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  2023/04/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一讲)

《楞严经》修学法要,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我们预定有十六堂课,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整个《楞严经》的一个纲要。《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

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不是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楞严经修学法要《楞严经》总共有十卷的经文,我们把它的精华浓缩成十六堂课,所以就叫做修学法要。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释经题

一部经的经题它总持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一个说明。

乙二、经文要义

这一部经的理论,跟它的修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一个简单说明,这叫做前言。

甲二、正文:

在正文当中,我们将十卷的《楞严经》,分成五大科:

乙一、缘起篇

先说明本经发起的因缘。

乙二、理论篇

我们从本经的角度去看,它是怎么去看待人生的?我们看人生啊!刚开始是以一种善恶的角度、以一种业力的角度;但是到了《楞严经》,它已经超越善恶,它是从真、妄当中来看它。以《楞严经》的标准,只要你安住于妄想,就是一种过失,即便你是善念,只要是跟妄想相应的,这个就是颠倒、这个就是过失相,所以《楞严经》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你开始要破妄显真了,这一段就很重要!

乙三、修行篇

从前面的理论,我们开展出整个修行的方法,包括了整个《楞严经》的理观与事修。

乙四、破障篇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把无始的烦恼罪业逼出来,有内在的魔障跟外在的魔障,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来破除内、外的魔障。

乙五、功德篇

假设我们如法的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甚深功德。我们透过上面说到的:缘起篇、理论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这五篇,把《楞严经》的整个纲要,把它抓出来。

甲三、结劝:

最后一段的结劝,就是我们引用本经三小段的经文,把整个课程作一个结示、劝修。

以上就是我们未来上课,所要研究的三大主题。

甲一、前言(分二:乙一、解释经题。乙二、经文要义。)

乙一、解释经题(分二:丙一、总说。丙二、别明。)

丙一、总说

本经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两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在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的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第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样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的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首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

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丙二、别明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这个表非常重要!佛陀讲了十卷的经文,就是在讲这个表,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它。

从这个表中,我们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妄想心,第二个、真如心;一个是凡夫的根本,一个是圣道的根本。首先我们先看:

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你看:喜欢吃榴莲的人,他跟榴莲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莲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莲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莲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本经告诉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

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于妄想的描述很贴切:

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唉!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好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没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这个母亲说,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只有第一念,我们了解外境是怎么回事,第二念开始妄想活动,我们开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说你吃榴莲: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吃到榴莲,你第一口咬下的时候,感受到榴莲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后,你就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这个榴莲是很好的、是怎么样的;其实你第二口以后你没有再吃到榴莲。妄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欲望→开始造业。

说─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会有生死呢?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就是这样。你自己动念头。我们自己在清净本然当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然后带动了烦恼、带动了罪业、带动了生死果报。所以我们要知道妄想的可怕:第一个、它是不知不觉的;第二个、它是辗转增胜的,势力会不断的扩大。你一旦开始修行、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光返照嘛!所以在本经当中,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是向外去看谁怎么样,这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开始修学《楞严经》以后,你开始远离你心中的颠倒妄想,你要慢慢的试着一步一步踏入回家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临终的正念。当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看你是从理观下手,或者从事修下手,都可以。

我们经过这样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以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

(一)大:什么叫大呢?就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你遇到境缘的时候,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虚妄相;你开始回光返照,安住在你本来的清净本性,你会发觉:你的心,比较没有对立的心了。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比较,就表示你这个人妄想很重,也表示你这个人生死业力很重。

你看有些人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他很快就往生了,因为他的生死业力比较淡薄;有些人他的生死业力很重的,看他的心态你就知道─对立心越重的人、妄想越重、无明妄想越重,你那个启动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妄想,无明缘行就造业,然后生老病死,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当然就强了。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你觉得你的对立心减低了。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你那种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开展出来了,一个人你老是跟着妄想,你的生命当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谁也管不住你。一个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是做我该做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功课时间到了,我现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衣搭上去,走到佛堂就是拜佛。当你有一天,你发觉你慢慢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你开始远离你这个恶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离了,也表示障碍我们无始的生死业力─十二因缘的力量开始淡薄了。

你的心态改变,就是你生死业力的改变!

如果你还是活得很情绪,我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一辈子就是生死凡夫,你来生还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所以说,修首楞严王三昧你智慧理性的力量会开始加强─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它打它的,我做我的。

倓虚老和尚他依空假中三观的方法在修行的,有一天,生病长了一个疮,医生跟他开刀的时候,他痛得唉唉大叫。弟子说:师父啊!你修空假中三观,正念要提起来啊!倓虚老和尚说:我有啊!我叫归叫,我内心里面还是很清楚啊!因为这个叫是直觉,它是一种感受。在佛法中,并不对治感受,因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感受是不能控制的;比如说,你用针刺我,这种痛苦的感受,这个没办法对治,那是业报;但是这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可以对治了。色、受、想…到受蕴的时候,都不能对治的,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但是到想蕴的时候,这个你就要主导了。所以这个佛字,就表示你心中开始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做事情,而不是依止你的感觉来做事情─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了。

(三)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你的内心当中,那种无量无边大悲的妙用开始启动了,你心中没有任何的限制跟障碍。这个数就是限制或者障碍。我们一个人,自我意识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内心是很刚强;一个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内心是调柔的,调柔清净,他是调柔相;忏公师父常说的:该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他没有固定的执着,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一句话。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那么我们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于大佛顶?这就是本经的修学方法。我们的人生观是这样子: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而来。佛教说因缘观─诸法因缘生。其实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过去生跟今生的互动:这一段的因缘,过去做过什么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只要你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你造了业就会留下功能。过去跟现在这一部分不能改变,佛教修行不是修这一部分。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你的色身会健康或病痛,这个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过去的你,所以说,过去跟现在这一段因缘叫做认命,这个因缘不能改变。

第二个因缘是现在跟未来:这个最重要!因为这个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到极乐世界,你也可能堕三恶道。所以今生跟未来这一块,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们所要修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在未来嘛!你过去有什么好修的呢?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下等人是活在过去,老是想过去,你过去怎么样…你今天就怎么样…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现在虽然不够好,但是我未来会往好的方向走。

这个人是有潜力的!因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个修行的目标,这个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市区打转还找不到高速公路。说:你连怎么修行都还不知道!你要改变的不是要改变外面,是改变你的妄想。所以当你了解整个《楞严经》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起码我们的生命,已经慢慢在进步当中,我们未来生命,我保证:我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义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减少,真如的光明慢慢开显,慢慢趋向于大佛顶,那就很有意义!所以说:修行人,你要开始忘掉过去──我们不管过去怎么样,不管你过去曾经经历过怎么样的生命,你内心当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邪恶的功能,这个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改变。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它不是本来有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它是后来有的,它是从因缘生,当然也可以从因缘灭。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位体操选手叫做米尔曼,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才,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体操,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体操选手。他生命的目标就是成就奥运的金牌,他对自己很有自信,因为他在大学当中表现的很好;但是因为整个体操界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是差之毫厘而已,所以他压力非常的大。

一个活在妄想的人,当然压力很大,他经常作恶梦,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结果失掉了金牌,经常从这样恶梦中惊醒。随着奥运的时间到来,他恶梦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一天,到半夜的时候,又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他就睡不着了,穿着外套到外面去跑步。跑着、跑着就跑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他就跑过去,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苏格拉底,就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体操选手。又问说:你是体操选手,那你活得快乐吗?他说:我活得很快乐啊!我以奥运金牌为目标,我活得很快乐啊!老人听了就说:其实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未来因缘怎么样?你不知道。而你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你怎么会有快乐呢?你是活在不安稳性。

这个年轻人,当然他就不相信啊,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我应该要有欲望,我才会快乐,所以二个人不投机啦。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他骑车去上学的时候,突然间发生重大的车祸,他为了闪躲前面的车子,就去撞旁边的车子,整个身体飞起来,再跌下去,大腿骨折。医生说: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这个年轻人米尔曼打击很大,因为他生命的目的就是夺奥运金牌,他不能做体操,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去找这个老人家,对他说: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老人家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句话跟《楞严经》有关系─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成功、失败对你都是一个增上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这个年轻人,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难道我摔断了腿,这件事情也有意义吗?老人家说:你明天早点过来,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这年轻人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就很早七、八点就去找这个老人家;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他一路上因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两个人有说有笑,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来到了高山的上面,他问老人家说:你不是告诉我,要见到美好的事物吗?老人说:那你看看脚下是什么东西啊?唉,脚下一块石头!这就是美好的事物。这时候米尔曼突然悟到─原来重点在过程!至少我这二、三个小时爬山当中,我看到美好事物,结果是什么?老人家说:其实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个思想,后来就影响到这个米尔曼,他从今以后,把得到金牌的欲望,这样的妄想忘掉。老人家说,你要用你喜欢做体操的心情去做体操;这时候心中没有妄想,结果他发觉他更加专注,对每一个动作的观察,更加的清楚;后来终于得到全美国比赛的冠军,创造了奇迹─一个受伤的人得到了冠军。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说明:我们无始劫来,被妄想所误导,使令我们的能力、功能,完全产生了障碍。

《楞严经》的思想、它的人生观──

诸位要知道:你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开显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所以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发觉: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相反地,你如果活在妄想当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对你有意义,其它的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

这个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叫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那么透过人生的历练,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0:00 / 0:00
楞严经修学法要1
楞严经修学法要2
楞严经修学法要3
楞严经修学法要4
楞严经修学法要5
楞严经修学法要6
楞严经修学法要7
楞严经修学法要8
楞严经修学法要9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楞严经修学法要13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楞严经修学法要17
楞严经修学法要18
楞严经修学法要19
楞严经修学法要20
楞严经修学法要21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楞严经修学法要23
楞严经修学法要24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楞严经修学法要26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楞严经修学法要28
楞严经修学法要29
楞严经修学法要3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居士的两种误区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

修净土最忌讳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星云大师《骂人的艺术》

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

若能成就此七法,魔王便无法乘虚侵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

佛法的修行,要有这九种心

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 二、因...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

既省钱又简单易做的种福改运方法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机会...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十住位的「住」是什么含义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

奔向成功的十个好习惯

一、不轻言退缩 二、不停学习,不断修正。 三、坐言起...

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

与时间做赛跑,与生死做斗争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飞起跑,可以调伏你的身心,但要...

【佛教词典】五部见解有异

亦名:五师与根本部 子题:昙摩鞠多、法正、四分律、萨...

【佛教词典】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

极乐世界为何没有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星云大师《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

扫除尘垢得解脱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槃特尊者告...

要做老实人,勿学口头三昧

东林寺每逢法会繁忙时,会有许多开车的师傅在寺门外候...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昔日,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说法,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

慧律法师《举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

为何华不著菩萨,只粘著声闻众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

怎样才能创造奇迹

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有一位高僧行脚于各个寺院、去礼拜参访。有一回,他来...

净土行人如何分辨杂修夹杂

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