慈悲圆满。表明此品之法门如是故。为以明如来根本智中行普贤差别智故号佛为普贤佛故。总是表以佛智作诸行故。以八圣道十波罗蜜不离根本智遍一切行故。故举之为数。云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总是表法也。此教为大心者说。非劣解者妄作穿凿所知。须深达本末前后经文随位差降总别同异之意。此品是自己进修经过五位已终理智万行大悲圆满之毕也。是自己如来出现处世利生无着之门。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归流广大之极。此品如须弥山。诸宝山王高莫过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载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虚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满故。如圆净摩尼宝镜其量遍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现其中无碍显现。此如来出现法门。亦复以法身妙理无色无形普光明根本清净大圆明智镜。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业普贤行海诸佛身土。咸处其中无不自在。是故有发菩提心者。当信自心及一切众生心。总有如是如来智德自在。当知不久还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内在一微尘中一切微尘亦复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细众生。皆有如来四智经卷之海。云破彼微尘出经卷者。明菩萨自得此已及见一切众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众生数身行方便。引之令心开悟。达自智境如佛不异。故云破此微尘出此经卷。如经云。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八十亿小洲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喻明一切众生有自观察力无有不得如来智慧大海心水故。又经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为明诸佛如来不异此心成正觉故。又下文云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此明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荡然性自无生无得无证。即成正觉故。便以此法广利众生。是普贤行故。无心性理妙慧。简择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恶道业报。名为文殊。随差别智同行。知根利生无有休息。名为普贤。以大悲救护一切众生。名为观音。以此三心一时修学。名毗卢遮那。惯习心成。名为自在。无法不明。名为无碍智。随根应普遍十方性无往来。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惯习总得妄生多劫智日不迁。此总非难。何须不作学而不得。犹福胜人天不信不修。苦穷何尽。大意此之如来出现。佛果之门文殊妙理普贤妙行等。一切众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体。令后学者如是信修。深诚非远。勿自生难。如此品颂云。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正觉。意明菩提是无心性无体相无得无证之妙理。通达此法者名为妙智。以此菩提妙智普印邪思妄行。自无生处名为正觉。论主颂曰。

 一切众生菩提界  白净无垢智无坏
 智珠无价在衣中  秖欲长贫住门外
 广大宝乘住四衢  文殊引导普贤扶
 肥壮白牛甚多力  一念遍游无卷舒
 如是宝乘不能入  但乐勤苦门前立
 不觉自身常在中  遣上恒言我不及

大体常须自信自己身语意境界。一切诸行分别。皆从如来身语心意境界诸行分别中生。皆无体无性无我无人。但以法界无作自性缘生。本无根机处所可得。性自法界无有内外中间。应如是知。如是观察。观自观他。同一体性。无我无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观众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普贤广大行愿。一如此经五位法则。此品和会明文殊是体根本智之法门。普贤是用根本智中万行。无作根本智是佛故。令体用自相问答说根本智佛果之门。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明根本智自无成坏皆因文殊普贤二法所显发故。以此还令所显之因还自说故。佛自无成坏者也。以明因可说果无作故。以此三法自在圆通。名佛出现世间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将释此品约作五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叙致始成正觉所由。四释说法之主所以。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所以名离世间品。明前品既名如来出现此品即得离世间故。故名离世间。此有二义。望说法之主。说教益众生。是利益世间品。合作利益之名望众生。闻法处世无染。是离世间品故。此约说法之主及得益者二义通释。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是五位昇进已终自己佛果觉行已满。此品是普贤常行。自从初如来始成正觉以来。一时同说。是古今诸佛共行。乃至从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法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如来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如来十身相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行如来出现离世间如是等十二品经。乃至四十品经。天上人中不离一刹那际三昧。以普光明智一时普印一时同说。以此诸会乃至昇天皆云不离始成正觉普光明殿。此明圆通始末时法不迁。此品须来。

三释叙致始成正觉之所由者。何故品初叙其始成佛之时及处何意。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乃至妙悟已满者。意明此十定及离世间品等五位进修始终皆以此普贤行体为昇进故。又四十品意谓虽别。总不离普光明智十定之体。一时同说。无前后际。十方同然。以此昇天。但云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如说十定品。一会说十一品经。在于十定初。亦同此品。如前叙致还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乃至妙悟已满。以明十定品以定无前后普收一部经之始末及三世故。此离世间品。以其二千法门普贤行体。成佛因果。普收前后及三世常然之道故以叙之。明总是初成正觉时一时以普光明智人间天上及十方世界一时顿印无有前后。圆镜顿照诸境。为此教顿为大心众生顿举智境。非如少解者情识所知故。成佛亦一念成。说教亦一念说。但。约智体非三世时分岁月情量所收故。

四释说法之主所以者。此品何故还令普贤菩萨说者。明此二千法门是普贤所行常行故。还令普贤自说自行。令诸闻法者倣而斆之。即行普贤之行。如是乃至示现成佛入涅槃。总是普贤行故。若以根本法身智身佛。无成坏之功。以差别智论。总是普贤行摄故。是故如来出现品明自己觉行圆满故。十方诸佛同号普贤。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能治一切烦恼中一分麁惑。行得一分慈悲。虽践普贤一分行踪。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眼为妙。至如来出现品。明觉行齐圆故。是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故。明根本智全成差别智用。满得名故。以体收用。此乃就用成名故。今此品令普贤说者。亦是以根本智就用成名。若约初心信解。即将用从本。以普贤用从根本智。世界名金色。佛果号不动智。能觉之人。号曰文殊。此至自行佛果觉行已圆。即以根本智从用。佛号普贤故。所行行亦号普贤佛故。如说此品普贤。是约本从用普贤。及说十定品普贤。亦是如初会中普贤是毗卢遮那如来自行普贤。十定品已来普贤。是凡夫。从十信已来昇进道满自行普贤。明自十信心至十地。以用从本即成根本智使令圆满。从十地向十一地以根本智从用成差别智。一向利生。即说十定已来普贤菩萨是也。是故说十定品时。已登十地。诸菩萨再三求觅普贤不得者。明以根本智会用未及满故。如来令生想念。普贤如对目前方得见者。明纯用是普贤故。即以智体从用。是故出现品中。令文殊问普贤者明以体从用故。如说此品普贤是直以体从用普贤。共初如来初会中普贤。其功相似。是以初会所说法门。皆令普贤说法。亦是以体从用。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直至十地。皆是以用从体。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然后十地终舍三昧涅槃乐。如稠林烦恼故。方令具普贤大用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故。如是安立修行。以智境乃是一时。是故十定及此品。总通叙始成正觉菩提场始末。有发心之士。深须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后多生寻求不可相应。但自以定慧力。观照所缘真俗内外心境染净偏多处。以理智体用平等法而用治之。散动多者以定治之。乐寂多者以平等法身及大愿回向力悲智治之。一如此经五位修行法。治之至究竟趣。若自智不及志求良匠。不可安然致无所益。当知此说法主者是成佛果。后以体从用普贤说。始终常道普贤二千种法。用该万行。八地舍七地中有行。有开发智净无功。十地舍涅槃三昧稠林行成普贤行。入于生死圆满大悲。方始自在。

第五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有七卷经。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尽于法界等虚空界有八行经。明叹佛成道所得法门。是此品序分。

二与不可说百千亿已下。至说不可尽。有二十一行。是叹菩萨大众志德圆满分。

三其名曰已下。至入于无碍清净法界。有十行经。明菩萨例名及叹德分。

四尔时普贤已下。至然后从其三昧而起。有三行半经。明普贤入定大地十八相震动普贤起定分。

五尔时普慧菩萨已下。至佛子如是等法愿为演说。有七十二行半经。此一段明普慧菩萨有二百问都问一初发心乃至究竟佛果法门行相分。

六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菩萨等已下。至第五十九卷中二千答后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观十义故示般涅槃。此一段普贤菩萨有二千答。其所答法一一有十法。其文一一自具不烦解释。但如说修行是为正说分。

七佛子此法门名菩萨广大清净行已下。至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二行半经。是付嘱流通此品法门分。

八说此品时已下。至颂有十一行经。明法威动地十方诸佛皆悉现前称赞普贤所说之法佛共守护此法分。

九于无量劫修苦行已下。一段颂有十六行。都叹能发大菩提心所行慈悲愿行之人功德广大无比分。

十其心不高下已下。五言颂直至卷末。有二百七行半颂。以诸譬喻颂诸菩萨大悲饶益及所修法门分如经自具一一分明。但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顶敬诵持以用庄严身口意业。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愿之门。成就佛果普贤大用如叹德中妙悟皆满者。无功之理智性自遍知故。二行永绝者。断常有无二见也。达无相法者。智境如幻心境无主。住于佛住者。佛无所住。得佛平等者。大智遍周知根与益无自他也。到无障处者。圣凡同体总别自在。不可转法者。体用自在无性可转。所行无碍者。智用遍周无物为碍故。立不思议者。迷亡任智也。普见三世者。智印古今无延促也。身恒周遍一切国土者。内外见亡大小情尽。心如虚空智体自遍。对现色身非往来也。智恒明达一切诸法者。叹如来差别智满了。一切行尽一切疑无能测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者。叹如来最后身之德用。义无不尽。行无不周。身无不遍。事无不知。智无不圆。任无功用。心无卷舒。十方普应。无心意识任德所求。以无依住声一音遍告。随根别悟任智不同故。已下如文自明。此离世间品。是佛果之后普贤恒行。普印十方无休息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却令见文殊师利。又闻普贤名。善财起无量十大愿云。方见自身入普贤身此品同彼。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将释此品六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如来所居之处。四释说法之主。五释所集之众意。六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品。明信乐者。从迷创达。名之为入。身心境界性自无依。名之为法。一多通彻真假是非障亡。名之为界。又纯与智俱非情识境。名之为法界。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不属迷收。是无依智之境界。名为法界。又以智体无依无方不遍。普见真俗总不思议。毛孔身尘参罗众像无边境界佛刹重重智凡同体境像相入。名为法界。又一尘之内普含众刹。无空不遍。无刹不该。不坏报境。重重无尽真通理彻名为法界。又以一妙音遍闻刹海。以一纤毫量等无方。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无碍。名为入法界。此约智境普名。勿依肉眼情识所见。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自己如来出现。又明心无所染名离世间。此乃纯是法界无虚妄界。以是此品须来也。此品是一切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无始无终。亦是前之五位进修。以此为体。至此惯习满故。任智施为还源本法。

三释如来所居之处者。

何故前余会之首。皆云不离菩提之场普光明殿。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会。何故不同前会。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何意。

答曰。为明前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次说十住十行等五位。六位昇进之门。为不离菩提体上而有进修。故言不离菩提场如来成正觉之体。恐失经之本意故。须重叙。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进五位修行已终。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为境。非妄情故。时亦不迁刹那之际。此法界会。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明前约。位昇进已终。此会明自己成佛果满度众生之行故。在人间国邑园林。又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即纯以自在法界为体。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亦无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总是佛果已满。普贤行已周。恒遍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会。以此直言逝多林。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但以法界为名。不同以前五位昇进和会行相故。在室罗筏国者。旧云舍卫国。云室罗筏国者。此云好道。亦云闻物。以此城中人好学道德余国闻其国中有多人物故。以人之道德以成国之名。逝多林者。逝者往也。度也。速也。为佛世尊在此园居一切众生而往佛所。速得度脱以佛度众生广多故。故因立名也。林者此园有林故。亦以如来行多。以法界普覆荫遍含生故。以佛行为林。以林为荫覆。得清凉义故以法界清凉。荫众生烦恼热。令清凉故。故曰逝多林。若以因置寺园之时。以所施成名。以祇陀太子植林须达长者置园。以长者济乏所求孤老皆惠。亦号祇树给孤独园。今以约如来智德遍含广多济物。号为逝多林。园此方名寺。彼方名园。若法界体用智境普含。以法界无限智境为逝多林园。非以肉眼情识所见也。乃是尘刹遍含之园也。

四释说法之主者。此说法之主。亦是前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亦是于五位法中诸菩萨自成之佛。亦是当来弥勒如来所成之佛。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以法界中智体无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见故。以法界中无新旧成坏佛故。以法界轮度众生入涅槃。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尘体用时分不异故。在凡情妄见异。在法界见见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转法轮智一切三世诸佛成佛一切众生成佛。同住一刹那一微尘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脱一神通一不思议一报境界一莲花座。重重重重无碍无碍。此约智眼实见。不可随愿肉眼妄情所知。若有能如是真实信解者。当知此人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坐佛道场得如来智。为能信自他身心总一法界大智之体之用故。此法界中能说法教体。约举其十。一以如来神力为能说教体。以佛神力所见法故。二以不思议为教体。所现音声法门非口言心思任法现故。三以虚空为教体。所现诸法境界如虚空故。四以光明为教体。以此如来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如来放眉间光明现诸法故。五境界为教体。以一一境界互融相含含十方佛刹法故。六以佛报果为教体。现昔往业所修行法门所庄严故。七以法性为教体。无身心可证修故。八以菩萨名号为教体。一一名号之中约所行法以成名故。九以菩萨等名数为教体。列普贤文殊五百菩萨。十十同名。表五位因果法界境中一多齐圆满故。十以普光明智为教体。十方世界一时应根普现化故。如是说法教体无量无边。且约举其十。若以能闻受教之人。约以六事相应。眼耳鼻舌身心六处触受得无所着。以为能闻及所受教之人。非独耳根听闻以为闻教之者。

五释所集之众意者。此会初所集之众。有一百四十二箇菩萨。普贤文殊二为之首。自余一百四十箇菩萨。十十同名。都云五百。经云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又下文云。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如是五百菩萨。皆以文殊为法身。根本智之体。普贤为差别智之大用。如是一百四十二箇菩萨。云何成五百之数。自天冠菩萨已下一百箇菩萨。是本法界果体中本十波罗蜜之行。互融十中一一中具十十中具百。是法界中等一切众生。万行大用之门。十冠菩萨已下。是法界中行果也。自初日光焰幢等十幢菩萨。十力菩萨。十藏菩萨。十眼菩萨。如是四十箇。皆以文殊普贤二行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中。通普贤文殊四十二贤圣行中。各以十波罗蜜。会融理智大愿大悲。进修四十心之诸行。一波罗蜜中具十。十中具百。于四十心中成四百。加后法界本果中百波罗蜜成五百。皆以普贤文殊为体用。以四十二圣行中。以四百箇波罗蜜门。至此法界本果行中。天冠菩萨已下一百箇菩萨行果。会同入法界故。故号为五百。此明四十心进修之佛果。会法界根本无进修之本果行故。自十冠菩萨。所以为法界中本行果。冠是顶上庄严。明法界是本佛果万行之顶故。以名下之义及所严饰知之。为此经名目严饰住处众数皆是法门。他皆倣此。次下有五百声闻众。是得闻此法众。次下有无量世主众。已下他方所来十方咸集之众。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声闻众。是示现不闻不见此法界不思议神力众。如是五众。随文释义方明。且略言尔。

六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中长科为两段。

第一从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有一卷半余经。明如来入师子嚬申三昧。及放眉间光现法界门。令诸菩萨以五位昇进佛果。入法界无进求自在佛果分。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直至经末已来。为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东行就根利生成行表法。令后发心者不迷其行。令易开解分。又于初段逝多林中复长科为二十七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与五百菩萨俱。有一行半经。是当品序分。

二普贤菩萨已下。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有四十九行半经。为列众分。

三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已下。至以大光明网照法界故。可有八行半经。叹前菩萨志德分。

四及与五百声闻已下。至于佛智海深信趣入。有三行半经。明列声闻众及叹德分。

五及与无量诸世主俱已下。至求一切智。有四行经。明列世主众及叹德分。已上五段是列众分。

六时诸菩萨大德声闻已下。至如来智。有三行经。明诸大众同心念请如来十种法门分。

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已下。至一切智广大愿力。有六行半经。明能信解开示此法之人皆自非得加被方知分。

八唯愿世尊已下。至愿皆为说。有十二行半经。明重请佛说随顺菩萨及众生法及如来往昔所行之行成道等有三十问。请佛为说分。已上三段请法分。

九尔时世尊已下。至靡不咸以摩尼所成。有十三行经。明如来以三昧力显示往昔所行报果庄严十方及此大庄严楼阁广博分。

十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周遍十方行列庄严。有十六行经。明以佛神力忽然逝多林地严丽广博周遍十方分。

十一时逝多林上已下。至皆住虚空周匝遍满以为严饰。有七行经。明以如来往昔善根及自法力庄严虚空分。

十二何以故已下。至如来身住逝多林菩萨众会皆悉充满。有十四行经。明叹如来神力自在庄严大众圆满都结十方同然分。

十三见普雨一切庄严云已下。至而为庄严云。有十一行经。明十方虚空雨宝云庄严虚空及以宝地分。

十四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刹已下。至与其眷属结跏趺坐。已上有十段经。十方菩萨来集分。以上六段是答前两度共四十种问。已下亦是前之五段答前问佛三昧神力及佛报境。次下十方来集菩萨众。是往所修行身于依报中。答前往因所修诸地十波罗蜜。以明行满故。庄严身亦满。有十箇佛国十佛名号。是所行行中因果。十佛皆号王者。皆明佛果智自在。菩萨以网罗覆其身。皆明教网具足。

十五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已下。至皆是如来威神之力。有二十五行经。叹如上十方诸来菩萨志德用分。

十六于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已下。至不见如是广大神变。有五十行经。明如上声闻无如是善根之种如来居逝多林神变庄严广大佛刹菩萨众海为宿世无善根皆悉不见分。

十七佛子如恒河岸有百亿无量饿鬼已下。至下颂有十种喻。比声闻无有广大菩萨善根。在其会中不知不见如来自在分。其所有十喻经文自明如是。声闻示同不闻不见如来变化神力境界菩萨众海。令诸实是声闻回心种如来大愿大智大慈悲。常处生死广利众生故。

十八明毗卢遮那菩萨等十菩萨说颂分。已下有十菩萨。并是十方来者。各说一颂各随自名。各自叹自法。是一切诸佛诸菩萨行。皆随菩萨名下义表其颂意可见。如初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是种种光明直是佛果。愿光者。是佛果中菩萨行。从初总叹。令诸菩萨观察逝多林如来境界。次下九箇是总中别。各随菩萨名下义取所颂之法也。如不可坏精进王者。还颂不可坏精进义王者自在义。已下倣此准知。

十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有六行经。明普贤菩萨以十等一切方便门欲演说师子频申三昧分。

二十何等为十已下。至佛子此十为首。是十种不可说法句分。

二十一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句都结通已下六行经。是普贤菩萨观佛境界说颂分。于此十行颂中重颂前十无尽句法。意明法界体性无碍。一多互参大小相入。毛孔微尘悉含一切诸佛刹海。一一境界皆互容无碍。颂云。一一毛孔中。微尘数刹海。悉有如来坐。皆具菩萨众。如经具明已上二十一段经。明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令五位中昇进普贤万行法门会入法界。性自圆满本无和会。普贤行故。自此已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门。

已上二十一段且会法界中。普贤差别智无碍行满。还令普贤说颂叹法已下放眉间光即明己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与法界中无碍自在。差别同异普贤行门。理智体用一时同会。即令文殊说颂叹法。以文殊普贤二体成真俗二智法界平等恒然法门。此法界中体用二门。若无普贤即差别智不行。即趣寂无悲行。若无文殊。即普贤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以此二人之法门成一法界之体用。一切诸佛法总如是言其佛者。但于此二人体用中无所住名之为佛。言住佛所住者。佛住无住。但于此文殊普贤理智万行体用中。而无所住之智。而得佛名。是故前普贤是以行彰理门。后文殊是以理显行门。为言诠立教即名有前后。约其法界二法同资元一体用故。且以如来举缘表法即师子频申三昧属普贤门。眉间毫相光明即属文殊门以光明是法身妙慧所显得。根本智所起师子频申三昧。是差别智中行故。二人同体方成法界自在之门。表根本智自性无言。作用言说是普贤所收。若也三法别行。即是人天生死。设得道者名为眇目矬陋。或止宿草菴。不入法界大宅门故。师子频申三昧者。是五位中进修已满理智会融。已终加行疲极顿亡。法悦充满不属昇进。任智普周现化神通。不为而智境应用不作而佛刹互参。极微不为小。而无尽佛刹海处中尽。虚空不为大。恒十方咸处纤毫之内。此乃纵任智海现宝刹而互参。名曰频申。称理而一多身境相含。名为三昧。频申者。舒适悦乐无劳之义。意明前五位昇进。缘有为无为融通作意疲劳相。此法界是昇进已满。任智适悦众法自成。无作意劳倦故。已下放眉间毫相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此以法身根本智显行自在门。属文殊师利。即下以文殊说颂叹法。明令此文殊普贤理智法同行故。即佛果自然圆满。但体理智体用法界之意。不可逐于纸素竹帛着录抄写前后名言。为名言不可一时。但取理智知其总别同异成坏。然为迷情初启。先须诸善行方便。以显理门。因理智明。如十波罗蜜中。九波罗蜜是行。唯智波罗蜜是果。余九波罗蜜是助显智之方便体用。以是如来出现品前先明普贤行满。出现品内方明果行一时。文殊普贤佛以光加二人。共为一箇理智万行体用。今此初以普贤会法界。大用之体。现师子频申三昧之门印之。以三昧是行故。次眉间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者。即明法身根本智照现差别智为一体用方名入法界门。是故已前二十一段经。是以行会理。无着门即以普贤为主文殊为伴。以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即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即以文殊为主普贤为伴。如是主伴参融方名法界自在。从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已下直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名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

一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已下。至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神变海方便门。有四十三行经。明诸菩萨蒙佛光照得无量神变海方便门分。

二云何为种种三昧已下。至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法界三昧神变海。有六十六行经。正说所入三昧之名分。

三其诸菩萨皆悉具足大智神通。已下至悉见于佛。光明所照有五十三行半经明诸菩萨蒙佛光明所益之德分。

四尔时诸菩萨得不思议正法光明已下。至说颂有二十行。半经明诸菩萨所得三昧神通现变化云庄严逝多林及十方国分。

五已下一段有二十六行颂。明文殊师利说颂重颂前法分。如文具明。已上明佛光所照诸菩萨蒙光照入频申三昧普贤境界方便门。但是一切三昧总是方便行门普贤境界。总是文殊法身根本智所成就故。

六尔时彼诸菩萨已下。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有六十三行经。明菩萨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得如上三昧及无限大悲无限神通无限饶益众生分。二十七段经文。总明答前菩萨诸世间主前后四十问。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

 

上篇:新华严经论

下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观音玄义

观音玄义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夫法界圆...

金光明经文句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此...

维摩义记

刊维摩经义记序 余甞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序 宋沙门遵式述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

罗云忍辱经

罗云忍辱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

【注音版】阿弥陀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父子合集经

父子合集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

佛说譬喻经

佛说譬喻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

【注音版】华严经梵行品

华严经梵行品...

般泥洹后灌腊经

般泥洹后灌腊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记

过去,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

末法最后住世一百年的佛经

佛教的法运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当思来处不易

释尊在世时,有一名弟子对于信施供养的衣服,才穿了两...

佛法的修学要先修心再修相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我们一...

挂铃铛的骡子

有一则很有趣的寓言:一头骡子脖子上系着铃铛,骡子每...

大安法师:如何合理安排慈善和念佛

问: 如何合理安排慈善和念佛,对那些认为做慈善会影...

为什么要多念观音地藏两位菩萨的圣号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

道镜、善道《念佛十劝》

劝君一 长时念佛须真实 归依佛语莫生疑 制护心猿无放逸...

是不是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问: 是不是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号? 梦参老和...

畏苦勤念佛 安详离娑婆

我们最初来到世间是一个人,最终离开世间也是一个人,...

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很迷恋手机,时常拿爸爸...

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福报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