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净界法师  2025/03/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这个地方讲宽急相,先讲急。这个急,就是你用功太过急切。

在坐中摄心用念,这个是正确的方法。我们要能够摄心,主要就是念,用念摄心,用你的念力,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用明记不忘的念力来摄持这一念攀缘心,这个时候是很正常。但是他下面出了毛病: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就是上面的胸口痛。

有些人他念佛越念会越快,刚开始坐的时候,速度很正常,调和他的气息,但是他坐一段时间以后越念越快,这个人多数个性比较急躁。或者他个性不急躁,但是他求好心切,要赶快有所成就,这个时候用功过猛,胸口就痛。

那怎么办呢?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这种急躁的人,你看打佛七的时候,他一开始坐得很正常,念个十分钟以后,他肩膀就耸起来了。这肩膀一耸起来,表示他开始紧张了,他的心开始急躁了,他心中越念越快,这种情况就容易胸痛,再严重的话就头痛。这个时候,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如果是修行引生的病痛,如果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同参道友因为修行产生了病痛,只要你暂时不修行几天,它就好了。因为本来佛法的专注它是要你在放松的状态、寂静的状态专注,但是有些人他一专注,肌肉就绷紧,就紧张,肌肉一绷紧就容易有问题。所以你这个时候让他放松,你放松个几天不修行了,它就好了,它自然就过去了。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这个是宽,就是这个身体太宽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这个急病相,大部分都是初学容易发生;这个老参,老修行,他就容易有宽相。修行久了,他也提不起劲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内心对于这个佛号,你说,他有没有念佛?他可还是在念佛,嘴巴也在念佛,但是嘴巴念佛,他也没打妄想。你说他打妄想,他心中也没有其它妄想,但是心志散漫,他就是那个能念的心,那个念力薄弱,他对佛号那个明记不忘的念力,没有那个念力,很薄弱,他心中有佛号也没有妄想,但是念力也薄弱,就是这样,心志散漫,执持佛号那个执持的力量非常薄弱。

身体萎靡不振,身体坐得也不正直了,看起来坐在那个地方没什么气势。严重一点,口中涎流,嘴巴流口水。嘴巴流口水非常不好,你打坐的时候嘴巴流口水,你的身体太寒冷,温度不够,这个都是有问题了。

或时暗晦,明了性不够。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这个时候把身体再振作起来,把念力再生起,专一地、相续地在所缘境当中去忆念你的佛号。这个是宽相的对治。

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这个涩相,就是心中有一些挂碍。有些人他念佛念久了,他有挂碍,或者是很沉闷,这个时候你要想一些让你欢喜的事情。

所以这个七觉支——喜,喜除涩,就是你想想你现在的辛苦,将来能够到极乐世界,受用种种的正报、依报的功德庄严,想一些欢喜的事情,来对治这个涩,这个涩就是阻碍跟沉闷。

这个滑,就是心中妄想太多了,收摄不住了,这个刚好相反,要用收摄的法门来摄取。

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三事也。

入定的时候,是从粗到细,他先调身,把身体调好,再用吐纳法把气息调到深长而微细,这是调息。然后再调心,调到内心当中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个是我们在初入禅的调三事的方法。

我们菩萨的修学法门有六度法门,这个六度法门,一般把它分成两类:

一个是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法一般是讲到凡夫的法门,就是说,你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不需要什么调不调,身息心都不需要调,你要做,就去做了。身体粗重,内心散乱都无所谓,只要有一念的善心,有一念的意乐就可以去做了。

这个禅定跟智慧这两个法门,那是一个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的法门。就是说,这个止观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你内心那个有漏的无明的心中,要栽培一个无漏的功德,这种修行的方式是逆生死流。布施、持戒、忍辱还不能够逆生死流,虽然你布施,虽然你持戒,虽然你忍辱,你内心能够生起善法,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随顺于生死流,只是说,在一个生死当中成就一个善业,成就一个可乐果报,如此而已。

这个止观就不是这种境界了,那是逆生死流,那是要解脱生死的一种功德。所以它的过程,它特别的复杂,身体要注意,气息要注意,内心的状态随时要注意。因为它这个地方是一个大事,这是一个大事业,生死的大事业。

所以我们在前面说到: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你用这个布施波罗蜜满设恒沙界,用恒河沙的珍宝来供养佛,这种功德比不上你在一天当中修习止、修习观。因为你的满设恒沙界的布施,它不能成就解脱分,你用这个一日修寂静,它能够成就解脱分,它对于解脱生死,它有一分的功德力。你这个布施、持戒、忍辱对于解脱生死是没有功德力的,它只能是说是修止观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个地方不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我正在学习》

当你在做义工时,得到的不一定都是赞美,很可能也会听...

以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

要知道由闻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对此获得定解之后,...

文珠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见面,共同研究佛学,可...

古人用功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故能当下悟道

有人问赵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问:我...

【推荐】学道须具足五种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个喜怒哀乐底主人翁,觌体与三世...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禅病种种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参禅之士尚须提防禅病,以防走错...

修行从点滴开始

一切众生都因不明因果而在生死中轮回,连猪猫狗都包括...

净慧法师: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临终正念需要有调伏力

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念佛干嘛要调伏呢?问题是我们内心...

修行最重要是明心见性了解真妄

古德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我们的法门有很多选择,...

福报的陷阱--用攀缘心

我们一般人在造善的时候,内心隐藏了恶法在里面活动,...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

【佛教词典】马胜

梵名 A?vajit,巴利名 Assaji。又作马师,或作阿说示。...

【佛教词典】狗子佛性

(公案)又作赵州狗子,赵州无字。赵州从谂寄托狗子佛...

你是富二代还是掏粪工

在《法华经》的信解品里有一个大富长者穷子喻。释迦牟...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如果你没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

慧律法师《戒杀的重要》

大家一定要戒杀。真的,在座诸位,你一定要戒杀,所有...

持戒清净者能得五种功德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

信属般若慧,疑为诸罪根

众生疑惑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的疑惑是从二元对待的思维...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

师父说:什么是佛?可以有很多种答案,那我试举一种。...

星云大师:女性有四德

现代的女性比以往辛苦,常常要扮演不同角色。白天要上...

礼佛的一刹那间,十大愿王都具足了

十大愿,是总说的。我们昨天跟大家讲的是总相;十愿里...

中国佛教的十大宗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

《法音》杂志专访界诠法师

(原载于《法音》杂志2002年第11期) 界诠法师,1959...

家有逆子,往生还有希望吗

问: 师父慈悲开示,弟子求生的心极切,厌离心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