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净界法师  2021/11/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三车一车”,还有一个“三界火宅”,这两种譬喻。这两个譬喻在法华七喻当中是最全,内容最完整,也最多,而且是最前面,所以独称〈譬喻品〉。

〈譬喻品〉的内容其实蛮多的。我们没有进入主题之前,先做一个纲要说明。〈譬喻品〉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大悲心来到人世间以后,本来想要度化众生,让一切众生成佛的。但是他亲眼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众生的身口意的障碍,就是三界火宅。他看到众生的法界起火了,整个三界陷入一片的火海。当然这个火有两种:一个内火,一个外火。

内就是烦恼,外就是果报,外境。就是外境刺激你的烦恼,那个烦恼去造业;造了业以后,你又创造一个更不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又刺激你,你又更容易造业……就形成恶性循环,这个火就越烧越厉害,辗转相续。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个问题,他看到整个三界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当中。所以这个时候不是解决成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火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众生的问题,所以讲到“三界火宅”。

第二个,佛陀讲出了解决的方法,讲“三车一车”。我们看佛陀在解决三界火宅时,他不是说,欸,没事,我们生生世世留在三界里面行菩萨道。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佛陀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们赶快离开。这个火没法救了,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救的,超越我们的能力。只有一个方法,赶快坐着你的车子离开这个火宅。

佛陀提供了三种车子,你有三种选择:第一个用四谛,第二个用十二因缘,第三个用六度,用三乘的车子把我们带出去。那么“三车”为什么要多一个“一车”呢?因为带出三界以后,你怎么把这个三车跟后面成佛之道的一车做一个对接?佛陀讲“三车一车”的譬喻。

所以,整个〈譬喻品〉就讲两件事:第一个,三界的问题就是火;第二个,解决之道就是三车。那么坐完三车以后,怎么样改搭一车趋向成佛。整个〈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讲火宅跟三车的关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苏州人吴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众。民国十年,朝礼...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妄想跟你过去的生命有关系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观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没空的哥哥

人生无常,把握当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装死的野狐狸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很贴切野狐狸的比喻。说有一只野...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摄受之力与念佛之诚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不要把供佛当成一种交易

有人认为在佛前上供只是表示一种尊敬的心态,并没有实...

堕落到畜生道的业因

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法界中,生...

净土宗的忏悔和积集资粮,是为了临终时用的

业果的轻重有三段:第一个,约心;第二个,约境;第三...

佛教与环境保护

古人说: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土佛教一...

【佛教词典】八处男为女缚

【八处男为女缚】 p0082 瑜伽五十七卷十五页云:问:依...

【佛教词典】八寒地狱

又名八寒冰地狱,即:一、頞浮陀,意译为疱,罪人因寒...

若从烈焰中觅得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

原文: 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

没有先学戒,定慧也是无法生起的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 这一段...

大安法师的出家因缘

社会上也说,人有一点隐私嘛,就算我是一点出家因缘的...

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出家因缘

王舍城中,住着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罗门,精通一切书论,...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

开饭店雇人杀生,同时要说假话,这样犯戒吗

问: 弟子开一个饭店,开饭店当然以赢利为目的,弟子...

妄想加上业力,才会产生轮回的力量

行。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

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

遇到逆境时,应存三种观想

我们看第三段的历事练心,转逆缘成菩提道。我们先念一...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无常,对于所有佛弟子,甚至是丝毫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问: 尊敬的师父您好,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有好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