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七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页,丙二、明诸轻戒。

菩萨的戒法主要是引导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是一个觉悟的有情,就是我们既然已经觉悟了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对于生命真相的觉悟,从佛法的教义当中是告诉我们“莫向外求”,就是我们想要观察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要回光返照我们内心的世界,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从内心的观察,我们就知道整个生命的变化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像《大乘起信论》当中,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观照心性,基本上在《起信论》当中是分成二门,从两个角度来观察我们的心性:第一个是心真如门,第二个是心生灭门。我们刚开始先观照心真如门,心真如门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虽然现在是有很多的差别,你的长相跟别人不一样,你的个性、想法也跟别人不一样;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后天的造作熏习所成,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是绝待圆融的,就是在这个真如门的境界当中,我们是一种整体的生命──一真法界,没有我相、人相的对待,没有我跟你的差别,没有这回事情。

所以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清净本然的,而且具足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时空的障碍,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安立说“这个是一种整体的生命”。后来在真如门当中,因为我们有情众生生起一念攀缘心,我们总是觉得“我们不愿意安住在这样绝待圆融的境界,欢喜向外攀缘”,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我们总是觉得“在这样如的境界是不欢喜,应该要到外面去走走看看才好”。

当我们的心一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心就有变化,就从一种整体的生命转化成一种个体的生命,就有你、我、他,有时间相、空间相,有业力、各式各样的生命就出现,我们生命就是这么回事出现的。这个时候整个真如门变成一个个体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种藏识,我们现在的生命就是以阿赖耶识为自体,我们离开我们原来的家已经是相当的遥远。

当然我们想要回家,就应该要就着原来的路回去,就路还家。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在《大乘阿毗达磨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先讲它的因相、因地的相貌,就是无始时来界: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内心深处的仓库,它含藏很多的界,这个界是一个界限的界,不过这个地方的界是种子的意思。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种子,就是很多的功能,有些人善良的功能大、有些人邪恶的功能强;但是总体来说,只要我们是凡夫:你再好的人也会有邪恶的功能,只是你没有表现出来;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他没有因缘表达。

所以在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这个种子是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达出来。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切法等依,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能就会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因缘是由环境来决定的,我们唯识学上说是心随境转。

说一个人他有善良的功能、他也有邪恶的功能,怎么知道他是起善起恶呢?就是环境决定。当我们来到三宝的地方,当我们唱起了炉香赞,我们内心生起道心;但是当我们到染污的因缘,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很可能造杀盗淫妄,因为我们作不了主。是谁作主呢?

我们心中的妄想作主,妄想引导我们去造善业,也是由妄想引导我们造罪业,我们对妄想一点办法都没有,一点调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在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中,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隐藏很多善良的功能、邪恶的功能,遇到染污的境界会造善或造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命有很多很多的业力,就是来自于功能。这样的因地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就“腊月三十算总帐”。到最后的果地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临命终的时候,当你的善业势力是强大的时候表现出来,你就在人天得果报;如果你今天是一种恶的功能强盛,你就到三恶道去受卑贱痛苦的果报:就是你那个业力现出来。换句话说,基本上我们从阿赖耶识的观察,我们的个体生命是作不了主的,是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来引导我们生命在六道当中上上下下,所以这个叫做不定种性的众生,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空中羽毛它自己不能决定它是什么方向,如果风往上吹,这羽毛就往上飘荡,如果风往下吹,它就往地下下坠。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在流转当中,如果我们今天依止一个好的环境、清净的环境,就把这个善的功能表现出来;当我们不幸遇到一个不好的家庭、不好的环境、社会的引诱,我们就把恶的功能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凡夫一个苦恼的情况,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完全作不了主。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了,为了挽救我们的生命,他安立了菩萨戒法引导我们,我们应该要在佛前先发个愿,以愿导行。

就是说虽然我心中有强大的妄想势力,但是不要怕,你先跨出第一步,你先试着在三宝的面前很坚定的许下三个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内心当中先立定一个清净广大的誓愿,这个时候我们很郑重的受到三宝的感动,在三宝面前许下这样一个清净的誓愿,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妄想当中出现了一朵莲花、出现了一分的光明。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妄想还是会出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愿力也会出现,告诉我们“不可以,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应该做”,就是在内心当中有另外一个声音会出现,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这个声音就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菩萨戒体,也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当然这个菩提心刚开始栽培是非常的羸弱、非常的脆弱,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是一种愿力,要付诸行动,使令菩提心增长广大。

所以佛陀在引导我们成就菩萨戒体以后,安立了菩萨四重四十三轻的戒法,就是要使令我们把你所发的愿实际的付诸行动,所谓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明白的开出一条道路,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透过这个戒法的实践,一次一次的把我们心中愿力的光明慢慢的扩大、慢慢的扩大,这个时候随着光明的扩大,黑暗慢慢的消失,总有一天就把这个阿赖耶识虚妄的相完全消灭了,所谓的“如是展转,能尽妄源”。

所以当我们今天很认真的去思惟生死流转的痛苦、很认真的思惟无上菩提的功德,我们立定一个生命的目标以后,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戒法,我们才知道什么样的作法是随顺菩提心,什么样的作法是违背菩提心。

丙二、明诸(四十三)轻戒

丁一、总举令知

前面的四重戒法是偏重在断恶,断除四种恶法,所谓的自赞毁他、悭惜财法、瞋不受悔跟谤乱正法,这个是应该断。这四个法如果在我们的身口意出现,是严重的伤害我们的菩提心。前面的四条戒是属于摄律仪戒;这以下的四十三轻戒就广泛的说明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所以叫“明诸轻戒”。这当中有三科,先看丁一、总举令知,先把轻戒犯相的差别总标出来,我们看戒文: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当我们妄想的心安住在菩萨的净戒律仪,就是安住在我们的菩提心跟正知见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去了解,在菩萨戒法当中有些是有违犯跟无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就是说你违犯你的菩提心,你当初在佛前发下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誓愿,有些行为是会违背你的誓愿,有些情况是无违犯的、是开缘的情况,这个你应该了知。在有违犯当中又分成染污犯跟非染污犯:染污就是烦恼违犯的情况,有的是依止烦恼所引生的;有的只是你一时的懒惰懈怠你没有去做,你内心当中不是依止烦恼,只是暂时没有因缘去做,这样子是比较轻微,叫非染污犯。在染污犯当中,染污的烦恼也随着你内心惭愧心的有无而分成软中上品,分成下中上品,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菩萨戒法应该要确实了知的差别相。

拢总来说,有违犯事实上就是突吉罗,以下的四十三轻戒都是突吉罗罪。突吉罗罪在律上分成两类:一种是由身业引生的,身体的造作叫做恶作;一种是由口业引生的叫做恶说。在轻重方面也分成重的突吉罗罪跟轻的突吉罗罪。就是说你是依止烦恼引生的,你故意去这样做的,这个是重的突吉罗罪;你不是依止烦恼,你是依止懒惰懈怠不去做,这样子是轻的突吉罗罪。重的突吉罗罪必须对首忏,轻的突吉罗罪责心忏就可以。对于违犯、无违,染污犯跟非污犯,乃至软中上品的情况,我们在以下的戒文当中应该要如实的了知,所以在正式进入戒文之前,先标犯相的差别层次。

丁二、广显戒相

戊一、摄善法戒

己一、障布施度

这以下广泛的说明轻戒的相貌,这当中分两科:先看戊一、摄善法戒,再说戊二、摄众生戒。菩萨的三聚净戒:前面的摄律仪戒是偏重在止,遮止我们恶法的出现;以下是属于作持,鼓励我们应该修习善法,在菩萨的善法当中有六度的善法,这六度的善法都应该去做,假设没有做就违背了菩提心。这当中有六科,先看己一、障布施度。首先我们解释布施的体性,我们看《讲义》的后面附表第一:

○附表一─布施度

(一)布施自性

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跟《菩提道次第略论》来解释布施的自性跟差别。布施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度是指这个法门所产生的功能德用,度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就是说我们透过布施的法门,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痛苦的此岸而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度,布施有这样的功德。我们解释布施的内涵分两段:先看第一个布施的自性,先解释什么叫布施,它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看论文:

舍之善思,及彼发起之身语业,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彼中圆满布施波罗蜜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诸众尽离贫苦,谓但自坏悭执,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则成就施度也。─《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个地方对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什么叫布施作一个明确的定义。舍就是一种施舍的心,整个布施是一种舍的善思,一种善良的造作,思就是一种活动心理,表示这不是一种种子位,它必须是一个现行位,他开始活动了,已经落入有为法。

施舍的造作以及依止施舍的心所发动的身业跟口业:你可能是去做义工,用身体来表达你施舍的心;或者你讲一句去赞叹别人、鼓励别人的话,用口业来表达你施舍的心。依止施舍的心所表达的身口二业,在身口二业当中,主要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产生一种造作的活动,“施趣入时之思也”,换句话说,其实整个布施的体性,它并不是约着你的身口造作来安立的,是约着你在布施的行为当中内心所表达的一种施舍的心情,约内在的舍心来安立布施。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东西,这东西破旧你不喜欢了,这东西我根本不想要了,我就随便送给别人。当然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施舍是一种善业,至少你把你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在菩萨道的定义不认为你这个叫布施度,因为这是你本身不要的,你的施舍没有一种对治悭贪的功能,佛法很重视“返妄归真”的对治生起,因为你这样的布施对你内心的妄想没有对治的力量,你只是积集一种善业,所以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够称为布施。

所以当我们今天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我们只能够说这叫布施的善业,不能叫做布施度,不能列入菩萨的六度,因为他没有波罗蜜的功能,因为你没有生起施舍的心。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整个布施的定义是约着你在身口造作的时候,内心必须生起施舍的造作活动而安立做布施度。

布施度的圆满,并不是说你的东西去施舍给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离开痛苦,关键点是你能够在布施当中“自坏悭执”,你能够产生一种施舍的心来对治你内心悭贪的习性、悭贪的执着,而且另一方面可以把布施的果报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这样子就是布施度的圆满,所以布施度的圆满不是约外境安立的。

宗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让我们来思惟这件事情,他说:佛陀的六度是圆满的,佛陀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圆满。其它我们不说,说佛陀的布施度圆满,佛陀的舍心已经修习圆满,佛陀悭贪的心已经全部消灭,但是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还是有很多众生在贫苦当中,很多众生并没有得到佛陀布施的加被恩惠而离苦得乐,佛陀怎么圆满呢?我们不能这样讲,布施的圆满不是约外境的圆满,就是说佛陀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他修习他内心的舍心,他能够施舍外财、施舍身命手足,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能施舍的,这个时候他功德圆满了;众生在苦恼当中,众生各有业力,跟佛陀的功德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前几年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南投伤害很大,特别是寺庙,因为寺庙的大殿都是头大身体轻,所以一晃以后,甚至可以说是重创整个南投的寺庙。有些居士就非常的沮丧,其中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真是后悔,他把他生命当中所有的积蓄都供养南投一个道场的大殿,这个道场破坏了,他的功德都被破坏了。

我说: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了,但是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了,是被你内心后悔的心破坏了。因为三世诸佛在行布施的时候,他盖了很多的大殿,其实这些大殿几千年后几万年后都化为灰尘,但是留存在佛陀内心的功德是依然不变的。

诸位,我们如果研究过“业”你就知道,业本身是一种造作性、生灭性,你依止你那一念善良的心去布施大殿的时候,“心境和合”,其实大殿完成的时候,你的业已经成就在你的心中,其实你布施的行为当心境成就的时候,那整个业已经究竟了;之后的大殿能够维存多久,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内心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地震没有力量跑到你内心当中去破坏你的功德,它没有这种力量。但问题是你没有正见,你后来看到这个境界以后,你对你前面的事情产生追悔,这个后悔在心所的意思,后悔这个心所诸位要注意,它是不定,它不决定是善、不决定是恶,但是这个后悔的体性是破坏性的,就像推土机一样,它是破坏性: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面对善业,你会破坏善业;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去面对罪业,它也会破坏罪业。

所以不要随便后悔,你要看情况,要看面对的所缘境。所以我们内心的功德,只有内心能够建立起来,你内心的功德也只有你内心能够破坏,谁也不能破坏你内心的世界。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你的过失永远是从你内心发动的,你的功德也永远从你内心发动的,任何人、任何环境只是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我们应该要清楚这个观念。

这个地方的布施是约着你内心当中的舍心,生起以后增长广大,对治你的悭贪,慢慢慢慢的把悭贪消灭了,你施舍的心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障碍,你什么东西都能够布施了,这个时候你就布施度圆满了,是这个意思。

(二)布施差别

前面是说明布施的体性;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开展出施舍心的差别相貌,有一个问答:

问: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呢?以下回答,先看总说:

答曰: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心喜施与,意无追悔。

就是说这个人“本性乐施”,他的个性欢喜把他的东西布施给他的朋友、或者是需要的人,不必任何人的教导、也不必别人强迫,他的本性就有这种习性,这个就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他在布施的时候要依止三种心情:

第一个“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布施”。

这点很重要,一个成就布施种性的菩萨,他在布施的时候内心是平等。所以蕅益大师在批注《菩萨戒》的时候强调: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所简别,亲近善知识不能平等,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是有正见的善知识、什么是具足邪见的恶知识,应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所以亲近善知识要简别。但是布施不可以这样,你不能够拿了一大堆菜说“我这些菜只供养这个道场里面持午的法师,不持午的不供养、不能吃这些菜”,这样不可以,布施不能简别,你在供养僧众的时候不能简别,因为你这个平等是随顺于佛性,这个时候你的心量广大,招感的果报才能够广大,不管你布施多少,一定是要平等、平等均布。

第二个“心喜施与”

这一点也很重要,你在布施的时候要起欢喜心。比如说你今天去做一个厨房的工作,这个厨房的工作谁都不想做,劳心劳力、又被人家埋怨的。假设你今天用欢喜心去做,跟用烦恼的心去做,这两个果报是不一样的。你用欢喜的心去做一个善业,你得果报的时候,那个果报非常顺利,你从小出生的时候就生长在王永庆的家庭,很自然的去继承这么大的财富,这个果报得来非常自然;你今天布施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你也去做了,内心烦恼重重,你得果报的时候就会障碍重重。有些人得到财富是继承家业,你不是,你是白手起家,白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加班(哈哈),辛苦的工作而得到财富,你得到这个财富是诸多辛苦、诸多障碍。为什么呢?这个世间上是非常公平的,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跟他不一样,他欢喜,你不欢喜,所以他得果报没有障碍,你有障碍。所以第二个,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欢喜心。

第三个“意无追悔”

要坚固心,不能后悔,这个也会影响你的果报。九二一大地震,三间房子在那个地方,地震破坏两间,他的房子没有破坏,他的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坏;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你看他小时候很有钱,长大钱财都没有了,他的果报非常脆弱,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的心脆弱,他造了善业但后悔。所以我希望大家,我们在布施的时候量力而为,你有多少能力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尽量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保持欢喜心、保持坚固不退转的心,不要使令自己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以后会被破坏。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说:一个布施种性的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要具足三心:第一个是平等心;第二个是欢喜心;第三个是无追悔心,或者叫坚固心。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这是一个总说;以下别明,把这样的概念开展出来。别明当中分成三段:先讲财施,再讲法施、无畏施。财施当中有三小段:

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

先看第一小段:“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一个有智慧的菩萨,他可能能力有限,他能够布施的财富资具很少,但是因为他内心平等,他在布施的时候是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受用,所以他的功德“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他内心跟真如法性相应,所以他招感的功德是广大的,不是狭小的。第二“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他遇到苦难的众生,他没有资具布施,他内心当中感到惭愧;但是别人能够做这件事情、能够布施,他是赞叹随喜,看到别人布施,他内心经常随喜,这个很重要。随喜功德,我们每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这个随喜功德的法门,每一个功德你都有参与、参与一部分,这个很重要。

《遗教经》上说:别人有一个火把,你没有火把,这个火把当然是功德光明,你能够随喜功德,你能够把他的火把引导,变成你也有火把,这不是很好吗!就是你能够引用别人的功德而变成你自己的功德。这个地方就是说:即使我们今天菩萨不能布施,要以惭愧心来随喜别人的功德。第三个“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对于长老大德应该供养的,我们应该以恭敬心、欢喜心来布施,这个就起欢喜心。财施能够成就我们今生、来生的一个福报,成就福报。再看法施:

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

我们对于彼彼,彼彼指的是众多的邪见众生,邪见众生就是他对生命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是心随境转一天过一天。邪见众生当然非常可怜,菩萨对于有情众生,此世他世,不论是今生或者来生,对于这个有情众生有功德利益的事情,无罪利益就是功德利益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于他的生命会创造安乐果报的,不管他有祈请、或者没有祈请,菩萨都能够主动的为众生演说真理,使令他知道什么事情是过失相,什么事情是功德相,使令他能够如实的了知。财施所招感的果报是福报,法施招感的果报是智慧。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居士应该偏重在财施,出家众应该偏重在法施。财施跟法施有什么差别呢?财施能够使令一个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但是法施能够使令众生得到今生乃至于究竟的安乐,今生、来生究竟的安乐都可以。比如说他没有饭吃,你带他去吃饭,这个当然是财施;但是他把饭吃饱以后,内心当中并没有开启心中的觉悟,他还是颠倒、他还是继续的造罪业,他对于整个生命流转的痛苦没有解脱的力量。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开导佛法的真理,让他知道流转的因缘在哪里、让他知道怎么样能够离苦得乐,他就能够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得到究竟的安乐。

所以法施的影响是更大的,因为他有解脱的力量;财施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这个地方是鼓励我们应该要法施,当然我们刚开始要先财施,因为以布施度来说,你先用资财布施,先跟他结个善缘,他没饭吃你先给他有饭吃,他对你印象好,他对你印象好,你为他说佛法他就能接受,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是先施设方便,再开展究竟义。第三个是无畏施,无畏施能够招感健康的果报、健康的果报,这当中分三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诸极怖中,随力济拔。

众生在生命当中,遇到恶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他内心当中有很多的恐怖不安,这个时候菩萨引导他归依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使令他能够解脱恐怖的障碍,在恐怖当中得到真正的救拔。无畏施就是布施给众生无畏,无所畏惧,来破除他心中的畏惧。第二小段:

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

菩萨受他人的寄物不会有任何错乱,人家寄我们一百元,我们就还他一百元,不会有贪求的心情;“若负他债,终不抵诳”,欠别人的钱也不会抵赖欺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大家一起做生意,共同的财产菩萨也不会有欺罔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接触菩萨,菩萨会使令他远离畏惧,你跟我在一起,你把东西交给我,你绝对放心,菩萨要散发这种无畏施,不给众生任何怖畏的负担,这是第二点。第三小段:

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

菩萨对于种种宝物,末尼、真珠等等的宝物,众生对这个宝物产生迷惑颠倒,菩萨能够以真理来开悟众生,就是告诉他说:这个珍宝你不要去贪着,因为它是无常败坏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你应该要去追求你内心的功德,因为你有功德你才能够得到安乐。

所以我总是觉得:我们今天生命的思惟,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关键,你的生命不是追求财物、你也不是追求别人的尊敬,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安乐,重点在这里。当然这个安乐有暂时的安乐、有究竟的安乐:你这个财宝的安乐是暂时的安乐,它随时会破坏的;你今天能够积集一种功德,你这个安乐是不断的出现。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概念:比如说当你今天拜完佛的时候、做完一个定课的时候,内心寂静、法喜充满,就算环境有点不如意,你内心的法乐还是继续的存在;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外面的环境再好,还是不足以让你快乐。所以快乐的泉源是来自于内心的功德,是向内安住的,不是向外追求的。

所以对于这种世间的珍宝,菩萨能够开导无常的道理,让众生不要产生迷倒。菩萨本身“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这个是说菩萨对于珍宝是无所畏惧的;世间人贪着财宝,所以他对财宝有所畏惧。我们今天是小老百姓,没什么钱,所以我们晚上睡得很安稳;你看那些大企业家,不得了,他们晚上不好睡,他们那个资财就是不断的变动,他的心也不断的变动,因为得到财宝以后的人,他的心中是“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所以一个对财宝有执着的人,他得到财宝以后并没有真正安乐,害怕失掉。菩萨的心情,他内心当中对财宝是无所贪求,但是因为有弘法利生的因缘,他暂时的受用,所以他内心当中是无所畏惧的,这一点是不共小乘的地方。

小乘的学者认为财宝是过失,大乘认为财宝本身没有错,你内心的贪着心有问题,是对治内心的贪着。“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就是这个意思,菩萨布施的结果,能够对财物无所畏惧,善加利用。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瑜伽师地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百丈禅师的从林二十法则中说:从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

戒律中为何反对饮酒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

学佛从受戒开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

受持五戒,修养道德都能得到升华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尊者降龙记

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

持律弘教的慈舟法师

慈舟律师行解精进,弘传华严而希心莲宗,与弘一律师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推荐】被玩坏了的「开光」

开光是许多宗教都有的宗教仪式。在我国,佛教中有开光...

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

那么有没有的来的话,我们这里再给大家点及一下。首先...

莲宗助念的殊胜利益

莲宗助念利益之殊胜,非世俗送终陋习所能比。对有缘的...

淫欲之剑斩杀凡夫,可不戒哉

近年来,色情氾滥,青少年男女同胞,色情犯罪之事,时...

【佛教词典】应真

(术语)阿罗汉之旧译。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出三藏记...

【佛教词典】有警觉法

【有警觉法】 p0545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有警觉...

居士如何护持正法

佛教是一个团体 佛教讲四众弟子,也讲七众弟子,范围是...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庐山东林寺帮扶困难寺院公告

经常住会议研究决定,本寺院拟帮助100所因疫情影响的中...

匆忙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生命本需要凝视与倾听,凝视朝来暮去,看兴亡多少事;...

走遍天下寻知己,未识这个是知音

比丘可不是个简单的称呼,这修行人,要久住丛林,亲近...

中国现存的古代大佛【组图】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时间,除了变成中国最大...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

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

寿康宝鉴之戒淫格言

※张三丰真人说:人生在天地之间,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

为临终昏迷者、聋人助念有用吗

问: 有人平素信愿念佛而临终中风失语,神识昏迷,此...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

星云大师《从何处下手学佛法》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 今天是...

拜佛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灯

香烛是象征心香和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