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3-1)前 言

修净土宗的人,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所谓:千念、万念,就是为了要达到临终的正念!

临终正念的整个内涵,如果从天亲菩萨<往生论>的解释来看,除了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之外,「禅定、智慧、大悲」这三种心应该要现前;如果你的佛号,是一种散乱心、颠倒心、自私自利心,那就不能产生感应道交,所以要先做好准备。

正 文

这三种心从浅到深,是先成就「禅定」,一种明了寂静的心态;主要是保持正念正知----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

当然,刚开始可能还要带一点强迫----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所以佛号的背后,必须带一点坚持的力量,就是:「我一定要这样做,非成功不可!」这种坚持来自于我们心中的愿望,有一种想要改造生命的愿望,因此而对阿弥陀佛生起归依的心情。那么这时候,因为我们的坚持,表层的妄想也就自然退掉了。

所以刚开始念佛,基本上不强调对治妄想,因为表层的妄想,只是一时因缘所成就的,它的体性很脆弱,禁不起佛号的坚持;慢慢地,心中会出现表面的风平浪静,这时候心会感到寂静;但是,我们的正念,同时也会去触动到内心深处所谓的「深层妄想」,这个在<楞严经>叫做「坚固妄想」。

「表层妄想」:可能只是我们今生跟某人、某事,一时的接触因缘所产生的。

「坚固妄想」:它是经过我们多生多劫串习、累积而成的,特别坚固。所以会发觉在念佛的时候,经常会生起某种念头,次数很多,把它赶走了,它又莫名其妙出现了,永远挥之不去。这种念头就要小心了,这个在我们临命终时,会是一种障道的力量。

彻悟禅师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也就是:不只是念佛,你的佛号要有一些对治力,对于深层妄想要有对治力。当然这个深层的妄想,所谓坚固的妄想,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大方向我们可以规纳成三类:

第一个、跟「贪欲」有关。

第二个、跟「瞋恚」有关。

第三个、跟「愚痴」有关。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自己,每个人在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生起的想法、造作的业缘不同,所以留在心中种种痕迹、串习的,也就不同。如果你是贪欲心重,平常没那么严重,一打佛七,贪欲烦恼就现前,那表示贪欲烦恼潜伏在你的内心深处,现在把它逼出来了,这反倒是一个对治的大好时机。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贪欲的范围很广,主要最根本的是:贪求男女的美色。我们过去接触了很多男女的美色、不断的贪求,形成内心一种强大的贪欲功能。

贪欲的本身,它的生起过程,是我们去缘男女假相,而产生一种「颠倒想」。什么颠倒想呢?就是我们一直认为色相是一种清净、美妙的东西,所以才产生贪爱。但是贪爱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佛陀在对治时,就从颠倒想来对治。

当我们看到男众的假相、或是看到女众的假相,佛陀教我们要观想:他(她)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一)男女色身,它的「内相」是不净的。

当我们把这层漂亮的皮肤剥开来、把肉也剥开来,看到身体里面的结构:心肝脾肺肾、大小便溺、脓血屎尿…全是种种不清净的东西。世间上最臭秽的东西,大概都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所以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

(二)内相不净,表现在外,形成一种「外相」的不净。

「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会透过我们身体的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这九孔白天、晚上流脓流血,不断地流出不净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外相也不干净。

我们根据佛陀的法语开导,依教起观,顺着教法的方向去观察,看到男女假相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美妙,而是一个种种不清净的东西,所汇集而成的臭皮囊,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我们讲过:烦恼是一种虚妄相;当你在迷惑时,一切就跟真的一样─「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觉悟后─「醒后空空无大千」,醒过来之后,什么也没有。所以凡夫跟圣人,就是一念「迷」跟「觉」的差别而已。

在你起颠倒的时候,什么都跟真的一样,觉悟之后,刚刚怎么会这么想?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当我们依佛法的引导,观察男女的假相,是不清净的,慢慢地,把这种颠倒想法消灭了,这时候的佛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所以破除贪爱的烦恼,就是修「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有些人过去生所薰习的念爱烦恼很淡薄,但是脾气很大、看谁都不顺眼;平常因为有戒律--圣人教理的摄持,还表现不出来,隐藏在内心深处。但是打佛七的时候,正念的力量,把它逼出来─真妄交攻,所以有些人愈打佛七、脾气愈大。如果他不迴光反照就很危险,他的功德会被他的瞋心火破坏掉。所以为什么要正知?就是观察,发现自己有问题,就要赶快吃法药。怎么办呢?用慈悲的观照来降伏我们的瞋心。

「慈悲观」在古德的教授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

所谓「自他交换」,主要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过去的业力,在三界中不断的投胎,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所以都有自己的定位,一出生就有他的定位──你有你的位子、他有他的位子;你是做母亲的、他是做儿子的、这个人是做媳妇的…各式各样的定位,这个定位在今生是没办法改变的;然而经常站这个位子,站久了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我相的执取,就会站在这个定位去看所有的人,跟别人产生一种人相、我相的对立。

也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自我反省,就站在自己的位子,然后跟别人产生对立,对立之后就会产生磨擦、产生瞋恚。

古德说:「所有的瞋恚心,都是依止对立心生起的。」你不想对立,怎么办呢?交换一下位子:「自他交换」。你要多站在他的角度来想,他也不是故意要跟你抗拒,他也是不得已的;他站这个位子、你站这个位子,角度不同嘛!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也就自然不同。

寂天菩萨的观念认为:其实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伤害谁。每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所求的是什么?就是求安乐嘛!你看一只蚂蚁,它生存为了什么?就是找吃的、找睡觉的地方;一只狗也是找吃的、找睡的地方;都是为了追求安乐,只是定位不同而已。

他想追求安乐、我也想追求安乐,这一点是相同的,只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才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要经常跟别人的位置对调一下,这样我们对于众生的行为,就会多一些的宽恕与包容。

从「自他交换」当中,我们会设身处地,多替别人想一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为了追求快乐,也可能会像他这样做,只是今生所站的位置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看别人,看久了,容易产生偏差、产生对立,就会跟众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也跟大悲心、菩提心越走越远。

佛陀说:你要跟别人换个位置,不是说因缘上,是指心态上换个位置;透过「自他交换」我们更能了解众生的处境,扩大自己的包容心、扩大自己的慈悲心,对自己有很大的受用,能够经常保持心平气和──其实这世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角度不同而已。

「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当这两种观照在心中运转起来,我们过去心中那些坚固妄想、挥之不去的烦恼,就像太阳出来一晒,冰块也就慢慢溶解掉了;这时候你的佛号,就更加有力量了。

憨山大师说:「有些人念佛不调伏烦恼,佛号只听念、烦恼只听长。」意思是说,一个人平常也不对治烦恼,就一路念佛,佛号不断的增长、烦恼也不断的滋生,等到临终时,心随妄转,佛号就被烦恼打败了。为什么?憨山大师说:烦恼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烦恼是无始劫来养成的,佛号是今生偶而才栽培的,当然不是它的对手!

假设我们今天只是念佛、不对治烦恼,等到临命终,坚固妄想现前──「轻者障道,重者堕落。」轻微一点,你就没办法往生;如果烦恼重一点的话,就会引导你堕到三恶道去。

结 劝

其实我们平常不太有时间静下来,去对治坚固妄想,大都是表层烦恼生起了,再用佛号压一压罢了;现在才把山洞里的贼逼出来,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正是你清除心中垃圾的好时机!所以应该要好好的依止佛陀教法,如实的观察,好好熄灭心中的烦恼、心中的颠倒,这有助于我们培养临终的正念。

(3-2)前 言

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第一个是「打得念头死」,第二个是「建立阿弥陀佛」。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散乱的心中,把佛号给建立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注意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跟着自己的佛号走,这时候就把佛号的力量建立起来。接下来,就要开始对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障碍,也就是要「打得念头死」。所以整个禅定修学,主要的工作是:一方面培养佛号的正念,一方面破除心中的烦恼障碍。

正 文

关于破障法门,前面已讲过破除「贪、瞋」烦恼的方法,现在讲破除「愚痴」烦恼的方法。

三、多痴众生因缘观:

所谓「因缘所生法」的意思是说:我们来这世间,会遇到很多人、碰到很多事,这一切都是「事出必有因」,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现的。所以佛法对于诸法的生起,叫做「因缘所生」,一定有它过去的业力。

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带着过去业力来投胎,业力会变现很多的人事,让我们自己来受用,所以说:「万般皆是业」。但是当业力把我们的生命变现出来之后,这当中有两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诸行无常:这是一种无常、变化相

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小时候的身心世界,跟现在的身心世界,肯定不一样,是一种动态的生命现象。生命就像一条水流,永远没有止尽的时候,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变化,我们要把它认清楚。好比你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是这样,那是你的想像,那是昨天的情况、不是今天的情况,因为生命是动态的-- --「诸行无常」。

第二、诸法无我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它的变化没有主宰性,你没办法控制它;是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前面说过,事情的出现不是我们要它出现;如果这件事是我要它出现的、是我决定的,那就可以控制它;问题是它要出现,也没经过你同意、也不必经过你同意,因为它是业力的显现,源头是「业力」,所以就随业力而转变。

简单说:整个生命的因缘观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是变化的,而且没有主宰性。

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你把它想通了──其实生命就是来还债的,就是这么回事。但为什么会把生命弄得这么复杂呢?就是我们这念心跟生命现象接触时,产生很多个人的想像,我们认为它应该要这样才对,把个人的情感加诸在事情上----希望变成这样、希望变成那样…不幸的是,它从不听你使唤,因为它背后是由「业力」来推动的;结果弄到最后自己也伤痕累累,心有千千结。

如果诸位曾经看护临命终人,就会发觉很多人的心态,不是很平静;一生在尘劳中打滚,临命终时,都是心有千千结,你想要帮他助念,佛号却都进不去他的内心,这是很严重的事情!生命本来很单纯,就是业力的显现----「生灭变化,虚伪无主。」是我们自己产生很多想像,然后伤害自己。

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人生呢?就是:「多痴众生因缘观」。又如何观察因缘才会比较圆满呢?在我们历代祖师的传承当中,观察生命因缘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他是以三个角度来看人生:

第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生命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主要理由:因为它无常变化;好比你前生可能是个男人,结果今生变成一个女人;那你说前生男人的相状,跑到哪里去了?根本找不到!就像你做了一个梦,在梦境里,做了很多很多事、碰到很多很多人,但是梦醒之后,觅之了不可得;然后又做另外一个梦,你又把这个梦当真的一样;醒过来,又做另外一个梦…所以人生你没办法去掌握,一切都是「缘生缘灭」,没有实体。

「我说即是空」,对于这个「空」,很多人方向弄错了!佛法的「空」不是空掉外境,而是空了我们内心的这些妄想!你不要多事,去捏造很多的想像出来,用平常心去面对就好了。佛法的第一个基本观念:「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说:碰到事情,要先空掉你心中的妄想。

第二、「亦名为假名」

当我们把心空掉之后,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所以菩萨面对人事问题,首先第一件事:心不要乱动!你心要动的话,事情就很复杂,会产生很多挂碍、很多痛苦,所以先不迷惑、不取着、不乱动!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法,而且这些都是我们自作自受----「万般皆是业」,是我们过去的业,所显现出来的。

那么从消极的角度来说,从「空观」保持「不动」,单是这样是不够的!菩萨来到人世间,不只是消业障,这样太消极了,应该从生命当中去历练、去增长福慧,所以「假观」是什么呢?「历事练心」!

正确的人生观,对我们非常重要!

人生不是来受用的,如果你面对人生的态度,是来享受的,第一个、你不会进步,第二个、你的痛苦会很多。末法时代苦恼比快乐多,你却抱着来受用的心情,心住在外境----心随外境而转;你想要快乐、你又作不了主,是外境在作主,所以生命永远处在被动的状态。菩萨的心情应该是:人生是来历练的!这样的观念才对。

历练的人,是站在「心」的角度来看人生,不是站在「外境」。「云何应住?」我的心不住在外境,是住在自己的菩提心----把一切人事,都当作增长福德、智慧的因缘,假借外在的人事,来启发心中的智慧与慈悲。所以菩萨道,基本上不考虑得失的问题,那是一般世俗的眼光,要紧的是:这个过程走过去,留在心中的,是不是能够帮助我智慧增长、慈悲增长?是从内心的成长,来衡量人生的得失;所谓「历事练心、称性起修」,所有的经历都是----法法销归自性!

而这个「假观」就是「借假修真」;人生是一种有为的假相,但是如果你能好好利用,它也能启发你的智慧、启发你的大悲;虽然人世生灭变化,留在你心中的智慧、慈悲,却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叫做「借假修真」。

透过假相的历练,创造真实的慈悲、智慧功德,这个就是「假观」。大乘佛法对于人生,不认为人生是快乐的,也不觉得人生应该放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历练」就是增上的力量!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是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亦名为假名」,从「假观」当中,去历事练心,增长诸波罗蜜功德。

第三、「亦名中道义」

这是保持「中观」,也就是把前面「空观」的「无住」,跟「假观」的「生心」,保持一种平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对外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善念、正念。

大乘佛法「空、假、中」的人生观,最简单的区分,是把外在人事这部份,所谓:成、败、得、失等等,都是采取看破放下、随缘的态度;但是对于内心这部份,必须主动积极去经营;将人生用在改造内心、增长善念。所以我们常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从内心世界来说,应该要主动积极,生命是很可贵的;但是从外在环境来说,成败交给业力,这部份不要太在意,因为你掌握不了因缘的变化。

简单说「多痴众生因缘观」,在因缘当中,有「内因缘」和「外因缘」;内心的因缘----这部份你要很小心谨慎经营,外在的因缘----你要尽量看破放下。大乘佛法对于人生的态度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

以这样的心态来看人生,这样走来,心中就不会背负很多烦恼。不像有些人临终时,心中很多「结」解不开,佛号根本进不去他的内心。如果能够以「空假中」三观来看人生,人生是没有挂碍的;在没有挂碍的历练当中,得到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你看有些人,走过一生的经历,到了晚年伤痕累累;有些人一生走过来,满载而归。同样的人生,不同的心态、想法,产生不同的结果,问题就在于你如何去面对人生,对你就会有不同的影响。

结 劝

大乘佛法启发我们:面对人生,心不要住在外境,要安住在内心----抱着一种历练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一种执着、受用的角度,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先改变自己的心态,生命就会产生变化;就在一念间:一念「迷」,心有千千结;一念「悟」,生命便充满了智慧光明!

(3-3)

问:师父曾提到是我们先主动、才能感应佛陀的救拔;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每天夜里入定观察,哪个众生得度、因缘成熟,就会主动去救拔他呢?

答:学习佛法的因缘,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是生长在「佛住世」的时候。

比方说你跟释迦牟尼佛,同时出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真实的跟你生活在一起,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佛陀有无量的大悲心跟广大的方便力,的确可以主动救拔你;只要你有善根,他可以作种种的变现来度化你。总之,他就是有办法启发你的善根、让你的善根成熟。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跟佛陀生长在同一个时代、遇见佛。等到佛陀的五蕴生命体结束了,这时候佛陀所留下来的本愿功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种,是生长在佛陀入灭、没有佛住世的时候。

等到佛陀离开了之后,在法界当中留下他的本愿功德、留下他的名号。就必须去忆念他的圣号、启动他的本愿,跟他感应道交,才能产生救拔的力量。

所以到底佛陀是主动、还是被动救度?那得看情况,你要是生长在佛世,特别幸运、又有善根,绝对可以遇佛,得蒙拔度。我们现在是生长在没有佛住世的时期,只剩下「阿弥陀佛」圣号、「释迦牟尼佛」圣号、「观世音菩萨」圣号…所以跟佛在世是有差别的。

问:请法师开示,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答:适当的观想,的确能帮助我们修行;比方说,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金黄色的光明,从头顶灌进来,充满整个身体;之后身体里面的烦恼障、业障,就像污浊的黑气,从脚掌排出来,流到大地,然后变成大地的肥料;此时我们的身体充满了光明、慢慢的扩大,最后跟阿弥陀佛的光明结为一体。这也可以,这在古德经论当中,是有这样说法。

不过,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观想」叫做「助行」,可以帮助念佛;它只是一个甜点,不能当正餐吃。我们的整个佛七,是以「信、愿、持名」为「正行」,这个我们要弄清楚,就是以佛号的声音来摄心;偶而的观想五分钟、十分钟,然后回到佛号当中、再听自己的声音,偶而去观想三、五分钟可以,有加分的效果。总之,你在念佛的时候,要很清楚什么是你的正行、什么是你的助行。

问:师父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为什么不是成败交给「阿弥陀佛」?

答:你要把成败交给「阿弥陀佛」也可以,「阿弥陀佛」会替你安排的。这句话,主要用意是说:我们只能重视「因地」的努力,不要太在意「结果」。

当然,如果你对「阿弥陀佛」归依心很强,反正尽力而为,结果都交给「阿弥陀佛」,也是可以。不过因为这句话是比较通俗的,没有念佛的人也可以适用,「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非净土法门人也可接受;而你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弥陀。」这句话针对修净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适合。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今天提到对治心中的烦恼要起观,譬如:贪心重的用「不净观」、瞋心重用「慈悲观」、愚痴重用「因缘观」。弟子的问题是觉得自己瞋心比较重,是否在止静的时候,可以用慈悲观对治?

答:我们念佛法门,在整个求往生的正念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增长你的善根。

第二个:破除心中的障碍。

这两个都有需要。什么是障碍呢?就是心中的烦恼。我们修行人都知道,「真」、「妄」势不两立,「善根」跟「烦恼」这两个很难相容。所以你看烦恼重的人,佛号念起来,就是很躁动不安、心静不下来。因为烦恼是躁动相,所以不把烦恼先调伏下来,你的佛号永远就是一种躁动的。因为佛号是从那里来的?当然是从内心生起来的;佛号依内心而住,所以没有把内心处理好,就会在一种躁动之下念佛。

我们都知道,以<阿弥陀经>的标准,临终的时候,佛号必须「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种条件之下,佛号现前,才有用的。不是每一句佛号都能感应「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是有条件的。必须在一种寂静的心、一种充满愿望的心、一种不颠倒的心之下,把佛号现前,这个佛号才有真实的功德。所以调整内心,当然很重要!如果你觉得瞋心很重,可以对治,否则你的瞋心不断的累积,等到临终的时候,你的佛号在瞋心的障碍之下,是不能往生的。

所谓「往生」,佛法说是「带业往生」;但是古德有注解:是带「业种」往生,不能带「现行」往生,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好比你的瞋心很重,但是你瞋心的功能是在「种子位」,已经被你调伏成种子位了、是在睡眠状态,虽然还没有断掉它,但是已经不容易活动了,这样可以!

总之,临终的时候,不能让烦恼起现行,这个很重要!有人说:「净土法门不用断烦恼!」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它要求你必须调伏现行烦恼,烦恼不能活动,是有标准的,不是随随便便都可以达到临终正念。

莲池大师说:「一心不乱」,所谓「一心」就是佛号现前;「不乱」就是要有观照力,不为烦恼所乱,也就是一种对治力。莲池大师说:临终的时候,烦恼肯定会去扰乱佛号,所以为什么我们平常要修:「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就是培养不为烦恼所乱、训练自己有方法调伏烦恼。

「一心」是看你念佛的功夫,「不乱」是看你对治烦恼的功夫;这就是莲池大师解释的:「一心」─佛号清楚分明的现前,「不乱」─不为烦恼所乱,这个就是临终的正念。

总之,临命终的时候,佛号必须在一种寂静、明了的心中现前,这样才可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就是我们的目标。

问:请法师再进一步说明「因缘观」,因为跟「空、假、中」有关;虽然听得懂,却转不过来?

答:大乘菩萨在看人生,离不开「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照见五蕴皆空,看到生命的总相;不管是好事情、坏事情,它们的共同相,都是「自性空」、都是没有实体;所以空观是照了诸法的总相,每一法的本质,都是没有实体,都是「缘生缘灭」,道理一样。

二、假观:是看诸法的别相;每一个生命、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也就是名言、相状、作用。

从比较高的标准来说,对于人、事,都必须同时看到「空假中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观察「空观」,什么事就都不想做了;修「假观」就会主动积极;「空、假」二观对凡夫菩萨来说,很难平衡,怎么办呢?就要用「对治」的方式来帮助。

比方说:这段时间,你的心很躁动、很难安定,这时候就要加强「空观」;观想没有什么好躁动的,生命都是缘生缘灭,什么都带不走,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所以心很不安、躁动的时候,应该用「空观」来化解心中的情执。

你会感到躁动,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仁者心动」,你的心肯定是向外攀缘,一定是被外境转了;当把你所执着的东西空掉,你的心就会恢复平静。

反之,如果你觉得这段时间,心很沉闷、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也不想拜佛、也不想作功课、什么都无所谓,那就要加修「假观」;思惟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拜佛有拜佛的效益;拜佛能够消业障、念佛能够增长善根…所修的一切善行,无非是成佛的资粮。

「空、假」二观,就像两帖药,要能够善加运用;法门都是治病药方,你现在身体是热病,当然要泻嘛;你现在身体很虚,当然要补嘛;就是「巧妙存乎一心」,时机用得对,就是妙法;时机弄错了,就成了障道因缘;所以「空、假、中」三观,各有它的功能,但是使用的时机,要合乎「中道」----太过执着了,用「空观」对治;什么都无所谓,用「假观」来提心力,这就是佛法的调心之道!

问:憨山大师说:「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双亡。」请问能、所双亡,是不是口不念佛、耳不闻佛号,那么这时候佛号还在吗?

答: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不管修禅、修智慧、修大悲,所有的修持方法,都是在打基础,就是:把心调好!

把心调好之后,做什么呢?「把佛号现起来!」好比盖大楼,一定要打地基;但是打地基不是目标,是为了建大楼;我想没有一个人,地基打好之后,什么事都不做了,那你打地基做什么?佛七期间,我们不谈其他宗派所谓的正念真如、恢复本来面目,我们不谈这些;就净土宗来说:「千念、万念,就是追求临终的正念!」虽然你能够念到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内心寂静,这都不是我们的目标,这个叫做「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你必须把佛号现前;如果你把佛号丢掉了,那也就失败了!

凡夫凭什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这念心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间的桥梁,就是靠这句「佛号」!如果你把这个桥梁拿掉了,那你心中就只有你自己,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彼此间就失去了桥梁。所以,在打佛七当中,我们会调整自己的妄想,达到禅定的心;明天开始要起观,来增长自己对生命的抉择;然后生起大悲心把胸量扩大。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佛号显现出来而做的准备。

净土宗----法法都销归这句佛号,「万德洪名」是不能丢掉的!这个大家要很清楚。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传承,净土宗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所以这个佛号是不能丢掉的!

你可以把佛号安住在一种禅定心、智慧心、大悲心中,让佛号变得更有力量,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把佛号丢掉!」这是佛七的整个修学原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我们能听闻这部经,要感恩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看这个名称,在...

念佛法门如何取验方为合法

问: 《净土或问》中云:既学专修,当求灵验,虽在目...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

助念只念佛是否太单调呢

问: 我们寺院想成立助念团,但《印光法师嘉言录》讲...

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一、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之力,流...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答案是肯定的。我的师...

病人临终神志错乱恶境现前,应如何开导

问: 病人于临终时,若神志错乱、恶境现前,比如:看到...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

邪淫会带来三种严重的障碍

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

佛陀出世必做的五件事

云何为五? 一者当转法 轮, 二者当度父母, 三者无信...

【佛教词典】秃奴

(杂语)又云秃人秃居士等,骂僧之语也,谓外相似僧而...

【佛教词典】安座

(仪式)凡奉佛像安于殿内时,请宗师法话,谓之安坐佛...

用功的入门方法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

《华严经净行品》有一百四十一个颂,读来朗朗上口,若...

培养孩子惜福的思想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师,每天接诊众多患儿,其中发病根源...

【推荐】佛珠掉了,佛心仍在

作为寺院的住持,也就是佛法的弘传者,身边总有一些弟子...

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

圣严法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心中无事,不受干扰 默,是不要将一切现象,当成...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

看清内心的种种烦恼

人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扰;恼是恼乱、热恼。烦...

燕窝:燕子的代价与无言血泪

母燕在快要下蛋的时候,才去建自己的窝。第一次建好的...

念佛宜早不宜迟

青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华,...

谁不想命长?素食是秘方

健康长寿是人人希望和追求的事。为了健康长寿,人人都...

打坐常会昏沉,该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打坐常会昏沉,应该怎么办? 大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