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好,诸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我们闻思讲堂的诸位莲友,在场的诸位居士,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的第三节课。第二讲的内容中,我们把皈依三宝,这么个老调儿,把它又唱了一遍。也跟大家说过说,其实从开始上道到最后圆满,也就是一个信心、一个皈依心,它这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讲到刚刚开始这个皈依偈颂,只讲了一个颂,“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最后讲到这两句。

大家也明白,其实就是说到我们所谓的学修佛法,真正要把它攻克的命题,根本命题,佛法的根本命题就是生死。我们现在说说,觉得说,说厌离生死嘛,要了生脱死嘛,要这个走出生死苦海嘛。可是大家,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呢?如果说你真的现在,或者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过几点,说似乎在生死上有点儿撼动,我告诉诸位,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你曾经不怕死。

如果你还是很温暖的温热的在这个,这种人世间,很舒服的这样,继续进行着得心应手很满意的日子,那么你在这个上面还没有动,没有够得着。所以这里讲到说“生死甚难厌”,实打实的。什么时候真正逼着这种出离心,这种空性见,这种利益众生,觉得相应佛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的时候,那么你才可能说有点儿感觉,觉得生死也许真的能摆脱。

就像我们现在说,好像说不怕死,不怕死,我这里讲的,不是说你铆足了劲儿,豁出去,好不容易鼓起足了说,哎呀,反正大不了一死。不是这个劲儿。

不怕死的感觉,真正说在道儿上受用了,把它折合成这个不怕死的时候,他是感觉到生死真的是就像咱们禅宗的大祖师爷们讲的:“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生死很轻飘飘的,没那么大不了的事儿,要把心相应在这个道儿上,这才叫厌离生死。所以我们说“佛法复难欣”,因为它难信难行难忍难证,处处都是难呀。虽然就在转念之间,可是它就是这么难。

所以,下面祖师爷就讲了,需要我们建立起来一股力量,发心,相续,精进。怎么办呢?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特别是这一句,大家作意一下,就“共发金刚志”。你看为什么在佛教里面,包括我们今天,大家人多了,这个能量这个气场就不一样,法的这个功德就弥漫开来了,至少在我们人道现前的这个所见中,所以这就是共修的力量。从力量上而言,大家一起发起。你看,为什么要祖师爷们有那么多的愿文,为什么要诵经的时候要大家一起来,大众共同讽诵。

包括我们马上要打佛七,大家来,一起来,团结在一起,顿超,为什么能够顿超,就是能够互作增上力,能够达到这样的金刚效果叫“共发”,这从力量上。当然从心势,就是心的这个势态上来讲,心势而言的话,大家发起了这个所谓的“共发金刚志”这个共,是指的两个,两个心态。一个,对娑婆的厌离心,一个,对极乐的欣求心,这两种心完美地合在一起,当这边的天平下去,厌离心出来了,那么那边的天平就高扬,欣求心就出现了,所以它是一体,两个作用。

这样的一种厌生死欣佛法,一厌一欣的天合之作,才叫做金刚效果。所以叫“共发金刚志”。

可能诸位法师也有的在受持《金刚经》。大家说为什么佛教里边老用这个金刚来作比喻,这里说的“金刚志”就是我们的心志、志向,也是用金刚来作比喻的。《金刚经》,金刚所比喻的就是,说我们这个不动嘛,坚固嘛,就像大禅定三摩提一样这样的一种金刚不动愿力定力。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要“共发金刚志”呀,就我们现在讲净土而言,你不找一个心态,把它调整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一个能量的话,你这个修法修不下去。

你看,你比如说,我们这里引用一下,比如说彻悟禅师,净土宗的十二代祖师,他在给徒众开示的时候就讲过,说这个念佛人呀,你要念佛要生几种心。这个心,你要把它调成一,就是一根筋的这样的心,才能成就。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坚固地用在一个招数上,来制敌,制烦恼。你看这里讲到的“横超断四流”,他怎么说的,大家来闻思一下。

一个是,“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就无量劫来我们造业造到今生此世了,还没有解脱,“当生惭愧心”。这就是一个金刚志,惭愧心。在法财里边,你看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在七种法财里边也讲到,惭愧是一种修道人的财宝,如果缺了这个心力功能,心的功能,你就没救了。

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处于这种没救的状态。那怎么生惭愧心呢?开始学的时候,确实如此,看着这个精进的途中,也觉得还能不断的相续,可是修着修着确实没了呀,没存够嘛。怎么办呢?这个惭愧心的确也是调养的。你比如说,我们要见到人家善知识,有这个教授善知识,比如在座的居士,看到法师有精进的这种修行,苦修大德,那么见到善知识勇猛精进,自己觉得我这个半吊子,我这又荒废了这么长时间,那你要对比一下,激发惭愧心。你看到一个往生的行者,就像前段时间,我微信上还发了,五台山显通寺的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我去了也常见他,那太不起眼了,简直是老得也是这个背也罗锅了,大家都觉得见了,还调侃调侃他。

他既不是什么方丈,也不是什么大执事。大家一块儿出坡扫地,他还拿个扫把还拿个簸箕,还在那儿晃晃悠悠地跟上去。就这么一位行者,人家走的时候去告假,全寺院里面还不以为然,这是啥意思,还没太明了,直至那天坐在那儿走了,舍利烧出来一千多颗,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一个密行的大阿罗汉,回向往生西方。

所以见到这种事儿的话,同为道人,我们如此之差,完全没有把握。包括在座的居士也是,人家也有同修,从来不争不斗,和气,默默无闻,也不显山露水,那么最后,一个居士也留下舍利,也能自知时至。所以要调养这种惭愧心。要不然就看看祖师爷们的传,看看他们的年谱,看看印祖文钞,虚云老和尚是怎么过来的,这样的话,都当生惭愧心,能发起这个金刚惭愧心也是需要金刚志的。

第二个就讲到说“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就是要,简直说捡漏儿了,得了大便宜买卖了,在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人道里面,听到净土法门。大家要知道,这个从法界众生来讲,不一定的呀。就那会儿跟着世尊,释迦牟尼佛,佛陀,千二百五十人弟子,他在讲《阿含经》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呀。大家想想,也冤枉了那么多年。

所以说,你想想说,好像说能闻个此法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大,这个世间谁不知道阿弥陀佛佛号呀,对吧,但凡学佛,《弥陀经》也会念。可是诸位要知道,这法界众生来讲,十法界,我们就九法界吧,或者说就说六道里边,那福报大的,智慧高的多了去了。比我们人道,上面有二十八重天呀,大家想一想,那人家那活法儿,就咱们这水平吗?八十岁的寿命,生老病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寿有八万大劫,他化自在天都是想要什么就来什么。

那你想想,就这种福德大智慧高乃至神通广的各种法界的厉害角色,但是大家要知道,他们未必能听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没有这个福报呀,这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我也观想前面海上所有的众生,今天也同来听闻这个,它们也是法界众生,但是未必能够听闻信奉净土法门。我们现在听到了。

我们有时候觉得说堕到三途里面众生不知道有多苦多可怜,大家要晓得,佛菩萨看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继续这样停留,这样乐不思蜀的,他觉得更可怜。在这样的情状下,我们能生起,诶,听到净土,当生起非常庆幸的,捡漏儿了今天,得了大宝贝,这也是一种金刚志,就是说相续这个状态。

再一个,你比如说,他这里讲到说:“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你说我们活得好好的,倒是现在还安稳,可是这个无常也不断地在显现,业障嘛每天都在发挥。你想想,大家的吃喝拉撒,这庙里边一天,每天三顿,晚上吃的比较少,有的师父们在这个过午。

可是你们在家的同修们,你看看,一天光为三顿饭,要想吃什么,怎么做,到哪儿买菜,费多少心思,所以说这就是业障呀。喏,现在我要喝口水也是业障呀,极乐世界喝水还用端吗?应念即至,水不仅仅不会沉还会往上飘。所以要生悲痛心,不甘心。你比如说,要害怕,真的有可能会下堕地狱呀,落到三途嘛。

这辈子这么悭贪,这辈子十善业修得这么差劲,那都要下堕的呀。万一这辈子,就算听了净土法门,刚才说生起欣庆心,万一往生不成,错过了,怎么办呀,万一呢?所以说像我们这种说当生悲痛心,这个是需要大家修的。如果说你觉得这样想一想,能激荡起来自己一直念佛求生的心,那么你就要刻意地去修。

现在我们汉传佛教不提倡这个,其实有些法确实是要修的。就是说你要在意识里面调频得让你自己这么想,想得多了,顺理成章,成了惯性了,这样才能够上道。这些也是需要一种金刚状态。

再比如说,第四种说“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大慈悲父,我们讲到说四十八愿,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发的。现在看看,诸位在世间你看那个,每天不要其他的,我打个比喻,你看幼儿园,或者小学,乃至这个初中,父母亲等在那儿接孩子,干什么呀,车开在那儿,有的条件稍微那个,弄的摩托,还没有个停车的地儿,摩托嘛挪来挪去,就为了守在校门口,干什么,接自己的小孩儿。

我们是在上学放学的时候接送一下。这个阿弥陀佛,他是一直在等着,是真的。他不分昼夜,二十四小时,就是无间断地全情在等着,在接引,在照看,摄取不舍。大家现在就可以作意一下,就是阿弥陀佛就在,是这样的,我们就修它一把。那当生感激心。

这四种心,惭愧心、欣庆心、悲痛心、感激心。你比如说惭愧心和悲痛心来讲,有的人适合这样,为什么?他比较悲情,他就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不对,我得好好修,那么有些人呢,他这个比较悲观主义者,那么正好借这个势上道儿,你自己体悟,就调成这样的一种心,念念念佛。

还有一种人他比较乐观,或者他比较道义,这一类的人呢,当生欣庆心或者感激心。这样的话,调得久而久之了,就是生悲痛心的这种容易什么呢,就是说,像顶针一样,这样一种精进。那么生这个欣庆感激心的呢,就像这个“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一样的这种。各种念法不一样的大家要知道。你像这个生惭愧悲痛心的,就等于说,念念不忘的这种紧迫感的去念。

那么像这个修感激心欣庆心的,就等于说不忘念念的这样,自然而然,我很保本儿,很欢喜的,我已经在念了,反正一直在这个念。各种各类。但是这四种心,有一种进入到金刚的状态,这辈子净业绝对能够成就,一定能够成就。

所以为什么这里说“共发金刚志”,用这个金刚来比喻呢。金刚就是有,第一个功能,它有破一切的功能,它坚固嘛。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讲到说,金刚能够引发无余功德。无余,什么叫无余呢,无余地的余。无余功德,我们顾名思义一下,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凡事你留有余地,或者弄点儿后路,说明你就怕了,动了。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有这种后路心的,不敢截断众流,有缺口了呀。

如果你的志气就像这个金刚一样,它能引发什么,无余功德,就是你的圆满功德能够体现,所有的刚才的这四种心都能把它发挥到极致,牢不可摧。这样的话,修行事半功倍。这是一点。

第二个,不但这个金刚的这种比喻,不但说金刚可以破坏一切,反过来一切也破坏不了它,外边所有的境缘,顺境逆境乃至娑婆的这个八风所吹,等等这些违缘逆境,都不会撼动他的信愿之心。大家要听明白,就是这个金刚的信愿之心,它就有如此的功用。所以我们这里要“共发金刚志”,就用金刚来作比喻。是常存不坏的,金刚呢又是透明的无染的,是真正的这个根本真理的一个代表象征。

大家来看后面一句的话,就是比较专业,叫“横超断四流”。横超这个词就是给我们点出了净土的特色,就叫横超法。在《无量寿经》里面不是就讲过说,“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横超的这个点在哪里,我们不能搞错。横超不是说等我将来下辈子,或者说我生到一个什么样的法界了,然后再回转。横超告诉我们的时间点,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这辈子,上至一生,今生此世,下至十念,临命终时。

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概念非常要紧,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净土的妙义在哪里。就是一个你这辈子把握住了,一辈子尽形寿,就能够出。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这辈子积攒的,可能你的福报,善根因缘福德到了,那么最次最次的,下到临命终时,十念,乃至一念,跟阿弥陀佛相应了,临终一搏,也能乘佛愿力往生西方。

不管你处于什么水平往生的,哪怕你这辈子造了好多恶业,临终一念生起来了,只要你往生了,你的功德跟所有在我们这个世间,比如说开悟了的,证了罗汉的,就刚才讲的这个老和尚老法师,舍利烧出来一千颗的,不知道人家的这个功德有多大,你只要一往生,你的功德即刻跟他持平。你就再次再坏再不堪,已经摆平了,一样的。这才叫做横超。

因为横就是相对于竖而言,横跟竖是相对着。那么超就是说,一下就到了,我们叫超车,速度快嘛,相对于我们次第,不讲次第的。所以大家要晓得,竖出三界,你们特别是诸位居士同修到庙里,你见过两边供的阿罗汉,阿罗汉已经供在,还不在主位上,侧位上,那来之都不易呀。一个阿罗汉最快的三辈子,最慢的六十劫才能修成。要到主位上的佛,经过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百劫的这样的行愿。问题是他中途还遇到违缘,就会退,会退。如果懈怠了就不进了,违缘了就会退转。

所以说,我们现在讲到这个横超来断四流,这是净土的一个诀窍。

为什么这里讲到的“断四流”,四流是什么意思,四流是个概念。一个叫无明流,一个叫有流,一个叫见流,一个叫欲流。这四种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凡夫,一直存在的,拥有的,贴身的烦恼,贴身的,有的自己也不知道。你比如说无明流是最根本的。现在我们大家长成这个样子,你这会儿打的妄想,听的法音,起心动念进行的了别认知,所有的这些,都属于什么,生死念,无明流,这就叫流。

因为它让我们,就这一念,就搞得我们不断地在这个,就入了这个漂流团了呀,你控制不住了,停不下来了,所以叫流。这叫无明流。像无明流等于说,说实在要出了三界,菩萨罗汉们才开始断这个烦恼,无明流。这个“有流”是什么意思,这个就比较,刚才讲到的,比较接地气了,就是指的,“有”是什么意思,叫“三有”。

大家做功课,不是说“四恩三有尽沾恩”。“三有”就是指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叫“三有”,又叫三界。因为大家都凑热闹,拥簇在这个三界,谁也不想出去,那么,前生后世,你追我赶,相互作用,然后从因到果,因果不亡,所以叫“有”。

这个因果不亡,它川流不息,就在三界内升沉,六道轮回,所以叫“有流”。有,没不了,上一次讲的,拔不出来。这个是三界内外的流。还有这个见流,欲流,是指的见思烦恼,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大家如果听法多的也就知道了。所有这些烦恼在咱们这儿,他得一点儿一点儿地断,一点儿一点儿地断。

你比如,三界内断这个见思烦恼,什么叫四住烦恼呢?三界内先断欲界,就我们这个场所,欲界的见惑,再断色界的见惑,再断无色界的见惑,再断三界的思惑,这才能把见流和欲流断干净,跳出三界。再开始断什么呢,无明流。三界内的都属于有流。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叫“横超断四流”,就是一点就点出了说,所有的渐次断除不叫横截。只有往生西方弥陀净土,那么,娑婆的五道轮回,六道轮回以此顿舍了,就叫做横超。这个大家搞明白,这就叫横超。

所以说“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什么叫“弥陀界”,由横超的功德,往生的愿力,而得以成功入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就叫入了弥陀界。但是要告诉大家,弥陀界从西到东,就是咱们娑婆世界现前也都能入。怎么入呢?如果说把目光投向极乐世界,从正报上而言,那就是我们一往生就能够入这个极乐法会。这是真的。

不是像咱们这儿,还得斋堂,就这么我得左顾右盼的讲,没个话筒了,还传不到远处。极乐世界,人家弥陀法会的话,就是任何角落,任何地上,空中,水里,全部都在同步,清晰地聆听弥陀说法,入极乐法会。这就叫“入弥陀界”。

从依报上来讲,就是入极乐佛国净土。比如说你在那儿,可不是我们现在坐这么一个法座,这都算很庄严了。大家在下面过堂,这个木头还挺不错的,常住上给请的。可是你要想想,在极乐世界全是无极之体,坐的是什么,七宝莲华,全是七宝莲华。不是说像我们这儿有时候,你看这个水泥盖的。那天,那儿的电断了,这儿的灯闪了,一看又生烦恼说,这些现在质量这么差,没有这么一说了。都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都是用七宝庄严,不是像咱们这儿还得描呀,画呀,这已经古建筑已经很贵。这叫弥陀界,从依报上来讲。

从这个法门上来讲,“入弥陀界”是什么?就是完全投入到四十八愿,愿愿你了如指掌,愿愿能够对照心性,愿愿都知道阿弥陀佛必须给我兑现,特别是第十八愿。这也叫“入弥陀界”。全身心的仰给他,靠仰给他。

再一个从愿门上而言,怎么叫“弥陀界”?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个操作?是要我们发愿而去,这叫做往相,就是前往的往,这么一个相状。发愿而去,去弥陀法界,还要乘愿再来,这叫还相。不是说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享福去了,还要乘愿再来,再回到娑婆世界,乃至有缘的他方国土里面度化,不忘世上苦人多,这个叫从愿门入弥陀界。

当然,讲了这么多,也不一定一下子能入进去,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的入弥陀法界,怎么入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刚才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刻就入。一句佛号一称起来,六字洪名,马上现前当体就是,不是入了,当体就是弥陀界,当体就是弥陀界。所以这里说作:“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这里就讲到合掌礼,那我们大家都,但是我也要告诉诸位一下,这个合掌也是有讲究的。佛门里面的合掌,大家要知道身口意,我们说身业,意业,口业。意业,想着佛的庄严相,口业,称诵佛的名号,诵经。这个身业是叫合掌。特别是有的在家的同修,你比如说皈依了,他也没有穿过海青。

大家你看,我们掌一合起来,马上这个庄严相就出来。一个你的身体不是放浪形骸,二一个你口里也不会出那么多的戏论,开玩笑。开玩笑的时候,大家谁见过合掌?除非那些业障鬼,电视上的人学佛门,有时候谤法一样,以身谤法,毫不知觉,还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甚至一只手这样,学济公。我告诉大家“归依合掌礼”,合掌礼,它是要表恭敬,正好当胸。你不要太上去了,上去了这样,有的还蒙着嘴,这实际上是不如法相。

但也不能这样,有的在上殿做功课的时候,手是这样子的,就半吊子相。所以,合掌当胸,跟鼻子持平,自己这个角度。中间不要把它瓷实了,拍实了,这是外道法。佛道法的合掌,中间要留一点点余地,因为佛法叫空法,佛门叫空门,所以是中间是留这样的合掌。

再一个是什么呢?表示万法归于一心。就是合掌的时候,一端身,你念头就正,叫端身正念。如果你这个身一不端,你在那里翘个二郎腿,弄个什么仙人卧,那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散的。所以合掌代表万法归于一心,不是常有一句话,叫莫向外求嘛。

所以这里讲到的“归命合掌礼”,那么就能起到这样的功用。从心归命,从身合掌。这是这一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这一句比较简单了。世尊,这里特指是释迦牟尼佛。世尊,他老人家从这个兜率天下降,八相成道,示现在南阎浮提,成佛一场,是我们世出世间所共同所尊崇的根本教主,所以叫世尊。

当然,佛的这种功德在这种时空交错中,我们拟人了,就是拟得好像,我们活的都是人嘛。现在跟大家说说说,本来没有这么多的众生,无众生相,自己都是假的,大家都是假的,这假不起来呀。你眼睛一碰,你是你,我是我,活灵活现的,我的不能给你,我给了你,你得觉得我对你好,所以这个现在摆不平。

但是真正佛的法界,就是世尊,我们讲到佛的法界,他如果说从,不一定是拟人的,从真理上讲,从时空坐标上讲,他是一个最光明处。你看,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把印度的菩提伽耶叫做金刚道场。当时释迦牟尼佛选择在那儿成道,他也是有讲究的,里面的密义,我们未必能够完全知晓。但是大家要知道,就是当时时空交错的国土,那个最光明处,那就叫世尊。

那么,在六道轮回中,这是依有情讲。六道轮回中呀,虽然上到天,下到地狱,苦不堪言,乐不思蜀。但是整个六道轮回怎么启动的?他有染污。世尊就代表六道轮回他出现的是表法,表的是什么?是最清净处,最光明处,最清净处。那么六道轮回中,我们活成众生,众生众生,就是众生念头生烦恼啊,在这个热恼苦海中。

你看外面,今天又下雨,北京来的同修参加佛七,还觉得这儿,他说,法师,这里比北京还冷。我说,是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冷有热。为什么?热,就是热恼呀,冷就是逼迫呀。你看,这进来空调一吹,吹的我又难受,又出汗。所以怎么调也调不对。这就叫做热恼苦海中。佛,世尊,代表最清凉寂静处,这叫世尊。

所以总归就是,世间中是无上的,叫世尊。出世间中,无等的,大家念《心经》说“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无等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他并齐的都没有了,独此一尊,所以叫世尊。

特别给大家,在座的居士同修们说一下,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说,说释迦牟尼佛,那不是说还有药师佛,有弥勒佛,说也都会在咱们这个世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以后判断你会不会认法认人。什么意思?就是在释迦牟尼佛作为教主,我们这一段的佛法中,任何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任何其他佛来了,只能示现作菩萨,最高是菩萨,要么就是凡夫,他绝不可以说自己是佛。

如果他来了示现说,我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也是佛,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三世诸佛。我告诉诸位,你一听这个,赶紧离开他,魔头出现了,邪知邪见。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只有这一尊佛,所以叫世尊。弥勒佛成佛,要在他龙华三会的时候。

那么过去,比如说迦叶佛,他在这儿作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不来的,迦叶佛叫世尊。燃灯佛也是这样。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像阿弥陀佛,虽然来娑婆世界接引,你看他就站一会儿。阿弥陀佛的像都是站着的,他站一会儿就走了,知道吧,他把你接着,马上转身就走,他不在这儿当教主,他在极乐世界作教主。这叫世尊。所以这里讲到的世尊,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

“世尊我一心”,这里讲到的“我一心”,就是对于三宝的心,念念相续的皈依,没有其他杂想,这样一心一意的。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什么叫归命?有时候我给念皈依的时候,说念皈依,皈依,有时候把皈依说成归命了,吓了一跳。说归命,这是要我的命吗?归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也就是皈依的意思,也有发愿,也有回向的内涵。为什么这里,祖师们把它写成叫做归命,是因为我们有心的众生,就是你还在三界内执着的众生,最怕的就是死,所以他是把活当成宝的,把这个命当为宝,人命关天嘛。

不是常说人命关天,说什么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就说明命是最尊最贵的,连命都不要了,就豁出去了,没什么怕的。所以正因如此,咱们人道里面叫做以命为宝,叫命宝。这个人里边,一切宝中,命宝第一。所以他这里讲到了归命,就是指的什么呀?去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但凡是一个所生的众生,他最重的莫过于命为先。

所以他把这个最尊贵的命宝归向于三宝世尊。所以,像善导大师,这里他已经得到不坏信,就是他的信心没人能够坏得了。我们现在的信心的话,你可能在这儿听我讲一下,哎呦,觉得好,很激情,慷慨激昂地,就把你的信心调出来了。等回去一下就跟气球扎了一根针,呼地又没了,坏掉了。善导大师得的信心叫不坏信心,这也是刚才我们讲的金刚智的一种。所以说,他尽自己所尊贵之命归向三宝,叫做归命,归命。

另外一个,归命是指什么意思呢?大家皈依的时候,都听过一句话,叫说你能否,受戒的时候说,能依教奉行否?说能依教奉行。这就是归命的意思。把诸佛所说的教法,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叫教命。所以,我有时候想一想,虽然说自己这个凡夫僧讲法,照着说,我也觉得尊贵无比,很难得。

为什么?因为我是把佛的教命,这是我们法的命脉啊,我不断地说啊,我的舌根在演这个法,大家的耳根在闻这个法,那么这种因缘和合中,这个就叫正法久住,知道吧。我们看的是世间的书,听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就叫做轮回不息啊!所以就看你往哪归,往哪顺,这就叫归命。所以说,命就是指的诸佛的教命,法命。那么,善导大师敬奉如来的教命,来传扬开来,弘法利生,就叫“归命尽十方

为什么叫归命,最后说命是谁呢?归的哪条命?归什么命?归永不死之命呀,无量光,无量寿的命,这才是这里的本意,真意,其实就是皈依阿弥陀佛,上次我们说了。那么,阿弥陀佛他的这个因缘很广,跟十方三世国土都有因缘,所以说“尽十方”,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代表,也不妨碍阿弥陀佛法界藏身。

诸位法师,特别是跟着功课的居士们你也听到,每天下午就是念到这个紧急关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所以就是归这个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边,心行无边,愿力无边。那么故以,因为像诸佛这么慈悲,众生这么受苦,借这个法,借这个皈依的愿力,把诸佛的慈悲跟众生的苦海,把它给衔接起来,度化十方,这就叫“归命尽十方”所以,大家看这个法多妙呀。有无量的义趣,只要你理解对了,想对了,相应了,信心增起来了,就对了。这就叫“归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又看到这两个字了。我们每天功课里面都念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是这里是两重意思。这里的“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是指的什么呀?法性就是指的法身佛,报就是指的报身佛,化就是指的化身佛。所以,这里其实指的说,归命了十方诸佛以后,特别又提炼出来说什么呢?皈依法,报,化,三身。

如来有法身的。大家能认出来自己的法身吗?法身在哪里?为什么见不着法身?法身他是周遍的,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着?就是因为你在了白华庵了,你都在不了普济寺,你入不了这个法境,破不掉这个执着,我执嘛。所以说,所谓的法身,其实就是咱们讲的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什么真如佛性,我也常讲过了,什么如来藏,这些都是一个意思。

报身就不一样了。报身就是我们修这个六度万行,修得这个果报现前了,非常庄严,比如说在色界之顶,现的是圆满报身相,或者说在这个,一种说法啊,还有说,一般就是实报庄严土里边佛的报身。那么,化身就是指的千百亿化身。报身是以修因功德为身。化身是以因缘为身,就是诸佛菩萨啊,他真的会变化。

你比如说,跟这个鬼有缘,他赶紧就到鬼道就化一个鬼,而且这个鬼就是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中,不断地给他化现,离开这个他也是空空的。人道里面有缘度化谁,那么他就会化现成人,真的是一个人。什么样的缘,他就应这个景,这叫做千百亿化身。

报化等诸佛,法性真如海。这里为什么老用海来作比喻呢?因为海就是大、广的意思,不可思议嘛。而且还有一个,你看我们,比如大家从龙湾这儿走,刚开始是什么,只能没脚,对吧,过一会儿到膝盖,再往里走到腰,你再走到脖子,你再走走试试,就把你给淹没。

所以它还有一个什么功德呢?越来越深,就代表我们修学佛法呀,所修的信心越来越深,所证的证量越来越深,所发的愿力越来越深。你的心跟佛法的心交涉在一起,相应得越来越深,就成就。大海有很多的功德呀。你比如说,它的纯洁无染。为什么?大海不受死尸的,人的尸体,死了,漂在海里,它给冲到岸上来,它不会纳受死尸的。大海里面宝贝很多,所有的什么江,湖,小溪,只要你汇到大海,全部是一个颜色,一个味道,这也是海的功德。所以才这里讲“法性真如海”

我们有时候听到一个老和尚往生了,噢,说他色身融入法界了,其实就是融入到法界真如海,就这个意思。

这是我们讲到了皈依佛宝,这里讲到三身。法身也罢,报身也罢,化身也罢,是指的佛宝的三身,皈依佛宝。

下面开始就是皈依什么呀?僧宝。皈依僧宝,大家来看,“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第一句是正说僧宝。你看这个善导大师,我们,特别是在座的法师们,我们也有时候写一点,说一点,相应一点。善导大师这位老和尚,特别有一个可怕的劲儿,就是认真法。你想想,他是有大神通,大智慧的再来人,阿弥陀佛给他梦里面指授他怎么写这个著作,都这种地步了,他念佛念得一丝不苟,做事做得极其认真。

你看他这里写的,就看出来老人家的风格,“一一菩萨身”,他不像我们说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圣贤僧。“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他要怎么样呢,要一个一个去归命礼的。所以跟大家讲,像我们,你得看你自己的观力怎么样。你比如说,我们在念八十八佛,或者自己忏悔的时候,你的心只能够针对一尊佛,一再变,一挪,你可能心就乱了。

但是有的人,他的心能够摄持得住,他就一尊佛,他马上一尊佛,一尊佛,他心不乱,然后一尊又一尊,就是各个佛,他各个礼,或者他观想自己的一身,化作无量身,去十方国土里面去礼每一尊佛,这也是一个心量,这样这种训练。你看这里善导大师,人家就认真,“一一菩萨身”,还有讲包括他们的眷属,因为菩萨嘛,有上首菩萨,像大家常迎请什么,一说,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什么诸大菩萨,这些都属于上首菩萨,他们都有眷属的。

你去五台山,文殊菩萨有一万眷属常绕清凉,普贤菩萨他有无数的眷属都跟着他做这个大行。

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庄严及变化,十地三贤海。”“庄严及变化”很简单,庄严就是指菩萨和他眷属的身相庄严,国土庄严,正报依报庄严,就是好看,摄心。你真正到了那个真正给你显现的时候,我们现在有时候天上显个瑞相,都哇哇地直叫。

去南海观音拜一下,三十三米高,哇,头一仰,都觉得庄严无比,那真正要是登地的报身菩萨来了可不是这样子的,吓死你了。“庄严及变化”,变化是指的菩萨的神通妙用。像文殊菩萨他能厉害到什么程度啊,他不要说把地球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给你揉搓着噌地就扔到十万亿外,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众生毫不知觉,不知道在三千大千世界外还发生了这么个事,还以为坐在白华庵在过堂,在打佛七,实际上已经在那儿呼噜噜地转了十万八千都不知道,这就叫神通。

不要说菩萨的神通了,罗汉的神通都大到什么地步啊,就直接,你比如说从咱们这龙湾穿进去,能从哪儿出来呢,就直接从美国的夏威夷就出来了。上山入海,火里进水里出,这些都是小菜,神通妙用,为什么,因为他达到这个妙用。现在我们这个妙就用不起来,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地位不够。

大家看到他这里讲的归命的地位是哪些人呢,哪些菩萨呢,“十地三贤海”。诸位居士有知道什么叫做三贤的吗?有没有知道的?每天功课上说什么,“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这是指的什么?你从准信开始初发心修行,四十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如果加上十信位,五十年的媳妇才最后成佛。

这里的三贤是指的什么呢,菩萨发心开始有一个叫十住,十住就是住下来的住,这是前十个位次,还有一个十行,修行的行,还有一个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就是这三十个官衔,法界的官衔,就叫做三贤,三贤位。那么第四个位叫十地位,就是从登初地到十地,我们常讲的登地菩萨,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这样的地位已经把十地就登完了,就差一点点了,最后一地,差那么一点儿,待会儿我们会讲金刚道。这就是指的是“十地三贤海”。

修行有这么一个位次,这就叫贤圣。所以这样的僧宝,你看很有意思,他为什么是先说的十地,后说的三贤呢?大家有看出来了没有,其实三贤的这个本事是没有十地大的,三贤如果说配在天台教下来讲,三贤都属于什么,还属于有的甚至是凡位,还是外凡位。那为什么这里先说三贤,后说十地呢,先说十地,后说三贤呢?

就举例我们皈依,《四十二章经》里面讲过,说我们供养,说供养一恶人,不知道供养多少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者;供养多少善者,不如供养一个修行者,供养不知道多少个修行者,不如供养一个,就是罗汉不如辟支佛,辟支佛不如菩萨,菩萨不如佛。最后说,供养所有的还不如一个无修无证,就是彻底证空性的这样的,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次第。

那我们皈依也是一样,要从最高处往下皈依,先皈依佛,再皈依深位的菩萨,就是十地,当然也要皈依三贤菩萨,哪怕他是凡夫僧,那么我们还是要这么多的僧宝里面先归上位,再归下位,如此僧宝广大如海,叫做“十地三贤海”。我这么讲,居士们能听明白吗?会走神吗?是不是空调太大了,犯困。

大家再往下看,这些都是知识,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否则后面讲的你搞不清楚了。什么叫做“时劫满未满,智行圆未圆”。什么叫“时劫满未满”。刚才讲到了。就是你媳妇要熬成婆要三十年,要时间到了。熬中药,要一个半小时熬到了,它才能成汤药,光开始泡一下是不起作用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时劫满未满,到底成佛路有多长,三大阿僧祇劫。刚开始修还比较容易,为什么容易呢,你看,你比如说这里讲到的三贤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证到初地了,一大阿僧祇劫。登地以后就比较难修了,从初地到七地要第二大阿僧祇劫,要占一样的时间量。从八地到佛,七地以上八地到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告诉大家,修行是越高越难越险。但是往生就不必这么艰辛了,可是往生也需要这个信呀。《起信论》里面讲到说,一个行者光把信心修圆满了,就是你的信心真的信佛了,信三宝了,别人说有没有三宝,佛法真假,你都不会动,彻底金刚了,要一万劫的时间,才能把信心修圆满。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能够在这个份儿上能听到净土,还能够生信心,你也是过去也不知道多少劫才修来的呀,你不敢小看自己,不敢小看自己。这叫“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满未满就是你的三大阿僧祇劫,有的满了三大了,有的满了两大了,有的满了一大了,甚至有的还连一大都没有满,等等诸如此类,就是不管你修到什么地步吧。那么“智行圆未圆”是什么呢?时劫满未满是从时间上讲,智行圆未圆是从你的证量、你的德行上讲,就是你过五关斩六将,你过了多少关,身经百战。

什么叫做“智”呢,般若波罗蜜,空,看破放下,不执着,这就叫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智慧。所以《心经》里面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也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都是讲的空性,都是讲的佛法的智慧,所以叫智。什么是“行”呢?六度,六度听过吧,六度的最后一度,是我们刚才讲的智,般若波罗蜜。

但是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样都不能少。你在这样的一种世界里边,把这个本事给练出来了,才叫你的行满了,智满了。所以叫这里讲“智行圆未圆”。

那么当然我们讲到这个六度了,大家也都知道一点,六度总讲到,第一个就是布施。好像是一说起,哎呀,特别是专业的同修们,他会说知道六度,六度是,前五度是足,走路,般若是眼,是核心,前五度是辅助的,般若是为导,根本核心。然后有的人就注重这个,就开始讲般若波罗蜜都是空性,就不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了。就光这个招,就是这个认知上,就不知道有多少人。

所以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纵然前五度属于行,第六度属于智,智慧般若,但是你的前五度不到位呀,般若永远出不来,导不了。你什么时候身经百战,前五度练出来了,行到圆满了,那么你的智慧也自然圆了,所以叫“智行圆未圆”。虽然智在前面,可是必须由行来保障。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布施也是这样的。你说布施说舍,咱们这现在,我说最,为什么有放生这一个法门呢,我说人嘛,人最难舍的就是财,最害怕的就是断命。

所以放生正好用最难舍的财,救这个众生最害怕断的命,是非常划算的。可是问题是财难舍呀,咱们最直接的就舍钱来讲,布施,一开始还觉得过去有点善根,能拿点儿,最近生意也不错,家里收入还可以,那就拿点儿吧。从开始心疼,忍一忍过去了,拿点儿,慢慢善根随着这个显发。可是拿着拿着,久而久之,他就有点儿烦了,说老这样,就是用这个舍钱吗?这个时候往往舍心,如果进入良性循环的话,你的舍心会越来越大,福德会越来越大。

可是如果你的格局,这个舍心没有大,舍的最后就舍不下去了。或者说你舍的格局大了,舍得尽情了,那么开始慢慢地一直坚持做,坚持做,还能不退这个心,不被别人这些杂染的这种语言给你搅你的耳朵,说是这么回事,突然间就退了。大家要严防自己的心,真的会突然退。

我自己也常放生,这个心说退就退,而且一退它就包住裹住,你就怎么撬它都撬不开。所以说不敢让退,那么自然而然你行得久,为什么叫行布施,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呢,观音菩萨,观自在,你行得久了以后,你自然而然就不当回事了。不当回事的时候,又容易退,为什么呢,又觉得没意思了,我老这样布施,那三轮体空嘛不是说,那布施我还这么执着,算了吧。又错了。

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坚持坚持得很自然而然地把它不当回事了,还一样认认真真地做这个事的时候,就叫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叫智圆满。但是问题是你这个离相怎么离呀,你必须从有为的心上慢慢地去断,去抛,去弃。你光坐着一分钱都没花,你在这说我布施不执着,那都完全是属于吹牛。当然说我们有的人修得不错,到了这个地步还可以。

可是你要知道,这个“智行圆未圆”,你再说布施,布施要舍彻底。现在我们世间法好像舍得差不多,财色名食睡,反正有的能舍,有的能不舍。现在我问一下大家,特别是诸位居士同修,我说信仰,这个也是假的,你敢不敢舍。说信佛,前面讲了这么多皈依三宝,现在我说,信仰法,这个执着法也是假的,你要舍掉。哦,吓死了,我自己说的时候就心里有余悸,知道吧。

为什么呢?你说我好不容易才学佛,我们好不容易才三皈依,好不容易受五戒,还能受个八关斋戒,吃斋,诵经,做功德,等等这一套体系,好不容易算是个学佛修行了,突然间最后他让你咵地一下子也得扔,不敢舍呀。可是问题是你不敢舍,你就到不了这个智圆的地步,所以《金刚经》里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当然我们今天这是算是什么呀,吹牛一下,真正不敢到那一地步,因为你自己现在行还没满,为什么,你的智还没满。所以不管是,这是就布施而言。那包括持戒来讲也是,一定要拼命地尽量不能干的就不干,想起来止住就止,过失完了赶紧忏悔,这样的话,这也算是一种说不断的一种精进吧。这是指的“时劫满未满”,从时间上论。这个“智行圆未圆”,从功夫上得,两头入。

下面开始又是什么,“正使尽未尽,习气亡未亡。”正使讲起来好像还听得少,习气大家总听过吧?那谁能说一下,各位居士,什么叫习气?什么叫习气?习气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就叫惯性。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一句逗趣的话,说你点香抠脚,养成惯病了。惯性知道吧,陋习,不管陋习好习,它就叫习气。

这里讲到,我们来看,“正使尽未尽”,是指的,正使是相对习气而言,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四种烦恼,四种烦恼不包括前面讲的四流里面的无明流,就是指的见思烦恼,三界的见惑和思惑。为什么叫正使呢?因为它是作为主旋律,正牌的核心力,驱使众生流转到三界轮回的一个力量,所以叫正使。这里讲到的“正使尽未尽”,说你有没有把见思烦恼断干净,有没有出三界,出了的,没出的,都在其中。这里讲到的“习气亡未亡”,什么叫做习气呢,就跟大家就是说,就是你留下的习惯,余味。

为什么说装酒的瓶子,你比如说我们装酒的瓶子,虽然你把这个酒都倒净了,又用开水涮了好几次,可是你把瓶子凑到鼻子上,闻到什么,还有酒味在,这个味就叫习气。你放香的一个桶,我们点香上香,那么这个香桶不是香,对吧,但是它的香点完了以后,把所有的香都抽出去了,这个香桶还会散发着香,这个就叫习气。

所以为什么佛陀世尊的弟子,当时你比如说有一个叫牛呞尊者,知道吧。牛呞尊者,因为他以前讽刺挖苦一个圣僧,说他吃饭,老了嘛,说像牛嚼东西一样,没牙了,不是嘴这样吧唧吧唧地吃嘛,他笑话他,结果受了果报了,五百世做牛。五百世做牛以后,受牛报受完了以后,又出来了,又碰到释迦牟尼佛,还出家,还证了阿罗汉果,成了圣人了。

大家要知道,就是说他的正使已经尽了,没了,但是他吃饭也跟牛一样,是在那儿,牛的嘴巴不是就来回嚼嘛,咬一口就这样来回嚼嚼嚼,那么这个罗汉他吃饭也跟牛嚼一样。逼得释迦牟尼佛都没办法了,为什么?害怕别人看弟子这样的,诽谤三宝说出家的这些所谓的圣人还是这个样子。最后把他遣发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养,天人有智慧有福德,不会嫌弃他。所以就叫牛呞,又叫天供第一,《弥陀经》里面有。这就叫“习气亡未亡”,还没有亡。真正习气要亡,得到成佛。

这个习气也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大家要感受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习气,但是我们现在身在其中不知道,我做个比喻你就知道了。比如说,咱们再说到钱,我们非常大家都贪财,喜欢钱,这是正常的。那么贪财的时候,你比如说我们见到钱了,哎呀,人民币,见到这么一沓一沓的,马上就眼圈发红,心跳加快,觉得就是,觉得有反应了。

那么这个时候你想到见到钱,想把这个钱拿过来的这个心劲儿就叫烦恼,就是这里讲到的“正使尽未尽”的正使。可是你一直这样惯性地见了钱就想拿过来,见了钱就想拿过来,慢慢养成了什么惯性,就是见到钱,不容分说,不管是非对错,马上下意识地就想拿过来,这个时候这个劲儿就叫习气。

所以佛陀的弟子罗汉里面确实都有习气。你们知道阿难,还有一个阿难陀,就是难陀,难陀也是佛陀弟子,是释迦牟尼佛用方便善巧把他从家里骗出来,给剃度了。家里骗出来剃度,为什么呢,他的媳妇非常漂亮,他就舍不下他媳妇,世尊让他出家,他什么都可以,就觉得他媳妇漂亮。结果释迦牟尼佛就去他们家去托钵,托钵呢,媳妇就让他给释迦牟尼佛盛饭,佛说那你得把钵给我托到,跟我回到精舍去。他特别怕老婆,老婆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说等这口痰干了,你就得给我回来。释迦牟尼佛把他,带走了以后,他想回去,佛就一直把他捉拿着,他走远了,佛陀就在跟前显现,他回不去,不好意思。

最后佛为了度化他,把他带到天上去,哇,见到天上的天女漂亮得不得了,说你还觉得自己的媳妇漂亮吗?说太丑了,跟猴子一样,看都不能看了。这是难陀呀。后来又把他带到地狱,那个狱卒正在点油锅,点油锅,锅还没有开,很多油在里边,下面的柴火,说为什么不快点加柴让它烧开了。说不急不急,说现在难陀还在人间,他现在正在出家,为了上天他才出家持戒,等他上了天以后,跟天女娱乐,享欲望享完了以后,那会儿再下堕的时候,这个油锅开了正好。

一下子把这个难陀吓得赶紧修行,再也不想生天跟天女去谈情说爱了,最后一心一意修得果然证果了,证了阿罗汉。可是大家要知道,证了阿罗汉,还有一个习气,什么习气呢,因为他生生世世酷爱美色,好色,所以这个习气导致他升座讲法的时候,就是整个这个现场听法会的,虽然说男众女众都有,他一开言吐语,马上目光先投向女众,这是他的习气。

你看我也有一个习气,但是我就左右是平均的,左一下右一下。难陀他这个习气是他讲法登座的时候,先看女众才开言讲法。大家要知道,烦恼好发现,习气最难断,所以我们真的先了生死是断烦恼,慢慢还有漫长的时间去断习气,叫“习气亡未亡”。

后面又来一句叫做什么呀,“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又是从什么地步讲呢,这个就严格要求了,这是从登地的菩萨讲。那我现在讲一个什么叫做“功用无功用”,我跟大家说,功用,就比如说你今天要做点布施供养放生,我那天智通法师我们一起放生的时候,我还心里说,因为放生的时候,不是有一些净资是计划好的嘛,今天拿去放生,这个心已经发出去了。

那发出去称的时候有一些活物它今天过量了,知道吧,过量了,你说,这一缸鱼把它称完了,那一缸放在那,心里不甘呀,说一样的命,你说你就舍不得几个铜板就把它放掉了,救命呀,你不是号称放生,什么无畏施嘛,行观音菩萨之道嘛。可是这个时候觉得说,海鱼太贵了,你们知道吧,我们原来在大陆放,鲫鱼很便宜,七八块钱一斤,海鱼四五十块钱一斤,这一筐称出来,哎呀,心里算了一下,又把千八百没了,称两筐又把千八百没了,一不小心就超支,四五千就没了,又透支了,没钱了呀,心疼了,知道吗。

心疼了,怎么办,就得想,到底钱是真的呢,还是今天救命的功德是真的,好像我们今天救命的功德看不见摸不着,钱嘛,吐沫一蘸,叭叭叭一数五千。但是大家要琢磨一下,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划算。诶,所以当时就是要刻意这么想一下,心咵地就开了,智通法师给我一开示,我马上也就心开了,这个心就发出去了,这就叫做“功用”。

为什么?因为你刻意地翻江倒海作意了一番,就是起心动念这样,怎么样呢,刻意了一番。“无功用”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慈悲心修得确实是已经很高了,见到了,不要说有钱没钱,就跟永明延寿禅师一样,放生放得把他自己公款银子他都给放出去,还很高兴,不容分说,不假思索地放,有多少放多少,心里非常欢喜的,一点都不打咯噔说这钱今天花谁的,够不够,不想这些了,这个就叫做“无功用”。能听明白吧。

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些贤圣僧们说,时劫有没有满,智慧行持有没有圆,烦恼有没有断尽,习气有没有烘干,最后说他证到这个地步了,那么他修的一切六度万行是刻意的呢,还是已经任运自如了,都不一样。那么具体说,菩萨之间功用刻意和不刻意,自如有什么样的差别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到这里了,下次继续在第四讲的时候《观经四贴疏》再讲这个。

那特别是要给大家通知一下,就是以后我们的《观经四贴疏》,闻思讲堂、净土大讲堂的这个课程就暂固定放在初一十五,初一十五半月一次。那么因为今天是二十九,是因为初一开始我们要打七,那么等到二月十五的时候是第四讲,大家特别是在看直播的同修也记住,不是下个月初一,二月初一,几天以后就是第四讲,是十五第四讲,然后三月初一是第五讲。

那好,大家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感恩诸位。

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经四帖疏1
观经四帖疏2
观经四帖疏3
观经四帖疏4
观经四帖疏5
观经四帖疏6
观经四帖疏7
观经四帖疏8
观经四帖疏9
观经四帖疏10
观经四帖疏11
观经四帖疏12
观经四帖疏13
观经四帖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短时间的修行就能把无量劫的轮回解决

净土法门下手的方法又极为容易,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静心念佛见弥陀,百岁老人生西方

崔成贵老居士往生纪实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如何克服瞌睡的习气

问: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

【佛教词典】露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后不定戒缘起 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

【佛教词典】第一天道

【第一天道】 p0965 此卽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