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第一讲)

好,我们闻思讲堂群三的各位莲友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各位莲友,各位有缘,同来的听法众,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大年二十八。常说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欲成正觉,要重在发心。所以,非常欢喜与诸位在网络上、线上,结这个清净的法缘。当然也感恩当下的时代,这种便捷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虽然身处在这样烦恼比较厚重,业障比较频繁的这样一个时期,还有这样快捷方便的闻法机缘。这点来讲,相对于古人的千里迢迢,寻师访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轻而易举地就听闻到佛法。当然这个似乎是一种福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有时候这个甘露法雨来得太平常了,又让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生起这个殷重之心。

所以对于从恭敬中求才能得几分真实利益的佛法而言,有时候也可能会起到一些障道的作用。所以首先请大家,虽然是对着电脑,当然也许更多的是拿着手机,但是也不失忽对于法的恭敬之心和威仪之态。切莫像我们就好像随便看个小视频,或者翻一下朋友圈一样,这样漫不经心。

这次,在这个道场来开讲这个法课,是因为大家可能有的也比较了解,现在我在普陀山,这个寺院叫白华庵,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叫正趣堂。中正的正,意趣的趣,斋堂的堂。因为白华庵是一个刚刚全新恢复的一个启建的老道场,所以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殊胜的缘起,在这个新的道场,让它有这个所依之处,以法为依。所以特意建立这样的一个缘起,在这个新道场,讲这样第一堂法。

另外大家可能看到直播中,今天不像在北京或者我们有时候线上语音的时候,人比较多,今天在场也是闻法众比较少,就几个听法,摄像护法。但是跟大家讲,正趣堂所在的这个位置非常的奇特,它是面向,跟那边的南海观音,是一个方向,面向大海,它的视野非常宽广。所以我想我们今天除了大家在线上之外,线下还有一些同修,我们也对着海上的这个众生,或者海里,虚空中,所有的这一切众生来听闻,主要希望大家都能够受益,来听闻正法。

当然这次这个法缘也是本人我的人生第一次,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开始出道讲法,不外乎就是两种因缘,一个是应缘而说,就是有的地方人家来请,邀请,那么你去满个愿,给人家做一个法供养,结个法缘。包括咱们闻思讲堂,正法学堂,不过都是如此。另外一种因缘,就是奉命而说。比如说,大家刚刚学完的《弥陀要解》,是奉我们山上的常住和尚之命,做这个法的供养。所以此前的因缘,皆是如此。就像咱们有时候读这个大的经典,都会有这个大的三藏法师说奉诏译,是因为有这个甚至是我们国家的力量组织来去翻译这部经典的。都是有教起的因缘。

但是今天的这个法缘,没有任何外缘的引发,也就是本人我主动地发心来攀缘大家听闻。一者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一直根本所依的法门,就是净土教法。特别是二者而言,这部论典的内容,对于净土的阐述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突出重围的。在某种角度来讲,是净土的正脉。也就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的不朽名著《观经四帖疏》。他在内容中,把我们仰仗弥陀愿力,把来自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和我们的信赖之心,完美地结合在这个心地功夫上,非常很巧妙地,很不艰辛地就达到往生成办的效果。这是他的核心内容。所以这样殊胜的开示,发自内心地想跟大家分享。

我现在也比较能够理解当时佛,当然这个不是说把自己刻意地比作,好像佛陀的功德了,这罪过了。就是说当时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讲《弥陀经》的时候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那我们今天也确实有这样的发心,请大家来作一个听法,所谓的闻思大丈夫。这些天在看《涅槃经》里面就讲到,什么叫做大丈夫呢?具足四法。一个能够亲近善知识,有缘遇到善知识,能发心亲近善知识。第二个能够前来听闻佛法。第三个能够正确地思惟法义。当然根本的是第四个叫如说修行。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如说修行,就是依之而起行持。但是要告诉大家,《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的修行,非常不好拿捏。他对净土的阐述,如果你听得不到位,你如说修不起来。为什么?你有负于净土的广大和易行。但是如果你稍微觉得这个借口,当做偷懒懈怠的借口的话,那么历来又有误导,你会有可能陷入到这种,完全这种,所谓有一个派叫做净土真宗的这样的一种窠臼。所以特别请大家在善思法义,如说修行的这个上面,能够可以说叫做善解如说,这个法一定要听对。

这一次讲这个法,我们今天的课程先讲几点缘起。每个法都有缘起。

第一点,就是我们要警醒自他。我在微信上也发过了,跟搅局一样,为什么呢?本来想在年后再开课,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通常在世间法里边都在这么说。但是对于一个修道的道人而言,大家要知道,年关才是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所以通常把这个腊月,特别是三十这一天,比喻作我们说,生死的大限来临的时候。生死来了,年三十来了,你不能没有钱过年呀。什么叫钱呢?就是比喻我们修道,特别是净土的资粮,你预办好了没有。所以为了应这个景,才决定在年内,也就是临近三十之际呢,开这次课程的第一讲,也借机希望对我们的道业,包括我自己,我们大家的这个出离心,有几分警醒。

因为大家几乎都在热火朝天地在过年,世间的话,大家都在忙着吃喝,争着玩乐。所以才不识时务地搅一搅局,希望我们,后面有这样,“常将生死挂心头”。不要被这个娑婆世界这个魔乡给迷昏了头脑。善导大师把咱们这个世界叫做“魔乡不可留”,魔王的魔,故乡的乡。既然是魔乡,那就不是道人的故乡,所以大家也能感受到。现在我们面临的这种国土因缘,外缘内境,一念无明起了以后,这种分别心,不断地相互作为增上显现,几乎都是恶法在显现,而且呈发展的趋势。我们发的善心,大家的善共业,非常的微弱,就没办法现行,这个障碍就重到这个地步,而且烦恼不断地细化,烦恼在不断地细化,千丝万缕。

这种因缘,这种多姿多彩的变现,就几乎让我们都丧失了这个入道的能力,不能够信受佛法,不能够深入佛法。或者想要深入佛法,摸不到门道儿。就是说一个作为修道者极不容易能够入到这种八正道里边来。你比如说,我们常说闻思的因缘不具足,闻思的能力又很差。说讲到佛法,什么是佛法?说空法,但是又不能善解善取佛法的空义,不知道什么是空,佛法的本怀,般若波罗蜜。甚至最麻烦的就是得少为足,稍微有一些所谓的轻安,或者法喜充满,就以为是禅定,就以为已经入到解脱境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止步不前,这是所有世间人和修道者的,全部面临的这样的一个障碍。

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土里面的真实情状。或者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能够稍微有一点相似胜解,但是又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福报,就纠在这里,上不去。很多时候,我想诸位同修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很难解缚。这就是魔乡,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全面的一个染污世界。所以在这样的里面,你不去警醒,我们常说,晨钟暮鼓要警醒世间人,一会儿没有法,你的心就沉没了,就淹没了。这是我们的第一点缘起。所以说经典里面讲到“横截五恶道”,就是要截断这个生死流。全凭还有这个横超一法,尚能转危为安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对这个《观经四帖疏》这部论典,可以说我个人心仪已久。当然好像在讲到法的时候,这个词好像不是很适合,但是特别能表达我这个欲诉的心情,想向大家分享。为什么呢?在净土的教法里边,除了五经一论之外,所有注释净土的论典中,有两大高峰不能逾越。一部就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弥陀要解》,另外一部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讲的《观经四帖疏》。

前者的作者是蕅益大师,后者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善导大师。这两位祖师虽然他们的年代相差很久远,但是他们都是教化力,辩才力,这种摄受力,可是非常出众的大祖师。但是他们的风格又是各有标立的。如果大家听过《弥陀要解》的话就会发现,蕅益大师他能把净土的理能够讲透,耐人寻味。这个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他可以把净土的事,能够说绝。就是你就觉得说,哎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原来如此。我们天天号称是一个净土行者,在修净土,原来发现自己的信愿居然有如此的不到之处。所以刚刚我们讲到了说,对于一些行者来讲,一定会有突出重围的增上作用,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蕅益大师的风格比较这种孤标,这种冷峻。

但是善导大师在摄受众生的时候,他就是情怀的,包揽的。当然这两位祖师爷他们都是非常一致,就是说苦修念佛是不绝的。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这么对比着讲呢?特别容易在我们学《四帖疏》的时候,容易上道。因为这两部著作的落脚点,它也没有离开这个信愿行,就是相信,愿望,念阿弥陀佛的范畴。但是它在演绎上是各有侧重的,大家学下来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弥陀要解》,它是重在于持名来印证信愿,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和角度。这个《四帖疏》,它是要仰仗信愿来化为力行。所以大家听完会觉得说善导大师似乎会更接地气儿,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觉受吧。总之,《要解》来讲,它是以持名来带信愿的,就是说带出,引带出来这样的一个真信切愿的。

这个《四帖疏》,它是以信愿来引带持名。就是让我们把这个死尽偷心的这种信愿心,作为你匡正念佛,念念相应,它以信愿来引带,带到什么究竟处呢?就会让你觉得,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还不是用念佛来表达。可能我现在这样一说呢,大家未必有这个共鸣。但是总之我们就是说在听这个《四帖疏》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心地上的受用,这是第二个因缘。就是早就想给大家倾诉这个信愿,这个持名的这种,这样的一种法门显现吧。

第三点因缘,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观经四帖疏》号称叫做楷定疏。就是它要有一个楷定古今显归本的这样的一个作用。什么叫做“楷”呀?楷就是,我们现在说写楷书,就是方方正正,一笔一划,一点儿丝毫都不含糊的。“定”就是决定的,正本清源的,还它的本来面目的。为什么这部宝典它会有这样的一种,类似于说好像绰号一样的。

因为《四帖疏》对于净土法门,它的这个易行难信的这个弘化面貌,当时在这个特别是在史上,历史上,在佛教史上,对于净土宗的弘化,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断地产生什么呢?误解,曲解,甚至多解,就是过分地来解这个净土,给它设门槛,不断地加高。你比如说众所周知的,说净土是别时意,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具体的内容。就是因为别时意这个概念的提出,至少让佛教史上有一百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净土,不敢修了,因为觉得它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再比如说,依照着《观无量寿经》里面判的这个九品往生,不断地给它加码。比如说,上品上生就只有菩萨,登地菩萨才能够往生,中生至少也要阿罗汉,讲来讲去的话,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往生西方,越来越觉得不可能,都有这样的误区,这个后面我们会讲。就是说几乎是刻意无意地把本来是他力的一个法门,不断地给拽到自力这样的一种立场。让大家就觉得往生的水准需要的太高了,净土已经不堪修持了。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时代,很多人的法身慧命就几乎就夭折了,让人非常痛心。善导大师才发愿给《观无量寿经》写注解来楷定古今,就是说到底佛说的正义是什么意思,你听对了没有。

那么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希望大家达到两个点。一个是断疑,你不要以为说我已经现在相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肯定我是一个标准的净土行人,你到底敢不敢信阿弥陀佛?你确定是不是决定仰仗这个释迦牟尼佛说的,毫不怀疑?还不一定呢。所以就要循着古德,大祖师爷们,他们的这种决定信心,全身心地仰仗的这种信佛的力量,来带出来我们本有的这种功德。

所以第一个叫断疑。第二个叫归本,就是什么是净土法门的真正的核心血脉。因为我们有时候学着学着、走着走着会什么呀?会出现挪移,不由自主就挪位了呀。特别是这部宝典,你看印光法师就说到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说他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到《观经四帖疏》,它是净业行者的指南针。为什么这么说呢?善导大师在写作这部著作的时候呀,他也有因缘。他每天晚上祈祷,称佛名,然后每天晚上梦里都会有一位圣僧,圣僧前来给他指导说,让他说这段你应该怎么怎么写,那段是什么什么意思,才是它的正义。所以每天梦里边都来指导他,直至这部著作写完以后。而且连续三天晚上都有诸佛菩萨,在善导大师的梦里给他证明,说这个《四帖疏》的法义是深契,就是跟阿弥陀佛的愿心悲心,是完全吻合的。

所以才叫楷定疏。他在把这部著作写完以后,还给后人也留下了话,说什么呢?说“此义已请证定竟”。就是这部宝典呢,已经有圣人证明过了,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因为我们古代,在流通的过程中,它没有现在我们说,现在的校勘也有说一千个字里边可以允许你有一两个字的错误,好像这是正常的。但是善导大师说了,在流通他的这个时候,一句一字都不能加减,想要抄写流通这部论典的,就是要把它当做经典来这样来看待。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缘起,就是你要认识上它是一部楷定疏。

第四个缘起,就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因为有一些时候,确实这个知识上也要需要一些必备的功课。现在我们佛教徒,所谓的信徒呀,就是对教法掌握了解的太少。太少是什么呢?一个是背景知识,比如说佛教史上,了解的太少,二一个佛法的基本教义了解的太少,第三个比如说在家,连三皈五戒它的核心的所谓的受持,你守的是哪一点,他也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现在三大学佛(的弊病)。首先第一个,我们不了知过往,不知道佛法是怎么传过来的,不知道佛法为什么一直能够流传到现在,不知道它流传到现在,它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就包括光我们说,只讲净土一宗,那么根据祖师们他们的风格,表法的不同,一般通常也有三大流派。你们不要搞错,为什么这里讲善导大师的这一派,它也是异彩纷呈的。

比如说,我们众所众知的庐山慧远大师,他就是一个流派。为什么这么说,慧远大师所处的时代,人的根器还比较不错,还在像法时期。那个时代,比如说,他结的那个白莲旧社,他是第一人。但是,那会儿虽然说同期往生西方,有这样的导归。可是我们要知道,他们身体力行参与的部分,比我们现在要投入得多。也就是那会儿人的根性是比较充足的,他们还可以依照念佛三昧能够见佛,现前见佛,这样来修,来生西方。

但是大家要知道,虽然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首席祖师,可是他所处的时代,《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过来,还没有翻译过来。所以他们老人家当时修成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念佛三昧,依着《般舟三昧经》。他们往生的最低限,就是我们都得得这个念佛三昧,要入一心不乱。他就明着说过说,哎呀,诸三昧,名字很多,但是功高易进念佛最容易。这就我们为什么给他讲了一个叫做什么,叫做庐山慧远一个流派。

第二个还有一个流派,叫做什么呢,叫做慈愍三藏。慈悲的慈,怜愍的愍,愍念的愍。慈愍三藏又叫慧日法师,他代表着什么流呢,禅净双修,禅宗的禅,禅宗和净土。我们给大家讲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说过,落脚到我们汉传佛教中,几乎要么就是修禅的、参禅的,要么就是念佛的,就是这两大派系。当时因为禅宗非常兴盛,一定会有一些禅者就比较走偏。为什么,禅宗最麻烦的一个就是执着断灭空,断灭空。一旦他再深深地陷在这个空境里面,他就认为说一切诸法都是龟毛兔角,连善恶的标准都要把它泯灭掉,要把它摆平。没有善可修,没有恶可断,那你还念什么佛呢。还一会儿说东,在娑婆世界,一会儿说西,要往生西方。

他把这些概念都要把它泯灭掉。但是泯着泯着,就容易入到这个断灭空。比如说,后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讲过,他提出来一个什么概念呢,说东方人造恶,往生到西方。说西方人造恶,往哪儿往生。好了,好多禅者认知偏颇的,把这个作为论调来印证说,实际上本质上没有一个东西方,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十万亿国土之遥,当下就是。为什么,因为没有东方、西方国土嘛。

东方人造了罪往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往哪儿走。很多人,为什么我们听法,不能够得正解。他不知道惠能大师的用意,慈悲心,不在于破净土,而在于泯东西。从禅宗来讲,是实际真如一法不立。所以你不能有一个东西的概念,它会障你当下的心性之道。但是结果他把这个法就挪在净土这边来用,以法谤法。本来是两个法,都是一流的法,他把它掺在一起,相互破斥。

再比如说,当时《维摩诘经》也很流行,《维摩诘经》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大家都认为说,心净了就好,当下就净心,都不信净土了。就觉得不必说,何处有净土,此心当下,还何处有净土。还讲到说,凡愚不了自性的,不知道自己心中的净土,还撵到西边去。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属于禅宗的偏见、偏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比如说,慧日慈愍三藏,他就对于禅宗的这些偏见,极力地排斥,大力地来批评他们堕于这种断灭空,然后废舍了修善万行。他主张禅净双修。因为那个时候,从禅转向净土的人很多。特别是他这个流派,后来我们都知道永明延寿禅师,也是继承了他,作为一个禅净双修,净土宗祖师的一个代表。这是第二大流派,叫做慈愍三藏流。又一个风格。

我们今天给大家讲的叫做什么,叫做昙鸾祖师,中间还有一个道绰大师,昙鸾善导流。这一流派,他把净土演绎成怎样殊胜的一个姿态呢,他把净土发出了难信易行的根本判教。他认为说,我们修行净土呀,成就的关键核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修行净土成就的根本。也就是他把他力的修法提到首席,提到最高端处来显现。所以当时昙鸾大师就提出了易行道,难行道。说你靠自己吭哧吭哧地修,太不容易了。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叫什么,这叫易行道。

道绰大师又提出来了,我们自己去修,一步一步地走,这叫做圣道门。但是我们现在圣道门很难成就,必须仰仗净土门,仰仗净土。特别是道绰大师他是非常接地气的,针对我们现实情况。为什么呢,他当时对于这种时代性,众生的这种现实的特征,他很负责和很自知之明地提出来说,修学佛法要时节和教法要相应。就是你不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已经大家都不行了,你还在提倡说,古人才能成就的法,现在的人成就不了。

所以他当时就提出来,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你时机和教法,是不是明智地能够对接上,如果说成白话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说了说,因为我们末法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大家依着这个圣道门修行,连解都解不开了,不要说去悟了。所以他说到说,净土法门是适合现在这个钝根,这个时代都是钝根,然后,极容易造恶者唯一的法门。

这一流派流传下来以后,善导大师又把它接住,并且进行了很好的发扬光大。他提出净土法门是针对什么呀,就是给你罪恶生死凡夫,主要针对你这么些人设定的。到末法时期了,几乎人人都是罪恶生死凡夫了,那就正好。所以他讲到说,摄凡夫能够入菩萨才能够去的报土。摄凡夫入报土,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决定性四两拨千斤的增上因缘。大家要记住。这是昙鸾善导大师流的根本修学特色。我们这一部宝典,这部论典给大家交代的,就是这个修行手法,这个修行手法。这是我们给大家讲这一堂法,这次课程,主要的四点缘起。

当然下来我们还有第二个版块要说一下。我们常说饮水思源。希望大家,我们一起现在也要感恩,我们今天有这样的闻思机会。为什么要感恩呢,当然也实话告诉大家,今天感恩不是说感恩什么阿弥陀佛愿力慈悲,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不感恩这些人。第一个感恩的是谁?可能大家也会讲到说,是不是韦提希夫人?因为《观无量寿经》是韦提希夫人受到她儿子阿阇世王,要把爹妈都给杀了,逼迫到苦到极致的时候,才生出来这样的一种出离心。去请问释迦牟尼佛说,她要生无忧恼处,希望释迦牟尼佛教她思惟,让她正受。所以好像韦提希夫人是这部经典的请问者,才有《观无量寿经》,才有《观经四帖疏》。我告诉诸位,也不是。

我们今天要感恩的第一位,让这个法能够缘起地出现在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是谁,是提婆达多,大家要搞清楚。只有提婆达多伙同阿阇世王,他去教唆阿阇世王,就是给搬弄是非,去挑拨离间去了。阿阇世王本来他不是要把他的父王要囚禁到冷宫里面,他要篡王位的。是这个提婆达多去给他说了,说上辈子他们强行把你弄死,你才投胎转世到皇宫。当时还有证据,说他一个小指头,当时被摔下来把他想弄死,摔下来摔伤了。

结果这个阿阇世王被他的煽风点火,一下子给点起来以后,才引发这么一场宫廷政变,引发的宫廷政变。所以,他就教唆说,我把释迦牟尼佛弄死,然后我作新佛。你把你的父王给让他打入冷宫,让他自己自尽,那么你来作新的国王。咱们俩一唱一和,我是法王,你是人王,教化这个世界。这个阿阇世就听了他的谗言,才引发出这一场宫廷政变,才引发出韦提希夫人去请问释迦牟尼佛,才引发出一部《观无量寿经》,才有善导大师注释这部《观经四帖疏》。所以大家要知道,在《法华经》里边,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全凭提婆达多善知识。大家要知道,这个不是释迦牟尼佛说,佛陀修行得好,能够安忍,所以才把提婆达多观照成说他是善知识,不是这样的。

我告诉大家,是提婆达多的真实功德,他就是无上的善知识,无上的善知识。如果没有他这一个恶念的缘起、挑拨,我们现在就没办法能够学到《观无量寿经》,他是第一缘起,大家要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好像拐弯抹角地剑走偏锋地,居然感恩这么个人。而且我们依着这个表的法,大家也要知道,《观经四帖疏》里面讲的,为什么叫做只是称念求往生,它的高水平的见解就在这样。就是一旦入到成佛之道,真正的解脱之法,根本就不在善恶上论。你这个韦提希是个善人,这个阿阇世是一个恶子,都不在这个份儿上论,论什么?只论第一义教法。就是不论善恶,只论真法。看你是不是缘起给我们引发出来真正的解脱成佛之法,在这个上面讲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忘了后面还有两句:自净其意,才是真佛教。是解脱法,是成佛法。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第一个感恩的居然是提婆达多。抛开他们的世间的这种恩怨,善恶因缘,重在就是他把真法的因缘给引发,让释迦牟尼佛宣说出来,他是真善知识。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有出离心,娑婆世界就是逼迫的,你只要有一念的轻松自在,满怀希望地投入进去,那你就入了魔乡境界,就是这样。这就是这个法,这个法就是这么表,这么修的,你不要搞错。我们讲到说净土的资粮叫信愿行。可以说是一种亲因助缘。

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它也有亲因,第一亲因就是提婆达多。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助缘,我们要感恩的人,我们现在还学不到,为什么?第二位要感恩的,也不是这些大祖师们的注释,或者说他们不断地流通,而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一位居士大德,叫杨仁山。因为众所周知,在民国年间,晚清民国年间,那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晚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的这种欺负,加上我们太平天国,就是内外的这种内忧外患,那个时候要强国,要救亡的,这种国人的主旋律。

所以在那个时候,反而这种什么洋务派呀,什么维新派呀,都出现了。在这种学术界,在佛教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僧俗的大德。所以在清末,特别是民国年间,是我们佛教也算是一次大兴的,就是至少是一次兴盛期吧,可以这么说。你比如说从高僧而言,我们都知道大师级的人物,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这是两大最高的山峰了。其次还有弘一大师,太虚大师,谛闲法师这些高僧大德。相信我们讲到当时,还有一批大的护法居士,大家也会耳熟能详。比如说护持印光法师,几部论典一下子在佛教界声名鹊起的,就是高鹤年居士,相信大家都听过。还有当时的韩清净,我们都看过江味农居士写过一篇《金刚经讲义》,包括我们学习丁福保的大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等这些,也都是当时民国年间的居士大德,甚至包括画画的丰子恺。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气象,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驱者,在引领的先进人物,杨仁山居士算是一个代表,算是一个代表。他对于当时护教、流通是功不可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唐朝善导大师注释这部《观经四帖疏》,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个法宝就没了,就遗失掉了。你比如说,当时对《观无量寿经》的注释,很多的祖师大德都有注解,智者大师很著名,还有清凉国师,还有元照律师,这是律宗的祖师爷,都对《观无量寿经》有注释。从中也可见当时《观无量寿经》的影响力有多大。当然,后来只有智者大师的一直给流传下来,其他的都遗失了。全凭杨仁山居士在光绪年间,从日本,所以你看这个法宝的因缘,我们末法时期了,居然这个福报有这么大。是从日本又把它这个法缘给转接回来,重新回到我们东土。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诸位四众弟子,大家去到南京,可以去参观一下金陵刻经处。我们真正的四众弟子是有这样的情怀的人,去到金陵刻经处,也会被感染的,会受感动。为什么呢?现在杨仁山居士的这个墓,是石头砌的这样的一个塔,还在那个院子里。金陵刻经处并不起眼,还在南京。但是它当时这个木刻版,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出来,还有很多佛菩萨的这种画像,一张纸上去这样拓下来。就是那个风格,那种古朴,那种流通法宝,这种默默无闻的这些,这些可能大菩萨潜在其中,现在去了还是这么一番情形。你去参观一下,就觉得真的是不忍圣教衰啊!这就是杨仁山居士当时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所以他可以说在法宝的流通上,他在佛教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今天能够学习《观经四帖疏》,一个是亲因提婆达多,二一个要感恩杨仁山居士,这个居士大德。这个给大家提及一下。那好,我们这第一堂课,这个论前玄谈内容就过去一大半。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要稍微细致介绍一下善导大师,这部论典的作者。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看这个论题,叫《观经四帖疏》。《观经四帖疏》,就说明它这里边大的版块有四个内容。我们下面要从玄义分讲起,这是后话。那么实际上,善导大师的全部著作,留下来的,还有一些也是遗失掉的就没办法再去亲近、闻熏了。留下来现在俱全的,它号称叫五部九卷,这个是一个知识,大家要了解一下。也就是说有五部著作,一个叫做《观念法门》,都是讲念佛,修净土,《观念法门》有一卷;还有一个叫《法事赞》,一共有两卷;还有一部叫《往生礼赞》,又有一卷;还有一部叫《般舟赞》,又有一卷。这前面的这一共有五卷,叫四部,已经是四部。那么再加上咱们要讲的《观经四帖疏》一共有四卷、五部,加起来是九卷。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留下来的法宝,通常被称为五部九卷。这个我们了解一下。

那么,善导大师他出生在隋朝。在隋朝大业九年,也就是唐朝快要成立的六一三年,六一八年之前。是安徽人。当然也有种说法,说他是山东的,但是基本上主流都认为是安徽人,他姓朱,朱元璋的朱。

善导大师少年的时候就投身佛门,随着明胜法师出家了。但是他的善根呢,显发得很快。就像我们现在学佛,或者出家的小师父,能够宿世地修行,一下子快速地把它连接起来一样。刚开始他修学佛法,是修学读诵《法华经》,还有《维摩诘经》。那个时代《维摩诘经》很流行。那么后来有一次他无意中见到西方变相图,大概就是说太熟悉了吧,因为史上也说他是弥陀再来,这样演绎的,这样示现的。但是可能就是从他的相续的业果轮回中,可能极乐世界太熟悉了,突然间把他本有的亲切感,就给激发出来了,特别感动。看到西方变相图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开始发愿要往生净土,就修这个法。

修这个法以后,后来他受戒以后,跟另外的法师就一起在研习《观无量寿经》。大家要搞清楚,他是在研习,不是在研究。什么叫研习呢,就是钻研来修学这个法门,是动真格的去实操、实行的。由于这样的话,后来他就抉择了,他发现这个法门是他了生脱死的最佳最上的方法,就开始修这个观佛三昧。修这个观佛三昧,当时在终南山修的时候,还真的是入到这个三昧了。常见到西方的宝阁呀、金地呀、楼阁等等,这些宝座等等,都在他的定中,如对目前。

那么他的这个念佛三昧修成就以后,后来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又去到山西。山西众所周知有一个名胜,叫玄中寺。山西这个玄中寺,他去拜见道绰大师的时候呢,听他讲《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讲到说怎么样就继承了他的这个净土一脉,就死心塌地就修这个法、传这个法。后来到终南山,又继续在终南山叫悟真寺这么一个地方去弘化,还老去当时的长安,去京城里边去走走。后面由于他的德行起来了,因缘起来了以后,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就移居到当时的长安,住在实际寺,实际寺。

你看他老人家住的这个寺院的名字,一个叫悟真寺,一个叫实际寺,确确实实他的行持是动真格的。在前面也给大家讲过,三九天念佛念得汗流浃背,念一声佛号,出一道光明,所以被叫光明和尚。六十岁的时候,还被派去造龙门大佛,就是在现在我们说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他在那儿建设了三年,在那待来着,一直把这个龙门大窟给建起来以后,六十九岁的时候圆寂了。这是他大概一生的一个生卒年代吧。

那么善导大师的这种行持,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跟大家讲过了,包括前面说念佛这样的一种苦修,对于戒律的这种非常地严持,秋毫不犯。他有一个有名的一个法就是什么,从来没有正面看过女众,没有正面说盯着这样看过女众。而且非常不再贪恋这个名利,就是完全不留恋这个世间的名利。

但是他在护教上面是一丝不苟的,我们给大家讲过为什么叫光明和尚。还有一个就是他跟另外一个法师在当时的西京寺斗法,斗法,由于对方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说净土法门不是这辈子就能了生脱死的,只不过就是说佛陀的一个方便善巧,给这些善根不足的,没什么本事的人,就是让他们再积累积累,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再说,就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善导大师为了印证说他所解的净土法门才是正脉,就是当生了生脱死的法,跟他在西京寺斗法。斗法呢,诸佛菩萨给他作证,全堂的佛像都现证,现放光明。那我们现在想想就会觉得说,哎呀,给他证明他光明,他这个人肯定有神通,他确实有神通。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神通,这个神瑞相呀,也不是说你有点神通就给你显,他不能以神力所致,是以虔诚恭敬心所招感的。虔诚恭敬,诚心所招,非神力所致。就像慧远大师当时建寺了以后,江上面来了一个金像,金色的佛像,菩萨像,结果好多人打捞就打捞不起来,最后慧远大师在江上去做佛事祈请,他自己冒出来。我们听起来好像祖师们都有这样大的好像威德神力,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诚心所致,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还有一次因缘是什么呢,有人去拜见他的时候,他为了度化这个人,这个人的福报因缘也到了,他干吗呢?他就把极乐世界当场现给他看,这个人一看极乐世界以后说,呀,真的有极乐世界,就像我们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的一个口一样,他一看真的有极乐世界,信心满满的,全部的这个信愿心,信愿生起来了,信就转为证了,直接就出去就舍报就归西了。他有这样的功德。

那我们一般来理解这种祖师们显现的这种绝无仅有的因缘,都会觉得说这就是一种神通力,我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一种信愿力,我们今天讲信愿,那就要把它提出来。为什么呢,你比如说善导大师,他把这个信愿力修的这个法已经成就了念佛三昧,所以他唯心所现的净土,比如说唯心所现的净土,阿弥陀佛也是唯心所现的净土,善导大师也是唯心所现的净土,这个净土,千灯一光,合在一起了,他已经证到这个唯心所现,现成的极乐世界了。那么善导大师在证之前,他也是借阿弥陀佛的唯心所现的净土境界,带出来他本自心所现的。他现在修成就了以后,又可以转带别人,现给他看,就这么个原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性,每个人的心性,众生的心性又是一个心性,你的心性修成就了,把净土圆满在这儿了,那么你就可以带出来他的那个心性,也把净土圆满在这儿,这个唯识上不是叫带质境嘛。

怎么讲呢,也就是说,比如说,假如果这会儿善导大师在这儿,他把极乐世界修成就的现给你看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看呢?也是由于善导大师修的极乐世界把你本具的极乐世界的功德给带出来了,引发了这个增上力,由于祖师爷的这种信愿极强的这种心力,带出来我们的信愿功德,我们的信愿功德跟他的信愿功德一旦持平,这个极乐世界当下就现,它一现,就等于他信愿转成他证到这个境界了,直接就走了,就这么个原理。所以大家知道,就是把这个带质境直接转化为他的性境现量,唯识上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现在听起来好像说,呀,匪夷所思,他把极乐世界现给他看!殊不知实际上就是人家成功地引发有缘众生同步成就了这个净土的净业。这就叫所谓的度化众生,现给他看。所以原理很简单,确实存在。

当然我们讲到说善导大师,说到示现这个法。我们就再插个小曲。我们常讲的,这个是这个佛示现,那个是哪个菩萨示现,到底什么是示现呢?难道他真的是像神话电视剧里面摇身一变,变成的吗?不是的。他也是就着这个轮回的这个戏演出来的。你比如说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他就真的是个善导大师。诸佛菩萨他示现是个人,他就真的是个人,他示现是个鬼,他就真的是个鬼,他示现是个天,他就真的是个天人。只不过他示现成个人,他就在人的因缘中会什么呀,能够起佛的妙用,就这样。

你说他是佛吗?他不是,他只是个人。你说他是个人吗?他又跟佛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威德显现。所以你说示现这一法,大家要知道,他也是把这个正遍知的大圆满觉,以我们以为的这个四大结合的色身给体现出来,所以叫做示现,弥陀再来。所以他既是善导大师,真实历史上生活过的善导大师,他又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所示现的一个化身。大家要如是生信,如是胜解。

那么我们特别下面要介绍一下,就是说善导大师对于净土法义的阐述的这个立足点,我们前面讲到,就是说真的是别具一格,突出重围的。为什么老用这个词,善导大师对于净土的讲解,可以说是立足于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但是他并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上作任何的停留,而是直通到阿弥陀佛的愿力本怀上,他是这么来讲净土。就没有被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什么开权显实呀,前面的铺垫呀,为实施权呀,就没有在这个上面停留,直通到极乐世界的教主弥陀的本怀,他是这样的一种法。所以为什么他的法虽然是契机契理,但是它非常很妙,很难掌握,很难拿捏。当然掌握和拿捏是鉴于我们现在听的角度而言的,不是说它真的,法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比如说,从契机契理而言,我们讲到契机契理,契理就是说你要跟佛讲的法要同步,不能违背。但是他在同步释迦牟尼佛深广的这个教法中,善导大师把释迦牟尼佛的法给挖到最深,这是从契理来讲。甚至我们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没说的他都敢说,我们只能说是没有明说的,他敢把它明说出来。他这么挖,这么来契理。所以后面后世的演绎中,有的人就认为善导大师讲的法太过分了,有这种说法,那是因为被后人演绎得过分了,不是这个法有过分。这是从契理来讲的。

从契机而言呢,大家要知道,几乎所有的祖师弘扬净土,都是带着万善同修导归净土的这个套路的,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讲净土说是易行难信,可是从易行而言,我们东土的祖师都比较含蓄,不能够彻底放开。你看在讲到净土的时候,似乎就是不断地在兼容,在包揽,就是一直在兼容和包揽能力很强,就有点类似我们古人说的,古代的皇帝常行一种叫羁縻政策,就没有把它说一针见血地挠到那个痛处痒处,说反正大家往这儿走就行了,还可以可以,大家一起过来。所以你看我们在弘净土的时候,基本上都很多话会说什么,比如说学华严的,华严导归极乐,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嘛。

特别是学天台的,叫“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好像这就是一个非常官方的,容不得批判的一种思想。再比如说我们常讲到说,怎么讲呢,就是说各个宗派,诸宗融会净土,导归净土,又讲到什么禅净双修。反正我们总是在讲净土的时候,总想面面俱到,反而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所以善导大师他就是起这个正脉,他就彻头彻尾地,根本没有跟你讲那么多,他就直接戳到弥陀的愿力上去。说你说这些根本不必在这个,他说直接修行,就立足于弥陀的本愿,面对的就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就这样。不跟你再做其他的商量,不认你什么,还要讲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什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说念一了才生极乐,他不认这一套。

甚至我们每天在念《一心皈命文》的时候说,在祈请弥陀说,“承佛慈力,重罪消灭,善根增长”,或者说“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都会觉得说带这些法。为什么要带这些法呢?就是说有点儿预设,带了几丝担心,都会有,大家扪心问一下是不是这样。说白了,就害怕自己还是往生不了,时时刻刻觉得很难往生。所以善导大师为什么叫楷定经呢,他就是说,你只要相信弥陀愿力本怀,彻头彻尾确认自己是生死凡夫,以信愿力持佛名号,就这么一个,你就要作得生想,作必定往生想,你就只管念,将来就往生,就这么一个一带一路法。这是善导大师对于净土最纯粹的挖掘。所以他在契机上面来讲,他完全抛开了所谓的万善同修,就只弘扬这个弥陀愿力,称名往生,把契机的广度调到最广,调频到最广,辐射度最广。他是这样来把这个一代教法契机契理。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是善导大师。

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呢,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善导大师的这部《观经四帖疏》,因为号称是弥陀化身嘛,所以说,只能够我们信任他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梦里面给他指点的这个和尚其实就是阿弥陀佛化现的,那就等同于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是一点。二一个就是他对净土的传承已经直接到原始点了,他彻底就是,因为净土的根本法就是易行难信。就攻克这两点。

所以我们今天跟大家也是讲这么多,大家要有一个思想准备,特别是对于所有的净土行者来讲,学习《观经四帖疏》要出现一种什么效果,打个比方,我们也都号称念佛的净土行人,但是大家尝试着揣测一下自己,面对一下自己的真正心态。就像提了一桶水,真的将来要往生,就是说要汇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清净海众菩萨中。但是我们就提着这桶水不放,一路上就艰辛跋涉,走得又担心它蒸发了,又担心它撒到地上,就护着这一桶不放,提得很辛苦,号称我要把这桶水要汇到海里去。如果说陷入到这种修行窘境的同修行者,那么听了这个《观经四帖疏》,会有巨大的加持力。为什么?善导大师讲的这个法劝诫我们,就是你不要再提着这桶水往海边走了,你放开胸怀,你彻底仰仗,就把这桶水噌地倒在河里边就行了。

你只要把这一桶水现在就能倒在河里边,就保证你的这桶水将来不管它怎么样曲折荡漾,一定会东流入海。你就放开了倒水就行,就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就直接只管念佛就可以了,一直进行下去,你都不要管它说,一会儿拐出去,一会儿绕回来,不要管它,一定会入海,必定入海,只要你倒的时候就确定了它会入海。这就是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的,称名,乘本愿,摄罪恶生死凡夫直接往生报土,这个一定能成功。所以希望大家对于《观经四帖疏》的学修态度也要调到这个准备和承受力上来。

当然我们讲之前也要略说一下,因为立一法就生百弊,并不是说法有问题,而是随着人的根性给它上面横生枝节,或者说滥竽充数。所以说我们在讲之前一定要提醒大家,我们讲《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他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我们前面说了,他是,一般地我们是以持名来引带信愿,但是善导大师的修法就是说,以信愿来提升持名。并不是他不让持名,或者完全不念,甚至乃说,就恶人往生正机等等这一些的,那么这都是一些可以说是过度的发挥,反而带出来一种有碍普度的效果,那就是断法人,灭法人。所以在此先声明一下,我们只是在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正脉,但并不是在这里在宣讲这个所谓像比如说流传到日本的净土真宗那样的一种法义,大家一定要拣别清楚。

那好,今天这是我们第一节课的课程,先给大家说这么多。那么因为这次这个法务呢,虽然身在普陀山,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法务,还有另外的一些学修共修,常住上的,那么精力牵扯,不可能像往常说每周讲,所以现在我们暂定的是半月一讲。今天我们这是因为是大年二十八,本来应该正常的日子在初一初二,那么大年二十八给大家讲第一讲,来年我们大概在正月十六,也就是二月二十号,同时间进行第二讲。

第二讲我们就迈入到《观经四帖疏》的四帖的四分里边,包括它的玄义分里边的具体内容。如果大家有兴趣继续相续闻思的呢,大家也可以自己去预习一下,了解一下善导大师这个人物背景,特别可以看一下净土十三祖,乃至他们各自的修学特色。然后《观经四帖疏》在净土宗乃至一代教法中的地位,和善导大师这种笃实真修的这种行持,让人敬佩不已,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激荡一下我们这种求生西方的信愿之心。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合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

错过班车 意外免祸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一则有关念佛消灾免难的感应故事。 在...

为什么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得人身有多难呢...

修虽有三,成功则一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解》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

如何做临终开导

临终开导很重要,而临终开导,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

修学净土法门要具备诚敬的心态

修学净土法门要具备诚敬的心态。竭诚尽敬,便能显发明...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菩萨八法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重点指出八所以,即我们之所以...

耀一法师的出家因缘

在没有出家之前,我是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一个偶然的...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

念一声「阿弥陀佛」能获得了什么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当您知...

【佛教词典】魔事

【魔事】 p1462 瑜伽二十九卷二十二页云:云何魔事?谓...

【佛教词典】回向

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袈裟的功德

袈裟,指缠缚于僧众身上的法衣,因为法衣的颜色不正而...

真信不具,法难入心

有法师带居士朝山,顺便来与闲谈。法师也是同道,日常...

无「我」让心灵不受到伤害

人生在世,心灵常常受到伤害,伤心、伤感、伤痛经常折...

敬老也是孝道的一种表达

成为老年人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年老了,头发白了,...

妄念是业障重的一种表象

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简析

普贤大士之德集中就体现在他的十大愿王。在《普贤行愿...

财富的应用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

挨打不如找打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进步,避免挨...

广化老和尚亲述杀生的现世报应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腿是怎么摔断的?就是我过...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

佛法的大意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戒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