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二讲)

好,请诸位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我们今天又是初一的吉日,来一起学习《观经四帖疏》。今天我们在玄义分里面,要讲到诸多问题里边,上次我们讲到的是第二大版块,也是第五个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呢,是非常久远的。

我记得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地方,当时跟一些学者,特别是其中有一位非常非常有名的大教授,他看的经书,估计要比我们多很多吧。聊说之间,他突然间说到净土法门,极乐世界,他当时的态度说,净土法门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听得我就倒吸了一口凉气,也没说什么。觉得可能在当时的因缘中,人微言轻嘛,无济于事。但是实际上,我们常讲到住持正法,正法,这个正法呢,就是稍不留神,一不小心,甚至有时候完全是背道而驰,自以为是地来认识佛法。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题目就叫做“会通别时意”。大家要注意,有一个叫做“别时意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教史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就是对净土法门的误会,它对于,除了说净土法门,整个佛法,整个一代教法的正偏,都出现了错谬之处。

而且特别是这个问题,就提出来别时意这个问题,还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乘根本论典。而且这部论典,又是另外宗派所依的核心论典。所以说一旦理解错误了以后,再加上后来人云亦云,一错再错,多重的错误给上面包裹起来,传扬开来以后,可以说让净土法门在近百年的弘扬中,受到了重挫。

我们也想想这也是行者们的悲哀,好多人就放弃了来修净土,这是在佛教史上,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

那么,这个问题的点是在哪里?什么叫别时意啊?就是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这一辈子可以成就的,刚才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什么?是让你多念佛,劝导你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善根,看看哪一辈子攒足够了以后,方能得度。就叫别时意。

讲这个之前,因为这个话题太专业了,我们先也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别时意。这个论点在《摄大乘论》里边就提出了四依四意。

什么叫四依呢?众所周知,我们常讲到学修佛法,不是说,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叫做四依。一般可能我们还听到过。

还有一个概念叫四意,他认为说,四意的这个说法可以解决一切,就是说别有言外之意趣的道理。所谓的别时意,就是别有言外之趣,另外在这个话外,还有真实的目标,目的,给你讲出来。就叫做四意趣。

四意里面,第一个叫做平等意,是什么概念呢,是指为了消除我们学修佛法中生起这个分别知见,佛法是平等法。那好比经典里面就讲到说,释迦牟尼佛,在哪时、哪处、在哪个世界里面,叫做毗婆尸佛。

实际上,毗婆尸佛并不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释迦佛,但是为了说明诸佛所证的法性是平等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就说,我在彼处,彼即是我,这个就叫平等意。为了消除众生的分别之计,立于平等的立场。那因为说佛佛道同,就是诸佛所证得的法身,法性是一个道理,是没有问题的。

但实际上,你从相上来讲,毗婆尸佛就是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为了从根上消除这个差别相,我们的执念。

第二个叫别义意,意义的义,是第二个义,一撇一捺一点的那个义。就是为了去除听法者的轻慢障碍。比如说,有时候把法给说重一些,但是说的也没错。你比如说,经典里面讲到说,我们要事奉多少恒河沙诸佛,然后才能够了解大乘佛法,解悟大乘佛法。

那如果实际上浅近而言的话,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那只要你,并不难呀。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凡夫,他只要有思维,对吧,只要认识字,会思考,就可以。他不一定说要,一定要遇恒河沙佛,才能够解了大乘佛法。

但是,他这里所说的说,为什么要值遇恒河沙诸佛,要事奉呢,就是为了,实际上是要亲证这个大乘境界的真实之境,从这点来讲又没错。因为要证到大乘这个实理的境界来讲,登地的菩萨才可以,一般的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以他这么一说,就是为了听法众,他有这个轻慢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了一个别义意,别义意。

再一个,还有一个叫什么呢,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就是“有情”的意思,“众生”的意思。就是针对众生,随顺着众生的意乐,而说种种法,叫做众生意乐意趣。

你比如说,他还没有入道,那么,佛就对一个没有入道的众生,看到他的根性,他比较心量广大,能够慷慨而行。他就对他赞叹说,布施好。他就不断地赞叹布施好,那么他就开始行布施道。行布施道,行着行着,如果他反过来开始出现了这个反作用了,他执着于布施了。

你别说有的人修福,这个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修行。有时候你修着修着,就是会执着到这个修福里边。什么都在种因的时候,就联想到果,我要得什么报,得什么报,在布施的时候也是这样。

那么,佛为这些人开始什么,开始毁破布施法了,说布施不对,说你这是只获人天果报,不生如来之家。这个就叫做随众生意乐而种种说法,随众生意乐意趣。

因为他已经布施得,就是开始过了,布施对他来讲不是一个舍了,而是一个执了,执着了。你像公案里边不是有那个庞居士,庞居士最后他很有钱,大富长者。最后他租了一条船,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给扔到江里边去了。

别人说,你这个不对,你是这么大的大居士,佛教徒,你不给大众布施,你把这么多东西就白白扔在水里边,太浪费了吧。他就说了,我生生世世为布施所累,那这时候布施就成为了障碍了。

你比如说,你看弘扬佛法,所谓的讲经说法。那佛就说,讲经说法功德无量。但是如果,你比如说我吧,现在讲的讲的,就讲上瘾了,不能不讲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在说,光说有什么用呢?没有真实功夫,纸上谈兵,说食数宝,入海算沙,那就没有用。

这个时候,这个法就对我有用。你看有时候我们常住上,大德们开示的时候都会讲到,能说,说那么多,说那么多,真正的功夫也没有,那这是对的,那我就听进去了。

当然,这个也不是谁都能说的,你真正功夫到了,或者说明心见性了,后得差别智出来了,能够借机点拨。你也不能说这个法走到哪里都说,光说有什么用。现在没人说,我们佛教,那都嘴一闭,在那成天庙里过日子,庙也要破产了,没有信徒了,弘扬也弘扬不开了。

所以佛也说了,“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不是说“有僧说法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所以说,法呢,要契机。不能就不分时处,信口发泄地说,看在哪个层面。所以这个就叫做随众生意乐意趣。

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别时意,我也刚才讲到,在别的时间,别的之处,而设的言外之意。好比说,就在这个论里面就讲到说,称念多宝如来名,便可以决定成等正觉。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他是怎么说的呢?是为了劝诫懈怠的行者,就是不好好修行,懒的人,“就別时利益而说,非言今时即得之”,就是不是说你这辈子就真的能往生了,就这么一个概念。后面我会讲到比喻,他说,就好比说,一分钱,一分钱,能够攒到一百块钱,但是不是说,你一分钱马上就能变成一百块钱,你得慢慢赚,慢慢赚,就别时而说,所以叫别时意。

这个法,实际上是为了消除懈怠的人,不好好修的人。那么懈怠了,对于修道成障碍了,他才说这个别时意的教法,让众生见到这个利益,诶,那么即刻就去修行,说这个利益将在今生此世就见,那么实际上是在别时而见了,就是一种方便。刚才我们讲,说实在的,要定位,就是善意的谎言,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对于这个别时意里边,等一下我们论典里面的内容,具体会讲到它还有两重,一个叫做一行别时意。就是成佛呀,我们常说六度万行圆满了,才成了究竟圆满报身佛。所以说,你不具足万行,是没办法成佛的。现在告诉你说,只要念佛这一行就可以成佛,实际上就叫一行别时意。说你六度万行都没有修,你以为光念佛就能成佛吗?没门。但是,现在怕你连佛都不念了,所以告诉你说,不用六度万行,这一行肯定就能成佛。先把你安抚住,就这意思,叫一行别时意。

另外一种观点呢,叫做唯愿别时意。就是比如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你一定要发愿,还有所行。我们常说信愿念佛,你要有愿力,还要有行持,就是要念佛。如果不具愿力和行持,是不得往生的,不能够往生。

但是为了让大家的信心能够保留,在这里说,只要发愿就可以往生,这叫做唯愿别时意,就是唯有愿力就可以往生,实际上是往生不了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叫做别时意。

这个论典里面,主要是提出来这个别时意。诸位大家也听明白了,这个别时意的概念一出,就意味着净土法门就是彻底方便了。我们常说第一方便,就彻底方便。什么意思?绝不是今生能够往生的事。

诸位也是净土行者,你想想,我们听到说,本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然后好不容易还遇到这么一个横超,带业往生,他力本愿法,结果这会儿再一听说,原来是个善意的谎言。那末法时代的众生,真的就是学佛已经无益了,真的就彻底落到别时意来了。

所以,这个当时的伤害啊,对于净土法门,上百年的时间,好多净土行者就放弃了修行净土。当然,这也是一种共业知见,想想都非常的可悲。当时在《摄论》出来以后,隋代以后,就这个别时意说,对净土法门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后来的见解是更加的出格,为什么出格呢?就是,比如说有一个《摄大乘论》专门弘扬这部论典的法常法师,有一个叫法常法师的。他发挥别时意就发挥得更加不靠谱。为什么呢?他说所有净土法门所设的,比如说极乐世界的佛菩萨的眷属呀,乃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呀,等等这些,他说根本不是说这辈子就往生,那你们太天真了。只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接引众生,成就信心法门而已了。

他细化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呢?是为了摄取引导我们这一个国土的众生,喜欢佛的这个习气,见了佛欢喜,见了佛恭敬,所以说给极乐世界立了尊阿弥陀佛。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有水鸟树林说法呢?他说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这个为什么呢?是因为摄取接引,引导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喜欢树林子嘛。大家不是说,到这个野外去郊游一下,纵情山水,啊,觉得大自然非常美好。就因为这个国土的众生有这样的习气,所以他就设了这么一个局。

还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是因为我们这儿的修行人,喜欢亲近善知识,所以就极乐世界都是清净海众。说八功德水好,是因为我们这儿的众生,仁者不是喜欢山,智者喜欢水吗?那就极乐世界也设点儿局,有水。这个概念,就是比《摄大乘论》的本义上的误会,又增进了多层的大误会了,彻底给扭曲了。

因为《摄大乘论》在教内的影响是极大的,你们稍微有点佛学常识的就知道。而且《摄大乘论》的作者,又是印度大师级的人物,是大菩萨。所以说,这样一来的误区,就引发了我们东土的祖师爷,很多法师,开始试图重新说明,让净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所以很多大师,净土的大师呢,在这上面进行了一个会通。

这里善导大师,你看在玄义分中,就专门辟出来这么一大篇幅,来讨论别时意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一行和万行。就是到底是光念佛就能往生成佛呢,还是说非要六度万行才能成佛?光这个一行别时意,大家来看二十页的内容,第三段。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

这几段实际上,就是文字上是有一些晦涩,不明确。所以大家要认真地来看一下,就是他的用意在哪里。甚至有些,这里的“一论云”,就是指的在《摄大乘论》中,《摄大乘论》中里边就讲到说,有的懒惰的众生不乐勤修行,如来为了使他勤修行,是一个方便说,比如说持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能于无上的菩提,得不退转,就能得不退转。

但是这个别时意的立场是什么呢?一般我们都知道说,成佛要万行具足才能成佛。所以他就认为,如果说念佛一行而能成,没有这个说法。大家看到这里说,“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就是成佛,“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

什么意思?他这里讲到的成佛法,就是我们正报,每个人,众生,我们都发愿成佛,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自认为我的有情这个色身,到时候超凡入圣,转染成净,成了大圆满佛了。好像我们通常在有为世界的表达,一定是:我成佛了。一直是正报有情,就是以拟人的自我感知,来确定这件事情的成就。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菩提就是佛果的又一个名号,“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这里就讲到“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你正报道理要成佛,那一定要六度万行修圆满了,缺一点儿都不行。这样的话,最后才算是大功告成。那么,如果光说想念佛就想成佛,无有是处。这是论典的立场。大家也要跟着走,别走神。

大家来看,这后面是什么?是论主的立场,是善导大师的立场,怎么讲呢?“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就是说,虽然没有成佛,没有证到佛的这个菩提果,这个觉果,这是事实。

但是,你说念佛这一行,它也是万行之中的万行之一行呀。既然是万行之一行,实际上它也是万行之行。你怎么能就另外把它放在,炒一盘菜,另外放在一个碟子上来论呢。实际上它也是这个万行,这一盆大烩菜里边的一菜呀,代表了整个这一锅菜,你为什么要把它给剔出来呢?后面就引论了大乘经典的权威,诸经之王。你看:

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这是善导大师的观点。他引证,因为《华严经》里面,不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嘛。五十三参的时候,他到南方有一个国土,这个叫可乐国土,里面有一个山,叫和合山,上面住了一个比丘,叫功德云比丘。

当时善财童子也是去参访他的时候,你看每一部大乘经典特别有意思,《华严经》里面也是善财童子去参访的时候,就是去依教,去问这个菩萨说你修什么行。结果德云比丘就告诉他说,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只知道一行,所谓念佛三昧是也。

无独有偶,大家回想一下《楞严经》里边,大势至菩萨怎么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就是大家都是修到圆通境界,我什么都不懂,只会一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你看这么多的大乘经典核心,在我们这个世界流布的核心经典里面,都在单推念佛法门。大家一定要知道,祖师们再再说,我们未必有的时候听得进去,还是这么脑子一过,不能够心相应,投向这个法喜和这个境界中。所以这里就是经文明证。

诸位要晓得,这是《华严经》呀。《华严经》就代表佛成佛以后所直白的境界。经文明证说,这虽是一行,这不就是一行吗,“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所以说,虽然这么一行,但是呢,“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一定能够成佛,念佛成佛。这是这一段,算是一问一答。

 但是,下面你看,又一转,又来了,“问曰:若尔者”,那好吧,那你说是念佛即成佛,那么为什么“《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问题是什么呢,《法华经》里面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说一下,确实没有一称南无佛就成佛了的。

如果你说,光念佛一行就能成佛的话,那这个一称南无佛,马上就要成佛。所以,你看人家辩论中,人家也有这样的辩才。难道他就已经成了大圆满的佛了吗?

所以,这两种什么呀,它说法是一个意思,没有差别。为什么?就是说,难道《法华经》念一声佛就成佛了,如果《法华经》念一声不是成佛,那你前面怎么说《华严经》一行三昧就能成佛。反正是,《摄大乘论》里面讲到的念佛别时意,那你如果是正解,那么经中的念佛不就是别时意吗,它就是别时意,净土法门就是善意的谎言。

如果说,经中说的,确实是别时意,你看,《法华经》就是别时意呀,那我们讲论文是别时意就是对的,我说是对的,就是别时意。

那大家来看,“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善导大师说,“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你看,说《法华经》里边的这个,是另外有针对所说法的。

说什么呢,就是说为了,当时在印度的九十五种外道里边,外道呀,外道他怎么会想起念佛呢。论里面讲到的念佛,是为了自己成就佛果,《摄大乘论》里面讲到的,我们自己成就佛果,就是我们正报成佛的这个道理之法。

但是他说这里是什么呢,这是给外道设的,也就是念佛成佛的路线是给九十五种外道区别拣择所设的。如果要从有始有终论的话,比如说从开始来讲,为什么要简别外道,因为外道不念佛。所以,只要想方设法让他念一声佛,已经就入了佛道了,就沾到这个缘起,已经逃不出手心了,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从始而言。

从终而言,因为《法华经》,诸位要晓得,《法华经》,天台宗不是叫为实施权吗,又叫开权显实,所以它正好表的就是这个法。一称属于施权,“一称南无佛”,属于施权,施这个权巧教。“皆共成佛道”,属于显实,显示这个真实法。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在这里很明白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为外道所设的教法,是为外道所设的教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确实,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我们讲到初发心即成正觉,也有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两番问答。

后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二十一页,“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你看,善导大师,大家也要明确,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别时意的观点,出自《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是唯识宗所依的根本经典。那我们也不能够破这部论典,你说这部论典是歪理邪说,那佛法也要伤了。

所以,在这里,善导大师的意思,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就像通经之家不解经正义一样,就像前面的三辈九品,那么多注释给经典讲的,都讲的把它给提升了,提高了门槛。这里也说是通论之家不会论意。

我们来看呀,为什么呢,他错在哪里。他错引《观无量寿经》里边,下品下生,就临命终时,不是善知识给他开导吗,那么他连续念十声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后就往生了。这个解释《摄大乘论》的人呀,就历来就说别时意就是说的这个,就是临终十念往生,就是《摄大乘论》里面讲的别时意,实际上不是针对这个法,但是他们就往一起串。

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牵强附会。他这里讲到的说,所谓的十念往生者,只不过是这辈子,一辈子都没有修善法,临终了,那么好歹积攒一点儿,跟佛法结缘,下辈子万一显发了,生生世世,这么一点一点地积功累德。

这样的话,就跟说,诶,一钱不是一千块钱,是一天一下子就到一千,不可能,是多日乃得,就是多生多劫,累劫勤苦的意思。“多日乃得”,不是说一生,就能马上达到一千钱,不是一生马上就能往生佛国净土。所以,他这里还讲到,“十声称佛,亦复如是”,只不过是为往生作远因而已,不是这辈子就能往生了。

后面你看讲到,还说,“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这个啊,怎么讲呢,就是说,解《摄大乘论》的人呀,他说,是佛为了当来的凡夫不造恶业。你看,“欲令舍恶称佛”,就是不造恶业,才说了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可以往生,实际上,本质是往生不了的。这种见解,看上去很务实。

我们现在学佛,有时候也会落到这样一种窠臼里面。为什么呀,看上去听起来很务实,还很通人性,甚至他还一语道出了好像很体量佛的慈悲苦心一片,说佛不容易呀,为了大家都能够积功累德,连这样的这个套路都出来了,还这么体恤佛。实际上极其罪过!这可以就是说,最正宗的谤法。

为什么,第一个,他不顺佛语。诸位要晓得,为什么叫不顺佛语呢?因为十念可以往生,是佛说的呀,这不是众生说的呀,是大圆满觉金口宣说,在经典里面说的,《观无量寿经》里面说的。那么,那我们就要这样作意,就是说佛说的,哪怕佛说的真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假设啊,这个罪过地退一万步说,真的是一个善意的方便善巧,那既然佛没有把它说破,你为什么要把它道破,坏人的善根。这是第一点。在我们学佛的路程啊,要有很多见解要一卯扣一环,否则你就不叫做善解佛意。

难道佛陀,他是不懂呢,不懂说呢,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吗?既然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你为什么要把它一语道破?万一这个善意的谎言能够达到真实的境地呢,对不对。所以实际上,罪过第一个就是不顺佛语,没有随顺佛语。

第二点,这才是真实的,叫不解佛智。为什么呢,因为,诸位,刚才我们只不过说退一万步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十念往生必然可行可信,能成。因为是靠的佛力接引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一切的神通妙用,全部是增上接引的功德具足力,就是成就我们凡夫直接入报土。

你如果不能信这个法,就是《无量寿经》里面信的什么,不了佛智,不能够了达佛的智慧,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全在其中里许,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想象都想象不来,坐在娑婆世界,生为百年的这个人生,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最不起眼的这个小小的人道里面的众生,罪恶生死凡夫,你去解佛智,连冰山一角都掀不开。

所以诸位,一定要相信这个法。不解佛智,不顺佛语,看上去,还好像替佛在这儿说,哎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婆心切切呀。为了让这些恶人能够积点善业,所以才说,十念就能往生,哪有那么好的事呢。所以真正要,咱们要放在世间法来讲,这个话很阴毒的。谁要是想把谁弄死,就这么去给他去宣传,这一下子就把佛法给败了。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这里讲的,既然是如你这么样说的,“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开始了,“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众迎接往生?”这是第一,第二个篇幅,“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里面这么说呢?这是逐字逐句说出来的呀,那我们念念都能把它看清楚,若一日若七日,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而且,你看这里还讲到说什么呢,“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护念呀,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就是说,成就,想方设法就是让你念佛。而且这个是因为是依诸佛所证诚的,不应该生疑心了,才叫做护念呀。护持着你,不让你生一念的疑情。那我们讲到这里,确实此处引《弥陀经》来做证明,《弥陀经》里面的各出广长舌相,无量劫来都不说谎言,才能叫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

当然我们也讲到说,佛确实有方便说和真实说,有了义和不了义。但是诸位要知道,这里为证真实说,才有他方诸佛,六方佛代表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皆出广长舌相,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如果说方便说的话,在经典里面,绝无有诸佛前来印证,只有真实说的经典,才会有他方诸佛前来印证。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一论据。

而且另外有一个,在《西方要决》里面也讲到,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那么最后他老人家,在拘尸那迦城,就是去那个双树林中,不是要涅槃吗,涅槃的时候一日一夜说了这个《大般涅槃经》。

所有当时一生说法中,如果说,不了义的教法呀,都在《涅槃经》里面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会通,都在《涅槃经》里面有。所以《涅槃经》又叫扶律谈常,又叫捃拾教。就是最后他在这部经典里面做了最后的嘱托,生怕将来引发这个矛盾疑问,所以全部把它们给会通了,告诉大家怎么回事。

但是,只有净土教义没有在《涅槃经》里面,就不必再说了。为什么?因为早已经十方诸佛印证真实不虚了。所以在双树林中,就没有进行决疑,《涅槃经》里面再没有讲。所以说,只要是诸佛现舌相证诚者,就没有虚妄法,都是真实法。

所以在《般若经》里面就讲到,每次佛出,如来面门出这个广长舌相,他整个把面都给覆住,他是示现的老比丘嘛。那么,当时宣这个法以后呢,这个从舌出还从口入,还给庆喜,庆喜是谁知道吗?有没有知道的?庆喜就是阿难。还给说,于意云何?说,世间若有如是舌相,就是如果见到我这样的现这个长舌相,广长舌相的话,那么一定是所说的话绝没有虚,绝没有不了义的,是真实语。这是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这样说。但是,你看,就不知道为什么,要遭到这样的因缘,出现这么一个别时意趣的误区,误解。

下面呢,也是善导大师呀,真的是痛彻心髓地来破斥诸家对于经的误解和对于论的误解,也就是说,既误解了《观无量寿经》,也同时误解了《摄大乘论》,很悲哀。大家来看,你看,“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就是佛已经在《弥陀经》里面说得这么彻头彻尾了。

“未审今时一切行者”,我就实在是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就现在当下所有这个时代学佛的,修法的,号称是修净土的,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出这一出。说:“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

你看这个话说的,“苦哉奈剧”。就是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现在的学者,把净土要置于如此的地步。我们既然为佛弟子,佛说的法,佛亲口说的法,你一定要把它编排成这样的一个误区,不知为何?而且一样的法放在这里,“凡小之论乃加信受”,什么意思呢?就是退一万步说,再说,就算是《摄大乘论》就是这么讲的,就是针对这个十念法。

从这个大圣人,因为佛菩萨称为大人,佛叫大人的话,菩萨就只能称之为小了,跟佛比起来,他就只能称之为小了,所以菩萨属于内凡位。你看,“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你就信菩萨讲的论典,菩萨还自觉觉他,觉行没有圆满。然后呢,“诸佛诚言返将妄语”,把佛说的,你说他是善意的谎言。

当时,善导大师就这么震耳欲聋地发这么一问,就是为什么,想不通。咱们现在学习也想不通,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还有此情此景。实际上,可能内容不是在锁定在别时意上,但是还有一些就是这样子,看不起净土。各种各类,有的人,本质上他就认为净土跟自己无缘,反正你念佛,好好好,你们念,我不修这个法。还有一些人呢,他好是好,净土法门呀,横超法呀,是佛说的呀,《弥陀经》。但是呢,他自己觉得没有感觉,自己又独辟蹊径,不知道有什么无上甚深微妙法,没有办法。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他这里反驳的时候呀,立场非常的明确、坚定,而且他是针锋相对,正面反对,别时意是谬解。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这个志诚的一个风骨。诸位要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些会通的,都没有善导大师这么就是说斩钉截铁,说我就是觉得这个不对!为什么大家信佛,佛说的不信,信菩萨以下的人说的?

那大家诸位,也要这样去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经典就不要说了,祖师言教就不要说了,特别是在坐的居士同修们,就喜欢信师兄的,法师的也不要说了。每次在微信上给我来一段,然后就开始问了,说我听说,说你听谁说吗?说听同修说,听师兄说。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他是说,毫不含糊,也没有避重就轻。

实际上,当时在教内,就是关于这个别时意呀,跟诸位讲,很多大祖师都有过回应,教内的大德。但是,有一些解释的是属于什么,融会的态度,有一些解释的属于什么,巧妙的这样的一个避重就轻,反正也不害真法,但是也不必跟他犯这个斗诤,针锋相对。

你比如说,还有一个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回应过,在《净土十疑论》里边,智者大师讲过说,“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智者大师也是反对,他说“此定不可”。为什么不可呢?他就用了昙鸾大师的思想,进行反驳。他说什么呢,说怎么可能说临终十念是别时意?肯定能往生啊!

他用的方法是从法上来进行这个论证说,造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的时候,造了五逆十恶一辈子的这个重罪,和临终十念念佛,这两个业呀,相比起来,还是十念业为重,意思就是十念业能够占主导地位,牵引着我们神超净域。这个时候反而说,他说五逆十恶罪反而为轻。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一个,在心。当时心的猛烈程度,说造罪的心呀,是虚妄颠倒之心。那么念佛的心呢,是从善知识那里,诶,听到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了,一下子生起大欢喜,念念相续不断。他说,一个是虚妄颠倒,一个是真实功德,一虚一实,不能相比,所以说,决定能生,在心的作用。

第二个,在缘的作用。什么叫做在缘呢?你想我们造恶业的时候,一定是对外境产生了执念。对外境产生了执念了,造罪的这个虚妄颠倒的心,它是愚痴的,缘外边的虚幻境界而生的颠倒心、造业心。但是念佛心呢,是从听闻到佛的真实清净功德的名号声,缘的是无上的菩提所生的心。

所以说,在心在缘,所缘的境也不一样,一个是真境,一个是伪境,一个是真缘,佛的名号功德,一个是伪缘,虚伪的缘,是虚妄分别的境界。所以,他说,一真一伪,也不能比,在心在缘。

第三个叫做什么呀,在决定。就是造罪的时候呀,我们造罪的时候,有的时候是猛烈,但是,有的时候又歇一会儿,对吧,是有间的,中间是有间的。不可能你就念念就是无恶不作的,就活着我天天就是想法设法干坏事,那到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没到那个地步,人寿十岁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所以他是有间心的。但是念佛呢,念念,要堕地狱了嘛,他害怕了呀,你想想到地狱了,到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了,他死里逃生的感觉嘛,那么这个时候的这个心劲,他说是什么:是无间心、无后心。造业的时候它是有间的,有后的。然后无间心,正好这会儿舍命,善心猛利,即刻就生。

所以说,在心在缘在决定,他认为十念往生绝不是别时意趣。所以你看,智者大师的这个呀,他虽然这么辩解,但是他只是说了这个什么,扬正,宣说了正法。他没有破斥那个别时意的过错,这个就跟善导大师不一样了。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像我们净土宗还有一个祖师叫道绰大师,有的可能听过。道绰大师,他对于这个别时意呀,他可能真的是人比较聪明吧。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一个人聪明的,说所谓的方便善巧,能够这个就是说左右逢缘,游刃有余,说他有这个智慧,那这也是个性使然。说有的人呢,是一根筋,善导大师就是一根筋,他对就对,不对就不对。

你看,道绰大师当时怎么呢,他也没有正面破斥别时意,他是作了一个别解别时意,什么意思呢?说你们是那么解释,我是这样解释。他认为呀,造罪的人,临终十念往生呀,都是有宿因的,如果宿世过去没有这个因,他说善知识都碰不到,何况念十念呢?他这个很巧妙,就是说,当你已经碰到善知识,就说明你过去有宿因,那就肯定能往生,这也没有错。不会坏这个十念往生法。那么,他说既然没有宿因的,临终十念,善知识又遇不到,何况临终十念呢?就没有。

那为什么佛还给在这儿统而笼之地都说可以往生呢?他说这就叫别时意了。怎么个别时意呢,就是说,佛为了接引将来有可能要造恶之徒。大家听明白,就是说,他不在当下的这个法中,将来他可能恶业显发,他要造恶。那么就防范于未然,什么呢,把他将来临终,舍恶归善,他认为说,“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就是让,先给他预设的,你不敢造恶业啊,你一定要造善业,你既然造了善业,不仅仅宿世的宿业,可以这辈子十念往生,这个善业也保证你,生生世世都,哪怕哪一世也有宿因,可以往生,十念往生。

所以你看这个观点呢,就是说,有点左右逢缘的意思,他不仅仅说没有反对别时意,他认为别时意中又有别时意,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一种。反正为什么呢,总之,是可以成就的,没错,但是呢,也不确定到底是有因无因,反正能往生了就是有宿因。那一般的话,我们说,只要相信能往生,就能有宿因,就能成就,那就是皆大欢喜了。所以他采取了调和矛盾的态度,这也跟善导大师不一样。

所以说,虽然都赞同十念往生,但是都不如善导大师决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他是不容分说的。所以他才这样,就是真的,这个话就等于说不识时务呀。大家都在研究经论,他就说你们为什么不听佛说的去听菩萨的?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他说,这里你看,就我听到这样的,“能出如此不忍之言”,就是我听到这样的误解,都是不想听,不忍心听了已经。

虽然如此,但是他还是说,你看,“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你仔细想想好了。怎么想想好了?“宁伤今世错信佛语”,这个话就说得更绝了,“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大家听明白了啊,这就叫正见,就叫见地。见地不是说你的理解力、你的悟性有多高多深,还看你认这个法认的定力足不足,你在这法上,这才真正说从善导大师他老人家的身上,就这段话中才能看见,这才真正的践行说: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我们凡夫的话,太会顺水人情了,在佛法上还要如此,在信仰上还要如此。所以善导大师说,就是宁可,你这辈子你既然信了佛了,信了佛了,你就哪怕信佛信错了,错信了佛语,你也不要把菩萨的言论作为指导的方向,这样颠倒,来自误误他。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什么意思,就说白话啊,就是说宁愿信佛信错了,还要信佛,不能信佛以下的人所说的话。

所以大家要知道,大家也不要误会说,说怎么讲到这,这祖师爷也糊涂了吧,怎么宁愿信佛信错了还要信佛,那这不是把人往这个邪道上引吗?诸位要知道,这里面实际上也有甚深的密意一样的法义。为什么?一个是佛不会错,值得信,只不过是用这种对于佛的信心,纯真的信心来表达出来,是宁可信错了,也不要动摇这个信佛之信,是这个意思。我就错就错了,我除了信佛,我其他的都不可信了呀。

我们扪心一下,就我们人一辈子百年,这个依报正报,这个第六意识,这个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你说在这样的一种低级趣味的轮回的生涯中,生生世世,你说我们,像那个《成佛之道》里面说,“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你说我们能信谁呢?在归敬三宝章里边,就讲到这个信佛的问题。

而且另外一层密意是隐含什么,就算佛真的是说错了,也是对的。大家不要误会啊,好像这是一种盲目的追随。而是怎么说呢,说佛说的错的,有可能他是一种密意,比如说,依这个所谓的错,能够一定走到对的地步,那这算错还是对呢?诸位想想。有可能在我们现在的视野来讲,好像这是一种错误,但是实际上他正好用佛的这个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他在这里的密意里面,让你依着这个错,上了一个正道,对的这个终点,这能叫信错了吗?对不对。

所以善导大师说,“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大家要知道,这叫无上的加持,能听到这种法语。里边没有一点点的玄妙道理,也没有讲到什么,就是,就唯一的就是说,你的信仰纯正不纯正。那讲到这里了,真的也是,我们常讲到,要知道,这才叫信仰。

今天,上面来了几个客人,他们还没有皈依。也是莫名的对观音菩萨有好感吧,他这个媳妇来这儿好像来了三四次了。普陀山,她就说,就想来,反正想一想,就想来。那她先生也来坐在这儿,反正聊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我就听,我说人这的个善根呀,真的是。虽然他先生讲话,比较好像文质彬彬,有理有据的。

但是他那个媳妇坐在旁边,她这个坐姿也不是很那个,有时候还跷个二郎腿,可是她的善根,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她的善根,才把这几个一起给带到普陀山来,结这个缘的。她说一句话,她就能说到点儿上,你看,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来普陀山,但是我发现就这么多的,就是说来烧香的,我觉得他们,她说信仰,她觉得中国人信仰有问题。

为什么信仰有问题呢,她说来了都是来,哎呀,好像是很虔诚,但是经不起考验,不是由内而外的,纯粹心地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如一的信仰。确实如此,那她就能说到这个点上。信仰,诸位要知道,我们都叫佛教徒,信仰也有信仰的素质呀,也有信仰的素质。

前些天,我无意中,我们那个一个校友群里边,不知道谁,还截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就很有教育意义。是一个有名的现在的一个作家吧,叫易中天,好像是。易中天他就开口他就讲,他说中国人的信仰,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诸位不要把自己也划在局外,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就已经入到这个误区了。

为什么呢,他说什么是信仰?他说信仰就是完全依赖发挥出来的这种笃定的不商量人生观,这样的一种。什么叫做不商量,比如他,比如说人家的其他的教派、外教、外道,假如果说,他信真主,他信基督,那么他绝不会在有没有和对不对上,跟你作商量。

我们每一个法门,这是先决的前提条件,你才能入道。不在有没有和对不对上作商量,就绝不会在这个层面上论。

可是看我们,所谓有时候大乘法,中国的佛教徒。有时候,大家看,虽然说,祖师们造论,或者什么论典越来越多,越来越厚重。实际上,这种太多的这种边边角角,也阻挡住了佛法最清白的本来面目,就是信佛。

你说当我们还要在佛讲的法上,进行我们第六意识凡夫的再思惟、再确定、再进行判断是否对错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哪里?我听过数次的,好多,甚至学久修久的居士,一说到说,信嘛,佛不可思议。

一听到这种话,他就觉得这种人是下下根机的,他说难道信,就盲目地就这样信吗?那不盲目地信,你说我们能搞明白什么吗,问题是。我们现在连个最真切的轮回因果,当下就不断在真实地上演发生,我们都看不到、看不全,摆不正,你说我们的信仰在哪里能搞明白。

所以她今天也说到了,说,她说呀,就这样感觉,就这样一下子,迷信一下,我觉得这是迷信,就是说临时抱抱佛脚。我说这个也要两说,我说,就是光来烧烧香,虔诚到极致的这种,要么是迷信的状态,初机;要么就是最信的状态,已经入到甚深的境界了,那也有的。在两头。

所以我们现在自古呀,确实有很大的弊病。实际上不管从宗门教下,乃至净土,就是立一法而生百弊。像在汉传,就我们这个所谓的汉传大乘佛教里边,就有一股流,就是什么呢,就是重论轻经,就看重大部大部头的论,论典,对经典不感兴趣,对佛原封不动金口说的东西不感兴趣。当然有时候也是没这个缘。

第二个,重祖轻佛。特别是宗门下,祖师说的是绝对的圣旨,但是佛说的东西,他要考量考量,思索思索。颠倒了呀,这就。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到,“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这个菩萨论我们要换一个名词,就不可以,九法界的菩萨乃至罗汉、六道凡夫,乃至什么居士师兄,都不可以,要以佛说的为根本,这很重要。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二十一页的最后一段,这里讲到了,“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后面这里呀,这几段的问答,实际上主要围绕着说,十声念佛能不能往生,是不是别时意的问题。善导大师,因为他已经这里立足于,就是十念必生嘛,这是善导大师老人家,至死不渝的一个终生所弘扬的法,乘佛愿力,必生。

这里讲到,你看,论典里面,“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他这里的语言太简洁了,大家关注一下,实际上讲到的就是说,论里边讲到的什么,不是有说“唯愿别时意”吗。唯愿别时意,就是只有愿力,而没有行持的话,那说往生,是一个谎言,这就叫唯愿别时意。就是实际上,为了让你发愿,不要退这个信心,所以说光发愿也能往生。

但是呢,实际上往生不了,可是他为了让你保留这个愿力。那么,论中讲到了唯愿别时意,但是他不说起行别时意,这样的话,就是这一问,实际上应该问是什么,说为什么发愿而不得往生?就是问说,到底怎么起行呢?为什么这里说发愿不得往生?

那善导大师他也是在这个点上呢,跟《摄大乘论》里面的观点,他也是进行了解释,你看,“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因为这个也是在辩法,那么对方肯定要先问说光愿无行,到底是能不能往生?那善导大师说了,“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

那么这个,今此论中,就《摄大乘论》里边,“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那也正面给他回应了,确实论典里面是这么说的,如果说要往生的话,确实要愿行具足,这个没有错,善导大师也是正面回应。但是,论典里面讲到的是,《摄大乘论》里面讲到说,“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那接着对方又问说,问,为什么不论有行,“何故不论?”就是为什么不论有行。“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就是已经到了你没有用心过一念的地步,为什么不论有行?就是说,你这个愿力光有一个干愿,没有用心过一念的地步,所以才说不论有行,不论有行。

那对方又问了,“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就是你既然说到愿呀,行呀,光有愿没有行不能往生,什么叫做有愿有行呢?愿和行的内涵有什么不一样呢?也就是在这里你说的有愿没行,到底是属于怎么样的个状态,给他进行判断属于有愿无行呢?

善导大师,“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你看,善导大师就讲到,反正是,你不要想,对方因为想,可以说这些问题呀,就是想把善导大师给拉到这个别时意的概念来。

那他不明着往别时意的概念里边拉,他把善导大师往哪儿拉?往有愿没行,往生不了的这个里面拉。为什么,因为他想把他套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念法,就是有愿没行,只有愿没有行。所以他就往这边拉,诶,善导大师也跟着他讲,说,对的,你们说的是对的!但言发愿,不论有行,而且不论有行是什么呢,是你从来没有过一念,就是入过心、念过佛的这个地步,所以叫不论有行。

那这里就讲到说,诶,既然有愿无行不得生,行愿具足方得生。那么,反过来就是唯愿唯行,都不能往生,必须行愿具足。你看这里讲到的,你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大家作意一下,为什么说念佛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呢?因为就没有他力对接,就是孤的。光有念佛,没有信愿,就是孤的。

自己在那儿念念念,他靠不到接引这个法上,信愿起不来,就是孤的。孤的话,如果实在要说,就等于说是无益苦行了,从净土的法门来讲。当然,你从念佛或者摄心来讲,也许他能做点功夫。但是从净土法门来讲,如果但有念而没有愿,就是无益苦行。为什么?就等于说没有修道的见地一样,在盲修瞎练。诸位要知道。所以这里讲到的,“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

“但有其愿,愿即虚”,就是没有行的愿呀,也不是真实愿,就好比我们现在常讲的,叫踏有谈空,就是妄谈般若,你只有见解没有功夫,也没办法达到目地。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了,“愿行相扶”,两个人扶持着一样,才能什么呀,才能走路,才能够圆满,“所为皆克”,才能够走到这个地步。

今天呢,我们就是把这个别时意,大概给大家这样会一下。那因为这个,其实这个思想已经发生在隋朝开始了,到我们现在来讲,有时候听得都觉得,感觉到,就是说连这样的误解,我们也误解不了了,没到那个水准了,都好像,在这个见解上。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的修持、生活中,我们的法缘里边,实际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恶知识,来坏我们的信心,特别是净土的信心。你稍不留神,你只要心里犯嘀咕,说明你的信力就被他给挪移了,这一念嘀咕,将来它也要成熟,也要发芽的。

所以为什么要,这个笃定很重要,你要,说实在的话,你说说了这么多道理,还发生在隋朝,什么大菩萨呀,这些大法师们之间的这个知见上的见地。你说我们现在说,老老实实念佛就可以了就,有啥意思呢?非要懂它吗?不懂,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就算了,又不影响我念佛。

可是诸位要知道,它这个法呀,是一信就全信,一疑就遍疑,只要有一念疑就全盘就会疑,这我们是管不住自己的。你不信你自己回味一下,或者你以后也会有这样的情境出来,你试试,就是这样的,它只要有一个决口,它马上就全部就开始渗漏。

所以说,你像这些,我们听一下学一下,至少在增上缘上,让我们更加落停,对不对。就善导大师,我们哪怕说这些道理完全听不懂,让听懂的去听,至少善导大师专信佛语,仰仗净土的这个正知见、信心,我们要学习,要得到加持。那没有几个人能够这样的,这样的一种,真的是以佛子的这个赤子心,来把话说到这么绝处。

有时候,像印光法师在评价善导大师,因为《观经四贴疏》,诸位要知道,中土很多大祖师也没看过。像蕅益大师那么厉害,他也没看过《观经四贴疏》,没有这个法缘。印祖也评价说,善导大师呀,说他这么大智慧大神通的人,对净土有大贡献,那就是这部,他的思想。那么还说他,弘扬净土在事相上已经发挥到极至了,依之而行,理呢,就是这个佛法甚深法理呢,自然就在其中。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不仅仅要看他老人家的信仰,那他老人家三九天呀,三九天在大殿里面念佛,念得汗流浃背。那我们现在空调不对了,也赶紧调一下,生怕中风了。所以说,这就是没办法,人心不古,末法,末法,不是怪法,就是由人,来把它末下来的。那我们能在末法时代,适合修这个末法所修的法,也算是在,我常说这也算是在弘扬正法。

好今天呢,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的闻法功德。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经四帖疏1
观经四帖疏2
观经四帖疏3
观经四帖疏4
观经四帖疏5
观经四帖疏6
观经四帖疏7
观经四帖疏8
观经四帖疏9
观经四帖疏10
观经四帖疏11
观经四帖疏12
观经四帖疏13
观经四帖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短时间的修行就能把无量劫的轮回解决

净土法门下手的方法又极为容易,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静心念佛见弥陀,百岁老人生西方

崔成贵老居士往生纪实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如何克服瞌睡的习气

问: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

【佛教词典】露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后不定戒缘起 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

【佛教词典】第一天道

【第一天道】 p0965 此卽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