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切外境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2016/01/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外境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当情绪的波浪生起时,学会做一个观察者,不分别、不评判、不逃避、不压制,看着它生、住、异、灭,如同波浪的起伏,最终归于平静。

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杂的情绪所困扰,甚至长期被它们操控而无法解脱,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提起觉照。

《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道出了“观照”是修行的根本。

当情绪生起时,不再习惯性地被它带走,而是试着转而观察“我”的情绪、“我”的沮丧。只是观察,不带任何分别、评判,也不试图去压制或消灭它,只是全然的观察、觉照。“观”就能“自在”,你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平静,不被情绪的波动所困扰。“照”而能知“空”,这就是禅宗祖师们所说的,“念起即觉,觉之既无。”

在如实的观照中,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也没有“我的情绪”,一切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觉照好比是一盏心灯,刹那间照破无明的黑暗。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一切妄想本是幻生,只要我们学会觉知和观察,不再以幻为真,不被幻相所迷,种种烦恼和情绪就能“当处发生,随处灭尽”。所以,觉照就是最好的疗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禅坐。通过禅坐锻炼和提升我们的觉照能力,有助于我们在各种境界来临时提起正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清明地觉照一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

人的一生,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你赞美我,我高兴...

世亲菩萨得法因缘

禅宗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是北天竺人,他的智慧渊博,化...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

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重的人相处

问: 自身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很重的人相处? 慧律...

印光大师痛斥弟子少管闲事

马契西居士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印光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

弥勒佛的出世本缘

(上) 昔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五百位大比...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

如是善缘

久远前,有一屠儿欲发心供养一修行人,但见此人有许多...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如实知自心

坐禅的过程和我们人生的经历一样,二者具有共性。刚开...

成为一棵大树的五个条件

一、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佛法对人生的解释,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解读人生的,说诸...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佛教词典】林间录

凡二卷。宋代觉范慧洪(1071~1128)撰。全称石门洪觉...

【佛教词典】旃檀树

旃檀,梵语 candana,巴利语同。又作栴檀树、真檀树、...

法施比财施的功德还大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

念观音菩萨能不能使命不苦呢

有一个居士来问我,他说:我觉得我的命非常的苦。命苦...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问: 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 超度的时候念经,是...

妄识心本来就是空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这个妄识心本来就是空的,知...

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

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

惟贤长老《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

戒之在色赋

【原文】 荡荡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痴呆难卖。亦...

有什么好争的

世间万物万象,放得下,自然爽心怡神,万丈洪岩倚碧空...

世间有五种不易

黄龙慧南禅师说世间有五种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问: 有人说末法时期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破妄...

三种乐

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

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