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六讲)

(6-1)前 言

今天是佛七的第六天,佛七的功德即将圆满;利用早上的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在中国佛教当中,有关“禅净双修”的一些观念。

正 文

“禅宗”跟“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可以说修学的人最多、成就最广的法门。禅宗,所强调的是观这一念心,是以“心”为主;净土宗是以“佛”为主,观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而生起一心归命的心情。所以理论上,两个方向不同,一个是以“心”为主,一个是以“佛”为主。

然而实际上,这两个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因为“心力可以感应佛力、佛力也可以感应心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心”跟“佛”是互动的,不能完全切割。如果在念佛当中,能够把禅宗的方法带进来,对于念佛是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禅宗”的修学方法,其实它的观念很简单,比方说,当初“二祖”去参访“初祖”─惠可大师到少林寺去参访初祖达磨祖师,那时候他站在门外,下了很大的雪,达磨祖师被他感动,问说:“你啊!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事情要请教?”惠可大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就是学佛以来,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的心经常躁动,不论是念佛、持咒,总有一种不安稳的心情在干扰,如何消除这种躁动、不安呢?请和尚慈悲开示。”初祖说:“这很简单!你把躁动、不安的心拿出来,我来帮你消灭。”这时候二祖一回光返照──结果“觅之了不可得”,那个躁动的心,根本不存在。初祖说:“这就是我给你的安心法门。”从此禅宗很多公案,就从初祖跟二祖的对话,而开展出来。

从这些对话当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众生的病相

第二个,对治的法药

所谓“病相”,当然禅宗所对治的,就是众生躁动不安的心。<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阿赖耶识”有很多业力,要是有罪业在,就会变现一只蚂蚁、一条狗;要是善业的话,就会变现人、天人。当在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有一个很严重的过失,它会在每一个生命体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

比方说,你前生是个男人,就会以男人为自我意识;今生变成一个女人,就会以女人为自我;在生命体当中,捏造一个自我出来。由此,我们的生命就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到处攀缘,弄得很躁动不安。

“自我意识”就是佛法所讲的“无明”,也就是没有观察到心的真相。从唯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过失、烦恼、罪业──你这个心,好端端的怎么会造业呢?怎么会起贪、瞋、痴烦恼呢?主要的根源,就是有一个“自我意识”,因此而跟众生产生了对立,然后为了爱着自我、保护自我,就制造很多问题来,结果弄得自己躁动不安。

就像我们平常念佛,有时候念的很好、有时候就没有信心,这个“自我意识”是生灭变化、躁动不安的。禅宗主要的下手处,就是要破坏这个自我意识,祖师常讲的:“恢复本来面目”。

禅宗对治“自我意识”的病相,是用什么方法呢?

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回光返照”,或者是:“正念真如”。

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是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原点,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那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我们在清净本性当中,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想像出来,想像有一个自我、这个“我”可以主宰一切。其实,它只是一个“虚妄相”,虚妄的东西,你一回光返照,它就消失了。

我们一般人都是向外攀缘,没有一个人,会自我回光返照,所以总是被自我意识,带得团团转。禅宗教导我们,可以问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的生命体,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就是引导一个人,“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破除自我意识。

禅宗开悟的人,心都很安稳,心中没有自我意识,就是一种平等的清净心,然后从清净心,“从空出假”,安立假相来广度众生。

很多人会说:生命的推动力,是靠“自我”来推动的,没有“自我”,怎么去造业呢?没有自我,你还是可以运用你的菩提心来造业。因为菩提心,没有自我的干扰,是稳定的。

我们净土宗的人,假设没有“禅净双修”,就像有些人,虽然佛号念得很多、数量很多、也很精进,但是你跟他接触,从他身、口、意当中,感觉这个人自我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就是一种“无明相”,这时候他的佛号就念得很肤浅。

我们讲“能念的心”会影响到“所念的佛”,当你经过禅宗的修学,把这种躁动不安的自我意识破坏、恢复到更深层的真如本性,以真实的心来念佛,那佛号的力量肯定是不一样。

我们常说:心力可以去感应佛力!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一口祖先留下来的古钟,这个钟特别的庄严,也特别的大,敲起来声音很美妙。

有一天,鲁国有一个重要的祭祀庆典要举行,鲁国国君希望在庆典当中,能把这口钟挂起来,透过撞钟来向天神祷告,希望天神能够庇荫鲁国。所以他就找一个木匠来做个架子,把这个钟给挂起来。

当然,这个木架困难度很高,因为钟很重、又很大,不能做得太紧,太紧的话,这个钟不能自由摆动,声音就不好听;但也不能做得太松,太松的话,这个钟很重,两三下摇晃,架子就垮掉了,所以架子跟钟必须松紧恰当,困难度是很高的。

当这个木匠,接获鲁国国君任命后,他做什么事?这么重大的一个决策、设计,他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先调整他的心──开始“斋戒”,息诸缘务,在里面经行、静坐。他说:“三天而忘身”,三天之后,他对身体的执着忘掉了,不觉得有身体的存在;“五天而忘心”,到了第五天的时候,已经不感觉心的存在了;“七天而忘我”,到了第七天,自我意识已经不存在了,内心就是一种寂静、平等的心境。

这时候,因缘成熟了,他就拿着斧头,走进森林,很自然的感觉到这棵树可以、那颗树不可以,把树砍下来,然后很顺利的把架子做出来,装上去,果然跟这个钟合得恰恰好。

工程完成之后,很多人叹为观止,很多木匠说:“哎呀!你的技术跟我们差不多,你最近是跟谁学习这种技术,怎么把架子做得这么好呢?”木匠回答说:“我把它做好,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他说:“我经过斋戒、沐浴之后,忘掉了身心世界,也忘掉了自我,根本就不在乎完成之后,国君跟国人会对我什么评价;我把一切的得失心、成败心,全部放下,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把架子做好,结果就成功了!”

其实,木匠的技术不是重点,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各位要知道,所有的技术,是要以什么来推动的?还得要由你那“明了的心”来推动。所以你想想看:当你这念心总是:“弟子心不安”,老是活在得失、成败当中,这样可以把事情做好吗?你自己就有障碍了!就是你自己─自我意识、得失心、成败心,把你的能量给耗损掉了。

“禅净双修”的思考:是先根据“禅宗”的观法,破除自我意识─把心带回家;然后在很平稳的心当中,再“从空出假”─把佛号提起来。先用禅宗,来净化我们的内心,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这叫做“禅净双修”。

蕅益大师说,这样的力量很大──“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构成了心心相应、感应道交了,因为你用真实的心,自然能感真实的功德。

结 劝

一般没有经过禅宗训练的人,大都是活在一种虚妄的生灭心,那是很狭隘的。所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试着不要跟着自我意识走;回光返照,回到内心的深处,把“本来的面目”找出来,然后安住在那个地方。从本来面目,去发动佛号,这时候每一句佛号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议。因为你的心力不可思议,所招感的佛力也就不可思议!

(6-2)前 言

净土宗,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整个修学重点,就是为了成就“感应道交”。这当中的主要方法是:以我们的心力去感应佛力。所以净土宗的整个感应,是“莫向外求”─当你准备好了,佛陀的功德自然会出现;你没有准备好,求也没有用,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清楚。

正 文

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功德呢?

天亲菩萨,提出了三点:

第一个,念佛人要有“禅定心”:透过对佛号的专注,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听你自己的声音,不断的跟着你的声音走,然后把散乱心收摄起来;所以先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把心中的佛号,很坚定的建立起来。

第二个,智慧心;

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恋娑婆世界──爱取三界的果报。所以当我们透过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这时候我们在这坚定的佛号前面,多了一个方向、一个往生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的佛号必须在一种禅定、智慧状态之下,才能形成感应的力量。

第三个,天亲菩萨引导我们要修大悲──“安住大悲,普皆回向”。

“大悲”的意义:

前面修习禅定、智慧的所缘境,都是个人的身心世界,也就是心中所想的,都是狭隘的自利心情。那么大悲心就不同了,它的所缘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把心胸广大起来。所以大悲心主要目的是:“把狭隘的心情,转成广大的胸量”,使令我们所修的善法、所修的善根,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完全相应。

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阿弥陀佛的心量广大无边,假设我们是自私自利的,这两种不同心量,可以感应吗?古人说:三辈往生都需要“发菩提心”,一个胸量狭窄的人,不可能往生的!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所以我们必须将前面禅定、智慧两种善根,以大悲心,扩大到其他众生,因为大悲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往生因素。

关于修持大悲心,在古大德的修学传承中,有两个重点:

一、先修平等心

由于过去的业力,使令我们来这个世间受报,我们跟众生结过很多缘,好比你看到有些人、很欢喜,他看到你、也很欢喜,这是过去结善缘;但是有些人,你看到他、不欢喜,他看到你、更不欢喜,过去结恶缘;就是我们的心,对于众生高高低低不平等,怎么办呢?

你要观想:所谓的善因缘、恶因缘,都是不决定、都可以改变的!一个善因缘,如果你不好好珍惜,加以破坏,随时可以变成恶因缘;如果是恶因缘,你好好去经营、改造它,也可以转变成善因缘。

修大悲心的人,首先要有一个认知: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决定!那是过去因缘所形成的,既然是有因缘,现在当然可以去改变。必须先有平等心,才能修持大悲心,否则的话,可能对某些人生慈悲心、对某些人没办法生慈悲心,为了把心中高低的分别抹平,所以先修平等心。

二、正修“利他”行

大乘佛法,就是一种利益众生的心情。大乘佛法的弟子,跟众生要有一种互动关系;一个人完全不理睬众生,这样的人,大乘法也走不下去。不管你修什么宗派,你说跟众生完全没关系,他走他的、你走你的,那是修阿罗汉,不是修大乘菩萨。

大乘菩萨跟众生永远保有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之前,必须把你的生命体,跟众生的生命体,找到一种“相互的关系”。阿底峡尊者说: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母子的关系”。

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经历无量无边的生命,来三界投胎有太多次了,而每一个生命体,都必须假借一个母亲,才能够出生、成长。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乃至于所有的人类,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因为我轮回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今生生命跳脱出来,回顾过去无量的生命,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虽然她现在相貌改变了、虽然现在可能彼此不认识了,但是她曾做过我的母亲,对于我的恩泽,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就是透过对无量生命的观察,跟众生建立一种密切的母子关系。

有了这样的互动,进一步思惟,应该要“知恩、报恩”──现在好不容易成就善根,积集了拜佛、念佛的福报,我们愿意把这些福德释放出来,跟过去所有的母亲分享;就是透过母子关系的互动,把自己的福报布施出来,作一种“普皆回向”。

宗喀巴大师在开示中说:我们修学佛法,不管修什么法门,“心态”很重要。宗大师要我们想一件事:虽然我们习惯保护自己,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处处爱着自己,结果我们得到什么?只得到一次又一次的三界轮回、一次又一次的生老病死折磨,什么也没得到。反过来看看佛陀的心情,佛陀处处为众生着想、处处牺牲自己成就众生,结果成就了万德庄严。

所以宗大师说:自私的心态,对我们非常不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保护自己才有好处,其实越自私、反而越得不到。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佛陀派了一位使者,到天堂、地狱去考察。这位使者先到“地狱”去,刚好地狱众生要吃饭,大家都跑过来吃饭,使者就过去看看─地狱众生怎么吃饭的?原来地狱众生每个人拿一公尺长的筷子,大家都想把桌上的饭菜,赶紧夹到自己的嘴里。大家抢啊!结果筷子太长,大家都吃不到,弄得大家面黄肌瘦、身心躁动。使者看了很感叹,就离开了。

接着,他又到“天堂”去,刚好天堂也在吃饭,大家也是拿一公尺长的筷子,但是天堂的人怎么回事呢?他们是用筷子夹食物给对方吃,你把食物夹给他吃、他也夹食物给你吃,结果大家都很欢喜、精神饱满。

“筷子”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们的心态嘛!我们的心态有两种选择:第一个“往外”发展,你用施舍的心,来面对生命,当然你就获得更大的功德;如果你执意把筷子“往内”伸,选择自私自利,那你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的心态,会影响我们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一定要把胸量放大!

我记得忏公师父经常对我们开示说: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怎么修呢?最要紧的就是:“学吃亏”。我永远记住这句话,能够学吃亏,才能够培养那种“为公、为众”的大悲心;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是自私自利、占小便宜,不可能修大乘法,所修的法门,不管多么的妙,修什么金刚上师什么妙法,只要你的心态是自私的,结果只有一个:“虽修妙法,感果卑劣”。为什么呢?所有的妙法,到你的心中都变成不妙了,因为心胸太狭小了!

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所有的法门,都是由内心来创造的,所以心态才是最主要因素!我们必须慢慢去体会,为什么祖师大德要我们学吃亏,就是──从吃亏当中,培养你的大悲心;从吃亏当中,培养你的福德资粮。

结 劝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利他、学习吃亏,可以把我们的胸量扩大,这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广大本愿,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七的最后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安住大悲,普皆回向!

(6-3)

问:师父,当我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感觉内心空空洞洞、没有力量,但是我念“南无地藏王菩萨”,或者是念六字明咒,很快就能够感受到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子?

答:我想你这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感到“空空洞洞”,表示你对佛号没有信心、没有任何信仰的力量。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表示你对净土法门一无所知,没有“正见”。

我们今天对“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生起信心,可能曾经看过一些感应事迹,所以跟“地藏王菩萨”一接触,会产生一种“联想”,联想到一些感应的力量,因此而生起信心。即便感应的力量,是片断的,但是你一直记得,所以让你有信心。

我们对一件事,有“信心”,一定要生起正面的“联想”!

比方说:你看有些人对钻石有信心,有钱就去买黄金、钻石,为什么呢?他觉得钻石可以创造富贵,可以拿钻石来买房子、买车子,所以想到钻石,就生起很多美好的联想,所以对钻石有信心。

信心是生起功德的根本─“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志于修学净土,你这个明了心跟佛号接触时,完全没有感觉、空空洞洞的,这不是一个吉祥的征兆。你完全没有感觉,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完全无知,对于净土的经论学习太少了!

我的建议是这样:如果你真的有志于求生净土,那你对于本尊相应法门,要有彻底的了解,要有很深刻、很深刻的了解,特别是<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要很熟悉。求生净土的人,有两个观念要很清楚:

第一个:名号的功德

第二个:净土的功德

一个是你现在所依止的本尊功德,一个是你未来要去的地方,两个都很重要。我们对于名号要有信心、对于净土要有愿力,而这些都必须透过学习。

我觉得你对名号没有信心,应该把<四十八愿>彻底研究一下,然后把它整理一下,当你的心跟名号接触时,哪些愿可以消业障、增福报,是你今生能够受用的;哪些愿是你往生之后可以受用的。

基本上,我们这念心接触佛号,可以启动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功德力,这个你要去了解。如果你不了解,当然是空空洞洞,佛号对你就产生不了作用。

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佛陀的力量是应机的;你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感应!

“信心”当中,必须再加上“愿力”!

这就不只是消业障而已,而是求生净土的愿力。那么,这个佛号就能够给你带来两个功德:包括“今生的消业障”,也包括“来生的往生”。

总之,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我觉得你对“阿弥陀佛”的圣号,要很彻底的了解;对于来生即将去的净土,你也要很清楚的了解;否则你很难修成。

佛法的修学是以“正见”来作引导的,不能用“迷信”来修行,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然后产生“正思惟”,是这个意思。

问:请法师开示,有周围的佛友说,佛教承认“一贯道”是佛教一派,有些佛友都参加“一贯道”,请法师解释,好让后学有正确的方向?

答:“一贯道”跟佛教完全没有关系!

佛教虽然有很多宗派,大乘八宗,但是“一贯道”跟佛教没有关系。我在台湾有听过“一贯道”的讲师讲<六祖坛经>、<无量寿经>,这都是佛说的经典。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跟我们佛法传承所讲的,完全不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解释经典?跟佛教的祖师说法完全不同,所以“一贯道”跟佛教,基本上是没有关系。虽然他们也引用佛经,但是他们在解读经文,并不是依照佛经来解释。

问:请法师慈悲,修西方净土的居士,如果参加以“弥勒菩萨”为主的晚课,算不算杂修,是否能够回向往生净土?

答:如果说这个共修,是有“特定宗派”,比方说专修弥勒法门,所有大众的整个心态,都是专修“弥勒法门”的,那我认为你不适合参加,因为这个“潜移默化”的力量太大,你很难抗拒大众的力量。

我觉得学净土的人,“教理”可以多听,但是“行门”要专修,因为修“弥勒菩萨”,有“弥勒菩萨”的本尊、有“弥勒菩萨”的修法,我们讲“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参加“弥勒菩萨”为主修的晚课,我认为这是杂修。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当我们打完佛七之后,回到家里,应该如何继续精进?

答:既然已经设定了往生目标,当然就要成就“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包括信心、愿望、念佛的力量──“信、愿、行”三资粮,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要兼顾解门和行门。

古德告诉我们:“解门宜广,行门宜专。”你想要学教理,其实可以听听唯识、天台、中观都可以,只要这位讲经法师,不毁谤净土,都可以去听;对净土没有偏见,他是如实宣说教理,我觉得都可以听。但是“行门”一定要“三业专修”──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这就不能夹杂了。

修净土法门的人,要重视拜佛,这个很重要,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修归依。每天最起码要拜四十八拜。我们作功课,当然是由粗到细,没有人到佛堂,马上就静坐,不可能。因为你在外面忙得这么躁动,静坐的心很微细,所以调心之道,一定是由粗到细,必须要有一个起点。

我们到佛堂,第一个先拜佛,慢慢拜,一方面拜、一方面念十句佛号;拜完之后,稍微经行一下、走几圈,然后再静坐、念佛;念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之后看你要诵经,或者持咒;然后回向,起来拜三拜,结束;差不多一个小时。

作功课,一定是由粗到细:先“礼拜”、然后“称念”、然后“修止观”;等心静下来之后,才修止观、诵经。如果你不会修止观,你就诵经,诵<般若心经>、诵<阿弥陀经>都好;让心静下来,去体会佛法的道理,一次又一次把佛法的道理咀嚼出来,消化成你心中的观照;然后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心中的一种智慧观照,慢慢、慢慢的你心中的光明就会增长;这样,你的身口意也就开始改变了。

总之,解、行的功课,解门可以多听,行门一定要专。在拜佛时,我建议先专拜“阿弥陀佛”,每一个星期,可以加拜一部“八十八佛”。

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结下一个很深很深的因缘!

蕅益大师说,佛陀要救拔你,缘缺不生──如果因缘不具足,他也没办法救你。虽然说“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四十八愿,但是必须把你的心跟佛陀之间,建立好桥梁,就是“有缘”,这样佛的功德,才能够加持进来。如果你平常对“阿弥陀佛”,没有拜佛、也没有念佛、也没有忆念净土功德,“阿弥陀佛”要加被你,很困难,缘太疏远了!

所以,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我觉得跟“阿弥陀佛”要多结缘,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归依等等,这个平常都要做。

没有平常的结缘,不可能有临终的接引。

问:修净土法门的人,福报不可用在享受来生的安乐,那么净土法门,应该怎么回向呢?

答:“福报”可以创造我们身心的安乐,但是福报往哪个方向跑,跟你现在心中的“愿”有关系!

好比有些人前生的福报,就表现在“吃”的方面,吃都吃的很好,因为他心中有这样的愿望,所以福报就往这个方向跑;有些人今生“衣服”穿的很漂亮,有些人房子“住”得很好;当然第一个是他有福报力,第二个是他心中的愿力,有愿力,福报就会往那个方向去。

修净土的人,不求来世福报,我们求什么呢?我觉得净土宗的人,应该回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能得到“善终”,这也是福报。

我们中国人讲“五福临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善终”,希望临终的时候,没有障碍,身体不能有障碍、心情也要保持平静。如果是死于非命、意外死亡,那对求生净土的人,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把平常的福德,回向到:“临终无障碍”。这样子,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好!诸上善人,万缘放下,佛号提起,念、诵、听!

第七天:念佛回向,佛七圆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我们能听闻这部经,要感恩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看这个名称,在...

念佛法门如何取验方为合法

问: 《净土或问》中云:既学专修,当求灵验,虽在目...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

助念只念佛是否太单调呢

问: 我们寺院想成立助念团,但《印光法师嘉言录》讲...

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一、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之力,流...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答案是肯定的。我的师...

病人临终神志错乱恶境现前,应如何开导

问: 病人于临终时,若神志错乱、恶境现前,比如:看到...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

邪淫会带来三种严重的障碍

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

佛陀出世必做的五件事

云何为五? 一者当转法 轮, 二者当度父母, 三者无信...

【佛教词典】秃奴

(杂语)又云秃人秃居士等,骂僧之语也,谓外相似僧而...

【佛教词典】安座

(仪式)凡奉佛像安于殿内时,请宗师法话,谓之安坐佛...

用功的入门方法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

《华严经净行品》有一百四十一个颂,读来朗朗上口,若...

培养孩子惜福的思想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师,每天接诊众多患儿,其中发病根源...

【推荐】佛珠掉了,佛心仍在

作为寺院的住持,也就是佛法的弘传者,身边总有一些弟子...

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

圣严法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心中无事,不受干扰 默,是不要将一切现象,当成...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

看清内心的种种烦恼

人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扰;恼是恼乱、热恼。烦...

燕窝:燕子的代价与无言血泪

母燕在快要下蛋的时候,才去建自己的窝。第一次建好的...

念佛宜早不宜迟

青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华,...

谁不想命长?素食是秘方

健康长寿是人人希望和追求的事。为了健康长寿,人人都...

打坐常会昏沉,该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打坐常会昏沉,应该怎么办? 大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