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净界法师  2021/11/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我们讲到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昨天讲到净土的感应道交,那么感应道交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它从浅到深是有两种的差别:一种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做临终的感应道交。

什么叫平时的感应道交呢?就是我们平常的身心世界产生的障碍,可能我们身上有病痛,可能外在的因缘有障碍,我们过不去了,所以我们以一种信仰的心,那么很专注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仰仗佛力摄受,这个坎就迈过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感应道交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主要的是信仰,因为你这个时候,平常的时候,你没有标记处理复杂的生死业力问题,你只要把你第六意识给管好就好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就复杂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现前。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它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现前,叫作去后来先做主公,死亡的时候他出现,你来投胎的时候他也出现,平常他不出现,所以我们就忽略他的存在。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处理,你面对的就不仅是第六意识那么单纯。那你是要处理你无量劫来,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把一些生死业力交给它,它现在要跟你算账了,这笔账得好好算一算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用平时的那种态度提起佛号,那你就完了,因为你平时那个佛号,面对你平时的障碍,刚刚好而已,到生死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

所以临终的感应道交,他除了佛号、除了信心以外,要多一个智慧的观照。那么净土宗的人,你等到临命终再知道这件事情,你就来不及了,你想说我平常佛号念得挺好的,该有的感应我都念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那完全不一样,第八识有没有现前那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你平常你根本不用去管生死业力的问题,轻松多了。

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那么它的要求,除了你的信心,关键是你的智慧的观照,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临命终人,你提起佛号你自己要知道一件事情,你提起这个佛号不只是你走投无路了,需求一个离苦得乐而已,不是平常的概念,而是你这个佛号要带有一种往生的力量,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就是说你临命终时提起佛号,它这个佛号必须要怎么样?要能够庄严净土!你必须把净土给念出来啊,而不是说把生命的痛苦迈过去而已了,那是不同的概念了,你这个佛号只是处理生命的痛苦,跟这佛号,要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把它念出来,那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把净土、阿弥陀佛把他现前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先谈谈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你必须了解极乐世界的因果,你才知道这个佛号该怎么操作,因为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因果是不同的概念,凡夫的因果是业力所感,你把业力准备好了,把善业准备好了,三界随你去都可以。

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

第一个,我们看《阿弥陀经》里面的极乐世界的安乐这一块,阿弥陀佛在描述极乐世界的快乐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句话不可思议呀。凡是三界的快乐,一定是参杂痛苦,没有例外。所以你三界的快乐,你就算生到天上去,你快乐享尽了,结果只有一个,那叫做乐极生悲,一定有痛苦等着你,三界的快乐没有所谓的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没这个东西,极乐世界从来没有痛苦,快乐就算享尽了,后面呢,后面继续快乐,它根本没有痛苦的相貌出现,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的果报。因为有漏的果报,不可能出现这种相貌,说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的果报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它不是有漏的,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从安乐道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个看解脱道。极乐世界的解脱,他是怎么解脱,诸位,他是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把生命达到三界,三界的果报,你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享受快乐,你就要牺牲来生。说我福报大,你没有错,你今生有权利享受,你享受试试,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三界的快乐你一旦渗进去,你一定放逸,你一定起颠倒,你肯定遭罪,你就把来生给毁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有福报他也不敢享受。所以三界的果报,你要追求快乐,你就要放弃解脱。你要追求解脱,不管你福报多大,对不起,把福报先收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六根给收起来,福报暂时不要用。我从来没有看到三界里面又享受快乐,又解脱的啊,蕅益大师说了你又要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没有这回事情,三界没有这种人,除非你是再来人。

所以三界的快乐里面你不可能有解脱的道,不可能的,因为这三界的果报,因为快乐和解脱是冲突的,你只能选一个。但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是,他享受快乐的时候,又自然能够跟解脱相应,所以我们从他安乐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可以论断: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非业感引起,也就是说他不是业力所创造的,这点很重要。

净土宗的人,他有一个盲点,他以为修福报就会到净土去,很多人是这种概念。他就通过布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对这种有漏的善业去庄严净土,你这两个跑道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同档次的东西,怎么能过去呢?蕅益大师说你不要说人天的福报,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庄严净土,因为他不是业感引起。

极乐世界是不能用业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够用清净的愿力去感应的。诸位,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不是说你去修福报去庄严的,你那福报都是有漏的,因为你那福报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打的来生快乐的妄想。你为了来生的快乐修福,标准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有漏的,快乐里面一定带有过失的。

所以诸位,极乐世界里面的功德,绝对不是因为你的业力去招感的,而是用愿力去感应出来的。那么,既然极乐世界它不是业力所感的,那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怎么办呢?只有一种方法把它带走,我告诉大家一个事情:罪业,你执着罪业肯定是不能往生,你执着善业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善业也不管用,极乐世界是所有的业都要打包,不管恶业善业,因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现,你就跟阿弥陀佛临终不相应,所以极乐世界是所有业到临终的时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现前就够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怎么样?你的所有的罪业,所有的善业,在临终的时候,它必须在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的时候起恶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够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那么什么叫临终的正念呢?能不能讲一个标准?有两个标准,我们先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

为什么这个人提起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带有往生的力量,能够庄严净土,凭什么?我们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善导大师他说,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他引用十八愿,他说这个人啊,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我们一样,生死凡夫了,颠颠倒倒,但是他临终的时候,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个志心信乐欲生我国,第二个乃至十念,这个佛号我们不讲,因为这个佛号问题不大,我相信净土宗的人,平常有念佛的习惯了,念个十声百声千声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志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两个在比较起来呢,欲生我国对一般净土宗中的人问题也不大,我相信一个人读过净土宗经论,看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多少要好乐极乐世界,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都很容易过关的,所以欲生我国这个问题也不大,它的成败关键在于四个字:志心信乐,这是关键,这个地方就跟智慧有关系。

善导大师解释志心信乐,他解释的很妙,他说这个时候你得顺从,顺从本愿,就是你的心,虽然你还没有到净土,你要向于净土。他提出两种概念:第一个,你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弥陀大愿必定救拔。弥陀大愿必定救拔这一块我们也放一放,这个跟前面的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有点类似,就先不谈,关键在于很多人失败在这地方: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凡夫有一种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要强做主宰。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体,它就是业力然后是果报,本来就两件事情,很单纯,这个果报要不就快乐,要不就痛苦,两种而已,但是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我放进去。我们把什么东西都要跟我做个链接,你说你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跟你没关系,他发生什么事你一点都不会的挂爱不会痛苦,但这个人要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就有挂碍,因为你把我跟那个人连接了,你把我放进去了。

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强作主宰,本来人生是不能做主宰的,因为我们说的不算。生老病死是业力说的算,但是我们以为是我们说了算的,问题就在这,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能够主导我们的人生,认为自己一辈子走来,心有千千结,今生创造很多的痛苦,临终把业力带动起来,继续轮回。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到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相信,你不能再主宰来生,你必须把自己放空了。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主宰全放弃了,你的业力就沉淀了,因为第八识它有个开关,就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没有第七意识的加持,第八识的业力那是一个片段的业力,它不能把它串起来,它不能得果报的,它一定要有自我意识的概念,这个业力才管用,才能够把它串起来,才能把几组的业力把它组合成一起的人生。

所以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啊,我今生被我主宰的结果就是,结果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我来生我不想再主宰了,放弃主宰。当然他这个放弃主宰,那是通过苦谛的思维,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既然我的念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业,那么这个时候,他愿意能够把自我放下,然后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这个佛号,那就带有往生的佛号了,因为你的业力已经成功的能够带走了,那这个就是智慧的层次,观察来生是无我,无我所。

它这个地方关键就是说呢,你反正你命终的时候必须把这个我抽掉,那个主宰性抽掉。我们一般人自作聪明,到临终的时候,一直打妄想,我来生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开始规划,结果果然就生死轮回了,因为你一天到晚想要主宰,你就把第八识的业力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业力进入一种睡眠沉淀的状态,而他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这个主宰性给拿掉,就是你要放下。

所以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解释得很妙,这个志心信乐里面有浓厚的智慧的成分在里面。一个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你不要再打妄想,他这个不打妄想是我已经没有能力打妄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志心信乐来自于,布畏生死,放弃主宰,然后再一心归命,他这个皈依是带有智慧关照的皈依,跟一种盲目的信仰的皈依,那也是不同的档次。这个人能够成功的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它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福报,因为他根本不是你业力的召感,那你的业力不可能召感那种净业的果报,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啊?那是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一辈子修福报都是有量的,你能够庄严那份净土。所以临命终所有业都不管用了,当然我们今天所造的善业好就好在让你临终无障碍,就如此而已。你今生造的善业,让你临终能够安稳地提起佛号,让你临终无障碍,这个也是很重要,但是真正去把阿弥陀感应出来,绝对不是业力,而是你的愿力跟智慧这一块。

那么我们讲到临终的正念,它必须是信仰跟智慧的结合。那么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苦谛的观察,那么放弃自我一心归命,这个是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我们谈谈另外一种带有智慧的皈依,它也可以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那么我们看看蕅益大师,他的圆修思想,他是怎么样来操作他的智慧,能够成功的带业往生,他的思想是怎么样?

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看丙一的至心发愿,我们看第十九愿,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至心发愿  临终接引愿(十九)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他对临终的正念是怎么规划的?他的立足点是在第十九愿。他说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也都是约生死业障凡夫来说的。

这个凡夫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这个凡夫,他受了菩萨戒,他心中有广大的事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势不休,他有成佛的愿力。

第二个他修诸功德,那么这修诸功德当然六度里面有福德资粮,有智慧资粮,但就净土宗这块偏重智慧这块,因为极乐世界的福报不是你修来的,你是把它感应出来的,那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净土宗在修诸功德这块,他是属于智增上菩萨,偏重智慧,偏重在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那么他把菩提心跟这种空正见这两种善根,他知道要成佛,在娑婆世界流转肯定要遇到很多障碍,容易退转,所以他把这两种善根至心发愿,求生净土,这种人是这样规划。

也就是说他们把这个成佛当目标,但是把往生当作成佛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人到临命终时是怎么回事呢?假令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那么使令他带业往生,是这种情况。

那么前面的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业力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我业障深重,我过去造了这么多的业,我肯定是没法处理了,所以我只好放弃主宰,我人生再怎么规划也没用了,因为你现实业力就是这么多,所以他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放弃主宰,那么这个地方是为了成佛,为了圆成佛道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也就是说前面的善导大师的善根是纯粹净土的善根,从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看不出有成佛的味道在里面,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肯定没有成佛的概念,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也没有成佛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说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善根,但是他也可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后面的大乘这块不足的再把它补修就可以了。

那么蕅益大师这个思想,这个人的水平高一点,他是把大乘的善根跟净土的善根把它结合在一起,他的皈依,他是由广大的理想抱负而皈依,他是为了成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的,所以他这个理想更高了,他站在成佛的角度而求生净土,当然这个人为了要成佛,他发起了愿力的时候,理论上来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真正受了菩萨戒发了愿的人,你今生本来就应该放弃主宰,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目标为了来生而活,你今生肯定要放弃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所以他一定用愿力来引导业力的,他这个人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了。

那么一种是在业力的角度来放弃主宰,一个是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他的相貌是什么?蕅益大师其实在《灵峰宗论》他有更详细的说明,这个圆修思想是怎么回事能够放弃主宰呢?你把这段文读完了你就清楚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二、从心出发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灵峰宗论》

好,我们把它做一个说明。

首先圆教的思想,它从一种成佛的概念,而求生净土,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安住真如。什么叫真如呢?简单的说,天台宗有一个名词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有两种相貌,依他的自体来说呢,叫缘生无性,它心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从一念心性的作用来说呢,他无性又缘生,他又能够从清净心里面随顺因缘,又捏造出很多很多染净的相状。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现前一念心性,那么我们一般人正常人只要你没有修大乘止观的人,当然不可能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是安住在现前一念的妄想,这个心性和妄想差在哪里呢?我们举个例子:

比方说我们有一天去坐公车,坐公车时坐一段呢刚好有一站停下来,有一位老人家上车了,那我们坐在那里,觉得那位老人家站着,我们第一念那一刹那会觉得不自在自己很惭愧,应该是老人家坐我要站起来,但是我们那时候坐的很舒服又不想站起来,就开始打妄想,其实我今天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这位老人家虽有点老,身体状况也还行,他再撑一撑也没问题,所以开始打妄想。那么突然间车子紧急刹车晃了一下,这位老人家差点跌倒,这个时候我们所有妄想破掉了,立马站起来,请老人家坐下去。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没法安住一念心性呢?我们一直在攀缘,所以我们念头一直在动,所以我们心随妄转,我们有很多的妄想,我们通过妄想来解读人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不调伏过去的妄想,我们看不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这个时候,但是因为妄想它没有真实性,妄想无性,你一回光返照,你观照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妄想是没有根的,妄想它最怕你问他的过去,因为他没有过去,所以你一旦问你的过去是什么样呢?你的根在哪里呢?因为妄想是捏造出来的,它没有根嘛,所以你一旦问它根的时候,它就消失掉了,它消失掉了,你的心性就现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这个时候,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就会修观了,第一个修空观。

我们先看第二段,惟其缘生无性,这一块很重要。要看到它的自性空,就是说什么叫作大乘的一念心性修空观呢?当我们炽然,就是广大无边的去造业,造业当然是第六意识了,积集业力当然是第八识,那么凡夫就是第六意识造罪,第八识就是收集罪业,然后再有第七意识作为一个中间的桥梁,把他执着有一个我去主宰,造作者有一个主宰,收藏者有一人主宰,那个做主宰的就是第七意识,那么你就是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好兄弟一直在运转的时候,你只要能够回光返照,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这个很关键,蓦地放下。

当我们今天要从妄想的心回归到真如的心,它的核心思想在无所得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能去抗拒妄想,我们一般人的方法,你有办法打妄想,我就用念佛持咒去抗拒你,那你这样子时时勤拂拭,你修行也很辛苦,效果也不好,因为你一辈子念佛也不可能跟妄想抗拒,抗拒妄想不如把它空掉,那么怎么要把妄想空掉呢,就是说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妄想,佛陀在《楞严经》处理事情,他是要找根。

就是说你现在打妄想,你与其去抗拒它,倒不如用智慧去观照它,他为什么要打妄想呢?事出必有因。哦,因为他认为人生有结果,不管快乐不管痛苦,人生是有所得的,他才会要打妄想,所以这个有所得概念是所有妄想的根本,所以在整个我们破妄显真,整个《楞严经》的它的七处破妄、十方显见,它就建立一种人生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关键很重要。你只要知道人生无所得,你的妄想自然就淡泊了,那妄想就慢慢慢慢的淡泊下来。

所以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怎么建立呢?

《楞严经》他从因缘切入,从因缘的开合,他说我们现在先不要管别人的人生,先看你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因缘的开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我们去了解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因缘和合。

诸位,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说明什么事情?因为有因缘所以生命才出现。所以说生命没有开始,是吧?生命如果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缘,它本来就要出现嘛,那是因为因缘而过去因缘积集了,突然间人生是从空性里面无中生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来,你知道吗?我们从空性而来,套一句禅宗的话,我们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所以人生是无中生有,你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的,你本来是没有的。所以我们每一个的生命的开始都是无中生有,是假借母胎由于业力而出现而已,所以人生没有开始,因为因缘和合,所以才虚妄有生。

好,那么你将要往哪里而去?人生的结果呢,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这个人死了以后我到哪儿去了呢?没了,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不管你今生活得满意或者不满意,反正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没有结果。

你看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你一个晚上平均做五个梦,你上一个梦是转轮圣王,对不对?那你转轮圣王的时候,你这个梦结束以后,你又变成一只蚂蚁,那你做蚂蚁的时候就想,我上辈子是转轮圣王的七宝跑哪里去了?没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所以既然没有结果,你有所得的概念是不对的,因为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

诸位,不管你福报大,不管你业障重,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在今生当中得到任何的东西,所有因缘的假象,只是让你快乐跟痛苦的过程而已,你今生走过以后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人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妄想是白打了。也就是说其实从《楞严经》的角度,他从大海里面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而这个水泡破了以后,又创造一个水泡,而前后两个水泡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其实我们今生跟前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你只是继承前身的业力,你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所以,既然今生是无所得,那你干嘛去主宰呢?你主宰的结果也是无所得,人生没有结果,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当你知道人生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就安住当下,你这个人心就静下来了,你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主宰。

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这个时候因缘就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当然你了不可得时候,你在这个了不可得的地方住下去,那就偏空了,你起不了妙用。

这个无所得而放下,这个了不可得而蓦地放下,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站在凡夫的角度,我们以前犯一个错误,当我们心中有挂碍的时候,有一个因缘不对头的时候,我们犯一个毛病,我们想要去处理它,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其实因缘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而不是处理它,你读完《楞严经》你会有个结论,其实人生的因缘,只能够放下,不能处理,我们以前总是想要处理因缘,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因缘不是可以处理的,除非你是圣人。

我再讲一次,因缘最好的处理就是放下,就是不处理最好。

所以他从放下当中,他所有的因缘业力沉淀下来,这个时候他可以重新开始出发,为其无性缘生,他这个人从假入空以后,观照人生无所得的时候,诸位你知道,什么人有资格打妄想,你知道吗?他进入空性以后再出来,这个人有资格打妄想,我们没有资格打妄想,因为我们打妄想会当真,他曾经回家以后再出来,他所打的妄想通通是对的,因为他不当真了,他这个时候打妄想叫做借假修真,我们叫借相修心,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凡夫打妄想叫住相修心,住在妄想里面去活动,我们是被妄想牵着走。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经过无所得空性的三昧洗涤,你没有进入空性之前,你为什么没有资格打妄想呢?因为你打妄想,你那个心中的影像会牵动你,它会误导你,你叫作心随妄转。但是,这个人修过《楞严经》以后,他知道无所得以后,他来打妄想,他这个是利用这心中的影相,念佛念法念僧,他利用这个影相来创造了生死的功德,他这个时候打妄想,跟我们打妄想就不一样了,他这个时候叫借相修心了,当然他不可能念名念利了,他能够忆佛念佛而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打妄想就偏空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其实都想清楚了,但是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唯识的名词不叫打妄想,叫如理思维。

所以,我们心中的影像,它有两个阶段,你要先放下它,你要曾经放下它,你才可以重新再去忆念它,所以它是两个阶段,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所以,安住一念心性有两个阶段:第一个先从假入空,先把妄想放下,放下无所得,你打这妄想白打,最后结果就是没有。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但是得开创未来,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布施你,要有一个布施的相状出来,你持戒要有持戒的相状,你要成就持戒的功德,你要有身口意的相状,要借相,所以他这个时候要借相修心,来创造种种的菠萝蜜,来忆佛念佛,来开创未来,他这个空性,从假入空,走出过去,开创未来,这两个都叫作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真如三昧,从假入空以后,他开始在规划未来的时候,他知道忆佛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好的假相,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相状以忆佛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相状最好。

好,那么这段的总说说明以后,我们看第二个别名。

这个人念佛和一般人念佛不一样,他以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我们一般人打妄想念佛,那只有佛力不可思议,只有一种力量,因为你心里面没有力量,一天到晚打妄想,你的心要解被妄想给绑住了,但是按照蕅益大师的思想,当你能够安住一念心性把妄想抛开,观无所得,把妄想放下以后,你这个念佛人你是两种力量,你念佛比一般人多一种力量,叫做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所以为什么有没有修止观,差就差在这里,你没有修止观,你的心是打妄想的、颠倒的,因为你一天到晚都在动,完全靠佛力,这个时候你念佛就有一种力量,那叫做佛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净土三昧的人,能念的心一念心性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它也是缘生无性,所以念一声有一声佛名,念百千万声,有百千万声佛名,所以按照圆教的感应道交,那必须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有资格谈感应道交难思议。

就是说真正的感应道交,按照蕅益大师的高标准,你要把妄想给放下,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你要站在一种同体的法性,能念的心是清净的,离相清净的,所念的佛也是离相清净的,这样子才有资格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时候才能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标准就高了。

所以你不念佛的时候,假设你只是安住离相清净,还没有借相修心,假借佛号来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那么这样子就有点偏空了,所以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所以你一念心性虽然从假入空,从此还要从空出假,因为你不从空出假,你安住一念的清净心,你到最后就是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了,你没有开创未来,只知道走出过去,所以必须以一句佛号来带动我们的清净心。

我们看最后结论: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按照圆教的思想,他念佛是怎样的?先调整心态再念佛,先把心态从颠倒妄想而调整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一念心性再起佛号,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先把心带回家。然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再提起佛号,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是两个次第。

临命终的往生正念,是一定要放弃娑婆世界的主宰,一定要的。但是我们从善导大师跟蕅益大师不同的概念,就是说善导大师的智慧是有相的观察,他从娑婆世界的无常痛苦,他看到人生是不能主宰的,因为你没有办法主宰,因为人生的业障太多,没有办法主宰,没法主宰,也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的放弃主宰是,他不敢再主宰下去了,因为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但是蕅益大师的放弃主宰是没有必要主宰,因为他本来就无所得,如梦如幻,你有什么可以主宰的呢?

我再讲一句,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苦谛观进去,他觉得人生只有痛苦,因为业障那么多,你也不可能出离了,他看到那么多的痛苦,未来有那么多的业障等着他,他赶紧撤了,不敢再主宰了。

蕅益大师他放弃主宰,是觉得人生本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所得,所谓的主宰,那根本是自欺欺人,你根本没有办法主宰,所以最后没有必要主宰,不管你是不敢主宰,不管你是没有必要主宰,总而言之,临终一定要把因缘放下,结论!因为你想主宰业力,你就要把第八识给激发起来。

总而言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敢主宰也好,没有必要主宰也好,净土宗临终的正念,就是你不能刺激你的业力,就是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带业往生。

当第八识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能刺激它。我业力没有消,但是它成功的在沉淀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当然善导大师那个方法,训练上比较的容易,因为思维苦谛这块比较容易。但是思惟苦谛,我要提醒一下,苦谛这个谛是个真理,那是思维痛苦的真理,然后产生放下。

我曾经遇到很多居士跟我讲一个观念,说师父,我痛苦,我根本不要思惟,我今生一路走来就有很多痛苦了,他的痛苦的经验来自于今生的经验,这个地方会有问题,你知道有什么问题吗?因为你今生的痛苦不全面,天上你没有去过吧?是吧,所以你今天,如果你没有透过智慧,我今生一路走来,人生的痛苦我已经都清楚了,我不要去思维了,你今生所体会的痛苦是所有痛苦一部分而已,所以你这样的厌离是不可能全面的,你会厌离你不喜欢的这一块,天上的快乐你不会厌离。所以很可能你的佛号,一天天念,念念,念了半天跑到天上去了,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放弃的主宰是,痛苦的这块你不想主宰,但是快乐的这块你还想主宰,所以就到天上去了。

所以,诸位,痛苦的觉悟不是靠人生经验的,你才活几年呢,你可能把三界全部走过一遍吗?不可能嘛,他是靠道理的思维。临命终要你放弃是全部的三界,不是你人生的那个痛苦,那个经验而已,没那么简单,所以你没有智慧的观照,你只有靠人生的经验,你过不去的。所以它是两种智慧:

第一个,对三界痛苦的总相观照,所有的快乐通通不安稳,我得到它我迟早要失去它,我失去它的时候更痛苦,所以我宁可不要。这是一种智慧,因为他知道三界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苦故,三界所有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三种代价:第一个,他有烦恼的带动,得到就贪爱,失去就嗔恚,有贪嗔的烦恼。第二个,你一定会造罪造业,一定要造杀盗淫妄的罪业。第三个,你来生一定要继续生老病死的折磨。他是通过道理的体会,苦谛,既然你再怎么弄都是痛苦,干脆我放弃了。所以,一心皈命。

第二个,一念心性的观照。人生本来三界就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他放下了。

好,我们先谈到这儿,总而言之,它有两种放弃主宰的方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彻悟大师念佛偈

(一) 一声佛号一声心, 须信心深佛更深, 梦眼未开情...

【推荐】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项

一、佛七的内涵 佛七,也称打佛七,指的是净业同修集中...

圣严法师《净土在人间》

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

念佛法门是实有法还是虚无法

问: 念佛法门是实有法还是虚无法? 大安法师答: 我不...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经典参考相应祖师论著。 2、不宣扬神通感...

把心灵的力量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

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

大安法师: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

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这是因为往...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是何含义

问: 做梦会被梦境所转,这种情况怎样克服?就是佛来...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儿--佛灵僧不灵

阿弥陀佛,诸位吉祥。 今天呢给大家说一个《佛灵僧不灵...

拜88佛和拜阿弥陀佛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问: 请问师父,师父说忏悔业障要拜八十八佛,不过我...

修学净土难相应的原因何在

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前行也是数数闻思净土经论。比如...

【佛教词典】心镜

指心。众生之心犹如明镜,能映照万象,故称为心镜。大...

【佛教词典】别号

即表彰德行或风格之称号。又作别称。即在人名之外,由...

理解劫运的概念

劫是梵文劫波的简略。劫波,翻译成中文叫时分,是一种...

说说吃仿荤素食的尴尬事

大家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自梁武帝极力倡导素食并数次下...

找迷失的自己

有一天,释尊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日影稀疏的筛进林中...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读经修行

一、读经自利利人 说到读经,就是在齐声诵经。所谓「经...

供养三宝的钱,最好别指定用途

供养三宝,供养时指定这些钱要做什么,一指定了它只能...

出家之后的事更多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来出家,你若没有个主宰,还是会入邪...

世间为何会有种种的不平等

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

遣除对因果的疑惑

一、现代人漠视善恶因果规律 这个宇宙大到天体的运行,...

圣严法师《烦恼如雾起云生》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 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

大乘思想为什么要强调福慧双修

我们前面讲到,当时穷子遇到父亲的心态叫做心怀恐怖,...

这样的念佛方法正确吗

问: 在念佛的时候一直用法师所教授的方法,创造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