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净界法师  2021/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要成就往生的念想。往生的念想,第一个先作庄严想。这个庄严想,它的特点就是一种借相修心,借着这种庄严的相状来产生一种往生的心。因为往生的心,你没有相状,它不可能生起的。

这个借相修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的内心,一个明了的心,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本体,一个是作用。当我们的心回归到本体的时候,那叫作“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是没有相状的。寂灭相只是一个形容词,它是以无相为相,就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当把心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它只有两种功能,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具足,但是没有相状。

但是,没有相状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它必须要念头动,一动的时候就有相状了。那么凡夫的念头一动的时候,他是从六根去获取相状,眼根获取色尘,耳根获取声尘。那么六根从日常生活获取的这个相状有什么缺点呢?它会刺激你的感受。所以六根的问题很严重啊,它一定会让你有感受,可能痛苦,或者快乐,就是带动你的情绪。

这个快乐感受一过去以后,你就开始打妄想。对于给你痛苦感受的人,你开始就“于境取相,施设名言”,这个人曾经给你痛苦的感受以后,你就把他想成非常的坏,即便他没那么坏。你就打妄想,就把所有不好的相状扣在这个人的身上。同时,我们也会给一些曾经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人安立美好的名言,用种种的赞美加在他身上,也会产生一个相状,一个美好的相状。当然,这些相状绝大部分自己会脱落,随着时间会脱落。

但是,有的相状不会脱落。这个相状如果跟你过去的习气相结合,正是你平时生生世世累积的这个爱取的习气的时候,这个相状从此以后就挥之不去了,那叫作一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么就形成每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你开始有性格倾向,表示你的生命已经有生死业力存在了。因为你的妄想跟业力这两个是互为因缘,第六意识的妄想执着会牵动生死业力,生死业力也会加强你的颠倒妄想。你打什么妄想,你就很容易造什么业,因为你身体是个工具。

你想想看,一个人好端端的,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错误的颠倒妄想控制你,让你没办法克制自己。凡是会造罪的人,他一定打一个很坚固的妄想。那么这就构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人生就无解了。由过去的业力就带动了妄想,这个妄想又造业,这就辗转相续,没完没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妄想打的不一样,有些人打的是跟财富有关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感情的妄想,财、色、名,各式各样的妄想。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我们注意看,佛陀在处理人生的问题时,他不着急处理你的业力,因为这不是重点,而且业力也不好处理。你看过佛陀一出世告诉你处理第八识吗?没有!只有外道。外道的修行方向错误,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外道就先处理业力,修什么苦行、不吃饭……结果问题都没解决。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有智慧的人是处理妄想,把妄想解开了,业力就解开了,而不是先处理业力。你看,你要是处理业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有像是苦行外道的本事:他整天泡在冰水里面,拿那个针去刺自己;一天到晚就一只脚站在地上,他不两只脚着地,一只脚着地。各式各样的苦行,向牛学习,持牛戒,持狗戒,为什么?因为他们试图要透过苦行来消业障。

其实,问题不在业力,我们说过,业力是被动的。其实我们现在都错怪业力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痛苦,很简单,就归咎:啊,因为我业障重啊!你这个是误会业障。你是妄想打太多了,不是业障重啊。你哪是业障重呢?业力如果会讲话的话,它说你冤枉我了,是你来惹我的,不是我去找你的。所以你看《楞严经》,首楞严王三昧,“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先赞美楞严法门殊胜,它干什么呢?“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高明的佛陀知道,问题不在业力,这哪是业力的问题呢?如果要处理业力,那净土宗谁也别想往生了。如果说一定要业尽情空,业力不可以带走,那谁也不能往生了。问题不在业力!诸位,问题是,你不要刺激业力。

我再讲一次,业力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可怕,但是关键是你不要招惹它,你别惹它。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大仓库,每一个人的业力都差不多,不管你今生有没有造,这个无量劫来加起来到现在都差不了多少。那么关键在哪里呢?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谁就出去了。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问题是在我们心中的影像错误了。

我们无量劫来为什么一次一次地去招惹业力呢?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比方说,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就是不全面,我们只记得娑婆世界好的一面。有人说,生命的痛苦还需要无常观吗?我今生吃的苦够多了!诸位,这个不算!因为你的痛苦也是来自于你的妄想,你的痛苦也不全面。你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的痛苦,你的痛苦不可能把所有三界都全部否定。我们的痛苦只是来自于生命经验给的妄想,这个都不算。所以,按照佛陀的说法,所有的妄想都不能用,通通不能用,即便是曾经带给你痛苦感受的妄想也不能用,因为这种妄想会过度地极端,这种操作带有情绪性。

按照佛陀的设计,你开始学佛以后,第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妄想归零,通通不能用。诸位!人生经验透过六根感受的心中的影像,没有一个是可以用的,毫无意义,没有意义。所以你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全盘否定自己的妄想,就是把内心归零,所以叫作离相清净。

为什么佛陀一开始先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就是因为我们生命当中所得的任何影像,都加过我们自己的想象跟感受的刺激,这些通通不能用。有些人的往生,他是透过人生痛苦的刺激而产生一种修行的动力,这个非常危险。因为你的刺激来自于人道,你对天界一无所知。所以,你今天的影像,对三界的痛苦的影像不全面,你顶多就是对人世间讨厌,而且你这种讨厌还有问题,会过度极端——我娑婆世界受够了!你不敢再来了,会障碍你未来的菩提道。

所以我劝大家,虽然你亲身体验的痛苦感受的影像你觉得很真实,但是你用它以后,后患无穷。因为它不是透过理智的思考产生的,它带有你个人的偏执。你用它以后,第一个,它不一定会让你全盘性地离开三界;第二个,在你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中产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你以后要回入娑婆的时候,你惨了。你用这个妄想,现在可能对你产生某种助力,以后却变成你未来的障碍。所以,当我们透过一种取相分别以后,第一件事情,学佛第一件事情,大死一番,彻底地把心带回家,把所有妄想放下,通通不能用。

当然,离相清净以后,我们心就没有作用了。没关系,暂时没有作用无所谓,你可能有一段时间会比较没有太多的分别,但是你总有一天还得要从空出假。你迟早还是要从一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总有一天你六根还得打开来,因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六根打开以后,你又开始有相状了。但这个时候,我们得的相状是来自于佛陀经典开示的相状。这个时候就两条路了:圣道门开始修菩提心,它建立一种无上菩提的相状。当然这个菩提心也是经过佛陀的开示,修知母、念恩、报恩,它有一定的相状。净土宗当然也有净土宗的传承。净土宗就是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它也有它的相状,有往生的相状。

这个时候,同样是相状,跟前面的取相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时候的相状叫作借。诸位!把这个分寸拿捏得好,就是我要生起往生的心,我必须要借庄严的相状、功德的相状、成就的相状,还是要借它的。但这个相状是向谁借呢?向佛陀借,向佛陀的开示来借,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你如果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那就又落入取相分别了。所以这个相状有三个阶段:第一,取相分别;第二,离相清净;第三个就是开始借相修心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两件事情。诸位!从往生的角度,第一个,尽量减少娑婆世界的人生经验的相状,这方面尽量减少。这方面对往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你看,一个人一到晚年的时候一定要都摄六根,因为你吸收外在的六根六尘的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第二个,来自于佛陀开示的相状,越多越好。比方说阿弥陀佛的相状、名号的声音的相状,比方说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功德相、成就相。

所以净土宗它是有两种力量的拉扯:降低娑婆世界的相状,也等于是同时降低娑婆世界的业力;第二个,加强往生的念想,等于是增长往生的愿力。等到有一天,你的极乐世界的念想超过娑婆世界的念想,你就往生了。所以我们这个时候慢慢慢慢透过这种正念真如,还有这个安住力、调伏力,调伏娑婆世界的相状,现在开始建立极乐世界的相状。为什么呢?你不是只有放下而已,你要重新提起往生的念想。

那么这个念想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第七面的总结,这个地方非常好。“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就是说,这个相状可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生经验的相状,这个相状是能够灭罪往生的,是这个概念。

丁二、宝树庄严 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再往下看,看庄严相的第二个,宝树庄严。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总标,再看别释。

戊一、总标

先看第一段的《往生论》的总标。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前面的大地庄严是所有依报的基础,所有的房子、树、池水,所有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都依大地而住,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大地有所了解。那么这个宝树是干什么呢?

宝树有三种功能:第一个,居住,我们居住的环境;第二个,休闲;第三个,学习佛法,学习。这有三种功能。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在极乐世界里面的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宝树,所以几乎所有的净土经典,《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乃至于《往生论》等等,一定要介绍宝树,因为它是整个生活的重心。

这个“宝树庄严”我们分成两段:

先看第一个,讲到宫殿楼阁,说“宫殿诸楼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是安住在树上的(这个后面会说明,我们的宫殿楼阁有两块,一个是地上的,一个是树上的,这个地方谈到是树上的)。宫殿,就是一层楼叫宫殿,两层以上叫楼阁。那么宫殿、楼阁是干什么用呢?“观十方无碍。”我们透过宫殿、楼阁,能够看到十方世界诸佛的一些教化的情况。在哪里观察呢?透过不同颜色的花,还有树叶。在极乐世界的宝树的花叶当中,它犹如明镜,显出十方诸佛的一些佛事。“宝栏遍围绕”,宫殿、楼阁、宝树的界限,就是有很多的七宝所成的栏杆,栏楯。就是一重宝树、一重栏楯,一重宝树、一重栏楯,来做界标。这个地方提到宫殿楼阁,这是第一个主题。

第二个,我们看到它的树上有很多的宝铃,它说法。“无量宝交络”,有很多珍宝所成的这种所谓的罗网,这个罗网是互相地交错,而且是挂在宝树上面。这个罗网上有种种的宝铃,这个宝铃是挂在罗网上面,就发出种种的音响,来宣扬菩提正道的妙法音,就说法。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这个宝树,包括居住的宫殿楼阁,也包括我们学习佛法。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学习佛法有两种方式:第一个,向内学习,就是极乐世界本身的五尘,宝铃、光明,各式各样的五尘,它自己会说法。第二个,向外的学习,可以透过宝树上的树叶看到其他世界诸佛一些说法的情况。所以,极乐世界的学习佛法,有向内跟向外两种不同的方式。

戊二、别释

我们看别释,先看前面三段。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我们看《观经》的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大地观想成功以后(大地就是琉璃地),“次观宝树”。所以古德的注解上说,极乐世界的观察是由粗到细。大地相对是比较粗了,但是这个宝树就比前面的大地精致多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那精细多了。

那怎么观呢?“观宝树者,一一观之。”这个“一一观之”,就是由下往上观上去,它是越往上越精致。

先看这个树的最底层。树的最底层当然就是七重行树,树的下面它肯定要有栏楯,来做一个栏杆,来做一个界限。那么“一一宝树”,它多高呢?八千由旬。这个宝树有各式各样的七宝所成的华叶,“无不具足”。这个花叶也就简单地带过,因为它后面会详细说明。

再往下看。“色光映饰”,每一个花,每一个叶,作不同的颜色跟光明。比方说,如果这个花叶是琉璃色的,它就放出金色的光明;如果是透明的玻璃色,就放出红色光明;如果是玛瑙色,就放出白色的砗磲光明;如果是砗磲色,就放出绿的真珠光明。乃至于“珊瑚、琥珀,一切众宝”,它这个光明、颜色,互相照耀,互相庄严。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这个互含互摄,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你看,它不同颜色能够放出不同的光明!娑婆世界,要是青色的东西,肯定只能放出青光,但极乐世界能够玻璃色放出金色光,玛瑙色放出白光。所以它的颜色跟光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普门示现。

其实到这个地方都还没有很精致地讲到宝树。宝树的庄严就是下面四段:珠网、妙华、宝果、光明。这四个是真实讲到,很精致地讲到宝树的相貌。

我们往下看。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宝树,当然是极乐世界依报的一个重点,那么我们怎么理解极乐世界的宝树呢?分成四部分:

第一个,看它的真珠网。

宝树,首先它上面有很多,满满的,一层一层的真珠网,覆盖在宝树上面。每一个树上有七重的真珠网,每一个真珠网里面有什么东西呢?有五百亿个妙华宫殿。这宫殿就像大梵天王的宫殿一样的庄严。

那么谁住在里面呢?极乐世界的“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极乐世界是这样子的,带业往生的凡夫只有两种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你带业往生你只有两种情况:你要福报大、善根强,这叫天人;福报差一点,那叫作人道。所以它只有天跟人。有什么差别呢?天住在树上,比较高,看得比较远,人的宫殿就住在地上。当然,因为极乐世界的四土是互含互摄,平时他们可以互相往来,但是晚上要是真正安住,要睡觉的时候就各回其所,但是平常是可以互含互摄的。所以这个诸天童子,这天人是住在树上的宫殿。

每一个天人的身上,是穿戴的五百亿的释迦毗楞伽。释迦毗楞伽就是无比殊胜。这个摩尼宝珠,叫作如意珠,挂在身上来当作一种庄严品。这个摩尼宝珠当然也放光,“照百由旬”,犹如集合了百亿个日月一样的光明,无法加以形容。在真珠网的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宝物来围绕,它的颜色、光明都是最为殊胜的。

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这个宝树的功能,就是真珠网。干什么呢?就是把宫殿挂在上面,让天人来居住,这第一个。

我们再往下看,看这个花。

极乐世界的树,它不是只有挂宫殿,它开花的。“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这个宝树层次很分明,在树叶跟树叶中间,间隔很清楚分明。在树叶跟树叶中间长了很多的花,花上面有七宝果。这个七宝果是有功能的,这个果实不是欣赏而已,它能够所求如愿的。

这个花功能不明显,我们看它的果实。在每一片的树叶上面,“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这个叶片具足各式各样的颜色,而且它这个树叶上的脉络就像画一样,各式各样的彩画。这个彩画就像天人的璎珞的彩画,如此的美妙。“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有各色花,作紫金色。这个紫金色放出什么光明呢?放出各式各样的光明。这个光明是动态的,就像旋火轮,它可以在树叶跟花之间上下地流动。

“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极乐世界的花跟水果是开在一起。这个地方古德有特别解释了。就是说,娑婆世界的花跟果实是有时间性的,娑婆世界肯定是先开花,花凋谢了再有水果。就是说,你在娑婆世界修行,是先有因地再有果地的。你发了菩提心,你心中有一种成佛的愿景,成佛的希望,那也只是个希望而已,你的现实人生还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你照样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就是你的因地跟果地不可能同时,你要把你该消的业消完了,你才有所谓的功德庄严出现。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就好像我们现在说的,先享受后付款,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什么事也没干,是吧?但是我们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诸位!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按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的说法,那是一个大般涅槃的境界,那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所以我们等于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因果同时就是说,阿弥陀佛知道我们现在是因地,就是我们修行像小学生,但是我们的受用就像是大学生的受用。就是阿弥陀佛先把果地功德给你受用,然后在这个地方你再慢慢修行。他是这种概念,叫作因果同时。

在娑婆世界,果地的功德,那是存在心中的希望,“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虽然深受生死的折磨,但是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成佛,所以娑婆世界的果地只是存在我们的心中。极乐世界是现实生活就是果地。就这么回事。

你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这些都不是人世间的东西。所以这个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这么来的。

我们再往下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这个光明,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光明,如果化成什么东西,它肯定是有事情。“化成幢幡,无量宝盖”,这个宝盖是显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诸佛一切佛事,诸佛在哪一个地方讲什么经,在什么地方成就什么三昧。“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我们读《阿弥陀经》,蕅益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极乐世界的好,当然极乐世界本身就好,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好,好在哪里呢?它跟十方诸佛的佛土可以互含互摄。有人问蕅益大师,他说你们净土宗的人思想不要这么狭隘,你可以往生十方世界,干嘛只有锁定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你有所不知,生西方就等于生十方。蕅益大师凭什么讲这句话?他凭的就是这段经文。

当然,理论上我们应该亲近十方诸佛,因为我们跟十方诸佛结的缘不同,我们修学三昧可能要跟这尊佛,我们成就某一种智慧可能要跟哪一个佛。因为佛度生、生受化,的确是有因缘浅深的差别。但是,表面上,我们选择了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皈依境,以极乐世界为所观境,好像失去了其他十方诸佛的选择,其实不是!因为极乐世界每一片树叶、每一道光明,同时能够显现十方诸佛的情况。所以蕅益大师他就有资格说,“生西方即生十方”。他的理论根据就是这样来的,它互含互摄。

我们看总结。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我们能够观宝树的主体结构,以后应该怎么观呢?应该次第地由下往上,或者说由粗往细。先看大地,它是有栏杆,然后树茎、叶子、花果,慢慢慢慢,越来越精致。“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所以这个宝树观有四个主题,真珠网、妙华、宝果、光明。

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单说明一下这个观想的问题。极乐世界的观想叫作借相修心,所以操作的时候他的六根是收摄的,他是在一种摄心寂静的情况之下起观的。基本上,我们不太同意一个人在散乱心的时候去观想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很容易动念头,会落入取相分别。

举一个例子。我过去某一年去参加斋戒会的时候,那天做晚课前,大家做晚课之前都在佛堂拜佛,拜着拜着忏公师父就走进了佛堂。按照正常情况,忏公师父在晚课前是不开示的,他可能会在晚课的止静时候讲几句话。但他那一天很特殊地在晚课前就开示了。他说,我们看佛像,不能这样子老是瞪着佛像看。有一个斋戒会的学生,他看佛像的时候眼神不对,被忏公师父看到。忏公师父那是内行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他一看,这个人看佛像的眼神不对劲,仁者心动。

诸位!你不能用一种攀缘、有所得的心来观想极乐世界,不可以。那你就不是借相修心了,你叫取相分别。你不能用你以前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来观极乐世界。它是怎么样呢?“众生心垢净”,所以“菩萨影现中”。

你可以试试看,你回去以后你先拜佛,然后念佛,把心静下来,再回去读这段经文,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了。那叫作消除罪障,往生佛国,那叫作一种净法的不思议的熏习。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是比较散乱,但是你真实修行的时候不能这样子,你要有一个静心的状态,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叫作借相修心,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静下来,把内心放空了,才能够去修观的。

丁三、池水庄严 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

戊一、总标

看第一个,总标。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极乐世界的依报,除了大地的依止处,我们看,从它的功能区分主要有两块:一个是居住的环境;一个是你受生的环境。你刚开始去极乐世界你是怎么来的?就是池水,因为我们一开始都是先在莲花化生。所以极乐世界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宝树,一个是池水。

那么这个池水怎么观呢?它也是分两段。

先看“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的这个池水离宝树也不是很远,就是在千万种宝树的周围弥覆着很多很多的水池跟流泉。水池是静态的,流泉是动态的。然后就是微风吹动花叶,经常有微风吹动花叶,产生各种的光明,这种光明就照耀到泉水上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树离这个流泉、这个池水莲花应该距离不会太远。

戊二、别释

我们看别释。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次当想水: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

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

我们看这个池水应该怎么观。

“次当想水。”前面我们在观琉璃地的时候,下手也是水想。但是琉璃地的水是一种寂静的状态,是静态的水,这个地方的水是动态的,不一样的动态的水。我们往下看就知道。

那么怎么样观察这个动态的水呢?极乐世界有八功德水,那么这个八功德水是充满在各式各样的水池里面。它四边的阶道是七宝所成,这个七宝是体性柔软。这个水是怎么来的呢?“从如意珠王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八功德水中间是有个如意珠王。在如意珠王里面它分成十四支。

这个十四支当然古德就解释了,表法。“十”,就是圆满的意思,十方;“四”指的是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极乐世界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果地教嘛。所以在这个十四支,每一支就释放出每一支的水流,在每一支当中都是具足了七宝的妙色。

以“黄金为渠”,就是水池四边的岸道是黄金的,池底有金刚的沙做它的底沙,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呢?是如意珠王从十四个角度释放出来的,是这个概念。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水上面有什么东西。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个八功德水,上面有很多的莲花。有多少呢?有六十亿种的七宝莲花,漂浮在这个八功德水的上面。每一朵莲花有多大呢?“正等十二由旬。”这个莲花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受生;第二个,修行。就是说,如果你的品位修得很高,你到了莲花很快就开了,莲花只是把你从娑婆世界带到极乐世界,如此而已。如果你的修行品位不高,可能要在莲花待一段时间,在那个地方先修行。

当然,合理地推论,因为莲花也是属于极乐世界,它也是一种果地教,所以你受用的跟极乐世界不会差太多,因为极乐世界功德都是互含互摄的。可能就差在哪里呢?就是你在莲花里面待着,你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要离开极乐世界,可能会有问题。就是你莲花还没有开之前,你要离开极乐世界,要亲近十方诸佛,恐怕有困难。除此之外受用都差不了太多。这个是莲花的一种情况,就是修行跟受生的处所。

这个摩尼水,就是从八功德水释放的摩尼水, “流注华间”,它是动态的,它从花跟花之间,“寻树上下”。它是顺着莲花,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流动的过程当中就“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或者赞叹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是说法。

我们看前面的宝树,是光明在说法;这个地方是水,在莲花里面是靠水的流动来说法。

我们看总结。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当然,所有的水都是从如意珠王流出来的,所以这个如意珠王一方面流出这个十四支的水流来运载莲花,一方面它也放出金色的微妙光明。这个光明干什么用呢?“化为百宝色鸟”,白鹤、孔雀、鹦鹉,各式各样的鸟。这种鸟,“和鸣哀雅”,哀就是清澈,雅就是高雅,放出清澈高雅的音声来赞叹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我们读《阿弥陀经》可以知道,有很多的鸟在说法,但是我们不能够很明确地知道,这个鸟到底是安住在哪里。从这个地方可以读出来,这些鸟就在八功德水的附近活动。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极乐世界(当然大地是基础了),如果我们品位低的人,可能刚开始去就在莲花、八功德水附近安住;等到你花开见佛以后,你离开八功德水,那就到宝树、楼阁,去那个地方生活。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这个庄严想,把依报环境简单介绍到这儿。

善导大师说,我们初心的时候叫假想观。就是说,只是假想,因为你假借文字在观想。所以假想观重点在住心,让你的心安住在这个法义上。当然,你住在这个相状,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那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有灭罪往生的功能。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安住,你不能得自在。他说,你等到修行成功的时候,临终的时候,那就不是住心,那叫随心,随心自在的随。他说,你如果从假想观而成就真实观的时候,那这个极乐世界你就随心自在了。就像我们以前讲到,不是有一个叫刘程之吗?慧远大师的一个弟子,他就是修这个池水庄严。他修到最后的时候,在佛堂里面就看到八功德水现前,还去尝那个八功德水的味道,他得自在了。

所以,假想观叫作住心,真实观叫随心。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的时候不得自在,但是没关系,你把心住在上面就好,就是照着文字安住,你的重点是安住。等到你成就以后,你自己会从安住而得自在,自己会得自在。这么一个概念。

【学员提问】尊敬的法师,阿弥陀佛!请问法师,我们是不是就一直只要顾我们现前的一念,永远的现前的这个一念,而不要管过去的业力?那为什么说拜忏可以消除业障?

【师父答疑】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佛法的修学,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如果你完全不理观,你说,欸,人生活得现实一点,那就是业障深重。那你这样子修行,人生就看不到希望。一个人完全重理观,就太乐观了——业障不可得,这样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理事圆融。

就是说,入理观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也不否定如梦如幻的业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我们该拜忏还得拜忏,叫作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是双轨,这两个我觉得没有冲突。他告诉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那个清净不是阿罗汉的清净,阿罗汉的清净跟有为法是排斥的。大乘的清净就像虚空,譬如虚空不障碍万物。你看虚空,你可以盖房子,你也可以泼干净的水、泼脏的水。所以大乘的清净心是可以容受缘起法的,而小乘的清净,那是真的跟缘起法对立的,你要缘起就不清净,清净就不能缘起。大乘佛法讲清净,它也可以容许如梦如幻的罪业,该拜忏还得拜忏。我觉得这两个没有冲突,观一切法空,不碍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但是,这样子的话,你干嘛要观一切法是清净呢?你还是要拜忏?不一样。你有修这个理观,那你在拜忏的时候,那个力道,那叫作大白牛车!就是,同样的业障,你修理观,那叫翻转如大地,你那个灭障,你很快从业障里面跳出来;如果你不修理观,你这个人造了罪业,你很难跳出来。

你看,同样一个业障,有些人就能够很快地从里面跳出来,有些人就要拖得很久,为什么?古德解释说,因为业障是虚妄的。如果业障是真实的,真实有那么一个业障,那每一个人离开它的时间应该是固定的,它有自性,对不对?因为业障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那么“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你透过佛陀的理观,你在处理障碍的时候会比别人占便宜,叫作日劫相倍。就是,我拜一部八十八佛,我修理观,我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没有业障,但是我还是拜佛。有些人是认为业障是真实的,他也去拜,这两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你修理观的人坐上大白牛车,有些人是骑脚踏车,这怎么一样呢?

所以诸位!我们干嘛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佛法呢?成佛真的是有快慢,就是你掌握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大家方法都一样,效果都一样,那学习经典干什么呢?那每一个人修行就好了。就是,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绳子已经打结了,解开的方法的确是有不同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判教,它真的是有不同。就是说,你用这种方法去解开,你用那个方法去解开,效果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教理是值得的,因为你找到一个最快的道路。就像你现在到台北车站,你说你走路去也可以,但是你坐计程车也可以,是吧?这两个能一样吗?这个乘,小乘、大乘、一佛乘,肯定不一样。

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因为佛陀的成佛之道的确是有快慢的差别。当然这不能怪佛陀,因为“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因为你的根机,你一定要认为业障是真的,那就是真的,那怎么办呢?我怎么说你都认为是真的,那你就慢慢修,那你就从业感缘起修起,慢慢拜,好过没有。如果你能够接受大乘思想,那对你肯定有好处。就是说,烦恼跟业力都不是真实的;它虽然不真实,但是它有它现实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确有它的作用。我们只是否定它的本体,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而已,我们没有否定它的作用。烦恼干扰我们,业障干扰我们,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你要改变它,有很多的方法。谁的方法越好,他改变得越快,就是这样。谁掌握一个最快的方法,谁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

我再讲一次,佛陀说的法真的是有高低的差别。如果没有高低的话,祖师就不需要多事去判教了。天台判成四教,藏、通、别、圆;华严判作五教,小、始、终、顿、圆。判教,就是真的有差别。

你临命终的时候,诸位,你百感交集!众生是有情的动物,你又不是石头,你在娑婆世界混了七八十年,难道离开娑婆世界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吗?不可能嘛!人生一定充满了遗憾。你很多的恩没有报,还有很多的怨。我问你,你说娑婆世界现在哪一个人,离开的人,说,欸,刚好跟我规划一样,我是这个时候就该走了!有这种人吗?每一个人,得到癌症的人,都会这样想:我还不应该走!每一个都是这样讲,我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哪一个人说,欸,我得到癌症,真好,我该走了!有这种人吗?

所以,当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百感交集。说实在,错综复杂,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恩怨。那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归零。就是说,你不要想下去了,人生的恩怨本来就没法处理,你别处理了,把心直接归到零,观想本来就没有人生。你一这样子想,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了。如果你不这样想,我觉得人生就几乎无解了,你没办法去说服自己把妄想停下来。

现实的生活就是,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一定会打妄想,你怎么样把妄想停下来,就是各凭本事了。有的道法的确是速度很快,真的是有差别,但是有些道法速度就慢一点,就这么个情况嘛。所以说要好好学习,是吧?因为你值得。

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愚痴。反正我们现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那你现在要找出出路,为你的生命找出路。那么每一部经讲的不一样,你怎么把它整合起来?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代学员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师父说到,不要刺激阿赖耶识,让业力可以沉淀下来。学人觉得“刺激”跟“沉淀”这个文字相有一点抽象,是不是请师父可以详加解说?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阿赖耶识的业力是一个种子的状态,也就是它是一个睡眠的状态,所以你可以说它有,也可以说它没有。这个房间里面这个人睡着了,他已经没有作用了,你说他没有也可以。你只要悄悄地走过去,他对你来说就没有,但是你要把他叫醒了,这个事情就复杂了。

那么临命终的时候,是什么去唤醒业力呢?就是颠倒妄想,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还打着娑婆世界的妄想。当然,每一个人打的不一样,有些人打的是财富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声的妄想,有的人打的是六亲的感情的妄想……各式各样的妄想。但是你只要打这个妄想,你就会去触动,或者说是去熏习(专业名叫作熏习),就是熏习这个业力,让这个种子变成现行位,得果报。

那到底你应该怪业力,还是怪妄想?你认为呢?怪业力也没有用,因为业力你改变不了,我们现在修行,你只能改变妄想。如果你改变业力,你没办法改变了。业力没办法改变了,那要修到什么时候?所以不要刺激它,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不能让念头往娑婆世界的方向走。

其实说实在,一个人死亡到来的时候,只有一句话要记住,只有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真的。你看一个得癌症的人,我在想,他老是想他的过去跟现在,他为什么不想想未来呢?诸位!你这个房子破旧了,你应该想想你下一个房子,你怎么去想这个房子以前怎么样?你想以前的事有什么用呢?你看,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他一定是回到过去了,他回想过去。你向前看多好!向前看,我从现在开始,“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你想想你的未来多好。净土宗本来就是活在未来,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死亡的时候还是会去回顾过去。

我曾经遇到一个在家居士,我们去给他助念的时候开导。他子女说,欸,师父啊,我们子女要跟父母亲表达孝心,跟他讲几句话。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做,你害死他!你跟他表达孝心?他这个时候要保持正念呐。你这么一刺激他,你一讲,你触动他的感情,他本来要走了,结果他走不了。他走不了,业力推动他,他就会矛盾,结果就容易起颠倒。再大的修行人都经不起这种感情的刺激。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要请出去。你们这些人肯定要坏事的,都出去,讨厌的人、喜欢的人都要出去,最好是不认识的人进来助念。就是你不要刺激他的感情,让他的心“送想西方”。反正因缘和合,你这个人生要结束了,你要面对现实。现在我问你,这个水泡要破了,你去问为什么这个水泡要破,有意义吗?你要去想下一个水泡。

所以,临终的开导就是做这件事情,就是让他的心,老是回忆过去的心,忆念下一个因缘。你想想极乐世界多好啊!你这个房子又破、又漏水,有什么好留恋的?下一个房子多好啊!让他欣求极乐。如果这个人没有成功地去念想西方,他只要回头看,这个人就叫作刺激业力了,第八识就等着你了,你就启动了第八识的开关。它本来在睡觉,是我们把它唤醒了。你一天到晚打娑婆世界的妄想,念想娑婆,那你就把第八识给唤醒了。刚好,感应道交。这也是感应道交,跟生死业力感应道交。所以,业力咱们惹不得,只能让它沉淀。

真的,说实在,我们现在没有本事惹业力。等到你初地的时候,业力对你来说叫作顺逆皆方便。它表面上是伤害你,对你来说就叫方便。你看,某一个人毁谤你,但对佛陀来说,毁谤他,就有办法度他。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业力就是业力。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怎么样呢?业力这一块,我们现在没办法处理,所以就是先不要处理,把它打包起来,叫带业,先把它送到极乐世界去。

什么时候再来处理?回入娑婆度有情。你那个时候成就不退转的初地,回入娑婆,诸位,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你那个时候有方便力、自在力,那业力怕什么?业力对你来说那叫作如梦如幻,是吧?咱们现在这个时候不能碰业力,咱惹不起啊,让它沉淀,是这个概念。就是娑婆世界已经无解了,赶紧撤,知道吧?咱惹不起它。什么时候可以来处理呢?回入娑婆。不着急,等你回入娑婆,你成就法身菩萨的时候,那人生的恩怨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都是你度化的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不要刺激它”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让它沉淀。

0:00 / 0:00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1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2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3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4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5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用零散的时间来修系缘念佛法

我们常说,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愿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没能力断烦恼,要持佛号求往生

这里得生,就是往生,能够往生四土,从四个土来判,因...

昌臻法师《临终助念往生》

今天谈的题目是临终助念往生。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净土的...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即名显体方称妙,托境观心易入真

阿弥陀佛的名号跟世间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名字...

平时就要训练,信愿才能坚如金刚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

【推荐】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一个念佛人为什么他的种性高贵?《无量寿经》说,念佛...

【推荐】往生净土不能存侥幸心理

大家要注意,不能看到《观经》中的下三品往生说,反正...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慈云忏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

寂灭性中随饮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四大是地水火风,在...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一 空为大乘深义 佛,是由于觉证空性而得自在解脱的。...

远离这九种横死的因缘

《佛说九横经》原文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

【佛教词典】四论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佛教词典】古来实有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过去及未来为实有而非假。...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

注解佛法的和尚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

婚外情最好的解决办法

现代社会开放,男女平时有很多交往、接触的机会,因此...

自利利他是圆满成功的人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明续初心利群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说的...

大安法师: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时

今生有幸,我们闻到了释迦的遗教,听闻到念佛法门,又...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

舍利弗的智慧:施一口水

从前舍卫国中,有一豪贵梵志,财富无数,其人也很聪慧...

大安法师《执持佛号,秘诀神丹》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 今晚我...

【推荐】当时好像是被人欺负了,其实那是消灾免难

我们不论学一门技术,或者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要面对...

谤法五逆还能往生吗

问曰: 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

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