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坐时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净慧法师  2019/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坐时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大家在用功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克服两种情绪:

一、要克服急躁情绪

有不少居士在禅七当中,由于向道心切,用功很精进,乃至废寝忘餐。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要防止有急躁情绪。参禅这件事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气,不能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就会欲进反退,欲速则不达,好比弹琴,弦绷得太紧,就有可能断裂。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急躁。一急躁,就会上火,出现口臭、眼睛睁不开,头晕,吃不下饭,严重一点还会失眠等症状。

万一有人因急躁出现了上述现象,我建议你一定要按常住规定的时间来作息,不要不睡觉,第二是要多喝开水;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洗脚;发给你的苹果一定要吃;早上的稀饭要多喝几碗,这样上述不好的生理反应会逐渐消失。

二、要克服畏难情绪

有的居士可能会因为打七八九天了,没有什么明显的长进,依旧是妄想多,昏沉重,可能会产生怀疑和松懈的心理:我的根性大概不适合于参禅吧?参禅打坐能成佛吗?坐了八九天,没有什么异样,恐怕就是这么回事吧?等等,因为畏难,于是产生了种种退却的想法。

可是诸位应当明白,你知道自己妄想很多,知道修行不容易上路,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啊!

因为,你若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怎么知道自己有妄想?实际上,你平常的妄想比你打坐时的妄想不知要多多少倍,只是你没有回光返照而已。好比一面镜子,从来没有擦过,灰突突的,偶尔在上面擦了两把,才发现它原来灰尘积得那么厚,那么脏。

同样的道理,你发现自己有问题,有妄想,有昏沉的习惯,这就是一种进步。因此,你们要在这个时节,要精进用功,克服畏难情绪,不要退心。只要你坚持坐下去,心平气和地看着自己的心念的起灭,自然会妄想越来越少,脑子越来越清朗。这是讲的要克服急躁和畏难两种情绪。

防止两种偏差:

一是有所得心

有些人在用功方面有些基础,或者参加过几次禅七,或者平时在家有打坐参禅的经验,因此到这里来后,有种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通过打坐能得到一点什么,比如说一点神通啊,能透视啊,知道过去未来,乃至他人的心念啊,等等。

应该说这是一种偏差,心不清净的表现。参禅修行不是为了得神通,而是为了断除我们的烦恼,破除我们的无明、开发我们的智慧,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即开悟。因此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端正态度,不要追求神通。那样很容易出问题,易于被魔干扰,或者被种种业力牵着走。

二是有执着心

打坐的时候,见到什么,比如见到光,见到佛像,见到莲花,或者听到什么,比如听到佛号,听到有人提醒你要好好用功,等等,信以为真,或者认为是有功夫的表现,从而加以执着。这同样是很危险的,非常容易被魔趁机而入,从而中了魔的圈套。

要知道那些都不是真的。所以用功时不要用执着心、分别心。你若一执着,见到好的境界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境界就恐怖,那样魔就很容易侵入你的心中,干扰你的正常用功。在定中常常会有种种景象出现,这是司空见惯的,没有什么好惊怪的,更没有什么好执着的。

修行不是为了得点什么,而是为了舍弃。修行就是要修无所求心,就是要去掉取舍心,要一无所求才好。不仅要无所求,还要彻底地放下、舍弃。放下什么呢?就是放下你的贪执,舍弃你的烦恼、习气,以及疑慢嗔恚等不好的心态。

修行就是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一点一点地去掉,让本来明洁的本心充分地显现出来。好比镜子,你把上面的灰尘都擦去了,它就会露出本有的光洁,从而更真实地照鉴万物。这光明是本有的,你不要求,你只要把烦恼都去掉了,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执着这些虚妄的东西,更不要有意地去追求。《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年纪大了修学禅定,还能得定吗

问: 年纪大,修学禅定,堪能性差,还能得定吗? 妙境...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传奇一生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

现在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

越用功越精进,魔障就越大

妄想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念念佛,妄想又来了,念念又来...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

过去,有一个人专门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要构思、仿真...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

闲神野鬼

汾阳善昭禅师有一天对庙里的僧众说:昨天晚上,我梦见...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

净慧法师:做人的六条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

净慧法师: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

六自口诀

大和尚让我今天跟各位法师讲几句话,实在不敢当。不过...

【佛教词典】具神通者

【具神通者】 p0825   瑜伽六十九卷十二页云:复次诸...

【佛教词典】同境依

【同境依】 前五识生起有四种依,若缺任何一种,识则不...

【推荐】临终助念念佛时需注意的几个重要事项

用心照顾,徐徐念佛,切勿狂喊乱叫 如果这个人已经昏沉...

星云大师: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

【推荐】投足震动魔宫殿的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音译摩诃那钵,又名得大势、大精进、无边光...

要想得菩萨保佑,要先自己保佑自己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

亲近贤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弘化,与侍者阿难在路行走。...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

每个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启示

爱与你相遇的每个人。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启示。你...

四十八大愿——(第47愿)即得不退转地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忏悔业障每天都要去做吗

问: 请问师父,忏悔业障是否在向佛表达所做的业障之...

佛教徒能否养宠物

对于佛教徒能否养宠物这个话题,有很多人都可能思考过...

圣严法师《以勉励代替责骂》

问: 有些父母对子女说话都是疾言厉色,连关爱也是责...

训练心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即使是住在一个深暗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