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宏海法师  2018/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六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当家师父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

今天是我们学习《弥陀要解》十六讲。差不多内容应该有一半儿。祖师们也讲过说,这个听经闻法,就跟换骨换心一样。学修佛法,不是怕不成道,就是怕因缘到不了。因不到,缘不到。因要到,缘要到。要依学修,勤学勤修,来填这个因,满这个缘。所以一旦说功德到了,自然我们听的这个,就换了身心世界。

所以我坐在这里,从上面一直搬下来,每次讲总是劝信,说道理,讲行。实际上,我自己想想,真的,与诸位同仁都知道这个,修道悟道成道,太难了。彼此彼此,太难了。从初心到精进,能长养,很难相续。

你说世间人,就我们这个世间,造业的多,能坚持修善法的都很少。咱们在名山道场也见的这些大功德主,能够发心修善法的也不少,可是修善的多,向道的就很少。你能够向道,激情在的时候向道,一直坚持太难了。一直坚持,还能够菩提心不退,直至能坚持到最后,这才能算个道人。才能算个道人。我们来听这个经法,也是结这个缘。能结在缘因上,还是能结在正因上,还是两说。可是佛经确实是不可不读,不可不学,一染我们的八识心田,决定就是道种了。

当然讲了这十六讲,大家来听,其实虽然文字再怎么艰涩,我们这么贯解一下,还是能够通过去的。通文字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能够达这个意。什么叫达意呢?就是你能够把这个意味能生出来法喜,就有没有听到这个味道上。你听到味道上,有了法喜了,你还看我们的心能不能入这个理。因为我们的心往往一不留神就溜出这个理外,溜到这个道理外边了。那更不用说,真正听到最后,要入这个法境的话,得忘情,忘这个知见。所谓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你确实情见不忘,一直在文字里打滚的话,理其实你悟的也肯定不透,道理你也没有悟透,不是彻髓,透彻的。你道理不透的话,你了解这个法义,你肯定是有障碍的。法义有障碍,纵然你听的一点儿半点儿,最后还是文义上会通不过去。像咱们现在说,这个宗派这么修,那个法门那么弄,就开始门户知见,你高我低的。这就是现在末法所谓的流弊。但是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说,能够争个你高我低的,这种情景,放眼望去也差点儿就成了稀世珍宝。这就现在为什么说法门如此之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因地不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比如说我们,听法当然也有一种知见,就觉得说听经,说达摩祖师,禅宗不是不立文字吗?你讲这么多,讲得增加文字知见。或者说念佛念得,老实念佛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非得在这儿贪图这些经典?如果真的能够说会到这个一念不生,你能够刹那刹那,能够不失般若,能打破这个妄心,那也能亲见自性。真的有这个功德,有这个本事,念佛念得,如果说能够刹那刹那,暗暗用功说,能够真的不离佛号,那你就能保持这个一心,就能亲见弥陀,都可以。怕就怕在说,真的没有这样的所得。那我们可能说这样的话的话,大多都是教理上不通,有点儿护短,会出现这种境地。所以说,唯有净土一门能够千讲万说,喋喋不休地这么久,就是为了劝信,为了增信,为了坚固这个信,就为了净这个信,就是生这个净信。能把信心搞定,当下就往生,这是自在的,信心纯了就往生。

所以我们现在,你说道场里边,真正的有时候也是,真正用得上功的修行人,他有时候看上去不打眼,可能好像行持,或者与众人的这个来往之间,或者狂,或者怪。道人有时候他要冲破这个,这个现前的六根,这个五蕴,他就得怪,就真的得与众不同,他不搭人之常情。但是一般有时候还遭人不待见。很多时候,因为他毕竟也在修行的路上,甚至他也会犯业障,那我们不一定还能够包容原谅他的业障,往往有时候这会儿说,你不是修行嘛,你怎么这个烦恼比不修行的还盛。给逼出来了。那现在有时候又会来点儿事儿的,反而四面结道八面玲珑的,实际上呢,往往太能了,太精了,也不在道上。这个咱们也实话实说。所以说不难有才,就是怕没有志,没有志气。不难有志就是怕没有眼,这个道眼是最重要的,非常重要,是根本。

所以,我想今天也非常随喜另外寺院里边来听法的法师们。格外今天还下着雨,很感动。而且和尚也不在。这算两大违缘。能够冲破了,还来听法,确实非常随喜。我想听法,其实也是一个现场就是一个道用,看你怎么用。如果你说你的缘法中,好用功,那么上面法师在这儿好像繁言乱心,就在这个繁言乱你的心的时候,你能不能守得住你的念,这也在用功。你随着我的这个法境走,我们现在讲的都是佛知见,都是在极乐世界万般情形,这也是一个道用。你实在讲得说,听着听着,哎呀,听一会儿,听一会儿,这一个多小时,那你能硬生生地忍得住,这也是道用。不是有一种法叫生忍嘛。一个多小时,忍着忍着,说不定无生法忍给忍出来。所以我想我们这个法,这个法义就这样相续呀,这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谓的摄取不舍。反正你就是到了这个法境里边,各种各样的,修也要修,不修也要修。所谓四面楚歌唯有入道。

我们这一切的功德,上一讲讲到了,皆是什么呢?阿弥陀佛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上一讲讲到第二十六页。前面讲了,什么七宝池呀,八功德水呀,金沙布地,琉璃,七宝合成等等,莲花大如车轮这一类的,最后总结说是“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庄严,我们前面也讲到说修德性德。就是人家是修来的,你不修的话,到不了这么庄严,这么净,清净。但是他虽然是修了,他也是性德本具的庄严,哪怕这四种国土庄严也是我们一心本具的。一直在说这个圆融。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蕅益大师他后面的解释。第二十六页最后一段,“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愿就是他的智慧庄严,大行就是他的福德庄严。他能够周遍地同时地成就这四种国土的庄严,故能遍严四种国土,所以这就叫所谓的“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有时候我们听得多了,你比如说,一直讲说称性所发,称性发了大愿,称性功德这个所显。什么叫称性?我们常讲到称心如意。称性就是说,他称合这个自性真如的这个本具的功德,就是一点儿也没有从外边得来的,这就叫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一切庄严都是本具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佛力,不借这个佛力这个方便,你也成就不了。所以这里才说之所成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里讲到故能,为什么说“故能遍严四种净土”呢?为什么?因为他在修法的时候,你看《普贤行愿品》里边讲到说,生死旷野才能够成就菩提树王。就是他一定是针对众生边上修来的,从众生边修来的,才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才能够摄这个十方三世的所有凡圣众生,能够成就往生。

后面讲到说,“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前面不是讲到说,经典里面有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配得非常巧妙。他说“以大愿作众生的多善根之因”,也就是说这个善根,我们每个众生都本具的这个善根,但是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他对我们本具的善根有全面的开发作用,这就叫因。没有这个因,你开发不了,你天天是锁着的,藏着的,掖着的,显露不出来。这叫“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什么叫多福德呢?就是阿弥陀佛所修的所有的行,都在这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都浓缩在,所有的修行功德都浓缩到这个六字洪名,就这一句佛号的精华。而且甚至我们可以说,都浓缩在所有有关阿弥陀佛一切体现,让我们接触到他整个这个,我们现在容易讲一个叫文化符号,就是你只要任何信息,你只要接触到他,你只要对接上了,他的存在力,他的影响力,这就叫大行,你就有了这个大行,就这么现成。所以念佛,我们就是在成就阿弥陀佛的因行和果境。执持名号就是念念成就如此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看这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且这个功德,后面还加了一句,是“皆是已成”。就是这一切是本具的已有的。切莫理解成是现在才得到的,或者将来才要成就的。就是以这个信愿持名就开发,我们本具圆满这个功德所显。就等于说,上次不是说当太子,就等于说这个老皇帝已经早已把天下给摆平了,就等着这个太子登基称帝,早已经得了。所以这叫做“非今非当”这句话。

后面这一句道理比较深邃,我们来看一下:“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里边蕅益大师真的是,他这个教理太随心了,所以你看他浓缩的,我们一再讲。这句话,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是一个概念,“本质”是一个概念。本质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事情本质上怎样的,这是两个名词。这里要牵涉到佛法里面有一个叫唯识,唯识宗。因为他老人家把这个教理带到这儿了,我们也稍微了解一下,有一点内容从教理,或者从自己的心地上要通过一下。能通过一下,一个是也不负佛恩,也不负我们己灵吧,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灵性,可以把它通过来。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说,说阿弥陀佛的庄严为众生作增上本质,而带起众生的自心种种庄严呢?大家看到说“增上本质”,那我们把它拆开,这里这个增上,是指的增上缘。在佛法特别是在唯识宗里面讲这个名相讲得细,说我们一般的因缘有四种:一个叫亲因缘,次第缘,所缘缘,还有增上缘。这个次第缘也有时候也叫等无间缘。

什么叫做因缘呢?就是我们说的亲因。这个种子,这个种子种在那儿,是你能够得这个果的最基本的第一因。那什么叫做次第缘呢?就是前念引发后念,等无间,一念念,念念这样相续,从因到果的相续。这个所缘缘就是我们所缘的外境,我们对于外面接触,看得到的,摸得着的这个东西,有时候如果再细讲的话,什么亲所缘缘,疏所缘缘。可能大家法师们有了解唯识这个法义的,会有这个。他这个疏所缘缘,亲所缘缘。就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普陀山,或者我们现在看到现场这个场景。他如果严格地讲,就是稍微细说一下,就是我们眼睛,眼根看到的,不是这个本来的这个普陀山,而是这个本来的普陀山作为样板,这是叫疏所缘缘。然后我们眼根里呢,又眼根依着这个样板呢,引发诱发携带出我们阿赖耶识的自己,这个阿赖耶识里边所藏的这个普陀山的种子,变现出来一个普陀山。现前又给我缘,这叫亲所缘缘。所以这个所缘缘就是有这么个概念,我们看见的普陀山是这么来的。打个比方,这些不了解不要紧。现在要突出一个什么呢,叫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这里讲到他力他力。你看,这个教理有什么呢,借力的作用。增上缘就是说把这个事一定要给你办成,不管通过什么方法,不择手段,让你具足这个缘,让你缘到这个地方。正面诱发也有,反面激进也有,总归到了这个目标了,都是你的增上缘。所以,你看这里说“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这个“增上”就是指的叫增上缘。

那么后面要讲到“本质”了。在唯识不是有一个《八识规矩颂》嘛,《八识规矩颂》里面说“三境三量通三性”,这里面有个叫做“三量”,有讲到现量、比量、非量。“三境”就是指的性境,本性的性,有一个叫性境,有一个叫独影境,这里讲的本质境还有带质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外境的境。

什么是性境呢,我一说,大家都明白,就是指的叫本质境。这里说的“本质”这个概念就是指的性境。性境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阿弥陀佛的大圆满觉,现在已经就是呈现在法界了,法界藏身,那么阿弥陀佛大圆满觉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叫性境。极乐世界也是早就成就了,现在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有那么一番情景,这也叫做性境。这个性境对于阿弥陀佛来讲就是他的本质境,他的本质境,大家搞明白,阿弥陀佛的本质境是极乐世界的种种情景。现在问题是什么呢,阿弥陀佛的本质境已经摆在那了,我们的内心的极乐世界还没有出来,我们心性里面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还没有显现。那怎么办呢,很巧妙地用我们的心去缘阿弥陀佛的本质境,就是极乐世界的种种情状,缘到他的本质境作为什么呢,带质境,我们的带质境,就是我们带了阿弥陀佛的本质的这个境作为样板,由它刺激我们本有的自性,依着它的这个情形带出我们自性本具的同样分毫不差的极乐世界情形,这就叫做“作增上本质”。因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庄严对于我们成就自己本具的极乐世界,它有增上的因缘,它有激发作用,它有诱惑作用,刺激作用。一刺激,我们本心随着这个缘法缘到极乐世界了。啊,你看,所有的经典里面不是在讲嘛,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等等这些都是本质境,对于我们一个凡夫而言,这就是我们的带质境,带了这个有质量的这个印象东西,而什么呢,牵发出我们自己本心所具的极乐世界,这就叫“增上本质”。然后怎么呢,带起就是指的我们,带出我们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就这个意思。所以就是弥陀的四种国土庄严,为他的本质境又是我们的带质境。为我们的本心所缘,所缘了以后,这个本质境就成了我们的增上缘,带出变现出我们所具的和极乐一样的种种庄严,借题发挥。

打个比方,就好比说,他那个是一个影印版的原版,那我们用好多A4纸,这样不断地这样影印影印,再把它印出来,一张又一张,一张又一张,每个人都可以一模一样地把那个底版印出来,人人都有这么一张,人人本来就是这么一张,这就叫自性极乐,也就是我们往生的时候。所以说,虽然我们凡夫也本具这种庄严,但是没有缘,他就启动不了,形成不了。这就是说托着弥陀的这个本质境作为我们的增上缘,引发变现出我们自己的庄严。有点就像我们常说的蒸馒头。蒸馒头虽然这个面能够蒸出来馒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生面,但是你这个蒸馒头,你没有酵母,没有酸的这个酵母引发全体发酸,你就酸不了。阿弥陀佛的这个极乐庄严就跟个酵母一样,放在我们这些生面团里面,一晚上,好,发酵出来了,就可以蒸成馒头。但是没有这个酵母,你虽然是面,成不了馒头。这就叫“带”,就叫“变”,携带着阿弥陀佛的境,变带着我们自己的庄严,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大家看前面的“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这句话,其实是说的是效果。什么效果呢?“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那这里说“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这是指的原理,怎么成就的极乐世界,为什么有可能,就这么可能,就如此成就,一点都不难,一点都不是没可能,一点都不可能不存在,这是原理。

后面还有一个效果是什么呢,就这八个字,大家看“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是真相。第一个是效果,第二个是原理,这是真相实相。也就是说佛所具的全体庄严也是我们众生所具的全体庄严。就是极乐世界,不是光他有,咱们也有。一旦说,他来接,我们往生的时候,就是合伙了,一块儿在极乐世界。你能说是就他的极乐世界吗?没有我看见,他的极乐世界,怎么显现成我的极乐世界。就像咱们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普陀山也是一样,圆通宝殿同样如此,大家的圆通宝殿。你说这个大家的圆通宝殿,比如说,大和尚他也站在那拈香,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念经,也在那,看的是这个情形。所以就是说全体的庄严,每个人的庄严,也是大众师父所有的全体庄严。这个极乐世界也是,全体佛的本质境,就是我们众生的带质境。我们众生的带质境就不离佛的本质境,它是一个东西,就这个极乐世界。这就叫“全佛即生”。那么,他的庄严就是我们的庄严,他的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我们看见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他的极乐世界,这就叫“全他即自”。这么一个实相真相,一拍即合,故说“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这一段,我们就此过去了。

再看下一段经文,这里讲到,前面的是生处住处,这里开始要讲到他的另一个方面的庄严了,每天怎么过日子的。既然有生处住处了,就是怎么生活的。

又舍利弗”,依然如故,还是再叫一声舍利弗。因为他听了前面想不到后面,没办法问。“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就这么过日子。

大家看到,这段经文其实是特别妙的。我不晓得,就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自打出家为僧开始,就要背五堂功课,就是这个读过去的时候,后来慢慢随着我们对于净土教法的深入,再加上通途教法的会通,真的是特别妙。佛法真的是等同一味。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里所说的,怎么个庄严法?你看,这空中是常作天乐,下面是黄金为地,中间是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它的环境。

在蕅益大师这里,我们先看《要解》里面说“乐是声尘”。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是声尘。地,黄金为地,它是物质,这是色尘。华,雨天曼陀罗华的华,它既有色,又有味道,所以说是色香二尘。然后,“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你的身体跟外界有触。

所以说“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可知”,这可知是什么意思。诸位法师,可知是什么意思。这可知,很妙的。这我们就要联系到前面,还记得上一讲讲到说,凡圣同居净土叫胜妙五尘。胜妙五尘,它对于极乐世界往生的天人菩萨们,它没有引诱和颠倒作用。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同时还能受用。还记得我们讲到的“无漏五尘”“无尽五尘”和“称性五尘”的受用。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说“称性五尘”。我们再说通俗一点。这段蕅益大师的这个“五根对五尘可知”是暗指什么呢,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大家要记住了,不是由六根对六尘生十二入再生十八界。眼对色,耳对声,生的不是什么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是六识了。生的是什么,如果你生的是识,这不叫受用,不叫称性五尘的受用,这叫做颠倒。

所以人家那里六根对六尘生的是什么呢,生的是智而不是识。就让你见自性本根的。也就是说,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来讲,马上就投入到里面,就颠倒受用去了。正好如同《心经》里面,怎么讲的呢,“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正好就是跟《心经》讲的道理完全是通的。我们好多时候,讲般若就容不下净土,说净土就非得离开般若。可是你看,一旦成功往生以后,它处处体现的都是般若波罗蜜,法界一法。

我们读的时候,就好像说,哎呀,那浅见的人,好了,你一看说,常作天乐。什么叫天乐,天乐就是天上的这个,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说,我们世间的皇帝奏的这个百千种乐,都不如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的音乐,展转相胜千万亿倍,都不如无量寿国七宝树里面的一种音声的千亿倍分之一好听,就差别差到这里。那你可以冲着天乐,你就往生吧。或者说这的黄金这么多,有一种见解也不是说,说既然是修佛法了,经典里面还给讲的诱惑力这么强,说黄金为地,难道让你们修行的人生贪着吗。大家知道这很巧妙啊。为什么,阿弥陀佛当时设置这个国土真的非常巧妙。在法的里面,有一种法叫做对治。就是你好这个,就不让你这个。

有一种法叫做转治,就是你现在贪着到这了,给你转移一下视线,你暂时把它忘了。还有一种法叫做什么呢,叫做增治。什么叫增治呢,你好这口,你贪这个,我就吃死你,让你贪死,执意让你贪得恶心得受不了了,彻底不想贪了,放下。所以你看,比如我们这好七宝。说黄金是这个所有珍贵里面最重要的。你看人家那的黄金为地,就是你满目到处都是黄金,随便捡一块是黄金,房子塌了也是黄金,一脚踹开一块墙也是黄金,处处都是黄金,都烦透了黄金了,这就叫增治。还是法。这里,我们如果说要这么去会通去表法的话,就是这样表的。

当然,如果你说浅见的,就冲着这个美妙的国土清净,那反正你先往生了再说。到了那儿了,你自然就不贪了。因缘到了嘛。就跟玄奘大师的徒弟窥基法师。他宿世就非常善根深厚,玄奘大师已经知道他这个因缘了。结果呢,他不是叫三车法师嘛,他当时贵为应该是一品的公子,说要度他出家的时候,说给我一车美女,什么一车吃的还是财宝,还有一车书,叫三车法师。最后一到寺院,一剃度,把这个善根一引发出来,就咵地一下放下了。就悟到这个境地。所以说往生西方亦复如是。这是“五根对五尘可知”。

后面讲到说“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

这里为什么说极乐世界呢,因为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们,他们色身都自有光明。人家那,不靠太阳月亮照明的。怎么来分这个昼夜呢。有一种说法说,莲花合了就是夜,莲花开了就是昼。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是应顺我们余方,就是依着我们国土的情形,顺情而说的。我们理解这些法就是只能以此方比拟,不可以此方情见。不能用咱们这,真的就当真是这么理解去了,这么认为去了,那就错了。

如果再要会通一下,还依着《心经》往下贯一下,大家看,还是通的。为什么呢,你看,常作者,就跟《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嘛,功夫已经行深了,这叫常作者。六时,这叫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了。一个是行深,一个是多时,就说明他功夫深,时间久,不间断地任运自如,一直起受持般若波罗蜜法。这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法界。黄金为地,就表达修行般若波罗蜜如火纯青了,无所染杂了,才叫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当然这里这是我们会通一下。本义上而言的话,还是说六时是无有间歇。不像咱们这,说常作天乐,你像咱们这,音乐弦断了,就嘣地一下,弹不响了。今天晚会举办二小时,它也得有始有终。可是极乐世界人家的音乐,不见这个起,有生,也不会灭,无止。不是人工造作而是自然奏响的。

我们在北京原来,我记得我那个部门叫研究部,我们有个主任法师叫圆慈法师,他那会就常给我们讲到他自己的遭遇。他是河南桐柏人,说他小时候老跟着他的老爹去,那会儿日子还不好,那就弄点这个柴火,柴木,所以到山里面,天还没亮就去搞点树木出来。说有一天,他跟着他老爹去到山里面,他说就不知道哪来的这个声音,他当时唯一能判断的,就是这个声音不是人能够弄出来的。听了以后说混身都酥的,一入耳,他就觉得,马上就跟入了时空隧道一样。他现在明白了,他说那个就是天乐。我们也不管是不是天乐,哪怕是仙乐,也比咱们这的音乐要好听得多。何况说在极乐世界这样的国土里边。所以说这就叫常作天乐。

你看又后面讲到是:“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后面讲到的说“雨天曼陀罗华”,这个“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曼陀罗是天上花的名称,它的花的这个颜色非常殊胜。而且特别能够适悦人意。所以叫适意华。也就是它颜色也很洁白,你看咱们这儿也不是叫小白华吗,白华山嘛,也是一个意思。各以衣裓,这个衣裓呢,现在我们把长袍一撩,就是这个东西。“各以衣裓,盛众妙华。”有时候读chéng嘛,就是装的意思,盛众妙华。古印度人穿的衣服也都是一块布,下面一提起来就能盛东西。

那说明人家当时把供佛呢,当作非常认真和常态的事情。这个盛众妙华,讲到“众妙华”,蕅益大师说:“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蕅益大师这里解释啊,说既然是众妙华它就不是光一种,不是曼陀罗一种,你比如说还有一个叫摩诃曼陀罗,就是大适意华。还有一种叫做曼殊沙华和摩诃曼殊沙华。前这两种叫做适意,刚才讲到叫做适意。后两种叫做柔软。这个法是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所以他这里讲到的说“应如妙经四华”,表什么法呢,表四因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因位。趋向于什么呢,“表真因会趋极果”,就是趋向于从等觉到妙觉这个佛果。所以说这些菩萨都是破无明见法身的,“果德无不遍也”。

另外讲到说,“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就是说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在一顿饭的功夫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这十万亿佛里面当然也包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此时这个时代。当然也代表另外一个世界,龙华三会的时候,弥勒尊佛那个时代。所以这里讲到的他方十万亿佛,这个他方十万亿,就代表十方三世他方十万亿佛。这里讲到的说,“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实际上在四十八愿里面也非常清晰地讲到,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行者,最起码的功能就具足六神通,就具足六神通。

那这个供养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的这个功夫啊,浅显地来讲就是说具足了神足通。你像,什么叫通?就是无碍,不隔嘛。你像神足通里面第一个功德就是他的身体能够飞行,轻举一下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当时,在讲《观无量寿经》的时候,这个先是舍利弗跟目犍连两个人就运用神足通嘛,就直接从灵鹫山就飞到阿奢世王他们的宫殿里面。后来佛陀都没用神足通,都是用的神变,从灵鹫山隐从王宫出,都是用的这种通。这是第一个,能够轻举远到、神足通的功能。第二个它可以转变,就是大和小,一个还是多个,就能相互转变,这也是一种神足通。

就像那个孙悟空孙猴子吹一根毫毛,突然间出来七十二个小猴子一样,这也算神足通的一种。再一个就是圣如意,就是化现无方应变莫测,你根本想不来。从这就罗汉阿罗汉的神足通,就是海里没了,山上出来了。山里边没了,海里面又现出来了。都是这种功德。所以才能够不离本土而遍十方。如果说再套着我们上次不是讲到的说,以四宝装饰,周匝围绕,我们不是讲到了涅槃功德有四种,常乐我净。这里边能够供养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的这个,就是代表的大自在我。不是我们我执的我,是大自在我,就是说能够一身就能够示现成多个身,能够一个身就能够周遍很多国土,就象虚空一样那么广大。这都是说的大自在我。那么极乐世界的行者也具足了这种功能。所以说“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人家的这种还不是咱们所理解的这个,说这么远到了那儿了,又从那儿又回来了,全是应念的功德。所以说“何远不到哉”。

这里指的“食时,即清旦”,就是早上起来,早上起来用斋的时候。“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说了这么多,大家来看蕅益大师总结的,“此文”,就是这段经文,意在哪里呢?“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就这么个意思。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大家想想,极乐世界事事无碍,后面还要讲到说念佛,念法,念僧。你想想人家现前见阿弥陀佛,与佛相通嘛,与觉,佛不是觉嘛,与觉就相应了。那么与法相通,与正见正念相应,不会有邪念,不会有邪觉。与僧相通,就是与清净平等功德相应。所以你想想与三宝相应,与三宝的一切法相应,所以这里说“一声,一尘,一刹那”,也就是说“一声”,是因为咱们这的国土,不是讲法的时候一定要用声音嘛,所以为了我们这说法带出来把声音做为代表。实际上“一尘,一刹”,那就代表时间和空间,一尘是代表空间,一刹那是代表时间。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任何时空中的任何一法,它都能够当下相应为三宝功德,融入法界,就这么个意思。所以叫做“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你看,这些总结真的是非常的到位,这就是法境的差别。你想想本来是同一体性,但是你在娑婆你就烦恼重重,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国土的缘起法就是这样的,本来法就是这样的,就是隔嘛,有分别知见嘛,有你我之差别嘛、人我见嘛。但是极乐世界人家一切是无碍的,人家心地上就是这么显现的,所以这两种国土其实没有对错,大家要知道,它就是自心所显的因缘,因缘成这样的。我们这的因缘就是障、就是浊。极乐世界的因缘就是功、就是德。所以你看,就打个比方吧,就好比说一样的水元素,一样的地水火风的水,它到无间地狱它就发挥成了油锅,镬汤;它到极乐世界它就发挥成了七宝池,八功德水;到了娑婆世界到我们这儿就是血液,就是这个海印池。它都是水的本性,但是在哪个法界,它就缘成哪个样子。

所以这就叫隔而不隔和不隔而隔。你看,打个比方,你说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叫不隔而隔呢?本来释迦牟尼佛是咱们这儿的教主,可是我们现在能见得着吗?你能供养得上吗?弥勒佛将来也是在咱们这儿成佛,你现在能供养得到吗?能参与他的法会吗?这就叫不隔而隔。可是刚才讲了,一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回首他方十万亿佛土佛里边,你去供养释迦牟尼佛,想供养就供养,想亲近就亲近。你就亲近弥勒尊佛,想去这个龙华三会就即刻就去龙华三会,这就叫隔而不隔。就这样的法。所以,我原来也是对这个隔而不隔,不隔而隔,有时候,有些刚刚对于法或者说净土法门起信的人呀,他家里有老人了,说要不行了,说能不能念佛,让他对阿弥陀佛生起点儿信心,往生不了了总归结上缘也行。那我有时候还给讲讲,我说实在不行了你就行个方便法,你告诉他,你先往极乐世界走,将来我们都去极乐世界,咱们到了极乐世界一家子还能团圆。

虽然这么说嘛,那个时候心里还有点儿虚,说这个说得到底如不如法呀?现在我铁定了,绝对如法,为什么,因为它是无碍的嘛。你不管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生到他方国土,他往生到极乐世界跟他所有曾经过去六亲眷属还是什么呀?隔而不隔嘛,就在一起。他没有往生,那么他的六亲眷属往生了,跟他还是什么呀?隔而不隔嘛,还能够去依缘救度。所以这个法是可以说的。你看从这个上面我们就觉得,这就叫隔与不隔,隔与不隔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你看再打个比方吧,我们当时在法源寺,大家不知道,有的可能,知道不知道,法源寺呀一直传印长老,怪得很,北京那会儿会长都是住在法源寺。法源寺的后院儿有这么个卧佛殿,卧佛殿有这么个月门儿,就是说走到这儿一般人都以为山穷水尽了,结果两边儿的个月门儿是竖的,你走这儿绕在这儿了,还继续走,哎呦,还别有洞天。

两个老和尚,原来的一诚长老在世的时候也住在后面,现在传印长老也住在后面。可是虽然我们同住在法源寺,我跟大家说,根本见不着传印长老,你想都别想。有的人最后进不去了,强行进去就为了供养老和尚东西,他就从墙上给扔进去,把东西给扔进去,最后不行了又在那墙上给加了一米。用我们那边的就那种防音的那种装置呀,一下子给加了一米,防止人给扔进去,就见不着。老和尚他要清净嘛,他要清修。

但是,我回普陀山以后呢,见他非常容易,为什么?沾着跟着大和尚的光,跟着溜溜溜就进去了,他有这个因缘。当然我不是说这个因缘说有什么好坏或者什么,他各有各的缘法呀,他在这个上面他就能畅通无阻,借着他的因,诶,上次去了就见到传老了,还坐在那儿喝了几杯茶,侍者在旁边儿也没办法。那以前的话你根本见不着,这就叫隔与不隔各有因缘,就看你缘在哪个法界了。

那如果说我们从修观上来讲的话,确实也是这个隔就是我们唯心所显的障。你如果说心这会儿,这段时间心比较清明,你试着观一下,或者你就用自己的信根往前冲,真的有时候这个心力足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能够冲破现前的这个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就真的极乐世界的情形就特别分明、灵动。就这个现前的这种障就越来越淡,极乐世界那边的这个圣境庄严就越来越清晰,真的是开眼闭眼,在意不在意,它就在那儿。但是如果说你心比较暗沉的时候,那就觉得,哎呀,你提佛号呀起观心呀等等自然就打失了。不需要有顺境勾引你,逆境转化你,就你自然而然自己就没有办法,坚持不下去。这就是隔得厉害,障得厉害。所以这里讲到的叫做浊重恶障。

后面讲到,“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这就是所谓的逍遥解脱之状。一切都不需要安排造作,现成儿法,一顿饭,真的是一顿饭的功夫,你也不要前期准备。这段时间在这个白华庵现在就老开不了伙,一会儿说蒸汽没有接上,一会儿蒸馒头的还没有来,碗又搞错了,最后说这顿吃什么,还没有主食,菜还没到位,这什么时候才能开伙。一天不能够一念就是供养十万亿佛,到普济寺还要走半天,一天要走三回,走得我现在膝盖就疼起来,这就是我们这个情形。

但是极乐世界你看,吃完了钵就走了,你连个嘴都不用擦,非常环保,不要面巾纸的,所以说这就叫,完了以后还听音乐,听的是什么音乐呢,华乐娱乐,花儿发出来的音乐,七宝地自然奏出来的音乐,特别是宝树上流淌出来的音乐。这些,然后你就在那儿任运进修,经行金地。咱们现在也经行,庙里面的,其实以前老庙里边的规矩呀,大殿,或者说法堂斋堂前面都是一个四方的。甚至有的这个四方的天井一样的,僧寮都在四面儿,大家常住师父们吃完饭了以后就这样经行,经行经得自己差不多了,到了自己的房间,顺势就上去了。好像江苏的南京的宝华山现在还是这样子。这个经行的法度呢,为什么呢,一个是调身,让你吃完了以后不要就马上就倒头就睡就凝滞在那儿了。再一个调心,就是你不放逸,就是按照这个轨则这个圈儿你来,然后把心摄住。代表四威仪不是行坐住卧嘛,那么这个经行就代表四威仪。

当时印度是很盛行这种经行的,它专门有这个经行道,在道场里面这个经行道最少要有二十五步。如果老了的老比丘们还要一条绳,然后套一个竹筒他就搭在这个上面儿,吃完饭了就这样散散步。咱们汉传佛教的话,现在所谓的跑香呀绕佛呀等等,这其实都是经行的功德,所以叫做饭食经行。那咱们这儿就不一样了,吃饱了,干什么呢?不是增长睡眠,就是欲望炽盛,或者就奔赴尘务,搞世间事儿去了,这是我们这儿。所以说,真正的所谓的“搬柴运水无非妙用,穿衣吃饭尽是禅机”,只有在极乐世界才能透过这个光景。我们这儿就说说而已,照着祖师们,人家的一次性法已经用完了,到我们这儿说说而已。我们这儿就是说,埋头吃饭,空过一生,游山玩水,徒劳万里就完了。这就是隔与不隔。这是指的任运进修。

后面我们再看:“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讲到这个功德庄严。这一段经文中,因为写得比较逍遥自在,所以说,蕅益大师也解得比较具体,反正说的就是这么多真实的庄严,甚深的庄严,就在六根佛事庄严,都在这个现前一念中。确实,刚才我给大家会通的《心经》的这一段儿,也不是我自己在这儿瞎臆想的,这是在大经里边,也就是《无量寿经》里面他讲过这个法是这么修的。也就是透露出来给我们透露出个秘密说,人家到了往生到极乐世界,每天真的正是在修这个《心经》的这个,现前般若波罗蜜法。

极乐世界有一个道场树,每一个净土都有一个道场树,就像咱们娑婆世界叫菩提树一样,只有这么一棵,它周围有五千由旬,这是一棵主树,那么四布呢有二十万里,一切的众宝自然合成的。如果有风把这个树一吹,它就演出无量的这个妙法音声。听到这个音声的人,怎么样呢?能够得法忍、住不退转、一直到佛道。你看他经典里面具体描绘是怎么描绘的呢?“耳根清彻”,就是他在听这个声音的时候呢,“不遭苦患”。什么叫不遭苦患呢?就是不会刺耳,不会把你的耳膜给你振破,不会听得你一会儿动情一会儿欢喜,这都叫做苦患,对于我们的清净自性来讲。或者随着这个歌声里面的情见就走啦。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但是怎么样,“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你看,虽然六根对六尘,但是,他是“皆得甚深法忍,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就是只要你能够见这个树,听这个法音者,皆得无生法忍。里面有叫做什么?音响忍呀,柔顺忍呀,什么无生法忍。他怎么讲的呢?说,“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大家看后面有五个,“本愿力故”,就是指的阿弥陀佛的根本初衷四十八愿。“满足愿故”,当时他发这个愿的时候,是为了满一切众生所愿。“明了愿故”,他发这些愿都是称性而发,但是他的差别相没有混乱,就是说种种功德,他愿文里边说的是什么,现在就给你兑现什么,说到做到,现前就得,这叫做“明了愿故”。最后叫“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什么叫做坚固愿呢?就是说他老人家一个人就能发的这个愿的力量能够带动整个法界的力,众生的力,而且是法界的自力,法尔如是功德力,和众生如此深厚的业力。

所以大家看,我们在做这个超度佛事的时候,焰口里边也有这样的,这个召请,这个观想,这个施食,全部就是要带动我们的坚固心力。你这个坚固心力足够了,那么他们就无量的享用,非常的这个,就是说真的能够得到这样的受用,觉受,力量大,这就叫坚固愿故。“究竟愿故”,那这个我们就都知道了,一切法界都是从此法界流,这就叫做“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后面我们再往下看经文,这里开始讲到:“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大家来看,复次是再一次,还是无问自说。那么这里开始要讲什么呢?前面讲的是依正庄严,这里开始讲的是什么呢,有情,说有情的法,也就是说,前面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嘛,是讲的供养的这个法殊胜,这是培福的。这里开始要讲到什么呢,闻法殊胜,这是增慧的,所以你看还是离不开福慧二门。

所以我们来看啊,这里蕅益大师的解啊,“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种种就是不一样,种类繁多嘛,就表示说往生者的种类也是众多的,所以他们听的法也是各自听到,各自想听的该听的法。不会乱,所以叫“种种”。“奇妙”就是指的非同寻常。这些鸟也不多见,这个极乐世界国土也不多见,他们说的法是更加珍贵,就叫“奇妙”。“杂色”,五光十色,各种各样。那么这里具体,一二三四五六,说了六种鸟,这六种鸟其实也是依着娑婆世界最出色的一些鸟作为代表,就是略略地给他们讲一下。他们那儿有什么鸟呢,你看第一个叫白鹤。咱们这儿一说到白鹤的话,我们说常不是讲到世外高人嘛,这白鹤也算是世外高鸟儿了,白鹤一般你看出现在画里边儿,都是跟那个南极仙翁或者灵芝草长在一起的。

我记得《白蛇传》里面儿盗仙草,不是有个白鹤在旁边儿守着嘛。所以它这个白鹤有玄黄苍白,玄黄苍白四种颜色,但是以白色的为最殊胜,叫白鹤。那在我们这个国土里边,白鹤就代表的比较脱俗,出尘,无染的这种感觉。所以叫,这里第一个叫白鹤。第二个孔雀,包括鹦鹉,这是在咱们这儿比较珍贵的鸟,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这儿的孔雀开屏的时候呀,它是淫欲心的情见促使的,这个孔雀开屏在什么呢?在勾引另一个孔雀,知道吧。可是极乐世界的孔雀呢,是在宣法,在宣法,开屏是在宣法。我们这儿的鹦鹉叫学舌,你教给它啥它只会讲啥,它是没有灵性,极乐世界呢是在传扬,代佛所化,这是本质上不一样的,叫孔雀,鹦鹉。蕅益大师说“舍利”,他开始没有讲孔雀鹦鹉,因为这众所周知嘛,他说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

这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印度,舍利这个鸟叫美目鸟,翻译过来以后叫它鹙鹭。但是元朝的有一个楚石梵琦禅师呢,比较有名,他在讲到什么是舍利的时候,他说,他不是写过很多诗嘛,叫《西斋净土诗》,他在诗里面把这个舍利写成叫春莺。蕅益大师这里就是,意思说也许吧,差不多就行了,这个不重要,也许是这样。这叫做舍利。“迦陵频伽”,大家都知道迦陵频伽呀,在我们翻译过来汉语叫做妙音。

我记得去福建哪个寺院里,应该是,不知是不是泉州的承天寺,它有一个大殿里边啊,这个很有特色,他大殿里边梁上全部是雕的就是这个迦陵频伽,什么形象呢?下半部分像一个鸟一样,还有翅膀,但是上半部分有点儿就是像那种人首鸟身,这么个形象,叫迦陵频伽。为什么呢,它这个没有出壳的时候,就是它在,它是卵生的,还没出壳的时候呢,它的声音就超过其他所有的鸟,而且超过天人的声音,包括这个乐神叫紧那罗,不是叫乐神嘛,天地奏乐的,都比不过它的声音,只有佛的声音能比过它,叫迦陵频伽,妙音鸟。

“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这就最后一个讲到报共命之鸟。我们现在不是有时候也见到什么连体啊,这种连体姐妹啊,连体兄弟啊,就是两个头,基本上从锁骨这儿有的就长在一起了,这也是真的是业力不可思议。那么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一般就是两个神识投到一个身体。我们正常人感觉到他好像是畸形的,实际上他也是一种业力的体现。给大家说一下,过去有最著名的两个人,大家知道这个释迦牟尼佛跟提婆达多是怎么结的梁子吗?有一世,有个大富长者的闺女,这个大富长者就准备把他的女儿嫁给提婆达多的前生。

这个提婆达多当时已经年近半百了,也就是半老头了,但是他的学问、思想、思辨很高人一等,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外道,很高人一等就知识分子嘛。所以这个大富长者有点儿附庸风雅,就非要把他的闺女嫁给这个半老头。结果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另外一个城池里面,又来了一个年轻人,比这个老头的学问还好,而且又年轻,相貌堂堂,这个大富长者就改主意了,就拉勾了,不跟那个老爷子结亲了,就把闺女嫁给这个年轻人,就改嫁了。从此以后,这个老爷子对这个年轻人怀恨在心,就结了梁子。这个半老头就是提婆达多,年轻人就是释迦牟尼。但是结了梁子为什么生生世世冤家路窄,可是大家要知道,他们两位曾经也亲密无间过。有一世,他们两个就是共命之鸟,就是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他们有一世两个人就是共命之鸟,就是投生成识别报同一个身体,所以你看生生世世还在一起有这个缘法。这里蕅益大师说,这是“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就是我们这儿喜欢鸟的,那就用鸟给你说一说而已。

后面讲到说:“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这是一个小插曲,要说什么呢?因为昼夜六时,这句经文,有的人在讲解的时候,他是怎么讲的呢?说鸟睡着了就成了夜了,鸟醒来了,就成了昼。但是蕅益大师明显就是不同意这个判法解法,为什么?他说极乐世界都是莲花托生之身,哪里还有睡眠呢?没有睡眠这个情形,没有睡眠这个业,所以这里讲到说“不假夜卧也”。这个解释他不赞同,这句话就是这么个表达。

“出和雅音”,这是指的极乐世界的音是可以说是优雅,“和”是与不协调相对的,不像咱们这儿的这种所谓的重金属音乐呀,或者还有什么摇滚呀,这都是暴乐,不是和乐。“雅”是与俗相对的,就不像咱们这儿什么,说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它们叫出来的都是什么?叫俗音,不是雅音。那么这个和雅音呢,就能让听闻者心也能平,欲也能淡,这就叫做“和雅音”。

后面的内容开始要讲三十七道品,因为前面你看这里讲到说:“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这是经文。蕅益大师这一段解的内容比较长了,我们先来看一点,为什么这里要讲到这个道品,三十七道品。我们前面讲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的时候,不是给大家讲过吗?就是七种道品,这七种道品其实是包括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还有四如意足这三科,再加上这里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叫做七重。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呢,在经文里面把什么呢?把四念住,四正勤和四如意足给省略了,直接说极乐世界演畅的法是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开始。

那么蕅益大师他讲到这里说,“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其实天台宗的修法里面,不是十乘观法里边也有一个叫做道品调适吗?也就是虽然讲了这么多的法,设了这么多的门,但是不是说每个人都能修遍。都能一样一样地去修。看你的根性适合哪种,听着顺耳,突然开心,诶,这个还相应得不错,那就说明这个法适合你。所以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各种各样的业,各种各样的修行习气,往生到那儿。那么你从莲花里面化身出来以后,光鸟宣说的法音,就是你挑一样去修。但是效果呢,一模一样,正等无异,所以这里才叫做杂色之鸟,才叫做出和雅音嘛。

那么我们来看蕅益大师讲的,三十七道品里所谓四念处,四念处也叫做四念住:身念处,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这是指的四念处。四念处就是我们常说的观身不净,现在有的师父们房间里也会贴一个白骨嘛,这就叫不净观,观身不净。像这个天台的观法里边还有九想,就是观这个要死,死了以后会烂,这个死的时候这个脓血啊,肠子肚子也会翻出来,就等等这些吧,这就叫做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你的念头里面,你就是每一起心动念,你就觉得这是逼迫的,是为根本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无我,这叫四念处。

那么,“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有时候咱们会说: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做四正勤。这个也很难的,我们这么讲讲嘛,觉得道理就是羊皮上刮风一样。如果针对自己这个法非常难修,你不要以为说四正勤,好像生个恶法令它断灭就可以了。因为修法它是对我们自己心内而发的。一般我们一个凡夫来讲的话,他对自己的恶,他是有极大的认同感的,大家要知道,甚至有时候都发现不了自己的恶,他非常谅解自己的恶,甚至认为自己的恶是合法的。所以,你现在让他断恶,可是问题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不认为是恶。有时候你理摆在这儿,可能自己还毫不知情,就所谓的这个已生恶令断,有时候我们连自己是恶法生出来都不知道,不要说去断了,不长养相续就不错了,任运随缘就不错了,可能还得加点油添柴火。所以这叫四正勤。

那么四如意足呢,是“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就是欲、勤、心、观。这个思惟如意足又叫观如意足。欲就是什么呢?你要对法生起欲求,喜欢佛法,相应佛法,想听佛法,想修佛法。这个想要内心真的想,欲嘛,希求嘛。勤就是勤策,加功用行嘛,引发这个正念,引发禅定。心就是一心,正性,一心正念,由这个心力引发这个禅定,观就是观察自己心,不要让它驰散。思惟如意足就是思惟自己的心,思惟这个法,这叫四如意足。那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这三项,虽然蕅益大师这里他是按照常法解释的,因为我们这的法是这样的,但是经文中为什么省略掉了?

这个大家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因为这个是娑婆世界的常法,法事,但是在净土属于多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净土都是童男子相,有必要观身不净吗?净土都是修的不断妄想不求真,还有什么法要断,有什么增有什么长呢?四如意足就是好乐佛法、希求佛法,是所有往生行者的常态。所以说极乐世界,前三科在极乐世界,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不着。蕅益大师蕅公在这里虽然解释了,但是呢,用不着。真的极乐世界用不上这些法,你想没有恶怎么去断?修的就是没有善恶分别的法,那你还怎么去断恶,怎么去修善呢?都是自性恶,自性善,不断断,修而不修,都是这样的一种法境。那么这里讲到是从五根、五力,这里讲到的,大家来看,我们先最后这段念一下。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所以说这五根,就是指的信、精进、念、定、慧。我们也从中看到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包括这部《弥陀经》他是以信为入门的,你不入门得不了根本。但是这个五根之法也是以慧为根本,你没有根本你入门入得不正。所以这里才讲到,从五根五力开始讲起。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从五根五力继续进行。请诸位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0:00 / 0:00
弥陀要解1
弥陀要解2
弥陀要解3
弥陀要解4
弥陀要解5
弥陀要解6
弥陀要解7
弥陀要解8
弥陀要解9
弥陀要解10
弥陀要解11
弥陀要解12
弥陀要解13
弥陀要解14
弥陀要解15
弥陀要解16
弥陀要解17
弥陀要解18
弥陀要解19
弥陀要解20
弥陀要解21
弥陀要解22
弥陀要解2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

「十念皆生我国愿」该如何理解

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就是十念皆生我国愿。有时候会...

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我们常常说净土法门圆顿,在教理方面,我们要深信一念...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我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

多诵经少念佛这样对吗

问: 最近从北京来一位年轻的女居士,叫我们这些老居...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护念着我们

今天和太太(指奶奶的母亲,系我们当地的习惯称谓)通...

犯邪淫戒后,信愿持名还能往生吗

问: 请问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愿持名能往生吗?...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心灵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容店,这美容店的作用的确不小...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百万佛号闭关体会

生死苦海,唯佛法可度;诸法门中,唯净土为最。生而为...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

【佛教词典】八篇

(名数)具足戒分类为八种谓之八篇。...

【佛教词典】掌果

(譬喻)掌中之庵摩罗果也。以譬物之易见。止观一曰:...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净土法门特别谈到出世...

【推荐】念佛人如何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问: 印光大师常常用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来鼓励学人...

准提法门的修持法

修持准提法门,可以使我们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不...

【推荐】道源老法师为临终者的助念开示

大德,我现在要向你讲几句佛法,希望你静下心来听着。...

「念」字,万万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

「八风」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

活在当下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