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六讲)

我们前一条戒讲到“掉动嬉戏戒”,就是佛陀要我们菩萨应该要好乐寂静。

“好乐寂静”这件事情我们再说明一下。我想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是希望追求安乐,这是众生的本性,不要说是一个人,连一只蚂蚁它都知道要去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对于快乐的果报要观照观照。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两种的快乐:第一个是五欲乐,第二个是圣道乐。我们内心当中在这种五欲、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乐受,但是这种乐受会夹杂着烦恼跟罪业,说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我们今天在五欲当中追求快乐,那个快乐是扰动相,而且这个扰动相夹杂着过失,也就是说你必须为你现前的快乐,以后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种快乐其实是牺牲你的未来,所以五欲的快乐在受用的时候,就像受用一个美好的食物,但是有毒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怎么办呢?佛陀要我们放弃五欲乐,我们生命是不是都没希望了呢?不是,有大乘法乐。就是说我们今天去拜佛的时候,当然刚开始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可能烦恼会抗拒叫你不要拜,但是你刚开始勉强,修行人刚开始都是勉强自己的,因为你这个习气刚开始是随顺烦恼而转的习气,要把它转为圣道,我们讲良心话,刚开始都是勉强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

但是你拜了几拜以后,你内心也会出现法乐,这种快乐跟你在五欲所受用的快乐是不同,这种乐受是功德相,完全没有过失。所以我们今天,你要能够长时间的修行,你不能够把大乘法乐的受用辨别出来,你说我修行是勉强的,勉强的东西能够保持多久呢?你老是靠着一念的宗教情操、一念道心的支持,这件事情能够维持多久?

所以一个人能够长时间无怨无悔的修行下去,他内心当中一定是受用到殊胜清净的法乐,他知道世间的五欲乐其实不是真实的快乐,那是一种颠倒相、过失相。尤其我们身为一个出家人,那更重要了,长时间的修行不能够只是勉强,刚开始是一念的宗教情操、道心、行力,但是你一定要在你的修行当中培养出一种乐受、这种寂静的乐受,这样子才能够支持你很坚定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这个意思,一个菩萨要好乐寂静的法乐、厌恶这种五欲扰动相的过失的乐,这一条戒有这个意思。

庚五、倒说菩萨法戒

辛一、明染犯相

首先我们解释戒题,菩萨法就是菩萨修学的法门,菩萨修学的这种正确法门,如果我们对于菩萨修学的法门加以错误颠倒的宣说,那就正式犯到这条戒。这当中有两科,先看辛一、明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内心当中生起如是的见解,他这个见解这个时候只是内心的自己受用,还不构成犯戒的条件,但是这个错误见解生起的时候,菩萨正确的观照力还没有发动,就使令这个见解增长广大,慢慢的他就会立出很多的宗旨,有的会以语言文字来宣说他的宗旨,使令众生也能够受用,这个时候就正式犯戒了。

他安立什么宗旨呢?他说:“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说一个菩萨的修行者,对于寂静涅槃的乐受不应该好乐,反而对于涅槃的这种寂静乐应该要加以厌恶背弃,他提出这样的论点,对于佛法的功德涅槃应该是要厌恶。第二个“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对于这种贪瞋痴的烦恼、这种扰动相的烦恼,以及烦恼所引生的这些等流烦恼、这种比较轻微的烦恼,菩萨都不应该怖畏对治它的。

不对治的意思就是随顺,我们对烦恼只有两种情况:不是对治它,就是随顺。这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不应该对治烦恼、也不应该好乐寂静的涅槃乐。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为了要自圆其说,就讲出一个理由来支持他的道理,说“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说菩萨的宗旨应该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生生世世的流转,所以我们应该保存我们的烦恼来滋润我们的生死,以这种生死生命的相续来追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种情况就犯到了这条菩萨戒,而且这一条戒没有任何的开缘。

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学佛,他不会讲出这么似是而非的话;对佛法完全通达的人,他也不会讲出这种话;这种人大致都是一知半解、对佛法一知半解,才会讲出这句话来。

我在佛学院有一个恩师达公长老,他是修禅宗,他有一次在彰化讲《六祖坛经》,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居士问达公说:老法师,你们禅宗是不是都不持戒?老法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呢?

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嘛。达公说:你心平了没有?说:我还没有心平,我的心还是起起伏伏的,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情绪变化很大。

达公说:你赶快去持戒。(呵──)他是告诉你“心平何劳持戒”,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立好坏喜乐这种有所得的心消灭的时候,你干嘛要持戒!你每一念都安住在戒法当中。

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诸佛的果地功德来问难因地。比如说我们读《永嘉大师证道歌》,刚开始第一句话,我们不会读也会错认消息,说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你看,修行人不除妄想烦恼、也不对治烦恼、也不追求涅槃。但是这是什么人?他前面讲过了,是“绝学无为闲道人”,这不是我们凡夫。如果你达到了“绝学无为闲道人”,你根本没有烦恼可对治、也没有涅槃可追求,因为你已经到彼岸了。

但是如果一个生死凡夫说“你不对治烦恼、不厌恶生死、不欣求涅槃”,这个是邪见颠倒。一个人对烦恼对治的关键点就是你这个知见、观照,你认为烦恼不是过失相,你不可能对治它的;你有可能会修善法,修了很多很多的慈善业,但是你这个善业当中那个内心烦恼的障碍,这些染污的过失都夹杂在善业里面,你这个善业是夹杂烦恼的善业;以后得果报的时候,你会有快乐、也会有痛苦。

所以一个人能够对治烦恼,一定是见到烦恼的过失,你看佛陀对烦恼是“譬如大火,使令我们热恼;譬如怨贼,夺取我们的功德”,佛陀是以过失相来观照烦恼,然后以种种的方便、以止观的方便来对治的。如果我们认为烦恼不须要对治,那表示你不可能对治烦恼,也表示这个烦恼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就像垃圾一样,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堆垃圾,你不扫它它永远存在的。所以这样的邪见也就容易导致这种错误的行为。

辛二、释成犯相

说明犯戒的理由: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犯戒的理由,先说明声闻跟菩萨对于涅槃跟烦恼的看法:先讲声闻,如诸声闻人,他对于涅槃之法是欣乐亲近。这个地方的涅槃是偏重在空性的涅槃,就是阿罗汉的涅槃,他是没有所谓的造作相、没有妙用。

声闻人主要是观四圣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观察三界的苦,欣求不生不灭的涅槃乐,所以他对引生痛苦的烦恼跟随烦恼是深心厌离的,你看阿罗汉认为烦恼是像大火在燃烧一样,他要赶快离开这个火宅。阿罗汉如此,其实大乘菩萨也是相同的道理,他对于大般涅槃也是欣乐亲近,对于引生痛苦的这些烦恼跟随烦恼也是一样深深的厌离,而且这种心情是倍过彼百千俱胝,俱胝就是亿,大乘的菩萨对于烦恼跟随烦恼的厌恶是百千亿倍于声闻人,不要说是不怕,比阿罗汉还害怕。

为什么呢?这以下讲出理由了,因为声闻人他只为了个人自身的利益、自身的解脱、为了证得我空的义利,而勤修这种戒定慧的正行,所以阿罗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为了自己的解脱尚且要证得我空来对治我们内心的我爱执!菩萨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解脱,而来证得我空法空这样的一种解脱,勤修六波罗蜜、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菩萨应当要在生死当中修集无杂染心,无杂染心等于是要修集清净心、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心。

他虽然为了利益有情众生的因缘,在表面上随顺这种生死的有漏事业而行,但是他内心是清净的,所以超越出阿罗汉的无杂染法。

无杂染法等于是清净心,所有三乘圣人的共同相貌就是清净心,三乘共坐解脱床,只是说这个清净心有所不同。阿罗汉的清净心没有大悲,他的清净心只是安住在空性,所以他的涅槃叫偏空涅槃;大乘菩萨的清净心有大悲心,他能够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在清净心当中生起种种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所以不应该说菩萨不厌恶生死、菩萨不断除烦恼。不要说是不断除烦恼,我们可以这样讲,其实你在修学菩萨道,你第一个就是要先断除烦恼,说是菩萨有断恶、修善、度众生,其实断恶是最重要的基础。一个初学者你还应该偏重在断恶,在修善、度众生方面刚开始只是在作意、发愿。

如果我们今天一个初心菩萨,内心烦恼的调伏还没有到达一个程度,你就广修善法,以后会出事情,因为你的大悲心活动的时候,你的烦恼也跟着活动,跟着活动,我们现在是一个没有资粮的菩萨,等到你善业修多了以后,你福报大、你讲话有力量的时候,而且你这个讲话是邪见跟烦恼的时候,那对佛教的伤害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你也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你对佛教也产生的负面力量,那个时候是谁也没办法劝谏,一个福报大的人要做的事情,谁也没办法障碍。

所以我们宁可应该在次第上先调伏自己,在我们自己的资粮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其实你还不急着去修善、度众生。换句话说,这条戒的意思就是“成就一种远离愦闹调伏烦恼的清净心,是三乘的共学之道”,这一点是佛陀提醒菩萨:我们在度化众生,不要忘了调伏烦恼这件事情。

庚六、不护雪讥谤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明染违犯

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有讥谤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不加以护、不事前的避免,护就是事前避免,雪就是事后的消除,让这个讥谤的事情不断的蔓延下去,这样菩萨就犯了这条戒了。分两科,先说辛一、明犯相,这当中先看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这个菩萨可能身口意有什么过失,引生别人对这个菩萨发起一种不信重的言词,这个言词对菩萨已经没有信任、而且没有尊重,对菩萨没有信心跟尊重。什么样的言词呢?

这以下提出了三种:一个是恶声,他当着面表达一种粗恶的言词;或者恶称,恶称就是讥笑,用种种的话来讥笑你,他不是用粗恶的,他是用讥笑的;或者是恶誉,恶誉等于是背后的一些毁谤。菩萨对于这种恶声、恶称、恶誉毁谤讥嫌的事情出现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消除。总之,“其事若实而不避护”,而这件事情也的确是存在的,菩萨的确有这个过失,有这个过失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也不能事后去消除这个毁谤的事情,让这个过失不断的蔓延下去,菩萨就违犯了菩萨戒,也就伤害了你的菩提心。

壬二、明非染违犯

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讥嫌毁谤是虚妄的、捏造出来的,但是菩萨对这件事情完全不理睬,让这个毁谤的事情在世间上流通出去,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菩萨也是犯戒,虽然是非染违犯,但是你没有把它解释清楚,你就障碍众生的善根。所以虽然你没有染污心,但是也是犯菩萨戒。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开缘当中有五种情况:第一个“若他外道”,对方是一个邪见外道,邪见外道故意来毁谤佛弟子,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的,愈描愈黑,这样子我们可以保持默然,因为他根本就是不可理喻;“若他憎嫉”,这个人内心当中对菩萨有很坚固的嫉妒心跟憎恶心,当然对方有坚固的瞋心跟嫉妒心,也就没办法解释了,解释可能会让对方又再一次的毁谤;“若自出家”,身为一个出家人,为了随顺佛陀的制教而行托钵的善法、或者修行种种的戒定慧,当然在修习戒定慧的时候,有时候是违背世俗之道,因为你的出家关系,引起在家人的毁谤,这件事情让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修学善法,我们要尊重佛制,这种情况是开缘;“若忿蔽者”,就是对方被这种猛利的瞋心所蒙蔽,在这个气头上,我们暂时的不护不雪,等到对方心平气和再加以解释是可以的;第五个“若心倒者”,对方精神错乱,当然你就是解释也没用:在前面的五种情况下,即使是“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这个地方等于是统摄所有“护世讥嫌戒”,任何一个会让众生讥嫌的事,我们都要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解释。我们在声闻戒里面,佛陀对于护世讥嫌是明白的一个一个解释,“这件事什么不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因为声闻戒本身有一定的时节因缘;但是菩萨戒本身是通三世的,所以菩萨戒在护世讥嫌方面,没有明白的说哪些不能做、哪些要做,他只告诉你一个原则,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这件事情就不能做。

为什么佛陀不明白的解释到底哪些不能做呢?因为“护世讥嫌”每一个国家的因缘不同,你看看,以出家众来说,如果诸位到过南传国家:到泰国去你吃肉,居士不会讥嫌你;但是你要过午吃东西,那是很严重的,他认为你这个出家众不守戒行。但是在中国佛教:你晚上吃东西,居士不一定会讥嫌你;但是你要吃肉,就件事不得了了,说你这个出家人不守戒行。所以中国佛教的讥嫌跟泰国佛教不一样。

比如我们讲现在的因缘,比如说你插队,佛在世的时候,声闻戒没有说你不能插队,但是你没有排队去插队,人家会说“你这个人没有修养”。所以诸如闯红灯、插队、嚼槟榔这些,这个声闻戒都没有制定,但是这些事情都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谤声流布”,所以这些都要避免。在家居士也是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受了菩萨戒,隔壁的邻居都知道你受了菩萨戒,就算子女托你去买一些非法的东西,买肉、买什么非法的东西,你都不能去做,虽然你内心当中没有染污心、你不是自己受用,但是你要考虑别人看到你这样做,他内心是一个什么想法。

就是说我们讲观照,观照有两种:一者、回光返照自己的心,那是一种自我的调伏跟反省;二者、身为菩萨你还要对外观照,你要看看自己的行为对众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你这个菩萨除了三空自调,你还要大悲利他,你不但修我空、法空、空空,你空性的智慧事实上等于戒定慧,以戒定慧的力量来调伏自己,你还要经常注意你的行为是不是引起众生的讥嫌,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一条戒等于是统摄所有的“护世讥嫌戒”。

庚七、不折伏众生戒

辛一、明非染犯相

这当中分成两科,先看辛一、明非染犯相: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见到有这种个性刚强暴恶的众生,这个众生出现了身口二业的过失,这个过失相已经不能用柔和的道理来劝谏。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以种种辛楚加行这一种身业的责罚,比如说应该让他去罚跪香或者出坡,有一些身心的痛苦来给他有所警惕,身业的责罚;或者是口业的责罚,猛利加行,这个人可能须要有一些严厉的骂詈言词来加以对治,才能够产生反省:因为这种身业口业的责罚而得到佛法的义利、得到身心的安乐。

菩萨明明知道这个众生应该要用这种责罚的方式来产生反省对治,而菩萨护其忧恼,为了避免他产生一时的忧恼,而一味的宠爱,而不加以“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只是一味的呵护宠爱对方,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但是是非染违犯,因为他没有依止烦恼,但是他使令众生因此不能够进步,这也是伤害菩提心。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开缘的情况是说,菩萨观察,虽然这个众生个性刚强暴恶,但是如果用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在他现法的生命当中,他不但不能反省,可能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于对三宝失去信心,所以多生忧恼,增加彼此的恶因缘,所以菩萨可以不采取行动,可以的,因为对众生没有利益。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不是施给众生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这个地方你要看因缘。就是说这个众生跟你有深厚的因缘,对你有深厚的信心,你对他辛楚加行、猛利加行,他能够接受;如果你跟他没有因缘,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结恶缘。

我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来体会一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多年,有一个尊者叫优婆鞠多,优婆鞠多尊者在当时的阿罗汉当中是特别的善于教化,有一天他到摩竭陀国去教化众生,举办了一个三天的说法法会,他在定中观察,这三天的法会将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因缘而成就佛法的利益。第一天他在说法的时候,他讲四圣谛的法门,讲到正重要的时候,魔王就在外面虚空现出七宝楼阁的庄严相貌、放大光明,这个时候居士就放弃听法跑去看七宝楼阁,这个说法的因缘就被破坏了,优婆多尊者入定观察知道这是魔王所为,他第一天也没有采取行动。

到了第二天,他把佛法再加以浓缩,知道时间不多,应该讲得更扼要一点,第二天在说法讲到扼要处的时候,魔王不但现出七宝楼阁,还在这个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唱歌跳舞,这个时候大家又去看唱歌跳舞,这法会又被破坏了,优婆鞠多尊者知道这件事情也是魔王所为。

到第三天的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在说法的时候,魔王不但是唱歌跳舞,还从空中掉出很多的珍宝饮食,大家都去捡珍宝。这个尊者优婆多就观察因缘,他觉得要对治魔王的时候到了,优婆鞠多尊者就到旷野的地方,去拾取人的尸体、狗的尸体跟蛇的尸体,把三种尸体串成一个花圈的样子,以神通力把它变现成华鬘,就拿着这个华鬘到天上去挂在魔王的身上说:我在说法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宝阁,我现在礼尚往来送你一个华鬘。魔王很高兴,但是当尊者优婆鞠多离开以后,这个华鬘就变回原来的相貌,变成臭秽的尸体。

魔王虽然内心贪爱五欲的快乐,但是好歹他是个天人,他的色身特别的干净,他对欲界臭秽的东西当然不能忍受,他很生气:这个阿罗汉真坏,怎么这样做呢!他就去找忉利天,忉利天的天王释提桓因 说:你这个尸体是谁给你挂上去的?

他说:就是人世间的优婆鞠多。释提桓因说:须弥山可以动摇,尊者优婆鞠多挂上的华鬘谁也不能动。没办法了,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次第的找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也说“没办法,你现在别无选择,只好去向优婆鞠多尊者忏悔”,魔王只好乖乖的跟优婆多忏悔。优婆鞠多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从今以后你不可以再干扰修行人;第二个、佛陀灭度了以后我才出世,所以我没有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在世的时候你经常干扰他,你一定看过佛的身相,请你现给我看看。

魔王就答应了。答应了以后,这个时候魔王也提出一个疑问说:尊者,我有一个疑问,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做什么事我都破坏他,但是佛陀都没有对我采取行动;我为什么破坏你,你就对我采取行动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这些圣人是不是有什么差别?优婆鞠多尊者说:我在定中观察,佛陀就是把度化你的工作交给我,因为我跟你宿世有缘。

就是说世间上的事情,你还真不能够否定因缘法,如果我们出家久了以后,你内心有点功德,你会发觉有些人还真是因为你得度的(呵呵),他就等待你度他、等待你度他,你要进步他就跟着进步,你要退步他就跟着退步,这些人别人讲都没有用的,但你讲话有用。这个时候他有过失出现了,你这个时候“护其忧恼”而不摄受他,但是你明明知道你这样子诃责他他会接受,而你不采取行动,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这个人的善根就必须因为你得度,就像魔王的善根必须等待优婆多尊者的出世,所以说我们对众生应该要畏爱兼抱。当然你老是诃责他,他就会怕你;但是你老是用摄受的,有些时候这个效果又不好。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辛楚加行、猛利加行都有须要。

这个地方是讲“障持戒度”,基本上菩萨的持戒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要能够调伏自己;第二个、要能够摄受众生,这摄受众生又更困难。

还有一点时间,我再讲一件事给大家作一个参考。诸位看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可以说是一个乱臣贼子最猖狂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在打仗;但是也是忠臣烈士特别多的时代,在乱世当中有些人表现出美好的德行。

我们讲齐国,齐国的皇帝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齐桓公,是春秋战国五霸当中的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因为齐桓公重用管仲,把天下统一了,避免了外族的侵略。但是齐桓公死了以后,事实上齐桓公到晚年的时候就有一点放逸了,因为管仲死了以后没有人劝谏他、辅导他,所以齐桓公到了晚年做了很多荒唐的事、重用很多的小人,所以齐桓公死了以后,整个齐国就大乱,大乱以后就衰败下去了。传了几代到了齐景公,齐景公本身也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他用了一个很好的宰相叫晏婴,这个晏婴很有智慧的,晏婴观察齐景公的根性好逸恶劳,他就要提升齐景公的力量,他就思惟:在齐国以前有一个谣传,就是田氏代齐,就是说总有一天田氏的家族会取代齐国做国君。晏婴就把这个大家已经忘掉的谣言,把它广泛的流通出来。

这个时候齐景公一听很害怕,因为当时的齐国四大家族,田氏家族特别兴盛,所以这个时候齐景公几乎是寝食难安,一想到齐国田氏家族的势力强大就非常害怕,有一天晚上甚至在梦中惊醒过来,他就叫很多侍卫想要把田氏家族全部杀掉。

晏婴马上阻止,晏婴说:田氏没有过错,你现在去杀死田氏,马上引起四大家族的叛乱,你的性命马上不保。齐景公说:那怎么办呢?我现在是恐怖到了极点。(呵呵)晏婴说:其实大王你不用恐怖,再怎么说你是君、他是臣,而且从圣贤的开示当中,得天下一定要先得民心,你应该要广设方便减少赋税来得到民心。

齐景公因为这样而勤政爱民,开始关心老百姓的痛苦。田氏家族听到“田氏代齐”而得到了鼓励,他也找人去问晏婴:怎么样让这句话赶快实践?晏婴说:你要得到天下,也是要得民心,你家里那么多仓库,老百姓那么多人在饥饿,你要赶快把仓库打开去赈灾。

田氏就做出很多救济老百姓的事。到晚年的时候,其实晏婴那个时候快要死掉了,他旁边一个好朋友就问他说:晏婴,你一生的所为我非常赞叹,但是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真的相信“田氏代齐”这个谣传吗?你是一个务实的人,你怎么会相信这个谣言呢?

晏婴说:其实我压根都不相信。你不相信,为什么把它提倡出来呢?他说:你想想看,我提倡了田氏家族,使令齐景公得到警惕做个好皇帝,使令田氏也得到了鼓励能够广泛的修善,我何乐而不为呢?因为这样子的谣言使令老百姓得到利益。

所以在持戒的时候,说是三空自调、大悲利他,其实我们调伏自己基本上是比较简单,但是你要去面对不同根机的众生、摄受众生,这件事不容易,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当然就是因为不容易,菩萨才必须生生世世的学习,还要常随佛学,广学多闻,成就辩才,这也就是菩萨功德超越小乘的地方,要广学多闻。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六波罗蜜的圆满并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以内心的利他为主。请问法师: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如何解释?

【师父答疑】:其实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应该这样子讲:地藏菩萨是不是成佛,跟众生是不是到地狱去没有关系。地狱当然不是马上空,但是地藏菩萨发了这个愿以后,对他的成佛会加快速度。这个成佛不像我们在选举、选总统(呵呵),没有人投你的票你就不当选。成佛是你自己内心的问题,别人堕落、别人增上跟你都没有关系,所以地藏菩萨什么时候成佛,跟地狱空不空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他发这个愿干什么呢?他发这个愿对他成佛有帮助。

【学员提问】:自己的烦恼重,跟人群接触的时候容易造恶,那么是否现阶段不适合度众生,尽量以自修为主?

【师父答疑】: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众笑),对的,你现在烦恼没办法调伏先不要去度化众生;但是你应该要安住菩萨种性,为以后布局,因为你总有一天会从烦恼中走出来。那有些人从烦恼当中走出来就走到偏空涅槃,有些人走到大般涅槃。为什么?就是你因地的时候有没有发愿、有没有那个大乘正见。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远见,不要只看到眼前,眼前的烦恼障碍其实很快就过去了。

【学员提问】:念佛者是否一心念佛,而度众生是发愿成就无生法忍再回入娑婆度众生?

【师父答疑】:念佛人把目标着眼在往生净土,但是他生命在的时候也可以随缘度化众生。

【学员提问】:受菩萨戒是行菩提心否?若是,那是否可以等待以后有能力时再行菩萨道,现阶段以自修为主?

【师父答疑】:其实菩萨戒是包括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当然刚开始先偏重在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先偏重在断恶,先净化自己。

【学员提问】: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常会遇到逆境而心生退怯,如何克服这个怯弱之心?

【师父答疑】:我想怯弱之心每一个人都会有。怯弱之心我们可以看看古德的开示,我认为你可以看蕅益大师等祖师的开示,他们是有广大胸量的人。我们如果一时的怯弱,读读蕅祖的开示,会容易过关的。

【学员提问】:在修行当中,如何体会我法二空的道理?

【师父答疑】:我法二空当然是要先观照,在观照之前要正见。就是说我空,这个我空是怎么安立的?什么叫做我?为什么在生命当中没有这个我?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当初是怎么样起颠倒的?在清净心当中捏造一个我?佛陀引导你怎么去观察,观察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没有一个我,你一定要把这个基本定义抓到了,你才知道怎么观察。

说你以前不小心掉到坑洞去了,佛陀告诉你:你现在往前面走两步、往左边走一步、往右边走一步、出来。所以你一定要把我空、法空的定义,佛陀是怎么安立我空的、在什么因缘下安立法空的,把那个道理明白了,然后去观察,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会有变化。

【学员提问】:法界缘起的重重无尽,牵一法而动全身,是否跟菩提心跟空正见相同?

【师父答疑】:这个空正见跟法界缘起不同:法界缘起是讲妙用,这当中有深义的,这个空性是观察理体,法界缘起是讲作用,这个更深了。

【学员提问】:可否请法师补充说明第四页“附表第二”的末三行。

【师父答疑】:你可以听听录音带,这一段已经说过了。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