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宏海法师  2018/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八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吉祥。

今天晚上是我们讲《弥陀要解》的第八讲了。上一讲就讲到蕅益大师发挥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因为现在讲到“明宗”,《佛说阿弥陀经》是以信愿持名为这部经的宗旨,蕅益大师把信愿行的“信”,用这六个方面,把它拓展的极具深度和广度。所以说,我们上一讲,包括乃至今天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再再地跟大家讲是《弥陀要解》里边最为突出的部分。

在净土的教史上,有两大跨时代的楷定古今的著作,一部就是善导大师,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所注的《观经四帖疏》,另外一部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弥陀要解》。这说到这里,跟大家也推广一下。还有两大开示,一个是《彻悟禅师语录》,是十二代祖师,一针见血;一个就是十三代(祖师)《印祖文钞》,面面俱到。所以我觉得,作为净土行人,乃至佛弟子,一定要把这四部根本的净土所依的法义要常要熟读。如果在见地或者说修学上有些模糊的时候,就应该看这个《观经四帖疏》,信心不足了,和《弥陀要解》;如果你的见地上不去,你就翻一下《彻悟禅师语录》;如果你最近非常懈怠,腰来腿不来的,那么就看看《印祖文钞》。真的要跟当饭吃一样。这是插一个小曲儿。

那我们现在说到说上一讲的这个六信非常重要。你看:信自,信我们自性即佛,不向外求。信他,净土法门为诸佛所赞。信因,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信果,念佛必生净土。信这个事的话,十万亿(国土)外真的有极乐世界。信这个理的话,虽然十万亿国土,还是在我们现前一念介尔心中。这就是这一套,蕅益大师把它这样纵横地做了一个发挥。你看我们上一讲讲到,一个是依人起信,二一个是依法起信,三一个是依心性起信。所以我想,其实《弥陀要解》在当时的问世之时,也就像我们现在,就是佛学跟科学这样两者结合起来,让大家的这种入道之道,又多了更多的信息和这个机会。《弥陀要解》无疑在当时明末清初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现在在学的时候感觉到它是古文,其实在当时来讲,应该是非常前卫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六信,我们上一讲都能够听明白理解了悟,你把它打通成一片,还是要一点点,在教理上还是要有一点点贯通的功夫。实际上,六信只要具足一信,你能够站得稳,脚跟落地,那么其他的五信是同步全体都跟进上来的。也就是说,你有一信到位了,其实六信就到位了。就像我们现在说到六根,见闻觉知,它是一个见性闻性觉性,它是一个性而已,这个是本性的性,不是相信的信。所以你看我们现在,接着上一次,说这六信:

如果从信自而言,我们讲到说,信你自己,自心本具的,那么这个理,信理的理,也是本具的,事也是本具所造的,因果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全部是由他佛所说,这就叫信自,六信就具足了。

你如果说信他而言,我就全部的深信诸佛所说,金口诚言,说什么是什么,决不会骗我。如果你能够在这个信上面,截断众流,相信佛没有错误。你看,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如果说没有错误,那就没有讨论,没有研究,没有辨析,不需要思辨了。因为我们去讨论,我们去求知的时候,他是为了得出他是否正确。你现在已经彻底仰信了,只要信就足够了。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信他:他说什么是什么,他说因就是因,他说果就是果,他说事就是事,他说理就是理,就可以了。

如果从因果上而言,你看我们信现前,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开言吐语,等等这些,所做所想,皆是当来之因。那么在这一项情况下,我们现前一念因,只要我们一念心启动的时候,果是如影随形的。而且这个如影随形,它不是真的有前后的距离拉开,时间差别的,它是一念,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就是一切万法中,唯见因果。你从因果契入进去,那么自他也在因果,事理还在因果,皆是从因果中体现的。

你从信事而言,就是从这个现象,看得着摸得着的现实世界来讲,那么自他也是真的有,我们真真地活着,诸佛菩萨也在法界。因果也是从现象上能够现见的,究竟之理也是从这个现象上才体现的。一切都是现前所闻所见之法,就信事,你就信这个事就可以了,信这个现象就可以。

那信理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一切万法,因果之法,自他之法,皆是当体就是真如实相法。我们已经讲了不是一讲两讲,在翻来覆去地说这个真如实相。

所以说信虽然有六种,有一信就圆满,这是因为根器的差别所以讲了这六个角度,侧重点。你纵然这六信,如果我们现在从发心上来讲。你看,信事,它就比信理好信。为什么呢?从道理上讲,什么心性呀,什么真如实相,你说这么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你怎么去信呢?但是你能够依事而行,就是认真地从事相上去修,去做,去在这个身口意上,就按部就班地就这么往前走,那么这个理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信事信理,你信事就可以了。信因信果,你说果我们现在,虽然因果同时,可是我们凡夫的心眼中,果在当来啊,因在此刻呀,那果我现在看不见,但是因地上我有主动权,信因就可以了。如果说信自信他来讲,觉得我是一个凡夫,我的所思所想,自己都不敢完全相信,心念无常,起伏得有时候退一会儿进一会儿,不保险,那么你就信他,信诸佛决无妄语,就够了。这就是一个简捷。

如果你说这三种信还嫌多,心跟不上,那我跟诸位讲,你只要抓紧一信就没有问题了,就信他。你说我们身为佛弟子,从这个皈依三宝,信誓旦旦地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每天入了道场,出家为僧,行的佛事,见闻的佛法,你说,过来过去,唯一可信的,就这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头。所以就这里蕅益大师讲的:“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就够了,就信他。所以我们说,身为佛子,一切的教法行门从何所立呢?就是信他而已,我是佛弟子,我信佛,就够了。这是我们讲到的这六信一个总结性的看法。

今天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十六页第二行,你看:“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这是这一句。我们来看,“如此信已”,是代表什么呢,就是你的见解,你的这六信的深度,不管是于事理自他,都能够生起相应的慧解了,在这里就是已经信到这个水平了。蕅益大师所阐述的这个水准,到了这个水准以后,那么你事理自他已经明了了,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说“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你看,如果说你信不到这个层面的话,就觉得现实世界很真切,你就透不过去说万法唯心。如果不知道万法唯心,你就搞不清楚这个厌离娑婆的这个取舍的这个状态,跟佛法本具的这个平等的说法,为什么外在的矛盾怎么也调和不了。所以只有到相应这个慧解的时候,我们才说,哦,原来娑婆这个八苦交煎的情状,它也是由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但是,是随染缘成就,循业发挥的,它不是净的。虽然心性是平等的,可是现在它是随着染业成就,而且正在受用,这就自作自受。既然是自作自受,就所谓的自心所感之秽,那么当然要依这个能作能受之心,而生起能舍能放的愿。既然是自心所召感,那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自心所召感的背景下,我还不能舍弃这个背景发挥出来的,我正在受用的是染业,所呈现的是染国土,那必须要厌离。这就叫做“理应厌离”。极乐之乐,所有的依正庄严莫能明喻,但是它也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是什么呢,是随净缘成就,是随解脱无为法成就,出世法成就的。所以呢,愿得受用,还是依这个自作自受之理,发起求生之愿。这个才是正解。就是借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心愿,就是我们现前从事相上来讲,你得当真这么想,这么好乐,这么向往。可是这个好乐向往的背后,它可以怎么样啊,带动我们自心秽转为自心净,这才叫理事圆融。这才叫理事圆融。

所以你看讲到说,后面再加一句:“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才容易入道。我们从这个常态中的这种本能贪嗔痴心呀,大家要知道,能生起这么一念的回心,求往生的心,就是污泥中的莲花。哪怕一念,哪怕此时此刻就这么一念,这都是宿世的善根,当下启发的时候。所以这几句话特别重要,你看这里讲到:“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这个“妙宗云”,这是天台宗的一个大祖师,叫四明知礼,他写过一篇著作是注释智者大师注释《观无量寿经》的,叫《观无量寿经妙宗钞》。

当然它里面的内容来讲,他讲发挥到一心三观,圆教的这种观法,还不是说净土的这个信愿资粮的这个核心法义,但是他会通得非常完美。所以为什么你看咱们普陀山也有这个天台宗的传统,叫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天台宗的祖师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风范。那么他这里讲的提出来一个圆解就是什么呢,说一个人如果你取舍取舍把这个心调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全情提起,跟万缘放下,其实是两头中的一个头。就跟会师一样,其实一个点,只不过我们觉得说,情分两头,因为有二元对待法,其实是一个境界。所以这里讲到说“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完全正等无异。

这个真的是祖师们讲法呀,这才叫圆解,开圆解。你看他这里讲到说,既然你知道唯心所感了,那么你先把唯心所感放下,就你现前的心净而言,你舍这个秽,你要舍的就是把它舍到极致,这个厌离娑婆的心要发挥到头,就真的跟掉在厕所里边,跟被关在这个禁闭里边,早点出去,能出去,一刻都不想待,这才叫究竟。因为你只有到究竟,才能显示出这个心的最清净相。因为我们有时候心地没用到那个功夫啊,你可能搞不清楚说,这么说好像是这么回事,因为取舍心跟这个不取舍的这个平等法本来就是矛盾的。可是从具体操作上来讲,就是祖师们,过来人,你看,为什么印光法师老说到:“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觉得说,竭诚就是心诚了,好像这是一种学佛的初机的状态,慢慢地道理明白了,这个悟性有了,甚至还有一些相似的这个禅定呀什么的,这么高妙了,就不需要竭诚,这不是太执着了。

可是真正地能够把功夫一直持续不忘初心,竭诚用到顶的人,他才能知道真的可以转凡,就是把凡心给转成这个圣智。你看,为什么印祖说,佛法须恭敬中求。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受用,甚至贱卖佛法,乃至这个不断地稀释过度,全部都是因为没有恭敬心,失了恭敬了。你这个,真的,他说不过去,你有一分恭敬,你就得一分,你有十分,你才能得十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舍至究竟”,就是要你从事相上当真这么去,心性上去做。做到极致的时候,它心相的这个最清净的状态,它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舍至究竟,方无可舍”,就像经典里边如奔宝所,就像这个骨肉分离的儿子和母亲,突然间认出来了,归心似箭,到这种地步,这才叫一行三昧

就是现在我们有时候心,上,上不到那个竭诚的层面;下,下不到彻底桶底脱落。所以就这个半吊子,吊在这儿,就是在这个法义上圆不了。那么如果单从净土上而言,大家要晓得,真的跟般若系,或者说我们说的禅法吧,它是不一样的。参禅的人,你有一念取舍心,那就肯定不对。可是你念佛的人,取舍心差了一点,你都不行。一个是专究自心,一个他是要仗佛慈力的。所以这些法门的然和所以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用禅法去破净土,要用净土来解禅法。其实,在参禅而言,这个不取舍可以说无上的醍醐;在念佛来讲的话,你光说“不取不舍”,坐在这儿,就成了毒药。就跟冬天,你就该穿棉衣,到了夏天,你再穿这个凉褂。你冬天穿个凉褂,夏天裹个棉衣,那就怪了,就不对了。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做了个会通。

但是往往我们容易在哪里出问题,你看下面:“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光坐在这儿说这个道理,你没有把这个身心世界参与进去的这样走一遭,你永远都是干的。你看我们现在具体来讲,咱们就说自心所感,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常说,心净则国土净嘛。这两种法义,怎么来定这个见解。如果咱们站在修净土的角度,我们现在是极力在讲净土法门,从净土法门角度,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你守着修自己的心就行了嘛,学佛就是修心嘛,一切唯心造,心造好了就好了嘛。

好像是说那没本事的,他找不着心,不会用心的,那只好才求生西方,在这个世界修不起来。我跟大家讲,这是不理解佛的密意。为什么说这里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从你从境上去操作呢?因为我们一听,一切唯心造,下意识地就会以为说,这是我心上出了问题,而且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就在这儿,就是这个色身之内,再怎么讲,他都打不开。心上出了问题,好像说只是心有问题,不是外界的问题,你不要心向外求。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宏大的呈现,没有关系,只要守好自心,但净其心,环境不好,我们要好好换心,这是通常的一个说辞。可是诸位要知道,你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个水准,这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呀,到达境随心转的时候,就是你的心能够转境了,再说这个话不迟。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呢,所有的心都是被境转的呀。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但凡有一念,外边的一个小浪花,你马上就随波逐浪,就跟着走了。娑婆世界也是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眼中,人家跺一把脚,就可以现给你看。可是我们现在就是历历在目全是娑婆的场景。

所以现在我们,在你心一直被境转的情况下,大家要知道,心就是境,境就是心,这是不别的。只不过在我们现在有了这个对立感了,才觉得说,我是正报,外界是依报。那么我们现在,如果说你要转心,要换心,并非就仅仅在自我心性上一点儿那么艰辛地挪动,一点进进退退的这种修持。我跟大家讲,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就是去收拾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妄想纷飞呀,善恶念头呀,波动的情绪呀,等等这些,这不是一个高明的改造,对于心的改造。真正净土的改造,他是非常大刀阔斧的,他直接让你换境。因为心境是一如的嘛。你觉得自己就天天守好自己的念头,就这样着,他索性把这个小家小气的一把一扔,直接就从境上来进行换,转境。从娑婆的厌离,直接欣求到极乐的境。不要忘了说:“心净则国土净”。反过来,国土净才能心净。这法永远都是要圆的,要两厢来看。这才是我们现在讲到说,既然我们处于境能转心的水平,我们现在就赶紧趁机转境。

由这个境转,而带动我们的心转,这就是净土的修法,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你光说这转心,就好比这里讲到说“但尚不取不舍”,不取不舍不是就平等心嘛,就这么叫转心。可是呢,其实就犯了执理废事。大家知道执理废事,就是你执着这个道理,废了事相上的修行。很多的浅见人,他走到这一步,容易入断灭见。就是只觉得天天说性空,他不懂得在缘起中才能走到性空。这就为什么很多祖师虽然讲理,最后还要嘱托一句说:你如果理上透不过来,你依着事,一直做一直做。就我们依着这六信,你只管去信,一切的现象,当体都是本质,你只管事相上去修行。

你看六祖慧能大师为什么去了,五祖让他在那儿,舂米,就是让他整整就这么干了六年,不给说法。然后呢,这个智者大师,也是诵《法华经》,都是从事上去诵,不断地诵,不断地诵,诵到《药王本事品》的时候,突然间灵山法会就现前了。这就是入了理法境了呀,无碍法境了呀,它是自然现前的,说灵山法会还没有散。入了这个时空交错的理。

所以我们常言道:佛法得不得现前。就是因为这个佛法它一直在,我们现在是业障,障着它开不了,才要借假修真。我们在常住上发心,其实也是,每自己份内的事,你把它认认真真的,这就叫培福,如果你福报起不来,你的心就灵不了,福至则心灵嘛。那你光揪着这个理不放,很多行者见解,特别是喜欢摆弄见解的人就是这样。光揪着理不放,就跟说拔苗助长一样,要死的。你认认真真地依事而行,不要管它理不理,不要管它悟不悟,它自然而然水落石出,这是必然之理。这段话其实说白了,就给我们交代了这个意思。说我们不要“但尚不取不舍”,不能光揪着理不放,如果说能够,当然,见解圆了最好了。怎么样呢,“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如果我们现在随缘,欣求极乐世界这个事儿,还是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理;我们随缘厌离娑婆这个事儿,也没有离开现前这个理。反正就是这块金子,由着你,想做就做什么,不管你做什么,你逃不脱,还是这块金子,这就叫“一取一舍,无非法界”。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我们现在如果说,能够会过去的,事理圆融好,会不过去的,那就依事,老实行之就可以了。

其实任何法都是这样子的。咱们常住上,就说做这个经忏佛事,现在一说经忏好像一种贬义一样。不是这样子的,经忏佛事本来就是法门。就但怕什么呢,如果你要全身心地,放焰口也是全身心地起观,敲木鱼你能一个一个不走妄想,敲得相续,所有的这些都是无上的事,都能洞见究竟的理。就不妨碍的,这就是不离世间法成就佛法。所以这个是讲到信愿行“愿”的部分。愿的部分,内容虽然比较少,可是它直接从“如此信已”则知道“自心所感”,这个一定要会过来。

下面我们再来看“行”。“故次信而明愿也”这是讲到的前面的一句总结。后面再看信愿持名了:“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这里开始就讲到持名妙行了。经里面讲到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关于这个一心不乱后面也有细论。我们首先来看这段话,我们贯下来,首先说“名以召德”这句话,这四个字能够吃透了,念佛念得才想念,能够有味道,念得越念越得劲。什么叫“名以召德”呢?前面我们在讲《弥陀要解》题解的时候,我们再再地说过,一切都是假,名假受假法假。

这是一个假名,这是从理上而言。可是大家知道,从事上,假名它有真实的作用,作用什么,就召感这个真实功德。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可是这个佛号,这四个字,它是临时组合的,一个假名。但是这个佛号,它能把这尊佛所有的功德能够组织、浓缩在其中,这就叫“名以召德”。所有他的修行的功德都是由这句佛号来体现的。虽然说它是一个名词,我们现在说名号,说水。大家在心念里,一讲到水,特别是口渴的,一说水,那么水的功德就现前。水的状态,水的能量,水的作用,所有的一念就在这个水字中,如影随形就现前。

我们说火,一说火,火就是一切火的能量的涌现。说到大禹治水,那就知道说上古的时期,一个先贤,在治水的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或者下意识赶紧就,好像三次回家都没有进门,路过。这都是大禹所有的功德,我们一说大禹这两个字,马上就全体就能召感。这就叫“名以召德”。你说普陀山,说观音菩萨,那除了平等,就是慈悲,满愿,寻声救苦,就是他所有的功德都集中于这个名号中,这是我们国土里面的常法。就是假名与实德这样有机地结合在这个作用中,就叫“名以召德”。

你看我们说打水陆,说做普佛,说放焰口,你每说一个字,我们在客堂或者库房登记的时候,师父们一听,那马上就知道,他不懂,给他解释解释,源源不断的这些,这就叫它的德。功德就出来了,能够冥阳两利,能够水陆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超拔。所有这些功德就在“水陆”两个字里边。就这道理。为什么这里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呢?就是说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我们要对这个不可思议要有正解。他决不是说推脱的,反正说不清楚,也懒得跟你解释,就这么,就抛来这么一句话“不可思议”就算了吧。他呀,这里,确实不是说不让你想了,而是真实的情况无法想象。

从他发愿启建极乐世界付出的辛劳,生生世世,弃国捐王等等,六度万行,这样的威力、神通、妙用、辩才,根本对于一个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你想想,他已经是把这个心体彻底地打开、运用,我们一个凡夫的思维局限,你怎么能够彻见呢?只能用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如果想获得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你同步想摄入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那就用这个名号来吸收,把佛的功德用名号来形式化,就依着这个形式来开显我们本有的觉性。所以这里叫做“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这就讲到这个是散称跟执持,它是由高到低,最高处跟最低处,那么中间的全在其中。就看你怎么个念法了。

散称,大家想,就这个偶尔的情况来讲,无意中种个善根,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旦八识心田中的时机成熟了,就成为成佛的种子了。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抹不掉的。

那如果我们说,从专业而言,执持,一心执持,相续不断,就能够得佛接引。这里讲到的“执持登不退”,长驱直入的。从我们生信,到起行,从娑婆世界到极乐国土,从往生以后一直到一生补处,乃至成佛,再回过来度众生,直入的全体就是从始至终这个执持三昧,不退的。入到净土法界里,再把这个名号(执持),那才真正叫执持名号起来。

所以这个法门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已经说得太多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听得疲厌。借机说一下,因为大家都在路上,路上呢,但凡说,都会有一些心地上的功夫,这是一定会,在道场里面怎么可能没有呢,多多少少。那么,有最低分和最高分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用功的时候一定会有最佳的状态过,也有最烦恼生起的时候,这都是上上下下的体验。我自己有时候虽然半吊子修行,讲的时候也很惭愧,因为你说讲法嘛也挺难的,照着自己的水准说,你这算什么法呀,那一定是佛菩萨祖师爷们的说。可是照着人家的说呢,他们都在高处、圆处,你说这一说出去显得很狂,容易使人不入耳。但是,那我们也得一定说得还是要力争上游呀。所以我想,大家就是说对这个净土法门有几点,你不信试一下。第一个,我觉得执持名号,平常你看我们有一个十念法,咱们码头不是有一个慈云庵嘛,慈云忏主所做的十念法。

这个法用不了多长时间,你早上起来就洗漱完了上殿之前,就是搭衣服之前,或者是到了集合,或者到了大殿里边,就拜佛的时候甚至都有可能完成,就十念法。默默地念一下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子,完了一进一出一口气,能念几声算几声,哪怕一声你也不要故意拉长,也不要憋气,能念几声算几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进一出一口气,念十口气,然后愿生西方净土中。每天如此,这就是往生的正业。你不信试试,就二十四小时一次,大家想想,这个频率是很高的,我们其他法哪个法能够二十四小时一次,除了吃喝拉撒这个老要来把我们拽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但是你能够把十念法每天尝试着,这个法有个要求,是质量要高,尽形寿不断,这就是一种执持,你一天不落,能把这个一直到尽形寿临命终时,这就叫不退。二十四小时一次,慈云忏主的早上十念法。如果说再要多一点的,十念法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一个打保票的,打底的嘛,这就是他给这些上早朝的这些大臣们设的这个法门,但是这个法肯定是能往生。再其他的,那我们就念珠在手,蕅益大师就说了,说刚开始就觉得说想不拿这个念珠,估计还是吹牛,你念珠拿得多了以后,你自然而然你就把玩着它,转着转着,这佛号就跟着转出来了,这也是实情实景。那一天你如果有个计数的,你稍微计一下数,我尝试着慢慢说当真,如果我不完成今天这个数,三千也行,五千也行,一万也行,那我就不罢休,天天如此下去,它也是一番风景呀。

但是所有的这些,我们现在讲到信愿行了,最要意识到,就是执持名号质量怎么提高呢?就是要意识到名号的功德。我们现在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就要觉得,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句,真的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你就越念,念一句就觉得赚了数不清的钱一样,就真的跟数钱一样。你说我们现在有时候数钱数得没意思,那是因为钱可能不是给自己花的,你如果说数钱这个钱是给自己花的,将来一定有大用的,数的时候你一定数不错,也不会分心,都不想歇。这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越念越得劲,如果能够进入到这个良性状态,源源不断,就是执持,无上的执持。这个人人都可以,当下就可以。所以这是讲到的“执持登不退”。可是在娑婆世界退的很容易,坚持几天就不行了。

好,我们再往下看:“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这里开始讲什么呢,讲这个行门。既然讲到信愿行,那么行门有很多,前面提倡一下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可是还有助行有正行,有正行里面的助行,和正行里面的正行,最主要的就是念佛。可是这一段是讲到行门里面的助行,其实也是作为一个衬托,为了衬托这个其他的行门和持名的这个胜劣差别。所以你看,一开始讲到说,经典里面讲到有各种的净土行门,随着每个人的根机,根性,你去修吧。

像这个观像,观像就是指的观像念佛,在《般舟三昧经》里面最主要的就讲观像念佛,观像方法。《般舟三昧经》那会儿跟《般若道行经》是同期翻译到东土最早的般若系和净土系的两大经典,所以你看这个缘起是非常微妙的,我们东土的修法几乎就集中在禅净两门。那祖师们当时在翻译经典引入这个法门的时候,他们就是具足了这个慧眼,一个是翻译的《般若道行经》,另外一个就是《般舟三昧经》。这是叫观像念佛。

观想,就是指的《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六种观法。这个法门实践呀确实,你说为什么,其实祖师们有很多的也是凡夫呀,可能出家的时候业障也很重,他为什么后来能够奋发地一下子成就了,有可能修行只要你一段时间能够真的冲出去,他就冲出去了。你比如说就这十六种观法,我那会儿讲过一遍《观无量寿经》,也没怎么真正地纳入观,就光这么讲一下琢磨一下这个义理,法门实践,我就觉得真的是长期能够出成果,就短期的你体验一下都有心得。

你看我讲到这个《观无量寿经》的时候,我就注意到,里面有一个要求,就是他观到日落也罢,水观也罢,西方三圣,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他都有一个要求叫什么呢,叫开眼闭眼,就是眼睛开合之间不能够移动,这就算这个观就修成了。那我们现在,你如果依着,你看其他的也不知道,就《楞严经》里面不是就有一个带妄出真,就依着闻性,我们开始也给大家讲过,一直我也走到哪儿都喜欢跟别人分享这个。就依着这个闻性向内反观的时候,其实跟观西方极乐世界开眼闭眼不能动,向外反观,依附着闻性如如不动一模一样,一个效果,一个定境。佛法永远都是一个法,没有二法。十六种观法,没有一种观法不是为这个服务的,所以后面讲到无上的方便。

那这里再讲到说“礼拜供养五悔六念”,那这就多了。像“礼拜供养”的话,《普贤行愿品》里面十大愿王讲得非常到位,礼敬诸佛呀,称赞如来呀,广修供养,这就是礼拜供养。“五悔”是什么呢,一般在教义里面,五悔是不仅仅指忏悔,除了忏悔以外,还有什么呢,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它是一套的。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后面这四个也是有忏悔的功德,也能够灭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有毁犯的时候,忏悔说你读诵大乘经典,你发愿回向,你流通法宝,等等这些都属于忏悔能够灭罪的功德。那这里讲到的这个五悔里面的忏悔,这是专指忏悔。像这个十大愿王里面的随喜功德,就是指的五悔里面的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指的五悔里面的劝请。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就是五悔里面的发愿。普皆回向就是回向。所以十大愿王其实跟这个五悔,它是开合的一个关系而已,都在其中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六念”,就是指的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和念施,就是布施的施,这是通常在这个教法里面罗列出来的行门。具体的,他这里的六念法门,说严谨一点的话,还跟咱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个法门还是不是完全是一套,他这只是说修一个六念门,是从这个净心而言的,从这个自心的修行的本位而言。那么这里讲到说“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就是刚才讲的这些修法,如果你一一都能够成就,什么叫“一一行成”呢?就是一定要成就。成就有好几种状况,一方面,比如说你随便启动了一门,你能够入到一行三昧,就是忏悔也罢,忏悔你忏得能够见好相;供养能供得你已经整个就无障碍了,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起这个供养心,没有一点悭贪;只要你哪一门能够修得成就了,这就叫一行三昧。

所以你看我们其实每个道场里面的师父,他每个人都有一套法径,仔细观察能看得出来。习气其实就是过去的法,敲法器你擅长敲什么也是过去的法,这都属于一一行。甚至世间法,你像现在的球赛呀,比跳水呀,乒乓球,那都是他们所修的法,只不过他们在这个法上如果说修成王,到了冠军,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我们现在也是,你真是能把两堂功课上下来,一堂不落地真的把这个当作,我就要咬着这个一行到底,这就叫成就,一个道理。所以说这里讲到的“一一行成”,就是只要你一行成了,回向,全部就是往生资粮,就是一念回心,即能往生。这个真是你一门行成了,可能净土的信愿持名也不在话下了。

你看又说到了,我记得那会儿云门寺的那个老和尚,又讲到佛源长老。佛源长老临走的时候,大概他这辈子也是悲心太重,替这些弟子们担的比较多,所以他身体也是有一些病痛。病痛有时候疼痛来的时候,他还不忘摄受这些徒子徒孙们。我听他们说的,说他一晚上在这哼哼哈哈地疼得不行了,一会说你给我过来揉一下,说揉胳膊不对,骂上了,说是在左胳膊,右胳膊上下这疼,反正揉哪哪不疼,总是揉得不对。最后骂着骂着,把这个弟子给骂哭了,他又在那偷偷地笑,说你这点都受不了了,我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的。最后可能走之前,真的有一些疼,那么他有一些常亲近的一些,也是上首弟子吧,心子,他就,这是我在旁边听到的,听到就说了一句话,说:“师父,实在不行了,就往生西方吧。”

你看就这么一句话。按照常理说的话,那云门宗所谓的天子嘛,他们的眼界高,谁跟你说什么婆婆妈妈念阿弥陀佛,什么信愿行,不讲这些的,从来连这个话都不提。你跟他讲,一样的云门寺还出来一个原来是我们同学,他就说,哎呀,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怎么好,他一回云门寺都是被排挤的对象。人家说什么,说看见你就退道心,就这种活法。但是一旦到紧急关头,你看信愿提都不用提,本身就是具足的,就跟这个事就是真的一样,这还用说吗?说:“师父,你实在不行了,就往生极乐世界吧。”就是意思不要受这些苦了,就舍报吧。往生极乐世界那是肯定的事,不会没有嘛。从来都不提,说不会没有,这就叫做一一行成,这就是行门成就。

行门成就,见解成就也是行成呀,皆生净土,一念就往生,这就是一种一一行成。所以我们理解要把它多样化,不要死执崖板。还有一种行门就是成就功德,就是我所有的行,一一行成,哪怕我今天我就捡了一分钱放到功德箱,这也叫一行。一一,一一,就每天都是这些善法行,所有的都回向往生,也能转为净土正业,这也叫一一行成。再一个,如果说你的信愿持名的这个行,你的真信切愿之行成就了,那么所有的这个行都被你的真信切愿可以点铁成金,全成了往生资粮,这也叫一一行成,所以到此才叫做“皆生净土”。可是要知道,所有的诸行重在回向,要回向。回向和一一行成,到了极乐世界,依然还是执持名号。依然还是执持名号。

但是说到这里呢,这些法门虽然都能成,可是下面的条件出来了,大家来看:“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是所有行中持名之行的殊胜,相对所有行中诸行的劣而显它的胜。为什么呢?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你看其他的法门来讲,你有时候收机不广。什么叫做收机不广呢?有的人你给他弄这个他就修不起来。嫉妒心强的人,你让他修随喜,他就受不了,他明明知道是这个,我最有这个体验了,明明知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你就觉得眼红呀,受不了呀,觉得他比你强,你不服呀,这个烦恼你控制不住呀,你的习气浓呀,这就上不了手。恭敬心弱,我慢心强的人,你让他修礼敬恭敬,他做不到呀。就跟那个典故里面,不是原来是他的家里的一个小丫鬟还是什么的,人家最后都修得当了和尚了,他过河的时候还骂人家,意思说你是个小奴才,最后把这个状都告在佛陀那儿了,佛陀嘱托了说,你不能够再这么叫他了,他依然叫他小奴才,他修不了。那吝啬的人的话,你让他修不要说舍了,他普皆回向他都舍不得。那好多居士同修不就这样吗,读一部《地藏经》,读一部普门品,生怕这个给家人回向行不行,先回向谁,再总回向行不行,最后就说你普皆回向,你不要给自己,全部舍出去,受不了。可是只有十回向修圆满了才能登地呀,过不去。所以这些法你修不了,为什么,虽然皆能上手,可是都能从中生障,就障碍,这就不叫做下手最易,收机最广。

这里讲到的持名一法,为什么说“收机最广”呀?一切人,但凡你是个活人,什么古来讲到的说,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只要你都会念,都可以念,任何根器,而且连文殊普贤这样的菩萨他都发愿往生,还有比这个高的吗?不要说我们现在一般都容易只锁定在人道了,还有鹦鹉八哥念佛还烧出舍利的,这算低的吧,畜生。九法界全部都是会归这个法界之都极乐世界,这就叫“收机最广”。

“下手易”,其他的不讲,我们就光说两个层面,一切时,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你不一定呀。你一切时,你比如说修这个礼拜的法门,一切时一切处,你礼拜的时候你不在殿堂里边,你在大街上你去拜一拜,肯定有人就上来要问你个什么所以然。也有的法师这样发心,说从哪儿朝山朝到哪里,或者他要经过市区,或者有几个护法跟着,最后就引起注意了,觉得他想在搞什么干什么,一下子就围过来就问上了,所以这就不方便了。我原来在北京的时候,也是你说礼拜,刚才讲到,他说礼拜就可以,都是礼拜,我说你地铁里边你礼拜一个看看,马上把你轰出去了,以为你是唱小曲要钱的。所以说这里都属于下手不易,不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念一句阿弥陀佛现在成为学佛的标志了,打个招呼,再见,都叫阿弥陀佛。一切时处,在静处也可以执持,在不静处依然可以默念,这就叫“下手易”。下手最易了,但持佛名,可以了。这就叫事妙。就是从事相上来讲,就这么殊胜,就这么妙不可言。持名一行为妙行,这叫做事上来讲很妙,就是现前的操作手法。

从理上来讲更妙,后面讲的就是理妙。“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排比话呀说得一点都不夸张。首先我们来看,这段话里面大家看出来第一个信息是什么?“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无问自说意味着什么?十二部经里面有一部叫无问自说部,这个一比喻大家就明白。无问自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没有人启问,佛都按捺不住了。前面讲佛说佛说叫畅佛本怀,他都等不急了,一看到因缘成熟了,赶紧就说,不问,问不问都不重要。如果说俗一点就犹如什么呢,我们听法的人从卖方市场转成买方市场了,知道吗。原来商品紧俏,得顶礼佛祖右绕三匝,这样才佛才放光现瑞,才开始尔时佛告谁谁谁,你还得请法。现在这个法是佛主动就给你说出来,就是求你听吧,就是卖方市场转成买方市场了。你没有问,我还在说,可见这个法的殊胜所成就的甚深因缘。没有问,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全盘托出。所以大家想想,如果不重要,一个是极大利益,二一个非常有必要,为什么?眼看着将来末法时期就靠它了,这叫“无问自说”。

这三句话大家来看,“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这是从什么呀,从行而言,行门行持的行。“了义中无上了义”这是从教门而言。“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从理上而言。第一方便,整个佛法讲,常说很多方便,如果大家读《法华经》,里面说一代教法不是只有《法华经》才叫做“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法华经》也是方便,它属于究竟方便。正直舍方便,舍了方便说究竟,由这个来显现方便。那如果说整个从《华严》到《法华》中间的一代教法都是用嘴说出来的,如果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言说,但无实义,那么从语言的表达上来说,这只是一个为了让我们契入到这个无言之教,不说之法,所以所有的说都叫做方便,没有一个说是真实的,为什么啊?不是最后才说空拳诳小儿嘛,这叫做大方便。

从广度上来讲,就是没有一样不是方便,真如实相不是从语言表达出来的。最高方便是什么方便呢,就是禅宗。我们在开始给大家讲八大宗派的关系的时候就讲到,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就是不说方便的法,把究竟转过来用作方便,究竟法就是这个,直接扔给你,你就依这个为方便,直接往真实上会,这叫最高方便。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叫最低方便。就是实在不行了,你不要说你赞叹三宝,说了佛字,无意中待说不待说,无记地说了,你带着恶念说了,带着诽谤心说了,都叫做方便,所以你看有的祖师爷们写完著作以后,最后说什么,愿回向说,愿什么呢,赞谤皆成佛道。

就是你诽谤我著作的这个论点,你也得带个佛字说点佛法,也将来要成佛。这叫最低方便,就已经门槛就降到只要你来,沾上边就行。所有的都是方便,可是呢,一切行方便、理方便、无方便之方便中,净土的南无阿弥陀佛为第一方便,大家参究一下啊。念念即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即佛的时候已经不落语言了,也没有取舍了,你也顾不上什么高下了,也不依次第了,这就叫第一方便。忆佛念佛,即心即佛,还有比这方便的吗?就是不在方便与不方便上论了,当体就是佛了,不落第二话头了,在妙高峰顶了,就这么个方便。没方便的方便叫第一方便。

这里讲到的“无上了义”,“了义”就是显了之义。为什么这里叫无上了义呢?哪个法门能够直接摄凡夫成佛啊?大家想想我们每天都念说“不历僧祇获法身”。只有这个法门才担当得起不历僧祇获法身,每天我们念的只不过是愿力而已,大概是生生世世念这句话,念得今生能够入到净土法界,这才是显了的无上第一义谛,叫做“无上了义”。

“最极圆顿”这是从理上来讲,念佛,念心,佛心,心佛不二,就是不会再落到偏的呀,渐教呀,小教呀,都是圆融圆超之法。前些天我在讲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时候,还真是又从思维心中又有一点跟进一点体会吧。你看一般我们以前讲到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最深的讲到就是说,我可能现前见,就是我入的念佛三昧嘛,像圆通章里边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了,啊,那就现前见了,不要等到临命终时了,净土成就之时就是现前见时。好像当来见呢,是等到临命终时或者往生之后,这叫当来见。跟诸位法师说一下,其实现前见在什么时候见呢?念的时候就见,不用等到成就三昧的时候,只要你一念念佛起来,我们在念的时候呀,就是忆佛念佛,只要你一念心念佛的时候,是心就是佛了,《观经》里面讲到的。

是心就是佛了,只不过我们现在因为是肉眼凡胎,看不见这个根身器界,密随心转,看不见。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发生。所以真正的,我也讲到说真正的往生的时候,就跟生病了一样,其实我们一念病起来的时候,不是说检查出来的,是病起来的时候已经病就在了,我们的心就病了。那我们念佛的时候,只要你心在念了,佛就在,现前就见了,现前就是了,这就还有比这圆顿的法吗?就看你能不能从此生信,生真信,真能生了真信的话,那真的是就是别人劝你不念佛,你都要念,你不念别人都不信你不念。我们一切的听闻佛法,增上因缘,就是为了往这儿会,因为现在还不够。所以为什么我也很感恩大家、感恩常住呢,我也是得到这个无上的机会。因为讲一遍的时候,我自己更加地在受益。

那这里下面就讲到说:“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这是做了一个比喻,清珠水呢,我们现在世间的福报浅了见不着了,这是古人的话还能见到有一个清水珠。清水珠的话放在水里面,这个水就清下来了,就好比说妄想中有一念佛号出现,那么这个珠有清水的功能,佛号有什么呢,让这个乱心沉静下来,佛号有成佛的功能,有静心成佛的功能,这是一个深深的譬喻。

再往下,“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这是最后一个总结,所以说三资粮的修行方法就是信愿行。我们讲到真如实相为体,现前一念心性为体,要入这个心性就要往生。那么怎么往生?凭信愿持名,就这一系列。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信愿持名叫做“一乘真因”,一乘真因就是也是正因,也是唯一的因。信佛、愿成佛、念念念佛之因就叫“一乘真因”。如果你这样念念念佛,那不成佛成什么呢?什么都成不了,这就叫“一乘”。就跟我们《楞严经》里面讲到的说,修证了义、了义修证,是一个道理。《金刚经》里面讲的,实无有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真正的发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是一个道理。所有的起点跟终点它是一个水平,就叫一乘真因。

那如果我们把这个信愿持名的心配一下的话,确实叫一乘。为什么?你看我们大家听过《劝发菩提心文》,《劝发菩提心文》也是净土宗的祖师省庵祖师写的。那里面讲到有正、邪、真、伪、大、小、偏、圆八种菩提心的差别相。其实我们这里的菩提心,从信愿持名就把菩提心全部体现出来了,为什么有时候有一种误区,说好像自顾自地发愿往生有违菩提心的发起。大家要明确,信净土就是大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它不是小乘。愿往生就是真菩提心,正菩提心,因为还有伪菩提心和邪菩提心,愿往生就是真菩提心和正菩提心,念佛就是圆菩提心不是偏菩提心。所以信愿资粮就把《劝发菩提心文》的四种究竟菩提心全部已经摄在里许,这才叫做一乘真因,一点都不少。

那由于真因所感生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呢,后面还会有讲解辨析,但是它这里讲到的“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梵网玄义》是蕅益大师的著作,应该是。《妙宗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四明知礼法师,里边详尽地讲过四种净土,就是从我们现在在凡圣同居染土,极乐世界是从凡圣同居净土,一直到常寂光净土,四种净土的差别相里边有过讲解,所以他这里讲到的,这里就不再复述了,从后面经文中也有给大家展开的讲解,这里就是“当略示耳”。到这一句,我们也把《弥陀经》,蕅益大师讲到的“明宗”最核心的这一大段也给大家讲完了。

下一讲来讲的话,我们就要讲到第四,五重玄义第四明力用。就是它的功德吧,能产生什么作用。你看这里讲:“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这个退的这个难受劲儿啊,真的是没有进过的人不知道退的悲哀和凄惨。其实我们现在不要说佛法了,世间法,就是娑婆世界整个就是一个退的法界。我跟他们世间的人也讲到说,你发了财会破产,他原来听不懂什么叫做三不退,为讲那个圆证三不退,若破产就叫破就叫退,股票眼看着涨涨涨还想更涨的时候,“啪”地就跌了,这就叫退;感情以为很牢固,大后方给你持家操持家的,突然间变心,出了轨了,这就叫退;生病以为治好了,以为钙化了,突然间又发作了,还叫退。所有的一切身心世界就是一个退的法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最根本的功德就是能够得不退。

那好,关于不退的具体的力用的内容呢,我们下一讲来讲,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大众,阿弥陀佛。

0:00 / 0:00
弥陀要解1
弥陀要解2
弥陀要解3
弥陀要解4
弥陀要解5
弥陀要解6
弥陀要解7
弥陀要解8
弥陀要解9
弥陀要解10
弥陀要解11
弥陀要解12
弥陀要解13
弥陀要解14
弥陀要解15
弥陀要解16
弥陀要解17
弥陀要解18
弥陀要解19
弥陀要解20
弥陀要解21
弥陀要解22
弥陀要解2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

「十念皆生我国愿」该如何理解

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就是十念皆生我国愿。有时候会...

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我们常常说净土法门圆顿,在教理方面,我们要深信一念...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我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

多诵经少念佛这样对吗

问: 最近从北京来一位年轻的女居士,叫我们这些老居...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护念着我们

今天和太太(指奶奶的母亲,系我们当地的习惯称谓)通...

犯邪淫戒后,信愿持名还能往生吗

问: 请问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愿持名能往生吗?...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心灵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容店,这美容店的作用的确不小...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百万佛号闭关体会

生死苦海,唯佛法可度;诸法门中,唯净土为最。生而为...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

【佛教词典】八篇

(名数)具足戒分类为八种谓之八篇。...

【佛教词典】掌果

(譬喻)掌中之庵摩罗果也。以譬物之易见。止观一曰:...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净土法门特别谈到出世...

【推荐】念佛人如何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问: 印光大师常常用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来鼓励学人...

准提法门的修持法

修持准提法门,可以使我们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不...

【推荐】道源老法师为临终者的助念开示

大德,我现在要向你讲几句佛法,希望你静下心来听着。...

「念」字,万万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

「八风」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

活在当下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