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六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诸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讲《净土或问》的第十六讲了,《净土或问》一共有二十六个问题,我们今天下来的话将近要讲到第十个了,很快。包括我们闻思讲堂、大觉世间正法学堂两个讲法微信群的启建,也有两三年了,大家一直也在坚持听闻佛法,但是不知道关于净土因缘有没有深入,有没有专修,因为初心是特别容易打失的。

我们如果心还在道上的话,不管在世间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总归有时候也要把自己跟阿弥陀佛放在一个境界中,面对一下。看看自己的这一期的生命走到了哪一步,回首一下我们这一生所造的一些业因,如果再错过了往生这一法,将意味着什么。面对轮回,确实要生起恐怖的心,特别是害怕堕地狱。这都是一个佛弟子最基本的,也是最大力量来源的一个观照。

我们有时候听法呀,听的相应一段时间,然后心上又会转走几分。或者今天修这个经,明天看那个法。今天听这位善知识的,明天又觉得那位善知识好,等等诸如此类吧,不能够守在一处。其实不是说守在这个法或者那个法,守在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实际上是守不住我们自己。希望大家能够守住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今天我们接着内容往下开展。《净土或问》非常的有现实的经验总结。想必也是当时天如惟则法师面对四众弟子所提出来的问题,他是真实的经过回答以后的一个总集,并不是他一个人坐在那臆想出来的。所以在此之前的内容,特别是这两大段的问题中,其实根本上解决了信、愿、行方面的各种疑惑。我们可以讲,从事上的信、愿、行,就是现象中为什么要修净土,为什么要具足信心,为什么要发愿往生。乃至从理上的信、愿、行,就是立足于“唯心自性”的正知见和正观中,来再进一步巩固信、愿、行的会通,和它的功德。所以从这两点来讲是非常圆满的,在此前的内容中已经交代清楚。

为什么说它非常有现场感呢?我们曾经在居士林讲过《百论》,那都是提婆菩萨真实的跟外道辩论中,所提炼出来的一部著作。所以这部《净土或问》也是如此,每个问题的大量陈述之外,一定会还连锁反应的引发一些枝末的问题,点到为止的问题。

上一次我们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生华藏世界,非要生极乐国土。今天我们再往下看,还是一些围绕性的问题,都是由众行(前面讲过众行,有忆念,有观想,有众行)这个问题中延伸出来的相续。

“问曰,众行门中,既云大小不等,理事有殊。所感生相,亦乃悬异。然则观想忆念二门,修各不等。其所感相,同耶异耶。”

白话说一下,前面不是讲三种行法嘛,最后我们讲的是众行,也就是万善同归。已经说了修众行的这些净土行者,在他们因地所行的差别相中,而导致往生之后果地所感生的国土,也就是说依报正报,也就是极乐世界的模样,有些差别的。这里就问说,前面讲过的观想和忆念两种行门修行的方式也有差别,可以说观想中也有差别,忆念上也有差别,他所生的净土之相是一样呢,还是说生到极乐世界的面貌也是有差别的?就这个问题。

惟则法师说,“答曰,皆不同也”。“皆”就是指的光说观想就有很多不同,光说忆念也有很多不同。

我们先来一起思维一下为什么“皆不同也”。这其实不是禅师自己说的,在经典里边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我们抓一部最典型的,也给大家讲过了,《观无量寿佛经》里边的十六种观法。前面的定善,也就是修观修的有一定的定境,开眼闭眼皆是如此,和后面的三辈九品的散善,所有的差别相,都是不同的。比如说,讲到前面的定善就是观地呀,水呀,西方三圣呀,这些就是往生可必的。我们就说后面的三辈九品也有差别的,上品上生里边讲到,你要往生最基本的要具足三种心势,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个心如果大家再想了解的话,去听一遍,我觉得大家多听一下《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的讲解是有利益的。

种种的修法的功德不一,后面具体的比如说,慈心不杀,具足众戒,还有什么读诵大乘经典呀,乃至回向发愿。这样的人由于他很勇猛精进,所以他能召感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的化佛,特别是观音菩萨,他是执的金刚台,与诸菩萨授手接引。而且他往生以后看到的佛身是身相具足的,就是看全了,最庄严的层面他也看得见。

他所证的境界就是能够悟到无生法忍,他所具有的功德就可以跟佛菩萨一起遍十方界,游行供养诸佛。这是上品上生的人所召感的模样。大家都要知道,不仅仅单纯的是见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还要包括见到阿弥陀佛什么样的,自己的功德是什么样的,有的是莲花即刻就化生,有的还在莲花里面还要待,不一样。上品上生的话,就是他的心大愿大,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勇猛精进。

比如上品中生里边就讲到,我们听到《金刚经》讲的诸法实相,空性啊,心里不害怕,深信因果,也深信大乘佛法,不觉得这一类说法跟自己没关系,甚至说这就是佛教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渗透。乃至觉得,你们讲佛法这些人呀,就你们的那一套而已啦,甚至有的反对、诽谤。他没有这些心念,而且深信佛法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也深信因果,他就能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成就,而且是执紫金台来接引,一晚上花才能开。往生的人身体是紫磨金色,足下有宝莲,他七日以后对无上正觉就不退转了,也能够游化十方,供养诸佛。但是他得一小劫以后才得无生法忍。

你看这个差别相就出来了。因为我们现在讲到观想、忆念二门,在前面的十六种观法中,也是各个不一样。有的能消多少劫的生死罪,有的能消无量劫生死罪,有的能现生就是没有往生之前,就能证无生法忍。这里讲到的,如果说上品下生的话,他执的是金莲花。比如说中品上生的话,有的是莲花台,有的是七宝莲花,有的是半劫成就阿罗汉,有的是一小劫成就阿罗汉,等等诸如此类的吧。

我们就要明白,经典里所交待的差别相,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的,它的因和果的沟通过程中,就是这样的一个各个不同,各个针对性地呈现。当然,我们总持法上可以说,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每位行者的修观忆念的功德都不一样。我们现实的想想,每个人的发心大小、持久度、勇猛精进度、相续的定力也不一样,乃至发愿回向心的这种用心的微细差别,有的很认真,有的半调子,有的晃晃悠悠,都有这种情况。这可以说是我们宿世以来的修行习气呈现出来的一种用功状态,每个都不一样。可以说他所感的极乐世界的国土,或者清净海众,阿弥陀佛的应现,可以说是一人一个样儿。因为每个众生的修法不一样,心念不一样,不仅仅一人一个样,而是一念一个样,就看你这辈子多少念,积攒多少。

所以,从这点来讲呢,才“答曰,皆不同也。”都是不一样的。特别后面也引证了永明延寿禅师的开示,“故永明曰,九品往生”,刚才我们粗略的介绍了一下。“事非一等”,就往生的相状是不一样的。

“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有的人他的功德感的并不是佛的真身来接,而是佛的化身来接。他见的极乐世界也是化现国,是佛的应化身。有的人“或生报土,见佛真体”,他就真的生到实报无障碍土,他见的佛是真佛,真身。“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有的是经一晚上就能够成登地的菩萨了。有的“或经劫,而方证小乘”,经一劫,才能证到小乘阿罗汉果位。

由于这些差别相,“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根性是利钝差别,念佛定善散善不同。有的“或道悟迟速,而机器不同”,由于根器呈现的各种状态,所以悟道也有迟缓也有迅速,不一样的。“或花开早晚,而时限有异”,甚至花开的早晚,花开的时间有限,特别是像边地疑城。这些都是有差别不同的。

我们为什么常要看一下净土的根本三经。所有净土的奥妙,往生的奥妙都在里边,有时候因为我们对圣言不熟,你就不知道也许这种情况我已经能够往生了,可能品位差一点。或者有时候因为我们对圣言量的不熟,你在法上没有进一步的努力改进。或许一改进品位就即刻上升,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又念不下去。各种杂修,又是摇摆,遥遥无期,觉得漫无边际。所以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呢,凭然而生,浪费了好多的正念,就在花边儿上打转。

你去看一下,光说三辈九品,你就知道往生就是很容易的,真的能往生。它的差别相也是有的,在差别相中,我们就要利用差别相的功德来调整自己,力争上游。所以极乐世界,它本质上是无差别的。由于有这个差别,他的功德在哪里呢,不是让我们起分别心,而是让我们起精进勇猛的激情,有力争上游的情怀。比如我已经具足了这一种法了,说明我往生已经有资格了,那我品位上再加呀,念佛念佛念的就是为了品位啊,品到什么位呢,现证念佛三昧。这对于我们来讲既是遥不可及,可是是每一位凡夫有资格获得的,就这么现实。所以大家一方面再理解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有针对性的反观自心。

这个是从细分上,慈云忏主说,“又慈云曰,虽分九品,犹是略分”,九品还是粗略的一种划分。“若更细分,亦应无量”,每一个人的心地功德都不一样,每一个人所往生的国土,极乐国土也是一人一个样,一念一个样。

这个其实是很好理解,也是千真万确的,现实中就有这种事儿。我们虽然是分六道轮回,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也是粗略的划分。每一道里边又有六道,每一个人所造的业布满了六道,你一辈子造的业就是有时候行的天人的业,善心特别足,发心特别好的时候。有时候作人的业,有时候当着人但是他就作三途的业呀。我们作为一个人,虽然主体是人本位,可是我们有时候接受的是天人的报应,像在人世间有的人就是天福没享尽,他很有福气。有时候我们又是接受的地狱的报应。我们不要说真实的果报,就烦恼心中这种习气的显露,一会儿像是畜生的果报,一会儿像是饿鬼的果报,等等诸如此类。如果你是细化分别,心细去观察,当真如此,这就是无量,念念无量。

最后我们要总结一下。就是补充一点,虽然有如此的差别,可是这是立足于娑婆世界,我们现前的视野而言的。在娑婆世界来讲,我们在讲他的差别相。往生极乐世界后有没有呢?当然有。可是往生极乐世界,虽然有此差别相,但全无此差别心。就一种设想,也可以说,就是看着我们自己的这个现境,往生了以后所呈现出来境界。虽然每个人与别人有异,但是他念念之间用心在道是无差别的,他念念销归自性的功德是无差别的。也就是说虽然依自己心所现的境界不同,可是各种境界中他所呈现给往生者极乐世界的功德是一样的。

打个最大力度的比方吧,就好比我们现在一个学校,这个学校非常好,从一个差的学校转学到这个好的学校。并不是说好的学校就没有差别相了,他一定还有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似乎依着我们这来看,五年级就一定比三年级好,三年级一定比一年级高。可是人家这个学校不是这样的,不管你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他是同样最好。好什么呢?他给你提供同样最好的教育,让你同步到一样的学习状态。做如是的理解,这就是极乐世界所谓横具上三土的功德。

好,这个问题到此为止,我们再往下看。

“问曰,极乐只是同居,本非实报。何谓或生报土,见佛真体耶”。

这个问题,就是前面禅师引用永明延寿大师开示说,有的是生到化国见佛的应身,有的是生到报土见佛的真身。那他就说,极乐世界不是也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吗?往生到凡圣同居,他就不是实报庄严,实报庄严土里面才能见佛的实报庄严身。如果在凡圣同居是个化土,他只能见化身。他就把这个疑情,又在这里顺势着由上一问引出来了。说既然极乐世界不是实报庄严土,你怎么能说他往生到实报土,而且还是见佛的真身呢?这是这个问题的根本点。

但是这个问题,天如法师就给了一个当头棒喝,这里也被成时法师点评,真的是大彻大悟的人才能说的话。他说什么?“答曰,你将谓同居之外,别有实报耶”。

就是说,现前我们在凡圣同居土,离开当下的凡圣同居,你认为别有一个其他地方的实报庄严吗?这就错了,为什么?因为这四种国土,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包括常寂光土。从凡夫到声闻到菩萨到佛,他的国土清净、染净差别是一心所具,一心所现的。不是说离开这个国土,又哪有一个块然一物的差别国土,全部就在现前当下。

所以你看这里,有时候我们不该说当下,需要从差别相上契入悟入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识时务的喜欢论当下,有时候把这个法给就误解的不行。可是有时候需要我们从当下去会通领悟的时候,反而我们又重重叠叠。这个问题其实就犯了这个毛病。所以,虽然有四种国土的差别,当然它是从理上而言,所以是不离现前为我们一心所具的。

当我们所具的心,现在所具在凡圣同居土的时候,它是由凡夫境界所导致的情景。当由修行功德引发所具的心,所具在实报庄严土的时候,它还是这一念心体中所引发的一个殊胜高层次的功德,没有离开这一念心体。所以由此来讲,同居心就是实报庄严心。既然同居的心和实报庄严心,所具的心是一个心嘛,这是从事理无碍而言的。如果把它再圆融无碍掉的话,从事事无碍上来讲,同居就是实报,无二无别,这叫事事无碍。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前的同居也是当下的方便有余,也是当下的实报庄严,当体的常寂光而已。

“你将谓同居之外,别有实报耶。当知三土,不离同居。特身境受用,递递不相同耳。”

说后面的三种国土,并没有当下离开凡圣同居。只不过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由正报的身心所召感依报的环境受用各个不相同而已。所以所谓的修行成佛,也就是不离地的把我们这个凡夫身心,修成佛的身心而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凡夫的色身呀,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应化身。我们的圆满报身,就是将来在实报庄严土,当然也不必说将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前所有的修法功德。不论我们现前的色身的应化身,乃至我们修法功德的实报身,当体就是我们的法身。这个法身与一切佛同一体性。

所以十方的常寂光国土也不离现前的娑婆和现前的极乐。但是为什么娑婆之所以为娑婆,极乐总归为极乐呢,就是因为性德虽然相同,可是修德的差别很大。什么叫修德差别很大呢?就是说我们现在修德中,基本上连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是往下修。人家极乐世界的话,五戒十善,还是着相法,他是直接往根本法上修,当然就不一样。

“如经云,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古师曰,此实报身也。又霅川曰,极乐国土,四土不同,岂但极乐为然。荆溪云,直观此土,四土具足。”

这几句话就是引证了,《观无量寿佛经》中明文有讲到阿弥陀佛的身形,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由旬就有四十里路,你说他有多高呀,凡夫的心眼都量不到。古来的法师就说,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身。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让我们修观的时候,最后实在观不起来了,说观他的劣应身,就是丈六的金身也可以。

所以霅川法师,我们前面解释过了,极乐国土也是有四种国土的不同。而且不仅仅极乐国土分为四种国土,咱们娑婆世界也是有四种国土的不同。这里“荆溪云”,是指的荆溪湛然法师,天台宗的一位祖师。他说我们当下观察娑婆世界的国土,也是四种国土具足的。

最出名的例子是什么呢,“如当时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即此类也。”

这就回想当时释迦牟尼佛,刚刚在菩提树下成正觉,他享受佛的内证法乐,禅定大乐的海印三昧的时候讲《华严经》。可是我们读过《华严经》就知道了,那里边光龙王就不知道有多少位,不断的读,读的有时候定力不好的就生疲厌心了。那大家想想,当时的华严海会有多少大菩萨来听闻佛法。“当时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逝多林”是指哪里呢,就是并没有离开印度的祇树给孤独园,很多罗汉弟子也在祇树给孤独园内坐着,就这么看见佛在讲法。

可是佛当时,真正他是用法身的毗卢遮那佛来讲《华严经》。声闻坐在祇洹精舍里面,也完全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的,有的在夜摩天宫,有的在兜率天宫、普光明殿,逝多林是最后七处九会,第七处在祇树给孤独园讲。

虽然这样讲,阿罗汉如聋若哑,不知不见,就是这个意思,各见各的土。你说这个国土是完全不一样的吗?释迦牟尼佛依然坐在祇洹精舍,他又在华藏世界海中现见。你说是一样的吧,他依然坐在祇洹精舍,可是跟他一样坐在这的,又见不到华藏世界海的境界,又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唯自己的身境受用不同,一心具四种国土。

不是说佛法的什么神通妙用,佛的威德才有这个道理,才具足这个现象。而是这四种国土呀,这么多的众生唯心所现,它是法尔如此的,就是这个法是自然而然就是这样子的。佛说的这个法这么讲,也是他就是这么表达出来真实的境界而已。

这是第十问,既然这样,我们再往下看一问,就是十一问的问点在哪里呢?

“问曰,既云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转修行,反欲舍此而生彼国,何耶。”

问题就来了。所以我们一开始给大家讲,非常有现场感,为什么呢?这就跟我们现在有时候一信就全信,他就老实念佛。一疑则遍疑,是哪哪都不对。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如此辗转而成的,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为什么有时候跟大家讲,一个人他的净土的真信切愿,一下子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就是轮回截断之际,这是真的有这个功德的。我们仔细回首一下是不是如此,在没有学佛信净土法门之前,我们到哪去?生活的目标在哪里?问题是世间法呢,又不能够究竟圆满的满足我们的这种对于生命本来面目的寻求。只是一种表面的迷惑而已,人类都是有这个,因为我们有佛性,所以我们就天然有这种求索生命本怀的能力。

所以一旦遇到了佛法,他的缘分具足的时候就起因缘聚会的现行。一旦我们找着净土,知道有极乐世界,全身心仰靠阿弥陀佛的时候呢,就是我们截断众流之际。不是真的在后面的相续了多久才达到,就是一念相应中的时候,就入到这个法境。

你看他这里的问题又来了,就没有截断众流。他说既然此土也同样具足四土,那我们就在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原地的踏步修行,青云直上,为什么还要跑到十万亿国土外,风尘仆仆,远赴他乡。说图什么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以前都讲过。

“此方虽具四土,奈何秽业难除。”

一定要面对这个现实。这里有一个不同处有两点,我们要提炼一下。一个是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它是秽土。极乐世界,同样是凡圣同居,但是它是凡圣同居净土,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差别相,主流不一样。什么叫主流不一样呢?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土里染污是主流呀。所以我们修清净法就是要迎刃而上,要逆行,逆行很难,全力以赴,进退不休。

可是极乐世界是清净是主流,而且是绝对的主流。你一旦入到极乐的凡圣同居净土,就没有染污的机会了。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往干净洗,永远再没有继续脏的可能性,这两点是有差别相的。如果没有这个差别相,我们当真就娑婆世界立地修行嘛,反正都得去那个三种国土,这也有那也有,都一样。另外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给大家说到的极乐世界的横具功德,不可思议。虽然往生的是凡圣同居,可是他横具上三土的功德,娑婆世界只有纵的修法,没有横具的功德。

这个是很重要的,给大家点题。

惟则法师说,娑婆世界虽然具四种国土,可是奈何染污杂染的业行,难以消除,秽业难除。“夫欲舍秽取净,势须彼国求生。”如果你想舍这个秽,去求净功德的话,你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明云,”“四明”就是四明知礼跟荆溪湛然,都是天台宗的祖师。“此土浊重,十信方出苦轮。彼土境胜,九品悉阶不退。”

大师们对于教法次第非常明了。为什么让大家要听法,法听久了,你的见地特别稳当了,对方不管说出来一个什么法,在你这立刻就顿见分晓,是正还是邪,是迷还是悟,是偏还是圆,们很多时候没有这个能力。你看人家从教法次第,断惑上而言,就一下子就把你的软肋给你说中了。

我记得有一次听到平兴寺的界诠法师也是,我们很多时候就是稀里糊涂的容易被忽悠。有人也喜欢吹牛,吹什么神通什么境界,吹到他那去了,说已经证了初禅了。我们稍微懂一点点佛法知识的话,初禅已经出了欲界,出了欲界就是没有欲了。也就是你一旦入定,至少入这个定的时候你可以不吃饭饿不死。你给我试试来嘛,看你不吃饭行不行,你一天不吃,就落到人是铁饭是钢的这个情境中的话,你说证初禅,你真的是吹牛都吹的没有根据。这就是从教理上我们要知道。

所以四明知礼法师就说,我们这的国土浊乱到什么程度呢,要到十信,我们知道十信位,这是当然大家要知道,这是从天台宗的圆教的基础上所说的。你不知道圆教的话,藏通别圆前面讲过去复习一下。圆教的菩萨,十信还属于内凡。到了初信算是到了位不退了,入到圣位了。到了七信的时候,才了生脱死。所以在这里讲到,要修到十信位,才能够出生死轮回的苦轮。进入十住的时候,大家知道圆教的菩萨,什么时候就是开始就破无明见中道佛性。见中道佛性是一个修道上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他是进入十住以后就开始见了,就破无明了。所以在我们这太麻烦,十信开始起步,可是已经很难到达如此地步。

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彼土境胜”,就是人家那儿的外在环境殊胜,就这么直白,那我们读一下《无量寿经》里面讲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

我们学佛这么久了仔细想想,这个人类呀,真的第六意识心的这种颠倒,明知故犯时都一直在犯。教法如此清晰,佛的正遍知海如此的交待,我们天天也就是在熏习这个道理,可是就转不过来。有时候思察一下,为什么古人在正法时期一听佛说他就证,因为他就从身心彻底随顺。我们现在有时候,听这个法就好像有点,就是好好好、对对对,心里纹丝不动。所以有时候听到极乐世界的境胜,境界殊胜,本质上我们还是不买账的。大家要知道,如果真的买账的话,身心世界即刻就转,就是从凡到圣就转。不要说已经亲自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你听闻释迦牟尼佛把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说给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直接就入到这个境中,那不就等于说其实就是往生了,当下的这个凡夫杂染的秽土心,即刻就转,你一转的话,这不就是成功现证现量的事儿。

所以说极乐世界净土殊胜,九品往生都能够入不退功德。说到不退,我们下意识一念就要起来,我们现在入不退太难了,生活中修法就光一个法门的相续听法的相续,做善事的相续,一个法的相续都如此的不堪。大家都会说“出淤泥而不染”,好像就在娑婆世界修就可以了嘛,几个人能做得到?

大家深度的最浅层次的来结合的了解一下,为什么极乐世界叫莲邦?为什么叫莲花化生?阿弥陀佛设这个法境的时候为什么要针对娑婆世界起这样的妙用?这就说明我们这虽然有出淤泥而不染这个教,也有这个法,可是没有这个人了呀。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个教。没有这样的人中之莲了,长不出莲花,全军覆没了呀!现在说不染不染,不要说别人染我们了,我们不去染别人就算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污染源。自他皆染,念念起染。

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修净法中,还出现了在修净法过程中都附带出这么多的染,染到极点了。有时候讲同流不合污,你真能不合吗?一拍就合呀,而且还要找借口,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种状况。很多时候就是不服娑婆世界的染,盲目自大的以为我能修,导致错失了净土的因缘。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福报,我们在现在这个讲法因缘中,一直告诫大家要依净土。

“岂不闻大通佛世,受教之徒,已经尘点劫来,尚在声闻之地,皆因退转,故涉长时。”

这举例,难道你没听说,大通佛在世的时候,已经久远劫了呀。那个时候佛出世,跟他有缘受教的佛弟子,已经开始心入了法藏了,启动了信解行证的体制了,可是一直证不到,一直成不了佛。为什么?就是在信解行的过程中,不断地退,上来又下去,上来又下去,已经尘点劫了。“尘点劫”,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过一个世界扔一颗尘埃,什么时候儿把三千大千世界磨的粉的尘埃扔完了,就这么长的时间叫“尘点劫”。尘点劫还在声闻地挣扎,还在投入声闻的层面,不能够回心向大。为什么?就是因为有退,中途有退转。

“如身子已证六心”,舍利弗已经证六信了,到了十信位的第六位,这种情况就是对佛法肯定不会起邪见了。“犹自退落五道”,可是由于外境的染污,(大家想我们现在面临的染污,要么是为难你,要不就是满足你,就是让你从这个修证的路上倒下来),所以退的不行,还退入到轮回中。舍利弗都如此,况且我们晃晃悠悠的,不痛不痒的,带着无比的包装出来的出离心,哎呀,这个国土退缘太多了。

我今天早上下了功课,又思维了一下。我们要真的是要不退初心,唯有念佛。真的就拼命的咬着一句佛号,要想着阿弥陀佛要跟他老人家同在,不能掉队。除了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任何因缘都有可能让我们掉队,包括所谓的出世间其他的修行法门。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更麻烦的退缘。所以我们这的退缘寻常退,就是你只要不使劲,不进就退。我们这的退缘叫“精进退”,越精进即刻容易越猛烈的退,就好像一堆债主一下围绕过来一样,把你彻底给拽下马,拉下道。

我们这个退,一退再退,退起来是不停的呀。进的时候,你不使力了,他就停在那了。可是退的时候没完没了,纤毫间便至无量。一下子就把你打回原形,把你打回到初发心之前了。哎呀,太可怕了,阿弥陀佛!

“身子已证六心,犹自退落五道,况悠悠修行者乎。盖由此土,多值退缘。”

有的祖师开示过娑婆世界的退缘,命短、病多,这我们人人都经历。而且从道人来讲,有女人及污染六尘,当然从女道友来讲,有男人来污染六尘也是一样的。而且,很多时候是恶行人,我们把他当作善知识。很多时候,我们的修行是不善心,或者无记心,无记心是很麻烦的。我们很大部分的差别中总是讲到善恶差别而已,可是一个修行人就是麻木的活着,把时间给流过去,好像也没造什么大的恶业,但是呢,没劲儿,就是无所事事的耗。

再一个不能够长值佛,现在我们已经见不到佛了。所幸能够见到佛的言教,见佛的法身,表达的这个言教还在,这还算可以。罗汉你看都退,罗汉他为什么退呢?经典里面也讲过罗汉退的因缘有好多,比如说,他喜欢去经营一些事业。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呀,对法师说要在做事,在怎么生活中修行。你从生活中跳出来都修不好,还在生活中修行,我一直从某一个角度,不是一巴掌拍死来讲,对这个法我持保留意见。因为经典里讲修到阿罗汉还有五种退缘,“多营事业”、“乐诸戏论”、“好和斗争”(就是拉帮结派),“喜涉长途”、“身恒多病”。就是这些因缘出来了,连罗汉都节节败退。

“故云”,这里引证到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有三件事,“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成时法师在后面点评的两个字,“苦苦”。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到在我们国土里边,这三件事。一个是,初发心菩萨,发了菩提心,自利利他成佛道心。刚开始很好,很猛烈,一会儿就不全乎了,常发心,不是发长心,菩萨发心。第二个就是鱼子,成活率低,一开始鱼下了那么多鱼子,最后活了的没几个。庵罗华这是一个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这是最典型的几个因多果少的事,惟则法师在这里引出来了。

所以相对而言,“若生极乐,藉彼胜缘。博地凡夫,便皆不退。”多好的事,就我们这样的博地的罪恶生死凡夫,可是依然能够现得不退功德。“以是之故,求生彼国也。”一句话就给你说明白了。

这是我们讲到第十一问了,这几个问题请大家消化一下。怎么消化呢,有时候我们也就在这种问题中,自己也发现不了。那你要往回想,为什么我这段时间修行上不来,念佛念的信愿非常淡薄,问题出在哪?你不能光听着是听着,然后自己是自己,这才叫没有把佛法用在生活中。你得反观自己问题出在哪,哪有漏哪有缺,哪里的见解不对,甚至这种见解是长久以来养成惯性以为。那你就要调整,要增进,要补漏,这样才叫消化。

好,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得

在百法当中,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一共有二...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佛教词典】续善根

【续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页云:云何续善根?谓由...

【佛教词典】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