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净界法师  2021/11/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第二能变的相状,唯识学它的根本教义,简单的讲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万法唯识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它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就涅槃之前,我们的生命是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活动,这个不断流动的生命,基本上有两个差别的相貌:第一个就是水流它会流到人天,受用安乐的果报;第二个情况就是这个水流往下堕落,到三恶道的法界受用痛苦的果报。

水流这样不断的变化流动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往人天的流动;一个是往三恶道的流动。流动的方向,它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方向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来主导生命的水流。

如何的来了解我们的心识,乃至于来改造我们的心识,在唯识学来说这是两大重点:

了解心识(甚深见)——理论的认知。

改造心识(以六波罗蜜的修学来改造心识)——广大行。

所以以万法唯识的根本教义,开展出唯识的甚深见跟广大行两大修行宗旨。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他是先成就甚深见,我们能够去透彻了解这一念心识的真实相。我们这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天亲菩萨把它分成三大类,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三大功能,这一科我们是讲到第二能变,再把偈颂念一遍: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我们上堂课是把第七识的所谓的第二能变有漏的相貌讲出来,我们在研究《三十颂》讲到第二能变的重点就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第七意识这个第二能变,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会有第二能变的思量呢?依彼转缘彼,我们能够产生思量的功能,就是由于前生的一个种子存在第八识,第八识把它变现出来,所以依彼转就是依止第八识而转生的,转生以后生起什么作用呢?思量为性相,那么它开始去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它发觉第八识的微细的生灭相,它就是一个不生不灭、有主宰性的自我,就产生一种所谓的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点,就是说三能变里面的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思量,它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那么它不造业,它对我们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力呢?

《成唯识论》: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说第七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它扰乱了第八识,身为第八识初能变,它的功能是异熟,它只是如实的把我们的业力转换成果报,假设你过去是善业,就变成一个庄严的人天果报;假设过去是一个罪业的因缘,就变现一个地狱恶鬼畜生这种卑贱痛苦的果报,第八识把业力成熟叫异熟。那么第七识它跟第八识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把果报体——它产生一个思量就是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住在果报里面,说是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有两个重点:

第一、唯识所现——第八识把业力变现一个果报。

第二、唯识所住——第七意识在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意识就住在果报里面,去受用果报。

这第七意识的思量,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就是这样子。它把每一期的果报都捏造一个自我,如果你是一只蚂蚁,它也捏造一个自我,住在蚂蚁的生命里面,你是一个转轮圣王,它也捏造一个大的自我住在转轮圣王里面。思量能变它对第八识的影响——内扰第八而成阿赖耶。

其次它对外——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也产生了影响。前六识的明了性它在造业本来也是很自然,有一个第六意识去造业,可能造善也造恶,思量能变它去干扰前六识的时候,它也捏造一个自我,让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我,哎,这件事情是谁做的,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去造业,使令我们虽然无量劫来,修了很多的善业,因为自我意识的系敷,使令善业变得不庄严,不能够像清净法界这么样的平等广大。它是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当然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在捏造自我以后,就把这个自我意识抬高,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爱着自我、保护自我,跟众生就产生一种对立的心态。也就是说由自我意识去受用一期的果报,也由自我意识去带动我们身口意的造业。

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的第二能变的思量,对我们生命的两大影响。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它虽然不造业,但是它捏造了自我,使令我们有漏的生命就变成比较麻烦了,应该怎么办呢?这以下讲到转依,转变的情况。转变的情况我们看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科: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前面都是讲到第二能变的有漏位,它的一个活动的相貌。下面讲到有漏的思量是什么时候消灭呢?这当中讲到有三种的功德力现前的时候,这个自我意识就会消灭:

第一个、阿罗汉。第二个、灭尽定。第三个、出世道。

这个道就是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这三种的功德力现前就能够去破坏恒审思量的自我意识了。

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文消释一下:第一个我们解释阿罗汉,就是我执相应的末那识,在二乘的无学位方得永断,二乘无学当然是包括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在大乘的果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行摧,那么八地菩萨的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就把这个自我意识破坏了。这个当然讲的阿罗汉,这样子的一个消灭是永远的消灭了,就是恒审思量自我意识永远消灭。阿罗汉的圣者它不管是变现果报或者造业,它的心完全跟清净的法界平等法界相应,它没有在这种众生的我相、人相的对立,没有这种观念。

第二个、讲到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者,三果以上的圣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入了灭尽定,它能够暂时的去伏灭恒审思量,三果以上的他有本事入灭尽定,它以灭尽定的力量,使令恒审思量暂时不活动。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第三个声闻以上的初果,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当然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那么还有它所带动的这些后得智,这两种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没有有漏的第七意识活动。这个地方当然阿罗汉灭尽定这都不是我们能够成就的,蕅益大师他强调——出世道,这个是我们凡夫可以去修学的。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二十面。

唯识学重视强调对治第二能变,也就是说唯识学认为第八识是没有错了,第八识它是把业力也变成果报。问题点当然就是第七意识,我们看: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附表十——伏断门

这个伏就是调伏,这个断就是真实的断除。伏断门当中,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的注解,他对这段的“出世道无有”这句话,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行法,(一)行法

讲到修行的方法,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对治道,这个道,佛法就是讲到修行的法门叫道,因为我们可以经过道路,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么佛教的法门能够引导我们这念心的从一个苦恼的此岸,引导我们趋向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道。当然这个地方的道在六波罗蜜的法门当中,特别指的是——般若法门,这个地方的道。当然一般我们讲道应该是包括六度,但是这个地方特别指般若。

从般若的断烦恼来说,不是说像世间的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就是说,当然我们修行,刚开始我们初发心的菩萨都是仰仗信心,我们希望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力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但是我们想要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烦恼障使令我们知道要布施要持戒要修忍辱,乃至于修禅定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有障碍,没法子动了,烦恼障碍住了,所以破除障碍在修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这个地方是说,破除烦恼的障碍,你不能够说像世间上打仗那么硬干,楚汉相争,两个军队站在东西两方,军鼓一击两个人就开始死拼了,不是这个意思。烦恼你障碍我就给你拼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对付烦恼,你要用般若的智慧,深观烦恼的本性——是毕竟空寂!

这是一个重点。我们刚开始面对烦恼的时候是强压,佛陀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我们心中有烦恼会驱动我们想要去做,但是我们又怕犯戒,不敢做,刚开始就是不敢做,为什么不敢做呢?因为我们对三宝有信心了,我们知道这个做下去会带给我们痛苦的果报,因为害怕痛苦出现不敢做,这种情况叫作——如石压草。也就是说你今生因为对三宝有信心,不敢做,那么你来生当没有受戒的时候,你就继续做下去了。

就是说你没有般若的观照就容易退转,你那个不做,是暂时不做, 这个石头把草压住了,草暂时不能生长,但是那个根,草的根,原封不动,当你把这个石头一搬开的时候,春风吹又生。就跟一般人完全一样,就是做这件事情跟一般人做的完全一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修般若法门、没办法对治。

我刚出家的时候,那个时候在佛学院做沙弥,大概1987年做沙弥。这个沙弥十戒,过午不食对我有点困难,晚上就肚子饿,因为那个时候,工作也多拜佛也多,就去泡个非食浆吃吃,泡非食浆吃,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想这不是个办法了,出家僧也不能老泡非食浆啊,虽然佛陀开缘,就对治。当然你不想随顺烦恼,那么就只好去面对它了。面对它的时候,后来我发觉这个烦恼它本身是无常变化,这个地方我得到一个很大的发现。有时候我没有吃的时候,强迫自己不吃的时候,前一天晚上很饿,第二天早上起来是不饿,后来我发觉饿的感受原来是不真实的,这件事情对我的震撼很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总是觉得跟着感觉走,我有什么感受我就要去做了。一般人都是有什么感受,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有这个思想就推动身口意去做了。我们刚开始对于我们的感受,总是觉得它是非常的真实跟坚固。所以我们这个感受一生起的时候你没办法。那么你能够用无常无我的观察,原来这个感受是不真实的,它是一个虚妄相,你今天前一小时饿,但是可能经过四、五个小时,饿的感受消失了。那么既然它是一个虚妄相,我们为什么要喜欢饱的感受,而厌恶饿的感受?其实这两个都是虚妄相,这两个都是一种感受而已。你不吃也不会死掉吗?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很正常。所以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持戒都是强压。心中信心的支持不能做要他做。当然这样的信心会带动我们突破一个过渡时期,但是如果你一辈子这样的出家生涯都只有信心,那你这个出家生涯就很难过了。而且你来生的时候:

《印光大师文钞》:如果一个人不深修般若,也不求生净土,只是靠着一念的信心来布施、持戒,很容易产生三世怨。

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靠着信心把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压住,压住烦恼,当然你持戒这是一个善业。那么来生的福报很大了,你可能是一个大国王,你做大国王的时候,你前生的烦恼压抑太厉害,你第二生的时候比谁都放逸,放逸的比谁都厉害。到第二生的时候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

第一生修行。第二生享受福报,第三声堕落三涂,叫三世怨。

为什么呢?就是你的烦恼没有去疏导,没有去观——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是如梦如幻的一个刹那刹那的生灭相,所以我们刚开始持戒——正确!先把自己一些过失的这些因缘都把它封闭起来,但是你进一步在信心的基础之下,要增加一份观照力,就是——智慧,看看你心中烦恼的活动相,其实它是一个生灭的假相而已。当然这样子你观这个烦恼是虚妄相,不是说烦恼就不活动,但是你要对治它就容易了。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对治烦恼不是说像世间的打仗硬干的,是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

怎么观照呢?我们看第二段,蕅益大师根据大乘的经论,开展出两个观照的方法,这两个观照方法事实上是根据智者大师的空观,智者大师把空观分成——体空观跟析空观,体空观是根据《般若经》观察它的自性空。好,我们看:

第一段、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

又不共生;不无因生。

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就是说我们这念心受到环境一刺激的时候就产生烦恼,或者是比如说我们讲感受,饥饿的感受,我们说这个感受是怎么有的呢?说是自生,说是他自己生起的。这个地方我们先假设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感受都是有自性:有自性有两种情况——第一、有因缘生。第二、无因缘生。

第一、有因缘生

有三种情况:一个是自生,第一个他生,第三个共生。

一、自生:就是说他是自生,他不必假借外在的因缘就自己能够生起,那么这样子就会产生一个无穷的过失。说我饥饿的感受不必假借外缘其他的因缘就能够生起,那么我应该一切时都感到饥饿,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事实上不是,所以自生不能成立,因为你自生应该无穷的生起。

二、他生:外在的因缘所生,外在因缘当然很多,说是上帝、大梵天给你的,或者是某一件事情给你的,外境所生这个地方的错误点在——因为自他体性是不同的,他体能够生起自体,既然他把你生出来,为什么他跟你的体性不同呢?这就不能成立了,他生不能成立的。

在我们自己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内心起烦恼,我们就会直觉说我起烦恼是因为他引起的,因为他刺激我,他一天到晚刺激我,所以我起烦恼了。这当然就叫他生了。我的烦恼是因他引起的,但是这样讲也是不对。因为:如果你今天去拜八十八佛刚拜完,或者刚打完佛七,心中有法宝的摄受正念现前,他来刺激你,你心中不动,你的心不会心随妄转,不会!你内心当中能够在自己的法宝中安住不动,所以说如果是真正他生,但是有时候他刺激你也不起烦恼,所以这个他生不能成立。

三、共生: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自他和合也不能生。

所以说假设烦恼感受是有自性,有因缘生不能成立。

第二、无因缘生

说是无因缘生,所以他是莫名其妙自然生起的,他没有章法的。当然我们一般学佛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说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当然不可能。所以说:

有因缘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所以说烦恼有自性不能成立。

有自性不能成立,只好说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他的生相只是一个虚妄相,所以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是我们这个五蕴的果报体,感受、思想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般若法门的道安大师,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道安大师他安立一个宗派叫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宗呢?就是说:

本无宗——一切诸法本性空寂。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从凡夫位到成佛,很多的障碍要破除。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先知道一个观念——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其实你要对治的,所有的烦恼障也好,业障也好,老病死的报障也好,它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菩萨戒的戒体它是依止般若智慧而安立的,不是靠信心,你要得上品戒体,菩萨的上品戒体是怎么成立的?就是你能够说是: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就是说你能够经常观察你这个明了的心性,虽然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要去处理,但是这些烦恼障、业障、报障,把它拨开了以后,你那个清静明了的心性,跟诸佛明了的心性没有差别的。依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一个胜解力,发出你的四弘誓愿,所以说你才敢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你的心本性是空寂清净,所以断除无量的恶法,修行一切的善法是有可能做到的。所以菩萨的三聚净戒,真实的从内心产生戒体——是依止你,深观烦恼本无自性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出家以后,你一直认为烦恼是真实的,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压它一下,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你就是逃避,不要去面对它不要去想它。那么这样子,我看你不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句话你不敢讲,你讲不出来,因为这个烦恼是熟境界,戒定慧是生疏的境界,你怎么敢说你能够去,烦恼无尽誓愿断呢?你讲不出这句话,你能够很真实的相信,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你现在很多烦恼,要去破坏,你很多的善法还没有成就,但是因为你能够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觉得断恶修善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时间的问题而已。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

好,这个地方的般若法门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你要去思惟,它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最后结论是故知无生。无生是怎么有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一个刹那刹那的假相而已。你只要能够知道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过关。当然这是利根人,他能够直接从理论上的去观照,这个叫——体空观。

第二个假设我们这样观实在是有困难,那么我们看

第二段、析空观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

亦不在外,不在中间;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析空观它是从一个有相因缘的观察,前面是从理论上。就是说烦恼活动的时候,比如说你贪欲、嗔恚,你可以从分析的方式观察。

一、从空间上观察:烦恼,它是有自性,有自性它应该有一个处所,这个东西是存在的,那么它存在一定有一个依止的处所:

(一)、在内:在身体之内,我们看身体之内是心肝脾肺肾,找不到烦恼的处所。

(二)、在外:身体之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它在身体之外,那么它跟我没有关系。

(三)、在中间:当然没有所谓的中间,不在内外中间,在空间上你找不到它的存在。

二、从时间上观察: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蕅益大师说,我们观察烦恼也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来观察。说是:

“未生无潜处”——说这个烦恼是假设有自性的,那么它还没有生起之前,它潜伏在哪里?就是我本来没有烦恼,后来才有烦恼,这个烦恼还没有在我的身心出现的时候,它是躲在哪里?结果你找不到它躲的处所——“未生无潜处”,没有潜伏的处所。

“正生无住处”——它在我身心世界活动的时候,它也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它也没有一个依止处。

“生已无去处”——当烦恼消失的时候,那么它又去哪里了呢?你找不到。最后结论——觅之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

就是说我们看到烦恼,不要马上就想要去压抑它或者随顺它。你可以稍微静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那么你只要有一次的经验,只要有一次的经验,不管哪一个烦恼,你能够知道它是觅之了不可得,对你未来的修行当中会产生很大的信心。所以我们做个结论:

第三段、总结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

自性既无,他性何有;

自他既无,岂有共性;

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所以说简单的讲就是第一句话,总结就是这句——生即无生。就是说它虽然有一个它的活动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它是可以假借因缘而生,也能够假借我们戒定慧的因缘而消失,因为它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的坚固。好,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观心法要》——

我们只要根据诸佛菩萨的这样的一个开导,这些道路法门这样去走,你有一定的功课,你这样子慢慢的解种薰发,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你不断的去思惟,你就会产生光明了。那么这些烦恼的恒审思量,这个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捏造的自我意识,就被你动摇了,慢慢就消失掉了,就是这个意思。

在禅宗有一个禅师很有名,叫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他住在福建雪峰山去摄受众生。这个时候有一个北方的禅师去参访他,他从北方走到南方要走好几个月,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以后就跟雪峰禅师顶礼,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禅师说:“我从很远的北方走过来,走了三个多月”,雪峰禅师说“你辛苦了”,那么这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我仰慕你的道德,这个辛苦值得。

雪峰禅师说你来这个地方有何所求呢?这个禅师说:“请和尚开示修行的法要”,就是说我出家很久了,不知道怎么办,怎么修行才好?请你开示我一条光明的道路。雪峰禅师讲了两个字就走了。他说:修行之道就是——出去。

出去!

这句话怎么说?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初能变,第八识的思量能变,把我们的果报变现出来,或者是一个庄严的色身,那么他有他的感受思想,就是初能变,异熟能变,把我们过去某一期的业力变成一个果报,思量能变就有一个问题——唯识所现——唯识所住。第七意识就使令我们的心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就住在这个果报,雪峰禅师就叫我们出去——修无住,无住法门对我们净土宗就很重要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起颠倒,他为什么起颠倒?

照正常情况你这个果报体,你的这一期的色身,你的感受思想,你这一期人的感受思想都要消失的,你应该很正常的去面对另外一个生命,就像你这个衣服破旧了,你要脱掉换一个新的衣服,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从初能变是很正常,但是因为恒审思量,因为我们平常不修无住法门的人,身心世界咬得很紧,你一直很注意你的感受,很注意你现前的思想,很注意你外表的色身,心住在五蕴的果报,住的很坚固,突然间要把你的心跟五蕴果报拉开的时候,不得了——生龟脱壳。

所以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管有钱也好,没钱也好,他离开他这一期的果报那非常严重,没办法接受。说这个人他发现得癌症了,生命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就没办法吃饭,没办法睡觉了。所以很多癌症的患者都不是真正被病毒杀死,是吓死的,自己吓死的。就是我们习惯:第七识是随所生所系,第七意识它的执取就是第八识变现什么果报,它就住在果报。

我们今天要生死无惧,就是说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修无住,把咬住你这一期果报的身心世界的那个力量,把它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所以修行人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他死亡他的身心世界放下很自在,他平常就在松脱,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自己的这一期的五蕴身心的世界,不要咬得那么紧。

我们的生命就是去积功累德,对于这一期的感受思想不要太在意,这个只是在释放我们的业力,这个业力出现了,我们会跟什么人在一起,会有什么环境?那么另外一个业力出现了,我们可能有安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这些都不要太在意,过去就好了。你要注意到你的目标是——成就圣道、往生净土!把这个心识放在修学圣道,不要把心识放在你这一期五蕴的果报。因为有一天死掉的时候,你就受不了。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鼓励我们“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告诉我们如何来松脱第七意识恒生思量的方法。好,我们看第二:

(二)位次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它的修学位次有三个:

第一个、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恒审思量的消灭,刚开始是先破坏我见,补特伽罗就是凡夫的果报,就叫补特伽罗,我们有一个果报体一个五蕴,那么这个五蕴里面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什么时候消灭呢?就是在八地的菩萨,把五蕴的一个自我意识消灭。

第二个、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法的执着是比较微细的,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所以他对五蕴报体完全是无住,但是严格来说他心还是有所住,他不住五蕴,但是他住涅槃。他执取涅槃法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法执,所以阿罗汉为什么不敢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到三界广度众生,他就是好乐涅槃寂静乐。当然这个已经不是我执,是法执——对法的执取。这个法的执取(消灭)当然就不容易了,金刚道后异熟空,要成佛才完全消灭。

第三个、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成唯识论》——

平等性智就是当我们把人我见、法我见消灭以后,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不是跟我见法见相相应,是跟平等性智相应,转成平等性智。恒审思量——当然思量这句话,讲一个白话就是执取,就是心中有所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根据我们心中所住的处所安立四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说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种性有四种:

一、三涂种性:三涂种性为什么叫三涂?说他这个果报体,如果思想不改变,他这个人在三界流转大部分都在三恶道,偶尔得到人天,没有多久又到三恶道去,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住在他心中的欲望当中,他以他的欲望为住,就是这个人他对自己的欲望他不调伏,他的生命就是怎么回事?就是跟着感觉走。他现在的感受是一个痛苦的感受或者安乐的感受,他就随着这个痛苦安乐那个感受去转,他的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理智的观照。那么这种人偶尔也会造善业,但是时间不多,大部分都造罪业,所以他这个种性是三涂种性,大部分都在三恶道。

二、人天种性:人天种性这个人比较好,他的心不是以欲望为住,他以善法为住。说云何应住?他这个人内心当中知道欲望不好,当然他也有欲望,但是他克制,他能够以世间的理法、章法。应该要——说是克己复礼,对这些布施、持戒的善法,要求自己去勉强力行。那么善加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欲望有没有?有。但是我不住在欲望当中,那么你住在哪里呢?住在善法。这种人他的三界流转生命的水流,大部分都在人天果报里面,就算到了三恶道也不会持久,这叫人天种性——以善法为主。

三、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就更高了,他是以空性为住,他对恶法当然是观察它是毕竟空,善法也毕竟空,他以无住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就容易趋向涅槃,这叫二乘种性。

四、菩萨种性:他是以菩提心为住,他一方面能够远离这些欲望的系缚,一方面起大悲心广度众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中道的智慧来安住在菩提心,他的生命也不以欲望为住,也不以空性为主。依止他的愿望,他的生命是活在他的理想抱负当中,他的身心有什么感受,有一点痛苦都无所谓,因为他不住在这个地方,他觉得这个只是在筹偿他的业力,这个车子稍微好一点,风吹雨打一点,都没关系,这个车子弄坏就算了,换一个新车子就好了。那么他就是持戒,他这个车子在开的时候,心就活在自己的理想目标当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人菩萨种性,就是说:你心中的恒审思量所执取的对象影响到你生命的种性。

0:00 / 0:00
唯识三十颂直解1
唯识三十颂直解2
唯识三十颂直解3
唯识三十颂直解4
唯识三十颂直解5
唯识三十颂直解6
唯识三十颂直解7
唯识三十颂直解8
唯识三十颂直解9
唯识三十颂直解10
唯识三十颂直解11
唯识三十颂直解12
唯识三十颂直解13
唯识三十颂直解14
唯识三十颂直解15
唯识三十颂直解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对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断恶修善的时候,我们有...

处处不满意又很苦恼,如何改变刻薄的分别心

《唯识学》特别强调分别变的重要,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

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你观察你的心就可以了

前面我们讲到庚六识大圆通,识大圆通它的重点就是,不...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第八识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对名号不了解,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吗

如果我们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临命终时,这句佛号你能...

西方极乐净土是真的存在吗

问: 西方极乐净土是真的存在吗?只有修得正果才能看...

心中有一个【高度】束缚着自己

有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中放进一只跳蚤,同时在...

富楼那尊者的四种辩才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佛教词典】权现造

又作石间造。为日本神社建筑样式之一。此类建筑多取自...

【佛教词典】一字金轮法

又作一字金轮佛顶法。密教诸尊中,以 (bhrūj,勃噜唵...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经常讲,佛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什...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一 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好处》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

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为苦无有欢乐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城里有一位长...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

陪他做一只蘑菇

有一个精神病人,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

不动周遍同,就是不动道场,在一个菩提树下或者在道场...

丰子恺:素食以后

我素食至今已七年了,一向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

仿荤素食不是肉,为什么也要少吃

作为肉类的替代品,仿荤实物似乎是素食餐厅的必备。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