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好,各位今天有缘同来的各位同修,各位莲友们,请大家先跟着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又是我们学习这部《净土十疑论》的时间。那么今天是我们讲这个《净土十疑论》的第三讲了。每次有时候我因为讲法出来的多,那么总到一个地方或者说开始,或者说末后都会有时候会参考一下这些祖师或者大德们的圣言教,调整一下我的心,在我自己出来跟大家讲的时候,也会分享一下,把我们的心有时候从任何一个角度,或者说任何一个地方汇聚到此的时候,有时候心不一定能够步调一致,不晓得大家是否如此?有时候甚至我来讲法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我就想说,我们来学佛,很多时候或许你正在学得比较相应的时候,它就会来更多的这个障碍,这个奇怪的很。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管有多么要紧的事儿,或者不管多么头疼的这个因缘,你一定要把目光锁得大一些,包括特别是我们专修净土来讲,一定不要被眼前的这个一下子给迷局住了,一迷局住了就会钻进去,一钻进去出不来了,就马上把所有的包括我们大的因果、见地,包括我们求往生的这个信心,它马上就会被湮没。
所以说我们有一个词叫做舍弃今生,当我们的发心和现前的因缘有冲突的时候,你学会一招特别好用,就是说我确定在这一生的修行过程中,是为了确保我将来能够成功地往生,确保我将来能够成功地超越这个凡圣的这个阻隔。所以就这点来讲的话,马上就说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眼前这些事情,可能都是,对于解脱来说都是一种障碍而已。这样的话把心提起来,那么有时候就会有很好的受用。要不然的话,一天行,两天行,一次两次也很那个觉得还可以,久而久之人人都会疲厌,人人都会生退心,这就是凡夫的习气。在讲第一疑的时候给大家说了,我们这个世界、恶世界、烦恼强,典型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境。
要学会这种观照方法,就是舍弃今生,舍弃当下。一定要把目光和心力提升到今生此世,前因后果。要为未来事做准备,那么比如说我们的出离心,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地镶嵌了许许多多我还想怎么怎么样,我做这个事、我修这个行、我学佛,甚至有的大修行人在相上而言,比如说闭关吧,一般人是闭不住的,比如说大这个相续的每一天做一些大量的苦修等等这些,可是一旦有一念,这个是特别不易觉察的,就是有一念的这种有求,这辈子希望得的、回报的任何层面,不管是名闻利养,这是很俗了,甚至有的人就是说对这个修行的这个所证的境界上,始终揪着不放,都会把它变为一个无限放大的障道因缘。所以说有时候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形的时候,我们就尽量把心往起提。
上一次我们在讲《净土十疑论》,给大家讲了第一疑,就是这个发心矛盾,就是说一个是成佛必须要有大悲度众生的这个期许愿力。那么可是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只仅仅提倡大家一定要往那先自顾自地走,所以在这种表面看似的矛盾上面,其实隐藏了真正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和这个就是说在发心上的差别相,要我们理清楚我们现在是什么水平,应当如何修。这是第一疑所解决的问题。
那么今天开始我们来讲第二疑。大家拿起这个,给大家印的法本来看,一起来看。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你看这一疑,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叫做什么?教理原则疑,也就是取舍乘理疑,就是大乘小乘的乘,到底在我们的佛法的这个根本大的这个性空,我们都说空门,一说学佛就四大皆空,一说出家就遁入空门。那么可见佛法讲的这个诸法空性,这是它永恒的旋律,确实是它的一个教理的底盘。
那么这里这道题就矛盾出现在这里,就涉及到根本教法的一个原则,就是从佛法的空性而言,一切法不可得,我们常说不二法门,在《心经》里面又说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佛法里面上一讲的时候,要证到无生法忍。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最高境界的指导下,为什么这里又要开始有取舍,极力地提倡我们要取极乐世界,舍娑婆国土,极力地提倡我们一定要离开娑婆去到极乐,这就有去来呀,极力地提倡这边太苦了,处处是染法,极乐世界乐莫能名喻,皆是念法念佛念僧,清净,这是又有染净之别。
那么没完没了的相对待,这恰恰是我们现在障道,二元对待的世界里面所有的凡夫视野,那么跟这个又怎么云何通?你看古人在提问的时候,他是非常有板有眼的,就是说你要问你得有教证,教证就是有佛的圣言量,你得答,你也要有理有据,所以你看这里问到说,这个又经云,他就引出来经文里面说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这是在《维摩诘经》里边特别有名的我们随便一引就说,心净土净,是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智者大师非常有智慧,为什么?就是说因为当时,就是这个《净土十疑论》出来的时代背景,随着每一部经典、论著的往东土翻译,大家每过来一部马上群起而去追随研习、学习、修学。所以在这种大的思潮中,他马上就引发一种我们常说的人的这个本性,确实是喜新厌旧、贪多。一看来了部新的经典,马上大家都去学,那么在这种大的教理的大背景大讨论下,它也会有弊病,就是在教理的教证方面,很多当时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各个层面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阐述角度不一样。那么就貌似的这种矛盾在这里面频频出现,这一疑就典型的把佛法的核心,诸法无生,万法皆空,跟这里一定要生极乐,一定要有娑婆和极乐的对比,这不是空不掉,而确定只生吗。这一题就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解答。
当然智者大师非常有智慧,我们再往下看,大家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循着这个论文来往下看,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个智者大师确确实实是过来人,在他这样的一种回答中他是非常有层次,特别的就是说专业,我们可以说。因为在这个教理的相互辨证中,它有两个诀窍就是说当时回答问题的有两门,一个叫做夺破,就是你问这个问题,我首先从根本上你这就不成立,夺取的夺,这叫做夺破,破你的这种怀疑。还有一种叫做纵破。纵破就是纵然已经夺破的时候你的这个理根本站不住脚,纵然你讲的这个道理有几分道理,那么我们循着你讲的道理,咱们再往下走,走的是错误之处,这就是说叫做纵破。纵然你说的对,按你说的等等等等说下去,最后还落一错。
那么这里其实讲到的有二义,一者总答就叫做夺破,二者别答就叫做纵破。这是当时你看咱们去有时候去藏地参访的话,他们不是有,见过那个辩经吗?就是来回小喇嘛师父在那一拍掌,整个就是你说一语我说一语是来辩经来回。其实在汉传的教理讨论上,虽然汉人比较矜持,可是在这个文笔上的相互讨论上他也有一些印度传习过来的方法。纵破、夺破就是当时最为中观所用的方法。
那么这里智者大师就开始首先是总答者,怎么说呢,一句话你看,你说,就是说假如说一定说抓住这个不能取舍的问题,那么你说这个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不是说舍这边求极乐吗?那你说既然说平等法界中没有一个取舍对待,没有一个凡圣区别,那么空性中它是不可以舍一个世界求另外一个世界,这是跟理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你执著不求极乐,那必然你要执著还住娑婆,那么你不取舍的说求到极乐世界,那你现在这个一定执著住在娑婆不求西方,是不是还是一种执著呢?所以这里你看,你说我不中理,你执著此还是舍彼著此,还不中理,你认为我舍此执著彼,可是你现在是舍彼执著此,一句话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说这种夺破来讲充分说明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的语言分别都是戏论。大家可能如果有研习过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里边就有很有意思的回答,就是说《弥陀经》里面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结果就有人问说为什么极乐在西方?为什么不在东方?为什么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就会这样问?当时蕅益大师就给回答说,此问非善问。为什么?就是说如果佛说在东方,他又问为什么在东方?而且过十万亿佛土之外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之外,那极乐世界就在东方,指方立相的,它是佛说的,以佛眼亲知亲见的时空坐标,所以这就叫圣言量。
在这个辩论的这个辨证中,有时候我们要依照现量,就是现实世界大家都共同有目共睹的这个现象,或者说大家同为遵守的道理,那么在这两个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决定要依附圣言量,一切以佛说的为标准。《净土十疑论》后边还要讲到别时意的时候,那就有佛说的经典跟菩萨造论就有冲突,这个时候到底是听佛的还是听菩萨的?这我们就要搞清楚,这就叫做圣言量。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这个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真的不是特别容易的事,特别不容易。为什么虚云老和尚在圆寂之前给弟子们留的说,怎么样去弘扬佛法,他老人家也没有违背说这个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的原则,就是他讲到说,如果有人来问你,以有问,那么你就用空来答,如果有人用空来问,那么你就用有来答,一个是空,真谛,一个是俗谛,他以俗谛问你就用真谛答,他用真谛问你就用俗谛答,总归不出什么?因果和心性。因果就是我们看见所有的现象,这就称之为因果。心性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在哲学上、形而上摸不透,解不开的,绝待于语言和思维的那个绝待境界。
可是在哲学上把它描绘为形而上,在佛学上大家要记住,只有佛教,为什么它的珍贵之处?就是我们可以修,可以证,可以入到这个境界里。它不是形而上的,确确实实圣人就住在这个境界中。所以说我们在弘扬的时候,印光法师就讲过,为什么说大非易事?你如果光说事儿、光说俗谛,光说因果,上上根器的人听多了他烦了,每每厌闻,讨厌、不喜欢听闻了,但是如果你只讲理,玄妙至极,真空妙有,缘起性空,真俗不二,性相圆融。你只讲这个心性,中根人和下根人他得不到利益,而且往往容易导致我们现在的人就是踏有谈空,妄谈般若,就是好说个玄妙的,结果心性跟不上,说得那么美妙可后脚跟跟不上。
你们可知道,我也算个专业修行者,这后脚跟跟不上特别惭愧,你看我来讲经之前,我又生烦恼了,把我一个徒弟给骂了一顿,这就没忍得住,这就说明上当了,骂着骂着心里知道上当了,控制不住,那怎么办呀?只能调心说,我发心要调服它,让它破这个业障轻点,这都是一种设想,实际上还是烦恼生起。所以这个光说理的话,你理谈得那么好,跟不上,那就怎么呢?中下不能受益。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只在理的层面,那么可是如果你讲理,你的理能不能会的上去?你可不可以在事上面显这个理?理上面来融这个事?那么就从因果缘起的万象,森罗万象的现象中来窥到这个当体无生的空性,如果这两个,你把它完全割裂开来,就是一个圆球掰成两半,就是这个问题就出现,你看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他认为这是一半,可是你现在让我们求生净土,炽然要往生,这是另一半,这就在心性上没有解决了会通,没有圆融起来,为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觉得说,好像此生彼灭,这就是一层生灭,那么老以为佛证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中,是格外另存了一个这么样的境界,跟这个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学佛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告诉诸位。这就是这个会不过来,我老走到哪里就讲到说,埋没了很多修证上的英雄豪杰,就是不能说可谓不精进,不能说生死心不切,他就是这个透不过来。
所以为什么我们发心要正,知见要正,信心要纯呢?就是过去你参杂了自己的第六识的妄想分别,来会这个纯净之理的时候,只要差之厘毫,这个因种下去,你在前因后果生生世世的相续学佛闻修中你怎么也跨不过来,大家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触?反正我是讲法遇的太多了。我可以不怕大家见弃的讲,因为在座的,诸位都是居士同修,我告诉诸位,大家也不要有男女的这个区别,可是业力使然,因果确定,它确实是这样。
首先悟这个理,就是不是皆是如此,可是绝大时候基本上就是在家众不如出家众,怪得很,出家他就再怎么有时候,他的习气多,他这个东西他生生世世熏得多,般若缘深,所以你就是稍微给他讲一下、点一下他马上就过来了。
那么在家有时候居士去了,掰开了,揉碎了翻过来越讲越糊涂,把我都讲糊涂的也有。再一个女众不如男众,这也是确实,为什么,女众因果线上有时候我这个初机的时候讲这个法,大家接受不了,又觉得说佛门重男轻女,不是的,是说女众确实在因缘转化中是没有男女相的,这都是我们的妄想,那么在这个男女的轮转过程中,男的变女的,女的变男的,取决于一个什么决定你是女的?什么决定你是男的?就是你的情见,情浓了就是偏向于女的可能性多嘛,情淡了那么说明就是为什么世间总归是男人能够拍板、或者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劲卯足了,就是情见淡。女的一般都是把情感、家庭、爱情当做信仰一样的去依附,所以她就是柔情,这个多情总被无情恼嘛,这个就决定了男女在投胎的时候这是会参与业力的确定的。
所以由于这个业力使然,她在这个悟性上会差一点,当然不是人人皆如此,也有女中豪杰的。所以我们说出世丈夫,他不在几根头发或者性别上论,就看你的悟性。所以这里讲的这个,就是说对于这个性相圆融不了。那么这里智者大师在这个总答的时候就抓住这个取舍的问题,以你之道来还你之身,你看,既然你说取舍,那么为什么说我这么讲你认为是取舍,你倒回来讲难道不是取舍吗?所以我们在有时候学习经典的时候,大家记住最上上的知见就是两个字随顺,随就是追随的随,顺就是顺畅的顺,随顺是什么意思?就是依教奉行,就是如是我闻,每一部经典一开始都有如是我闻。
什么叫随顺?我们要知道佛在讲法的时候,他绝不是给我们来夹生的法,对吧,也是给个半成品,也不完全还是来料,还没有加工成,他所有的法全部是立足于量身订作我们现在的本位,所以你在这个,他呈现出来的这个,比如说给你今天做的饭上,你在上面还再说他是有没有熟,或者炖得太烂的时候,都属于妄想。为什么?他今天给你端的这个法,这个大餐,就是已经给你量身订作好了,因为他是无不知无不见的人,当下就锁定你的状态,为你量身订作之法,那么你在这个法上,如果你再加、再减的时候,就等于我们说是妄想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学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佛说是在西方,确定就在西方。佛说十万亿佛土之外,不多不少不是十一不是九,就是十万亿,佛说我们应当以信愿炽然地求生极乐世界,那么你就不加思索全盘信受就可以了,这就叫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是最上上上上的根器。
那么当我们在这个上面你看,这不是讲到了嘛,如果说你又觉得说为什么在那儿?为什么要取舍的时?已经你自己也在什么?陷入到一个跟他所问,你的答跟他所问的,两个人同时又陷入到二元的这种分别烦恼中。所以这里你看说,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下面一句我们要学一下的,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是什么?断灭见。遇过这样的人吧。咱们也不说求生极乐世界这么高妙的深度的法了,就有的人说你信佛吧,说我不信,我为什么要信呀?我没有信不信,我心里有。常会遇到这样的话,确实你心里有吗?你有啥呀,你就这会自以为是的有点儿而已,你就是有的说我不信,没有人没有信仰,他自以为没有信仰的人他也在信我没有信仰。一个人的生命当下的存在,一生的过往中,信仰是这个生命得已存在生存的唯一的主动力,可能我们对于这个话还是不能够到位,大家慢慢去琢磨,就是每天我们的活着全凭信成就。
那么这里就说了,如果你执著说我不生这边也不生那边,那就是断灭见了。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法义上大家要知道,比如说下面你看引到《金刚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什么叫做断灭相?这个断灭相在我们佛法里面叫做顽空,又叫做断灭见,这是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为障道、最危险的一个见解,就是在口里面说。
《金刚经》里面有好多畅快的言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等等这些朗朗上口,一听就相应了,问题是这个相应是什么?是你的妄想跟他找借口的相应。很多人就被这个上上的醍醐在他一听转为毒药了,他不会理解应无所住还有而生其心,他只知道诸相非相,还不知道前面有诸相,后才有非相。他不知道这个怎么说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只说虚妄,不讲凡所有相。这样的话永远就跟这个问题的毛病出在哪里?把一个圆的掰成两半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还以为说自己好像见解很高妙,就是不知不觉地就堕入到断灭空性中了,断灭空就是说也不求此,也不求彼,那大家想想你去哪吗?我们把这个问题好好琢磨下,既不求生极乐,又不留恋娑婆,那么你去哪?大家想,众生这个因缘果报,要么你就依照轮回,贪嗔痴生在娑婆三界,要么你就依解脱信愿行往生极乐国土,这两个地方不去,你去哪儿?大家仔细琢磨能去哪儿呀?除了凡就是圣,你还有个半吊子的脚踏两只吗?但凡我们成佛了,业尽情空了,他也是现证遍法界华藏世界海,你以为成佛哪都没靠处了吗?他只不过是把所有的靠处都给盘活了,无处不在,所以才体现得无有所在。
那么我们凡夫的体现,哎呀,无有所在,就以为佛一下子青烟渺渺地化为无有了。既然业尽情空遍法界,生到遍法界的纯净国土,那么就说明什么?极乐娑婆全在遍法界之中,何妨它既在娑婆而往生极乐?大家想,所以既然遍法界心无碍了,那么你不生极乐就属于有碍,你留恋娑婆也属于有碍,所以你随顺了诸佛的真实教诲,生到极乐而跟娑婆不隔,顿开佛慧的时候,就是开了整个我们常说的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的证到这个遍法界的时候,何妨又在极乐又在娑婆,这才叫应无所住而遍法界生心,这才叫十法界森罗万象,凡所有相没有一个定相、全是相。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核心点你如果透不过来,这个缘起性空你永远就是,咱们也不说证、也不说悟了,你理解都理解不了。
特别是大乘的这种玄妙的这种理,讲起来的话,有时候我们就是听着痛快,听着相似的痛快,确确实实他住不到里面。所以从这个性的理解上,我们往上提,在以前祖师们在会通这个的时候就是说什么?说这个娑婆世界也是我们自心的这个秽所感的,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自性的这个净所感的,那么我们厌离这个自心所感的秽,欣求这个自心所感的净,净秽取舍,取舍到极致的时候就是无取舍。
如果你只守着不取不舍,那么就是执理废事,就是执著于这个断灭的理,而把事也给废掉了,废掉事的理,这个理也不是真正的理。就跟等于说你一压眼光看到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到处都是晃着月亮的影子,这个时候,你就错了。只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取也是事,取也是理,舍也是事,舍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是事是理,事理圆融,这就叫法界,这才叫诸法无生。能听得懂吗?一定要把这个能汇过来,为什么?就是这才是相互辩证,相辅相成,互显互隐的一个道理,这才诸法不说断灭相。
如果你看这里我们千万个人里边,人人都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谁都不晓得《金刚经》里面还讲过说什么?虽然也讲都会背这个,怎么说来着: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什么意思?就是说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千万不要以为说,如来不以具足相,就是不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成的佛的圆满、庄严妙相,不以这样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就是断灭相,不可以抹杀这个相。这是我们对于这个,从这个莫作是念,发菩提心,不可以说断灭相上来给大家这么会通一下。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贯过来。
什么叫做求生?往生和诸法无生?后面智者大师还另外有答案。我们现在为什么统一不起来?大家想想,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凡情,凡夫的情见,所以在一切的这种有碍的,我们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碍的,而圣者看一切都是无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总是在这个常规的现象上,我们悟不到它超情的另一面,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吧,比如说宗门下,禅宗里面它为了让你顿悟这一念,有一首特别有名的你们听过,叫做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听过这个吗?最后两句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你仔细听听这些都是好像违反常规的对吧,那我们认定说把锄头的一定不是空手,既然是空手还怎么能把出锄头?对吧,这个桥,要流的这个一定是水才流,桥怎么会动?如果这个水不流的话它怎么能叫流水?这个桥会动的话它就不是安在水上的一个可以踏过去的桥了。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定见,就是认定空手,不能把锄头。所以禅宗它就直接扫荡你的定见,把这个定见让它圆融起来,空手把锄头没听过说这回事,没见过这么个理。他就是确实如此,桥流水不流就是把这个我们凡夫有碍的矛盾,用无碍的什么,圆融的这个法来进行统一。这就是凡情和圣见永远调和不了的地方,唯有一个方法调和,就得去修,去证,去念佛、去往生。到那会儿一了百了,一目了然,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形容这些的。
所以我们大家再往下看,下一段这个论文: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后面一段话,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你看,这样的法语呀,确确实实是有修有证的大祖师过来人才能有这样纯正见地的开示。这就是调伏我们,为什么对于生,凡夫的视野中一切万法都是生灭的,唯一的一个属性就是有生。可是生和无生我们从来都是割裂开来的,这里居然说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
你看,我们就是在这个上面刚才讲到对于生灭的通常知见,我们不一定能够领悟得透彻,一般有生就会有生灭,有生灭就一定和不生灭是相违的,肯定相违的。我们理解的下意识觉得不生灭就是不动,觉得肯定就是不动,你们大家仔细回想,或者当下观照一下,我们是不是一讲到不生灭的时候,下意识就是不动?往往容易陷入到这个窠臼里面。而这里讲到是什么?就是说生是因缘之生,相互碰撞到一起了,因缘出现了,这个显现出来了;灭是因缘之灭,当下这个碰撞反作用力又要散开了,聚散离合嘛。这人世间的起起伏伏,缘散缘灭,这个缘聚缘散,为什么人世间还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为什么?就是因缘。一切皆以这个因缘相续,那么就是诸法无生,恰恰就是在这个缘生缘灭上面彻见它的不生不灭。而不是说离开这个因缘生灭当体的现象上,别把它推开,抹杀,遮挡住了另外创造一个像虚空一样不动的东西,大错特错。就是在这个因缘的生灭相,彻见它的不生灭性。
大家仔细想想,我们最常用的比喻就是,怎么说,大海水,大海每天有潮涨潮落吧,对吧,到了几点就潮涨,到了几分就潮落,每天有波涛汹涌,可是大海如果从地球整体的看,这个大海有变过吗?就是从浪起浪伏,潮涨潮落上窥到整体大海水从来都是如如不动,这就叫生灭,就是潮涨潮落、波涌波灭,那么这个如如不动就是大海水从来都是无生的。大家悟一悟这个,怎么理解?我们常说,生就是无生,灭就是无灭,所有的这一切因缘生灭,恰恰就是诸法无生的铁证。
大家想,哪一个法能够守自性,这个常的、遍的、永远不坏的,有吗?那就说明说所有的因缘中,只有什么?一个字就是变,对不对,万世万法嘛,都是变的,无常的,但是还有一个东西不会变,是什么不会变?你觉得什么不会变?变不会变。就是永远在变的这个变是不会变的,你发现了吗?你看大家下意识的说自性,专业词记得还挺多,你就知道,万法都在变,只有变不变,不断变就是因缘生,变不变就是自性,这样的话我们就理解,你看怎么理解、我们常说,生而无生,又说念佛是念而无念,什么叫做生而无生?什么叫做念而无念?就是所有的万事万物的这个幻相都是从真起的,从真的这个自性上起的用,起的相。那么所有的水里面这个波纹都是从什么?都是从水所生的,对吧,那么这个真是永不变的,这个水是永不改的,所以叫做无念无生,可是这个真常常随着妄而随缘。这个水常常会起波,有水起波。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以此故,就说明什么?这个真常随妄,水常起波,可是波和妄都是真,都是水,它是不二的。从这点理解的话,所以说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好说因缘生中,如此这不灭而极乐世界生,在极乐世界生,这还不灭,正要这样感应道交,因缘所生,这边因缘灭,那边因缘生,莲花化生,这边肉身缘灭,那么恰恰就是诸法无生的体现。大家仔细会通一下这个。
所以我们往往把往生当作死,就等于说这彻底灭了,那才能绝对生。为什么极乐世界叫印坏文成?古人在刻字的时候不是那个泥嘛,烧的那个陶坯,才能刻的板,印刷嘛,这个印刷的这个板把这个纸上的字刻出来以后这个板就报废了,这就叫印坏文成,我们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
但是这个往生,念佛求生就如同什么?就跟七年的病,久乱之民,七年之病,这祖师们打比喻太精辟了,什么叫做久乱之民?就是这个乱世,大家已经乱得久了,这个病你已经生了七年了,虽然是七年之病可是你在这里要来治病,要来安宁,他是怎么治怎么安的?就是把这个病体给治好了,就是健康的体对吧,他不是把这个病体给弄的大卸八块扔的远远的、重塑一个健康的体吗,他是把这个久乱这个国民里面,全部把他屠杀了,重生出来一批国民吗?不是的。就是病体治愈了,就是健康体,这个乱民平定了就是良国民,就是良民。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什么?这个去念而求无念,就等于说一定要把这生灭了才能治病一样。去生而求无生,就等于一定把这国家的国民全部屠杀了,才能安宁一样,而是什么呢?就用生来证明无生,就用念来入到无念,这是所有净土法门的修学一个总纲,也是这个问题给大家解决的会通。
你看最后智者大师讲到说什么?所以非因缘生灭之外,别有一个不生不灭,非不求生净土才能叫做无生。大家怎么理解?刚才我讲的这一堆的法义能听得懂吗?能领会的过来吗?这个问题特别难领会,就是当时听的时候说时似悟,那么回过头来再想有时候又会迷。这就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从他作为佛的修证,到在这个凡夫界讲法遇到的矛盾就是这个矛盾,当时佛法从西天到东土,从梵文到汉语的转化沟通中,怎么也摸不透,遇到的就是这个矛盾,当时走入一个误区叫做格义佛教。就是大家不懂得这个诸法性空无生,都用道家的无为自然来给它强行解释。当时解释的有六家七宗都没有解释对,还是这个矛盾,为什么历史上禅宗修禅的看不起净土,净土又说修禅的这个狂妄自大,为什么?核心点就是这个解决不了。
就是生是一面,无生是一面,取舍是决定的,非取舍就是另外一个境界。所以我们这里矛盾调和的就是什么?就是刚才讲了这么多的这个义理和比喻就是永远要记住它是一体的两面,它是柔和的,我们一般就是说此生彼灭,这个出现了这个握起来了,这个出现了这个握起来了,可是在这样其实握起来的时候,正反握起来的话,它就是这两只手如如不动的,离开这两只手你怎么握怎么伸?怎么这样?但是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现象,这什么没有的才是离体,不能够在现象的伸缩上,顿见这个不生不灭,很难。上次讲圆通章的时候,不是讲说登地要登到五地的时候才能够真妄和合,所以我们现在要从理上去明。
以前在佛门里面有过这么一则公案,就是这个到底这个禅净上面会不过来,有一个禅师就问他的祖师爷,说到底这个净土,既然佛法讲诸法无生,那么往生净土到底是生还是不生?去还是不去?这个祖师就给说了一句话叫做什么: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讲了这么两句话,那么祖师讲这个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决定生,确确实实从娑婆世界生到极乐国土。十万亿佛土之外,一念横超,那么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他是讲事相上,而这个去则实不去就是讲理体,所有的我们的生无生,去不去,整个这个生的这个现象能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吗?都在我们现前一念心中体现。
所以就我们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都不出我现前的心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说,去则实不去,为什么?虽然十万亿佛土你去了,可是它没出你现前一念,灵知灵觉的妙觉明心,遍法界心,后来有人就连这句话也听不了,当时这个弟子一启问马上就明白了,后来有人又圆融不了了,说生则决定生,为什么去则实不去?这是祖师们玩文字游戏、绕口令这是干什么?到我们净土十二宗祖师的时候,又把它只能给它再稀释一下,再加了两句,说这两句话要么把它合成一来看,生则决定则,去则实不去,要么要把它再分四句来看,因为这两句放在一起你理解不了,那祖师怎么说的: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
你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没有?生则决定生,就是虽然你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信愿行作为你的这个启动因缘,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作为接引力量,因缘碰撞中你从娑婆因缘中生到极乐因缘碰撞,生了,可是生而无生,就是虽然你这边灭那边生,还是在什么呀?在现前一念生灭,如如不动的不生法中,没有动。那么去则实不去,虽然你现在从理上讲去则实不去,可是不是说实不去,你就永远留在娑婆不去,不去而去,不是说我们跨越十万亿国土跑到那去,是用一念心当下就具足,来去自由。
可是这个祖师后面也讲到了,说与其执定去则实不去的这个理就是说,你理上听了说,去则实不去明白了,是这么个道理,还不如执著什么?生则决定生之事,为什么?就是说如果你执著事没有通这个理,没关系,为什么?你只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见到这个理了。如果你执著这个理,而不好好用事相上去以信愿真实去修行、去求往生,那么会什么?就会落入到断灭空,刚才讲了,佛曾经经里面讲过说,我允许有的人执著有,像须弥山那么大,为什么?这样的人还有救,因为他相信因果。可是如果有人执著断灭空,就是万法皆空,他就认为真实有一个空的东西,像芥子一样大的这么一块,他说诸佛所不化,就救不了。
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为什么?因为说事有协理之功能,而这个理没有独立存在这个作用,理没有独立存在的作用。理就是从事相上来显现的,所以这里我们就讲到为什么大家在净土里面,大家为什么看到都是以讲事相居多?从情感上、从行为上、从宗教情怀上再再地劝大家发真实信心。为什么?就是说我们只讲事,那么你执著事能入到理,还可以三根普被 ,也不曲才,也不落人;可是如果你只讲理,有的人也许能会得过去,但是他有碍普度,你只讲理的话度众生是度不了,为什么?很多人一听这个马上就执著断灭空见,就把净土的法门给坏掉了。
所以说从这段来讲你看,说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是于生的因缘中诸法和合的时候不守自性,求于这个生的定相,就是确实这个生,你把它揪出来永远存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说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了不可得,所以叫做不生。不灭者是这个诸法散时,他不守自性,说我要散灭了,是这个散灭的时候,不是一个确确实实就从这个定的这散到定的那,而是去无所至,所以说不灭,因缘生灭之外,没有一个不生不灭,因缘生灭之中就见到不生不灭的这个理。以此类比,怎么呢,亦不是说不求生净土才叫无生,而是说你炽然求生净土,并不妨碍这个不生之法。那么从这个理论上来讲我们就要知道我们可以划个等号,什么呢?往生才等于无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悟过?有时候理讲得多了,讲得多了我们自己都拧巴住了。
今天的这第二疑确确实实是从解决问题上来讲,是我们净土行人,或者可以说放眼一代教法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关节口就是这个口,这个口让人总是难以贯过去的尴尬,就是说它确实不是以解为根本的,它是一定有悟和证为究竟,所以再怎么解过来解过去,就是说就跟上一个高度一样,我们只能是在这个高度的下面,哪怕无限度的接近我们也始终上不到这个高度,如果停留在语言和思维的这个层面的话,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种见解,就是我们翻过来正过去地讲,就是这个理你明,明了以后它有一个好的什么功用?就是让我们断疑。
再一个在教法上可以有理、有据正确地取舍抉择,因为如果我们的信心这会儿还在飘摇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自己觉得已经很稳固了,可确确实实一旦有一些似是而非、或者貌似言之有理的东西,一旦到你的思维情绪中来的时候,你自己可能就管不住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一定要把它给踏死,生和无生它是一个道理,而且相辅相成的,是不离,是相即不相离的。
这个问题过来过去,如果再往下看的话,那就更绕口了,好像非常的玄妙。我们再往下读一点点,你看,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你看刚才讲的这些非常绕口的,这就是说整个在这个大乘空性里面特别经典的名言。不管是佛讲的言教,还是祖师们造论里边,像这个《中论》,这是讲到中观教下,那它里面在形容到诸法实相的时候,它就是从三个方面,中观的这个义理它为什么叫中观?就是让你不偏不倚。你比如说它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是代表什么?就是代表有,代表现象、代表因果,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大家敢说因果是空的吗?敢不敢?你看,那你们就太没自信了,万法皆空,因果是不空的,那么我们在讲到这是为什么?万法皆空就是害怕你种种的贪著,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那么就万法皆空让我们放下,因果不空让我们修行。它是为了这个,所有它要起用,起这个功用。
那么如果讲到究竟处的话,《中论》里面有破因果品,确实因果也是空的,连印光法师在《印祖文钞》里面再再,大家回去细读,他说因果是世出世间大圣人度脱众生之大权,权呀,权巧的权,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中观,它在表达诸法空性的时候,它只说错的地方,错在哪儿了,他不立只破,破的是什么?不是破因果,大家不要觉得说这是破因果的,它破的是我们对因果产生的定见。
所以我们在这个了悟无生的时候,大家也仔细想想,正恰恰有前因有后果,前因后果,因种的相续不断,果现行的相续不断,前因感后果念念无间相续不断,恰恰是不是表达的是空性啊?是不是?如果不是空的话,因怎么转成果?因永远是因,怎么转成果?果永远是果的话,怎么由因去显现?恰恰因起伏,果成就因缘,前因后果相同续不断的时候,就是空性的体现。
所以说这里说因缘所生法,万法因果法,我说即是空,记住这个空不是说抛开空,不是抹杀掉,而是当体就是空的,为什么在教理里面讲到说,每一个修证的层次不一样,对空性的悟法就不一样,你像小乘的二乘人他在解空的时候,他是析色见空,就是分析的析,他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那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它是一点一点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得清楚叫析色见空,而大乘的无所住的毕竟空的是什么?是当体就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的,你不要给我说,五蕴又说五蕴是空的,那就有个五蕴和五蕴空又成了一个对立法,对吧?五蕴当下就是空的,万法皆空说的就是万法当下就是空的,不是说有一个万法皆空你去理解,明白吧?所以说我说即是空,而包括我说即是空,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有的表达亦为是假名,这都是一种语言思维层面的假体,假借语言思维而说,明白吧。
但是虽然是假名,可是这个假名涵盖的就是万法和空的这个能量,亦名中道义,当体你就是多一个也不嫌多,少也一个也不嫌少,现前所有当下就是这样。这就我们联系到正在讲《楞严经》的首愣严大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地藏经》里面我们也在讲地藏菩萨为这个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为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这样它就衍成那样的报,前后因缘果报中,就是空性啊,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这些因果的相,因缘的相放下了,盘活了,就是悟到空性、证到空性。
所以我们在证空性和触摸空性的时候,大家确确实实要学会理会思维,还有对自己的思维再思维,有点像哲学上的这种逻辑,大家想吧,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讲诸法无生,万法,一真法界的时候,那我们一有对待就是把我给立起来。一切由我所理解、由我所认知,可是我们要融入到这个万法皆空的所有十法界的现象中的时候,你必须把自己要融掉、化掉,还不能抹掉,就是自己和万法,宇宙万法和自己,自己和宇宙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因缘中的一分子,尝试着可以把自己冷眼抽身出来看。大家想想在此起彼伏的万法的运作中,哪里有你啊?没有一个我的确实存在,没有一个我的确实存在的时候,我悟不到这个无我的状态,那么我恰恰就利用我对我的执著,求往生到极乐世界最好修无我的这个外在环境中,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求生。
所以说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但是我们现在的凡夫他是有一个什么弊病?你比方这里讲到说,不生不灭或者说不有不空,对吧?凡夫他一个特性是什么?他是怎么样?听到有他就执著有,闻到空就执著空,为什么中观要讲到有一个中道?就是说本来一棵树我们往上走,一棵树往上走的时候,你走着走着走偏了,往左走了是不是?那么他为了让你往上走,他会从右边来施加力,这就是佛讲法,讲的教,或者祖师们来出世来匡正偏颇的知见。这时候他就出世来说法了,那么你往左他让你往右,可是凡夫一听这边一使力他又往右边去了,走着走着又往右边去了,那只好再从这边再说,那边也说一听就是矛盾的,就搞不清楚了,你不知道他的意思是让你向上走。往这悟的时候他就这边使力,往这悟去的时候他就这边使力,两边都会使力,可是两边使力就会有矛盾,所以他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讲有,为了就是让我们最后又立起来一个中道,可是中道也是假名,这才是我们对无生、空性的正确认知。
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我们理解一下怎么把这个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套用在我们净土法门的这个教理上?怎么来会?大家想如果说我们是一个念佛的行人,临终的时候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十万亿国土之外,确确实实是我跑到十万亿国土之外生到那吗?是吗?这就叫诸法不自生。
那么如果说诸法从他生,阿弥陀佛就在极乐世界,现在在清净海众中讲法,还在讲法。那么十方三世所有的国土里面,都有成批成批、成百亿的菩萨往极乐世界往生啊!那他是风尘仆仆地从极乐世界到处跑到国土跟前,这个将要死这个人面前,在这里来给他说话,接引往生吗?是吗?对,这就叫亦不从他生。
当然,也不是说往生的人跑五万亿(国土),西方三圣跑五万亿(国土),最后在中间点两个人跟鹊桥相会,遇到一个点了吗?是这样生吗?对,这就叫不共生。但是,也不是无因缘生的,是什么呢?以我们信愿持名的因,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缘,记住这都是法界的能量啊!他们的这种灵动之载体,就如同我们人活着的自我感觉是一样的情况,发生能量。
那么这个四十八愿,是法藏当时用心念启动的宇宙的波,我们现在凡夫具足信愿行是我们的心念启动的这个波,可是我们的波,阿弥陀佛的波,整个法界的波,他是一体同等,就是始终在一个范畴之内的,明白吧?这就是遍法界心。一旦他的极乐世界的愿和我们的信愿持名进行对接的时候,这个愿就成了。这就叫因缘生,所以就是说往生之人不去,阿弥陀佛不来,可是十万亿佛土,神超净域,炽然往生。
为什么讲到说净土法门是如此不可思议之法呢?登地菩萨就能知道少分,就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就只能知道这么一点点,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明了,就是这样的。为什么?纯属于果地觉,你看,所以说一个净土行人,从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诸法无生的绝佳的铁证和注释。大家好好悟一下,你说有时候我也想,我们生,又不是肉体带去了生,明明是肉体死在这了,坏了,那到底是什么生呢?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无差别在哪里呢?是不是说就是我们现前灵知灵觉的灵性,那么我们把它用成妄想,而佛把它用成正遍知呢?可是这个灵性在佛跟我们的妄想,在同一个频道上是不变的呢,说不透,讲不明,其中奥妙往生者方知。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说要具足真信切愿。为什么?下面,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因缘万法皆空,可是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呢?是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自己发真信切愿,劝化一切人同往极乐。所以说净土法门的修法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慢慢地形成信愿行三资粮。
我最近在给广东佛学院的法师们在讲到净土的源流的时候,就是教起因缘的时候,突然间曾经没有到过,没有研习到这里,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当时,鸠摩罗什法师也到了东土了,他们是同时代的人,那么罗什法师在北方是在长安的逍遥园的西明阁里面。当时国家设立最大的翻译的译场,那时候一部经典一部经典地往过翻译,包括这里的《中论》、《维摩诘经》都是当时翻译过来的,说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
大家想想,那个精准度,我们现在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在北方一个佛教中心,南方就是慧远大师,现在我们庐山的东林寺,那么当时有一个什么问题呢?那个时候净土的五经一论都没有翻译过来,慧远大师大家知道修净土修的依的是哪部经典吗?《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是跟《道行般若经》是同期翻译过来的,那我们就要考量一下,为什么在法水初期东流的时候、一定是有行内人,对吧?一定是有业内,业务非常熟的人才东土知道说有怎么样的经典,应该先翻哪一部,他们要进行一个取舍权衡,为什么选择一部是代表空性般若、一部就是讲的净土呢?而且法灭的时候,首先是《楞严经》,其次就是《般若三昧》,可见净土法门当时从印度到东土的影响,在翻译者的心目中,它的分量他们都是完全明了的,而且是全身心地依附的。
只不过是很可能那会每天都像吃白菜、豆腐一样,现在我们已经稀松平常地找不着记载了。当时,慧远大师就是在这个里边,《般若三昧经》里边讲到说,我们见佛,就跟我们做梦一样,梦到梦里边去见到佛,跟佛去交流,请他给我们开示、断疑、起信,经文里面有这么一个打譬喻,打比方,可是慧远大师在修的时候,他一开始,他就觉得说,这个我就悟不清楚,既然万法皆空、唯心,心的妄想,那么我定中所见的佛,入到一行三昧,定中所见的佛是我的梦心梦来的呢?还是外在来的?如果说梦心梦的佛的话,怎么能替我能解答迷,还是我心所现的呀?如果说外在外来的话,经里面怎么能以梦为喻呢?他就搞不清楚。
最后(鸠摩)罗什法师给答的时候,他首先告诉说见佛有三种,一种是用神通飞到他方去见,一种是在禅定念佛禅定中见,再一个就是说到净土。那么最后(鸠摩)罗什法师讲了两段话,确确实实是大善知识知见,他说一个说你说了这么多,可是你要知道,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是如来之至言,什么意思?就是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至言,做为一个佛弟子,根本就不应该怀疑,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就是说,制心一处念佛是入道之根本。你看,就说了这么两条,最重要的核心话其实这两条。
我以前也看过慧远大师和(鸠摩)罗什法师来回问答的书信,都是往高妙教法处看,就忘了这两句话,这次重新翻过来、去给他们备课的时候,为了讲就说净土信愿行是我们的修行资粮的根本,才讲到一句话,是如来之至言,这就是信呀;二一句话,制心一处是入道之根本,就是你问了这么多,说讲到问题也给他解决了,说讲到以梦为喻,这是经文里边就是以这个喻,在凡夫的层面讲不透了,以梦例喻,就是以梦假设的喻,真实境界不是如此的。
再一个就是我们真正地用功修行,你要以制心一处念佛为入道之根本。后来慧远大师行般舟三昧,一百二十三个人东林结社,全是依着般舟三昧定中见佛,走的时候他一生三次亲睹西方三圣现在定中,那个时候修法是这样的。所以你看这里也讲到,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这是如来之至言,虽知佛国和净土空,可是这个空就在你的修净土和教化群生中显现啊!我也知道空,有时候我也觉得万法皆空,讲法讲得累死了,这么天天说,这不好好念,每天都是嘴说,有没有意义呢?特别是有时候看《印光法师文钞》,看的印祖说再再地说,不要言超之于九天之上,行低于九地之下,我就有时候觉得对照一下好像我就是这样的。净天天吹牛,吹牛吹多了也会入魔啊,这算我还可能也是过去跟护法结了一些缘,有三宝加被,就是纵然身在魔心魔境中,可是还没有彻底入魔,始终要离魔,这个知见还在。
可是有时候也是再转念一想,印祖对我影响特别大,就是说老和尚老是再再地劝要老实念佛,老是这样讲有没有意义?可是又有一天又看见印光法师又给一个人写了一则,就是那个地方大家都要想学修佛法,那么没人讲,这个人就是在疑问上面就给他说,我只想我自己了,烦死了,人越多,烦恼越重啊!印祖就给他说,说你如果不去成就大家,欲自了,就是只欲自了自亦难了。
你看,就是你有这个缘你不带着一起起来的话,我后来悟这个话。这个稀松平常的八个字,甚深心地法门,大家看到这里没有,讲到说因缘所生,诸法不生,你想自己了,你不忘了你这个遍法界心里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们了不了,你怎么了啊。上次我跟一个法师在抬杠时无意中,就是两个人为个教义还是什么的,就相互有点见解辩来辩去,后来就说了,我说你到我这一关过不了,你能成佛吗?我就有点耍赖的意思,就是你在我这过不了,你想远离我成佛去,你成的了吗?
菩萨摩诃萨成佛的时候,悉见整个法界众生同时成佛,有一个成不了佛,他成不了。所以说这个三世十方诸佛如来诸佛菩萨祖师们就是来回地折腾、揉捏我们,最后让我们老实了、忘情了,念佛了,就以此回向求往生就行了。
你稍微就探出来这么一点点,就跟打羽毛球啪地就给你扣下了。这就叫这么多的教言来讲你看,虽知佛国与众生空,但是要常修净土,要知道修净土的本位,要有真信,要有出离心,这是再再说。你看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若依空地的话,就是什么,就叫做虽然空,还有什么,有什么?有地。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虚空就指的是断灭空。有地的这个空,就指的是缘起性空的空,既有缘起,还有性空啊,缘起就是我们踩的地,性空就是虚空之空,它是相即不相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缘起上建房子,在虚空中显现空,无碍。
你现在离开有谈空,咱们其他的不敢吹牛,咱咱们谁敢把这四个柱子给我砍了。这是有啊,既然你要见空性就把它抹掉,腾的这就下来了。所以说这个我们要掌握好,若依虚空,终不能成。有是叫做妙有,空是叫做真空,空是依的智慧,有是依的慈悲,悲智双运一样都不能少,没有慈悲,决出不来智慧。
《心经》里面讲到三世诸佛,皆宜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般若是诸佛之母,可是大家知道什么是诸佛之祖母吗?就是悲,忘我的悲心,为一切众生的悲心,悲不够了就会烦恼。
好,我们来继续往下看,最后一段,这段开示大家如果是真正学能得嵌到心里啊,我可以说在将来再有什么,不要说净土的知见,就是在所有的八大宗派里里面空、有、性、相、事、理这些东西你都不会迷茫,最上的开示。我们来看,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就是我们说的俗谛和真谛,俗谛就是现象,真谛就是本质,所以说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不坏假名就是有,诸法实相就是空。那么在这个理解上,你看诸佛说法是依的二谛,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他是这个原则。那么你听法的人就有差别了,你看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既是真无生,炽燃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才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你看这才叫心净则国土净。
愚者是怎么,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听到生他就定性执著有一个生;闻无生即作无生解,听到无生了又作无生解。扪心一下,今天咱们讲无生、生的时候你是不是这样,很可能听到生和无生圆融无二,又做生无生圆融定解,凡夫都是这样。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也可以说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的这个定见也是假的,也是生的,同时也是无生的。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这个瞠可能、应该是这个有时候是嗔恨的嗔,另外一个法本上写的是嗔恨的嗔,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大家看,你学佛这才是心净则国土净,净土之真理啊。为什么说关于这句话有时候我们把它用对了,是上味的醍醐,有时候用错了就是害人的毒药。多少人自以为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嘛,何必去十万亿之遥?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就是净土啊。你不净心,你跑到极乐世界,还那么为了享受快乐,你跑到哪干什么啊?大家听过这话吗?太多了,还摇头晃脑在哪儿讲。这个毛病出在哪?我们再往深层的挖掘一下,因为今天这个道理比较深,我们相似这样再往深悟一下,这个毛病出在哪里?就是心是心,土是土,就是我们觉得心净则国土净,就因为现前的娑婆世界的净土中,我们怎么净心?大家想想从哪起净啊?从我们的心啊,对不对,那么心是由什么代表心啊?除了身口意三业,还有什么,对不对,那么身口意三业造下去的心,起心动念,埋头造的业,将来感的什么果,是不是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啊,就是包括我和世界所有这些,就是由心变的。
所以我们通常理解的心,其实它是国土中的一份子而已,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它是我们心里的一个平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它始终是一体的遍的,周遍的遍,那么这是第一层,周遍的遍;还有一个变的,它会变化的变,你的心起的意,身口意三业就决定你的土的好坏分别、染净区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净心的时候,就净的身口意三业,对吧。那么身口意三业就直接负责将来的依报、正报,那么归根结底我们说心净国土净,就是执定了当下捏出来个心在净,自己还在土中还找不着,可是恰恰用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一串穿来的清净之心,同步感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的土。
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心净则国土净。以信愿持名来净心,感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净土,这才叫心净则国土净。而且我们不要忘了,既然心是土之心,土是心之土,那么心净则国土净是一层,还有国土净则心净,又是一层,既然国土净则心净了,那么正好我们一定要往生到净土,国土净了,正好净心啊,你想水鸟树林都在不间断地说法,悉让众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上哪里去染去?彼国无有三恶道,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你向哪里去堕去啊?这是不是国土净则心净,国土净则心净,才是心净则国土净的注解啊。
这就是我们不圆融,始终是一半,心净则国土净就马上理解为说就应该停在这,哪都不要去,这就叫不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才叫心外求法啊。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不是心外求法吗?当下现前就是心,你还要跑到极乐世界,还有个阿弥陀佛,自性就是佛啊,什么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舍去现前的西方极乐世界,而另外另立,记住啊,是另立唯心净土之说,这就叫心外求法。舍去现前西方的弥陀教主而另立自性弥陀之说,这就叫心外求法。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就在唯心我的现前一念心中啊,西方现前的弥陀教主就是我自性中弥陀的显现啊,你一定要抛开他们,另外立一个是不是心外求法啊。
所以我们有时候说佛教的这个因果报应、迷信这是佛门的第一千古之冤,第二之冤就是唯心和自性之冤,这是教内人自己谤法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唯心自性易。大家要明白,什么是唯心,什么是自性?如果真的别有唯心之法,难道我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懂得唯心自性之理吗?为什么多此一说,说要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他作为佛弟子的这个教主,难道他专门障碍别人,现前唯心自性法身的慧命,而去绕这个弯吗?这是如来之至言啊。
所以说就这点来讲,这个净土法门,你看,如果有读过《六祖坛经》的吗?有读过没有,有读过《六祖坛经》,大家知道,《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明文规定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那这问题来了,你怎么理解?这就是确实在讲无生法啊,才听无生曲,又闻不死歌,他就讲东方人造罪你要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你念佛求生哪去啊?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啊?一般无知之辈马上就说,净土不足以修,依宗门论这么畅快,依宗门论畅快淋漓,佛都不允许有,何况西方佛国,佛都不允许说的啊,且不说极乐世界了,会不会造罪了,这句话就看你会不会听,为什么?六祖是东山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
见性成佛就是现前让你见此土和极乐统一的那个性,现前让你明此心和彼心完全一致的那个心。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见,不能明,就是因为我们有东西的分别,所以在讲这个法的时候,六祖是什么,为了泯东西,泯什么?泯我们东方之人的东,和西方之土的西,一旦有东西分别入不了这个明心见性。并不是让你泯了东西之外,还要除东方之能往生人和西方之可往生土啊,大家要会听啊,所以听者不会听,非但不去泯东西,只说人和土不能往生,不能求生,这是多少年来的这个禅门和净土的官司啊,第一官司。
六祖一句话,后者不达这个六祖的本怀就以为就是这样,就不用求生了,不知道六祖是为了泯东西,他是把人和土全泯了。所以后人有听错的就是什么,说六祖是吐了一口,比如说吐了一口很脏的痰吐出来,让大家赶紧掩鼻子不要闻,结果一些听者,就是不知道六祖意图的人,他赶紧把吐出来的痰就吃进去了,大家想想效果成了什么了?六祖吐了一口让你不要去闻,你把他吐的拿进来吃,适得其反,这就叫以法谤法,这就叫反记啊。
听经里面有一种叫做反记,就是他是说左的时候,言外之意在右,你绑定他的右来破他的左,所以等等这些,我们就要知道啊。六祖还说了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不用参禅,你能够不持戒吗?谁敢说你不持戒你能够成就?谁敢说你不参禅你能够开悟?所以要知道这为什么要说,一切都是什么啊?真实,无非因果,无非心性。在佛氏门中一法都不立,佛尚没有个着落,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了。
这是显得的性具,就是要泯,泯一切法,从理上来讲。可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啊,在禅宗的大丛林里面,一日不做一日就不食的,如此严谨之行持,何况念佛求生净土啊,这叫做什么,因果法中不废一事啊,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你看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啊,就引经据典说了这么多。
那祖师们说到极致处说,就净土一门而言,我告诉大家,诸位如果我们是锁定净土的,来修净土的教理横超法的话,常言说的什么处处皆是极乐,或者说心净即土净,或者说极乐世界不离这个,或者说当下就是,如此见解来会到净土教理上,全部属于邪知邪见。一定要有这个见解,就等等这些唯心自性都是属于邪知邪见。所以对这个我们要有一个确实的认知,这个题最主要讲的就是生和无生,去和不去。
什么叫做因缘生,什么叫做性空去等等这些,大家要把它搞清楚,生灭、去来都在因缘之中体现它的不生灭之法,我们不敢乱执著啊。可是如果凡夫的本位来讲,我们天生就是现在在执著的这个范畴,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宁愿执著事,不可以执著理,为什么?为我们常讲到,比如说春色满园才能够百花齐放,对不对?离开百花齐放,你上哪找春色满园去,你咬定春色满园,抛开百花齐放可以实现吗?在这种情况下,你与其死执春色满园,不如执著百花齐放,为什么?你执著百花齐放了,已经涵盖了春色满园了,如果你执著春色满园,抺了百花,把花都搬出去,你上哪见春色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对于这个诸佛无生之理啊,我们现在是只能从理上这么理解一下,真正是悟不到,证不到。这个诸法无生真正纯粹彻底证到的只有佛,大家知道这个心啊,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个心,它有四相:生住异灭。不是身体有生老病死对吧,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啊,有生住异灭四相,四种相状、状态。凡夫只能够悟到它的灭相,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什么意思?就比如说我们总是在这件事情过后以后又后悔了,对吧。
反过来我怎么能这样,今天我发火了,呵斥他们了,我又生嗔恨了,当时忍不住,过后我才后悔,这就只能见到心的灭相。那么比如说证到阿罗汉,他就能觉到心的异相,我们在讲心的生住异灭,阿罗汉可以证到心的异相,什么意思?如果他觉悟到这个异,没有异了,平等了,那么就无异了,就比如说我们说觉梦,就没有梦,觉错就没有错,二乘他能够觉到这个心的异相,生住异灭的异。修到菩萨,他能够觉到心的什么相啊?心的住相,生住异灭的这个住相,为什么?因为住相是迷的时候才会有住对吧,迷的时候就执著定见就住在这个上面了,觉的时候就没有住了,觉的时候就没有住了,所住的时候就是妄心。一切都不住的时候我们的真心就显现了,不住的话,就是无相啊。
内不住我相,外不住人相,中间不住这个寿者相、物相,那就是不住。菩萨就能证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你看度一切百千万亿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这就是菩萨能够证到心的住相,不住。唯有佛才能够知道心的生相,就是彻见诸法无生,如如不动,本来如此。大家想想,如果假如我在想,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要说要了生死,这边是烦恼对吧,彼岸是涅槃;这边是生死,彼岸是涅槃;这边是烦恼,那边是菩提,始终在这样来回倒腾,万一有一天我们突然开悟了,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是有三重吗,第一重看山水是山水;第二重看山水不是山水;第三重看山水还是山水。这个开悟了以后,可能说一切还是如此。你看以前的祖师们讲到一个人开悟的时候说,穿衣吃饭度日,还跟大家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心已经安住在太平家里了。
我们现在人还是这样的人,物还是这样的物,事还是如此的事,可是我们的心在这个上面起伏得不行,取舍得不行,烦恼得不行,痛苦得不行,欢喜得不行,忘我得不行,忘形就是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满了自己的愿望,马上就得意得不行,这就是生。诸佛悟到这个无生的法性的话,只有佛能悟到,因为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分无明没破,他就说明有一分无明有生,对吧?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有见生相,有一分无明没破,初地还有十分无明生,十地还有一分无明生,只有佛见到生相以后,则觉到诸法无生,究竟圆满,你看吧,佛觉到烦恼不生了,那不就是菩提嘛,知道这个业障不生了,不是就解脱了吗,知道生死不生了,不是就涅槃了嘛,知道众生无生了,不是就成佛了,所以只有佛才能证到我们今天讲的生和无生之理,真正的无生之理。
我们现在这一道怀疑和问答,恰恰就给我们提供了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以真信切愿,炽然往生,在极乐世界顿见无生。回去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里面的三辈九品往生,在往生的上、中、下品里面,上品上生一旦往生,马上就现证无生法忍,就是第七地啊,那再破三品无明就成佛了,那个时候才叫做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从莲花化生出来,又不觉得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这种真实的这种生态,整个七宝池时时刻刻自然灌顶,欲令至脚就至脚,欲令至膝就至膝,欲念灌顶自然灌顶,水鸟树林不间断地说法,各以衣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上面的楼阁、中间的楼阁,地上的庄严,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一念就可以顿入法会,整个一切极乐世界全是真空妙有,光和影的效果,大家想想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啊,无生法啊,处处都在显示无生法,就在这种光影效果中来回的绮丽,这种缤纷的变换中,你就找不着怎么回事,一切就是这样的,包括我这番描绘都是我们妄想中的一个指引,真实境界不知道是怎么样,其中奥妙生者方知。
所以我们现在确确实实讲到这个生灭的话,从凡夫到菩萨大家不要去追求说,今天学了不生灭,一切法无生啊,从凡夫到菩萨,到成佛都离不开生灭。我们现在就在生灭法中,只不过是从凡夫的生灭来看,一切都是生灭的,连不生灭也是生灭的,以圣人的角度来观,一切皆不生灭的,包括生灭也是不生灭的。
在我们这个来,不但说我们说的三界升沉,六道轮回中,这是生灭之法,包括我们断烦恼、证真如、了生脱死、成等正觉还不出生灭之外啊,是从背觉合尘,就是红尘的,六尘的尘,背觉合尘的生灭,转向什么,背尘合觉的生灭。而如果以圣知见的话,不要说断惑证真,成等正觉,证到无生法了,就算六道轮回,三界生灭中,全体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灭相可得,在他眼里全体都是真如,为什么?他是已经彻底背尘合觉了。
我们现在还在生灭法中,必然要从凡夫生到极乐世界,在那再做生人,必然要从一个具足烦恼贪生嗔的染人到极乐世界作为净侣,还是要此生彼灭,在此生彼灭过程中,依附的是什么,合理性从哪来,怎么确凿无疑的可以证明说有机会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因为诸法无生。可绕了这个,绕来绕去,越绕越糊涂,还不如多念佛,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就念念是无生法,这个无生虽然我们证不到,可是我们是在的,就是说有东西障着,我们回不过神了,只要你把烦恼妄想觉照,不是有说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嘛,觉照到了就好。
往生就是一种觉,从发起真信到有了切愿这就是无上了义之大觉啊,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之觉,就是直接路途中的这种慢慢引诱中,循循地渐次地加行都不走了,直接把佛的究竟觉,哐地就兼容到你的凡夫觉中,就这么一个修法啊。所以请大家对于净土确确实实从教理上要深入认知,否则你们要晓得最怕的是什么?半吊子,什么是半吊子?就有的人天生就信,他什么道理都不懂,反正我就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那个咱们说这个佛教土壤比较好的地方,信仰土壤比较好的地方,有那个老太太、老婆婆、老公公一辈子信、吃素,严谨得非常严谨点滴不落,最后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懂,反正他就相信极乐世界,下品下生都不嫌,他就信这个,这叫做下下基,上上根的,上上根。
那么还有一种也叫上上根的,就是这个智慧能通透的过来,把横超竖出完全能够圆融起来,教理抉择,什么叫做横超法,什么叫做竖出法,他是明白的不能相互混乱的,这个教法能够圆融汇通了,那也算个信心建立起来了。最怕的就是半吊子,上又上不去,可是他又觉得自己根性还可以,不愿意下来,老实老实不下来,智慧智慧不上去,半吊子、半吊在那。
所以祖师为什么说上上根不如下下根,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我们现在学习《净土十疑论》,希望给大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从智上我们往上上走,最后智上这个理我们落停以后,行上我们从下下上安,这个就非常完美,这样的净土行人可谓是老实净土修行。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