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丁三、弃盖第三。

这个前面的诃五欲呀,我想我们今天这个诃责呢,说你为什么能够诃责它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要把它的过患背下来,它如怨贼、如毒蛇、如大火,那么你这个当中你一定是一次一次去思惟这个五欲它的一个过患,等到你内心当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哦!原来五欲是这种境界,你内心当中有生起一种觉受,跟这个法相应了,这个时候才是构成诃五欲。

换句话说,佛陀要我们去处理这个色身香味触的办法,并不是要你两个眼睛闭起来,两个耳朵把它关起来,并不是这个意思,而事实上这也做不到的。就是说你要能够深知过罪,你才能够远离它,不受它干扰。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前一科的学习,值得注意的就是要深知过罪,而不是说要强迫你,从今天开始眼睛都不看东西,耳朵也不听声音,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能够很冷静的去观察它的过罪。

我们看第三科,丁三、弃盖第三,这个是正宗分的第三科。

这个弃呢,就是弃舍。这个盖呢,主要是烦恼。那么烦恼为什么叫盖呢?因为它会盖覆我们内心的善良心性。它会盖覆我们善良的心性,所以叫做盖。那么弃舍五种的盖烦恼,这当中我们分成三科:分三:初、正明弃盖之法;二、问答释疑;三、叹德劝修。

先看第一科,正明弃盖之法。这当中的五盖,盖有五个,第一个是贪欲,第二个是嗔恚,第三个是睡眠,第四个是掉悔,第五个是疑。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的说明弃舍五盖的方法。先看第一科,弃贪欲盖。

丁三、弃盖第三

分三:初、正明弃盖之法。二、问答释疑。三、叹德劝修。

戊一、正明弃盖之法

己一、弃贪欲盖

所言盖者:谓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生欲。

先说明这个贪欲盖的内容。那么这个贪欲盖跟前面的诃五欲,有什么差别呢?两个都是属于贪烦恼,那它的差别是说前面的五欲是外五尘中生欲,是就着外在的五尘所引生的烦恼,是约着外在的五尘,就是烦恼的引生是色身香味触引生的。那么现在这个盖,这个贪欲盖,是约内意根,是完全约着能缘的心,自己打妄想生起烦恼。

这个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这个止观的修行,有静中修,有历缘对境修。就是我们有时候跟外在的境界接触,历缘对境,那么在这当中生起烦恼,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色,实际听到的声音,乃至于香味触,而生起烦恼,而这个时候,我们这个时候诃责我们所接触的五尘,这叫诃五欲,对着外在的五境,五种的尘境来诃责。

那么另外一个是静中修,就是你在那个地方打佛七,你眼睛也没有看东西,耳朵也没有听声音,但是你内心当中摄持了很多很多的影像,五尘的影像,这个时候生起影像引导你生起烦恼,这个地方就是内意根生欲,你自己的第六意识,去打妄想,那么生起烦恼。那么这个地方正是我们所要对冶的,是这个意思。一个是外在的五尘,一个是内在的意识生起。

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

那么这个当中就告诉我们这个贪欲盖的过患。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坐禅,修习止,修习观,或者栽培信愿,或者成就持名,那么突然间呢,心生欲觉,突然间生起不如理的作意,开始生起贪欲的烦恼,或者是打这个财物的妄想,或者是男女色的妄想,或者是名声的妄想,财色名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呢,念念的相续,念念的增长。

我们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这个心生欲觉这件事情,是可以容许的。就是说我们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这个修行是逆生死流,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事实上是有一个很强大的水流,就是这个惑业苦,随顺于生死,随顺于流转的一个强大的水流。那么我们现在要在这个强大的水流当中呢,要反方向的栽培一个戒定慧,栽培一个信愿持名的功德,就是要抵抗这个水流,所以这个真妄交攻,心生欲觉,非常正常,但是问题就是我们不能让它念念相续。

就是说对一个初学者的要求,你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你不是圣人嘛,谁不起烦恼呢?所以印光大师说,没有成就三昧,谁不起烦恼呢?要紧的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说这个妄想的第一念生起来怪不得你,但是你如果第二念不去对治,那就是你的过失,你使令它增长,那你就要负责任的。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在第二个,要断相续心。

就是说妄想生起的时候,你一定要当下就要叫它消灭。那么假设我们没有使令它消灭,念念的相续,那么最后盖覆善心,遮盖我们止跟观的善心,这个善心特别指的是止观,因为这个时候你是在修止观的,这个时候的贪欲指的是你已经坐下来,在念佛了。

那么令不生长,这个打妄想,当然你坐在那个地方,事实上已经跟法不相应了,那么它会障碍你整个止跟观,使令它不能再生长。觉欲应弃,所以我们觉悟以后应该要弃舍。

这以下说出他的道理,为什么要弃舍呢?我们打妄想不是很好吗?

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欲,无由近道。

那么这以下智者大师提出,为什么我们心中在修习止观的时候,生起贪欲必须要弃舍呢?他先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大智度论》讲到这个术婆伽,这个术婆伽是一个奴隶,佛在世时的一个奴隶。他在这个做奴隶的过程中,他爱着这个女主人,女公主,那么他一再的献殷勤,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女公主,但是后来终于失败了。失败以后,他那个欲心内发,控制不住,竟然身体冒出这个大火,把他的身体给烧掉了。

这件事情,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呀,他有这个色法跟心法。这个心法是有明了性的,色法是没有明了性的。那么以佛法的思想来说呢,就是心法是主,心为业主,心法会带动色法。说我们起这个烦恼火呀,就会创造一个业火,也就会引生果报火。一般来说我们起这个烦恼火,它这个果报应该是异熟果,不应该现在得果报,都应该是来生到地狱去。这个地狱的火是怎么得来的呢?你现在起烦恼这个火,它在你心中烧啊,它累积的一个力量,以后你就到地狱去烧这个火。一般来说是异熟,是来生得果报的,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这个力量太大了,力量太大的时候,它会今生得果报。就像这个术婆伽,今生发动欲火,现在就烧出来,不要等到来生到地狱去烧了。

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那么色身都烧了,难道它不会把我们心中的无量无边的善法给烧掉?

这个古人的养生之道,不管你是学气功,不管你是用身心饮食来调色身,这个关键,这个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清心寡欲。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就是你今天如果不能清心寡欲,饶你把气功学得多好,把身心饮食调得多么恰当,你的身体是好不起来的,你的内心当中经常起贪欲的烦恼,贪财贪色贪名,心中老是有一把火在那边烧,你身体怎么好得起来呢?所以说,这个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清心寡欲,因为这个心,心是生命的主宰者,关键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讲出这个世间的过患,站在一个调身的关键,你应该要调伏贪烦恼,因为贪烦恼是火。其次呢,站在出世间的功德来说呢,贪欲之人去道甚远,说你心中起贪欲呀,你跟这种清净的圣道,跟这个念佛三昧呀,距离是非常的遥远。

说你这个人呐,也很难得,每天也不断的做定课,打佛七你也来参加,但是你修了半天,内心当中一点道的功德都没有,还是一样散散乱乱的,还是一样颠颠倒倒的。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心中有一把火把你的功德都烧掉了。为什么你们同学,大家开始修行的时间也差不多,你做定课,我也做定课,但是你怎么内心当中不断的增长,他的内心当中一点都没进步?这个当然,世间上的事情会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出现,它就是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因缘就能够出现,不可能,各式各样的因缘它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

就是说,贪欲之人去道甚远。因为你也不对治贪欲,你经常放纵你这把火在心中烧啊,你一天到晚虽然也拜佛,一天到晚想要去买股票,那么你拜了半天佛你也没有什么进步,就是把数目记下来而已,内心当中跟这个道,一点都不相应。这个地方,贪欲之人去道甚远,圣道跟世间法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因为这个贪欲呢,它是一切恼乱的依止处。就是说它会引生很多很多扰动的情况出现,不寂静。那么若心着欲,无由近道。一个人贪欲心太强,对于世间的东西贪得太重,你就很难接近无漏的圣道。

这以下讲一个偈颂,来说明这件事,以下引用《大智度论》:

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说这个入道惭愧人,说我们修习圣道,世间的道路有两条道路,一个是通往生死的道路,另一个是通往涅槃的道路,这个地方的道,是指通往涅槃的道路。惭愧人,我们一个佛弟子,内心当中有正见,能够明白因果的道理。世间上的生命,它有一定的轨则,就是你内心当中依止什么样的因缘,它就会出现不同的果报。你内心当中去遵守五戒的操作,你的身心就会出现人的果报;你的内心当中去遵循杀盗淫妄这样的一个轨则去操作,你下辈子就会出现三恶道的果报。

那么从这样的因果的认识,你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个惭愧的心,就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就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喜欢痛苦,我们都是希望安乐,那么痛苦跟安乐的关键在于善业跟恶业。所以我们这个时候会赞叹贤善,崇重贤善,赞叹善业的尊贵,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我们内心当中知道这个善业是尊贵的。那么,轻拒暴恶,诃责这个恶业,当然这个惭愧心的生起是根据深信因果。一个人他不认为生命有轨则啊,他造恶无所畏惧,无所谓的,他认为这个轨则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这个惭愧人是来自于深信因果。

持钵福众生,这个是以出家人做代表,当然也包括所有七众的修行者,那么这个当中以比丘做代表。比丘当然是持钵福众生,放下世间的尘劳,以乞食来过活,以这个修行,来做众生的福田。所以这个福当动词,以这个持钵乞食呢,来福利众生。

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佛弟子呀,我们发心修行,受了三皈五戒,乃至于受了菩萨戒,我们就是一个入道惭愧人。那么现出这种修行的一种清净相,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发心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么怎么还能够放纵内心的五欲,沉没于内心的五尘。这个五尘是内心的一个落谢的影像,这个贪欲盖主要是内心的影像,是五尘落谢的影像。

这是总标,这以下说明五欲的过患。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你内心当中已经弃舍了五欲,一心一意的想要修习念佛三昧,对五欲已经弃之而不顾。你在修行念佛的时候,如何还欲得?怎么还会攀缘这种境界呢?那这种情况,如愚自食吐,就像一个愚痴的人,他吃到这个不清净的食物,就把里面的东西都吐出来,吐得满地,又酸又臭,那么吐出来就很健康就好了,但是你把这个吐出来的又酸又臭的东西,又再吃回去,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就是说呢,你已经发心弃舍了五欲,怎么你在修行的时候,还去攀缘这个境界呢?就像是一个愚痴的人,吐出的秽物再把它吃回去一样。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以下龙树菩萨把这个欲,我们所认为特别尊贵、特别美妙的欲啊,以三个时段来观察它,它到底是不是给我们快乐呢?

从整个追求的过程当中,它是苦,非常的辛苦。诸欲求时苦。说我们对这个财色名的追求,你想要得到财富,你想要得到美好的眷属,你想要得到高贵的地位,别人可也想得到。但是这个东西是有限的,所以只好竞争了,你只好白天也上班,晚上也加班,劳心劳力,四十几岁头发都白了,精神体力呀,完全花费在追求这个欲,这个过程可是没有让你快乐过,心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想,身体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劳心劳力。

得时多怖畏。到了晚年了,一生的辛苦终于你也认为有了代价,财富也现前了,眷属也具足了,那么你应该快乐了吗?不是!得时多怖畏!因为这个五欲是如此的脆弱,你心里面也很清楚,随时会破坏。

我们一个小老百姓,很羡慕那些大老板,但是这些大老板的心情可不快乐,因为他到这种地位,他很清楚,这个社会的竞争,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所谓的百年老店这件事情。古时候的社会,它的这个店的成就是累积的,一代一代的。现在的企业呀,你只要不进步,马上被淘汰掉,甚至于你一个老板,做出一个错误的决择,你公司就要倒闭。所以这个大老板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他随时害怕,我明天起床不知道我公司的股票会是什么样子?会发生什么事?所以很多的大企业家都是吃安眠药的,睡不着觉,因为他心中压力太大,负担太大。

我们一个人啊,什么都没有,也就算了,也就过一辈子。一个人爬到高位他掉下来,他受不了的。所以他绝对不允许这件事情发生,得到以后他也不会安心,他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怖畏,怕失掉。

失时怀热恼。不管你愿不愿意失掉,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因为无常是生命的真相,诸行无常,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恶法,它都是不断的流动变化的,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是流动变化的。那么你有快乐,也就会有痛苦,有痛苦也就会有快乐,它是不断的变化。所以你总有一天果然失掉了,你受不了了,甚至于要自杀了,失时怀热恼。那么我们这样子讲,一切无乐时。

我们从龙树菩萨对我们的引导,我们这样子去观察,事实上五欲并没有给我们什么快乐嘛。不管我们追求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得到的时候我们却会很多的怖畏,失去了以后我们感到非常的热恼。那么这样子讲,五欲事实上并没有给我们快乐,只有满足我们的虚荣心而已。

节叹: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那么世间的五欲,这种财色名的境界,就是这样的情况,它是不净相的,苦恼相的。那么以何能舍之呢?我们怎么能够弃舍呢?只有得生禅定乐,即不为所欺。当然我们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安乐的住处,说一个刚开始的修行人,要你完全放弃五欲,的确是有点困难。但是你今天呐,能够好好的做定课,在你内心当中能够栽培一点信愿持名的念力,心中有法,那么心中有法宝的人啊,这个时候你对于世间的五欲就容易放得下,因为你得到更珍贵的东西,你就会放弃比较粗重的东西。

所以说呢,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你不积极的生善,不容易破恶的。你当然会诃责它,但你要真正的完全放弃它啊,那你内心当中要有功德生起才可以。得生禅定乐,你内心当中一定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得到了法喜,这时候真正的不为它所欺骗。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贪欲的过患。这个地方说贪欲的过患,我们看龙树菩萨的偈颂,他一方面要我们思惟贪欲的过患,一方面要我们加强对法宝的安住,这两个都很重要。因为你心中没有一个皈依处,那你心中没有皈依处,没有法的皈依处,那你心中只有五欲,你又要把五欲放弃,那你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我们内心当中又不能跟空性相应,那一定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那么你在有相的境界里面活动,不是五欲,就是法宝。所以说你要不断的加强用功,这也能够帮忙你放弃世间的五欲。

再看已二,去嗔恚盖。前面是贪欲,这个是嗔恚。

二弃瞋恚盖: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首先智者大师先解释这个嗔的过患。说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因为它有过患。嗔是失佛法之根本,这是一个总标。

这个贪欲,如果它是有限度的贪欲,跟这个五戒相应的贪欲,还不会失掉佛法的善根,虽然你内心当中没有功德,但起码会让你有一点善业。但是你要是嗔呢,那可是连善业都破坏了,可能连你对佛法这个基本的信心,信愿戒定慧这个信呢,所有的善根是以信心做基础的,都会破坏你的信心。所以这个嗔心力量非常大,破坏力非常大,它会使令你失掉佛法的一切的功德。

这以下分成身口意来说,先从身业,罪恶道之因缘。嗔心活动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身体就会发动很多很多杀害别人的事情,这个身业会造罪。其次呢,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这个是破坏我们的意业。你内心当中,本来打一个佛七,心情很快乐,法乐,但是你发一个脾气以后,你七天的法乐完全都消失了。是法乐之冤家,是善心之大贼,这个大贼就夺取我们的善心,这个是破坏我们意业的功德。

再其次,讲这个口业的功德,种种恶口之覆藏,这个覆藏就是仓库。这个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仓库拿出来的,这个恶口也是一样,是从这一念嗔心的仓库发动出来的。

我们过去的老和尚,我们第一届佛学院的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这个时候你本来是要跟你的师长、你的上司或你的眷属,要沟通一件事情,要讲一个道理,你现在有嗔心,不要讲那个话,你一定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讲话,因为你这个嗔心,讲不出好话来。

从我过去的经验,我每一次嗔心讲的话,每一次都后悔,就是讲不出好话出来,对事情完全没有帮助,反而有更大的伤害。所以说,后来我有经验了,就是说,起码我不让这个事情恶化,就是不讲话。那么,当然人和人之间一定要沟通的,不讲话不能解决问题呀,什么时候讲话呢?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讲话。所以这个嗔心它是种种恶口的覆藏,这个嗔心的时候发动的口业呀,不可能解决事情,不可能!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

这个地方说出嗔心它引生的一个原因。说这个人他在这个地方打佛七坐禅,那么他就想,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啊,怎么说呢?现在恼我,他做什么事情来恼害我,我对他这么好,他都恼害我。或者说来恼我亲,他不是恼害我,他是恼害我的亲人;或者说他不恼害我的亲人,他赞叹我的冤家,他明明知道我跟他是对立的,他还在我的面前赞叹他,支持他,明明是摆着跟我过不去。思惟过去未来如是,那么你思惟,当然这个地方指的是现在,恼我,恼我亲,赞叹我冤,那么他不是现在,是过去,过去恼我,过去恼我亲,过去赞叹我冤;或者是未来,未来恼我,未来恼我亲,未来赞叹我冤,加起来有九种的生起恼恨的因缘。

那么这个恼呢,就生起嗔恨,嗔恨久了就变成怨恨。这个怨恨,心中就很难化解了,到了恨的时候就不容易化解了。

故生瞋恨,瞋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瞋恚覆心,故名为盖。

我们过去讲一个公案说,说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在山中打坐,那么他请了一个女众,为他烧饭,打扫这个房间。有一天这个女众到山下去为他准备饮食的时候,被这个国王给看到了,国王一看,哎呀,这个山中竟然有这么美貌的女子啊,就强迫把她带回宫去了。

带回去以后,这个仙人他从禅定中出来,要吃饭呢,没有人煮饭。他就到山下去,问村人说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女众。他说有呀,被国王请去了。这个仙人就到这个王宫去了,说你是不是把我的女众带走了?国王说是的。那请你还给我。国王说你是一个修行人,你要女众干什么?我是请她帮我煮饭的,还是请你还给我。

国王就是不还,这个仙人说呀,好!你今晚上会有大灾难。他就告诉那个女众说,你今天晚上要注意啊,你要不断的忆念我的名号,否则今天有大灾难出现。

这个修道仙人讲完就走了。走了以后他到晩上的时候他就入定,他是有禅定的人,入定以后在禅定当中观想王宫的相貌,然后起了一念的嗔心,就作意那个石头,就像下雨一样,就把那个王宫完全的消灭掉了,把王宫打成平地,里面所有人除了那个女众以外,全部都死掉了,造了这么大的罪业。所以说这个修行人,修行人不能随便发脾气的,他心力强。

我们这个打佛七,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这句话很有道理呀!我们带小孩子来道场,不要开玩笑的。怎么说呢?我们姑且不论以后的果报,这个人在打坐的时候心力多强啊!他心力集中,他心力多强啊。你在那个地方吵啊,他万一动一个嗔恨心,对你小孩子的身体不好,因为他那个心力强啊,他一作意,谁在扰我?这个念头一动下去呀,那个意念散发出的力量不得了。虽然他没有禅定,但他那个时候心力极端集中,他可也不是有意的,但是他毕竟是凡夫,控制不了他的念头。所以这个修行人他念头当中专注,他动一个嗔心,如果方向是趋向于这个人啊,那这个人身体受不了,除非他福报大,可以化解。

所以说,这个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随便去触恼他,一方面你障他的道,一方面他万一生起嗔心,那么他心中所发动出来的这个恶念,会伤害到你的,在这个地方要注意。那么这就是说,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他就会不自主的发动身口意的行为来恼害对方,那么当然这样子的话就自他两害了。

如是嗔恚覆心,故名为盖。嗔恚遮避了我们这种善良的心性,所以叫做盖。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当急弃之,无令增长!这应该要去弃舍。

那么这以下讲出一个偈颂:

如释提婆那 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稳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那么在《大智度论》上说呢,释提婆那这个人他问佛陀说,何物杀安稳。就是我们身心世界当中呢,什么东西把它杀死了以后,我们身心能够安稳?什么东西把它杀死了以后,我们身心能够无忧虑?什么东西是我们身心毒害的根本,它能够吞灭一切的善法?

佛陀就以偈答言:

佛以偈答言:

杀瞋则安乐  杀瞋则无忧

瞋为毒之根  瞋灭一切善

把这个嗔杀死了以后,身心能够得到安乐;把嗔杀死了以后呢,内心没有忧虑;嗔是一切身心毒害的根本,嗔的毒比贪的毒更厉害;嗔灭一切善,把一切善法都破坏了。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心清净。

这个嗔心,嗔心的这个对治,以佛法说,当然佛法对于一件事情,生起一定能够还灭。佛法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这句话就给我们很大的希望。就是它假借因缘生,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根据一个轨则的操作,使令它消失。如果这个东西不是因缘生,它生起没有因缘,那它就没办法消灭。那么嗔心是有因缘生,那就是好处理了,就是有一定的轨则可以使令它消灭。

那么我们内心当中要根据什么样的轨则去消灭嗔心呢?第一个,主要是思惟业果的道理。我们一般人呀,会起嗔心,就是我们认为说,我这个痛苦是你给我的,所以非常不合理。就是说我本来没有痛苦,是你给我痛苦,所以我对你发脾气,当然这样子思惟就很容易发起嗔心。

那么以佛法的意思不是这样子,你内心当中不应该根据这样的思考去运作。你应该思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说这个果报体会在你的身心出现,这当中跟你的业有关系,别人只是增上缘,主要还是你有这个业力。我们就思惟,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任何逆境,是跟我们过去的恶业有关系,这样子我们没有理由去怪别人,因为这是我的业力所招感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秧。既然是我的业力,我忍下来这个业力就过去了。如果我今天再去攻击对方,这个恶业又增长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思惟这个业果的道理,思惟这是自己的恶业所招感的,这第一个。

当然这是一个有相的观察,或者我们也可以根据无相的观察,思惟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个无常观也是很有力量,我们的确会遇到很多的逆境,我们没办法排除,但是我们不想起嗔心,因为这个嗔心对自己不好,你想想看,这个嗔是在你心中活动,不是在别人的心中活动。所以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他对你不起,你自己起嗔心,你说这样子合不合理?他对你不起,你起嗔心伤害自己,这件事情非常不合理,因为嗔的心是在你自己的心中活动,伤害的正是你自己。

所以我们在对治的时候呢,修无常观也是不错。

逆境来时莫动嗔,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就是说我们思惟三界的果报体是暂时的,这个逆境不会太久的,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那么这样子也能够使令自己安忍下来,不过暂时的因缘,不会经常会这样的。或者我们也可以修无我观,那最高级的了。观察我们这一念分别的心,说你触恼我,观察这一念心当中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异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那个我是不可得的。那就是一个由业力所变现的,一种连续的、生灭的一个心的分别功能而已。

那么这样子观察我不可得,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说这是我过去的业所招感,都不需要,就能够把心安住下来。那么这个后面的正观会讲到,正观主要是我空观,从假入空。前面的这个对冶,还是一个方便,那么这个地方说呢,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心清净。

这个嗔心它的来源是来自于逆境,贪心主要的因缘是顺境,是我们所爱的境界。如果我们要是评心而论,这个逆境对我们修学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一个人喜欢逆境,但是就着修道的过程,你一个人完全没有逆境,这件事不是吉祥的。

印光大师说,一个凡夫,完全没有逆境,你在家庭里面,夫妻感情很好,子女对你很孝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具足,这件事情不是一个好事情。为什么呢?凡情日盛。世间的感情一天一天的增长,你很难厌离娑婆。你一定是有逆境的刺激,你才能生起出世的道心,才能够勇猛精进的修行,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我们这个学佛的过程,读圣贤书,行圣贤道。读圣贤书就靠个人的悟性,但是你要把圣贤书转成圣贤道,把文字的智慧转成你内心的圣道,那这个逆境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一路都是在顺境中长大,你很难把文字的道理,转成你内心的正念,我看是很难,就算有也是很薄弱,那个正念力很薄弱。

但如果说你有逆境来刺激你呀,那么你就会容易一点,你很容易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内心的正念,转成你心中的智慧。所以说逆境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逆境就要看你怎么化解。你要化解得过去,那你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更加的突破。化解不过去,那肯定就要造罪业了,那自他两伤了,你触恼我,我触恼你,下一辈子你再触恼我,以后我再触恼你,那么生生世世就是个冤家了。

所以说这个嗔,它是个逆境,这个逆境这种力量,你能善于用这个力量,它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就是这个方向,你要是能够转,就变成菩提道的动力,如果不能转,对你就是一个伤害,你就自暴自弃了。所以说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心清净,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那么先回答几个问题。

问:请示师父,若受持八关斋戒,因病去就医,如遇异性医治就诊,是否有违犯?

师父答:这个八关斋戒的八段戒文当中,没有说男女接触这件事情,这出家众就有,出家众不管是比丘、比丘尼跟异性身体接触,不管起不起贪心都犯。那么这个八关斋戒并没有说男女的身接触也犯,没有。不过就是说你不能生起贪欲心,你是去看病,你要观想面对的是一个医生,看病,所以说呢,如果是看病,单纯的看病,那当然是不犯的了。那你心中起了贪欲的烦恼,那当然就犯到了这个邪淫戒。如果不起贪欲的烦恼那就不犯,只是身体的接触是不犯的。

另外问题很多,我们先回答几个,关于忏悔:

问:作法忏指的是对首忏吗?对首忏需找同梵行者,若梵行比自己高者可以吗?

师父答:作法忏就是对首忏。就是它有一定的法,有一定的仪轨,你要根据这个仪轨来念诵。那么他为什么叫对首呢?就是你找一个人跟你面对面来忏悔。那么找同梵行的也可以,比自己高的也可以。你五戒的找菩萨戒的也可以,不能找比自己低的,高的可以。

问:小乘的思想,法是真实有,那么犯戒后有忏悔的行法吗?

师父答:这个小乘的方便罪,是可以忏悔的,对首忏。但是小乘的根本戒犯到了,就不能忏悔了,就永远不能忏悔了。就是说你这个戒体坏掉以后,永远不能恢复它的原来面目了,那么它认为你这个罪业造了以后,你永远不能够去消灭它。

大乘当然不同意这个看法,大乘认为一切法是因缘生,它不是自性生,它不是本来就有一个自性。就是这个罪业怎么会有呢?它是假借你内心的不如理作意,去接触染污的因缘,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心境的和合而显现。那么它假借因缘生,当然能够借假因缘而灭,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大乘的忏法就是取相忏。

问:下品的责心忏,中品的对首忏,小乘的教门允许吗?

师父答:允许的,在小乘的教法当中是允许有这个责心忏跟对首忏。

问:关于息诸缘务,是不是与佛法不相干的都含摄在里面呢?

师父答:这个息诸缘务,它是有阶段性的。就是你在修行的时候,比如说你一天早课做一个小时,晚课做一个小时,你这一个小时,你可以规定自己息诸缘务,因为你好不容易才有这一个小时修行,你修到一半,一个电话,别人打一个电话来,你跟他一聊天聊个十分钟,再去坐就不相应了。就是你一个小时不要接电话,不要跟别人讲话,完全息诸缘务。那么这个就是有阶段性的。

问:那么习学问的缘故,这是讲世间法来说吗?世间的善法虽不究竟,但是就方便法来说,似乎也不违背其原则,那也不取吗?

师父答:这个地方的息诸缘务也是指你正在修止观的时候说的,不是说你这个历缘对境的时候也息诸缘务,不是的。

问:如果历境的堪忍性不足,我们将今生的修行偏重在断德上好吗?会不会障碍大悲心的生起?

师父答:这个是很合理的,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呀,偏重在调伏自己的烦恼,偏重在往生净土资粮的栽培,这件事情是合理的。

我们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经文当中,佛陀有三次劝我们要往生: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三次。《阿弥陀经》是一部大乘的经典,佛陀并没有要求我们生生世世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并没有这个口气。

你看这个《法华经》也是啊,《法华经》是一佛乘,最圆顿的大乘法门,但是佛陀在《法华经》讲的譬喻,你看他讲那个三界火宅,那个小孩子在三界当中玩乐啊,火燃烧了,佛陀是什么态度呢?佛陀说你们赶快离开这个火宅,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在等着你。佛陀是要这个颠倒的孩子赶快离开火宅,他并没有说,你这个小孩子你来帮忙我救人吧,没有这个口气,那是大人才可以救的,菩萨大人啊,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啊,他能够忍受这个众生爱恨的毒剑,所以我们刚开始偏重在断德是对的。

但这个地方的关键,你不能破坏你的菩提心,就是你内心要有作意,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观想,我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虽然众生有无量无边,这些众生跟我很有缘,都是我过去的母亲,我都有一份的责任来帮忙他们,但是不是现在。因为我现在去救他们,譬如破舟救溺,就像一个船,我自己破了一个洞,我怎么救你呢?自他即沉。

就是说,我到极乐世界的目的正是要完成我的一个菩提本愿。所以说,你不是一种逃避的心情,并不是对众生一种放弃的心情,不是的。所以说,我们说心是业主,这句话讲得可真是真实。同样的念佛,同样的求生净土,你内心当中有不同的作意,你内心当中有不同的操作,它就有不同的相貌出现。你多了这一份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多了这一层想法,那你就跟其他人不同。同样的念佛求生净土,你的菩提心不会伤害,你跟众生的缘也不会伤害,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但是你如果说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你一路念佛,你对众生是一种远离的,甚至是一种嗔恨的,那么求生净土,对你以后成就法身菩萨,就会有伤害。那个时候你要以众生为资粮,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而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那个时候你是一个法身菩萨,当然你的重点不是调伏烦恼,你是要成就广大的功德,你很清楚,功德它的本身在众生的身上,因为你想要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你要从它的根去浇水,而这个众生正是你成就无上功德的一个因。但是你那个时候跟众生接触的时候就有问题,当然你一个法身菩萨,你也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过去在因地的时候种下一个不好的因地。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很注意你的因地要圆满。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读圣贤之书呢?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呢?同样念佛就念佛嘛,明白那么多道理干什么呢?那不同的呀,你内心当中在栽培因地的时候,你有很多的方便,你从圣贤的开示当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明白这件事情,你在栽培因地的时候圆满,等到你果地的时候顺利,那就不同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

莲池大师论出家与在家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牛过窗棂,为何尾巴过不得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牛过窗棂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禅师说...

最殊胜的法

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佛教词典】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

【佛教词典】周忌斋

(行事)一周忌之法会也,供僧斋食名曰斋。...

医者应戒杀生

陶隐君①取生物为药,遂淹滞②其上升。夫杀生以滋口腹...

念佛人还需要做还寿生、破血湖吗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问: 对于修学时间少的人该怎样定个合理的功课? 大安...

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平等指: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

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吗

问: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厨房也是修行的道场

佛教不但把煮菜、烧饭的工作视为一项修行,还把厨房当...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楞严经里是如何对治妄想的

《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

念佛病愈,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学经朋友介绍相信佛法。现在想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