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  2023/04/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五讲)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面,庚四、风大圆通。

我们从佛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间,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命运的屈服者——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心随境转。他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的心就住在那个环境上,如果是一个如意的环境,他就快乐;如果是一个不如意的环境,他就痛苦;所以这种人,他的心啊,是被环境所系缚。我们说,这种人是活在过去,因为整个环境是从什么地方来?过去的业力变现的嘛!所以这种人基本上是被阿赖耶识牵着走的,他很难突破他的生命──他昨天是怎么样,今天还是怎么样;他前生是怎么样,今生还怎么样,就是心随境转,活在过去。

第二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能够透过智慧的观察,来面对整个因缘所生法。这个智慧的观察,从本经来说,有两个内涵,首先我们先观察生命的一个真、妄问题──我们的心有真实跟虚妄这两种差别。其实同一个心,同样一念心,但是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个就是虚妄,不管你攀缘的是善法,也不管你攀缘的是恶法,你心有所住。

有所住有什么缺点,诸位知道吗?

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形相的,是真实的,但是你不断的住在某一种相貌,比方说你打什么妄想,你就住在这个妄想,你的心就被定型了。你本来没有形相的,结果你的心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你看我们现在很痛苦,为什么呢?我们自己心中有很多形相,本来没有形相的东西,变成有形相,变成一个固定的自我的相貌,谁都不敢碰你。这个就是一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啊!是我们自己不断的打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只要是生灭心,只要是虚妄的心,你的内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相状,否则生命不可能有障碍的。你有障碍,你心中一定有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真妄的观察,主要就是破妄显真,把那个心中的相状拿掉,还它个本来面目。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中是没有相状的,但是又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你看这个水本来没有相状,但你把它放在杯子放久了,欸…好像有相状,变成一个杯子的相状,其实水本来没有相状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做一种真妄的观察,然后破妄显真,把心带回家,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遇到事情,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这个东西、你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就在这本来无一物当中,让心安住──以无住为住。安住之后,我们开始处理善恶的问题,我们观察我们内心当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我们开始用净法的熏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做生命的灭恶生善。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就是先求返妄归真,再求断恶修善,这叫称性起修,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这时候,你生命才能够真实的改变──突破过去,创造未来。

在西藏有一个寓言故事──

讲到小老鼠的故事:它说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下,有一个很有修行的喇嘛,有一天他去弘法回家的路程中,他在路上看到一只被冻伤的小老鼠,他用慈悲心把它救回来,在火炉当中给它温度、给它饮食。欸,这个小老鼠恢复了生命,很快乐的跟这位喇嘛一起生活。这只小老鼠本来很满足了,但是有什么问题呢?因为在这房子当中,除了喇嘛之外,还住了一只猫,所以这只老鼠看到猫就很不舒服。它就跟喇嘛要求说:师父啊!我跟你生活是很快乐,但是我一看到猫,我就很害怕,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师父说:可以啊!这师父就用神通力,把这老鼠变成一只猫,它就觉得不错啊,变成一只猫好多了啊!但是这只猫出去的时候,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又跟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师父说:可以,我可以把你变成一只狗。就变成一只大狗,所以它又觉得非常的得意。但是有一天,当牠走进森林的时候,它看到一只大老虎,它又很害怕,它跟它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呢?那我就无所畏惧了!师父说:可以,我就满你的愿吧!结果它变成一只老虎以后,它想这下可好了万兽之王,它就得意洋洋的走出去啦!但是有一天,它从屋外回来的时候,它看到原来的那一只猫啊,它吓得满身大汗。它就觉得很奇怪啊,我变成一只老虎,我为什么还怕猫呢?就找牠师父。师父说:

我的神通力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过去生怕猫的这种习性,我不能改变你啊!

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断的做功课,假设我们心态还是活在过去的心态,那么我们生命其实没有改变,因为我们还是被过去的业力所系缚,我们生命的水流,并没有彻底的改变,因为我们的心态并没有改变。

本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不能够再跟着感觉走了,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生命的前面,放出一道的光明,用智慧的光明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再用感觉、用妄想来引导我们。我们过去生就是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生命痛苦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过去生的痛苦教训,并没有给我们得到启示,我们还是活在过去的习气。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回光返照,不能再向外了,从内心当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然后重新出发,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这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本经有二十五圆通,它有二十五个所观境:

庚四、风大圆通

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生命当中扰动的相状——动相,它不是寂静的,它是扰动的,生灭扰动的。

古佛示观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观破群动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这个观察风大而悟入圆通的当机菩萨是谁呢?是琉璃光法王子。这个琉璃,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这位菩萨,因为过去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力的招感,他身上经常放出青色的光明,内外明彻,所以叫琉璃光——琉璃光菩萨,琉璃光法王子。他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把生命做一个回顾──

他说:我现在回忆我过去──当我还是凡夫的时候,我过去生是怎么修行的?他说:在过去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我曾经遇到了一尊佛出现于世,叫无量声佛。这个无量声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观想风大而得成就,所以他在果地上的开示,就开示诸位菩萨应该要好好观察我们这一念众生本具的本觉妙明。

这个本觉──就是我们要观照的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的本体。我们前面说──先把心带回家,怎么把心带回家呢?从假入空,就是观察这个本觉;接着从空出假,随顺心性的妙用,就是所谓的妙明;本觉约本体,妙明约作用。

应该怎么观呢?观察这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他观察这整个依报的世界,跟正报的众生身心世界,都是由一念无明的妄动之所产生。

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呢?

我们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啊!因为我们过去真如不守自性;你向外攀缘,一念的妄动,然后就在空性当中,这样产生出来。佛陀说:这虚空本来没有华,生死凡夫自己看到虚空当中的狂华,在那边乱舞;那么你把眼睛治好了,狂华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根源,就是那一念的妄缘──这种虚妄的妄动之缘,他就从这个地方观起。

生命──就是我们的心动,因为心动所以产生风动、旛动,一切法就动起来了!

所以这时候他就开始观察…『我于尔时』──我这时候就开始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当然心是没有形相,你一定要有一个门;你要知道心性是没有相,你怎么观呢?你肯定不能观嘛,所以你一定要从有相的…我们讲从假入空,一定要依止假相,那么这里他观察的假相有四个:

一、观界安立──首先他观察这个界,界是空间,我们的地球为什么能够安立呢?因为下面有这个大气层,风大的执持。

二、观世动时──这个世就是时间相,这时间怎么就会流动呢?为什么会有昨天?为什么会有今天?为什么会有明天呢?哦,因为我们心在动,所以产生时间相在动。

三、观身动止──我们身体怎么就会生老病死呢?为什么会慢慢的衰老,头发会变白呢?哦,也是一念的妄动。因为我们的心──生灭心;生灭心──一下子住在这个…一下子住在那个…就像那猴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抓一个丢一个…我们的心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色身也不断的变化。

四、观心动念──这是根本,所有的世界、色身,都是我们的心在那个地方生住异灭的妄动。

这四个法[界、世、身、心]──诸动无二。虽然它的假相不同,但是那个妄动的相状,等无差别。所以他就知道,其实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仁者心动。当然这个仁者心动,应该说:我为什么会有现在色身呢?因为你前生心动了嘛!你前生打什么妄想,就把你现在创造出来;现在的你,是前生的妄想变现出来的。说:欸…我来生去哪里?很简单啊,你看你今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打什么妄想,你就知道你来生是什么相貌,因为你的心在动,所以你就会有外在的世界身心变现。

他这个时候就掌握了生命的脉动──由于你心中仁者心动,所以创造了整个世界、整个身心,所以他开始觉了——这一切诸多的扰动之相(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他正式回光返照。

动是一个假相——你要住在这个动,你就心随境转!

但是你要用智慧来面对它,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结果我们发觉:这样的一个身心的动相,它根本没有源头──我们本来就没有这个动相,所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一个暂时的假相,如此而已。所以他开始跟这个假相怎么样?脱离!我们一定是先脱离假相,再来面对假相,这是个关键。

所以十方微尘诸颠倒众生,同一虚妄──他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当中颠倒众生,这包括造善的凡夫、造恶的凡夫,心中都是住在这个虚妄的扰动之相当中,都是属于虚妄的。如是乃至包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好像在一个器皿当中,贮存很多、很多的蚊子,在那个地方啾啾乱鸣啊,在一念的妄想当中啊,在那个地方动发狂乱。

所以他这个时候发觉了──

为什么有众生?为什么有世界呢?因为我们心中不断在『动』,而更麻烦的是,我们住在这个动当中,所以造成了怎么样?生命的相续。我们前生动了,把今生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这个假相,这个境又刺激我们的心又开始动,又把来生创造出来,这个生命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前生动就创造一个假相;我们又住在这个假相,然后又开始动;有往好的地方动→来生就安乐一点;往不好的地方动→来生就痛苦。

我们就是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妄想中。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问题,它的态度是回光返照的。你看我们一般世间人说:我要处理问题!其实处理问题这一句在《楞严经》是不对的!问题不能处理啊!

如果你讲『处理问题』,表示你是『住在问题』来处理问题,这不对啊!

《楞严经》的意思是──化解问题。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住上去,因为你一住下去马上起对立。一个人的内心住在外在的人事,你问题你永远不可能处理好,因为你已经落入那种业力的轮回,你就带动了生死业力!遇到问题,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来,你告诉你本来没有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先脱离问题,才能够去面对问题。把你的心先带出来,你一旦住进去,你就很难处理了,你就被这个生死的业力,搅进去了。

当一个人看出──这个动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表示这个人开始回家了、开始跟那个动相脱离了,这时候他开始在回光返照,那么他的方向已经走对了──他是往那个真实的方向在走。这地方是他的因地修学,接着我们看他后面两段果地的功德…

顿证彻悟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前文:琉璃光法王子自己描述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他知道了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去?结果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他开始对那个动相,开始无住,开始跟这个生命的动相,慢慢的脱离、慢慢的脱离。最后的结果是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佛法是重视方法的──你方法对了,你转凡成圣是迟早的事;就好像说你上了高速公路,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那么到目标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他在这样的…逢佛,这个佛是谁呢?就是指前面的无量声佛。那么他在遇到无量声佛开示观察风大的方法之后,很快就证得我空、法空的无生忍,就把无始劫的妄想给息灭掉了。这时候──他的本来面目,一念清净的本性,全部的显现出来。尔时心开,妄想破坏,无始劫来系缚他一念心性的妄想,啪!被打破了。乃见东方不动佛国,这个见是显现,他就能够到十方世界(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乃至于辗转侍奉十方诸佛,而且他的身心放大光明,洞彻无碍,内外洞彻犹如琉璃光明没有障碍。这个地方讲他的功德。我们看总结──

那么现在,释迦牟尼佛问我圆通的法门,就我个人来说呢,我最喜欢观察那个动相。所有的生命就是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那么内心的动其实是没有根本的,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只要放掉,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悟入了真实的菩提心,成就大乘的真如三昧,那么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那一念微妙的清净的心体,对我来说──观察风大为所观境,这个是最为殊胜的法门。

关于这个动相──其实小乘佛法也很相应观察生命的动相,你看他观察无常……动就是什么?变化嘛!那么从无常当中,他看到了无我,然后就把我执消灭了。不过小乘佛法他在观察的时候,他对生命的动相,他是远离的,他没办法同时又回来。大乘佛法是从假入空又从空出假──又回到这个假相,利用这个假相,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小乘佛法是把这个假相啊,全部消灭掉。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假相态度是这样,他只是做到四个字——不随妄转。这个假相你不用消灭,这个动没有错,生命本来就动态的嘛,你怎么从动态的生命当中,去创造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不是把那个动相消灭掉。我们看琉璃光法王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去消灭那个动相。

在经典上有一个小故事──

说:有一个阿罗汉,在山上带了一个沙弥在修学,后来这个阿罗汉入定观察这个沙弥啊,死相现前,只剩下七天的生命。阿罗汉就起慈悲心,古时候的风俗…总是想要落叶归根…死掉以后回到故乡。就跟沙弥说:你现在回到你家去,陪陪你老母亲,七天以后再回来。当然罗汉知道这个人不会回来了!那么这个沙弥就秉持师教,包袱整理一下就出发了。那么在回家的路程当中,他经过一个河岸、一个河边,突然间看到有一堆蚂蚁,在那个地方到处跑,眼看这个河水马上要涨潮了,这个沙弥看到这种情况,起了一念的慈悲心…慈悲心也是在动嘛…就把衣服脱掉,把这所有蚂蚁包起来,送到比较安全、干燥的地方去,处理好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七天之后,他如实回到僧团跟师父销假。这罗汉一看,哎哟…你怎么又回来了?当然阿罗汉他也不用问为什么,他一入定就知道,哦,原来这个沙弥在这个生命当中,动了一念很真实的慈悲心,所以把他的灾障消除了!

我们的生命是这样子──

我们过去生一念的妄动,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它是有方向性的,但是你今生的动,也会产生一个方向。好像一个足球你往东边踢,但是你今生产生一个强大的业力,它又有一个向西的方向,最后把东、西的力量结合起来,就变成一个东西的方向。当然我们今天要把业力转变,那你的心要很真诚,至诚恳切,这个沙弥我们从教理的判定,他当时的心肯定是很坚定的,那个慈悲心很强,用强大的动力,把过去生这个动力转过来。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

生命就是我们心在动;动没有错,问题是你要把这动引导到极乐世界、引导到万德庄严,往这个方向动。

我们要知道——你要引导一个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你就被它主导。

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

你一旦住在一个假相,你的生命就变成被动,你就没有主导权,你就是一个生命的屈服者。你只要住在一个假相,你对这个假相就失去了主导权,它来引导你;你无住你就能引导它。所以你的生命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看你自己。你一安住在一个生命的假相,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过去了,你就看不到你的未来,你没有未来可言;你今生当中──你会遇到什么事、你会活到几岁、你会怎么样,大概就是被过去的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算得准准的。但是你一旦跟它脱离时候,那你就是活在未来,你拿回了生命的主导权,就这么回事。

庚五、空大圆通

前面是观察动相的风,这里是观察虚空,无量无边虚空的相状,从虚空当中而悟入了现前一念心性。

叙昔所证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神通无尽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观察虚空的相状,而悟入圆通的当机菩萨是谁呢?是虚空藏菩萨。为什么叫虚空藏呢?因为这位菩萨因地的时候,以广大的虚空为所观境,所以证入圆通的时候,他现出广大的色身,所以安立为虚空藏。

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就回忆过去说:我过去跟释迦如来在定光佛所。这个定光佛是谁呢?就是然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他当时跟释迦牟尼佛在定光佛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这个无边身,蕅益大师说:指的是清净法身──证得我空、法空,已经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法身。那么安住法身,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讲出它的妙用。你看:一个人开始放下的时候,他对生命产生主导性,他得自在了。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他证得清净法身之后,他那一念明了的心,就能够去执持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宝珠,就是他的色身,四大地水火风,他能够随心自在,他要把色身变成一只老虎就变成一只老虎,他要把它变成一个菩萨就变成菩萨,他能够在四大当中得大自在。蕅益大师说这是证得我空的真如。

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这个地方是证得法空的真如。他又能够把外在的十方的微尘国土,把它化成无边的虚空,把有相的佛土化成无相的虚空,当然他也可以从虚空变成十方的佛土。所以他能够在──人我相、法我相,这两个相状当中得大自在。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他又在一念心当中,现出大圆镜智,这里指的是根本智;从根本智当中流出十种微妙光明,这个是后得智。根本智是空观的智慧,后得智是假观的智慧──它能够照了十法界因缘果报的差别,叫十种微妙光明。他这种根本、后得两种智慧,流灌十方,穷尽十方的世界虚空,是没有时空的障碍。

所以你看一个人,我们能够放下眼前这些的小小的事相,我们得到这么多好处!

依正无碍

【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前文讲到他的神通,这里讲到他的自在:

第一、依报涉于正报:这个依报是什么呢?广大的诸佛教化的世界,诸幢王剎,它能够来到他一念的清净的心中,乃至于涉入我的色身,这时候我的色身形同广大的虚空无边,而且不互相妨碍。你看这么大的无量无边的世界,能够来到我这么小的身心世界,这叫无量而涉入为一──无量为一。

第二、正报涉入于依报:那么我这个微小的色身,也能够同时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来显现这个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这一为无量──广行佛事,得大随顺;这个随顺就是自在,随心自在。这是讲到依、正的一种自在无碍。

圆证无生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他讲出:为什么他就有这么多广大神通力呢?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呢?他就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当然事出必有因嘛,他说:我这个广大的神通力,因为我观察四大──地水火风是无依,就是它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们妄想生灭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心生则种种法生;乃至于这个无相的虚空,它的体性也是没差别的。佛国本同,在虚空整个十方世界的佛国当中,它的相状是差别,但是虚空是没有差别的!于同发明,在这平等不二的虚空当中,他从相状悟入了真实的心性,证得无生法忍。

所以:佛问圆通,我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他先把一切法,这地水火风色法都是不真实的,把一切法会归到虚空,再把虚空的相状回归到一念心性,而悟入了真如三昧,结果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妙力指的是他的神通,种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神通(前面说过的);圆明指的是他智慧的观照,他有从假入空的智慧──从假相悟入空性的这种观照,所以斯为第一。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当中,一再强调说──其实虚空藏它所安住的不是虚空的相状,他只是假借虚空的相状而悟入真如的理性,他是藉相观心。你看四禅八定,有一个四空定,四空定是怎么回事呢?他也是厌恶色身,他厌恶这种扰动的色身,他觉得这个色身粗苦障,你看这个肉身在这个地方,走路也不对、睡觉也不对,走来走去都不对,是粗重的、痛苦的、障碍的。他心中对这个色身就产生厌离之想,我不要这个色身,我再也不需要你了。欸,一切唯心造,他不断想以后,他色身就消失了。那么一个人一定要有色身啊,他以虚空为色身,四空定,空无边处就是以虚空为色身。但诸位要知道,你以虚空为色身,你还是有所住,你以虚空为住;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得自在!当然相对我们以色身为住那好多了,至少他不会老、不会病,不会老病的问题。

从《楞严经》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不要去住啊!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人生,你越想追求什么,你越得不到;你愿意放下,你得到的更多。你读完这部经,你会得到这个深深的道理。

一个人的自在,是他面对诱惑假相的时候,他每一次都选择放下。

我以前看过一位西藏喇嘛讲一个故事──

他说:我们真如本性,就像一个母亲一样。这修行人就像小孩子,小孩子第一次哭的时候,母亲给他一个糖果吃,丢一个糖果给他,有些人就满足啦;但是有些小孩子继续哭,他不要!不要,没办法啦,就拿一个蛋糕给他吃;蛋糕他也不要,就给他一个大蛋糕;大蛋糕…这个小孩子继续哭…那母亲只好把她的摩尼宝珠给他。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啊!真如本性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根源,我们活在妄想,你有所住就满足了,那就这样子过了。但是你不断的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它无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轨了。所以我们要想:为什么虚空藏菩萨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因为他把假相全部放下,结果它拥有这么多的自在!所以:

一个人——你要能够在修行当中成就大功德,你肯定要先学会放下。

每一件事情诱惑你的时候,你告诉你自己:这个只是你生命的一个过程的假相──路旁的小花,你要的是继续往前走……你不断的放下,你的功德才会越来越大,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清楚。

庚六、识大圆通

前面的地水火风空都是一个色法,这里开始观察你明了的心──观察心法。从一念心识当中的相状从假入空,悟入了无相的真如理。

修习唯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观察这个识大圆通的当机的菩萨是弥勒菩萨。弥勒翻成中文叫做慈氏。为什么叫慈氏呢?因为他在因地菩萨的时候,他的慈悲心是特别殊胜,无人能比。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曾经遇到一尊佛叫大慈如来,大慈如来教他修慈悲观,他觉得非常相应,所以他就发愿,他成佛以后,要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慈悲心来教化众生,所以就安立作慈氏。

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也是回忆他过去整个修学的过程,他说:在过去,经过微尘劫的时间之前,曾经有一尊佛出世,叫日月灯明佛,那么我就在那一尊佛当中,发心出家修学。我当时出家的时候,是什么相貌呢?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心重世名,我对于世俗的名闻利养,特别的看重、特别好乐,心就住在名闻利养,这是他心中所住的第一个。第二个好游族姓,我对于这个有权又有钱的这些信徒啊,我就经常喜欢跟他们交往。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面对这样的徒弟怎么办呢?他就教他一个方法,说: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唯心识定』的思想——观察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所变现出来的。

说:你不要观察外在世界,你外在世界是你内心变现的,所以你只要观察你内心,你就知道你未来是怎么样。你调整你的内心,你就能够掌握你的未来。所以这时候向内观察生命的缘起,他就不再攀缘了!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他观察唯识所现,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它会如实的…什么叫如实?它也不会增加,可也不会减少,它不增不减的把你的业力表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做朋友,会跟谁做夫妻,会跟谁做子女,这个就是唯识所现,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

第二个、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你若是选择住在这个事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就被业力牵着走了,你今生就完了!第二个你安住真理,用道理来观察,那你就不同了,那得自在了。

第三个、唯识所变,当我们心中唯识所现,而开始唯识所住的时候,生命就变化──你怎么住,它就怎么变化。

有一个小学老师,带着他的班上同学,到郊外去远足。他带着同学到一个大石头,看到这个前面石头上面有一堆的雪,慢慢融化了,这个老师就做机会教育啦,他就问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吗?同学说:雪融化就变成水啊!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但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啊!不对,雪融化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临了。结果这个同学变成一代的禅师,其它人是一个医生啊、工程师…

因为:你说雪融化了变成水,那你这个人是住在事相,你是用事相来思考事情的。一个人住在事相上,那你是向外攀缘,这是很危险啊。雪代表是冬天,那么融化了,表示春天要到了,他是用道理在思考事情。一个人从事相来思考事情,你的生命障碍会比较多,你很难得自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业啊!那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嘛!所以你这个时候唯识所现,关键是第二个唯识所住,你住在什么情况──生命就产生变化。你说,好!生命当中你说它是逆境,那它对你就是压力;你认为这个是考验,它变成一种增上的动力。

阿赖耶识要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他要把什么人丢出来跟我相遇,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操心,因为你也管不了,阿赖耶识不听你招呼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它丢出来以后,你怎么去面对?你怎么去想象?安立名言,这个就是你能够做主的。你认为说,这个人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就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说,他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识,你可以试试看。

我们心中的住很重要——你住在一个道理的思惟,它这个相状就变成一种增上的力量;你住在一个事相,它就变成一种障碍。

所以:你说这个生命到底是障碍?还是一个考验?就看你怎么去住、去想象。所以这唯心识观就是说,生命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阿赖耶识它如实的变现因缘果报;

第二个、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你安立什么样的名言,这个因缘又产生一定的变化,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动力,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碍,就看你怎么想。

0:00 / 0:00
楞严经修学法要1
楞严经修学法要2
楞严经修学法要3
楞严经修学法要4
楞严经修学法要5
楞严经修学法要6
楞严经修学法要7
楞严经修学法要8
楞严经修学法要9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楞严经修学法要13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楞严经修学法要17
楞严经修学法要18
楞严经修学法要19
楞严经修学法要20
楞严经修学法要21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楞严经修学法要23
楞严经修学法要24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楞严经修学法要26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楞严经修学法要28
楞严经修学法要29
楞严经修学法要3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居士的两种误区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

修净土最忌讳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星云大师《骂人的艺术》

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

若能成就此七法,魔王便无法乘虚侵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

佛法的修行,要有这九种心

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 二、因...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

既省钱又简单易做的种福改运方法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机会...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十住位的「住」是什么含义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

奔向成功的十个好习惯

一、不轻言退缩 二、不停学习,不断修正。 三、坐言起...

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

与时间做赛跑,与生死做斗争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飞起跑,可以调伏你的身心,但要...

【佛教词典】五部见解有异

亦名:五师与根本部 子题:昙摩鞠多、法正、四分律、萨...

【佛教词典】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

极乐世界为何没有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星云大师《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

扫除尘垢得解脱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槃特尊者告...

要做老实人,勿学口头三昧

东林寺每逢法会繁忙时,会有许多开车的师傅在寺门外候...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昔日,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说法,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

慧律法师《举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

为何华不著菩萨,只粘著声闻众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

怎样才能创造奇迹

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有一位高僧行脚于各个寺院、去礼拜参访。有一回,他来...

净土行人如何分辨杂修夹杂

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