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净界法师  2021/11/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第三面这一科是略辩唯识相: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天亲菩萨在发明唯识的宗旨,所谓万法唯识之前,先把生命的真相做一个总说,在唯识的一个观念里面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向未来,所以这个生命它是没有一个停止的时候,生命的水流基本上它的流动的方向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它是流向六凡的法界,表现出来是一个苦恼的果报。第二个它是流向四圣法界,表现出来是个安乐的果报,生命的水流主要是这两个方向。

从唯识的修学角度,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调整一下方向,把趋向于痛苦的方向,扭转成趋向于安乐的方向。修学唯识学主要的观念就是扭转生命的方向。应该怎么扭转呢?这当中有三种力量来扭转这个方向:

第一、观照力

就是说你刚开始要先了解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什么是安乐的因缘?对于整个染净的因缘有一个正确而不颠倒的认识,所谓的观照力。

第二、誓愿力

透过观照以后,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目标,发愿,你真实要离苦得乐,为了离苦得乐,你愿意去牺牲暂时的安乐。就是你心中要有一个希望来引导着你。

第三、行动力

你从一个希望的意乐,正式的去付出你的行动,真实去改造你的生命。

这三种力量生起是有次第的,就是你刚开始一定先有观照、才有誓愿、才有行动。假设我们一开始对生命的观照有所错误,你发的愿力就会有所偏差,那么最后的行为就有所偏差,最后的果报也就有所偏差。

所以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如实的观照生命的真相,是我们建立大乘正见的根本,也是整个修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

应该怎么样去观照呢?天亲菩萨告诉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当然这个是观照生命的本体,就是说这句话的偈颂,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这个关键点在这个假说,就是生命有很多的我相人相,有正报的人相、有依报的环境的法相,那么这些人相法相是怎么来的?是由假说的。

当然我们如果是由世间的假说,那么它所带动的是一个杂染的果报,如果我们随顺的是一个佛法的假说,那么就趋向于安乐的果报。当然既然它是个假说,表示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偈颂就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毕竟的一个空性,我空法空的空性。这一段等于是观察生命的本性,或者讲胜义谛。我们每一个人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每一个人把心带回家。我们今天回归到生命的起源,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空寂、清净的。

第二个、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第二个我们再观察,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这么多差别,每一个人色身的外表不同,每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有所不同,那么这以下就解释所谓的缘起,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既然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起点,说父母未生之前我们的起点、起跑点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开始活动,流转以后会有这么多差别呢?

因为我们有三种心识的活动差别,第一个异熟识、第二个思量识、第三个了别识,我们每一个人心识当中,它的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有所差异。那么这三种心识的相互作用就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出现。这个地方就广泛的说明了生命的缘起,有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

这段等于是当作本颂的总说,先说出本性的清净由业力的熏习,心识的活动,所创造的差别相。

我们上次当然讲到由假说我法,先发明了我们本性的清净,这个观念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这观念再做一个补充说明,请大家打开讲义附表第二。

附表二——问答释妨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附表第二就是说,这个地方等于在《成唯识论》里说生命的这些因缘相是假说的。假说当然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这当中真实的我是不可得。那么这样子讲,外道就提出问难,看外道怎么说,第一段问:

(一)正释妨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说我们的生命体应该要一个我才对,我是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为什么说有一个我才合理,因为我会记忆,意识。现在你看,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假设没有我的话,我们生命不断的变化,那么我小时候事情应该忘掉了。就是说应该有一个我才能够去记忆事情,包括去记忆世间的法,所以我才会说恩怨,这个人,他对我很好,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或者在佛法当中我不断的诵经,我也记一些佛法的道理。

因为有一个我所以才能够产生一个对世间法、对佛法的一个记忆的力量。以生命的一个记忆力来问难我空的真理,我们看,大乘唯识的这种大智慧的菩萨,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说是我们有记忆力,不是有一个我,你外道搞错了,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有记忆力?就是我们有情众生有一个根本识,这根本识它是一类相续,它是非常稳定的相续。不管白天或者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个心识,第八识,它是相续不间断的。

当然前六识是会间断,有时候你睡觉的时候不做梦,前六识就不活动。但是我们心识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本识,它能够从小到大,任持种子,它有一种保存你种子的功能,你发生过什么事,它可以把这个功能,把它吸收保存下来。

所以在一切法当中,它有这种相互熏习的力量,你不断的去造作什么事情,它就不断的吸收,所以才有所谓的记忆的事情。生命本身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它也是相续,它虽然变化,但是它没有停止。在整个变化当中,它有一个根本识来专门负责记忆的功能,是这个意思。

过去在九华山的学报,讲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陆有一个住在山中的一个采菇的人家,采野菇,白天他带一些工具,到山上采野菇,结果一不小心掉入到一个很大的山洞,山洞将近有两层楼这么高,当然掉进去就爬不出来了,爬不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就看到一条大蟒蛇,慢慢地就走进山洞,这个是大蟒蛇洞。

大蟒蛇看到他很惊讶,年轻人看到它也很惊讶,两个都很惊讶,但是这个大蟒蛇好像意思是我今天吃饱饭了,就没有去干扰山上这个人。但是到了黄昏过去以后,到晚上的时候,这年轻人一想,虽然大蟒蛇不吃我,但是我在山洞里面迟早要饿死的,也跑不出去。所以年轻人就用最后的希望,就试着跟蟒蛇沟通,跪在蟒蛇的面前说:大蟒蛇,你慈悲慈悲带我出去,你带我出去我以后买很多的鸡肉来回报你,来报答你。

虽然众生跟众生之间外表的果报不同,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心识,所以你要是真诚的释放善意,它也会有所感应。那么大蟒蛇经过他这样的一个祈求以后也就感动了,慢慢的活动,爬到他的身边,意思就是要带他出去,年轻人就抱着大蟒蛇的身体,大蟒蛇就把他带出山洞外,到山洞外年轻人就很高兴了,就回家了,劫后余生死里逃生了。

回到家以后当然天黑了,他太太就问他说,说你今天怎么这么晚回来?年轻人说今天遇到大蟒蛇掉到山洞里,差一点回不来,幸亏这个大蟒蛇救了我,那么他太太这个时候就起了贪心了,说这个大蟒蛇很值钱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抓起来,送到动物园去,就有一笔赏金,这年轻人说不可以,大蟒蛇对我有恩惠。他太太说,你这样子的没有智慧一辈子贫穷,当然人内心当中有欲望,也有善心,但是欲望的势力强大了,后来就被他太太说动了,就带着这些抓蛇的人到山洞,抓蛇的人就烧稻草熏山洞,就把这个大蟒蛇逼出来,当然抓蛇的人不可思议,他们能够上去一下子就把这个蛇关在铁笼里面。

当然年轻人他自己感到心虚了,做的亏心事,恩将仇报。他经过大蟒蛇的时候,他也去看大蟒蛇一下,看的时候大蟒蛇眼睛充满了恨,就从嘴巴里面吐出毒液,喷到年轻人脸上,这个人脸上就长了一个疮疤。后来因为这个疮疤就死掉了,这个是过去发生在大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大蟒蛇今天能够对年轻人产生恨,表示它有记忆力,它对于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它能够记忆。比如说,诸位,你今天坐这个桌子,明天也坐这个桌子,这个桌子说:你是某某法师、他是某某法师,桌子没办法,这个桌子没有心识,没有心识它不能产生记忆力,所以我们一个人能够产生记忆力,不是靠我来记忆,是靠我们心识当中有三种心识,异熟识、思量识、了境识,就是靠异熟识,根本识。我们的心识在八识当中有一个根本识,它是负责在记忆,因为记忆力的相续的执持,所以我们能够回忆今生的事情,乃至于回忆前生的事情,所以这个不必靠我了,靠根本识的熏习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问答。

好,看第二个问答,

问: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復厌苦求趣涅槃?

那么这样子以因果的道理来问难我空的真理说,说世界上的因果一定要有我才能建立,说我们的生命一定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由我来造业,也是由我来承受果报,我前生也是由我来造业,所以今生也是由我来承担。

外道也讲出一个譬如说,譬如说我今天住一个房子,那么这个房子住久了破旧了,这个房子我不要了,我再住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变化,但这个里面的人是不能变化的。也就是说我今生是个人,我来生变成是蚂蚁,那么蚂蚁跟人的果报体外表变化了,但是里面那个我是不能变化的,假设没有我,那么因果就不能建立,因为谁去造业?谁来受果报呢?流转三界中,没有我那谁在流转呢?

阿罗汉到涅槃去了,阿罗汉没有我那谁在涅槃呢?谁负责流转生死、谁负责安住涅槃,以这种佛法的四圣谛染净的因果来问难我空的真理。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四圣谛不能建立,因为没有我就没办法建立因果。

看大乘唯识的论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答: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槃。

假设我们今天认为生命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我,由自我去造作业力,由自我去招感生死。这个当中有一个问题,因为我是不生不灭的,你知道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一样,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样。这样子讲,我就常如虚空,不能变化了,不能变化就刚好是破坏了因果道理,因果的法则就是要变化。

比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当然是一个男人的思想,男人的思想要不出家的话就成家立业、有事业心。那么假设我们来生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也没有到三恶道去,我们来生变成一个人是一个女人,你变成是一个女人的思想,女人的思想就是相夫教子,把家庭照顾好。

你现在的思想跟来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你今生的生命的个体跟来生的个体已经找不到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外表的形状,五蕴的色阴;或者是受阴——你的感受;想阴——你的思想;你的行,你的造作;你整个的了别,你整个五蕴的果报,完全找不到这两个生命体,前生跟今生找不到一个共同点,这当中生命的变化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没有一个不变化的,那么我根本不存在了。因为你今生是个男人的思想,用男人的思想来生活,你来生是一个女人的思想,所以假设有我刚好是不能建立因果。

有我就是说你不管造什么业,你永远都是这样,因为它恒常住不变异。但是十二因缘不是这么说,十二因缘是说无明缘行,行缘识。我们刚开始一念的迷惑,创造了业力,这个业力就去创造一个心识,所以你善业强的人心识…他的心识也不同,当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思想跟你现在思想也不同,你变成一只蚂蚁的时候,你现在的思想也就不同,所以一定是要无我才能够建立这些因果的变化。

如果我是虚空,那么这个我,当然苦也不能恼害它,它也不能厌苦而求去涅槃,所以故:彼所言常为自害。你说有[我]刚好是破坏世间上因果的建立,因为你不管造什么业,你的思想永远不能改变,那么你这样子刚好是毁破了世间的因果,所以第一,一开始先破执。

第二个显正。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槃。佛法讲空,但是也讲相续,我们的心识是不断的相续,心识就像一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假设它遇到烦恼业力的因缘,它就轮回出去了。假设这个心识听闻正法发出离心,它就趋向涅槃,流转三界中,既然没有我那谁在流转呢?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在流转,刹那刹那的心识在那个地方变化。

心识假设遇到染污的因缘,这个心识就起颠倒就造业,造业就得果报。心识在果报的作用当中遇到苦恼了,踢到铁板,开始反省,开始学习佛法,这明了的心识就接触三宝,接受三宝的薰习,启发它内心的光明,这个心识就开始从障碍里面解脱出来,就趋向于安乐。所以整个生命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所谓的万法唯识,不是有这个[我]去流转,也不是由[我]趋向涅槃,是由我们的心去流转,也是由我们这一个明了的心识趋向安乐,生命的真相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二)结成唯识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薰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生命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那么没有我生命是怎么相续的呢?是由我们的八识,八识后面会说明,有异熟、思量、了境这三种心识的相互作用。这当中刹那刹那的造业,也刹那刹那受果报,使令整个生命的因果相续。在整个相续当中,因为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好像有一个不变异的我出现,愚痴的众生就认为这个不变异是我。就好像说我们看日光灯,我们看这个日光灯是没有变化,其实这个日光灯它是不断的顿生顿灭、顿灭顿生的,它有一定的频率的变化。

那么我们生命也是这样,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其实你讲快乐的时候,你是形容上一个生命,这句话懂吗?就是说你形容的是前一刹那的五蕴身心。说我现在心情很快乐,但是你讲完这句话的时候,你现在的生命体,当然快乐会可能会变多变少。你现在的身心世界跟前一刹那的身心不同,你是形容上一个刹那的身心世界,所以这个水流它没办法停止的,不可能停止,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

无我才是生命的真相。[有我]是一种颠倒的思想,就是我们的错觉。因为它的相续太密集了,所以我们错认,似我相现,愚痴的众生就认为有一个自我,那么有一个自我,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后面会说。有一个自我意识,我们就很难突破,非常难突破。使令整个十二因缘无明的力量加强,十二因缘的流转的力量就变得更加坚固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好,有关这个观念,前面都是《成唯识论》的论文,蕅益大师在解释这段论文,有很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把它读一读:

《大佛顶经》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相,误为真实。”正谓此也!此且约俱生我执言之。若夫大小不定之戏论,即离俱非之谬谈,则是分别所起,名为见惑,此惑不除,终成凡外。

先到这一段了,先说明这个执我的过失。说:不要说凡夫了,就算是这些修行人,得到九次第定,从四禅、四空到灭尽定,灭尽定当然是三果的圣人。那么这些能够成就九次第定的圣贤,为什么不能成就阿罗汉呢?主要的关键点不是因为他禅定不够了,就在他在禅定当中,对于这种微细的生死妄想的这些水流,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本性,就是那个心识流动太快,这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分别,这当然是一个俱生我执,非常微细的。俱生我执是由第七意识引生的,它是执着第八识为我,这是比较微细的。

如果说是大小不定的这些戏论,我大蕴小、蕴在我中,或者是说这个蕴大我小,我在蕴中这种谬论,那么这个是分别所生的,我执有俱生的我执跟分别我执,分别我执是分别五蕴为我,俱生我执是指阿赖耶识为我。后面会详细地说明,总之这是一种见惑,这种知见的颠倒,这个是一个凡圣的差别。

看第二段的总结:

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方于佛法有造修分,其或不然,纵令持戒坐禅广学博闻,我见未伏,祇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这个地方可以说,虽然外道修行种种的苦行,外道也发心要出家来求出生死,乃至用种种的苦行来锻炼自己,乃至用种种的禅定来提升自己心识的力量。但是为什么不能出离?就是没有我空的真理智慧的引导,是这个意思。

修学圣道有出离心、菩提心跟空正见,圣道三要。圣道三要当中这三个最为关键的是空正见,也就是说出离心跟菩提心一定以空正见做基础,否则就混乱外道。

世间人跟修行的一个最大的差别,世间人的生命很难突破,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坚固的我执,说你怎么这样子做,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的,不能改变的。有些人在生命当中很容易突破,有些人在生命当中很难突破。他的关键点就是——有修我空观跟没有修我空观的差别。这个人你看他,三十年前看到他是这个德行,三十年后看到他还是这副德行,他顶多能积集善业,但是无明,那个自我意识没办法动摇,所以我们一个人要从障碍里面解脱,关键就是空正见。

你观察无我,我空这句话什么意思?空正见,天台智者大师解释的好,什么叫空呢?空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所以你现在烦恼很重,这件事不决定可以改变。什么叫空呢?你的生命呢有无量的可能性,叫做空。你说做转轮圣王做国王、大国王不错,你只要把做大国王的因缘记住…你的心识就会变现大国王的果报,你只要好好的布施持戒,你说我不想要大国王,我想要庄严,可以。你也可以规划你的生命,我只要把庄严的因缘记住,业力记住,庄严从忍辱中来,我从现在开始任何人打我、骂我,诽谤我,我都不起嗔心,你来生就庄严。

也就是说生命可以透过你的规划而出现,任何的可能性都可以出现,你说你来生到三恶道去也可以出现,你来生要出现天的果报也可以出现,所以你来生要到极乐世界也有可能出现。为什么呢?因为我空,所以心识因为你造什么业它就会变化,如果有一个我那么你永远都是这样子,不能改变。

这个地方我们在探讨因果之前,你要先认识空性,因为一切法空,所以才能够建立因果,生命才有任何的可能性。这个地方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第一个——空正见,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当然我空法空但因果丝毫不爽。那么以下我们就正式谈缘起,我空,那么因果是怎么差别呢?

我们先看讲义第三面,说是从本体来观察是我空、法空,那么这些因果是怎么建立呢?[彼依识所变],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心识变现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变现果报,由心去造业,心识变现果报,当然这样子讲生命的关键点在心,因为造业是它,受用果报也是它。我们想详细了解心识,要从三个角度,第一个从异熟、第二个从思量、第三个从了境,这就是整个刚开始把《三十颂》的内涵先把它标出来,先谈空性,再谈缘起。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五面,前面等于是做一个总复习。

丙二、广辩唯识相(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

初中分四:一、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能变相。四、结示。今初。

戊一、释初能变相

应该看丙二、广辨唯识相,前面是一个略辩,是一个总说。这以下详细的说明了从我空法空的道理当中,而建立染净因果。这当中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初中分四,在广明三能变相当中,有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第三做个总结。

当然能变现是心识了,所变现是万法了。我们学习唯识以后提到能变,诸位要知道是一个心,心是能变现,万法是所变现。在心当中我们先谈论最为细的心识,就是初能变。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先讲到初能变的相貌是什么?我们看偈颂: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既然生命是无我的,是由心识的刹那刹那的作用所变现,所以了解心识就变成是一个关键,你要了解心识,才能够控制心识,才能够去改造生命。了解心识在本论当中先提到第八识,初能变。这个初能变相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分成两大段,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讲到凡夫的杂染的心识的相貌,在有漏位是这个相貌。最后一段话阿罗汉位捨,这个是圣人的无漏的心识,你等到成就圣位的时候,你这个第八识是什么相貌?阿罗汉位捨。这有两段。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蕅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偈颂分成十二科(十二门)。十二门我们先讲三相,前面的三个,一名阿赖耶、二名异熟识、三名一切种识,先讲这三个。

阿赖耶识是自相门,它等于是一个总说,异熟识是果相门,约着果相来说。它变现果报来说叫异熟识。那么这个一切种识是约因相,它因地能够去保存种子,这方面安立做一切种识。所以当我们以后讲到第八识,我们就知道第八识有三种功能、三种名称,第一个阿赖耶、第二个异熟识、第三个一切种识。这个是本论当中讲出它有三个名称,三个名称当然是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了。

比如说海公长老,海公长老是一个自体,但是他有三种功能,比如说他也是院长,就着他是佛学院的领导者,安立做院长,我们也可以说海公是个方丈,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方丈,他是常住的住持。我们有一个说海公是老法师,他会演说佛法,安立做法师。同样是一个海公,因为他扮演三种不同的功能,就三种不同的名称,他是方丈、是院长、是法师。

第八识亦复如是,它在我们生命当中扮演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它有它的自相,果相、因相,所以就是阿赖耶、异熟、和一切种识名称的安立。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补充讲表,先解释一下,因为蕅益大师的注解太略,可能大家不容易了解。我们根据《成唯识论》先做一个补充了,看附表三。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三相就是三种功能,第一个自相的功能,叫阿赖耶,第二个是叫做因相,一切种识。第三个果相异熟识,有三相的差别功能。先看自相:

一、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之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之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当然第八识有三种功能,但是最能够代表第八识的,基本上还是以阿赖耶为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阿赖耶。阿赖耶它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做藏,什么叫做藏?《成唯识论》解释说,摄持不失,叫做藏,摄持不失。

这句话我们先讲一个譬喻,再来合法。比如说作为一个仓库,仓库它本身不能去创造珍宝,不可以。但是仓库它扮演两个角色,第一个,它能够收集珍宝,使令珍宝不要丢失,所以它能够进货,能够吸收珍宝,你再多的珍宝它也可以保存住。第一个,在因地上,它保存你的珍宝。

第二个,当你需要的时候,它能够把珍宝再送出去,这样才能有进有出谓之仓库,只有进不能出也不能叫仓库,只有出不能进也不叫仓库。所以身为一个仓库,它就扮演两个角色,第一个它能够你要进来就进来,你要把它拿出去就拿出去。

当我们了解仓库的功能,我们就容易了解阿赖耶识在我们生命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了。它就像仓库。第八识本身不造业的,它一辈子永远不造业。前六识造业它不参加,不参加它就默默的把你所造的业把它吸收起来,保存下来。

你今天去拜八十八佛,拜完以后,第六意识又去忙其他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第八识把你拜八十八佛整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你自己造的一个罪业,当然造罪业也是无常,也刹那刹那生灭,你造完以后你也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这个业也被第八识是保存下来。所以第八识在因地,叫一切种识,保存你业力的功能。

第二个,它等到业力成熟,能够把业力再释放出来,它有释放业力的功能。如果你今天是一个罪业,它就释放出刀山油锅的果报;如果是善业,它就释放出人天安乐的果报。所以第八识在我们生命当中它所谓的藏,第一个摄持业力,第二个释放果报,它就是做这件事情。

好,了解这个观念以后,我们就能够了解所谓的藏,那么开出来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其实就是一个因跟果。前面的能藏所藏是约因相来说的,我爱执藏是约果相,我们简单的解释。

所藏者,此识能受前七识之熏习,为前七识之所熏及所依之处,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即前七识现行,以能熏义称能藏,此识之现行,以受熏义称所藏,此时现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所藏,此约“受熏”义立名。

这个所藏主要就是它接受熏习,熏习在唯识学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先讲出一个譬喻,什么叫熏习?当然熏习是一定是两个东西,一个东西不能熏习的。比如说手帕,把手帕跟香放在一起,这个香它会释放一种香气的功能。这个香是能熏习,这个手帕它接受一种熏习,接受香的熏习的功能,放久了这个手帕有香气,相同的道理,你把这个手帕拿到厕所,放久了手帕有一种臭秽的味道。

就是两个东西在一起,有一个强势的东西,它会释放能量;另外一个弱势的,它会接受你释放的能量,人跟人之间的道理也是这样,你们两个是好朋友,你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都会有一种特质,你喜欢布施,它喜欢持戒,你释放熏习,你对他释放熏习,他也对你释放熏习,时间久了以后你们两个达成平衡,你当中有它的熏习,他当中也有你的功能,就是相互熏习,释放一种力量出来。

第八识本身只能够接受熏习,它不能释放熏习,它受熏。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当然之所以能够接受熏习,主要就是因为它是无记,它非善非恶,因为它如果是善性跟恶性,都不能接受熏习,它如果是绝对是善,它就不能接受恶法的熏习;它绝对恶,也不能接受善法的熏习。所以身为一个手帕为什么能够接受熏习,因为手帕没有味道,说这个手帕有强烈的味道,什么东西都不能改,不能熏习它。第八识第一个它能够受熏,它能够把前七转识的功能接收起来,这第一个叫做所藏。

第二个能藏:

能藏者,此识能含藏前七识诸法之种子于自体中,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即种子为所藏,此识为能藏,此时种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能藏,此约“持种”义立名。

身为第八识它能够扮演一个因相,除了受熏以外持种,这个能藏叫持种,它不但接受熏习,它要把所得到这种善恶的功能要能够保存下去,叫持种,使令它不失不亡。那么前面的熏习主要是约着第八识是无记性的,所以它有包容性,善也可以进来,恶也可以进来。那么第二个持种,为什么能持种呢?因为它的明了性是相续的,不间断。

你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五种情况不起现形,第六意识的活动停止,你睡觉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停止了。那么你把这个讯息交给第六意识保管,它一停止的时候,整个功能就消失掉了。第八识为什么把我们无量劫来,所有的功能全部记得一清二楚,就是它从来没有休息过,从我们开始一念妄动以后开始有生命力的到现在,它从来没有休息过,它就是相续,它能够保存我们无量劫来所成就的善恶功能。所以因为它能够受熏、接受功能,第二个保存功能,它有这个因相,所以能藏所藏是约着它的因相。再看第二段,执藏者,谓第七识无始以来,恒执此识为自内我故。即第七现行为能执藏,此识现行为所执藏。有此三义,故名此识为阿赖耶识。然义虽具三,而正取第三执藏义,名此识曰“藏”,即“阿赖耶”,以“我爱执藏”过失重故。

前面的能藏所藏约着受熏、持种,是讲到第八识的因相,这个地方是讲果相。第八识它在果报的时候,它会把业力释放出来。

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因为它的行相太微细了,就很容易被第七意识当作自我,果报是你释放出来的,那么你是主宰者,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执是因为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的行相太微细了,被第七意识解以为第八识是自我,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是这样子,我爱执藏。所以第七意识把它当作我,就爱着这个我。这样子就产生一个生命的流转,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了。假设第八识它不释放业力,人家就不会知道它的存在,也不会把它执着为我。

它在果相在释放业力,当然它有时候释放是善业,你变成一个安乐庄严的果报,如果它释放是一个罪业,出现卑贱丑陋的果报,但在释放的时候就被第七意识执着为我,是这样子。

这等于是一个总说了,自相的总说,你能够把自相了解,看因相果相你就清楚了,我们把它念一念就可以了,二、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有漏无漏色心等诸法之种子,又能跟有漏无漏色心诸法种子令生现行,以能生起现行法之种子对望诸法为因,此约“持种”之功能,为此识之因相。

它能够受熏持种,所以在生命当中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第二个看果报:

三、果相——此识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恶业的异熟果故,为有情众生异熟总报的果体,此约“异熟”之功能,为此识之果相。糅合《观心法要》

它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它能够成熟业力,把它转成果报,把它释放成果报,所以它有一种果相的功能。我们这样讲,阿赖耶识第一个在因地当中它保存业力,第二在果报当中释放业力。

我们了解我们的心识,第一个先拢总的了解阿赖耶识它在生命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有三个角色,一个阿赖耶、第二个一切种识、第三个异熟识。

0:00 / 0:00
唯识三十颂直解1
唯识三十颂直解2
唯识三十颂直解3
唯识三十颂直解4
唯识三十颂直解5
唯识三十颂直解6
唯识三十颂直解7
唯识三十颂直解8
唯识三十颂直解9
唯识三十颂直解10
唯识三十颂直解11
唯识三十颂直解12
唯识三十颂直解13
唯识三十颂直解14
唯识三十颂直解15
唯识三十颂直解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对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断恶修善的时候,我们有...

处处不满意又很苦恼,如何改变刻薄的分别心

《唯识学》特别强调分别变的重要,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

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你观察你的心就可以了

前面我们讲到庚六识大圆通,识大圆通它的重点就是,不...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第八识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对名号不了解,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吗

如果我们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临命终时,这句佛号你能...

西方极乐净土是真的存在吗

问: 西方极乐净土是真的存在吗?只有修得正果才能看...

心中有一个【高度】束缚着自己

有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中放进一只跳蚤,同时在...

富楼那尊者的四种辩才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佛教词典】权现造

又作石间造。为日本神社建筑样式之一。此类建筑多取自...

【佛教词典】一字金轮法

又作一字金轮佛顶法。密教诸尊中,以 (bhrūj,勃噜唵...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经常讲,佛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什...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一 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好处》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

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为苦无有欢乐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城里有一位长...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

陪他做一只蘑菇

有一个精神病人,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

不动周遍同,就是不动道场,在一个菩提树下或者在道场...

丰子恺:素食以后

我素食至今已七年了,一向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

仿荤素食不是肉,为什么也要少吃

作为肉类的替代品,仿荤实物似乎是素食餐厅的必备。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