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
那么今天又是我们来这个闻思共修的日子,现在我们讲这个《净土十疑论》,今天是第五讲,讲到第四疑了。在此之前呢,智者大师运用他的这个后得智慧,在宗门教下都大开圆解了以后,非常圆满地把前面三个平常教内人对于净土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解答。如果说在对于净土法门或者教义上有一些门或者槛的话呢,想必也是冰释无痕。那么今天我们循着大德的这种高尚的智慧和无碍的这种辩才思想,我们再来看他进入到第四个疑问,就是《净土十疑论》的第四疑,这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课程。那好我们现在首先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问的疑点在哪里?一起来看论文。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这是提出来这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偏念阿弥陀佛?因为在此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讲到说,从这个佛土的依报而言,是说为什么要非得要往生,十方三世的这个国土平等,为什么要非得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一问他是就这个正报而言。我们大家都知道,依报就是所依的国土,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西方三圣,那么这里就是十方净土可以,一切佛土既可以往生,就可以遍念一切佛,为什么这里要偏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呢?这是这一疑问的一个主要的疑点在这里。
那么从这个问题上来讲,第四疑跟第三疑似乎有一些重叠的部分,但是我们这里也要把它的一个关键点要把它分开,为什么呢?前一问第三疑的时候,是智者大师主要就这个事而融这个平等之理,就是说事上而言,求一佛土,那么由于这个众生这个心比较容易浊乱的现状,现实情形,所以归根处也就落到说,锁定一切国土会归到一个佛土的这个净土功德。但是这一问呢,他就是说从事出理了,从本质上而言虽然是平等的,但是从事相,就是现象上来讲,它的差别相就出来了。之所以这里就偏念阿弥陀佛,就是看中西方极乐世界大有这个一言难尽之殊胜之处。所以这里这一问的答非常的妙,可能我们一般都觉得说它的妙在哪里呢?就是第一句,我们来看: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话就把所有一切的疑情给铲除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学佛一个究竟处就是一个老实,就是一个随顺。你看在经文里边讲到说,人有信慧难,就是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敢自专呀。这个首先在这个回答中,他提供出一个最能上手的,为什么我们说闻思修最主要的是讲的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力,就是首先突出最能上手的一个知见就是什么呢?首先要自己知道,我是罪恶生死凡夫。大家你看都读过善导大师的这个《观经四帖疏》的话,都知道里面讲到说,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是一点本事都没有,每天是贪嗔痴围绕得紧紧的,摆脱不出来,六道轮回中生生世世皆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凡夫无(智),为什么?就是没有智慧,摆脱不了,出不了轮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敢自专,你看,这里的不敢自专就带有这个惭愧忏悔心,就是不敢自以为是,以自己的凡情度佛菩萨从这个大圆满智慧中称性流露出来的胜解。
你看现在我们很多时候犯这个毛病呀,对佛陀金口宣说的这些三藏十二部教典,往往在那上面容易指点江山,而不懂得什么叫做闻思修,就是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以佛知见为我知见,这是最高知见。当然,比如说我们一般从这个通途教法而言,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也叫闻思讲堂,再再地讲我们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有时候我们也会讲到一个说,学佛是一个信解行证的过程,那么除了信以外,还有解,还有行,还有证。这是我们从通常理解力来讲的。
如果放在这种超情离见的这种见解下的话,大家想想,琢磨一下,我们说信,信什么?就是信佛金口宣说,真实不虚的宇宙万法实相。那么我们解,解什么?就为了解这个信的这个实相。我们行,行什么呀?就向这个实相的这个道路上去行。我们证什么?最后完全看到现前现量,入到证到这个实相中。信解行证围绕的就是我们信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对于佛这种大觉者、大智者,称性把所有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给我们流露、表达、说明开来的时候,我们不假思索,全体地把它就这样执持过来,刚才我们讲到的,转佛知见为我知见,这就是转佛功德为自功德,转佛证量为自证量,信量就是证量。这种话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凡夫智中是以无智为智呢?因为我们都是妄想。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理解力,有领悟力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都是一层一层的妄想,从究竟而言。
那么这里这个专用佛语,诸位一定要在这里细细地琢磨,为什么说专用佛语呢?这样的话如果说是一个我们通常大家都有时候觉得说,没有什么文化,也不看几本经书,都觉得说你就凑合着就这么念几声佛,好像是没文化的说,你只能听佛,乖乖老实的。像智者大师这样祖师中的祖师,能够把整个经教,三藏法师,贯通了以后,才宣说了这样的专用佛语,这都是不是一般人能够脱口而出的呀,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般,你看我们世间人,学习一个道理,明白一个说法,他一定要进行一番考量、分别、琢磨,这个揣测卜度万千以后,再考虑一下,这到底是,还要想说是不是真的,要说服自己。这就是我慢我执的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
那再想想我们修行为什么?就破我执嘛,除我慢嘛,断疑情嘛,生信根嘛。所以最好的这个信根,不假思索地对这个根本上而言最不可思议的佛法,怎么样去对接呢?就是不要自专,专信佛语。当我们通常情况下觉得说,有时候觉得说自己还应该怎么样去学习一下,了解一下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这个理解理解呀,大家想我们一般在理解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怎么理解呀?就是要把它吃透,弄明白,对接好。那么这个里边,从这个,怎么讲呢?从这个根本理上来讲,它这个理解它就有这个什么呢?桥梁、搭建、跨越的作用,它就不是说直接,肯定是中间有一个代沟,需要把它摆平。这是我们一般的常情状态,人之常情。
所以只有这样的智者大师,在这种大开圆解,完全承担了净土法门的这样的一种知见下,他才可以首先铲除我们一切杜撰的主意,就说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大家一定要对这个上面,我们常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是我今见闻得受持,最好的受持就是随顺诸佛真实教诲。
大家要知道我们一个具缚的凡夫呀,确确实实是没有一点智慧的。为什么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层层递进地说了这么多的次第?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个人自以为是,个人对这个佛法的判别高低,这个完全见解不同,那就只能说你在哪一个台阶,佛慈悲不舍,安置在哪一个台阶进行接引。但是接引往哪接引呢?就是往最高的这个台阶上接引。
那我们现在在一肚子的分别妄想下就,我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个最高台阶,就是诸佛究竟圆满的这个智慧,说实话就梦都梦不着呀。净土法门极乐世界的一切情形,净土法门往生信愿行的内在关联。往生之后全是念佛三昧所生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清净海众,必然一生补处,必至成佛,等等这一切的情形,这都是凡夫,乃至二乘,更不要说权位的菩萨,梦都梦不着。只有诸佛所证所行的境界,你凡夫怎么理解呢?这股圆满的这种智慧,我们怎么样去对接呢?只有专用佛语。
所以大家想想,真正我们从通途教法上告诉诸位,就是说这个从理解上,就是说悟性上来讲,那么比如说宗门下开悟的人,这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还有这个教下我们一般叫做大开圆解,有时候密宗里面也叫做即身成佛,这个也已经给大家再再地讲过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论这个事上的修行,登地的菩萨,诸位都知道从初地到十地,登地的菩萨一地都不知道二地的举手下足之处。就是事上修行的时候,你在初地,那么你的视野里边以为修行一定是这样子。
比如说我们一般凡夫认为修行一定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我们这个世界,就现前的这个国土,一定要修十善业,持五戒,这是基本的动作了。那我们如果说叛逆地想一下,很可能在初地这么认为,在二地的话,他每天都以在这个杀盗淫妄中去练这个心,对这个境,也有可能的呀。那你能理解得了吗?不知道他的举手下足之处,境界不一样,没办法对接,你一个台阶上的风景,你跟一百个台阶上的风景,你怎么去相互描绘,相互感知呢?唯有这里就讲的不敢自专,专用佛语,为什么?佛的智慧太广大了,其他的不说,在此我就又想起说,给大家常在这里讲到的释迦牟尼佛讲的第一部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
当时成佛了以后,证到这个实报庄严,住在常寂光土,直接释迦牟尼佛把他证的这个现量圆满智慧的境界,称性全部流露给大家,在场的听法众。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所有在场的包括阿罗汉,乃至这个只有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能够听得懂,为什么?接地气嘛,一般的人跨越性太大了他没办法理解,所以才有一个词叫做如聋若哑。可是我们要晓得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呀,流传到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当时龙树菩萨在印度龙宫里边取这个经典的时候,他见过三个版本,那么最上本是有什么呢?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偈,就是说这个句子里面有根本人的大脑、人的意识形态里边数不清,算不到。中本的也有非常多的偈子。只有下本的他才把它取出来,翻译的说,把这个下本的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从龙宫里取出来,到我们人间翻译过来流传,到这个唐朝的时候翻译成八十本的,八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流传在我们现在这个震旦佛国。
那我们现在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要说这辈子说讲《华严经》,学《华严经》,这辈子能把《华严经》读一遍的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上上殊胜的法缘了。太厚了呀,就这么一摞,哪个人你有这个福德因缘去通篇读一遍呀?那大家想想,这么大的一部经典,现在我们流传是最大的一部经典,当时在龙宫里面那是最小的一部了,这个中部和上部的根本没办法流传。为什么?人的这种视野和思维够不着嘛,那都是佛从根本智慧中称性流露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理解智者大师的这一句话呀,他不是谦虚,也不是刻意的低调,而是彻彻底底从内心发自说,越到这个悟境越深的时候,才能知道确确实实佛的智慧有多么的广大,多么的究竟圆满。不敢自专,只好专用佛语。凡夫怎么能理解佛的圆满智慧呢?这种说专用佛语呢?这样的一种,这种说专用佛语呢?我们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概念,佛的智慧是怎么样的一种智慧呢?佛的证量,他所现前见到的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常会用一些圆融无碍,或者说这个整个遍法界,这个一目了然,你看名号里面都是如来、应供、正遍知呀。
正遍知,正就是不会错误,遍就是没有一个地方不知道,知就是觉知嘛,一目了然嘛,一念顿知呀,他不是用我们说眼睛只能看到这里,耳朵只能听这么远,他是所有的现前就用这个本来的这个真如实相,和他的清净无染的心去共振,面面俱到,就这是这样的智慧。所以一般我们把佛的智慧,通常可能大家听过一个词叫做什么呢?叫做诸法实相。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佛语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佛智,佛智就是诸法实相。
你看如果我们有的大家读过《法华经》的话,就听到这么一句话说,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诸法实相,就是讲的佛的真实智慧。我们也常常在读到这个蕅益大师,他也讲到说净土法门也是唯佛境界,唯佛与佛方能流通,登地菩萨只能知其少分,就是描绘这个诸法实相。那我们现前大家就是说依稀仿佛的,诸法实相到底是一个什么相呢?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这么专业的佛学术语,那依附在我们凡夫,现在就我们大家坐在这里说,你法师这里讲诸法实相,到底诸法,诸是个什么意思?诸法就是万事万物,实相就是真实的状态,这个只有佛完全看到了。
那么我们基本上下意识都是,如果大家没有接触过佛教佛法的话,基本上是丈二的这个,我们常说戏论呀,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稍微读了一点点经,听过一点点佛学的概念名词的话,马上就会想到,平等嘛,诸法实相就是平等呀,没有分别呀,不二法门呀,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自己不知道,下意识的就跟什么呢,佛教里面有一个词叫做断灭空相应。就基本上我们都是这样的理解,一说到诸法实相,你看《金刚经》里面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表达的诸法实相。这个佛当时讲解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在表达上也是非常传神的,但是由于凡夫他有自专呀,刚才我们讲到的自以为是的这种,以为我理解的这个层次,我定位的这个概念,我形而上的这个感觉,那么他就一定会就觉得说,决不会说理解成诸法实相,说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意识地就会理解成凡所有相皆是没有,空,断灭就是没有。这是一百个人里会有一千个人错,除了明心见性的祖师。
大家一定要在这方面有一个理解,就是对佛的见地上要提起警惕来。殊不知这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重在破我们的执著,破想,不是破这个相。我们对于这个实相,往往都是没有一个圆满的认识。
为什么要给大家提到这个,这里我们就讲到了嘛,说这个凡夫无智,不敢自专,就是佛的智慧这种诸法实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情形呢?当然在这个教典里面呢,往往用三个层次来表达,我们今天在这里也可以尝试着就是这么跟着这样去领解一下。
从第一个层面来讲,它是一个否定性的,这就是我们往往容易理解错的,就是说实相无相,就是这个诸法真实相状的这个智慧,是离一切分别、杂染、对比、相待之相,没有一相可得,这叫做诸法实相,也叫说刚才讲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照见五蕴皆空。但是这只是泯的一层,就是先把它抹掉,还有另外一层要把它立起来。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还有第二层,就是什么呢?实相无不相。听起来这个好像很专业,什么是实相无不相?就是说在真实的状态里边,任何一相,任何一法,都是真实状态当下的表达,现前的呈现,这叫做实相无不相,什么意思呢?具足恒河沙功德之相,能生万法,没有一法不是实相。那我们一般就往往很难顾及到这个。
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实相无不相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既然实相无不相,那么它就包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之相,这是一相。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相,这又是一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之相,还是诸法实相。每天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还是一相。水鸟树林都在不间断地宣说法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全是诸法实相中实相无不相之万相之相。这也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呀,我们能不能够承担呢?这样的实相所行境界,包括登地的菩萨都不能俱见,就是不能圆满地见,只能够就是说,不是说立体全方位地见,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看一下而已,何况凡夫无智呢?
所以我们今天在此讲这个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知道,诸佛智慧决不是我们平常单方面层次理解的空性,一定要把它圆起来。其他的不要说了,包括这禅宗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六祖慧能大师,当我们读到这个《坛经》的时候呀,大家都,如果喜爱《坛经》的同修们都能够脱口而出,里边有一句话叫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还有一句话我们往往会忽略,就是什么呢?“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什么是万法呀?整个十方三世一切国土现前当下的情形,所有的法,能生万法,全是我们自性,佛的圆满智慧中体现的法。所以说能生万法,就能生这个以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决定可以往生之法,确凿无疑。这就是专用佛语,可以了,你相信就可以了。
所以说呢,你看在经典里面,印证这个实相境界的人都不是菩萨呀。我们如果说大家天天在这里听法,我也不知道你们是,一定要常去亲近经教。有时候我们自己,包括我自己在内一样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哎呀,学得看了一下,法喜充满得差不多了,一把经本合起来,这段时间觉得修行这个执持的不错。但是你过段儿时间要么疲厌,要么就有可能摇摆不定,甚至走偏,那这个时候一定还要回到佛的圣典上来,接受这个加持,我今见闻得受持,再用它来梳理,继续前行。
所以为什么你看这里印证这个实相境界的人他不是菩萨,不要说罗汉的份了。在这个《佛说阿弥陀经》里边,他是用六方诸佛现这个非同一般的瑞相,出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来印证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横超净土法门呀。所以大家想想,这才是法界实相呀,这样的法界实相除了诸佛之外,一切九法界的众生没有份了,只有一个份,什么份呀?只有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的份了。就是我们智者大师这里讲的,凡夫无智,不敢自专呀。
所以我们要深度地痛彻地来理解这句话,激荡我们的宗教感情和理性上的这种深深扎根于自己八识心田的见解。太难信了,所以就这里这个问题就说,为什么你就十方三世这么多的国土,随便念一个佛,求生一个净土,你为什么这里偏念阿弥陀佛呢?为什么?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佛在经典里面千经万论同宣,十方诸佛共赞,释迦牟尼佛说的呀。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一说,智者大师就很明确地表态,我不敢自立章程,我不可以用自己的意见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够用专用佛语,佛语是什么来回答呢?叫做圣言量。
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什么叫做圣言量,这个质量的量。在这个印度曾经的这个因明,我们现在也有,大家学这个因明逻辑中,大家知道都有四量,一般我们都是从三种,一个叫做现量,一个叫做比量,一个叫做非量。这是我们通常在辩论里边,你首先现量就是我们,比如说站在一起说明一件事情,说明说这里是福慧慈缘,那这是个餐厅,大家来了可以用这个餐厅,是跟大家结缘来用这个素斋的,还有好多这个流通的法物,结缘的法本,那么这个现量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你我共同所见,这就明摆着的。你说这儿不是这个情形,不是这么一个现场,说不过去,为什么?你和我都见过了。这就叫做现量.
我们两个人同时在此,明白这个道理,相信这个轨则,这就叫现量。立足于,我们共同立足于这个基础上,可以大家来回沟通,确凿无疑。当然如果从这个再往纯粹的层面上来讲,什么叫做现量呢?它也是一个真实状态,一般在佛教我们讲到的说,证量往往也用这个现量境界来表达,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对外界的色声香味等等这些境界相对之时,接触的那一刹那,我们的意识没有生起分别感觉之前,那一刹那通常叫做现量境界,这叫做现量。
那么当我们进行沟通,进行理解,进行表达的时候,就脱离了现量,到了比量和非量的层面。什么叫做比量呢?刚才讲到了凡夫自专,就是带着我们自专的层面,我理解了,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梨是酸的,你我共同认知,大家都在妄想中呈现出它是酸的;这个苹果是甜的,大家都认为是甜的;通过一番对比,甜的跟酸的比,甜的比酸的甜,酸的比甜的酸,这就叫做比量。对比出来一个境界,出来一个认知。当然这个比量有的是比的是比较正确的,大家公认,还有的一种叫做错误的,那就叫做非量了。
什么叫做错误的呢?很简单的打个比方,就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你看,有时候我们出去走走,到某一个地方,这个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们有时候到这个山里面,到道场里面,一个山谷绿茵茵的,在这个早上,这个雾气腾腾的时候,他会有时候突然发现对面山树林子里面冒烟,那么我们下意识的一个人他会觉得,为什么会冒烟?哦,那是烟,烟意味着什么?着火了,肯定这个树林子下面着火了才冒出来这个烟,我现在看到,通过这个烟,我可以确定它下面着火了。那么腾腾腾跑过去,到跟前才发现说,原来这是森林,原始森林里边它这个雾气浓,潮气重,它只不过是冒出来一股这个云雾缭绕的,就是类似于烟一样,它其实是雾气,你误以为是烟,误以为着火了,其实是湿气。这个时候这股湿气在你原来错以为是烟的基础上,它就叫做非量,你认错了。
但是现量、比量、非量,都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依照着信解行证的通途佛法,就是让我们自己触摸。你首先相信因果轮回了,那么因果轮回,随着因果轮回你越看,哎呀对的,是这个三世轮回中,为什么人有这么一个特性,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相遇,相遇了以后似曾相识又有前世的某种瓜葛,慢慢就理解了,理解了以后那么你说,这个肯定修行是起作用的,我决定要脱离这个六道轮回,那慢慢就去行,就去证这个解脱境界,一点一点随着禅修,慢慢地从这个妄想的层面趋向于这个解脱的真理。能够触摸得到,一点一点地走。这一般我们都是把它依附在比量、非量乃至去往现量的路途中。
那么还有一种法呢,比如净土法门,它是直接把最高层次的转向你最低层次作为铺垫来打的时候呢,我们就只能依附圣言量,就是相信佛,只有佛的见解是圆满的,任何佛以还,包括菩萨的见解都是不圆满的。这个时候就必须专用佛语,这就叫做圣言量。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一切觉者,而且他是不妄语者,真实语者。就凭着对圣,对这个为什么叫做圣呀?凡夫嘛,凡夫才有贪嗔痴,才有杀盗淫妄,才有这个妄语呀。圣他是超越了这个的,那么圣人,圣人他是直接称性流露嘛,把这个真理表达了。既然是圣人,那么他所说必定是准确不谬的,没有误,不会错。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说出来的所有的这些金口宣说的这些法义,这些语言,我们就无条件地去随顺和承担,完全把它执持过来,相信它,这就叫做圣言量。所以大家看,这里智者大师很明确地说到说,只能专用佛语,不敢自专,就是依附的这个圣言量境界。
大家要知道这个法门深妙呀。这个法门深妙它是破尽一切的戏论的,戏论就是非量;斩尽一切的理解的,理解就是比量,就只能,只有这个大菩萨、大祖师们才有自知之明,可以彻底承担诸佛所证的这个现量境界,而用圣言量来进行表达。一般人他不敢承担,他还觉得说,这到底对不对呢?佛是这么说了,那我还有个理解呢?你们一般你看,大家出去你以后有这种经历,你去看看,如果他的见地上面,比较学了一点佛法,看的经书相对比较多一点,再有这个我慢支撑,又没有落到实行上面,又没有惭愧忏悔心的人。
大家去发现一下,坐在一起说话呀,说着说着一开始似乎谈玄说妙,很引人入胜,说着说着最后就hold不住了,就相互就斗起来了,斗着斗着最后就忘我了,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个见解,我的认知被他人许可,就会想方设法地、不顾一切地、甚至歪曲事实地去进行辩解,为什么?他做不到现量,他没有证到现量,他就不能称之为圣言量。
所以这里你看,如果我们用世智辩聪呀,以前的祖师们在这个,大善知识们在这个论典里面说过嘛,说一切的无意味语,就是天天谈玄说妙,比如说通儒禅客,什么叫做通儒禅客呢?就是以前看的书比较多,自以为有文化,儒家思想一套一套的,仁义理智信,说来说来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世间法。还有禅客,禅客就是,尽说哎呀这个是什么,这个佛也是不执著,扫荡就是说当下这个刚才讲到的,一切尽是万法皆空,你还执著什么?你就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就可以,这都是叫做禅客。
禅客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禅客我们说句不好听的,还有政客呀,你看国外说到政客就是那些政治上投机分子嘛。禅客也是一样呀,他没有真修实证,他就在那儿磨嘴皮子,可是这个禅它是要真修实证的呀!你用这种世智辩聪去表达,尽思度量,越推越远呀,何况净土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所以在这里我们讲到,你用什么逻辑,你用什么辩证、思维,你能讲得透吗?我们也知道哲学上面讲辩证,讲思维、逻辑,那为什么最后哲学上面都是没办法实证,只能表达成形而上呀?
你看那些世间里边那个好像才华横溢、这种思想超群的人呀,他在这个哲学上他琢磨琢磨琢磨不透了,他最终一般只有两种路,一种是最后入了信仰,依附宗教了,去实修实干了,完全去用信仰来支撑自己的这种辩才;第二种就最后很可能就自杀了,活不下去了,穷困潦倒,整个一辈子流离失所,最后自杀了,发狂发癫了,或者用酒精麻醉等等,这都是人间的,我们一般说人中精品了呀,为什么?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世智辩聪,三途八难,其中之一难之一。所以我们这里智者大师为什么说不敢自专,刚才讲这是一个独创的知见呀,遇到诸佛真实教诲,随顺佛语,以佛知见为己知见,这才叫做真知见。
当然我们用逻辑辩证思维,你说极乐世界,辩证也是可以的呀,如果我们有娑婆染土,怎么会没有极乐净国呢?如果我们有东方娑婆这个南阎浮提的这个有生老病死的众生,怎么会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光寿无量的一生补处菩萨呢?这都是辩证的,有左有右,有上有下呀。所以说从这点而言,这就是佛智。所以说在这个祖师们也常讲到,往往这个在推行和信受净土法门上,就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你就是说这些,这个净土法门呀,他要么是福德深厚的人,要么是智慧超群的人,他能够直接承担了去。最怕的就是中间,上不上下不下的。
什么叫做福德深厚的人呢?他什么都不懂,他天生就信。你看我们一般都说老实,说民间的这个,甚至还有点儿小瞧人家说,愚夫愚妇,斋公斋婆,这样的老实念佛者,他往往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就是说他反正我也不懂,他听说佛菩萨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观音菩萨,他就信了,然后他知道说这两位他们都在极乐世界,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在这个世界来受苦了,他就这么一个条件,他信受了,他就一辈子老实念,你看念的有多少呀,有走了还留下肉身不坏的,有走的时候自在往生的,有的这个自知时至的,有多少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能够潜通佛智呀。
我们一般就跟说,用这个蜜蜂呀,蜜蜂它,你比如说蜜蜂或者蚂蚁,它认不得汉字,它不识汉字呀,人的汉字,人的表达这个沟通工具,汉字它哪能认得呀,可是如果你用蜂蜜写一个汉字在地上或者树上,这个蚂蚁和蜂,这个虫子呢,它喜欢吃蜂蜜的虫子,它就会随着这个蜂蜜去咬,一口一口地吃,一口一口地咬。它把这蜂蜜吃完了,这个汉字也就写出来了。所以这就叫暗合道妙,就是虽然他不懂,你就依着这个蜂蜜,你喜欢吃你就吃,就是给你吃的。这个净土法门也是,虽然你不懂这个甚深的教法,你也不必从心地法门中去融会贯通,贯不过去,那么你就信,就是佛说的没错,就叫做老实念佛者。
你看人家什么都不知道,反而得了一个最高的知见,专用佛语。那我们现在净土的两种人,我们就承担不去呀,智慧上不去,福德下不来,就是半吊子在中间,所以才再再地天天念一会儿、念一会儿,觉得是这么回事,过一段时间又反问自己,疲厌得不行。疲厌就肯定是信心不够,一旦你深深地陷入到娑婆的场景,你每天这么去感受的时候,你这方面的太熟了,极乐世界肯定生。你人间的话说多了,人间的事想密了,那么你专用佛语的用,你就用不起来,那没有办法。
所以呢,我们在这里要赞叹智者大师,就是他老人家有这样的一种表达,你看后面才讲到了,一开始他扑面而来就说了一句,说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大家要知道,这也是净土法门修行的一个诀窍,这就涵盖了,凡夫无智,那么就说明,不敢自专就是信呀,专用佛语就是愿和行呀,他不会离开这个根本的宗旨的,还是信愿行,这就是修行诀窍。所以对于这个第五疑,当然我们还没有,这个时间关系,我们休息一下,然后下半场我们再讲一下,为什么要专用佛语,哪里开始说到专用佛语,它的内涵的这个因缘如何,到下半场我们来继续再听闻。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大家再回到我们讲法的法义上来。
刚才我们讲到第四疑,上半场,也是我们这个《净土十疑论》的第五讲,现在我们就是下半场,把这个第四疑给大家分享,做一个究竟圆满,把它贯完。上半场我们主要讲到一句话,就是智者大师从他真修实证中称性流露出来的一句,以佛知见为己知见的一个教言。那么现在我们再贯一段论文,就开始把下面一大段,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说“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大家要把这个记住,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受,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一段话就是开始铺开,刚才说到专用佛语,这段话就是铺开整个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刚才上半场我们也讲过一句说千经万论同宣,一点都不为过。这里智者大师只是举了一个净土的专属经典,你看这里讲到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主要讲四十八愿,那么《观无量寿经》十六妙观,往生正行,《往生论》里边也是说:我今皈命礼,皈命西方无量寿,本尊。
这里边都是专讲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不要说这些经典,大家要知道这个净土三经,有时候我们也叫五经,都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如果大家听过我们以前讲法都知道,佛讲法一代教法有五个时间段,从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时。那么前两时和后两时都是专属的特定经典,比如说《华严经》讲,它就是讲这个佛的境界法,它没有低法。《阿含经》又只是讲小乘上座法,它不讲大乘法。唯有方等会上,天台智者大师做过判教是什么呢?并讲藏通别圆,就是所有任何根器,任何法门都在方等会里面圆满地把它铺开,不落。所以恰恰净土三经全是在方等会上讲的,你看,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这里讲到,一代说法的一个,他的一个初衷和一个编排。“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
关于净土法门,不要说方等会上净土三经,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经典里边只有《华严经》唯讲一生圆满,但是最后结学处是让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这个普行菩萨十大愿望导归往生极乐世界。大家想,在华严义海这么一部恢宏的经典里边,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往生极乐世界嘛。这个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经》里边二十五圆通里边专门有一章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是不是专讲净土。《法华经》叫成佛的法华,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看哪一个能绕开呢,求生极乐世界,至于说点点滴滴,旁引带说,说往生极乐世界,那就真的是,确实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随处可见。
大安法师有一部著作叫做《净宗法语大观》,这都是净土里面专属的,还有一个《乐邦文类》,那里边大家以后有机缘去看一下,那里边全是经典里边怎么说专说净土法门的。你看其他的不要说了,这个《药师经》我们都读过,这个《药师经》里边它主要讲的是药师琉璃国土,讲的药师的十二大愿望,那么整个它都是讲的琉璃世界的一些情形,可是还加了一句,一段说什么呢?说人修行这个药师法门,那么最后如果他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道力不够的时候还会有八大菩萨出来给他引路,让他成功的助他往生,还是往生什么呢,西方净土。大家想想,所以这才叫做“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佛就是这么讲的。
佛虽然讲《药师经》,可是没有说过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虽然讲这个弥勒三经,这个上生兜率,这个《上生经》,他也没有勤劝大家,往生兜率内院,都没有。乃至阿閦鞞佛的妙喜国等等这些,说过的这些国土里面只是给大家说了一下,呈现了一下,从来没有像西方极乐世界这么殷勤地劝往生,三番劝愿,没有。所以这里我们,这段话就是对于专用佛语的具体执行,我们就偏念阿弥陀佛,就要往生极乐世界。讲的有时候真的抬杠一样说。以前在佛学院读的时候就是一块的师兄弟,一个师兄说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多念阿弥陀佛,另外一个他就不,怪得很,因缘就这样。他说你为什么不念释迦牟尼佛呢,两个人就在那杠上了,另外一个就说,释迦牟尼佛让你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既然心里有释迦牟尼佛,你为什么要跟释迦牟尼佛抬杠呢?你不要忘了极乐世界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殷勤劝导,处处所指。大家一定说,这是一家人不是两家话,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里是偏念。再一个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大愿,就是弥陀佛发的这四十八大愿,待会我们再讲。其他地方没有,特别是核心眼目,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遍法界的佛,没有这个愿,没有嘛。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他是识眼色的,有智慧的,他是非常的,我们说一个人有眼力见才说这种话。
下面又讲到说“又”,这里又了几个。一个首先说了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偏念,这是我们说专用佛语的一个执行。再一个,我们一定要跟大悲四十八愿去对接,说只有弥陀慈父才能够设身处地到极至。再一个就是《观经》里面专门说到,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又有八万四千好,一一放八万四千光明,是遍照法界的念佛众生呀,我们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知道下面这句话叫摄取不舍。摄取不舍就是一旦你跟他发生感应,结上因缘你就逃不脱了,就是这样子的。
我记得也不知道这里给大家有没有讲过,曾经听过我们师兄弟在打佛七的时候就讲过,就有一个同修老太太,她就读到摄取不舍的时候她就说,什么叫做摄取不舍,她就生了疑情了,说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摄取不舍什么意思?说那我天天也见不到他,她读不懂这四个字。她就到西方三圣殿去拜,求阿弥陀佛您老人家给我讲讲,到底什么叫做摄取不舍。晚上做梦了,梦见说她在前面跑,阿弥陀佛的这个接引手就唰地伸过来就把她抓住,就跟我们说要跑了就从后领子给她拽住一样。而且她转回头来说,为什么拽住我?她还想往前跑,就揪着她不放,而且还明目地告诉她,这就叫做摄取不舍。
所以大家想想什么叫做摄取不舍,我们怎么理解呢?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偏劝众生,就是摄取不舍的具体表现之一呀,大家千万不要把它掰开了来分别理解,什么叫做摄取不舍?释迦牟尼佛它非得偏说弥陀法门,本身就是摄取不舍的正在进行时,大家知道吗?这就叫摄取不舍。我们的本师他其他的都讲,但是他着重就给你讲这个,就劝你要这样,这就是摄取不舍。弥陀佛的金口,就是阿弥陀佛接引金胳膊是一个,就是他的手臂,所以说这里让偏念阿弥陀佛,那么我们就要从这里读懂三个内容,偏讲三个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把这一段论文一起来贯完,这里大家来一起看: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你看这里叫做,又把这个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就是显露真容。我们大家不知道,到五台山大家看现在梦老,梦参老和尚住持那个寺院,就叫做真容寺。就是当时大家都看到文殊菩萨了,在殊像寺就显真容,所以叫瑞相天然。那我们现在看看什么叫真容呢?大家现在看一个人觉得说脑袋就这么大,差不多我也不知道有几斤割下来,舌头就这么长,那司空见惯了这个样子,
真正佛要把他报身给你现出来,都吓死人的。有的人马上就要发狂、发癫,要出神经病,为什么?福报不够,因缘不具足的话他给你一显现受不了嘛,为什么说法身报身常在我们见不着呢?无明烦恼,烧得我们正在灼热的时候一下子你入清凉,他都会冷,受不了。所以这里讲到你看说,舒其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劫来都不打一句妄语才能得这样的相好庄严,来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说,这是真实不虚的。极乐世界确实存在,净土法门真实不虚,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偏说让众生来修这个信愿持名,你就随顺佛语,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尊佛无一例外,都有一张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头,所以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得生极乐世界。那么再看下面。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
你看确实在《无量寿经》里面末后讲到,就是说佛最后说,我以大悲愿力故,特留此经止驻百岁。那我们大家都要理解,这个里边也很有奥妙,法已经灭尽了以后净土法门还能支撑一百年,那就说明说,其他的法要相辅相成,净土法门独立承担,还可以圆满地把众生,度到极乐世界去,支撑一百年。但是也只能支撑一百年,为什么?所有的教法也是净土法门的教法,教法一灭,净土法门也得随之而灭,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它不违背自己所说的因缘,生灭相。所以说这个“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大家想想,极恶众生,也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两位本师世尊,才有这样的大悲愿力,阿弥陀佛是九品咸令登彼岸,四十八愿度众生。那么释迦牟尼佛,只有释迦牟尼佛发愿说,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在这浊恶世来,八相成道度化众生,其他的佛一到这种世的时候,因为因地发愿,都不愿意来。你看,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承佛大悲本愿力故。
“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看,还是有差别相。那好,我们就是后面的这一段话大致如此,我们把它进行一个整合,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说要偏念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从三个方面体现这个大事因缘。
第一个就是誓愿深重,大家要晓得,我们常在讲到的说,倡导说,刚才说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阿弥陀佛度化众生,他的最大底牌,王牌是什么呢?就是他的愿力,每一尊圣人最后修行成就,一定要有他的本愿功德来启建这个无染的清净国土,来摄受众生,都要把它展现在什么呢?最为淋漓尽致地展现他曾经打底盘,这个愿力发起的初心之时。所以说这个,我们常说的,佛佛愿力等同,我们常也就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一个总愿,每一尊佛菩萨都是如此的愿。
但是他们的愿力在开始启动的时候,他就会从包容量和设计的,怎么说呢,面面俱到的能力上面,它会有差别相现,为什么?因为都是从凡夫开始启建的,那就要靠你一尊佛从因地开始,你的发心大小,你能顾及到的层面,你能涉及到的远见目光,那就有差别相了,修成就了是佛佛平等,因地是有差别相的。那么这个要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就是四十八大愿所成的,这四十八大愿的功能,也就是说这种巧妙的预先设置功能。一旦达到目标,阿弥陀佛修成就以后,那么这个功能就永远的被启动在整个法界,而且绝不会停止,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四十八愿,誓愿深重呀!
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做“深”?深就是,痛彻心髓地替一切众生着想,不仅仅是天道或者人道,甚至有地狱、饿鬼、畜生。为什么说我的国土里面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无三恶道,尚无恶道之名,要杜绝这种苦楚。为什么发愿说,必至灭度,就是说一定要住正定聚,就是在我的国土里边不可以有修行懈怠,乃至说着魔、发狂、走偏等等这些,他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有的不修行,那是流落三途苦,六道轮回苦,乃至修行正见树不起来,走不到正路上,走偏了,可惜了,白白地浪费了每天的修行工夫。他看到这一切,他都永远地说,深度地体察了九法界众生的苦楚,才设的这个四十八愿的根本蓝图,如果他有一点想不起来,那么他的愿力肯定就有一个漏,圆满不了,圆满不了,那么等他功德修圆满了以后回过来度众生,这个因缘这方面他体现不出来,没有这个因缘体现不出来。所以说九品咸令登彼岸,就是说所有一切众生,毕竟要在大愿里边设置进去,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誓愿深。
再一个,为什么说“重”?大家想想为什么说重?我们现在说,你现在身价重了,你这官高位显,你现在这个分量重了,为什么?一定是他牵扯的事儿大,他领带的人多,这才叫做重,我就顾忌你一个,随便一下扒拉一下你就进来,我就跟着你生生世世度,那还不容易吗?他这个誓愿深重就是说,要把所有的这些苦楚的人什么呢,全部给带上来,那么就根据每一个众生的习气,每一个众生的毛病,怎么样让他没有门槛,最容易的情况下得度,这都是誓愿的攻关项目,要攻克的难关,不是就这么信口一想,就发了四十八愿。所以说这个愿力现在已经被永远启动了。
我们大家常在祈请圣人的时候常会说,“惟愿十方三宝誓中,慈悲怎么呢,不违本誓。”就是不要违背本来的誓愿,就是您老人家发了这个誓愿,我现在学习到了,那么等我要修您这个法门的时候,你就不违本誓,一定要让这个誓愿启建对接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成功的能得度。这就叫“不违本誓”。就是在你因地发的内容的具体的内容,其实就是你果地上度生的方法。
阿弥陀佛的愿力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你看它里面讲到,若我成佛以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这么简单,大家这些字不要落掉。你看:“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就是你还修些善事,称我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如果不生的话,不取正觉。彼佛如今成佛已经十劫了。而且说: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誓不取正觉。这就随便经文里边抽一句,都是阿弥陀佛过去的愿力,所以我们常说弥陀慈父、弥陀慈父,为什么说是慈父呢?这天底下我说为儿子着想也确实,也就只有母爱是一个方面,父爱它就是丈夫的这种心,彻头彻尾为儿子的前途着想,他一辈子的这个事业,这个生活,这个整个未来的走向,为他的这个着想。
所以说这种愿力真的是把这种慈悲的张力已经发挥到尽头了,就是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所以说往生净土法门,就是你已经就是不修都不好意思,就这么慈悲。
所以说当他的这个愿力,他修得功德圆满以后,他跟其他国土的差别相,那就肯定就显现出来,这是有的。其实从这个理解上来讲的话,其实就是说阿弥陀佛把我们,带我们修行他代得很多,很巧妙的把这个大行大愿、大慈大悲替我们承担下来,然后再调制为一个法门,一个最简易的法门,他所呈现的这个成就条件就是闻名愿往生即能成就。这听了就说,如此的好事就觉得说,这样的这种,有这么好的事吗?有,一切就取决于他的预先设置功能,由于他功能的设计变成现实,那么说也就是他成佛的那一刻,我们所有的人已经被设置在其中,决定就在这种快速程序机制修行体系中被加工出来成就的,我的理解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起来高妙难信,可是讲起来也平淡无奇,不这样才怪呢,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从开始一不小心信佛,现前大家坐在这里闻法,将来我们成功地往生,都是按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步骤按计划进行而已,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说伟大也伟大,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按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步骤在走,我们现在说平凡也非常平凡,为什么?阿弥陀佛早就给我安顿清楚,一目了然,将来你就是这样的。
所以按计划进行,那么就已经我、你、他,所有的同修,愿意往生,听到净土法门,会念阿弥陀佛,都是纳入他的愿力体系,不这样都不行,这就叫做“誓愿深重”,大家好好地理解。誓愿深重就是体现在他在发愿的时候,把这个成就的门槛降至最低了,确实是基本上没有门槛,摄受众生就是追溯的这样的一个因缘,随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到了什么程度呢?你看这里还讲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就这么简单,这样的一种甚深誓愿,这样的一种,你看这个一旦成功地往生后,就一定会证到一生补处。
那么所以说这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极度地让人不能够相信。就是说你有可能把这个愿力设置得这么的方便简单,你有可能当初你的启动的时候,你的心就发到这么大、这么广、这么深、这么重吗?一般人做不到,重得让我们都不敢去承担,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那他的这种深重有人信,有谁信呢?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信,只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到佛果以后才完全能够理解万岁,全体同情,才可谓说跟这个阿弥陀佛高山流水、共奏知音。如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在菩提树下不成就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说娑婆国土跟极乐世界同在一个法界,我们这儿的人完全不知道。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信,我们现在怎么来修呢?就是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信,跟把这个信的调频调到跟释迦牟尼佛步调一致,站队,站的跟释迦牟尼佛站成一列。
大家想想,说句俗情的话,我们现在你想,在一个公司单位上你想弄点出人头地你还得站对队呢,你队站不对了你倒霉,提拔不了你。那大家想想,在解脱的法界里面你也得站对队,要站到正知正见,要站到真如实相,佛的智慧上来,你站到天魔外道,站到人天小果,那就站不对,哪有这么好的事,不信,不信这个誓愿深重,所以只有我释迦牟尼佛才说了一句什么?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到这个点儿上才说释迦牟尼佛有这样的大悲心,理解了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大悲念,大悲愿,让我们偏念,因他的誓愿深重,才偏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这叫做誓愿深重。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情形说实在的,对接这誓愿深重也最适合不过了,我们这是染土,天天要杀盗淫妄,处处是贪嗔痴的缠扰,就一刻都不得休息,只有我们这样的陋劣国土,我们这样的这种人的这种染污心性,才彻彻底底把阿弥陀佛誓愿深重全体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不浪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人家其他有的清净国土里面,本来就已经很清净,根本就用不着,有的国土里没有三恶道,那么就用不了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则不取正觉。不用了,我们这能用得着,一不小心就溜下去了。这才叫誓愿深重,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说我们的国土才最不浪费阿弥陀佛的誓愿深重,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层次就是什么呢?与娑婆有缘,一个是誓愿深重,二个是娑婆有缘,大家常想到这个因缘、因缘,缘妙不可言,你这个因缘咱们也不要说了,就人跟人之间,你没缘了想见都见不着,约好几点几点他就要擦肩而过。你有这个缘,不管顺缘逆缘,就说逆缘吧,你躲得远远的,你换个地他也来了,一转头迎面就上,你非得碰上不行,这就叫缘,为什么说结缘结缘?广结善缘,又说佛道未成,先结人缘,没有缘你怎么度呢?
所以说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确确实实跟法界的众生偏有因缘,这个事实胜于雄辩,对吧,其他的不论说了,就我们这个世界大家看看。不论僧俗男女,不论贫富贵贱,乃至稍闻有佛教者,乃至不相信佛者,就算不知道佛教,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我没见过有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我没有见过。随便一口就说出来,纵然是顽劣、剧恶不逊之徒,乃至这个一不小心遭到一个害怕危险之处,赞叹哀怨之声都脱口就说阿弥陀佛。这都是不劝而发,不教而能的,这不是说明说与娑婆世界有缘嘛。
你看我们这拍个电视剧济公还要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还要唱。千经万论同宣,偏有因缘。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有,大家知道在这个地狱界里面,如果一个众生堕到地狱里边的话,那么地狱里边因为阎罗天子,如果我们学习《地藏经》大家都知道,阎罗天子他也是佛的护法,他也是不想让这些人道的人堕到地狱里边去,所以他在审案或者说在纠集大家给开示的时候,也会劝这些地狱里边受苦众生,说如果你们有福报,大家能不能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念一声就可以出这个地狱,就这样地狱里边的众生如果业障太重的,他这个口,就听到了口竟然念不出来。但是在这种阎罗天子的引诱教导下,有的人善根就是在这种恶境界、恶国土、恶果报的这样的一种人生状态中一下子把那个善根调出来,还能脱口说南无阿弥陀佛,只要这么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马上他就循着阿弥陀佛的佛光,摄取不舍嘛,就会上升,就会舍掉地狱的果报。
所以有时候大家仔细地在世间你们去观察一下,有一类人,他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说你去引诱的教导下,他突然间就开始学佛了,一开始上劲了,好大一个,发起来一股劲,但是过了几天以后突然间就跟发挥完。你再跟他说,怎么他也提不起那个神来。那一类的众生从因缘果报上呢,就是曾经在地狱里受苦的时候,听阎罗天子念了那么一声佛,善根显发了那么一回。这就是因果,基本上都是这种因果,这在经典、论典里面有讲到,大致如此。所以你看,这不是跟娑婆世界偏有因缘嘛。
我去烟台,有一次去山东烟台去讲经的时候,也是晚上出去买点东西感冒了,去药店,药店在一个商场里边,进的时候就有一个胳膊腿都没的小孩,我给了他一块钱,让他念阿弥陀佛,他不念。出来我就想说,你拿了我的一块钱你不念,为什么不念呢?说不念。我说我给你十块钱你念不念,说就不念。他说给我一百块钱他都不念,他自己说,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是信基督教的,你看,他是信基督教。哎呀,当时我就说了,因为佛的愿力里边也有一句话叫做“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嘛,那就说明说娑婆世界,偏有因缘,谁都能念谁都会念。为什么他念不了?当时我就对这个《无量寿经》里边的圣言量有了疑情了,为什么?因为说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究竟有不闻就是说,迟早你得念你得听,想不过去了。
后来在回来的时候我突然又恍然大悟,为什么?他不念出来,不算不究竟,为什么呢?因为我念的他听进去了,这也是究竟有不闻,所以说这句究竟有不闻,彻彻底底现在就是,迟早都在闻,必须要闻,谁都得闻,一句佛号响彻在法界,大家想想现在是不是这样。这就足以说明说与娑婆有缘嘛。
咱们这就谁都不会念,就会念个阿弥陀佛,其他的不知道,都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在出去的那种风景名胜区的摩崖石刻上,对吧,乃至庙里面的照壁上,一个到了南方是黄色的,咱们北方北京这里都是红色的,马上就映现出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这都是分分明明体现出来偏有因缘,直到最后法道灭尽了以后,还要(度)众生,这个《无量寿经》也入灭了,最后还在天际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在空中,只要有人能够看到、深信还能够得度。
你看,最后挽一把了,还是用这个法门来挽,是不是偏有因缘。已经到法灭尽了,人寿很短的时候这样的浊恶世中还能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得度,最后那会儿跟大家讲,人的业障和福德,业障深厚福德浅薄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普遍情形,说了南无不会念阿弥,说了阿弥念不出来陀佛了,就念不全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够念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代就堪为人天师表。
你想想,那个国土那种时代,我们千万不要赶上,赶紧走,所以蕅益大师都说过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我们现在想想的话,很难以理解,可是真实情形里再给琢磨一下确实遍地都是啊。你想想,蕅益大师是开了佛知见的人,印祖说了,他的著作《弥陀要解》古佛再来都不能成就了,这给大家,天台宗的子孙嘛。
但是他说的这种话这么让人难以理解接受,觉得是不是太过了呢?难道我们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好不容易说了一回四十九年的法,三百余会那么多的经典,难道浓缩到一起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也太牵强了吧。教理通到极至,法门融会贯通以后,才能把这个话给彻头彻尾地贯过去理解。你想嘛,佛与佛才能究竟的极果,极乐世界的这种无尽的庄严,四十八愿的功德,它是一套,一个套,就是说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全体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我们遍法界心体里面具足的一个称性发挥,那么在这种发挥下,我们都知道对九法界众生的彻底的这种救难的这个悲愿,他怎么阿弥陀佛发出来的,对不对。由释迦牟尼佛进行宣传,那么他在宣传的时候他需要铺垫,就跟我们演一场节目一样,对不对,最后一定要有压轴的。
为什么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最后《法华经》里面说,开示悟入佛知见,扫后一盘,暗隐就是说藏通别圆,圆教、顿教才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这个阿弥陀佛我们刚才讲到了,现量的,我们一念一句阿弥陀佛,先现前就是现量,这个现量从几方面来理解,一个名号功德,现量就是阿弥陀佛所有的修行功德。二一个,一真法界现量,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自己念自己听,清清楚楚的,一切的妄想烦恼顿然抛舍,这就是现量,只不过我们现在凡夫,说时迟那时快,反过来理解这个现量的时候,又从一句佛号中跑出来,那就到了凡夫界,通身扎得念进去,当下就是现量境界。
那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菩提树下证到的就是现量境界,从实相上理解无不相,还有无相,还有无相无不相,那么从无不相上来讲,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代表一切法界之相,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得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大家要痛彻地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始终心要一念心体,就是一句六字庄严啊。所以你看以前祖师们说到“莫讶一念超十地”,讶就是惊讶的讶,就是你不要以为说一念阿弥陀佛就能够顿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你要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囊括了三乘教法,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圆转五浊。
我们现在为什么照不见五蕴皆空呢?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这个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代表,他们是相互关联,因果相续的。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圆转五浊,现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极乐,还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中的目标和情怀嘛。所以说这一句话说,一句弥陀佛号,就是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可以说把净土宗千古逸韵一言就吐尽了,再没办法发挥了,这个叫做偏有因缘。
大家好好反观一下我们现实情形,我们生活的世界,大家仔细想想,有时候想想为什么我生而为人?为什么我会在这个世界每天这样的过日子,那么在这个日子里面我们怎么知道佛教是什么意思?佛法是什么内容?阿弥陀佛是什么?为什么我能听得到?为什么大家都会念,我们一切的事业中为什么有一种叫做学佛修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啊。
你仔细想想,这真的确实一切真的都是不可思议的,确实不可思议,一切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法不可思议我们可以说只有一句弥陀佛号完全不可思议。说到这个我们常说的“信便信,拟议则不堪”,有时候确实是如此,这就是净土法门,偏有因缘。有这个缘你怎么都好说,没有这个缘你说了都白说,可是问题是他这个四十八愿巧妙地就让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因缘,那就都不会白说,这是第二点。
再一个就是化道相关,度化的化,成道的道,化道相关。就是说,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偏说要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呢?这是他跟阿弥陀佛两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一个契约,就是两个人原来的初衷约定,可能大家我不知道你们读过《悲华经》,《悲华经》里面讲到说在往昔的这个国土中,当时阿弥陀佛是做转轮王,转轮圣王,这个释迦牟尼佛前生是做他的大臣,他们两个人同在宝藏佛处发了愿,就是都要成就这个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就作为同修道友,那么这个时候转轮圣王,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是发愿说愿什么呢?清净安乐世界来摄受众生,他是这个愿力启动的。那么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是什么呢?愿在五浊苦恼世界度脱众生,当时君臣两个人这么一合计,弘愿就无穷无尽了,注定了他们在极乐和娑婆世界的一唱一和。所以我们想想,我们都是这两尊佛的眷属,都是有因缘的,没有因缘今天的这些话上哪儿听去呢?我也不会说,你们也听不来,那么这个因缘就确确实实,当场当机立断就确定了他的化道相关,两个人就是这么一个合作方式。
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大愿建立极乐世界,用四十八大愿直摄我们娑婆国土。释迦牟尼佛负责在这里说这个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乐的;我们这儿是胞生,有生苦,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没有生苦;我们这个世界会死,那是光寿无量;我们这个世界等等,这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也给大家说过,就是一个是折一个是摄,一个是挽一个是推,他们就是这么一个合作,这就叫化道相关。
特别是在这个,应该是《法华经》,《法华经》里面讲到说,这两个如来在又有一世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同为国王的太子,同为出家了当沙弥,当这个沙弥的时候一共有好像十六王子吧,那么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就两个人在《法华经》里面度化众生,而讲到说用三乘教法度化,度化三乘教法,如果有漏网的没有度的话,说度在弥陀,就是由这个将来要成弥陀佛的这个沙弥进行补漏,所以你看净土一门就是以折摄调服,折就是在这个世界告诉你是苦的,会下堕恶道,一旦到了地狱里边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由不得你,这是折服。摄受,极乐世界莫能名喻,水鸟树林都在宣法,空中、地上整个都是宝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自然灌顶,无量妙义等等这一切,都是告诉你那儿的乐,怎么个乐法,这种整个解脱不着相之万相之乐,都是光和影的效果,完全超脱了我们这个世界色身的沉重,烦恼的束缚。所以这就叫做折摄二门,一个在这儿以秽土来折服,二一个弥陀佛以净土来摄受,这就叫做化道相关,一个接引一个遣发嘛,是不是。这两兄弟就跟《地藏经》里面说,以前不是有两个小国王嘛,在那设计说,一王发愿,愿早成佛道,一王发愿说,若有众生未成佛,所有的众生成了我才成,这就是化道相关,设好的局。这是已经就是愿中之愿,因中之因,这是我们这里从因地的本生经里面给大家这么一讲,所以说总归一句就是这三个方面,一个誓愿深重,二一个偏有因缘,第三个化道相关,就这三个,没有商量。
现前我们所有的这些情形就足以说明偏有因缘,我们学经教,看到折摄二门,就足以说明化道相关,我们读这个《无量寿经》看到四十八愿如此大幅度的尽情的悲切,就说明说誓愿深重,那我们就要随缘,随顺诸佛教诲之缘,求生极乐世界,其他的不用考虑,这才叫随缘。我们常说随缘自在,随缘自在,你随着此缘就能往生而得自在,你不随这个缘,恐怕还是难得自在,我们有时候扪心一下,这辈子都其他的不用讲,人身能不能保都不知道,其他的就不用说了。
所以说跟大家讲,这第四疑主要是就着这个,这个内容我们跟大家进行了这么一些发挥吧,旨在于说明说我们不应该,不随顺诸佛的,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就是要偏念西方阿弥陀佛,确凿无疑,不作他想,就这么认知就可以了,就这么随顺诸佛真实教诲,随这个缘。特别是在最后跟大家讲讲,为什么说念这句偏念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并不偏。是我们在修法认知上,说给大家讲到说,你偏念这是什么?人的凡夫分别心中有中有偏,有重有轻,对吧。可是在念起来修起来它并不是偏的,为什么?弥陀佛就是总持法门。
大家想想,这个蕅益大师讲到六度万行,就是念佛所摄,念得念得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布施。念得念得色身口意三业,没有毁犯,就是持戒。念得念得无人我众生寿者相,那就是忍辱。包括这个精进禅定智慧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总持法门,不会把别的法门给落掉。这就是从相上而言是偏,从性上而言没有偏,特别是修止观,那大家什么是止什么是观?我们现在不是有时候也会修什么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止观嘛。那厌离娑婆就是止,你想想娑婆世界我厌离,我再也不想在这呆了,我从此停止了再不愿轮回了,不跟你们打交道了。
我有一弟子,她养了一个狗怪得很,它叫大顺,这狗它就是只贴着人,特别是出家师父,见了就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就凑上去套近乎,狗来了它理都不理,它就不愿意跟狗打交道,这就是止,我们说止停止了。观就是欣求极乐,念念地去观想去向往,去描绘极乐世界的佛描绘的那个情形,这是不是止观,是不是总持法门,修密法也是,你持咒阿弥陀佛是最短的咒,你不管四念处,调数息,你能逃脱一个都摄六根嘛,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说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你能逃出一个欣厌思想,信愿行的内涵吗?总持法门。所以说好像是偏,实际上是不偏的,是总持,面面俱到。所以在这个我们净土宗有一代祖师叫作彻悟禅师,彻悟禅师他曾经讲过:“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想来想去最后说原来净土法门是总持法门,就是一切的法门都在里许,离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更向哪里去觅生活,这都是祖师们的言教。
这个彻悟禅师他怎么去描绘的,他说普天之下工、农、商、学、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也不能出念佛法门之外,什么意思?就是你每天活着,你活的因果关系就是念佛法门的原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到这个。就是你来去动静,咸率此道,就是你来去动静都是在这个道里边,就是这个公式这个原理里边,只不过我们平常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这叫总持法门。
所以他形容的最后讲的说:“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就是净土法门里这个修起来以后,就等于说夹路桃花,这个境界形容的什么呢?就是两边都是那个桃树,中间有一条小道,来了暴风骤雨一下子把所有的桃花吹散落到地上,到处都是桃花瓣。那么骑着马的人过来,你根本就避不开这个残红,就是路上的这个桃花瓣,就是你举手下蹄,举蹄下蹄,你毕竟要踩到这个桃花瓣上。我们每天活的开言吐语,起心动念,都在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丝丝入扣,就是这个原理,只不过我们现在修的是染,而净土法门是修的再往净回,仅此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认到底,一个这个第四疑就是讲到说要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不敢自专,专用佛语,这不仅仅说从净土门上来讲,其他法门上来讲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
第二个,再就是说这个净土法门虽然偏念,但是其实真正行持起来完全是总持法门,不是偏的。这是我们今天跟大家讲到的第五讲第四疑,那么希望我们回去再好好琢磨一下,还是依然我们对于净土的这个领解和信受,净土法门确确实实只能够用信来承担,希望今天我们就是说这段时间的法味,再能够跟大家在这个信心上再能够增进一些,那么也算功不唐捐。
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