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二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七

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

答刘宝学(彦修)

即日烝溽。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与事会否。心与境皆如否。老庞云。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若真箇作得箇了事凡夫。释迦达磨是甚麽泥团土块。三乘十二分教是甚麽热盌鸣声。公既于此箇门中。自信不疑。不是小事。要须生处放教熟。熟处放教生。始与此事少分相应耳。往往士大夫。多于不意中。得箇瞥地处。却于如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公知。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念。切不可暂忘也。但得本莫愁末。但知作佛。莫愁佛不解语。这一着子。得易守难。切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扩而充之。然后推己之余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于日用中。不着起心管带。枯心忘怀也。近年已来禅道佛法衰弊之甚。有般杜撰长老。根本自无所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无实头伎俩。收摄学者。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闭却眼。唤作默而常照。彦冲被此辈教坏了。苦哉苦哉。这箇话。若不是左右悟得狗子无佛性。径山亦无说处千万捋下面皮。痛与手段救取这箇人。至祷至祷。然有一事。亦不可不知。此公清净自居。世味澹薄。积有年矣。定执此为奇特。若欲救之。当与之同事令其欢喜心不生疑。庶几信得及。肯转头来。净名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黄面老子云。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此乃为物作则。万世楷模也。况此公根性与左右逈不同。生天定在灵运前。成佛定在灵运后者也。此公决定不可以智慧摄。当随所好摄。以日月磨之。恐自知非。忽然肯舍。亦不可定。若肯转头来。却是箇有力量底汉。左右亦须退步让渠出一头始得。比暐禅归。录得渠答紫岩老子一书。山僧随喜读一遍。赞叹欢喜累日。直是好一段文章。又似一篇大义。末后与之下箇谨对。不识左右以谓如何。昔达磨谓二祖曰。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种种说心。说性俱不契。一日忽然省得达磨所示要门。遽白达磨曰。弟子此回始息诸缘也。达磨知其已悟。更不穷诘。只曰。莫成断灭去否。曰无。达磨曰。子作麽生。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达磨曰。此乃从上诸佛诸祖所传心体。汝今既得。更勿疑也。彦冲云。夜梦昼思十年之间。未能全克。或端坐静默一空其心。使虑无所缘。事无所託。颇觉轻安。读至此不觉失笑。何故。既虑无所缘。岂非达磨所谓内心无喘乎。事无所託。岂非达磨所谓外息诸缘乎。二祖初不识达磨所示方便。将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说心说性说道说理。引文字证据。欲求印可。所以达磨一一列下。无处用心。方始退步思量。心如牆壁之语。非达磨实法。忽然于牆壁上。顿息诸缘。即时见月亡指。便道。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此语亦是临时被达磨拶出底消息。亦非二祖实法也。杜撰长老辈。既自无所证。便逐旋揑合。虽教他人歇。渠自心火熠熠。昼夜不停。如缺二税百姓相似。彦冲却无许多劳攘。只是中得毒深。只管外边乱走。说动说静。说语说默。说得说失。更引周易内典。硬差排和会。真是为他闲事长无明。殊不思量一段生死公桉。未曾结绝。腊月三十日。作麽生折合去。不可眼光欲落未落时。且向阎家老子道。待我澄神定虑少时。却去相见得麽。当此之时。纵横无碍之说。亦使不着。心如木石亦使不着。须是当人生死心破始得。若得生死心破。更说甚麽澄神定虑。更说甚麽纵横放荡。更说甚麽内典外典。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结丝。一斩一时断。证无边法门亦然。更无次第。左右既悟狗子无佛性话。还得如此也未。若未得如此。直须到恁麽田地始得。若已到恁麽田地。当以此法门兴起大悲心。于逆顺境中和泥合水。不惜身命不怕口业。拯拔一切以报佛恩。方是大丈夫所为。若不如是。无有是处。彦冲引孔子称易之为道也屡迁。和会佛书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一贯。又引寂然不动。与土木无殊。此尤可笑也。向渠道。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故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谓此广大寂灭妙心。不可以色见声求。应无所住。谓此心无实体也。而生其心。谓此心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孔子称易之为道也屡迁。非谓此也。屡者荐也。迁者革也。吉凶悔吝生乎动。屡迁之旨。返常合道也。如何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合得成一块。彦冲非但不识佛意。亦不识孔子意。左右于孔子之教出没如游园观。又于吾教深入阃域。山野如此杜撰。还是也无。故圭峯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此老如此和会。始于儒释二教。无偏枯无遗恨。彦冲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易之屡迁。大旨同贯未敢相许。若依彦冲差排。则孔夫子与释迦老子。杀着买草鞋始得。何故。一人屡迁。一人无所住。想读至此。必绝倒也。

答刘通判(彦冲)

令兄宝学公。初未尝知管带忘怀之事。信手摸着鼻孔。虽未尽识得诸方邪正。而基本坚实。邪毒不能侵。忘怀管带在其中矣。若一向忘怀管带。生死心不破。阴魔得其便。未免把虚空隔截作两处。处静时受无量乐。处闹时受无量苦。要得苦乐均平。但莫起心管带。将心忘怀。十二时中放教荡荡地。忽尔旧习瞥起。亦不着用心按捺。只就瞥起处。看箇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正恁麽时。如红鑪上一点雪。相似。眼办手亲者。一逴逴得。方知懒融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不是诳人语。昔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二十祖阇夜多。将欲度之。问其徒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其徒曰。我师精进如此。何故不可。阇夜多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其徒不胜愤。皆作色厉声。谓阇夜多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阇夜多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婆修闻已发无漏智。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也。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请公于此谛当思量看。婆修初亦将谓。长坐不卧可以成佛。才被阇夜多点破。便于言下知归。发无漏智。真是良马见鞭影而行也。众生狂乱是病。佛以寂静波罗蜜药治之。病去药存。其病愈甚。拈一放一。何时是了。生死到来。静闹两边都用一点不得。莫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少。不如少与多得与失。静与闹。缚作一束。送放他方世界。却好就日用非多非少。非静非闹。非得非失处。略提撕看。是箇甚麽。无常迅速。百岁光阴。一弹指顷便过也。更有甚麽闲工夫。理会得理会失。理会静理会闹。理会多理会少。理会忘怀理会管带。石头和尚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这一句子。开眼也着。合眼也着。忘怀也着。管带也着。狂乱也着。寂静也着。此是径山如此差排。想杜撰长老辈。别有差排处也。咄且置是事。

又。

左右做静胜工夫。积有年矣。不识于开眼应物处。得心地安闲否。若未得安闲。是静胜工夫未得力也。若许久犹未得力。当求箇径截得力处。方始不辜负平昔许多工夫也。平昔做静胜工夫。只为要支遣箇闹底。正闹时却被闹底聒扰自家方寸。却似平昔不曾做静胜工夫一般耳。这箇道理。只为太近。远不出自家眼睛里。开眼便刺着。合眼处亦不缺少。开口便道着。合口处亦自现成。拟欲起心动念承当。渠早已蹉过十万八千了也。直是无尔用心处。这箇最是省力。而今学此道者。多是要用力求。求之转失。向之愈背。那堪堕在得失解路上。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少。左右在静胜处。住了二十余年。试将些子得力底来看则箇。若将桩桩地底。做静中得力处。何故却向闹处失却。而今要得省力静闹一如。但只透取赵州无字。忽然透得。方知静闹两不相妨。亦不着用力支撑。亦不作无支撑解矣。

答泰国太夫人

谦禅归。领所赐教。并亲书数颂。初亦甚疑之。及询谦子细。方知不自欺。旷劫未明之事。豁尔现前不从人得。始知法喜禅悦之乐。非世间之乐可比。山野为国太欢喜。累日寝食俱忘。儿子作宰相。身作国夫人。未足为贵。粪扫堆头收得无价之宝。百劫千生受用不尽方始为真贵耳。然切不得执着此贵。若执着则堕在尊贵中。不复兴悲起智怜愍有情耳。记取记取。

答张丞相(德远)

恭惟。燕居阿练若。与彼上人同会一处。娱戏毗卢藏海。随宜作佛事。少病少恼。钧候动止万福。从上诸圣莫不皆然。所以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不舍大慈悲心。修习波罗蜜。未甞休息。观察一切佛国土。无有厌倦。不舍度众生愿。不断转法轮事。不废教化众生业。乃至所有胜愿。皆得圆满。了知一切国土差别。入佛种性到于彼岸。此大丈夫四威仪中受用家事耳。大居士于此力行无倦。而妙喜于此亦作普州人。又不识。还许外人插手否。闻到长沙即杜口毗耶深入不二。此亦非分外。法如是故。愿居士如是受用。则诸魔外道。定来作护法善神也。其余种种差别异旨。皆自心现量境界。亦非他物也。不识居士以为何如。

答张提刑(暘叔)

老居士所作所为。冥与道合。但未能得[囗@力]地一下耳。若日用应缘。不失故步。虽未得[囗@力]地一下。腊月三十日。阎家老子亦须拱手归降。况一念相应耶。妙喜老汉。虽未目击观其行事。小大折中无过不及。只此便是道所合处。到这里不用作尘劳想。亦不用作佛法想。佛法尘劳都是外事。然亦不得作外事想。但回光返照。作如是想者从甚麽处得来。所作所为时。有何形段。所作既办。随我心意无不周旋。无有少剩。正恁麽时。承谁恩力。如此做工夫。日久月深。如人学射自然中的矣。众生颠倒。迷己逐物。耽少欲味。甘心受无量苦。逐日未开眼时。未下床时。半惺半觉时心识已纷飞。随妄想流荡矣。作善作恶。虽未发露。未下床时。天堂地狱在方寸中。已一时成就矣。及待发时。已落在第八。佛不云乎。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等事。于此识得破。便唤作无人无我知。天堂地狱不在别处。只在当人半惺半觉未下床时方寸中。并不从外来。发未发觉未觉时。切须照顾照顾时亦不得与之用力争。争着则费力矣。祖不云乎。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才觉日用尘劳中渐渐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之处。便是当人成佛作祖之处。便是当人变地狱作天堂之处。便是当人稳坐之处。便是当人出生死之处。便是当人致君于尧舜之上之处。便是当人起疲氓于凋瘵之际之处。便是当人覆荫子孙之处。到这里说佛说祖。说心说性。说玄说妙。说理说事。说好说恶。亦是外边事。如是等事。尚属外矣。况更作尘劳中先圣所诃之事耶。作好事尚不肯。岂肯作不好事耶。若信得此说及永嘉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是虚语。请依此行履。始终不变易。则虽未彻证自己本地风光。虽未明见自己本来面目。生处已熟。熟处已生矣。切切记取。才觉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也。妙喜老汉。每与箇中人说此话。往往见说得频了多忽之。不肯将为事。居士试如此做工夫看。只十余日便自见得。省力不省力。得力不得力矣。如人饮水冷煖自知。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先德云。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自信自悟处。除曾证曾得已信已悟者。方默默相契。未证未得未信未悟者。不唯自不信。亦不信他人有如此境界。老居士天资近道。现定所作所为。不着更易。以他人较之。万分中已省得九千九百九十九分。只欠喷地一发便了。士大夫学道。多不着实理会。除却口议心思。便茫然无所措手足。不信无措手足处正是好处。只管心里要思量得到。口里要说得分晓。殊不知。错了也。佛言。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信知思量分别障道必矣。若得前后际断。心智路自绝矣。若得心智路绝。说种种事。皆此法也。此法既明。即此明处便是不思议大解脱境界。只此境界亦不可思议。境界既不可思议。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议。种种事亦不可思议。只这不可思议底。亦不可思议。此语亦无着处。只这无着处底。亦不可思议。如是展转穷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环之无端。无起处无尽处。皆不可思议之法也。所以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然亦不得住在寂灭处。若住在寂灭处。则被法界量之所管摄。教中谓之法尘烦恼。灭却法界量。种种殊胜一时荡尽了。方始好看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之类。忽然一句下透得。方始谓之法界无量回向。如实而见。如实而行。如实而用。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成就种种法。破坏种种法。一切由我。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师子游行。不求伴侣。种种胜妙境界现前。心不惊异。种种恶业境界现前。心不怕怖。日用四威仪中。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到得这箇田地。方可说无天堂无地狱等事。永嘉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此老若不到这箇田地。如何说得出来。此语错会者甚多。苟未彻根源。不免依语生解。便道一切皆无拨无因果。将诸佛诸祖所说言教。尽以为虚。谓之诳惑人。此病不除。乃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佛言。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若不着有便着无。若不着此二种。种于有无之间抟量卜度。纵识得此病。定在非有非无处着到。故先圣苦口叮咛。令离四句绝百非。直下一刀两段。更不念后思前。坐断千圣顶[宁*页]。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也。若透得此四句了。见说一切诸法实有。我亦随顺与之说有。且不被此实有所碍。见说一切诸法实无。我亦随顺与之说无。且非世间虚豁之无。见说一切诸法亦有亦无。我亦随顺与之说亦有亦无。且非戏论。见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我亦随顺与之说非有非无。且非相违。净名云。外道六师所堕。汝亦随堕。是也。士大夫学道。多不肯虚却心听善知识指示。善知识才开口。渠已在言前一时领会了也。及至教渠吐露尽。一时错会。正好在言前领略底。又却滞在言语上。又有一种。一向作聪明说道理。世间种种事艺。我无不会者。只有禅一般我未会。在当官处。呼几枚杜撰长老来。与一顿饭喫却了。教渠恣意乱说。便将心意识。记取这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末后我多一句。尔无语时。便是我得便宜了也。及至撞着箇真实明眼汉。又却不识。纵然识得。又无决定信。不肯四楞塌地放下。就师家理会。依旧要求印可。及至师家于逆顺境中示以本分钳鎚。又却怕惧不敢亲近。此等名为可怜愍者。老居士妙年登高第起家。所在之处随时作利益事。文章事业皆过人而未甞自矜。一心一意。只要退步着实理会此段大事因缘。见其至诚。不觉忉怛如许。非独要居士识得这般病痛。亦作劝发初心菩萨。入道之资粮也。

答汪内翰(彦章)

承。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鑽故纸。定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作善根难。作障道难无疑。得息心且息心已。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释迦老子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但看。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了达时安排不得。计较不得。引证不得。何以故。了达处不容安排。不容计较。不容引证。纵然引证得。计较得。安排得。与了达底。了没交涉。但放教荡荡地。善恶都莫思量。亦莫着意。亦莫忘怀。着意则流荡。忘怀则昏沉。不着意不忘怀。善不是善。恶不是恶。若如此了达。生死魔何处摸[打-丁+索]。一箇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安排得。计较得。引证得底。是文章。是名誉。是官职。晚年收因结果处。那箇是实。做了无限之乎者也。那一句得力。名誉既彰。与匿德藏光者。相去几何。官职已做到大两制。与作秀才时。相去多少。而今已近七十岁。儘公伎俩。待要如何。腊月三十日。作麽生折合去。无常杀鬼念念不停。雪峯真觉云光阴倏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他非不用频频举。己过还须旋旋除。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古人苦口叮咛为甚麽事。世间愚庸之人。饥寒所迫。日用无他念。只得身上稍煖肚里不饥。便了。只是这两事。生死魔却不能为恼。以受富贵者较之。轻重大不等。受富贵底。身上既常煖。肚里又常饱。既不被这两事所迫。又却多一件不可说底无状。以故常在生死魔网中。无由出离。除宿有灵骨方见得彻识得破。先圣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佛者觉也。为其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然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我宁不尔。百年光景能得几时。念念如救头然。做好事尚恐做不办。况念念在尘劳中而不觉也。可畏可畏。近收吕居仁四月初书。报曾叔夏刘彦礼死。居仁云。交游中。时复抽了一两人。直是可畏。渠迩来为此事甚切。亦以瞥地回头稍迟为恨。比已作书答之云。只以末后知非底一念为正。不问迟速也。知非底一念。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破魔网底利器。出生死底路头也。愿公亦只如此做工夫。做得工夫渐熟。则日用二六时中便觉省力矣。觉得省力时。不要放缓。只就省力处崖将去。崖来崖去和这省力处。亦不知有时不争多也。但只看箇无宇。莫管得不得。至祷至祷。

又。

伏承。杜门息交。世事一切阔略。唯朝夕以某向所举话头提撕。甚善甚善。既办此心。当以悟为则。若自生退屈。谓根性陋劣。更求入头处。正是含元殿里问长安。在甚处尔。正提撕时是阿谁。能知根性陋劣底又是阿谁。求入头处底又是阿谁。妙喜不避口业。分明为居士说破。只是箇汪彦章。更无两箇。只有一箇汪彦章。更那里得箇提撕底知根性陋劣底求入头处底来。当知皆是汪彦章影子。并不干他汪彦章事。若是真箇汪彦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头处。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及。并不消得许多劳攘。昔有僧问仰山。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山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僧曰。除此格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山曰。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我今问汝。汝是甚处人。曰幽州人。山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山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山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妙喜已是老婆心切。须着更下箇注脚。人位即是汪彦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头处底。若于正提撕话头时。返思能提撕底。还是汪彦章否。到这里间不容发。若伫思停机。则被影子惑矣。请快着精彩。不可忽不可忽。记得前书中尝写去。得息心。且息心已。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理会。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不识曾如此觑捕否。这箇便是第一省力做工夫处也。至祷至祷。

又。

伏承。第五令嗣。以疾不起。父子之情。千生百劫恩爱习气之所流注。想当此境界。无有是处。五浊世中种种虚幻。无一真实。请行住坐卧常作是观。则日久月深。渐渐消磨矣。然正烦恼时。子细揣摩穷诘。从甚麽处起。若穷起处不得。现今烦恼底。却从甚麽处得来。正烦恼时。是有是无。是虚是实。穷来穷去。心无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抖擞得藏识中许多恩爱习气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箇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正当烦恼时。总不是外事。且不得作外边想。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真语实语不诳不妄等语。恁麽见得了。要思量要烦恼。亦不可得。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正未分。正好着力。此是妙喜决定义无智人前莫说。
◎◎

答夏运使

示谕。道契则霄壤共处。趣异则觌面楚越。诚哉是言。即此乃不传之妙。左右发意。欲作妙喜书。未操觚拂纸。已两手分付了也。又何待坚忍究竟。以俟他日耶。此箇道理。唯证者方默默相契。难与俗子言。延平乃闽岭佳处。左右能自调伏不为逆顺关棙子所转。便是大解脱人。此人能转一切关棙子。日用活鱍鱍地。拘牵惹绊他不得。苟若直下便恁麽承当。自然无一毫毛于我作障。古德有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又懒融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非特懒融如是。妙喜与左右亦在其中。其中事难拈出似人前。所谓默默相契是也。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七

 

上篇: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下篇: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弥陀要解便蒙钞序 切以。诸佛心要者。乃净土妙门不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咲。虽云默...

观心食法

既敷座已。听维那进止。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

【注音版】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亦名长安品) 秦天竺...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注音版】佛说圣法印经

佛说圣法印经...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玉耶经

玉耶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想要消弭灾祸,应从五戒十善做起

在座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

佛陀开示五条待妻原则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

盂兰盆供仪轨

注意事项: 凡设供作此会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

为什么布施会内心快乐

布施功德无量,是我们常说的行话。但是,功德从哪里来...

杀生的因很猛烈,这几种情况,特别要戒杀护生

在莲池大师的《戒杀文》里边讲到,大家过生日的时候,...

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

我们能够知道理体三宝里面的清净本性,那么我们生命,...

仙叹富者的布施

佛陀的过去世曾是一位大财主,名叫仙叹,非常富有。因...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

梦里五家财

这一生都是在做一个梦,在梦境里面我们常常不知道是梦...

【佛学漫画】八正道

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践行善法,才是为自己铺设的最佳...

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诃责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产生的因由 阿难!如是...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