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丙二的增长福德。

我们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念佛,才会产生不同的功德。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第一个心态,就是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你要百分之百的相信,弥陀一定可以救拔你,这一点不能有一点的怀疑。比方说在黑暗当中、在恐惧当中,你心中感到不安稳,这很正常。但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还是感到不安稳,那表示你没有真正念佛,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你假设佛陀不能救拔你。

所以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的那种感应的力量,就是说当你到了一个非常不知道的黑暗当中,你心中恐惧的时候,你把你的本尊功德,佛号现出来试试看,你还恐惧吗?如果你还是恐惧的,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皈依,很清楚了。如果说你本来是恐惧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光明,会把事情安排到最好,那你就是真实的皈依了,这个可以马上可以测试出来的。

当然,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对佛号不了解,所以愚痴是所有佛法里面,最大最大的过失跟障碍,就是愚痴!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深,只要你真实的了解佛法的道理,佛法多的是良药,一定可以救拔你;但是你愚痴颠倒,你没有善根,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善根最主要的就是信嘛,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以信为本。

所以阿弥陀佛要对你产生加持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光明是随时存在的啊,但是你要有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才能够现前。所以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你的信心不能有任何的动摇,当然,这个要不断的提醒、不断的作意、不断的闻思,做心理建设。

丙二、增长福德(闻名得福愿 四十三)

好,我们看增长福德。前面的是偏重在今生的消除灾障,这一段的经文是偏重在来世的福德。说这个人可能他念佛的时候,他并不是想要求生净土,他只是用念佛来增长福德、消除灾障的,那么这样子呢,闻名得福,还是有它的效果。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那么当然他发愿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这以下的愿,只是一种虚愿,但是这个愿,因为弥陀成佛了,所以这以下已经变成一个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那可不是一句话而已,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他说在他方国土,什么叫他方呢?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应该包括了圣位菩萨,但是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加持凡位的菩萨。

那么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他的因地呀,这个“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执持名号的持,就是说你听闻以后,你是有一点信心,而且是怎么样?受持不失。不是说你听完,就是说你平常佛号根本留不住的,你每一天一定有一定的佛号,肯定有一定的相续力,专注力相续力。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你对它有信心;第二个你对它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那么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者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以后——生尊贵家。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当中,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就是生长在那种大富长者的家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福报大,那为什么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能够受人尊敬,有利于度化众生。如果我们走声闻法,你看声闻人阿罗汉,你看他穿得都很简单,但是你看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肯定身上是挂璎珞的。在《八大人觉经》里面,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你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了,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你福报大,你讲话有摄受力了。那么你这种福报的力量,再加上你正法的智慧,这个法能够弘传出去了。当然你福报要用对地方了,你用于放逸那就不对了,用福报来弘护正法。因为你福报大,你就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宣扬佛法的时候,人家会容易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在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你分享的,你说你念佛以后,突然间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智慧是不能输送的,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个善根这一部分,只要跟佛法闻思有关系的东西,佛陀不能输送给你;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修的波罗蜜善业力,他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等于是分享弥陀的福报。你平常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你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你信心具足,而且有一定的定课,来生生尊贵家。

这个地方的福报,我们要简别一下,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所不同。

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的。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福报善业的时候,在布施、持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是夹杂爱取烦恼。我们多少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去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子就构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就是一种恶法。那这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说我用有所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因地当中,因为善中夹杂恶念,你肯定会放逸,因为你前生就把因种下去了;那么福报一放逸的时候,善根就退转了,就造业,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造善,第二世的时候享受福报,但是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其实是跟你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虽然说你第三世的堕落,是因为第二世的放逸引起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第一世就种下去了。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那第二世的时候,肯定会放逸;放逸的时候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候,你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你多少有善根,就起惭愧心,起惭愧心开始又修善,又从三恶道出来;三恶道出来以后,又开始修善,修善的时候又夹杂爱取,又开始放逸,又开始堕落,堕落以后起惭愧心……变成一种循环,人天三恶道的循环。我们以有所得心来修学,就是在人天三恶道里面,不断的轮回,叫轮回性的善业。我们没办法做出一个完全百分之百清净的善业,不可能!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我们凡夫所修的善业,叫轮回性的善业,有三世怨的这个危机。

这个是约着我们业力成就的,那念佛成就的就不同了,当你是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就不是轮回性,叫做菩提性,因为那是弥陀本愿摄受的,那这个福报是完全清净的,你得果报的时候不会放逸。

《楞严经》很重视这个因地发心,你做什么事用什么心态来做,你的结果是肯定不同的。《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变成饭。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了,你心态的准备。

这个地方的福德,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因为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的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你会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增上的,这个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个福报是弥陀本愿摄受的福报,不是我们一般所修的善业那种轮回性的福报。

丙三、善根坚固(闻名不退愿 四十七)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名号,但是我们也不见得往生,那么对我们来生有什么好处呢?就成就这种不退转的善根。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他所加被的根机,也是属于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的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菩萨能够闻持,这个地方跟前面一样,他能够听闻以后,他有一定的时间的受持,受持我的名号,能够相续受持而不忘失,他就能够马上成就不退转,对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

我们在菩萨道上最严重的问题,凡位菩萨就是善根的退转。

你看我们学佛,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三宝,很恭敬;慢慢慢慢看到三宝,就没有感觉了,好像觉得跟三宝有点距离,再过一段时间,三宝的因缘就消失掉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个善根是生灭法,你不进就退嘛。就是说我们平常没有在三宝当中熏习,它慢慢善根就退转了。在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听闻、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成就不退转。这个地方不退转,在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当中,提出了四种不退:

第一个是位不退。就是初果圣人,入于圣流,不堕凡地,阶位不退;第二个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他的菩提心坚固了,他的菩萨之行不退,他不堕落于二乘;第三个是念不退。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中道的智慧不退。

那么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来就是一般的判教,就把他判这三种,三不退。但是益大师又另外提出一个叫做究竟不退。他说一个人经常念佛,老人家说:

不论是至心、散心,不论你是有心、无心,或解、不解,对名号功德理解不理解,但弥陀名号一经耳根,假使千万亿劫,毕竟因斯而解脱。

也就是说,他这个究竟不退,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这个不退,他是偏重在第四个——究竟不退。就是说阿弥陀佛的音声,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只要你听到这个音声一次,这个音声它就从你的耳根,就侵入到你的阿赖耶识去了,变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代表什么意思呢?你产生一种跟弥陀感应的力量,他的本愿在默默的加持你,当然不一定在今生表现出来,但是你的生生世世流转当中,你跟阿弥陀佛中间就好像牵着一条线一样,你跟他因缘永远存在,叫究竟不退。他说: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蕅益大师说:就像一个人吃下金刚钻石,你吃下去,你没办法消化的,你一辈子放在肠胃里面的。就是佛号一历耳根——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究竟不退的公案:说是有一个老人家,他年纪大了之后,在家里面待着,他的子女对他也不孝顺,他就很感概了,辛苦了一辈子,年纪大了,还看子女的脸色呢!他就想出家了。想出家以后来到寺庙,这个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来观察他的善根,这一看,诶,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佛陀说没有善根不能度化呢,度化也没有用,浪费时间,就请他回去。这个老人家哭得很厉害:我在家里面,子女不要我,僧团也不要我,就在外面哭。哭着哭着,佛陀就回来了,佛陀当然明知故问了,他说你为什么哭呢?他说:我想出家,里面的师父也不让我出家。佛陀说:那没关系,我亲自为你剃度。佛陀为他剃度,剃度以后呢,如法的修学,后来证得四果阿罗汉。

那么这个时候弟子就问了:佛陀,那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佛陀说: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有善根的,你们阿罗汉只看到八万大劫了,他八万大劫之前他是一个柴夫,上山砍柴的时候,遇到老虎跑到树上去,老虎一叫的时候,他突然念了一声南无佛,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所以他跟佛陀结下一个得度的因缘。

我们跟佛陀结缘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佛陀度化众生是看因缘,佛陀度化众生,有亲疏、浅深的差别。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诸法因缘生,你说:诶,这个老人家去寺庙出家,僧团不接受,他在外面哭,为什么哭着哭着,佛陀就刚好回来,为什么我们在外面哭的时候,佛陀不回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跟佛陀有结缘,不是佛陀偏不偏心。你在三界流转当中,你跟佛陀完全没有结缘,这件事情就非常不吉祥!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重,但是你跟三宝没有结缘,你就没有希望了,你完全没有希望了。我们宁可要你善根强,这个根利遮重都没关系,最怕的就是你完全没有善根,你就算你烦恼轻薄,你是世界上的好人,都没有用。

智者大师讲四种人嘛,根利遮轻最好——善根强,烦恼淡薄,这个人肯定马上成就圣道;第二个根钝遮重,这个最糟糕;第三个根钝遮轻——没有善根,但是他也没有什么烦恼,这世间的好人;那么第四种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重,这个人还有救的。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跟阿弥陀佛结缘,跟十方诸佛结缘,最快的方式就是忆念他的名号,最快的方式!你要去供养他,你还得有机会?但是你把他的名号不断的忆念出来,创造一个音声,你听回去,这个叫做究竟不退。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在你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会出现,这个就是一种善根的加持。

丙四、十念必生(十念必生愿 十八)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我们看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德、善根不退,都是约着我们没有往生的角度来说,约着在生死当中的一个离苦得乐,但以下的第十八、十九愿,就是说他不是只有信心而已,他必须有愿力,所以这个名号成就一种临终的接引,包括十八、十九的临终接引。前面的念佛都是偏重在信心,这以下是有愿力。

好,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叫愿王,是愿中之王,因为净土宗有第十八愿,才把净土宗变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句佛号的功德,能够普遍的加被到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所以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赞叹有加了,他认为这个是所有弥陀本愿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个愿,我们就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说明。善导大师把这段愿文分成三小段:

第一、根机, 第二、法门, 第三、利益。

先看根机。这个愿它所加被的根机是谁呢?是十方众生。这十方众生,善导大师把它解释说,就是我们一般的罪恶生死凡夫,他加一个罪恶,不只是生死凡夫而已。他说这是什么呢?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说罪恶生死凡夫呢,是善恶掺杂。就是这个人,他平常遇到好因缘修善;但是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可也是造恶,所以叫做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

这个地方是指他这个愿所加被的根机,他不是完全是造善哦,是是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那么这个的人,他修什么法门呢?他修三个法门: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第三个乃至十念。那么这信愿行三资粮当中,善导大师特别重视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个是主轴的思想。那么至心信乐这句话,善导大师用四个字来代表,叫做顺从本愿,跟印光大师一心归命的意思一样。他说念佛的时候,你的关键点是要放下自我意识,要完全把心百分之百的顺从弥陀的本愿,你不能有任何一个你自己的看法。

那么顺从本愿,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标准,什么叫顺从本愿呢?

第一、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就是说,你要好好的向内去反省一下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不断的流转,累积很多很多的生死罪业,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也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好好的拜忏修止观,修到我死为止,我还是不可能成就。不是我要不要,根本没办法成就!就是你今生尽最大的努力,你还是不可能了生死的,这是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你要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自己不能,谁能够帮助我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那么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到净土去,他一定要可以的。

这个地方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还提出两个障碍,就什么叫不顺从本愿呢?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哎呀,我业障深生啊,我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念佛还打妄想,你还活在妄想当中。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你说:我福报不够,我不能往生。你没有顺从本愿,因为你活在你的妄想当中。

所以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念佛的时候,不能有妄想的,即便有妄想,也不能够安住在妄想,要住在佛号。所以他这个顺从本愿的标准是很高的!那你对弥陀的本愿是完全的靠上去的。如果你心中还安住在妄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在抗拒本愿!是你自己抗拒本愿,不是弥陀本愿没办法救你哦,是你自己把你自己障住了,你抗拒本愿!

由于至心信乐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佛号一旦提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是百分之百的顺从,随顺服从弥陀的本愿力,完全皈依在阿弥陀佛本愿摄受之下。然后呢,你能够欲生我国,想要求生净土的愿力,然后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是指约着临终的十念,不过这个地方十念,昙鸾大师解释说:你也不一定是要刚好十声佛号了,就是一种相续的称念,一种相续的力量,乃至净业成就。这个十念看这个意思,应该时间不是很长了。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非你是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或者是毁谤大乘佛法、拨无因果等等。一个是罪业,一个是邪见。不过莲池大师说,这个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即便你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你能够忏悔,至心的忏悔,断相续心,还是可以往生的。

其实这个四十八愿,他就描绘出了净土宗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随念往生的思想,就是从十八愿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净土宗它不重视佛号的多寡,你看乃至十念,即便说不是十句佛号,那从佛陀的口气来看,它不是很多句佛号。这个地方就是说,重点在随念往生——临终的正念现前的时候。所以这一个愿,历代祖师把它判做一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划出一条红线,往生的最低最低的一个标准了,只有十句佛号。

但是这个标准的重点在于至心信乐,核心思想在于这四个字,产生一种强烈的皈依,他完全靠信愿。你看善导大师解释四十八愿,解释第十八愿你去看啊,他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他轻轻的带过去而已,老人家是认为这个愿的精髓思想在至心信乐,在顺从本愿那四个字。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在弥陀的本愿上,只要你活在妄想,你就不是顺从本愿,叫做抗拒本愿。这个就是整个我们讲带业往生的主要的根据,所谓随念往生,带着业种。这个带业往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带业种。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 十九)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善导大师除外,善导大师认为这个十八愿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这十念往生,是比较偏重于中、下根的,临终接引是比较偏重于上等根器的。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但临终的时候,他却对弥陀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皈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他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相信弥陀一定可以救拔他,所以他能够念念之间感应道交。那这个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是不同了,它的根机也不同。我们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是有一种愿作佛之心,而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菩萨是有两种的。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他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他只好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只好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只好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他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这个人是智增上的发心人。也就是说,他虽然发了菩提心,他虽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智增上的菩萨,他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都在佛堂用功的多。

另外一种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他因为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只好——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引导的。这种人在共修的时间里面,看得到他的时间少,但是你到义工团队去看他,他大部分做义工了,悲增上菩萨。

总而言之,这二个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不管你是悲增上的、智增上的,而且你是怎么样?你不是发愿,你还有行动,修诸功德。那么他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福慧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他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他还是有福德、智慧,有资粮力的菩萨。但是他看到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的整个因缘是这样子的,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不同的。

那么这个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假设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现在其前的话呢,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中国的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是偏重于第十八愿的。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皈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但是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看法,他认为他偏重十九愿,就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他认为念佛不能够废除六波罗蜜,因为你要福慧双修的。

蕅益大师说你为什么求生净土?你是为了成佛而去的嘛。那你现在你要成佛,你肯定要把你菩萨种性弄好。所以我们看在蕅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这没有什么对错了,你是什么根机的,你就修什么法门。

那么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还是有所偏重的,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一个是愿力,一个是信心。当然这就看你的根机,你适合十八愿,你适合十九愿,这两个都是阿弥陀佛发的愿,都可以!都可以启动弥陀的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杂修就不可以了,就是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你的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你对弥陀的信愿本身是不具足的,那这个就杂修了。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就是方向不明确的,这个就不行。我们看第十页,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八

前面的五个愿,都是在观察名号功德。名号功德包括了我们现世的消灾、来世的福报善根,也包括临终的接引。这以下是对净土的观察,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这个很重要!你往生的愿力,就是你对净土的了解,我们如果对净土很生疏,你的愿力不可能很真切的。那我们怎么去观察净土的庄严呢?这以下提出了八点来观察。

丙一、远离恶道(不更恶道愿 二)

这是第一点远离恶道,这是四十八愿第二个愿:不更恶道愿。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以后,极乐世界的天人,因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了,所以极乐世界只有二道,你到了极乐世界,要么你是天,要么你是人,在极乐世界待过以后,你寿命终了,然后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假设又堕到了三恶道,又跑到地狱、饿鬼、畜生道的话,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只要你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一次就够了,你以后你不可能到三恶道去了,即便你过去生当中还有很多三恶道的罪业,那个罪业不能得果报——弥陀本愿的摄受。

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佛陀在经典,你看大乘经典,佛陀是警告所有的菩萨:你不准堕三恶道。它理由是什么,诸位知道吗?不是只有痛苦而已。说三恶道很痛苦,那菩萨受一点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善根的障碍,善根的遮障太厉害了。你们两个同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两个同学嘛,一个人不小心到三恶道去了,你一出来以后,你的善根面目全非了。我们做一个人,在人道里面受一点苦,我们在苦当中会启发我们的出离心、道心。所以人世间的苦,某种程度会启发菩提心的,对善根是有加分效果;但是三恶道的是完全不同,三恶道的苦你真的是白受了,而且那个苦受完以后,你的善根还隐没了。

所以你看佛陀把三恶道判做八难之一。你从三恶道出来,你的善根就完全遮盖,就愚痴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从三恶道出来,很可能第二世会再堕落,第二世堕落可能性很大,因为他善根隐没了!

理论上,从自利的角度来看,你要证得初果以上,我们才能够永远的远离三恶道危机。也就是初果圣人,即便他过去还有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去受报,但是因为他初果的定共戒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到三恶道去。

那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即便你悲心特重,你要很快能够回入娑婆,回入娑婆以后呢,你三恶道的业也不可能得果报了,你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你是有两种情况而已。这是第一个保证,这是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起码先离开痛苦,离开这种障道的因缘。

丙二、国土庄严(一切严净愿 二十七)

我们看第二个:国土庄严。前面是偏重在离苦,这以下后面的七个,偏重在得乐。这个国土庄严,就是在二十七愿的一切严净愿。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段愿文,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把它做一个纲要式的描绘。我们怎么去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呢?看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这国中天人是约着能受用的人;这一切万物是指他所受用的环境,这个偏重在环境,依报国土。它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提出两点:第一个,约着它的本质;第二个,约着它的数量。

一、约本质:

先看本质。它的本质是严,这个严是个总相,就是无量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它有三种功德(它的别相):

第一个,清净。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是带有染污的,比如你看到珍宝,你会起贪染心,它那个庄严当中是不清净的,带动烦恼的;极乐世界的庄严是带动我们的善根的,带动我们戒定慧的,所以它是清净的。

第二个,极乐世界是光明。我们娑婆世界的珍宝不能放光,顶多你用光明照它,它能够反射光明;但极乐世界的珍宝,是能够主动放光的,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晚上这件事情,因为它所有的宝物都是放光的。

第三个是美丽,它特别美丽。

清净、光明、美丽,叫做庄严。它的形状跟颜色,也特别的殊胜奇特,为世间所稀有。总而言之,这个庄严是怎么回事呢?穷微极妙。就精纯微妙不可思议了,不但是不能用口业来称叹,乃至于不能用内心去思惟测量,这个地方是指它的本质。

二、约数量

看它的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这个众生就是往生的这些三乘的圣贤。即使他成就了天眼通,对于这样的依正庄严,也不能够很清楚的去明了。这个明了是约着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也不能用口业去陈述。也没办法去明白,也不能陈述它的名称、它的数目,有多么的广大。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在受用这个果报的时候,叫做日用而不知。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你说:诶,你到了极乐世界一趟,你描绘描绘给我听听看。描绘不出来,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描绘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因为它是一种不思议境。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得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可以描绘的;你到了天界去,天界是怎么回事,你可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极乐世界是什么?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等于是一个凡夫的心,进入到弥陀的整个法身的涅槃的功德海,你怎么描绘呢?佛的境界你有办法描绘吗?连等觉菩萨都不能描绘的。

所以这个果地教,我们要把果地教弄清楚,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因地教,你修到什么程度,你就有多少果报,你有布施,你就有富贵报;你有持戒,就有尊贵身;你有忍辱,就有庄严,你有修就有,没有修就没有,叫做因地教,每一个果报,都要靠你自己一步一脚印的去修学。极乐世界叫果地教,就是它的功德是本来就成就的,弥陀的本愿功德海本来就成就的,我们是靠跟弥陀感应道交,而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去受用的。所以,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称量、没办法去描绘的。

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把它用四个字做代表,叫胜妙五尘。澫益大师说这个殊胜是怎么回事呢?是约着它的安乐来说的。到了极乐世界,你有种种的庄严安乐叫殊胜;那么胜妙这个妙,这个微妙的意思呢?蕅益大师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接触这样的一种宝物的时候,它是演说妙法、增长善根。它有不退转的力量,你到了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沐浴的时候,你自然增长你的善根;你到极乐世界,这个宝树之下经行的时候,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说我现在不想去佛堂拜佛,也不想去讲堂听阿弥陀佛开示,我想一个人静静的在树下经行,也是增长善根。也就是说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它在安乐当中,念念之间,在增长你的善根,所以叫做果地教。就是你进入到弥陀的一种殊胜的功德海当中,这个跟我们一般的有漏业力的国土是不同的。

诸位你可以看果地教这个思想跟业感缘起的因地教,你可以比较,那个窥基大师不是有个《阿弥陀经通赞疏》吗,他解释极乐世界依报庄严的时候,他提出来,他说弥勒净土跟阿弥陀佛净土的差别,从依报环境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弥勒净土,它是业感缘起,它是兜率天,那是修十善业所成就的。所以你到弥勒净土,你有放逸的可能性!严格来说,弥勒净土不能讲净土,只有佛才叫净土嘛,三贤十地积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嘛。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他还没有降生,他还没有成佛了。所以弥勒净土,我们的定义就是:它是秽土中的净土。只是说因为有弥勒菩萨说法,相对于诸天来说,那种放逸的境界,弥勒净土好多了,因为他有弥勒菩萨说法。但是那个国土本身是个秽土,它的本质是个秽土,它是业感缘起,众生有漏业所感的。所以你到弥勒净土里面,你一不小心你会放逸的,它里面的天人、宫殿,你要是不小心的话,你会产生放逸贪爱的。

极乐世界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不可能!它的国土的本质不是我们业感所成就的,那是忆佛念佛而显现出来的,它不是业感缘起啊。

所以我希望大家把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做一个简别,一个是纯粹的净土,是净土中的净土,是完全无漏的;一个是秽土中的净土,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慢慢的观察,再培养我们的信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禅宗的观心方法

真正的禅宗很简单,五代以前的祖师,就是用直指人心,...

善导大师: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

福报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

一个人越接近临终时越重要。诸位!我劝所有净土宗的人...

大安法师: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

暴毙身亡无善知识帮助,如何能顺利往生

问: 如果自己暴毙身亡或恶报现前,且无任何善知识帮...

阿弥陀佛是在自心之内,还是在自心之外

问: 《阿弥陀经》有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业障很重,但不妨碍往生

比如你的命运要生绝症,生命要终结,那你忽然在这个时...

娑婆不结娘生业,要作莲池自在人

彻悟禅师说: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问: 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

地藏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

初次见到师父应如何亲近

问: 请问亲近师父有何注意事项以及初次见到师父应如...

以恭敬心供养佛像的功德

前面是把佛像给造出来。有些人他来到寺庙的时候,这个...

【佛教词典】阐铎迦

(人名)Chandaka,又作阐陀。旧称车匿。比丘名。译曰...

【佛教词典】宗依

(术语)因明三支中宗法有宗依宗体二者。前陈之声(是...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

有一天,有学僧问慧日法安禅师: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

饿鬼问前世因缘

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

念佛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

问: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呢? 常敏法师答...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在净土法门的修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我们佛教徒...

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

净土宗大德蕅益大师开示: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

【推荐】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

往生的重点——法华与净土的修学

(1)往生关键 皈依佛陀 自他不二,真实信心。 厌离娑...

为何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吵架

我们有时候宣传佛法,也会尽己所能去跟周围的人去讲佛...

人际关系的图解

...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实了

我们若学菩萨,想离苦得乐,在你供养三宝的时候,下施...

世界四大干果之核桃

核桃,在国际市场上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

负债为牛之宿缘

昔时,佛与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大比丘弟子及众多菩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