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净慧法师  2017/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每天讲可能也有人不喜欢听,从下个七开始就隔一天讲一次。天天讲,听的人不喜欢听,讲的人还是很累,效果不一定很好。

讲生活禅的时候,有四句口诀,其中第二句叫“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在用功的时候也经常讲要照顾当下,当下最美妙,当下最实在,当下即永恒,当下即自在。你照顾好了,就是这四句话的境界;你照顾不好,搞错了,也可能出偏。什么叫照顾好?就是要安住当下,照顾当下,还要加一句安住正念,照顾当下就是要照顾正念。在开始用功夫的时候,一定是有分别,分别什么是妄念,什么是正念。以正念来代替妄念,时时刻刻安住正念、照顾当下,这样就不会出偏差。如果我们在照顾当念、当下的时候,不是正念,而是有一个对象在那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是一个具体的境界,这些人或者境界会引起我们的分别心,引起我们的执著心。

你如果在照顾当下的时候,起了执著心、分别心,那就会出问题,会形成一个思维的惯性,你进入了这个惯性里面去了,或者说是进入到误区里面去了,你一下子出不来,就会跟着它跑了。问题小的时候,可能有三天五天你会跑出来;问题大的时候,你就会神经错乱、走火入魔。所以照顾当下,一定要安住正念,安住正念以后,就要做到一切不分别,比如说你的正念是观呼吸,那你除了呼吸以外,一切的境界现前,都不要去分别它、理睬它。你对一切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你的分别心、执著心,就会慢慢地化解、消失,如果你的分别心不肯去化解它,你还以为得到了什么好的消息,那就坏了。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经过差不多两个七了,用功上了路的人会多少有一点境界,比如有不少人是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念到安静了,妄想少了点,会有境界出现,你不用心去念,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都会在你耳朵里,自自然然有佛号的声音。这正是要好好用功的时候,并不是究竟的境界,这还差得远,这不过说你用功几天了,稍微上了点路,念头纯熟了会有这种反应,这是一种幻听,你不要理它可能对你的修行有帮助,你理它就会出问题。还有打坐坐了这几天,有的人可能上火,一上火以后,脑子就会出现很多的幻相,比如眼睛一闭,前面是一片金光,金光里可能有西方三圣,或者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佛,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真消息,这是由于你内心总在构想这件事情,希望见到佛,加上你的身体虚火上来了,容易使你内心的这种想象出现在眼前。这只是幻相、幻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是我们所证的圣者境界,出现了佛像的幻相,你不要去理它,我已说过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斩是放下、不理它。好的境界与坏的境界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你一心安住正念、照顾当下,排除一切的干扰、幻想、幻相、幻视、幻听,这样你的修行顺利地进步才有保证,否则的话,不但修行不能成功,还会浪费此生。所以,在这一二个七的时候,这是很关键的,真正用功的这时候是很关键的,慢慢腿子不疼了,妄想杂念也少了,禅堂里的生活也适应了,功夫可能会逐步地上路。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照顾当下、安住正念,“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把一切的妄想执著都置之脑后,不要去理它。

对于一些还不会用功的人,希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不要再继续地空过,要知道人生有这三十五天时间来静静的修行,这个不可多得,不要浪费这个光阴,浪费太可惜了,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的宝贵,不论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都要抓紧时间使自己的功夫逐步地上路。希望在这三十五天当中,多多少少得到一点受用,不要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修行用功提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们今后长期的修道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奉劝各位要珍惜光阴,珍惜此生,珍惜我们每时每刻的宝贵时间,也珍惜我们当下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成佛的根本,这一念也是妄想的根本,就靠我们怎么样地来对待这一念。

当然,学佛的人要发道心,发道心是学佛的人的根本,也就是本分事。不发道心,学佛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还与学佛的宗旨、目的背道而驰。道心就是求道的心、修道的心、悟道的心、证道的心,道以能通为义,通过一个道路能够到达一个目的地。佛教的道按照教义上的意义就是三十七道品的道,在四谛里有苦、集、灭、道,也就是说道是一条路。佛教修行的这条道叫做古仙人之道,这条道是三世诸佛已修、今修、当修,已悟、今悟、当悟,已证、今证、当证,因此,它是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这个道有超越一切时空界限的稳定性,只要你想达到成佛的这个目的,那必由此道,别无它途,所以叫古仙人之道。自远古以来、自无量劫以来,所有的有情要成佛、觉悟都必由此道,也就是四谛里的道谛,三十七道品里的八正道。我们修行人发道心、发修道的心、发求道的心,就是要去很好地理解八正道的意义,掌握八正道的内容,按照八正道的要求,在生活当中去落实。在我们禅堂里打七的生活,严格地讲同样是在落实八正道,不过大家有时高谈阔论、好高骛远,我们修的是顿超法门,实际上顿超法门也离不开那些最普通的基础,离开了最普通的基础,顿超法门就没有根底。

如何发起道心?学佛的人要常念无常,时间无常、国土无常、生命无常,一切都是在无常的变化当中。只有看到了无常的道理,真正看到岁月的迁流、年华的流逝,你才会真正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机缘,珍惜每一刻的宝贵时间,才会抓紧求道、修道,因为无常老病不与人期,一口气不来转眼即是来生。我们每天做晚课里有普贤菩萨的警示偈“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要时时刻刻诚念、意念无常。无常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哪一件东西会有一分钟一秒钟的稳定不变,任何东西都是分分秒秒在变化、渐变,最后由于时空因缘的积累才来一突变,突变是由渐变的积累,没有渐变就不会突变。

实际上看一个事物的渐变与突变,不能单就事物的本身去观察,还要从周围的环境综合地考虑,因为每一个因缘的成熟都不是短时间的突然出现,都是有众多的因素长期地积累,这样才在某一个时间遇到某些特殊的因缘突然爆发了某一件事,实际上大问题都是小问题的积累。无常本身也是因缘法,它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人生看得那么长久,人生的种种因缘不要看得那样的稳定,人生的种种际遇不要看得那样容易,一切的东西得来都不易。但是,一切的东西要失去的时候,往往是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就突然失去了,所谓不知不觉是我们平常没有去观察,没有真正了解无常的规律时常在作用于一切事物、一切的存在。我们要加倍地珍惜每一个因缘、人缘、法缘,每一分每一秒的当下,要特别地珍惜。

我今年七十岁,回想起来一直到前一念为止,总是觉得有许多许多的遗憾留下来。可能一个人或者任何人,不管他一辈子是怎么样飞黄腾达,有成就或者平平凡凡,到了老年的时候,当他回忆起自己所经历的人生道路,留下的可能除了遗憾,还是遗憾,什么东西都留不下,总感觉到这一生这一世过去所走过的路遗憾太多。遗憾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学佛的人来说就是没有抓住一切机遇去求道、修道、悟道、证道,到了晚年回首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辈子空过,白首无成。

所以,奉劝诸位年轻的道友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世事无常、人命无常,一切的因缘都是无常的,在这个无常的世事面前,我们要很好地抓住机遇。正由于是无常的,才有我们创造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如果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没有文化的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就变不了。正由于是无常的,没有修行,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在修行上有成就;你的学问不够,经过你的努力,你会变得有学问;你是一个平庸无用的人,经过努力,你一定会对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发挥作用。所以,无常不是一个消极的思想,而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思想,只有真正认识到无常,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002年12月31 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佛什么时候说过这么多心灵鸡汤

问: 阿难曾说愿化身石桥,经历风吹雨打,只愿那所爱...

老母亲学佛康复的故事

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虽然五年前的一场劫难彻...

佛法义理虽深妙,却又在我们日用寻常之中

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

学佛就是把心顾好

假使心没有顾好,任它自赞毁他,就会堕三恶趣中。什么...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网络学佛人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佛学方面的信息很丰富,现在的佛子...

星云大师《学佛要学吃亏》

一九四一年,我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若舜长老在教礼时...

金明法师:学佛的好处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赵州公案「无门关」

(一) 禅宗一法,本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公案可...

净慧长老:做命运的主人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

既不执着又能精进,这个矛盾怎么处理

问: 师父,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佛教词典】东晋佛教

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

【佛教词典】二种光明

(一)色光与心光。前者乃佛身所放之光,由眼可见;后者...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诵普贤行愿就能不堕地狱,那因果怎么体现呢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

临终三大要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

优填王与吉星女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

高僧谛闲法师的禅定工夫

谛闲法师与印光法师(18611940)为真莲友,彼此同唱教...

修学净土法门要有大丈夫的气概

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闻到了净土,念念佛...

广化老和尚《人为什么应该素食》

前言 从前一提到素食,就会联想到佛教,由於多数人的...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修行想快速、超近、想超过别人,这一念魔障就来了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班大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

【推荐】如何知道罪业已经忏悔干净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

念念着相执情,故念念起烦恼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系含意识意色情感。而菩萨之伟大...

待人处世的「三好四给五和」

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四给:给人信心、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