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  2021/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质是把我们过去的业力它如实的表现出来,你过去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一种安乐的果报;如果是过去罪业的力量,它显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的执取,而产生了颠倒,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的不足,因为生命没有错嘛,身为一个生命,它就是如实把你的善业、恶业转成一个五蕴身心嘛,这个大海就是不断的创造水泡嘛,水泡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执取,这个颠倒是很可怕的,那我们怎么去消灭我们的颠倒呢?

我们应该把人生分成两部分来观察。

第一个,它是变化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这个相状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生命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亡以后肯定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因为你的心性,我们在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觉性,这一部分是不会断的,它是不会变化的。那个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整个修学的依止处,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

佛陀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比喻作客人,暂时来挂单的,那我们的清净本性是主人。所以我们看人生,你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这是正确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乐的时候,他内心还是觉得很空虚、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个真理。后来他到深山去,找到一个修行人,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句真实地能够正确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那个修行人讲了一句话,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个国王听了以后,他真实地了解了。

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太过执取,对这个得失太过执取,让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动,一直在动。所以你应该知道说,不要随着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本性。

我们一定要做到所谓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以假观来务实地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你平常就养成这种心态,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很洒脱地把它放下。

我讲实在话,你平常跟五蕴身心咬得紧紧的,你临命终放不下,因为这习惯性了。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我们看图,在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依不生灭心而住,你绝对不能够住在五蕴身心。但是在整个的心性当中,我们过去有它的一个业力,它会创造一个外环的有五层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暂时的五蕴身心,这个是变化的。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执着,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它只是一个小水泡。

我们不是把功德创造出来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坚固?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

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

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

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呢?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

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

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

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丙二、别明五阴相状。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

我们先看第一个色阴。

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它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们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时的相用。

先看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有。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怎么会有色身?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没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

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己。

你看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疲劳。

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

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

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

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我自己有一个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间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我那个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包,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

我们习惯性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牵走了。你要问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撞到这个头,头上长这个包包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是门给我的,门是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门本身没有包包。你说我的头自己产生包包,那平常为什么不生起来呢?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头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吗?

答案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我个人自己发现我个人的色身,如此而已。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没头没尾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头没尾。但是它业力在的时候,它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

你这样子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心又保持无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绝对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暂时的假相。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缘无故的眼睛的一个疲劳而产生的虚空的狂花。等到眼睛恢复了,这个狂花也就消失掉了,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这个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二个看感受。

这个色法是个物质,这以下都是心法了,都是精神的状态。那么精神状态当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领纳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痛苦、快乐种种的感受,叫作受阴。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妄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那么感受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佛陀说,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双手双足非常的安稳快乐,他整个身体也非常调和舒适,他本来没什么感受。但这个时候,忽如妄生,他忘记了整个身体的存在,这个时候心中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问题是我们凡夫的心习惯攀缘,我们不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产生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我们两个手在虚空当中互相地摩擦,就创造了很多的感受。当然摩擦就包括了业力的造作,就把这个身心世界苦乐的感受给创造出来了。那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两个手掌当中产生四种的感受——涩滑冷热。

蕅益大师说,这个苦涩的感受表示三途的果报,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恶业;滑,这个润滑指的是人天的果报,就是造十善业所招感的人天安乐的果报叫作滑的感受,润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无常无我而进入到偏空寂静的状态,叫作冷;热,这个温暖的感受是菩萨的大悲心所创造的菩萨的功德叫作热。所以整个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整个修学当中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感受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你要把佛号念好,你最好不要老是跟着你的感觉而走,你要训练你自己。

因为感受它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的,而临命终的时候正是我们业力表现的时候,百感交集。所以感受在《楞严经》当中,它破六根就是破这个感受。我们今天要从攀缘的心回到清净的心,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你怎么要克服你的一时的感受。这是最粗的,第一关而已哦!

我自己的感觉,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第一个难关就是过午不食的问题。因为晚上习惯去吃东西了,肠胃已经产生一个生理时间。所以到晚上的时候特别饿,非常的饿,那种感受非常强烈。后来有一次我终于把这个感受的真相给看通了,因为你强忍没有用的,你很饿你就是很饿嘛!你忍耐忍个一天两天,但是你迟早是要用智慧来面对它。

后来有一次我把它忍过去了。忍过去以后我发觉一个真相:就是我明明昨天晚上很饿,但忍过以后,早上起来以后,那种饿的感受没有了。那表示什么?这个感受不真实。照讲,你昨天晚上很饿,你今天早上应该更饿才对嘛,是不是?那个吃饭的时间过去以后,你饿的感觉也没有了。

从那一次以后我知道,你吃得很饱,那是一种饱的感受;你很饥饿,也是一个饥饿的感受,它们两个都是感受,如此而已,问题是你要不要接受这个感受。它们这个感受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水泡嘛。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样观察,它只是暂时所产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始训练自己不要跟着感受走,这是最粗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我给你保证临命终的时候感受不会是很好的感受,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本来是从没有感受而产生一个因缘的假相的感受。那我们可以做到不受,安住在不生灭心,是这个意思。

看第三个想: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感受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想是一个想象,依止语言文字的一种想象。

比方说,一个人,他没有真正地吃到酸酢,他嘴巴也没有吃到梅子,但是他听到有人讲出酢,讲到梅子这个名词,他嘴巴就流出口水出来,其实他嘴巴并没有吃酢,也没有吃梅子,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当他思维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悬崖的时候,他足心就产生一种酸涩的现象,特别有惧高症的人。但事实上他也没有真正地站在悬崖,他就是想象。所以想象的道理亦复如是,就是一种凭空的捏造。

我们一个人心灵的力量有两种力量是最大的,第一个是想象力,第二个是你的意志力;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行动力。

比方说,我怎么知道你一个人,你快乐的时间会比较多,还是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多呢?其实,我们在受用今生的果报的时候,你的业力的部分其实只占到百分之五十,你的快乐跟痛苦跟你的想象力是有关系的,这个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五十,就是依他起性,唯识学上说,依他起性占百分之五十,你的遍计执,加上你个人的想象,会把这个问题扩大,或者把问题减少。

比方说,当你看到半杯的咖啡,我不知道你会产生什么想象?如果你说,哎哟,还不错,还有半杯咖啡,你会珍惜你目前尚拥有的东西,你这个人快乐的时间会比较多,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少。如果你习惯性看到你所失掉的东西,啊,糟糕啊!只剩下半杯而已,那你人生痛苦的时间会比一般人多。

所以佛陀说,我们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应该中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第一支箭没办法改变,业力所显现的因缘法,你肯定要接受的,那是受,那是直觉。但是你带动想象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把它扩大,你也可以把它降低。如果你经常思维你所得的部分,你说还不错,我还有这些东西,那你的生命当中会创造快乐出来,知足,快乐。你经常思维你失去的东西,那你就是受到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我们的想阴这一部分很重要,这个想阴,因为它会把我们的因缘加以扩大,或者加以减少。当然这个地方的想阴,它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在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想阴的。

第四个看行阴。

前面的想阴是一种想象力,这个行阴是一种造作力,一个行动力,或者讲意志力。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暴流就是高山当中快速流动的一个水流,就是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就像暴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波浪相续,相续不断。你看你在拜佛的时候,你的色身的动作是那么地相续,你内心当中忆念佛陀的功德,内心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会重叠的,前面的消失了,第二个念头才生起,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以后会带动我们的行动。当然你是往哪一个方向想,它就往哪一个方向去造作。所以到行阴的时候,就正式去造业了。当然这个行阴是受想阴的影响,想阴又受到感受的影响,是这样子的,它这前后有关系的。

不过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想阴是很重要哦!你的思想模式如果老是随着你的感受而走,那你要解脱就很困难很困难了。你的想象是要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想象,你才能够超越生死的,所以这个想是很重要的。

不要被你一时的感受,如果你这个想是受着你的受阴的影响,这个想就完蛋了,那你就被你这个五阴的身心世界牵着走了,我们讲产生一种生死的轮回。什么叫轮回呢?就像那个车轮子一样,它就没有停止了。因为你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生命,就有感受,然后这个感受又带动你的想象,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然后你又有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想象,又产生造业,就恶性循环。

所以你真正能够从五蕴当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变你的想象,就是我们讲如理思维。

比方说,思维娑婆世界的痛苦,你不应该再来轮回了,为什么?因为生命有无常的过失,有三恶道的过失;极乐世界有安乐的功德、清净的功德,这部分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所以学佛的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不能够跟你的外在环境而走,依止佛法的思维而产生正确的想象,你才能够从这个地方产生一个正确的行为。

所以想阴会带动我们的行阴,而行阴最后产生识阴,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你所造作的业力都到我们的仓库去了,这个识阴就是阿赖耶识。

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了: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我们的业力创造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我们习惯性从感受当中产生一个想象,由这个想象力推动我们造业,这个业力又存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那么这个阿赖耶识是怎么回事呢?

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去取这个频伽瓶,频伽就是一种鸟,频伽鸟,妙音之鸟。这个鸟它的形状很美丽,音声很悦耳,所以这个商人就把它的形状作成一个花瓶的样子,叫频伽瓶。这个鸟它是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的两个头这个孔给塞住。这个时候满中擎空,就把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从甲地带到千里以外的乙地去受用,就把这个地方的虚空带到另外一个虚空去。

那这表示什么呢?

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本来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塞住以后,就表示我们的我执法执。那么我执法执就把内在的虚空的空气跟外在的空气给阻绝了。也就是说,我们个体生命的灵性跟真如佛性的灵性,因为我们的执着,所以我们就忘了回家的路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本来我们五蕴身心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真实的灵性在,一个觉性在的,因为个体的水泡是从大海而来,但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在五阴当中过分地执取,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看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去,然后一次一次地去带到甲地、带到乙地、带到丙地……就表示我们因为塞住了整个对外的通风孔,所以我们开始跟虚空加以隔绝。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也就是这样,因为被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的阻绝、隔绝,所以我们在身心世界当中,我们已经忘了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在破的时候,当然是破六七八,就是想象力、行动力跟整个阿赖耶识。当然下手,我们说过,是改变你的思想。

天台宗倓虚老和尚他讲《楞严经》的时候,他讲这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仓库,我们造了善恶业都跑到阿赖耶识去了。因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的引导,让我们忘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倓虚老和尚他讲出一个偈颂说:眼观青山数千里(看着这个青山可以看到数千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眼前的身心世界,我们不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被一时的因缘假相所迷惑、所牵动,就忘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就跟着这个因缘不断地波动。你看你今生有一个生命体,然后你就执着你这个五阴的身心,被你的感觉牵着走,然后产生一种生灭的假相,又造了很多的业力,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你又产生一个感觉,你就跟着你的身心世界而转,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一次地轮回,我们的生死永远不能停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我们一次一次地执着,一次一次地投入,就加强那个生死的力量。

所以你必须要把生死的力量降低,你必须要慢慢慢慢把这个五阴身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松脱。你要站在一个清净的本性来面对你的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这个时候念佛,这个佛号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正念。

假设你一定要跟五蕴身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你佛号肯定被破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把五阴讲出来,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都是暂时存在的,而且它们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它的执取。佛陀在经文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五蕴的,那是因缘和合才有的。

我们看丙三、结示劝修。

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因缘以后,我们应该怎么修学?前面所讲的是理论,这以下我们来看修行。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结示法要,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开显妄源,整个生命的颠倒的根源在哪里?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都是从表面的烦恼对治。你看,多贪众生不净观,你贪欲重,就修不净观,反向操作嘛。你观想你的色身脓血屎尿所成,看你还贪不贪?多嗔众生慈悲观,你要嗔恚,你就观察慈悲心,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他对我们有恩惠嘛。

但是这样的对治只是表面的对治,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从什么地方来。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药而已。

所以《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它从烦恼的根源连根拔起。所有的烦恼都是从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业力所成就的一个心识,它那个心识非常的微细。这个心识是流动的、生灭的,习气成暴流,习气就是种子,我们讲潜伏的功能。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善恶的业力,它都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睡眠当中,就像一个刹那刹那流动的水流,没有停止。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你说阿赖耶识它是真,也不对,因为它是生灭法;你说它不是真,也不对,因为你真实的本性也没有离开你整个业力所形成的阿赖耶识。它那个真性也没有离开这个阿赖耶识。我们应该说体性是真实的,作用是虚妄的。所以它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佛陀对于一般的小乘的根机跟人天乘的种性不随便开演。

所以我们今天问题点在哪里?我们习惯性站在一个由过去的业力所形成的阿赖耶识,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受了业力的不断干扰,因为我们站错位置。

那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个地方少了五个字,幻法云何立。)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自心取自心,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去取着第八识所变现的身心世界。我们对于今生的果报,今生的果报从什么地方来?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嘛,阿赖耶识本身也是一种虚妄的体,所以成佛以后也是破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变现一个果报,我们的内心又去执取它,结果非幻成幻法。它本来没有错的东西变成错误了,本来不是颠倒的东西变成颠倒了。

所以怎么办呢?不取,你应该要慢慢慢慢回光返照,你要不断地告诉你自己,你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的最初的原始的家,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时候所有的颠倒开始结束,我们的生命开始逆转,从生死流而慢慢慢慢启动了涅槃之流。这个时候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依他起性的非幻尚不生,何况遍计执呢?

所以在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就是只有六个字,做个总结,你对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你要训练你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的观照,不取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也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不生灭心的角度。

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一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在护持三宝的时候,在造善业力的时候,你感觉你的身心世界很真实,因为你根本没有智慧观照。我们刚开始叫作跟三宝结缘,叫作因缘法,在因缘当中修善业,这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过去是什么思考,你现在还是什么思考。

你一个人生命真正的突破是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你开始问你自己一句话,我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去找我们真实的家了。这个时候,你跟身心世界开始脱离了。这个过程很重要,非常重要。当然很多人看你这个人不正常,其实不正常才是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你从刚开始学佛到你最后学佛都表现得很正常,你没有真正学佛,你太正常了。你都没有真正大死一番嘛!你的思考模式还是过去的思考模式,你这样子叫作积集善业,就是成就安乐道,你不是在走解脱道。你一定要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开始跟它保持距离了。

然后到第三个阶段,经过你大死一番之后,再重新发大悲心,借假修真,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是心情不一样。

开始三个阶段,缺一个都不可以。你用一种比较超然的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你不否定,但是也不执着,叫作即空即假即中。你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来念佛,你的佛号绝对不会受外在的环境干扰。

当然我们觉得这个对我好像很生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我们明天会讲到,这是你唯一的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没有其它路了。

我们佛法是重视觉悟的,你强忍是没有用的。佛法的对外境的解脱不是勉强的,强忍你不会持久的,你真实地能够觉悟,你内心才能够真实地放下,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到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我们今生的生命。你一定要面对这种一时的个体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讲实在话,你真实地放下身心世界,你后面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摩尼宝珠。

有一个法师讲出一个很好的譬喻,这个譬喻你要很好地参透。他说,一个小孩子他一哭的时候,你拿给他一个小面包,如果他不要,他要继续哭,你拿给他一个蛋糕,再哭的时候,你拿一个珍宝给他,如果他还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宝珠给他了。

这句话诸位听得懂吗?听不懂,正常。

我们太容易满足现状,因为你对五蕴身心太过执取。佛法就是那个大人,我们修佛法,就是那个小孩子嘛。我们每一个人从三宝门中走过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报,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无上菩提。你要能够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够得到最圆满的东西。如果你紧紧地咬住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满足嘛,佛陀给你一个面包你就要了嘛,那你就完了嘛,后面的摩尼宝珠你就没有了嘛。这个意思你们懂吗?

你说我把五蕴身心放下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不对!佛性会报答你。你试试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快乐,你也把它放下,因为它会对你产生干扰,它会让你产生错乱,它会障碍你往生的,我给你保证。

你说我前生修得不错,你看我布施有福报,我又持戒成尊贵身,我又忍辱成就庄严,我什么安乐都具足了。你说我应该去受用,没错,你有权力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过分执着的时候,你会破坏你的来生,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把你今生快乐的福报放下,你来生会更殊胜,那是究竟的解脱。你今生去追求这个糖果,你以后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是一个刀上的蜂蜜。你享受快乐的过程当中,会让你放逸产生颠倒。所以你怎么去面对你的五蕴身心?这个心态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念佛过程当中,你怎么样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够真实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一心归命其实是有智慧的成份在里面,不是一时的冲动。你要很正确地观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够死心踏地地跪在阿弥陀佛的面前,然后整个身心世界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一般的念佛没有真正地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因为你眼前的因缘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真正看到人生的真相,问题在这个地方。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不是我要的。这个糖果有什么好吃呢?你后面有更好的东西等着你。

当然你要能够放下,那你都必须要学习智慧。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就算你现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时候你还得放下,但是那个时候放下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太晚了。

你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养成一个放下的习惯,你还有机会,你到临终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你还得再继续轮回,因为你执着它,你启动了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你就顺着十二因缘而走了。你一定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要逆向操作。这个时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好好的体会体会这个放下的好处在哪里?

0:00 / 0:00
禅净双修1
禅净双修2
禅净双修3
禅净双修4
禅净双修5
禅净双修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八识田中下阿弥陀佛的种子

众生都是凡夫,难免起烦恼,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起...

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

我们展开的生命是在分段生死当中。你看分,分是分限的...

转念念佛,直到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

「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问: 请问法师,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关...

圣严法师《本来无一物》

问: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是其中的一句...

禅坐时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在...

恶人念佛一定往生吗

问: 印光大师言: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

往生则必证不退转

问: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净土,便可位登不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如何让心养成专注的习惯

问: 在企业工作结果是导向的,需要高效率,而且很多...

年轻就发财得势是不吉祥的

年轻就发财,就得势,是不吉祥的。许多人就喜欢年轻发...

任凭风浪骤起,闲看花开花落

世事繁杂,良莠不齐,许多事情惹人不得清净。或许生气...

幸福家庭必备的五个基本要素

一、沟通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到了...

【佛教词典】邪见有三种

【邪见有三种】 p0673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六卷十八页...

【佛教词典】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经名)一卷,唐那提译。佛依庄严王菩萨之请问而作方...

如何使无法生育的人能得子

世间上无法生育子女之人,常服壮阳之药。而且常行房事...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身心皈依阿弥陀,从此不做轮回客

庐山东林寺2018年8月上旬闭关圆满 古德云:上士闭心,...

多用心

有一天,庄周和朋友聊天时,说了一篇大道理,朋友听了...

癌症的三大原因:撑的、气的、累的

第三个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乳腺疾病,现在很多年...

业力把东西暂时借你用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

「刚柔进退」的处世智慧

中国有许多很好的处世格言,如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

临终助念的时机该怎么把握

问: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断气之后,智慧高出断气前的...

为小失大

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那人很久没来还,他...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

圆顿大法,尘劫难闻,得与胜会,确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

【佛学漫画】入胎·十月

如果按照佛历计算,佛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