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会产生魔境

净界法师  2025/03/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会产生魔境

这以下第二段就正式说明致魔的因缘。这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个,就是虚空跟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先看这一段。

◎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着魔当然是有原因,先把原因讲出来。说我们众生因为一念的妄想,那么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是“迷理为咎”,就是迷真才起妄。本来没有妄想,那怎么有妄想呢?因为迷失了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产生了对立,就产生了妄想。

这个妄想当中就有两种差别了,有粗细两种差别。从微细来说,就是“痴”的妄想跟“爱”的妄想。这一段圆瑛老法师讲得就很详细了,圆瑛老法师他怎么说呢?他说我们打这个无明,跟妄想是不一样。

无明是属于痴。无明没有对错,你说你这个人向外攀缘,向外攀缘不能讲是罪业,它只是一个痴而已。他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而虚妄地产生一种对立,产生能所。所以,这个无明基本上是属于第八识的作用,就是三细,一念妄动以后,在平等法界当中虚妄产生能所而产生了第八识,这个痴是微细的第八识。

这个妄想就是比较粗重的,是属于第六意识的爱憎取舍了。

所以,这个无明是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这个爱是一种烦恼,爱憎取舍的烦恼。总而言之,在迷真以后生起了妄想,有痴、爱两种妄想。

先看这个痴产生的相貌。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生发遍迷”就是说,因为有一念的愚痴,这种有所得的心,就把这个平等的真如切割成一个能所的对立,有一个能缘的心和一个所缘的境,所以就把全体的真如转成了顽虚空之相,就是所谓的“生发遍迷,故有空性”。为什么会有虚空呢?因为我们产生了能所的对立,有能有所,所以就产生了虚空。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虚空虽然是有,但虚空是没有差别相的,那么在无差别当中又创造了个人的世界差别。比方说你是人道的世界,他是饿鬼道的世界,他是畜生道的世界。这个差别相怎么来的呢?因为有爱取的烦恼。有些人对善法产生爱取,他创造了美好的世界;有些人对恶法产生爱取,创造了丑陋痛苦的世界。所以,由前面的愚痴而创造了虚空,由我们心中不同的爱取而创造了差别的世界。总而言之,虚空相、世界相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变现的,是这个意思。

再往下看。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这一段是把前面作总结了。由前面的道理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用的十方虚空,以及虚空里面的国土,之所以变成非无漏(非无漏就是有漏),为什么会是一个有漏的世界呢?都是因为我们一念的迷痴,还有“顽”,这个顽是爱取,迷痴的妄想跟爱取的妄想之所创造出来的。就是你有这个妄想,你就有这样的世界出来了。你为什么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跟你前生打什么妄想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当知,在虚空当中……这个虚空当然包括世界,主要是讲虚空。虚空是生在我们一念的心性当中,就好像一小片的云雾点缀在太虚空当中。所以,这个虚空只是我们一念心性的水泡,或者是一个广大天空里面一片小云雾而已,何况这个世界又在虚空当中,那就更小了。

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把为什么会产生魔境先讲出一个道理,就是因为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妄想所变现的,而你现在破坏妄想,你等于是间接在破坏外在的世界。它的意思是这样。我再讲一次,你外在的世界怎么会有?是你妄想变现的。那么你现在对治这个妄想的时候,你外在的世界就开始要消失了。但是你外在世界要消失的时候,有些人就不同意了,有些人就不同意你这样做了,因为这当中牵涉到有共业的问题。你往下看就知道。

◎归元本无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外在的世界是你一念的妄想变现的,所以,当你“发真归元”,你发心要正念真如,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发心要把你的心从妄想的攀缘心带回家的时候,这个时候由妄想所变现的十方虚空全部要消失,而且这个空中所产生的十方世界通通会破坏掉,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些人不同意了。因为我们习惯性活在妄想,所以会产生世界。现在你要对治妄想,就等于间接要破坏外在的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怎样能使心不要躁动

须菩提问佛说: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样把他心住到...

攀缘心的相貌——前尘虚妄相想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

妄起即觉,觉即妄离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

【推荐】听你「自己」的佛号,心才能专注寂静

一句佛号的操作包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

【推荐】要走出你的妄想,才可以感应道交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

【推荐】从空性的真如中启动佛号

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

三种念佛方法可对治妄想

这里有几种念佛方法,都可以对治乱想,防止思业。我今...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每天问自己的十个问题

如果你想走出常规,放松心情,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每一天...

昌圣法师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

把心找回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究...

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

【佛教词典】如来语菩萨

如来语,梵名 Tathāgata-vaktra。为密教胎藏现图曼荼...

【佛教词典】兰若

(术语)阿兰若āra?ya之略称。僧人所居处也。其义即空...

迷时妙法成生死,悟后三千性寂然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转烦恼业报...

日常生活应如何修慈心

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问: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理净法师答: 从佛法上讲,...

【佛教连环画】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

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

汝妄想纷飞, 尚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

昙鸾大师与净土法门

昙鸾大师(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不要生活在过去

在太平洋布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

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永为道种

尽未来际,不是尽形寿。尽形寿是指声闻戒。 尽未来际,...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上的密咒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

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讲究平等心,要求我们要以平等心待人。但是,我们...

圣严法师《智慧是诸佛之母》

慈悲和智慧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但是它功能和表...

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

关于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