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么念佛呢

净界法师  2024/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号的功德,产生信心,我们也如实的观察净土的庄严,产生愿力,那这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资格念佛了。你已经把心态准备好了,你有资格念佛了。那么怎么念佛呢?当然主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先从点状的专注,然后到片状的相续。

专注力,印光大师提出了一个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我们念佛人有三个次第:念从心起。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内心的皈依心生起的,如果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你这个佛号是从嘴巴生起的,不对,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叫做佛号从嘴巴生起,不可以了。你念佛要从心起。

声从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动,要创造音声。念佛的人一定要出声,因为它是以音声来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却不出声,你不出声变法尘啊,第六意识法尘,法尘的话不是音声,不是所缘境。

我们看所有的经典,执持名号都是听音声的嘛,你自己不创造音声,那怎么办呢,你的所缘境在哪里呢?所以不管你是大声、小声,你起码要听得到你自己的声音,或者金刚持也可以,嘴巴振动,黄老居士很强调金刚持,因为它不会太辛苦。

你嘴巴振动都能够创造声相,如果你念佛连嘴巴都不振动,你很难摄心,那表示你的所观境是第六意识的法尘。因为法尘是暗钝相,很难捉摸的,音声它所缘境比较明亮。

如果念佛人你嘴巴都不动,即使你静坐嘴巴都要动,止静的时候嘴巴都要轻轻的动。它要念,念从心起;要声从口出,要诵。

第三个,听到你的声音。念佛人不要听别人的声音,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你听别人的声音,你的心向外攀缘。不管是一百个人念佛、二百个、三百个……你只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才是你的所观境。

当我们把这个佛号经过三种操作――念、诵、听以后,你听到你的声音,你叫做一念的相应,成就专注力;你把这个专注力,把它变成三三四。

三三四诸位应该清楚了,让念佛有节奏――三句、三句、四句;三句、三句、四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四句,煞板,刚好形成一个循环。

因为追顶念,没头没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印光大师说的没有节奏,没有节奏不容易摄心,很难摄心。三三四它会构成一个节奏嘛,节奏的东西会把心摄住,它不容易跑掉。所以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说用三三四,把这个佛号摄住,让它不会跑掉。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强调一个观念,就念佛你要有种信愿。念佛人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心力!心力不可思议。简单的说,就是念佛要带一点气势啊。

唯识学讲这个业有增长业跟不增长业,如果有一个人念佛,比说我们打佛七了,他第一天念一百声,第二天念二百声,第三天念三百声……第七天念七百声,他的业是增长的,这是某甲。

某乙刚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声,第二天变六百声,第三天变五百声……最后一天变一百声。他们二个数量是不是一样,你觉得某甲容易往生还是某乙对,某甲。

为什么?因为他在造增长业。唯识学上说,哪一种业最容易得果报?增长业!他的业越造越大,那个势头就越大。所以越靠近临命终的业,越容易得果报,因他业越造越大。

你看忏悔为什么把业对治?因为忏悔以后,他次数在减少嘛,变成不增长业嘛。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是越做越多,不管善业恶业,你要注意,它肯定临终会得果报,会现前,你造一个业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多、越造越多……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声,今年变成二千声,明年、后年一千声,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呗,你越念越没有气势,越念越没有力量?所以你必须让你的整个业是怎么?造增长业。

念佛你要有一种意乐,当然气势不是说你念大声就有气势,那个不是这样,心灵的那种皈依的心要强。所以念佛人你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进步。我们不希望大家进步很快,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总而言之,让你生命是变成活水了。

修行最怕,因为老参最怕,一潭死水,念起来没感觉,糟糕了!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不是进步,就是退步。发心容易,相续难,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即使初学者,要冲很容易,你看跑道里面跑,刚开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够早到呢。

所以你必须让你自己一个念佛人,每一天都保持意乐,每天进步一点点,重点不在于那个数量,而是那种心态,你是不断的在增长,你就有希望。你必须让净土的念佛,变成增长业。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越造越多,你的势头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没有滋味,那就糟糕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熏习,让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要不断的产生意乐,不要把佛号念的好像很沉闷――好像有念,又好像没有念;好像没有念,又好像有念,糟糕了。

你没有那个气势,那这个是不吉祥的,不吉祥!因为所有的业都是心所造,那个心的意乐失掉了,这个业的力量薄弱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我们必须让业变成增长业。你必须对佛号永远保持欢喜心,对往生净土永远保持好乐的心,这个是很重要,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多多听闻经典、看看祖师的开示……总而言之,你要保持一种强大的信心跟愿力,你就有希望。

如果这两个心态没有了,你念佛就糟糕了,没有力量了。信愿是前导,蕅益大师讲了,信愿是一个前导者,这两个前导者失掉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可能变成人天福报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

四依法之「依义不依语」

前面讲过第一依法不依人,现在来看看第二依义不依语。...

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第十疑,往生行业疑。 问题的提出,就是由于前面九个疑...

慧律法师《佛教与人生》

【我(们)拥有什么?】 今天,来到新加坡这个地方,看...

独孤皇后的成就秘诀

独孤皇后的成就秘诀...

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为什么讲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散漫可以分为头脑的散漫,和生活的散漫。头脑的散漫就...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妙华法师: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大师对智通法师说,你...

以平常之心品味人生四季

不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苏东坡的...

《三宝歌》浅释

大家都很熟悉《三宝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动都是在《...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

【佛教词典】三身体相

【三身体相】 p0188 佛地经论七卷十二页云:又法身者:...

【佛教词典】宝志

(418~514)南朝僧。又作宝志、保志、保志。世称宝公...

世俗人为了面子,很容易造恶业

修行以后,不要贪面子,世俗人为了面子,很容易造恶业...

图解手淫的危害

摘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道德和欲望的冲突。特别...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儿--韦驮菩萨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来到普陀山,不管每一座寺院...

人生只有使用权

我常说「人生只有使用权」。 当付出时就会得到欢喜,...

打妄想就会把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

「怨恨恼怒烦」是疾病来源

清末明初的一个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你在心性里面若...

圣严法师《如何管理好情绪》

问: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它是自然反应,那么佛法...

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观念如果是套...

猎狗的雕像

我在书上看到一则苏格兰的故事。书上说,当地有个墓园...

吃亏是做人处世成功的不二法门

尽管有一句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但是,大多数的人仍...

我们的内心是怎样创造十法界的

这个假观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据《法华经》的...

每一声佛号都应含有愿往生的信息

净土法门怎么修持?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核心:重在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