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一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还有我们看直播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

我们今天讲《观经四帖疏》的第十一课。今天也随喜一下诸位师父。可能在座的居士们有所不知,像我们在斋堂讲这个课程,也没有要求常住上的师父们来。然后白华庵是以阅藏为本,所以诸位法师其实每天都是已经在深入经藏的法海中了。

所以呢,能够发心来,可能他们也是为了成就这个因缘。怎么讲呢?我自己讲这个课,包括咱们网上直播,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积攒点资粮吧。特别是不怕诸位法师们见弃,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几乎就是完全成了一个说食数宝的人了。但是没有办法,如果连纸上谈兵也不谈呢,就彻底不谈了。

不是说放下经教了,好好修行了,他福报不够的时候呀,就得慢慢积累。所以呢,也感恩法师们不嫌酸臭,坐在这里,聚这个缘。诸位居士同修也是,听完以后,反正各是各的,我只负责说食数宝,各修各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这个没有办法。

可能今天有一些初次来的,跟大家讲一下,其实这个课程非常重要,一直没有讲。它是拨云见日,让我们深入地挖掘净土的正脉法义。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号称净土行人,但是有可能根本不知道净土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往生?具足了这个信心,又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你也有这个眼见,知见,到底说阿弥陀佛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个内容,都让往生,都到哪里?能够把这个所对应的根机,接引的这个行者,能够铺开这个面广到什么地方,有时候我们都不敢相信,常规上,这也是实在话。

所以今天的内容是贯解一下,就是当时有一些主流法师,对于三辈九品往生,前面的话,上品中品里边,上中下,都认为是菩萨才能往生,或者说罗汉才能往生。纵然是今天我们要讲到下品三类生者之中,也要给他冠以一些条件。

那我们来设想一下,你说我们都在人世间,假设说我们到这个危难之际,你看一天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人为的这种谋害,好像每天都在我们的视听中。那么我们想想,每个人都有可能这种机缘,说到了措手不及,往往我们是急着喊,救命救命!对吧。平常平白无事四平八稳的时候,谁能够预想说,我有可能遭此等遇?

所以,实际上,说救苦救苦,救急,他肯定是面对突如其来前所未知的逆缘,这才能称之为救度。所以在下品往生中,就是特别尽显这个危难之时的横超因缘。怎么讲呢?说甚至有些人基本上跟佛法没缘,完全是一张白纸,并非是法师们给这里作注解的时候,他会讲到什么?讲到说下品往生的人,虽然是根机很差,但是要求还是什么,大乘始学凡夫。

我们来看十七页的第三段,你看,“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也就是说,这个条件,虽然不要求他们是超凡入圣,已经有证果了,但是至少还是什么,大乘,这是一个条件,有了大乘知见,进了门槛儿了。始学,已经开始起信,开始学修了,有点知见了。

那我们如果说真要,这里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实际上这个门槛儿是很高的,诸位知道。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学佛人根本搞不清楚,虽然口上说大乘小乘,还不太清楚什么大乘小乘,教法怎样?区别在哪里?修行的路有多长?证的果位有什么差别?

净土的广大,它主要要体现在说,你平常已经学了佛的这块儿人能有多少吗?大家设想一下。那么在这个法界这个世界,就咱们这个地球上来讲,众生,光说人道,不学佛法,没有入道的比例又占了多少?哪个多哪个少?你光锁定已经入了大乘的话,能有几个人来往生呢?

特别是始学来讲,说明他已经有点儿知见了。大家扪心一下,现在特别是主流社会里边,对佛法真正有知见的,我们也不说要多么深广的知见,就是根本基础知识的知见,有多少?那我们要严格要求一下的话,大乘始学凡夫要已经开始入教理了,入教理了。

这样的话,大家想,后面要讲到他们所造的过患,所造的恶业,因为这里下品都是指的罪恶生死凡夫。罪恶生死凡夫,那我们想想,如果说大乘始学的人的话,他至少已经,虽然没有一点的修道位次,但是他知道三皈五戒总知道的吧。大乘始学凡夫你连三皈五戒不知道算什么大乘始学凡夫。

三皈五戒知道了,他就不可能不知道五逆十恶,毁犯戒品,这些法。那这就是一个矛盾点。因为这些人已经造五逆十恶,算哪门子的大乘始学凡夫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到说“将谓不然”,就是不是这样子的。

下品可以往生的人,不是针对说已经佛法善根开了,就是这些人连同世俗的善良道德底线都没有,他们的业习已经造得,大家知道,只知道造恶,完全不修善,就这一类人。现在是给他们创造往生的机会,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把他摄进去。

那么诸位也想想,我们,这个法貌似说很难相信,太便宜人了,把大家就是,这么样都能成就,太便宜了吧?实际上,我们如果说往深了理解一下,佛法就是这个法。

诸位,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如果说从究竟解脱上来讲,也不在善恶法上论了。真正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解脱,也不在善恶执着上论了,是修的无为法,无漏法。善恶还属于有漏法。那么往生,大家不要忘了,它也是一解脱法。

所以往生它设置的巧就巧在这里,妙在这儿,它也不在善恶上面论。祖师们定盘星说的什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有无。”

我们一般通途的修行中,一般都是这样的次第,一开始劝你修善法,用善法把什么呀?把恶法给替代了,用福业把罪业给替代了,但是最后还要让你从什么呀?从善法中再走出来,要修空法,才能解脱。

所以,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学中观的时候,常讲到“依福舍罪,依空舍福”,双舍了,才能入解脱门。所以,你看其实往生法在这里,究竟处,貌似说已经降得很低很低,实际上是大开究竟之门,也是双舍法门。为什么?上品位者舍福业,下品位者舍罪业,当体就舍了。

有时候,现在有一种见解中,讲到说本愿法门,就是提倡说反正恶人也能往生,你看这是确定的,因为经典里面是这么说的呀。那我们从道理上来讲,比如说,从厌离娑婆的愿力上而言,善人可以厌离娑婆,恶人也能够厌离娑婆呀。

这个下品法其实抓住的就是这个诀窍,虽然他是恶人,造了无边的恶业,但是这个时候,让他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善人能欣求,恶人也能欣求呀。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能不能往生,真的就在信愿是决定的因素,要跟弥陀的愿力对接。念佛是什么呢?是信愿的表达。当然我们有的会误会说,你这不是讲的本愿门吗,好像是只管造业,只管造恶,破戒,什么都不要修了,反正都能往生,可以。

诸位,这一点实际上又是不通的。为什么?大家知道在行门中,信愿行信愿行,行门中,我们常讲到说,有万善同修。那么如果说依着娑婆世界的常情,你如果不修善还只造恶,而口称往生西方,理上是能讲得通的,就是你愿意往生就能往生,理上能够讲得通。

但是在娑婆世界,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来判别的话,事上是有碍的,有障碍的。就是你如果只造恶不修善,然后又说往生西方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点大家一定又要明确。这样的话就不能够叫事理无碍,所以说故意不造善不断恶而说往生者,是行不通的,是行不通的。

当然说如果讲到事理无碍,我们一定要知道,从善业来回向往生资粮,一定要回向,回转善业为往生资粮。以我们真正的往生正业的信愿功德,来冲刺西方,也是可以的。但是诸位要知道,光有善业是不行的。甚至光有空业都是不行的,罗汉凭自己的力量都往生不了。

所以只有一样行,就是要以信愿力感弥陀的愿力,感应道交,这个才行。诸位一定要明了往生的诀窍。这里善导大师,这里讲到“将谓不然”,就是老人家已经完全通透了,净土往生的核心点在哪里。这个法,是不能不讲,不得不说。

但是,很多的人几乎还是不敢相应,不敢这么认为。那我们这样讲一讲,大家也要了解到。

你看后面讲到说,善导大师也有他的理由,说“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你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价值,意识形态水平,身口意行为,到了什么地步呀?没有佛法世俗两种善根。

就是说不但是佛法里面,他根本不要说修行了,信也不信,不要说行了,光造这些五逆十恶的业。而且另外一个是,世俗法中也没有善根,就是不孝顺父母,天天给别人找不是,寻不成,甚至杀人放火,都有可能,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唯知作恶”。

为什么,你看经典里面有道,经典里讲到说,“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就这一类人。像在中生里面讲到说“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就是戒都破完了,戒都破完了,那你怎么办?还不嫌弃,还有通路可以往生,就靠弥陀愿力。

所以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其他的恶事都做绝了,“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当然这里因为他所造业行不一样,那还是有差别相的。是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但是待遇是一样的,“即得往生”,即得往生。

“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你看,就讲到说我们世间,现在这些人已经太多了,特别是到现在的末法时期,整体我们的业习道德水平都是这样的,恶多善少。而且恶已经快到了满分了,这里讲的,实际上就给预设,末法时期的人到了这会儿可怎么办呀?怎么得度呀?

所以为什么讲到净土法门是越到末法,根机越适合。就如果说他遇不到这个善法的话,遇不到善知识给他讲,那么就入三途是入定了的,保准畅通无阻,常住地狱饿鬼畜生道。

但是由于一念有隔,你看,“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我们平常在通途法门里都晓得,都喜欢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都喜欢说这个话。

但是,唯有在净土说:一念信愿,临终十念都往生对于这个法,还是觉得说,这有这么便宜,有这么容易,有这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吗?就是一念间的反转,难道就引发这么巨大差别的效应吗?还是不能够确定。这是下品上生者。

我们再来看下品中生者又是什么呢?“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就是我们受戒时,发心受,不发心持。这个真的是,受戒,诸位,特别是居士们也三皈五戒,有时候,我们现在机缘来了嘛,劝诫说,哎呀,你受戒肯定受嘛,受了总比不受强。

甚至讲到,再过一点儿,越分一点儿就是,哪怕你受了再去破,有戒可破是佛弟子,无戒可破是外道,就劝人受戒。有时候有一些夹生的根性,他真的是,就是麻木的心去受,半推半就的心去受,没有发那个猛烈欢喜好乐之心,所以有时候这个心力感的这个持戒之心体,就不坚固。

不坚固,有时候因缘一现前,持守不住,就破戒了。所以,你看“受已不持即便毁破”。有一种说法就是犯戒和破戒还不一样,你比如杀生戒,杀了畜生呢,算你是有犯,那么如果是杀了人了,就算你有破掉,破根本。

后面讲到“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这是具体讲到戒体里边的盗戒。偷东西,现在我们世间里来讲的话,严格地讲盗戒是最难受持的。因为这个因缘中,我们现在想过日子,想稍微养家糊口,整个大的这个红尘因缘中,就促使我们盗戒一定是不能够圆满清净的,就只要你活着,已经就到了这种地步。

所以想想不往生,还有什么盼头呢?这里讲到说“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这里也有一些,法师们知道,居士们可能不是很清楚。在这个三宝物,就是庙里的东西啊,为什么说“宁往庙里送金,都不往庙外拿针”。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我说句丑话一样,好多也算居士,或者也是来名山道场说朝拜,他都会有一个习气,好像要蹭庙里的便宜一样。当然有的人发心,觉得说,这个地方清净,住一住,吃吃斋饭,体验生活,这还算好啦。

那真有的人是来了觉得,觉得来朝拜,确实现在因为往返的车马费,来这里特别是,你看这,比如普陀山,这么有名的风景旅游区,那食宿确实是要比外面消费贵得多。如果说庙里有这个方便,你也切莫生来揩油之心,这个真的是害自己,害你的同伴,害你的家人带来了。

因为常住的东西啊,你一拿,不是说,有时候甚至说,不是就庙里这几个师父的共同公有的僧众财物,它是全天下出家人都算上的。为什么说拿了,有的说,过一日一夜,就不知道有多少倍的利息要还。

你比如说有一个专业词叫常住常住物,就是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白华庵的所有不动产,大寮厨房,外面的这些树呀草呀等等这些,平常的柴米油盐,这些诸如此类的,只要是这儿的资产,它是什么呀?它是可以给备这个十方往来,然后我们道场弘法利生,光大三宝等等这样,必须备这些资粮,这些物资,作为后勤。

但是它属于常住常住的东西。你看这“又偷常住僧物”就是指的这个,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是什么?叫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的话就是说,一天的衣食开销呀,在这里备的这些东西,不是说光这个庙里,就是十方往来者都有份。

那这个算起来就更大了,十方常住物。那小一点,我们讲到叫什么,比如说现前现前僧物,就比如说各个师父们他自己所属的私人物品。这个有时候他给你馈赠馈赠,或者说你接受接受,那心里还觉得,为什么?这叫现前僧物,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个人可以支配的。

那还有比如说十方现前僧物,十方现前僧物的话,可能说庙里面的老和尚走了,他留下来的这种东西,或者是外面的施主斋主供养的捐赠的,那这要什么呀?要召集十方的凡圣所有的僧众一起来均分,都有份的。这个东西拿了,那就算的数多了。所以叫做常住僧物、现前僧物,就是说偷。总归你记住,反正庙里的东西不是那么好拿的,你不敢乱拿。

“不净说法”,如果说偷常住僧物,有时候我们在家的比较容易有过失,那“不净说法”的话,出家的比较容易有过失,那像我这话就更容易。什么叫“不净说法”?实际上就是说发心不正吧,可以这么讲。

比如说有时候你为了名闻利养去说,有时候为了有回报去说,有时候为了觉得说,我讲的比别人好,我今天非要在这儿一亮相,把他给盖下去,为这样的心去说,乃至你自己的信心还没有生起来,完全在这儿讲了半天,可能你自己连点虚浮信心都没有,在给别人讲,这些都属于不净说法,不净说法。

或者有时候讲法的时候,他说了一些虚妄语。我们现在有时候真的是,说着说着好像是,这我自己有经验,我也严格地管制对治自己。就是我们讲法的时候,为了劝大家起信,讲法的人可能过去多多少少有点愿心,真的,有的恨不得所有天下众生都能来信受佛法。

那会讲的时候,根据自己一些心得体验,对吧,或者我们参学途中的一些感应呀,一些这种我们常讲的菩萨点化呀,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确实是有多少说多少。如果你要想说,就是有多少说多少,不要添油加醋。因为这个会,我们常说养成惯病。你一开始可能添油加醋点儿,慢慢慢慢,没有了,就可以在那儿诌了,或者就把别人的那个就说成自己的。你一不小心就会犯这些,会让人,发这个虚妄语,会让人下堕的。

再还有一些不净说法,虽然是在讲经,那我们只能怪说现在的众生福报真的太浅,讲经他就听不懂,实际上是不好好听,不愿意听,想听热闹。不在信愿行上,或者信解行证上,去缘这个法。

那听的时候说,哎呀,讲的如何,有没有讲到当下时事呀,网络上流行呀,或者,乃至这些世间的这个,真的有的现在说法,世间法讲起来头头是道,一会儿一个公案,一会儿一个调皮的说一些典故,逗得大家哈哈笑,玩好完了皆鼓掌,就是没事了。不说佛法,徒说世事,世间事,这也是不净说法。不往佛法上引,不往佛法上会,一味地迎合听闻者。

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看佛门确实有一个叫爱语摄,但是大家要知道“摄”是什么一个关系。先我有可能说迎合着你,讲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你一定要发心把他,再转回到佛法,向道上会,向信心上走,否则那你讲法就不负责。

再一个的话,如果讲法,一定要从相上的法,讲到本性上的法,也就是让众生要,好歹要缘一个第一义谛解脱的种子。你就像我们诸位居士同修们,你们知道,你比如打个比方说放生吧,放生有时候我就念的就是,虽然念说,有时候时间紧,只能念三遍,“众生无边誓愿度”,对吧。

我就念两遍“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三遍一定要缘,哪怕跟着大家缘一下,也要缘什么呀,“自性众生誓愿度”,一定要把这个缘起要建立的,把它埋下去这个种子。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还要念“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这是佛法。你不入这个法,不入这个一乘法宝,那么你就全部耽误在这些有相教故,这也叫不净说法。

那诸位居士也要知道,虽然说在讲不净说法,大家也要估摸着自己的听法经历,反过来说也不要不净听法,能明白吧。就是诸位发心来听法,你也要往哪里会。

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在讲到不净说法了,我也是常讲法,也多说几种,也是一个监督吧。我们听法的时候,你比如说,有一些自言尽知佛法。他说,哎呀,佛法,我完全了解了,完全没问题,有什么问题你问,没有不知道的。这种人你就要小心了。自言尽知佛法,菩萨都不能这么说,他还有一分无明。

或者说在讲佛法的时候,讲经论的时候,自己在那儿出什么,自己说这个经跟那个经,这个对,那个经不对。经与经之间出它的相违过失,就是他给你制造矛盾,而不是融会贯通。本来你有这个问题,说这部经这么说,那部经那么说,哎呦,我听的觉得不对,是不是有差错呀。他应该给你把这个怀疑的心给贯过去,给通顺了。而不是自己在那儿讲说,这个经跟那个经,哪个经是对的,哪个经不对。这也是不净说法。

或者他只说自己所讲的法,或者所修的法是对的,别人讲的法,另外一个法门全错。乃至比如说,为利养故,为人说法。我想想,假如果我这会儿是一个道场的主人,我请谁来讲法,他开口还说给多少钱我才去,那行吗?所以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引以为戒。这都属于不净说法。

不净说法倒也罢,你看,“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在佛法里面有七种圣财,其中有一个惭财和愧财,就是我们学法,有钱买东西,有惭愧,就像有钱买东西一样,有惭愧才能有希望,学佛学得进去。没有惭愧的人灌不进去的,就像你给他强行灌药哪怕,他的口死活不张,你没有办法。

那么这样的人,“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就是地狱火已经烧起来了。诸位也有的你做过这种梦嘛,就是梦里边谁追着你呀,或者从哪里掉下来了,非常恐怖。这会儿,一念佛号提起来。你看“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就到了这种地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地狱的业,已经开始受报的这个果报开始扑面过来了,已经成熟了,依报正报,正往一起结合,要成功地去受这个报了,就在这种的情况下。

“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你看,地狱境已经现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前面一半部分已经就开始要收拾你了,就像我们说的已经跳在水里面,没到肚脐眼了,那么上半部分还有希望。你看这里讲到的“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后逢善故”,就这种地步还来得及。全是弥陀的愿力。

弥陀的愿力,怎么说都不会过分,因为他确实是称性而发的,法性不生不灭,周遍法界,怎么会过分?只能说不够,所以我们常讲到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还是就我们这儿的情形,挑出来四十八愿,说已经够了。为什么够了?

一方面,他们也就只能这么多已经信不了了,再多一条两条,再多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条,根本就没法信的,所以说就可以了。再一个说,为什么说够了呢?再多了,吃也吃不进去了,读也读不过来了。四十八愿,你说我们现在几个人能把四十八愿能背下来,有时候核心的三条愿都背不下来。

或者你比如说,国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愿。像第十一愿,必至灭度,住正定聚愿。第十八愿核心眼目,十九,二十,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等等这些。那么这些内容,我们能记住几条,你能全身心地靠上去,这就是功夫。你不要以为说,只有禅定才是功夫,信愿也是功夫。

好,我们再往下看。十八页的第三段。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这已经就是说,你现在再就不要想其他的路,堕地狱已经堕定了,而且已经至少五千劫出不来,五千大劫,最低水准。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大家发现了一个奥妙没有?你看,“此人依教称佛”,“此人闻已,即便见佛”,前面这讲到说,“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

总汇到一起,看这个此人,所有的这些恶业众生,都把他们当作此人,他们有一个共性是什么呢?就是随顺善知识教诲,不生逆反心。

为什么要有信愿,信愿还是为了摆平我们的逆反心。逆反心和随顺心在这个时候,要么就是背尘合觉,就是随顺心,背了你的六尘,造业虚妄境界,合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这个觉功德海。反之就是背觉合尘,那就是背了我们本有的自性清净,一念翻回到六道轮回,而且轮回已经混到地狱饿鬼畜生等着你了。

是一样的法,佛法一定是一样的,每一个法门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要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无二路是一样的,我告诉诸位,方便有多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横向通不过来。横向的功夫不够,见解不明朗不究竟,那你没办法会通。

这种情况下只能够说,照着哪个走,就老老实实照着哪个走就行了。只要你走到一定的时候,那么走过的路,跟他法门会通一下,全是一样的,没有两样。

所以后面讲到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你看,这是善导大师总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其他的法师,来把他要求,要么是大乘圣人,要么是声闻圣人,要么是大乘始善凡夫的差别说文,认为他们完全没有体察到佛的本意,没有体察到佛的本意。

为什么呢?你看,从缘起正因来讲,佛的本意是什么?从缘起的正因上来讲就是为凡夫。“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像法,特别是末法的凡夫。所以说缘起的正因,就是为了凡夫而说的这个法。

那么缘起佛的本怀是什么呢?是为末世众生,恶世众生说的法,为恶人说的法。所以,这里讲到“但以遇缘有异”,遇缘有异,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广大,是为了摄一切众生。“致令九品差别”,虽然九品差别,全体都收在弥陀愿力接引摄受中,成功高效,没有问题的。

所以,诸位法师们对于《观经》的注解,特别是我们在座的法师们,你们以后去学修的时候,你比如说看到这些,这是当时的,看一下当时的著作,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大德,全部都是一致的认为。

只有善导大师一个人力挽狂澜,其他的都是看样学样,都是说是应该就是这样子的,一唱百唱,一唱百和,都是,好像法师们也跟集体人云亦云,无意识一样,一个这么说了,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你说,住持法道有多凶险。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就更不敢,我特别提倡法师们千万莫随自意而宣法。最保本最保本的,就是依样画葫芦。看上去很死板,实际上最保本。

你看他们这法师们就依自意而作,就觉得靠着自己的这种判断方法,和自己所能达到的境界,一系列的判法,实际上把生净土的机会,好多人给阻隔掉了,好多人给阻隔掉了。所以善导大师说,《观经》所说的用意,总的针对佛灭后的浊世的凡夫。

那么浊世的凡夫,有差别在哪里?确实有差别,要不然不会有三辈九品。那么九品的差别,不是差别在凡夫上,而是差别在哪里?大家看,“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就是遇到大根器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是遇到小根器的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是遇到恶业充满的凡夫。但是不管是大根器,小根器,乃至恶业充满,全部都是凡夫。大小善恶有差别,但是皆是凡夫,无二无别,就是为了凡夫。

我们要对照自己,你要想到说,净土法门就是给我们自己设置的,量身定做。我们现在有个词,量身定做。哎呀,不修行了还不知道,越修行越知道自己修不了。这不是灭自己威风,或者好像给大家断灭善根一样。真的是这样,越修行越知道自己修不了,越往高境界走,越修得好了,你才能越认识到自己真的修不了,凭自力。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了生脱死嘛,这辈子要了却呀,你说反正修多少算多少,随缘随份,那倒也就罢了。如果你这辈子要了却,要有这个见解,全都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往生净土就这个套路,全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功德,临终的时候,回心向善,然后成功地往生。

先说往生,往生了再说,到了极乐世界莲花开了以后,才开始发心才修。你这里就把它叫做大乘始学凡夫,哪里有吗。所以你看,“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害处很大。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你看,为什么我法师就要在上面说了这么几个回合几个段落呢?我也不是为了说要把别人说住。为了什么呢?为了让现这个时代的善恶凡夫,都能够入弥陀愿海,入往生法门,入这个极乐法界,为了度人,为了出离苦海,“生信无疑”。

大家看,我们常说的断疑生信,断疑生信。那如果没有疑了,疑彻底断掉了,那么信才决定性地生起来,才能够叫算入信位了,入信位了。信究竟了才能够疑情没有嘛,“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所以,从善导大师的见解看,虽然说九品,我们说的《观经四帖疏》好像是在解释,或者是辩论这个九品往生的根性到底是些什么人。实际上大家要知道,他总的是为了彰显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就是为了佛灭度后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瞅准他们所说所设的。

想起那会儿昙鸾法师到处去找这个不死的仙方,结果菩提流支三藏给了他一部《观无量寿经》。我们现在因为在五堂功课里边,念《弥陀经》念得太多,觉得最熟。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观经》是最受欢迎的,最受欢迎的。

好,我们再来看第十九页的内容,这到了第四个版块,就是“出文显证者”。什么意思呢?你说了半天,你不能空口无凭呀。我们来佛法的思辨中,你得有圣言量来作证。为什么皆对凡夫?那我们凡夫人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的思惟都是以自己的有局限的这个意识分别来进行。

佛说的才是究竟圆满的圣言教证,我们常说到,你有没有教证。我们也常说现量、比量、圣言量,就是我们在讨论佛法,说判断是非的时候,哪个是哪个非,你要搞清楚,一定要有佛经所依,才是最终的靠山,最大的靠山和最根本的靠山,最靠得上的靠山。

所以这里,善导大师只不过因为他已经窥破这个时节因缘了,他已经掌握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和众生的真实情况,所以在这里才这么跟他辩解的,但是他并没有违背佛的真理。

我们来看,“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说你凭什么这么说?说佛当时说这个法锁定的是凡夫。“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你看,人家就提出来了,是你的思想呢?还是佛这么说的?

“答曰:众生垢重”,这是我们现在的真实情况。我们的烦恼诟病呀,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已经占得这个比量大得,就像我们在垃圾堆里面待久了,都不觉得脏了,垢重嘛。

“智慧浅近”,就是往往有一点点相似胜解,就开始自以为是。然后这个浅,什么叫近呢?你根本就没有能力深广地去,比如说,佛说他得善观缘起呀,他得明了因果呀,他得在这个因缘法上见这个毕竟空性呀。这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已经完全就是不可企及的事情。我们真的是现在有一点相似胜解,有一点道心就不错了,现在。

那讲到“圣意弘深,岂宁自辄”,就是你对于佛的本怀呀、佛的密意呀,你能知道多少呢?法师们常如果亲近天台教法,里面就讲到,像《法华经》里面,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为实施权,说义在于实。开权显实,又说义在于权。义在于权实之间,他是各有所用的呀。

说白了,就是佛讲法,他是妙到什么地步,就是埋伏笔,预授记,无有一法他不知不见。该在这里怎么巧妙地转个弯儿,该在那里怎么设个局,然后就跟整个这个一系列,就是你到了这儿,你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他就给你预设在那里。预设在那儿,很可能是一个虚晃一枪的局,然后又给你后面摆平了一条路,是个真实的妙庄严路。

你有时候就认不出这个局,也不敢上这个路,你搞不清楚,在这儿懵懵懂懂的。这都是叫做“圣弘深”,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用意在哪里。深法作广法,略法,权法,你能知道他这个时候,佛意是怎样的?所以,佛有这样的功德,我们不敢自己杜撰主意,“岂宁自辄”。

 “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是善导大师说,我是有经典教证的,不是我在这儿平白无故地说的。那我们也看一下,这个会给我们生一些欢喜心,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说,那这不是就说我就是凡夫呀,佛字字句句,隔一段法,隔一段话就开始讲说,我这就是为凡夫说。

凡夫这个概念呀,说实在的,身为凡夫有时候还不知道凡夫是个什么样。诸位,我们都是凡夫,你知道凡夫的特色吗?我们反观过凡夫的特色没有?我们都不知道凡夫的特色,本身就说明我们就是凡夫,就是一大特色,没有反观的能力,一味心向外求的。

我遇到一个同修,他原来修行精进,后边出去云游去了,把字号就改了,叫什么,可凡,可怜的凡夫。生命的范围,就在轮回的范围内。生命的体现形式嘛,就不断地重复生死。生命的质量呀,就是生老病死。天天在这儿演绎,就是演这些,一出又一出。那生命的属性就是烦恼、习气、我执、无明嘛。

实际上我们常讲到的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那我们在世间呢,好像用到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执嘛。那所有我们生命的动力,都用做去造业、感果,没有智慧,所以叫可怜的凡夫,可怜的凡夫。

但是,正因为凡夫可怜,佛才为凡夫开小灶,针对凡夫的情状,特说往生一法。大家来看经典里面的教证,善导大师就是不说则已,一说就给他列了十条。我们稍微把这个跟诸位贯解一下,大家来看。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这段话呀,就在开篇,当时这个韦提希向白佛,就是让佛怎么样呢,给他说,她不想在这个世间待了嘛,她想到无忧恼处嘛,所以就给佛说,你能不能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我当去极乐世界。佛就告韦提希,说:“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就给韦提希说,你不要以为说,我们后来《弥陀经》里边说,说有十万亿国土,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无明见思烦恼呀,有十万亿重叠障碍。

所以,在《观经》里面就讲“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因为《观经》的核心法义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你看,他这里的核心论证点就是,“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就给这类人说的,是给凡夫说的。再往下看。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那这第二段,还是佛告韦提希说,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什么呢,“为烦恼贼所害者”,我们刚才讲的,这是凡夫的典型状态,为烦恼贼所害者。圣人是能看得住贼的呀,我们现在看不住贼嘛,你看不住贼,把他认做是自己的一家子了,那他就在你们家里,想偷什么偷什么,想拿什么就拿走了。

你看得紧紧的,知道他是贼,虽然他在我们家里,什么都动不了,因为你有觉嘛。所以觉与不觉,有没有般若观照,有没有般若,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分水岭。所以为烦恼贼所害,这是二证。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第三段,大家看到了,“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就是说的凡夫,凡夫就是众生嘛,众缘所生呀,众业所生呀,所以叫众生。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

你看这里,不管是韦提希她发问的态度,锁定的针对的人群,都是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这又是一个,五苦所逼,浊恶不善,凡夫的典型,凡夫的典型的遭遇呀,我们,这是第四证。

“五如日观初云”,这是已经讲到十六观的第一观,就是落日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你看,就说一切众生呀,生到你们这个世界的人呀,只要他有眼睛,他都见过太阳,因为让观这个落日嘛。

所以这句话就表达说,一切众生还是讲的自非生盲,就是六根具足,眼根具足的众生。《楞严经》里面讲到,我们的六根,实际上就是六结嘛,打了六个结,一根清净自性的本有心性,你把上面打了六个结,那一根绳子就成了六个结,好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各干各的,实际上是一念心性。

在《楞严经》里面讲到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幻相中觉得有个六根门头,去缘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起来的时候呀,它是一个,一念无明起来就是有一股呼之欲出,想见分晓,要搞明白的一个妄想状态,这个妄想状态对外面的境界,它就跟一个是,追着走一样,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不是一种追着走的感觉,早上一起来就觉得,等着说,待会儿起床,待会儿上班,待会儿吃午饭,待会儿午休,到了下午,晚上怎么怎么样,今晚七点半在这儿听法。

所有的这个劲都是追着走。追着追着这股劲呢,前面的六种外尘呀,就跟说,跑着跑着,一个人跑,一个人追,这个人前边跑着呢,他就朝六条路同时跑了,本来是一伙,他就分开六个人,各走各的跑了。那你追的这个团队,也得什么呀,派六个人,各追各追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么出现的。

一旦这个无明一念起来,出现这个,就是凡夫的典型常态。所以这讲到的说,“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就是指的他有眼根,包括鼻舌身意,这是其五证也,还是为凡夫说的。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这里这个核心,怎么证明是凡夫呢,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是列举善导大师,给别人确认,说佛就讲这部经典是为凡夫说的。你看这里又找到凡夫的证据了,“欲脱苦者”,那就说明是具足苦者嘛。我们的身苦就是生老死、病老死,我们的心苦就是贪嗔痴,我们还有一个后苦,什么叫后苦,就是三途,有可能将来要入到三途,这都是苦。那欲脱苦者,这不就是凡夫吗,其六证也。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你看,步步为营,就是锁定给凡夫说。未来众生,说我现在已经因为佛的加被,见到西方三圣,那将来的众生怎么观怎么见呢?未来众生,“是其七证也”。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 “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你看善导大师的这种智慧啊,不说则已,一说的话还怕找不着证据,我给你把所有经典里面,面面俱到地给他,心细到这样的地步。这里边,你看“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哪一句是凡夫的证据呢?“当起想念”。

那《地藏经》里面讲到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句话我们都记得简直是顺口就来了。当起想念者,他就是会启动第六意识嘛,有第六意识就是凡夫嘛,分别心嘛,执着念嘛。所以说,“是其八证也”。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你看,前面都是以凡夫的层面来论证都是凡夫,这个是立足于佛的立场,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还是有起心动念。你既然有起心动念,缘九法界的法,六凡,六道轮回法,三圣:声闻、缘觉和菩萨,那你就不如缘佛的功德。所以这里讲到的,“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就是让我们的凡夫心,不要理会九法界的其他法界,直趣佛的大平等功德,乃至六字洪名,“心想佛时”。那反证过来,不是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凡夫嘛,一切众生心想嘛,“是其九证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这是正举,前面的九个还都是旁说。这一句话为什么说是正举呢?大家看,在九品,我们现在正在讨论九品,善导大师的意思是,都是为了凡夫。那些人不是说有圣人嘛,罗汉嘛。那么在这里面,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十证也,里面都是这样。

在上品上生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在中品上生里面讲到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中品中生里面讲到,“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

下品上生里面说,“或有众生,作众恶业”。全部里面,都是讲的众生,众生即凡夫嘛。所以这十句圣言呀,排山倒海,你不是让我说吗,那我就告诉诸位,佛在经典里面,处处不断地在强调为了凡夫。

释迦牟尼佛到这个时代来示现,人寿百岁的时候说法呀,你看他为什么在五时八教里面,最后善导大师才可以拈出来说,之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善导大师说的,就是为了这个事,我们都看不出来。

所以说“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这十句金口圣言,就是证什么呀,“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但为常没众生呀。那诸位想想,常没众生可真的说到点上了。你不要以为说,常没众生,那得肯定得经过几世轮回,或者几劫轮回,对吧,好不容易当了一次人,下堕地狱,堕了多少次,饿鬼做了多少次,这个场景才叫常没众生。

诸位,我们现在现场,你感受一下,这一辈子我们就叫常没众生。为什么?打个比方,刚刚开始学佛,说我初一十五要吃素,一年三个月我要吃素,吃着吃着就吃不了了,没下去了。或者说信誓旦旦地受了五戒,一讲我常接到这种信息,把哪一条给舍了,为什么?到跟前弄不住了。

还有说到,每天有功课的,那我们自己也是,真的一塌糊涂,丢帮跌底。一开始,说发愿每天要念多少数量,然后这段时间我要念多少部《普门品》、《地藏经》,念着念着,就凑不够数了,连凑数,散心凑数都凑不够了。

又来问我说,哎呀,如果我不念这个了,改念其他的行不行?如果我今年,我事业忙,或者有做事情,突然间不方便了,我明年凑起来行不行?就这个,都来了,这也叫常没。包括我们,这会儿心地功夫还可以,正念朗然,过一会儿又糊涂得一塌糊涂,一点儿正念都没有,这也叫做常没。

时时刻刻你都能体会到这个常没。所以救急偏度,偏度的就是常没众生。由此证明,跟大小圣人没有关系。

那这是可以说是,整个这一大问题里边,我们在讲和会经论相违的时候呢,从第六个问题里面,第一个到第四个问题,大概说的就这些内容。

诸位,我们读诵了悟经典,你看善导大师能把经典发挥到这样的一种究竟,前所未有。我们来读诵了悟经典呀,大家也其实要到位。为什么佛的经典称之为契经呢?契,契合的契,我们常说契机契理,契入就是让你一定要契到这个正解,用到这个正用上,你不要把它弄歪了。就跟我们常说,家具不是叫钉和铆吗,对吧,你一定要把钉和铆要把它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用对。经典叫契经。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真的要了解一下,比如佛说这部经典的背景,好多大德祖师已经给我们判教判的,判教是什么意思,就是组织说明嘛,他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典?他所对的根机是怎样?他所显的用意是什么,他是显意呢?还是密意?你要知道,有时候是声东击西,有的时候是隐显不定,有时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各种各样的说法,这才叫佛的圣意弘深,前面不是讲过这么一句。

那你,我们能不能善解佛意。纵然我们不能善解佛意,但是我们一定要听法王子说,知道吧,就是有善解佛意的法王子呀。那么,如果在佛在世的时候,那看,文殊师利法王子。我们学一个法门,那一定是这个法门,大家所公认的法王子,他才叫佛的智臣,智慧的智,大臣的臣,佛是法王嘛,那这些大祖师爷们就叫智臣,心有灵犀,他跟佛是心有灵犀的,师徒天然关联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呀,你比如说就善导大师,跟这些大法师们的这个法义思辨中,我们也要明白一些道理,客观一些。为什么?你比如说,我们常讲到佛法里面讲到解第一义,什么叫做真正的解第一义呢?难道第一义就是你,突然就是说,哎呀,我就知道了真如实相,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以真如实相为体,就执着这个真如实相,咬定这个真如实相。什么叫做真如实相?

诸位要知道,就算证到开悟,明心见性了,悟入真如实相的这个,还不算已经悟全了,知道吧。他不仅仅要悟入真如实相,还要知道他的循业发挥在哪里,这才叫契机契理。你不能说你光契佛的法,契理了,但是你给这个人说,你要知道该给他怎么讲,用什么方法讲,讲什么样的次第,说到哪儿就不能说了。

但是还有一些时候,一定要说到哪儿,不说到这儿他就不行,那我们能知道吗?所以一定要知道他循业发挥到哪里,适合在哪儿,如何得度,量身设局,这样才能叫跟佛同一鼻孔出气。我们有没有这个功德?不入圣位,没有这个功德,入圣位还要看你入什么圣位。

第二个我们也要善解佛的偏赞立场,什么叫偏赞立场呢?就是比如说,存心推出的这个法、这个经典,那么他重点弘扬。虽然我们并没有扬此抑彼之心,就是在上面见这个好,那个不好,刚才讲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一定要成就它要脱颖而出呀。

你重在推它,那就有个主打呀,就像我们说歌星去出专辑一样,他有一首主打歌,对不对,你能说这个歌星唱这首唱得好,唱其他的都唱得不好吗?但是你一定要说,就是这首好,这首流传得广,大家都听得舒服。那么我们所有的都是要为这一门服务,把这一门运化一生,成就这一门,来设这个局,叫偏赞立场。

第三点,我们还要有取舍抉择,怎么样取舍抉择呢?要保留总持法门。为什么法门有广大、有高深,它特色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都是同一个,你在选择保留的时候呀,你一定要选择保留三根普被的净土。为什么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么其他就有可能我们会冷却,或者牺牲一些,不是全部都能行,或者少数才能行的人去修的法门,因为这个保留的这个,他来讲,不会浪费了能修那些法门人的根性。

他修那个可以,修净土也行,不屈才的。但是因为有些法门是,那些人能修,少数人能修,多数人修不了,那一定要保留总持法门,能听明白吧?这就叫总持法门。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到说唱歌一样,你一定要保留大家都能够学会唱的,现在不是让你一个人表演,不是让佛一个人表演,是让大家都会唱,那必然要选朗朗上口的,流行度高的,脍炙人口的。你让他那个什么美声唱法,啊咦呀呀地唱,那有的根本没这个气力,唱不出来,你怎么唱呢?所以在这个上面,就是高难度交给专业的去唱,佛菩萨们去唱,我们,就唱这个净土,这也是一个态度。

所以讲下来,真得有时候说ABCD,一一逐一分析,我们才能够,虽然善导大师善解佛意,我们也要善解祖意。现在善导大师就是我们跟佛之间的一个对接联通嘛。

好,那我们下一讲的话,就是要讲到更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容易给研究教理的人带来困扰和误区。

今天的时间,先到此为止,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随喜诸位。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经四帖疏1
观经四帖疏2
观经四帖疏3
观经四帖疏4
观经四帖疏5
观经四帖疏6
观经四帖疏7
观经四帖疏8
观经四帖疏9
观经四帖疏10
观经四帖疏11
观经四帖疏12
观经四帖疏13
观经四帖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短时间的修行就能把无量劫的轮回解决

净土法门下手的方法又极为容易,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静心念佛见弥陀,百岁老人生西方

崔成贵老居士往生纪实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如何克服瞌睡的习气

问: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

【佛教词典】露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后不定戒缘起 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

【佛教词典】第一天道

【第一天道】 p0965 此卽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