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第1讲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一堂课要跟大家介绍这个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长时间被我们所忽略的弥陀的四十八种功德。为什么要研究弥陀四十八种功德呢?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蕅益大师说,一个人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两种的力量:第一种是心灵的力量,第二种是佛陀的力量。这当中有三种差别的情况:

第一种人是完全偏重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主要是内观的,所谓的观照真如,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妄想,把内在真如的力量开展出来,破除心中的烦恼。

这种情况,古德给它一个评论,说是“入道多辛苦”。也就是说,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身业不礼拜佛陀,口业也不赞叹佛陀,意业当然也不观想佛陀,他完全拒绝外在的法界存在的那些功德力,完全凭着自己心灵的力量来面对自己无始的业力。当然,他的过程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叫“入道多辛苦”。

第二种人修学是完全依靠佛陀的力量。这种当然也有过失,因为你老是心外求法,到最后的结果,事倍而功半。因为你心中的烦恼不能调伏,心中的妄想不能消灭,对于感应道交产生了一定的遮障。

第三种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真正的念佛人应该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产生一种心灵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同时凭借忆念佛陀的力量实现感应道交,帮你消除无始的业障。这个业力的力量是不可以忽略的。

所以,心灵的力量来破除烦恼,佛陀的力量帮助消除业障,这样的“自他不二”是最圆满的方式。

蕅益大师说,在自他不二当中,有一句话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虽然我们心灵观一切法空,安住了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不妨碍你具足庄严,你还是忆念弥陀的功德,祈求佛力的加被;虽然祈求佛力的加被,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又不障碍你内心的真空的理性。所以, 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所谓的禅净双修是我们在末法时代最适合的修行方式。

当然,关键点就是说,你必须要很正确地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有哪些, 否则你不能产生正确的忆念。所以我们这一堂课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很正确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个佛号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支持。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到底启动了哪些力量,这个你要很清楚。

修行最可怕的障碍就是愚痴。因为愚痴,你就没办法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在念佛之前,你应该要很正确地了解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力量。就是,它背后有四十八种力量,你应该正确地了解这四十八种功德的相貌。

第二个,你要如何把这四十八种功德力转成你自己的力量,转他成自。佛陀的功德跟阿罗汉不同,佛陀的功德是可以他受用的,阿罗汉的功德是不能他受用的。

就是说,我们今天既要了解阿弥陀佛,又要好好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力量。那么这有什么方法?我们这堂课就探讨这两个主题。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为了说明这两个主题,我们有三大科: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第一个,前言,先做一个应有的认识。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弥陀本愿的缘起;第二个,净土法门的特色。我们先讲这个缘起。

在佛教当中,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缘所生的,不像外道。你看外道的教主,他功德的生起是没有理由的。他为什么有这种能力?没有理由!佛法里面,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仗缘而生的。佛教的基本观念,是认为“事出必有因”。那么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背景生起的?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产生这样的本愿。

第二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的大乘的教理, 净土法门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有哪些不共于其他圣道的地方?这个我们应该清楚。

这个就是前言,有两大重点:第一个讲到缘起,第二个讲到特色。

第二段是正文,就是四十八愿的整个内涵介绍。我们分两段:第一个, 总标核心五愿;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

我们的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他说,你要研究四十八愿,首先你要了解它的核心的思想,有五个愿。这五个愿就好像树的树干一样,这个树干你清楚了,那么其他的四十三个愿,就像枝叶花果一样,就容易清楚了。所以,我们就根据善导大师的开导,从这样的方向,先了解根本、再了解枝末。这样你就容易清楚整个四十八愿的架构是什么样。

第三是结劝。结劝有两段:

第一个,总结法要。这个地方等于是从理论上来说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这么多的功德,那么到底我们怎么去启发它?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当然是因为有关系我们才学习的。那么阿弥陀佛创造了这四十八种功德,我们透过什么样的方便力才能把它转成内心的功德?

第二个,结示劝修。把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要怎么样交互作用,做一个总结。

甲一、前言 分二:乙一、弥陀佛本愿之缘起;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乙一、弥陀本愿缘起丙一、亲近诸佛;丙二、闻法修学;丙三、立定誓愿;丙四、请佛证明;丙五、思惟摄取我们第一段介绍弥陀本愿的缘起,就是阿弥陀佛的殊胜本愿功德力生起的时空背景有哪些。这以下我们根据《无量寿经》,把它分成五段来说明。

丙一、亲近诸佛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个地方讲到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的一个过程。在修学佛法的整个因缘当中,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有方便力,他能够帮助我们破恶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识当中,当然最殊胜的就是佛陀。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其实是亲近了很多的佛陀。这个地方古德是分成两段:第一段是说明他一个久远的因缘,第二段是说明他亲近的因缘。他比较远跟比较近的因缘。

我们先看远的因缘。

“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当中,有一尊佛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佛陀为什么出世呢?这以下说明佛陀出世的目的,说是“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度”。佛陀的出世并不是显现他自己的神通、显现自己的功德,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的。

佛陀是用什么方便来教化众生呢?是用“教化”跟“度脱”两种的方便。

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佛陀施以善巧的教化。如果你善根没有成熟,一个初学者来到僧团,跟你讲道理也没有用,干什么?拜佛去!拜佛,嘴巴赞叹佛陀,内心观想佛陀,我们早晚课就是这样。为什么做早晚课呢?早晚课都是在赞叹佛陀、赞叹法、赞叹僧。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栽培善根,让你这一个明了的心跟三宝关系慢慢地密切、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个木材,先把它烘干,总有一天,这个圣道的火就可以把它点燃。所以,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佛陀是施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化他。

那么等到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开始所谓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讲道理给他听来度脱他,使令他善根成熟乃至于脱落。这个是佛陀度众生的方便。等到众生的善根成熟了,“皆令得道”,心中产生光明。这个时候佛陀大事已办,“乃取灭度”,再进入到涅槃的因缘当中。

当然,这不是一尊佛,“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有如来名曰月光”,乃至于“栴檀香”,如此在经典当中列出了五十三尊佛。这都是过去的佛。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法藏比丘在正式发菩提心之前,已经亲近了五十三尊佛。每天在那个地方拜佛、念佛,就在跟三宝不断地净法熏习当中已经栽培了善根。这个地方讲到久远的因缘,他过去的因缘。

下一段就讲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对他影响特别大,也可以说他善根成熟了。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经过这五十三尊佛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后,到了第五十四尊佛——世自在王佛。这个佛陀有十种的通号。“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这五个通号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偏重到利他的功德。这十种通号,我们讲其中两个。

第一个,“明行足”。佛陀的内心有两种功德是具足的:一个是明,一个是行。佛陀的内心当中要活动的时候,是先产生光明再活动的,他是有智慧判断,谋定而后动。这一点跟我们不太一样。你看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随情绪而动、随妄想而动,心随妄转。这个“明”就是说,佛陀在行动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来引导的,这个“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这个“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资粮。佛陀的内心当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作佛,“明行足”。

我们解释第二个,“善逝”。这个是介绍佛陀的死亡的相貌。我们凡夫的死亡是进入一种闷绝,安住在一种颠倒的昏昧当中,在这当中由我们业力的引导去三界投胎了,所以我们是在颠倒妄想当中进入死亡。佛陀的死亡,他的内心是怎么个相貌呢?《大智度论》上说是于诸三昧、无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要败坏、要死亡的时候,他进入到一种三昧,进入到一种智慧当中,然后慢慢地消逝过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作善逝,在三昧智慧当中慢慢地消逝。

这个是佛陀的十种通号。

这一段经文讲到了过去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一段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说,为什么在法藏比丘发愿之前要列出诸佛的出世呢?这当中有一层深意,就说明了大乘的根本思想,讲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

你看我们佛教跟外道的差别,外道的教主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跟他说, 你有一天要变成上帝,不可能!那么佛教呢?它的根本思想是建立在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种平等性。而这样的一种清净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具足广大的力量。

在美国有两个法师,一个叫恒朝法师,一个叫恒实法师。诸位有人听过了。他出家以后就拜佛。他不是在房间拜,他在外面拜佛,朝山,三步一拜,感动了很多美国人。很多美国人就去访问他: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在大太阳之下顶礼呢?问他勇气哪里来。这两位法师就说,当你心灵当中那个本觉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你会跟我一样,坚定地往佛陀的方向走过去。当你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妄想打得很多,烦恼很重,这都不是重点,这个是生灭心,因为你的主人还没有被启发。现在我们不是说贼很多,其实这个贼很多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主人翁还没有醒过来,这才是重点。

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这个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世呢?你看,锭光如来往生以后,接着光远如来、月光如来、栴檀香如来……会有一个一个佛出世。为什么佛教当中的佛会不断地出现呢?因为我们的觉性总有一天会被启发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妄想的力量能够抗拒这个本觉的力量,没有一个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当中永远不会断绝,会不断地出世下去。诸佛的相续出世有这么一层道理。

当然,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谓的大乘的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丙二、闻法修学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我们前面讲到“法身常住”,是我们所谓的一个本觉的性德。这个性德当然要仗缘而生,那么我们看他是什么因缘发起菩提心。

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听佛说法,“心怀悦豫”。他在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当然这个地方说的法是大乘的微妙法门,不是讲小乘。他听了以后,内心非常的悦豫,非常的欢喜。一个人听法会产生欢喜,表示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从我空、法空当中观察他的内心,得到一个很真实的觉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表示无量的波罗蜜是可以成就的,就表示这个意思。所以,什么叫清净呢?清净就是说,断恶、修善乃至于度众生,乃至于成佛,是有可能的。所以,因为这样的一种信解而发了无上菩提心。

这个无上菩提心,简单地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开出来,智者大师说,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对这个四弘誓愿的解读有两种,因人而异。

有一种菩提心是属于智增上的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是怎么念呢?他是先成就“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有所谓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然后“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智增上的菩萨在缘这个法界的时候,他是缘佛道——甚深的佛道而发心。你要成佛,你怎么办呢?你必须断烦恼、学法门、度众生,他是以“上求佛道”来带动“下化众生”。一般来说,从这样的发心,这种人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这个是智增上菩萨,这种人大部分也容易往生净土。

第二种,他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是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缘的是众生法界的苦。那么为了度众生怎么办呢?他只好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

所以,菩提心有悲、智两种的差别。

总而言之,法藏比丘听闻佛法、觉悟了真理,就从真理的启动,发自内心地要上求下化。这个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因缘。

第二个,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国家,也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作法藏。在古时候,出家的名号跟在家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法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个是讲到他出家以后的修学的相貌。“高才勇哲”指的是他外在的道行,就是他有高超的智慧,有精进的修学的力量。“与世超异”是说明他内在的道心,内心当中真实不为名利,一心一意地追求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其实,我们看一个人的缘起,就知道这个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诸法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我们一般的菩提心有两种:

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就是说,他当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是依事缘而发的, 依事相、因缘。你看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他也说他发菩提心了,但是他菩提心没发多久就被摩登伽女的魔咒破坏。破坏以后,文殊菩萨把他抓回来,他跪在佛前哭得很厉害,佛陀都没有先责备他,而是启发他先反省。责备没有用,先反省: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先反省出来,把问题找出来。后来是怎么样呢?他开始回光返照,一直找过去,把他最初的根源找到了。原来他当初为什么发菩提心?他说,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我愿意修学佛道、愿意出家。佛陀说,这是生灭心。你为什么出家呢?你是看到我相好。那要是我身上长一个疮,你就不修学了。因为你的菩提心是依止相好,而这个相好是怎么样?是变化的。你的菩提心安立在一个变化的因缘上,这个非常危险。

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反省一下,你的菩提心是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你说,我这个菩提心发得很大,修很多善法。我要提醒诸位一个问题,你的房子是盖得很大、很庄严,我要问你:看看你的地基牢不牢固,你是不是盖在地震带。这个很重要。

第二种菩提心就很坚固了,他依理性而发。他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呢?他就是深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只有一个理由,因为我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菩提心是跟外在完全没有关系。说你怎么样、他怎么样,跟我都没有关系!他的菩提心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个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

所以我们看事情要看他的因缘。从这一点看,这个法藏菩萨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菩提心是真实的,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他的愿望果然成就了。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一个因缘。

丙三、立定誓愿

立定誓愿,就是从菩提心把它落实成一个愿望。菩提心是一个大纲,愿望就是一个别相。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稳

我们知道法藏比丘的愿望有两种:一种是他发了菩提心以后直接发出来的;第二个是他请佛开示以后又加以修正的。这个地方的愿是他还没有请佛陀来开导,他自己一个很纲要的愿。当然这个愿也对未来的四十八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于是把四十八愿的大纲,三个大结构都盖起来。就像盖房子,那个大柱子盖起来了。当然,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请佛陀开示,还没有作修正。

我们看他四十八愿最初的一个原始雏形是什么样。

法藏比丘经过世自在王佛开显大乘法义,通达甚深的道义以后,他就心中立定一个誓愿。他说“愿我作佛”,有一天我一定要成佛。那么成佛是什么相貌呢?他讲出三种相貌。

第一个,摄法身愿——成就正报法身。

这个摄法身是什么相貌呢?“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法身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法空,法空智所成就的。菩萨观一切法空,所以能够“齐圣法王”,他的功德相等于法王,也就是说,他的明了的心能够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这是小乘学者所没有的。因为小乘的学者法执很重,所以他于法不得自在。你看阿罗汉,他入了涅槃,就不能在生死当中;他在生死,就不能入涅槃。他这个生死跟涅槃这两个法没办法转变。而佛陀对于一切的法得自在。这是法空智,法空的真如所成就的。

第二个,“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前面是赞叹他的波罗蜜的三昧自在,这个地方是讲到他的我空智的功德。佛陀观察我空,所以能够过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使令身心解脱于大般涅槃,这是我空智慧所成就的。

这个地方讲到法身的两种相貌:一个是我空智所成就的大涅槃,一个是法空智所成就的大菩提。

这个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是怎么有的呢?这以下说明他的因地。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因为他因地当中以布施来调伏心中的悭贪, 以持戒调伏心中的恶念,以忍辱调伏心中的瞋恚,以精进来调伏心中的懈怠。这个是福德资粮。“如是三昧,智慧为上。”以禅定调伏心中的妄想,以智慧调伏心中的颠倒。这是智慧的资粮。“吾誓得佛,普行此愿。”我依止这六波罗蜜的资粮,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的偏空涅槃,我只求成就佛道来实践这个六度的愿望。

这段经文是说明这个法藏比丘要成就法身,摄法身愿,就是一种正报的法身。

第二、摄净土愿——成就依报净土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这个法身要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就是我们讲的净土。法藏比丘说,我以后的国土是要最为殊胜的,在一切诸佛的国土当中最殊胜的。是怎么个殊胜法呢?这以下列出了三点:

第一个,“其众奇妙”。这个众就是他的人天眷属。一个佛陀要有眷属。说你盖一个义德寺,有方丈和尚,还要有住众。法藏比丘要求,他以后成就佛陀的时候,他的住众要特别的希奇微妙。这个地方我们提出三点,包括了未来,他有三个愿是跟这个愿望有关系的:

第一,法藏比丘成佛以后,他的住众要具足三十二相,他要求里面的住众相貌要庄严。其他净土的佛陀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很特别的。第二,他希望他未来国土的众生有五种神通,这个也不是其他的净土所有的。其他净土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但是他这个国土的众生一定要五种神通。第三,他要求国土的众生寿命久远,每一个人的寿命都要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面的这三个愿,都是跟他当初那种很雏形的、原始的愿望有关系的。

第二个,“道场超绝”。前面是讲人,这个地方讲处所。他这个处所要很超然。怎么个超绝法呢?我们也提出两点来说明:第一,你看极乐世界,它的受生处所很特别。我们读《阿弥陀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上面的莲华受生,这也是其他的国土很少的。第二,他的道场、他的住处要特别的庄严。

第三,“国如泥洹”。这个很重要了。泥洹的意思叫大般涅槃。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整个道场的设计,包括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必须要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跟这个极乐世界的五尘接触的时候,要能够产生不退转的功德。他那个国土不但是庄严,还要能够释放一种圣道的力量。它不但是庄严,还必须有解脱的力量,“而无等双”,在其他的佛土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准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关系的。一个志向太羸弱的人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胸量狭小。我们讲“器”,你这个杯子那么小,你不断地倒水,你的杯子就这样子而已嘛。所以你看,今天阿弥陀佛能够被十方诸佛公认,“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时候发的愿就与众不同。你看,“令我作佛,国土第一”,他就有这种高超的理想。当然,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很粗坯的、一种心中的想法,还没有经过世自在王佛的指导,但是 你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就像忏公师父说的,这个人的性格是这种个性。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结果。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诸位!你知道结果会一样吗?不一样。对!因为你为什么拜呢?你不是身体去拜,你的心不同嘛。他的心是这种心量,你是这个心量,同样一百拜,加心,加上不一样嘛。心为业主!我告诉大家,我在佛学院带了一百多个学生,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胸量要大,功德才能够大;你胸量不大,你整个格局都不会大,所有的都不会大。这个地方很重要!

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摄净土愿。

第三、摄众生愿——度脱一切众生

第三跟我们有关系了。这么庄严的法身、这么庄严的净土是谁可以去?这个对我们可关系密切了,叫摄众生愿。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我今天创造一个这么漂亮、这么庄严的道场, 到底是哪些住众可以来住呢?我应该以大悲心来哀愍、来度脱一切圣位的菩萨,乃至于凡位的菩萨。一切的,就是十方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可以来。

那么他们来的一个标准,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呢?“十方来生,心悦清净。”这些十方的众生要来受生,必须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心悦,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好乐心,愿生我国;第二个,你临终要保持十念的相续的清净,我们讲往生的最低标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够以一种清净的信愿,然后临终来忆念佛陀的名号,相续的十念,这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往生以后,“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来到我的国家,你的内心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快乐。极乐世界啊!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心情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一样。我们在娑婆世界那是苦乐忧喜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在安乐当中更重要是内心安稳。这个地方“安稳”指的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圣道。我们今天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比如说你吃一餐饭,吃得很好吃、很快乐,但这个不安稳,因为它是五欲乐。但是,你在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有圣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稳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弥陀佛发愿的一个雏形标出来了。

0:00 / 0:00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2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3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4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5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6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7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8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9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宗人对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他说:净土宗...

遍一切处的毗卢遮那净土

整个无边无际的广大宇宙中,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和建立根...

有多少时间,尽量念多少佛

这个持名念佛呀,这个名号当中是庄严,这个名号是从阿...

愿不切,行不深

先说愿不切 蕅益大师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若以信...

净土经典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成功的秘诀一向专志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

念佛鬼敬

【原文】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之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启建大愿的过程,在诸多净宗经...

念佛心是攀缘吗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呆若木鸡的精神

佛陀教化世人的方法很多,所以有御马的说法。在《杂阿...

人的相貌是怎么来的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

【推荐】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

学唱华严字母

华严字母很早就接触过,因为非常好听,所以自己特别喜...

【佛教词典】佛五姓

佛陀出家前之俗姓有五,即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

【佛教词典】一切性

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一)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

玄琬和尚的故事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

在大众共同熏修,就能得到他们的加持力

参禅用功这一法,古来都是在丛林大众会下行持。所以古...

星云大师独白:有苦不能说 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

一九八五年,我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来,将寺务交给...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要想达到最高境界,不要忽视平常的小事情

大家学过《菩提道次第》,知道从修行上,根据各人发心...

出家为什么要剃发

剃发:又作祝发、薙发、削发、落剃、落饰、落发、净发...

如何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错误言行

问: 在生活环境中改不了自己的错误言行,怎么办? 大...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居士团体可以称为「六合敬僧团」吗

问: 在家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不如法? ...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

去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什么

问: 去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 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