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三)

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妙法莲华经》,也就是《法华玄义》,作为我们学习的教材。上节课我们讲到这个十如是、十法,又讲到这个众生法、佛法、还有心法,三法,三法之妙。今天我们应该是讲到这个佛界十法。【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中道就是中道佛性,佛性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佛性。【净名云】,净名就是《净名经》云。【一切众生皆菩提相。不可复得。此即缘因,为佛相】。这里是讲的十如是,也就是十法。如是相,第一个如是,是如是相。它就引《净名经》里面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菩提相,不可复得。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你说成佛,实际上这句话本身我们说,成佛成佛,众生本来就是佛,他的本性就是佛,你到哪里成佛去呀。说成佛的话实际上就是说,咱们虽然有佛性,但是呢佛性因为种种烦恼被掩盖了,然后呢重新再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而已。并不是说从外面得来一个新的佛性,自己本身就有,但是一直没有发明出来。所以说他是从这个角度去说,本来就是菩提相,你从哪里再去得一个菩提相呢,【此即缘因为佛相】。

第二是如是性,我们看。【性以据内者。智愿犹在不失。智即了因为佛性】。我们说的性,性是从内而说的。外在是相,内在就是性。【智愿犹在不失】,虽然是凡夫,但是众生这个智和愿一直都在,他永远也不会失去。这个从智慧方面来说,智就是了因。众生本来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指了因佛性。所以你看我们这里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智,智是代表般若。前面是菩提。所以咱们成佛来说两大要素:一个是般若智慧,一个是菩提心。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你不发菩提心,你没有证得自己原有的这个智慧、这个般若的话,你是没办法成佛的。所以这里面就对应的一个是了因佛性,一个是缘因佛性。那大家就记住,般若智慧对应的是什么佛性呢?了因佛性;菩提对应的是什么呢?是缘因佛性。

【自性清净心。即是正因为佛体】。你看这里说到性,后面又说到体。本来众生具备的这个自性的清净心也就是什么呢?正因佛性,它本身是诸佛之体。当然这个正因佛性需要前面什么呢?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的成就。也就是说众生本来这个自性清净心跟佛的这个体、跟佛性、佛的本体是一样的,但是怎么你才能证得这个佛体呢?就需要前面这个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共同的合成吧算是辅助,你才能成就这个佛体。所以说我们经常讲的佛性,天台宗讲有三因佛性,当然实际上都是从经典里面出来的。正因佛性,佛有正因佛性,众生有正因佛性,这个佛性永远不会失去的。但是佛呢,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已经跟正因佛性合为一体了,所以他成就佛了。而众生呢不一定具备。了因佛性就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有这个佛性,就是佛跟众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听闻佛经,听到佛语,你了知了本有的正因佛性,这就开始属于什么呢?了因佛性的开始。然后知道自己有佛性,那我就得发愿成佛呗,就要发菩提心。当然发菩提心之后就需要什么呢?修种种行。这些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通通都算是缘因佛性。你怎么能够成就自己的这个正因佛性,需要这些缘因和了因来帮助。

【此即三轨也】。当然这里又说三轨,以前讲过这个三轨啊,十种三法嘛,这三轨是其中的一个总称。大家还记得三轨是哪三轨吗?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真性,真正的性,就是指我们的佛性,就相当于这边的正因佛性。观照轨相当于什么呢?哪个佛性啊?了因佛性。观照用什么观照,用智慧来观照。资成,靠这些其他的六度万行,靠菩提心来资助来成就,这就相当于什么呢?缘因佛性。所以天台宗很有意思,把这些东西讲来讲去,反正都不离这些基本的要素。甚至佛法僧三宝你也可以跟这个三种法对应起来,以前也都讲过。比如说佛宝对应的是什么佛性呢?佛宝对应的不是正因佛性哦,是了因佛性,佛者觉也,觉悟就代表智慧。法宝代表的是正因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法性,所以法宝反而代表的是正因佛性。僧宝代表的是什么呢?缘因佛性,就相当于资成轨。所以这个东西都有对(应)的,很有意思,如果不讲的话,有些东西我们不容易明了,一讲之后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好我们再看,力,下面是力。【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名为力】。就是说你属于圆教的菩萨,刚刚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即使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但是你这个菩提心一发,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已经超出其他的二乘之上。你不管是三藏教的二乘也好,通教的二乘也好,你都比他们强。他甚至都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缘觉果了,那他也不如你,你是初发心的一个菩萨,你还属于凡夫位,你还没有证得果位,你就已经比他强。当然你现在暂时位置你好像觉得不如他,我是凡夫他是圣人,但是很快你就能超越他,你的加速度太快了。他速度慢,他裹步不前,他没发菩提心啊。二乘人他容易沉著于自己小小的声闻果位,他很难再往上前进了,而你是大踏步地向前。大踏步都算慢了,应该是火箭直接推上去。这就是你的力。

下面作。【四弘誓愿要期也】。你看,以四弘誓愿来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种种作用。你要所作的就是,以四弘誓愿,来作为自己修行的一个主体的内容吧。自己自行也好,一个是化他也好,都不离开这些东西。【因即智慧庄严也。缘即福德庄严也】,都包含在这里头了。比如说智慧庄严,这个智慧庄严就跟般若相对应。福德庄严就相当于缘,就跟这个缘因佛性它又相对应。一个又是了因佛性,一个又是缘因佛性,讲来讲去就是这两点。福慧增长嘛,我们经常讲福慧增长。福德庄严,智慧庄严,就是了因佛性跟缘因佛性。因为你正因佛性本来就有的,永远都不会失去的。

【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也。报即大般涅槃。果果断德。禅定三昧。一切具足。即报果也】。因缘果报,什么时候你修行到什么突然一念相应,与自己的佛性相应了,那你自己的这种大觉就是佛性,突然一下就开朗了,就发明自己的佛性,当然这里的朗然的话,并不是说全部的发明,突然一下,就透出一丝亮光来了。就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有这一分法身,你就足够了,就代表这个是果的开始。当然,上面还会不断地往上推进。所以说,无上菩提为习果也。以这个一念,作为开始,下面就是一念又会接一念,一念接一念,这个念念它就不会间断了,你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报,既然你证得了这个无上菩提,证得了佛性了,就能得到涅槃之报。常乐我净,大般涅槃,涅槃四德。随着你的菩提在增长,那你的涅槃的这个功德也在增长。你证得佛性越多,与佛性相对应的这种功德也就越来越大,这就属于报,属于断德。这里果果断德,断什么?断烦恼。前面是什么?菩提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是智德,这里是断德。你有智慧,才能什么呢,断除烦恼;你断除了烦恼,才能远离生死;远离了生死,你才能什么呢?得到解脱;得到解脱,才能自在快乐,常乐我净。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头,所以说,它都是一连贯的东西,是吧。你不断烦恼,你怎么出生死啊?是吧。你不出生死,怎么证得这个圣果?没有圣果,你怎么可能自在呀,当然,用什么断烦恼?智慧才能断烦恼。所以说,禅定三昧那都是自然而然的,都会有了,一切具足,即报果也。这里说的是什么?佛界的十如是。

下面我们再看,【本末等者】。前面说了九个了,还有一个本末究竟等。我们看本末等者是什么呢?【即相性三谛。与究竟三谛不异。故言等也】。这是什么,如是相,如是性,一直到如是因缘果报,每一个如是,每一个法之中都有三谛,我们说的空、假、中三谛,这个前面九种法的三谛,跟最后第十个如是,究竟等这个三谛,它没有任何的差别。【故言等也。空谛等者。元初众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前面我们讲了这个十如是有三种转法,分别对应三谛。把如放在最后,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最终本末究竟等如。它是什么呢?讲的是什么谛呀?空谛。为什么说空谛平等呢?从开始这个众生如乃至到最后佛如,都是平等。所以经典里面说,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众生如跟佛如,众生性跟佛性,本来就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个性,没有两个性。所以叫一如无二如。完全都是平等的,完全都是一样的,这是从性上去讲,从体上去讲。

那么,俗谛,俗谛也是等。【俗谛等者。众生未发心。佛记当作佛。佛既已成佛。说佛本生事。即是初后相在。假等也】。众生没有发心,还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没发心修行的时候,佛就已经给他授记当做佛。当然,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这也算是一种授记。但是这个跟你真正发菩提心授记,还不是完全一回事。就是说,你可以都具备成佛的这种能力,但是什么时候你才是真正把这种能力给展现出来呢?你得发菩提心。等到你一发菩提心了,这个时候,佛给你授记,那你就有时间性了。那时候你可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搞不清楚。等你突然发了菩提心之后,佛就可以给你计算时间了。你有个时间表了,知道吗。根据你发菩提心的这种殊胜、这种功德,包括你前面修行的这些资粮,他就大概能够给你找个时间,不是说大概应该很精确了,佛应该很精确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就可以成佛了,就能成佛了。第一次就能授记了。等到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他还会一次一次给你授记。

【佛既已成佛。说佛本生事】。佛虽然已经成了佛,但是佛呢,也不仅仅是说自己成佛时候的事情,有本生、有本事。本生事就是本生和本事。以前祖师说话就容易简单,本生事。一看,有时候看不明白。我们讲十二部经嘛,里面就有本生,有本事,是其中的两部。本生讲的是什么呢?是讲成佛时候的事。已经成佛啦,成佛这一生的事。比如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成佛,他是讲他这一辈子成佛的这个过程,包括成佛时候度众生的这些事,属于本生。本事是什么呢?没有成佛之前,佛在因地的时候,他的种种因缘,这属于本事。所以,我们大概把它总结一下,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因地的话,就是本事。果地的话,就是本生。大概可以这么做个分类,大家就很清楚。当然不仅仅有时候是讲自己的事情,也可能讲其他的佛,还甚至讲其他的菩萨,也可能啊。比如经常说的,原来释迦佛没有成佛之前,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做菩萨的时候,怎么修忍辱的,怎么持戒的,怎么度众生的,那这属于什么呢?属于本事。

【即是初后相在。假等也。】这是什么呢?众生没有发心就已经即已成佛,佛已经成佛了,也说本生本事,这就佛与众生一个是初,初是什么呢?众生。后是佛。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叫相在。众生中有佛,佛中也有众生。所以这是属于假等。应该众生本来跟佛是不平等的,众生有众生法界,佛有佛法界,而这里竟然说众生法界跟佛法界,在这个假,也就是俗谛上也是平等的。

但是说到这个平等的话我们就怎么去理解?虽然你是众生,但是佛也会给你授记成佛。虽然你是佛,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也在度化众生,你也是众生之一。当然你哪怕是在果地的时候你也是众生之一。为什么呢?你还得继续发愿度众生啊,你还得示现十方啊,变现跟众生一样的,同事、利行、布施、爱语,你不都是跟众生一样嘛,打成一片嘛。不是说我成了佛,我天天都是以佛的形象出现,极其高大上是吧,跟众生都没办法真正地打成一片,那众生很难接近你。

你可以以佛的形象出现,那是跟你成佛有因缘的这些众生才能见到你。他能修到一定的境界,或者已经往生到净土了,或者他已经证入圣果了,他有这个福德因缘才能见到你。那不是所有的众生,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众生都不可能见到佛的。那你得以什么面貌出现呢?以众生的面貌去出现。是不是?菩萨不就更好一点吗?菩萨我们就比较容易有这个亲近感,有亲和感。你要是声闻缘觉,但是声闻缘觉他心又不大,不太愿意接触众生,懒得搭理你们这些人。你要是其他的六道众生,大家就觉得更好了,你暗地里是佛,你没必要表明身份,肯定也不会表明身份的,你这一表明身份把别人吓一跳,众生肯定不会认同,你就是跟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跟我们同类,是吧,我们就愿意相信你。

确实你又比我们做得更优秀,让我们觉得佩服你,被你所感动,被你所影响,那就好度了。实际上所有的众生主要就是靠这个方法度出来的。一步一步往上度,就是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大学毕业,到研究生。你没有前面入幼儿园,小学都不读,你说突然我就升中学了,不可能的。所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现在大家你看以后都得成佛,大众之中我们所有的大众,你看,以后都是未来之佛,是不是,所以说众生中有佛吧。但是我们不知哪些众生是佛,就搞不清楚。也许佛已经在这里示现了,就化作我们其中的一两个人或者怎么样的,他已经是佛但我们看不出来,他跟我们看着就是普通众生啊。当然我们开个玩笑,我们可能还不一定有这个福报呢,哪怕是佛变现的众生,我们都不一定有这个福报能够接触他,能够得到他的善因缘的帮助,但不管,他肯定会有。佛也不会闲着知道吗,天天在净土啥事不干就等众生来,你往生我才度你,你不往生我不管你。那是阿弥陀佛是这样是吧,释迦牟尼佛可不就到我们娑婆世界里来了吗?当然我们不能说阿弥陀佛你看他就不来,在那里等我们。实际上阿弥陀佛还有其他的愿力呢,他也在其他的方面,其他的世界他肯定也会有变现的,所以我们就想想,假也等。

所以天台宗讲这些东西啊,他就是从这个差别里面看到平等的一面。实际上看到平等的一面,他是从整个这个大的这个方向、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你不要看一点点小的差别,或者暂时的一种差别,毕竟是没有差别的。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吧?大家毕竟都能成佛,你不要看你们现在是众生,你们将来都是佛。你们将来成了佛之后,你还得继续回到众生界里面去度众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众生法,一切这个假法俗谛上,我们也具有这种能力,你可以到地狱去,你可以到三善道去,你可以到四圣法界去,所有的这些不同的众生身份,凡圣身份的转化,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当然你堕落了不要太努力啊,那个不用努力,你要往上走那就得努力了。

就是说你是个全能的演员,说得不好听一点,你能担当任何的角色,虽然你现在可能能力还不是那么强,有些角色可能还演不了,或者说演不好,但是你必须要相信,你只要一直演下去,你就能突破自己,能够胜任所有的角色,所以说这就是假等。那你为什么能够演呢?【中等者。凡圣皆实相也。】本来你就是佛嘛,你具有无穷的不可思议的这种能力的,当然你现在是众生,你也具有很大的能力。当然这个实相的话,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个空和假的一种平等,就算是中。这个平等的话就是我们说的不二吧。你说它是空吗?你说它是假吗?实际上非假亦非空。你就不能用空和假去代表了,仅仅说到这个假,仅仅说到这个空,还不足以去表达我们对实相、对于佛性的一种把握,没法表达,真正的佛性是无法表达的,真如实相。我们只是从这个性、从这个相,一个方面、两个方面去剖析它,剖析清楚当然对我们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到后面的话这些已经不足够了,所以我们这里有个中谛。【中等者。凡圣皆实相也】,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说,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是实际上什么东西都已经说清楚了。

好,下面。【就佛界。亦九亦十】。你看,就是十如是里面又可以说是有九如是,也可以说是有十如是。【通途为语】,就是一般地来说,【从地地皆有万行福德为因。无明为缘。习果报果。分得十法。无不具足】。每一地每一地都有自己的万行福德作为因,同时又有无明作为缘,有自己的习果,也有自己的报果,就是属于因缘果报,分得十法,无不具足,这里为什么说无明为缘呢?大家想一想,即使你证入初地,乃至甚至到十地,你虽然破了很多的无明,但是你还有无明没有破尽,还有无明没有破尽啊,所以说你这个无明还在其中起作用。你破一分无明只是少了一分而已,后面还剩好多分呢是吧,然后你的无明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是它一直还在起作用。【此经云。得无量无漏】,就是《法华经》说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始于今日。得其果报。又云。久修业所得】。就是大家从初发心,一直到证果,这都是一步一步往上推进的,久修梵行,最终才能得到清净的果报。【大经云。我今所献食。愿得无上报】,当然这个无上报就是指最终究竟成佛,当然究竟成佛之前有很多的阶位,有很多的过程。《仁王经》里面说,【三贤十圣住果报】,三贤位,十圣位,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什么?十地。就是菩萨的四十个阶位,都是住于果报之中,但是这个果报是一层一层往上递进的,果报是越来越大,到最终才成佛。

【摄大乘云。因缘生死。有后生死。皆是分论果报。果报即是生灭】。这是引的《摄大乘论》里面一句话,说的因缘生死、有后生死。说的这个生死实际上就是生灭。这实际上是指的什么呢?圆教证入这个果地的菩萨,他虽然已经证果了,但是还有生灭在。只要他没有究竟成佛,他这个生灭一直还有,只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这皆是分论果报。从不同的阶位去分别讨论他不同的果报,有果报本身就是生死。那我们经常就说那么究竟成佛,有没有果报呢?这里面他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是没有报的,因为有果报就有生死啊,知道吧,没有报。

我们再看,下面可能会说到。【何者。无明分尽。是故论灭。真明转盛。是故言生】。他说为什么会有生灭呢,有生死呢?无明一分一分地断尽了,一分一分地少了,这不是无明就灭掉了吗?无明这个烦恼一分一分地把它破掉了,那不就灭吗?灭无明吗?真明转盛,就是自己的佛性真明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炽盛了,佛性越来越亮了,这就是生,一分一分的佛性得以显现这就是生,无明灭这就是灭,所以为什么叫有生灭呢?等你什么时候无明都灭尽了,这个真性已经到达了最明亮的时候,就没必要再破无明,、再证得什么东西了。因为无所证了、也无所破了,这个时候才是叫什么呢?叫无生无灭。

下面说,【又残无明在。是故言生】。虽然前面破了无明,但是还剩余很多其他的无明没有破啊,这个是不是生啊?无明还在,就是生。【一分惑除。是故言灭】。你看,也是光从无明这个角度,灭掉的无明叫做灭,还存在的无明继续还在,这叫做生。为什么?有这个无明烦恼在,那你是不是还得起妄心妄念啊?这个心还会在动,心还会起无明的。这个无明它还会在后面支配你,知道吗?支配你去产生种种生灭的念,生种种念头,你不想生都不可能的,必然要生的,知道吗?它在后面是有这种力量来操纵我们的,你什么时候把它灭掉了,把后面操纵我们这个木偶的、傀儡的这个主宰者,这个无明给除掉了,你这个时候就没有生的了,它就不能指挥我们了。

【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万行资成如种。智慧破惑如耘】,这是用个比喻了。《大智度论》里面说一人能耘,一人能种,并不是说有两个人。这个耘就是锄草,锄草就是破无明惑。用智慧来破无明惑,智慧就是指第一个人,能耘。那后面呢,六度万行,这些资成我们,就像种这些种子,种佛种,你不把这些草给除掉了,你到哪里去种呢?你必须把这个地啊,这些杂草给除了,你才有这个空地,把这些佛种种下去。所以这些它是相对应的,有你必然有我。【增道损生。意在于此】。你看,道一步一步地增,生一步一步地损,生损的愈多,道就增的也就越多。这个损生就是破惑,这个增道就是种种子,就是证一分法身,意在于此。

【四十一地。皆有十法也】。菩萨的四十一地实际上就是三贤十圣加上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个地位的菩萨,每一地都各有自己的十种法,就叫做十如是。若就妙觉,那说法就不一样了,你看,【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损生。生既未尽。故有诸地生灭不同】。这都指的生灭不同,诸地说的是前面四十一地。但是到妙觉位就不一样了,妙觉属于第四十二位了。【妙觉损生义足。最后那得论报】。损生,就是把所有的生灭这些无明烦恼全部都破尽了,那么就没有灭了,该证得的佛性已经圆满证得了,那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证的吗?还有佛性需要证的吗?那也就没有生了。既然没有生灭,你说哪里还论什么报呢?有生灭才有报。这个因缘果报,有因缘才会有果报,你都没有因缘了,你还需要果报吗?

所以有时候也很有意思,那我就在想啊,有时候在瞎琢磨,这个佛成了佛之后,他还在度众生,他还在积累功德,按我们的想法,他还在做这些事,实际上佛从来不这么想,不管他想不想吧,他反正这些事情是在做了,做了之后他肯定就对应有自己的福德啊功德啊,你既然说他没有报,那他是不是白做了呢?是吧?打个比方,我虽然成了佛,我成了天下第一富了,比尔·盖茨,我挣的钱这辈子都花不完了,花不完但是我现在还在工作,你看,比尔·盖茨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还在工作,你说他是为了挣钱吗?他不是为了挣钱,但是财富还在不断地增加,那这些增加的财富,他前面的财富都已经这一辈子花不完了,都得赶紧捐出去,后面再增加的这个财富他怎么办呢你说?他让谁去花?他要不要自己花了?我们就在想,佛成佛的时候,功德已经圆满了,他的功德福德已经享不尽了,后面他还继续示现度化众生,那后面他的功德还会继续增长,那他要这些功德干嘛?他又不要报,又不要回报。打个比方,我存了这么多钱在银行里边,最终这些钱全部都不能去花,也不想着去花,我们就想是不是太浪费了?你少的人你缺的人才觉得要呢,才觉得浪费呢,已经无所不有的人,拥有一切的人,你说他还需要去想这些事吗?我们没有钱,比如你一个月挣个五千的,你在想,计划吃得花多少钱,穿花多少钱,交通通讯,或者其他的杂用需要花多少钱,教育多少钱,人家一天弄不好天天就得挣一千万、上亿的,挣的都不想挣了,你看他还要去计划?不需要计划。所以对我们缺失的人来讲,天天就在瞎琢磨就在想,这就是妄念。人家已经无所不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物质,都已经无比丰富的,那还去想吗?无漏的果报,无尽的福德,随便享用就可以了,说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就来,甚至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来。你就想来想去,最终还来不了,是不是?然后还在这里痛苦难受,然后最后还得造业,你看我们就这么悲惨,最后还得堕落。

好的人就越好,孬的人就越孬。这就是凡圣之隔,知道吗?凡夫在六道里面就老是这样子的,很悲惨的命运,轮回呀,宿命啊,有些人说是宿命,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宿命,你这命就是轮回,你一时半会儿跳不了这个圈。圣人的话他就一步一步,哪怕是声闻也不可能永远的定性声闻,他也会回小向大,他会一步步地往上爬,一直到无上觉。所以说这里面你说你不去求了生死轮回,不去求出这个凡夫界,这六凡法界,你怎么弄啊?你在这里呆得下去吗?你在这里计较,我修点人天福报、五戒十善,我下辈子要升天,我要做天王,我要升到忉利天,……哪个天去,这说实话这都是在过小日子,知道吗,这个没用的。目标要宏大一点嘛!直接超凡入圣,不就一次性全部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看很有意思啊,不要去弄,我们说的报的话,就是我们自己不满足,需要有一个回报,或者有一个好的报应,我们心里好像能够安慰自我,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对于佛已经无上觉的人来说,他就不需要报,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啊。菩萨也是一样的,声闻也跟我们差不多,比我们好得多了当然,他也需要报啊,不然他继续往上修干嘛?他从一地一地往上不断地去进步的时候,他这个果报也会随着他的修行的功德,不断地增加,这实际上也是帮助他鼓励自己,一步一步继续往上前行啊。你修了好久最终还是那个样,一点回报都没有,修来修去干嘛,看不到希望。修了无量阿僧祇劫,你该是初地的还是初地,永远到不了第二地,算了不修了。纵使你在那里修行,修来修去最终还在凡夫界,你到不了圣人的法界。那你修干嘛,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是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做佛。当然我们也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众生性,一切众生也可以做众生啊。那做佛是比较难的,做众生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你本来就是众生,你跟众生更相应嘛。,是吧,?虽然众生之中有点佛性,说句实话就像什么呢,?大浪淘沙,沙里淘金一样的。整个一条黄河里面就那么一点点金子,你去淘嘛,沙子无量,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金子给淘出来,纯金才能练成,你得费多大功夫。沙子随便抓一大把,

所以最后我们再看啊。【故云。唯佛一人居净土。三十生尽等大觉。无后有生死。烦恼尽故。智德已圆。无复习果】。你看,就只有佛一个人才是真正地居住在净土,当然他这个净土是常寂光土,而且是究竟的圆满的常寂光土。【三十生尽等大觉】,这个三十生,当然也就是菩萨的位次,三十生尽。无后有的生死,他生死再也没有了,等觉菩萨都还有最后一次的生死,。到妙觉。,【烦恼尽故。智德已圆】,烦恼尽就是断德,智德是智德。【无复习果。不受后身。故无报果】。既然他没有习因习果,当然他就不会受后面的果报之身。当然我们大家就会想,佛不是有身体嘛。佛有法身,佛有报身,佛还有应化身。但是真正能够代表佛的是法身,报身他是自然而然成就这种功德之后,所获得的圆满果报,你说这个果报身他有也可以,你说他没有也行。然后很多人认为这个法身是没有的,看不见的,无形无相的,但是有,无形无相而已。至于这个示现的这个应化身,他是随时示现的,他是为了众生而示现的,不是真正佛为了自己,所以他真正这个果报的话,实际上是谈不上的。主要在佛的心里面、概念里面已经没有报的这样一个概念了。

【又约现生后。论九论十。云云】。有些说有,有些说没有,实际上这都无所谓了。实际上从究竟来说,实际应该是没有。从方便来说佛有报,也可以。有的话那就有十如是,没有的话就只有九如是。【若按涅槃经文。愿得无上报者。即明佛界报无上也。佛报既言无上。佛相性等九法。悉皆无上】,既然报是无上的,前面的九法通通皆是无上,当然这是从佛法界来说的。

好,后面我们再看。【何者。六道相性。全表五住。二乘相性。表破四住。全表无明。菩萨相性。表次第破五住。佛相性。表一切种智。净若虚空。不为五住所染。故佛十法。最为无上】。这说佛的十法、十如是为什么是最无上的呢?他从烦恼方面去进行分析,比如我们说的六道的相性。六道如是相,如是性。当然不仅仅是相性,所有的十法都是一样的。【全表五住】,六道众生都不离五住烦恼,他的相之中也表达了五住烦恼,性之中全部指的都是五住烦恼,与这个五住烦恼相对应。因为有五住烦恼才会有六道众生的这种十如是,这种相、性的存在。五住烦恼咱们已经讲过好几次了,都不用再说了。哪五住啊?就是见思惑加上无明惑,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这是四住烦恼,实际上就是见思惑。见一切住地,就是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通通是指思惑,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思惑,分别代表一地。就是这里整个就是四住,然后再加后面是无明住地,第五住烦恼。但是众生一个住地的烦恼都没破,连见惑都没有破,所以他全表五住烦恼。

【二乘相性】,二乘人,声闻缘觉,比凡夫要好多了,比六道要好多了。【表破四住】,破了前面四住,就是破了见思惑,但只留最后无明住地的烦恼没有破。【全表无明】,所以他表达无明,他不表四住,他只表第五住无明住地的烦恼。因为无明没有破,所以他二乘只是二乘,他不可能成为菩萨,更不可能成为佛。

那菩萨相、性呢?【表次第破五住】。从第一住开始,破见惑,破思惑,一直破无明惑。当然,实际上菩萨也没有完全破尽呢。破到无明惑,破到最后的话,需要佛。——成佛了,才能完全破尽。【佛相性。表一切种智。净若虚空。不为五住所染】。表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了。这是最究竟的智慧,清净像虚空一样的,再也不为这五住烦恼所染了。佛的五住烦恼全部都破尽了,所以佛的十法,佛法界的十如是,是最无上的。再往下,这个从苦上去说,我们看看这里又说苦。

【复次。六趣相】,当然这里又说了,六趣相性。实际上他又简略了,前面是六趣相性,六道相性。这里连性都不说了,就用相就完事了,【六趣相。表生死苦。二乘相。表涅槃乐。】六趣可不就只有生死苦?二乘相有快乐了,有涅槃乐。但是他这涅槃并不是说大般涅槃,并不是佛的涅槃,是属于二乘人的涅槃,一个我们说有余涅槃,一个叫无余涅槃。【佛界相。表非生死。非涅槃】。一个是生死,一个是涅槃。佛界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乐我净】。又佛性中道本来具备常乐我净四德,四种功德。

【故言佛界最是无上】。这里又来一个,实际上这句话有时候我觉得说也可以,当然不说也挺好,到底有没有常乐我净,当然肯定有,但是你说佛需要这个常乐我净干嘛,没必要。他硬要来一个常乐我净算四种功德,也算四种果报。需要这个果报的话,那代表佛的一种成就啊。众生的话,没有常乐我净四德,需要去成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期盼,是一种需要。实际上对于已经成佛了,根本就不需要。到底有没有呢?佛在心中已经不执著自己有常乐我净了。本来就是非生死,非涅槃嘛。涅槃才有常乐我净呢,但是如果非涅槃的话,就是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但是有些人说那就不要,那就是代表什么?常就是无常,、乐就是苦,、我就是无我,、净就是秽吗?染污吗?也不是,它也不是代表生死一面。所以既非生死,又非涅槃。说有常乐我净,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一个常乐我净。大家明白吗?就是没办法去表达。甚至你没办法去琢磨的。它需要的时候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来。对佛来说从来就没有需要。但是对于众生来说有没有需要呢?太需要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对我们众生所说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对于凡夫,有生死的人来说,你需不需要常乐我净啊?需要常乐我净。正因为你证得了常乐我净,大家都希求涅槃。只有二乘人他进入涅槃,但他还不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二乘人又会执著于不净,苦,空,无我。反而凡夫又会执著于世间的所谓的常乐我净。但世间能找到常乐我净吗?找不到。所以佛是为了破除凡夫乃至二乘人的两种颠倒,所以才说种种法。把这些法说清楚之后,最后来一句,非生死,非涅槃。我们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才是究竟的佛要说的法。

【复次。四道表恶】,这个包括阿修罗道了,三恶道再加上阿修罗道,表达的是恶。【人天表善。二乘表无漏善。菩萨佛表非漏非无漏善】。你看,又是四个不同层次。我们三恶道,当然我们不是三恶道,三恶道众生,包括第四阿修罗道,都是表的是恶法。人天表达的是善法。二乘人表的是无漏善。而无漏善为什么有一个无漏?无漏就是对有漏而言。前面不管是四恶道的恶,还是人天的善,都是属于有漏。

世间的善法和恶法,都是有漏。为什么呢?不究竟,不圆满。它都是从我们的烦恼而生的。所以我们干点好事也干得不干不净的,不究竟。你做点儿好事就希望别人夸你,希望获得好的名声,获得好的利益。或者有时我就心里图个高兴,图个高兴也是有漏,还是有烦恼。如果你干了好事你都觉得不快乐,别人也不快乐,你也不能得到任何快乐,你干这个好事干嘛呢?当然有些人说,我也不为了什么,我就想这么做。我就自然而然这么做,那就属于无记无明。傻,傻乎乎什么都不知道,无知呗。我也不求啥,我也不感到快乐,我也不感到痛苦。反正我就这么做了。这叫无所知,这不叫境界高。有些人说境界高,什么都不想,我也不图啥,我也不感觉到快乐,我也不感觉到痛苦。我好像就一切超越了,就成圣人了。那就真的傻,叫无记,无知。你做这些事情,你应该是清清楚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在做什么过程中,心应该非常纯净,也不是为了最终求什么。

所以从开始初发心,到你做事的过程之中,对于善恶的抉择,包括你做善事时候的一种过程、一种态度、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包括做完善事之后,得到回报时候,你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不要说获得别人表扬,高兴得不得了,欢天喜地,下次我又有动力了,我又有无穷的动力了。完了,不行啊。没有经受住考验。而且不是一次一次的考验,你一遍一遍的考验。做这件事情你可能很顺手,做另外一件好事你就做得不顺手了。做这件事情别人可能都会响应你、支持你。做另外一件事情别人就不支持你了,甚至还怀疑你,甚至还会责骂你,甚至还会诽谤你,那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这些东西他都得通过这些锻炼,才能慢慢去锻炼我们自己的内心。

你这些锻炼都经历了,最终你心无所动了,慢慢成就了,这是有点功夫了。否则你做不了啊。所以说你看我们世间修行多么不容易呀。有些东西我们都不敢去碰的,做好事你敢随便去做,不敢去做,你也做不了。要么没钱,要么没资源,要么别人不响应、不支持,要么做了之后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自己能力所限。你会有种种各方面因素的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别人可能也会障碍你。当然别人障碍你最终还是自己障碍自己的原因。别人为什么障碍你,因为你过去障碍别人呗,你不能怪别人障碍你。所以你做什么事情,好事你成就不了。做坏事你想都不用想,别人会来帮忙你。当然有些人心善的,他不会帮你,坏人才会帮你呢。但人的这种恶性的东西,自私的一面太多太多了。所以说我们大家想想,这些事情好好去回味回味。菩萨跟佛他境界高了。非有漏非无漏。既不是六道法界之中的众生法界的有漏善恶,同时也不是二乘法界之中的无漏。就是他不执著于有漏,也不落于无漏,两边都不执著。他已经超越了前面这两个层次了。所以佛界最为无上。

【复次六道表诸有因缘生法。二乘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很有意思。你无论从善恶来讲,无论是从前面讲的这个五住烦恼来讲,现在好,又弄“三是偈”来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分别又对应十法界的众生。所以佛法到天台宗这里没什么东西说不圆的,什么东西都把它讲明白了。六道众生表因缘所生法。诸有,一切有情、一切有为的法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它有生就会有灭。既然是生灭,说明你什么呢?还是属于凡夫法界。不然你还需要生干嘛?你都圣人了,我是无生啊。我心中已经不生不灭了,既然不生不灭,那怎么还需要去生种种法呢?心中没有生,外在的果报,外在的正报也好,依报也好,它都没有生灭了。

好,二乘人表即空。他从生灭之中超越了。生法即空叫缘起即性空,透过缘起他已经证得这个性空了,证得性空那他就不生不灭。但只是他毕竟还不究竟,他只是证得这个真谛,他又容易执著于这个空。执著于空本身来说,说的不好听一点,还没有完全出离生灭。什么没有了?缘起,对缘起法的执著,生灭相已经没有了。但是对于这个涅槃法的无生灭,他又会产生执著了,这又是一种新的生。前面灭掉了,又生这个东西了,还是麻烦。菩萨比他更好。又从空里面走出来。发现这个空,老沉寂于空,执著于空,不对呀,还得发菩提心,度众生吧。所以他又修这个假谛俗谛。

【二乘表即空。菩萨表即假】。到最后佛,即空即假即中。事实上这里说即空即假即中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就是中,因为中本身就具备空和假,所以说到佛这里的话,又有空,又有假,又有中,他是代表最圆满的一种成就。所以这个三是偈也很有意思,你想想确实是有道理的,确实有道理。当然不是我们说得这么简单了。比如说菩萨即假,菩萨不仅仅是即假,你看什么样的菩萨,哪一教的菩萨,菩萨假之中还有什么呢?也有空。假之中甚至也有中,但是他谈不上即中,谈不上即假,知道吗?即的话就是说一体了,空假中是一体的,说空的时候就有假和中,说假的时候就有空中,说中的时候就有空假。但是菩萨还没修到那种程度,他是有次第的。一般指的别教菩萨先修空,再修假,然后再修中。即使是圆教的菩萨,他也不可能说在即空即假即中方面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里面他还是有些差别的,所以大概按照这么一种划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从这里说,【故佛界最为无上。复次四趣但表恶。不能表善。人天相但表善。亦不能表恶。二乘但表无漏。不兼善恶。佛相兼表一切相。若解佛相。即遍解一切相。是故佛界最为无上】。你看,能够表的这个善恶相方面,又进行一个分析。四趣的众生,只是表恶而不能表善,它都属于叫四恶趣嘛,所以它对应的就是恶法。人天是属于善趣,它只能表善不能表恶。二乘人呢,表的是无漏法。无漏法是叫什么呢?非善非恶,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佛相呢,兼表一切相,有善又有恶,有非善,又有非恶。这一说的话,大家有时候就容易云里雾里,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佛界的善和恶,跟众生界的善和恶,不完全是一回事啦。比如说四恶趣众生表的是恶,他确确实实在自己造恶,无明烦恼驱动他在作恶。二乘人表的这个无漏,无漏是什么?超离这个善恶之间,但是他因为超离善恶的话,他就认为无漏这个法是最究竟的,但实际上还不是这样子的。一旦产生执著,这个无漏的话也就变成不是真正的无漏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

它这个无漏啊不究竟,它还是属于叫有漏之无漏,而佛表的这些东西是叫真无漏,但是这个无漏又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非善非恶,非善非恶之中又具足一切善恶。但是他做这些善恶,他可是有目的性的,不像我们众生稀里糊涂的,做了坏事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恶报,还管不住自己做,明明知道做了这个事情之后肯定没好果子吃,但是自己还得做,有做坏事的冲动啊,他这个恶性、烦恼心太重啊。佛他能够识因果,能够知道作善作恶,他是为了随顺众生的因缘,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要度化众生的时候,示现善恶,他不是真正地说我要发善心去做件善事,我发了恶心去做件恶事,佛还需要发心吗?佛一旦发心这就是生灭心,有生灭心就代表有烦恼,有烦恼那你还是佛吗?就不是佛啦。所以佛完全就是从度化众生的这种角度,示现在作善作恶。他这种善恶最终都是帮助众生从苦海里面,从生死里面逃离出来。他做善事也能得到解脱,做恶事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他达成的这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当然他做事本身的这种境界,也不是我们能够随便想得到的,就完全不一样。

佛可以做,我们就不能做,你看,有些人还不服气,看不懂啊,怎么他不跟我一样嘛,他也这么做,你不知道他是佛吗,是吧?所以你不要去管别人,所以我们经常说你认不清楚也没关系。但也没这么多佛在这里示现,倒也是真的。但你不要看佛,你看众生也不能去执著,他怎么怎么着,我就不能吗,是吧?你到底为谁修行啊,你是为他修行吗?他做了坏事他有恶报,你也想跟他学习,到恶趣里面去吗?咱们是学佛啊,学佛那你得以佛作为榜样啊,以他作为标准。我们修的是佛法,不是修的众生法,所以你眼睛不要老盯着众生,不要老盯着众生做的这些法,明白什么意思吗?这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你天天还都不离这些东西,什么事情喜欢横比较竖比较的,别人做了点什么事情斤斤计较,你越计较你越出不了生死,免不了烦恼;你不计较了,哎,反而好了。你觉得不计较我吃亏大了,我吃亏我受不了了,我再忍受不了了,忍受不了你赶紧跑啊,躲啊,是不是?这也是个方法,笨方法,当然不究竟了,起码暂时避开点也好,何况你想想这个忍辱,事实上是修福报、修功德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把这些事情到底是当做好事还是坏事,它需不需要忍,是不是?

你重新再认识,你从哪个角度再重新去看待它,你就完全不一样了。要学会变废为宝,因为本来废里面就有宝,众生皆有佛性嘛,那么众生法里面就有佛法,你要真正有佛法、有智慧的人,你就通过这种观照,你能看清楚。所以有时候我们除了感恩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说的,众生也得感恩。但是说实话,你能感恩得起吗,是吧?就怕你没这个境界。否则的话,菩萨他就喜欢接近众生啊,太高兴了,到处修啊,六度万行啊,你们都是我的善知识,赶紧借你们这种机会度众生,度苦恼众生,我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我成就功德以后你们的功德也就更大了,要是没有众生他到哪去修行啊?他天天在那打坐、入定,是吧?倒是禅定功夫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没有。福德没有最后智慧也增长不上去了,智慧增长不上去,成不了佛了,怎么办啊?那就在那里真的是很苦恼,我估计他到时候就很苦恼,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众生就是成佛的土壤,就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个,也算是个因素吧。所以离开众生永远成不了佛,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讲来讲去,凡夫法界就是圣人法界,众生跟佛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又讲三谛平等,就是这么回事。佛离不开众生,众生也离不开佛。你要相互之间去修行,去积累自己的善。

好,我们先休息五分钟,之后我们再回来,阿弥陀佛!

大家坐下来,保持安静,咱们看接下来。【故贤圣集云。地狱中阴。但见地狱。不能知上趣。若天中阴。能知天及下。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佛相表正遍知也。佛智既遍知诸相。而经教应遍说之】。这里就说六道众生里面,我们说地狱界的这个中阴身,只能见到地狱,不能见到地狱以上的其他的五趣、五道,如果是天界的中阴能知天及下,天人的中阴身,他能知道天,也能知道天界以下的这些事情,能看得见。当然中间就省略其他四恶趣了,其他四道了,咱们就不用说了。就是下界不能见上,上界能够见下和本界的东西,大家大概清楚,中阴身都是这样子的,你不能超越本界以上的,但是本界以下的呢,你是有能力看得到的,中阴身。

【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都还属于凡夫法界,当然如果说到二乘菩萨,实际上就没有什么中阴身不中阴身的,中阴身都是有生死的六道众生里面,才有中阴身。圣人没有,但实际上圣人里面也包括什么,声闻法界就只有知道声闻法界,也知道什么呢,六法界,凡夫的六法界。那么缘觉法界也是,通过缘觉法界还知道其他的下面的这个七法界,菩萨法界是菩萨法界以下见到,佛法界他见不着,只有佛是所有十法界,他都能看得见,所以叫做什么,正遍知。不但是遍知,还有一个正字,关键是,是吧。有些人说,我也知道,我也见得到,但你不是正,你是邪的,也能看。有些世间人很聪明啊,咱们不拿佛来比较,学的知识非常广博,世间就没有什么他不通晓的,但这人心思是坏的,心性不好,所有这些见解、这些知识最终都成了他自己去做坏事的、造业的一种工具了,所以说,他就是知见本身也存在问题,心不好的人,知见也会出现问题,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知道越多,造业的本领越大,伤害越大。

【佛智既遍知诸相。而经教应遍说之】,经教里面也应该遍去说,佛怎么是知道?知道是多少啊?

【若用此法历五味教者】,这里又用五味教,这也就都是乳酪一直到醍醐。【乳教说菩萨界佛界两性相。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入中乃是无上。而带一方便。未全无上】,这是从五味教分别来对应他所说的是什么法。

第一个乳教,说的是佛法界和菩萨法界的这两种性相,也就是十如是法,是说这两法界的事情。或入即假等,即假就是菩萨,或入即中等,这就是佛,入中就是属于无上,佛就是无上教嘛,无上法嘛,而带一方便,这一方便是什么呢?菩萨的方便,带一即假的方便,只有即中才是真实,其他的空和假都是方便,不全部是无上的法,还就无上的法之中还有其他的菩萨法。

【酪教但明。二乘相性。得入析空等。尚不明入即空等。况复余耶。故非无上】,酪教,讲的是什么呢?三藏教,是属于声闻教,缘觉教,声闻法。它只是让我们入析空,还不是即空呢,尚不明入即空等,何况其他的呢?即空实际上是相当于体空,当体即空,它那个析空,析法入空,析法入空它本身就有生灭,当体即空不要等它生灭,不要等它灭后,当下就是空。只要是有的东西就是空,就简单就这么说,只要是有的就是空。为什么呢?你所有的有都是什么呢?因缘而有。所以说最终它就表明,因缘有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当下就是空,这个空就表明无自性,不然的话你不需要因缘而有,但是我们现阶段,眼前能够见到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成的这些有法,你会执著它是有的,你看不到这些无为法,看不到非因缘所成就的这些法,你看到的都是这些因缘成就的法,所以说都是属于生灭法,但是生灭法的当下,它也说明它就是性空,故非无上,当然后面什么即假都没有了,即中就更谈不上了。它空,它是析空,而不是即空,后面什么即假即中更沾不着边。

【生酥明四种相性。或入析空等。或入即空等。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你看,这里就也很清楚了,生酥说的是四教并谈,入析空是三藏教,入即空是通教,入即假是别教,入即中等这是什么呢,圆教。【唯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带三方便】,就只有圆教所说的是佛法界的事情,佛的性相它能够什么,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它还说了其他的三个方便教,藏通别,所以带三方便,【故非无上】,它也不是无上的。

【熟酥明三种相性。或入即空。或入即假。或入即中】,熟酥是什么教呢?是般若时,般若时说的是三种教,通、别、圆。那么好,通是什么呢?入即空,假是入什么呢,即假,圆教是什么呢,入即中,所以它也带两种方便,两种方便就是通教和别教,所以它也不是无上教。

只有现在【此法华经】,就是第五时,也就是醍醐味,【明九种性相。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实我子。我实汝父。一色一味。纯是佛法。更无余法。故知佛界。最为无上】,从五味来说,最后一味,醍醐味,才是真正的什么,无上教。一色一香,纯是佛法,前面也讲到一色一香,一色一味,它无一不是佛法,但是这里说的是一味啊,就是纯醍醐味了。但是《法华经》,它是开权显实嘛,权即是实,前面的权就是权,实就是实,权跟实之间是是不平等的。众生就是众生,圣人就是圣人,小乘就是小乘,大乘就是大乘,甚至大乘里面又分别不同。只有到了醍醐味,到了《法华经》这里,才把它全部融合起来,所以它是属于无上味,而且是纯无上味啊。

【复次。余经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前面没有方便,没有开权显实,所以它方便永远就是方便,不是真实。但是这里呢,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最后方便也就归入了真实。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就是特别对应我们所有的凡夫众生,如果没有方便的话,我们众生永远成不了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没有方便,永远成不了佛;但是你只有方便,没有真实,也还是成不了佛。只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才能慢慢由凡夫成为圣人,由圣人成为无上的圣人,即是成佛。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就是按其相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前面它有些实也说了圆教,但是它不引入啊,不论引入啊。那不论引入那好,你是圆教的根机你永远就是圆教,你因为修得了,那其他的三藏教的怎么办啊?通教别教怎么办啊?你不引入的话,它就没办法最终慢慢地进展到圆教的这个范畴之内。所以你让它有个方便门,慢慢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这才是最重要的,【意在此也。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这里说的百界千法了,实际上也就不离这个十如是,好,我们分别看,经论偈分别引这些,引经据典嘛。

《中论》里面有首偈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重新再看一下,【六道相性。即是因缘所生法也。二乘及通教菩萨等相性。是我说即是空。六度别教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佛界相性是亦名中道义。结要虽少。摄得前多。义则可见(云云)】,这句话实际上还得看一看,不看的话还不太容易理解,别看就是这样。六道的相性,就是六道的如是相,如是性,十如是法,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我们众生都是有生灭的因缘法,在六道之中,所以我们有生灭就不离生死。

下面是我说即是空,二乘人,不仅仅是二乘人,这里加了个,这里很重要,及通教菩萨等相性,是“我说即是空”。不仅仅是二乘人,有一部分的菩萨,有一类的菩萨也仅仅是什么?“即是空”,通教的菩萨。因为通教的菩萨跟通教的声闻乘、缘觉乘所学的都是无生法门,都是体法入空,他虽然叫做菩萨,但本身他修的还是空,以修这个空谛为主,空观为主。

然后再往后,六度别教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这里有个六度,这个六度菩萨实际上是三藏教的六度菩萨,三藏教的六度菩萨,还包括别教的菩萨,三藏教的菩萨和别教的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但是这里面虽然都是亦名为假名,实际上这里面差距太大了。六度菩萨算什么呢,修的是事六度,知道吗,他是著相而修的,虽然他也发啊,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他老执著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学,有佛道可成。他执著这些外在的相了,知道吗,虽然也干的是菩萨的事,但是干的这个技巧,干的这个境界太低了。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世间有些人,也在做善事、做好事,他天天都记着,知道吗,今天又做了什么事,某年某日,捐了多少粮食,捐了多少钱,我到寺院念了几部经,拜了多少佛,一千,明天我继续再拜,要慢慢发展,怎么,全部都记得,这些东西都忘不了,事相啊,他就是事六度。什么时候把这个事相执著心放下了,叫理六度,那就高了。

别教菩萨就属于入理了,知道吗,虽然做了这些事情,但不执著这些相,他叫做从空出假,心本身已经空了,性已经空了,不执著这些事情,只是完全为了众生,我去度化众生而已,度了众生最终他也不执著有众生可度,学了法门也不执著有法门可学,但是还兢兢业业地学,并不说我不学了,没法门可学。有些人就跟我又来较劲,是吧,没法门可学是不执著有这些法可学,而不是不让你学。有些人说佛教太消极了,什么都不要干,什么事情都没有,一切都是否定,一切都是消极。不是这个意思,破除我们心中这些执著分别,而把我们真正内心之中、心性之中纯净的善良的美好的东西给留下来,让他变得更加的纯净,知道吗,让你变得更加的积极,这种积极要达到极致才行。那些消极的不好的东西,要把它去除干净,去到一点都不剩,那才最好,所以说佛教的消极就是最大的积极,佛教的积极本身也是最大的积极,知道吗?跟世间完全不是两回事,世间所谓的消极,消极还就是消极,你所谓的积极,积极又不彻底,实际上积极之中又有消极,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这就是这两个,亦名为假名,虽然都是假名,这个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六度菩萨跟这个别教菩萨。当然这里说,有些人说,那通教菩萨他不度众生吗?不是不度,而是通教他本身他从当教来说他是修空观为主,但是他也有发心度众生,所以通教还能通后別圆,知道吗,他有这些比较善根的人,利根的人,他也分不同层次。一般层次的人他就修个空观就差不多了,层次高一点,他根器利一点的人,他不仅仅满足修这个空观,他也会修这个假观,甚至还会修后面的中观,所以通教的这个通教人,他这个分的层次就比较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佛界性相是什么?“亦名中道义”,佛教才是亦名中道义,实际上这个中里面就有假,有空。

“结要虽少”,虽然总结得非常简略非常少,但是“摄得前多”,摄得前面所有的十法界的所有众生,它的内容涵盖的是非常的丰富的,“义则可见”,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中的这个意义、义理。

好,这是引的这《大智度论》这个偈子。

下面我们再看《涅槃经》这个偈,又来说明,就是所有的经论、所有的经典,最终讲来讲去都得回到这些源头上,都不离这个东西,【又涅槃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这里再给你说说,【六道相性。即是诸行】,你看,【二乘通教相性。即是无常。别教菩萨相性。即是生灭灭已。佛界相性。即是寂灭为乐】。

你看,哎哟,完全不同的解读了,以前我们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以为这个东西,我们都把它连在一块去想。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它是生灭法,你只有把世间这个生灭法给破掉了,生灭灭掉了,没有生灭了,你才能得到寂灭,就是无生无灭的这个涅槃的境界,我们是把它当做个从下往上,它是一连贯的。但这里不一样,它是用十法界不同的这个凡圣修学的或者修行的这么一种状态,分别对应。

六道众生当然谈不上什么修行了,也诸行,诸行无常,他都不知道是无常的,就是他在做这些所有行为的时候,身口意三业的时候,他是属于一种无明无知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了之后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不知道,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活着?你怎么就成了人了?你是从什么因果过来的、业力果报过来的?你下辈子要去哪里去?搞不清楚,不看佛法我们也搞不清楚啊。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你可能找到很多世间的理由,挣钱、养家、成名、当官、发财,我要做到活得有意义。我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已经很崇高了,是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就像倒大海之中一滴水,永远不干涸,我就觉着我的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充分地得到展示了,展现了,我就已经好像就觉得此生无遗憾了,但是你该走的时候走了,是吧?你说留这个名,好像别人,实际上你哪知道啊,你真的这个生命已经结束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留这个名,当然生前可以自己安慰一下,很高兴,我觉得很有意思,还相对是在世间比较健康的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可以活得还相对比较好。

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啊,这辈子可能是做个好人,你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也做个善良的人,下辈子弄不好就堕恶道去了,或者再做人就不一定做好人了。你没办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你也不知道这个生命之间它是不间断的,它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然后这个联系、这些轮回、这些宿命的东西,所谓这些因果的东西,你怎么去不断地往上去推进呢,你不能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变得更好一点吗?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啊?当然佛法就给我们讲的这些东西,你就可以活得相对明白的多。

二乘人,通教相性,无常,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不要去贪图世间的这些享乐了,我应该去追求无生灭的法,涅槃之法,要寂灭啊,我要求得解脱啊,所以他就知道无常。

别教菩萨相性生灭灭已,他去灭这些烦恼,比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不就是生灭灭已吗?一步一步地去度,不仅仅是度众生,也得度自己的生死,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啊!烦恼无尽誓愿断,得断烦恼啊!这也不是灭吗?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是一样的,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

当然最后只有佛,才是得到终究的寂灭,所有的烦恼都已经灭尽了,没有一丁点的烦恼了,所以说他是寂灭为乐。当然别教菩萨并不是说就一点寂灭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啊,他生灭灭的过程之中,他就慢慢开始可以证得这个寂灭,但是寂灭并不究竟、不圆满,真正能够谈得上寂灭为乐的,只有佛。

后面,这里又递进往上,【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是别教相性。即于生灭仍是寂灭。不待灭已。方称为乐。是为圆教佛界相性(云云)】,这句话很重要啊,这就是别教跟圆教不同的地方,别教呢,是必须要灭掉生灭,才能证得寂灭。圆教呢,不要灭生灭,就能证得寂灭。为什么呢?生灭的当下,就是寂灭,境界完全不一样。

就是说在真正有能力的眼里,苦不算什么,生死根本就没有,不要说这是大事,这是小事,人家事都没有,小事都不是。那我们在这里,什么东西都是事,是吧,你必须把这个东西、困难给跨越了,困难跨越了才是一片坦途。你把这个烦恼给降伏了,或者给它破除了,你才能得到快乐,不然它老是挡在你面前,让你挥之不去,所以你必须要把生灭灭掉。生灭是一边,寂灭又是另外一边,有二边这不就叫做什么呢,分别法,就不是不二法了。如果我们真正能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肯定是做不到的。生灭法当下就是寂灭法,生灭法的体,跟寂灭法的本体,完全就是一样的,那就好了,这种境界就是圆教看问题、看一切法的一种态度。

所以说最终我们讲来讲去,说都不好意思在这里说法了,是吧,说啥,有啥可说的,都是废话,无法可说,生灭本身就是寂灭嘛,但咱们又证不到那个境界,没办法,还得说啊,你看佛都还得说,于无分别法中,分别而说,法本来是没有分别的,不得已要分别说,为什么要分别说呢?因为众生有分别嘛。同样的法,在佛这里是无分别法,但是到了众生这里是分别法。你说我无分别法,我不用说,大家心心相印,你知道就行了,众生能知道你吗?你还得说出来,还得用分别的方式,用文字、用语言、用种种说法,说出来,众生可能才能接收到你一点点的信息啊,才能真正能够读懂一点点啊,他读懂的越来越多,明白越来越多,修行之后,他才能慢慢地证入接近这个无分别法,也就是不二法门,就这个意思,大家就清楚了。

到最后,你证得佛以后,成就圆满佛以后,一看,哎呀,前面这些东西都是什么,都是,当然也不是说白用功了,就真的没用到真正的这个实际上,跟真正的佛法还不完全一样,明白吗。等真正成佛,完全是另外一派风光了。当然前面这些东西呢,经历的走的这些路,都是你必须要走的。打个比方,我们到很远很远,万里之遥,那个地方是非常最有名的一个风景点,最漂亮最美了,但是你在这个一万公里、一万里之前所走的路,都是必经的,就是为了最终看到这个最好的风光,即使这里都是什么沙漠、戈壁、荆棘怎么样的,你都得经过。

你不能说一下就到那边,你到不了,那是佛的境界。然后佛就告诉你,你想得到我同样的风光吗?你慢慢从第一步开始走起吧,第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第二步遇到什么问题,一步一步你得克服,最终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不仅仅是属于我的,也属于你们所有众生的,但是你如果不走,你就不能像我一样的成佛,因为我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不是我突然一下,我就自己平白无故我就能享受,没有这样的,没有天然佛,没有自然能够成就的佛,都是修出来的。

所以说谁比谁强啊,是吧,谁比谁幸运啊,没有幸运,就看你自己努不努力,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没有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这两条呗。佛教简单就叫什么呢,福慧双修,也叫什么,解行并进,有解就能看清楚方向,不迷茫,是吧。有行,你才能真正到达彼岸,你能成就最终自己所具有的这个如来智慧德相。

好,再看后,【又七佛通戒偈云】,你看,随便就说,你随便拿什么佛教东西来说,都用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趣相性。即是诸恶。人天相性。即是众善。自净其意。即有析体净意】,一个是析空,一个是体空,两种观法。

【是二乘相性】,还有,【入假净意。是菩萨相性。入中净意。是佛界相性】,就是自净方面,可以什么呢,分成空和假,空里面又有析空,又有体空,两种净,那到最后菩萨是什么呢,入假净。怎么清净自己啊?修空观也是清净自己,修假观是进一步地清净自己,清净自己的佛性。入中净,只有到达入中净者,才是最终什么,是诸佛教,你看,是吧,才真正成佛了。当然并不说前面这个析空,还有什么入假,什么体空就不是,也是,但没有成佛啊,没成究竟佛啊。当然说,这里说诸恶需要什么呢,莫作,你们不要去做什么四恶趣的事情。众善奉行,虽然是众善奉行还不足够,你仅仅满足于人天么,还得继续往上,要自净其意,做善事要清净自己的内心,做善事就是为了练我们自己的心,知道吗。你说,哎呀,有善可做,我做了多少善事,老执著这些相,执著这些功德,那你的心就不净了,心意不净,成不了佛。

所以最终关键的,实际上自净其意是最重要的。自净其意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前面大家都知道啊,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即使是一般普通的有良知的人,他也会这样子。但是自净其意就完全不知道啊,有些说,噢,我就是自己凭着良心,我不去害人就可以了,你也太简单了,你做人都不能这么去做,你得好好研究哪些是恶,哪些是善,你过去以为的不是恶的,可能到佛教一看,这是恶。你过去以为是善的到佛教一看,可能还不是善呢,可能变成恶,或者这个善本身是有漏善,它不纯净,它夹杂了很多的恶。

那就好好想办法怎么才能去恶,怎么才能修善,有法门啊,要自净其意,让你的心变得更加的清净啊。让你的心变得更加的善良更加的有智慧啊,你才能把这些恶给破掉,才能把这个善修到达到极致,最终才能成佛。你随随便便你就成佛了,随随便便做人都做不好,是吧,他很简单、很原始、很古朴,但是这个人呢确实层次也不高,但是你说他是个好人吗,确实也是个好人,但他执著,他没有见解,知道吗。他还是属于一种无知的状态,或者他知道的东西是很少的,井底之蛙,你仅仅满足这个,你做人也做不完备啊。

所以咱们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怎么能行呢,学吧。一个学一个修,都得努力啊。有些人说,算啦,我不学啦,哎呀,这太难了,佛法这么多,三藏十二部,几千卷的经典,学得懂吗,这么深,这么艰深,这么难懂的一些文言文,看都看不明白,哎呀,反而还讲《法华玄义》,你看我听课,一堂课能听一句两句就不错了。能听一句两句,那就对了,下回就三句四句。你把我这个课听完了,基本上也就百分之九十都懂了。就怕你不听下去,或者不用心听,不坚持听,是吧。哪这么容易,随便给你讲讲,佛法你全懂了。你以为你是文殊师利菩萨,是吧,你根机这么好,一听就悟,一听就悟,你干嘛直接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得了,是不是。一听立即开悟了,立即证果了。就是我们层次不够嘛,你障碍嘛,烦恼障、业障、报障,是吧,都有。所以就障住你,肯定得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不断去突破自己,你才能更进一层。

所以有些东西,你不要畏难,实际上也没有多难的,有多难啊,大家可能都有这个学习的经验了。刚开始听课的时候,哎呀,真得是很难听懂。唉,坚持听下去,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听得懂的是越来越越多。越来越明白了,听两三年之后,哎呀,听吧听吧,越听越好。有些师父没讲到的,你自己都能想得出来。你自己可以去研究了,干嘛非要我去讲呀,是吧。你自己有自己的这个悟的能力嘛。

所以我们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什么,抛砖引玉,当然该讲的有些东西,基本的东西要讲到,但是有些东西不可能全部把它讲出来,也讲不出来,我自己能力也有限嘛。大家也得包涵,如果你能够懂得更多不是更好吗。你自己窃喜去,欢喜去就行了。当然你能够给大家去分享那就更好了。所以学习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是吧。很有意思。当然修行就更有意思了。

好,【若能解十相性。与众经论律合者。即通达三藏通别】,你看,看似是三藏有分别,每一部经、每一部论讲的都是不同的一些内容、不同的佛法,但最终是相通的,是不是?什么法到你这里,你都能把它贯通起来。【识一切法无有障碍。广明众生法相竟】,你看,讲了半天才把众生法给讲了,是吧,第一个讲的是什么,佛法还没讲啊,这是讲第一个法,众生法。众生法看似千差万别,最终又是相通的。佛讲的种种法也是一样的,藏通别圆,三藏十二部,好像都不一样,最终也是相通的。所以你要具备这种眼光,具备这种圆教的天台的思想去看的话,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一切众生,你一看众生不仅仅是众生,众生也变成佛了。

下面我们再看佛法啊,这时间快差不多到了,咱们再看一小段吧,这一段也不小了。【二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秖百界千如】,你看,也是不离这个十如是,百界千如。所以说这一念三千,三千就包括众生法、佛法。一念是什么呢?是心法。众生三千,佛法三千,包括这个一念三千,最终都是一体的。三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千。没有色心的区别,没有凡圣的区别。【是佛境界】,当然如果纯粹说佛法界的法的话,是佛的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如函大。盖亦随大。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境。到其源底。名随自意法也】,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去了解佛法界的这些法。你只有像佛一样的无边的智慧,你才能完全照见这个佛法界种种境界,才能看得清清楚楚。众生是看不到的,圣人能看到一点点,也看不明白。所以说随自意,这是随佛自己的意,只有佛才能真正明白,他,这个众生是没办法了解的。

【若照九法界性相本末。纤芥不遗。名随他意法】,这是什么呢,以佛的智慧去照其他下面的九法界。这个十如是的法,从性相一直到本末究竟等,也能纤毫地,一点点都不遗漏,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随他意法,随众生,一个是随佛。

【从二法本。垂十界迹】,你看,二法,一个是随自意,一个是随他意。这两种法的根本而垂十界之迹,你看这里是十界之迹,不是九界之迹啊。佛法界也是迹呀,就像释迦牟尼早已经成佛了。为什么又跑到娑婆世界来,他不是第一次成佛,成了无数佛了。以后所成的佛都是垂迹,从本垂迹啊。

【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说自意语。或说他意语。自意他意。不可思议。】你看,【己身他身。微妙寂绝。皆非权非实。而能应于九界之权。一界之实。】你看,【而于佛法无所损减。诸佛之法。岂不妙耶】,是吧,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他又能随己身应现的是佛法界的法,又能随他意应现的是众生的法。好象众生法是权,佛是实,但是能够应现出来的这种权实都不是最真实的一面,真正佛的境界是什么?是非权非实。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垂迹呢,从本垂迹,根本是非权非实,所现的种种化迹,外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佛所现的种种相,都是属于权,方便,权巧示现。

所以说【诸佛之法。岂不妙耶。是事可知。无劳广说。至方便品中。当更明之】,到方便品还会继续地说,广说。

所以我们就再想想,诸佛他为什么呢,他本身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能够见到的佛、能够听闻的法,肯定都是可以思议的。从不思议之中而示现种种思议之法,就是为了让众生去明白佛法一些方便的道理,最终从方便而入真实。

所以说大家说见佛了,真正的佛能见得到吗?见到的佛都不完全是真佛,别说了大家有些是捕风捉影的,完全是什么想象出来的。你就真正见到的、所谓见到的,也不是佛的本身。佛的法身是什么呢?是无形无相的。既然无形无相,哪有什么可以见呢?你能见到的不都是佛的应化身吧。你报身都见不着,你要是报身能够见得着,你是菩萨啦,你是大菩萨,你是法身大士啦。你能见得着?见不着。你是见得着的话,你天天没事儿说,我见佛了,佛又来感应了,佛又来那个示现了。天天不会说这些东西,没有水平的话,是吧,能够说出来的话,估计你也就没多少水平,就这样子,否则你不会乱说。

所以按我们来说,一般能够见到化身佛已经不错了,应身佛都见不到。化身佛,还低一个等级,知道吗。应身佛有时候,就像释迦牟尼佛,他是应身佛,他是应迹而来。经常我们说,他是什么呢,劣应身,还是属于劣应身,他在这世间,他活一辈子八十岁呢。我们化身佛什么,现个相立即就走了,可能就几十分钟,那就不错了,我见一下,让你欢喜,礼拜,给你摩摩顶,给你说说法啊,啊,一会儿就不见了,那叫化身佛。所以说我们既然连化身佛可能都见不着,见不着,都是自己凭空里面想象出来的,不是佛真正随你的感应来的。

所以这些事情大家就不要去谈了,谈没有意义,是吧。本来就是非权非实,叫微妙寂绝,你看,微妙法你能懂得了吗,是吧。我们经常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是吧,我们又能解得了多少真实义啊,解不了,我自己都没解得真实义,说句实话。无非就是照着这书,大家看看,学学吧,一起讨论讨论,一起学习学习,你真要见到真实义了,你开大悟了,开悟了,明白了,离了生脱死就不远了,但实际上肯定都差得很远,是吧。当然你尽量吧,起码懂得一点表面的佛法也好啊,这就也算是开解吧,所以大家也不要放弃啊。

好了,今天的时间也就到了,下面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是广释心法啊,三法里面讲了两个法了,一个是众生法,一个是佛法,还一个心法没讲。

稍微还有一点点时间,这里有两个问题啊,(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慈悲,第十二讲《法华玄义》中云【殃掘摩罗。虽是恶人。实相性熟。即时得度。四禅比丘。虽是善人。恶性相熟。即不堪度。当知众生之法。不可思议。虽实而权。虽权而实。实权相即。不相妨碍。】)这讲的众生法不可思议,是吧,有些我们看他是善,是善人,但是他这个善法反而没修成,恶法反而先成就了,堕入恶道了。哎,有些人看着这个人是个大恶人,欸!反而他可能实相性熟,他这个实相这个善法先成熟了,反而他,欸!开悟了,得道了,他没堕恶道,怎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他这边就问,(众生之法是不可思议,但看到这里我们感觉怖畏惊惧,慌恐不安,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让我们自己的实相性尽早成熟?)那你就想得好嘛,不想堕入恶道嘛,早点成熟,是吧,趁这个恶相还没成熟的时候,赶紧先这个善性先成熟,是吧。(如何防止我们凡夫自己的恶相,恶性相让它晚点成熟,或不要成熟。)那就看你自己努力呗,这好。(至诚感恩师父慈悲方便开示指导。)本来还提的不是这么多问,后来给它减了点,不然光答这个问题,你就得半小时,受不了啊。咱们只能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简略地回答问题,咱们还是以上课为主嘛,学习新的内容嘛,是吧。

就众生的这个善恶有时候是不定的,是吧,即使你这修了一辈子,别人看你都已经修得很好了,但是你没有真正这个善根成熟,没有真正解脱之前,万一哪一天这个恶性相先成熟了,弄得不好你这辈子啊,可能就是什么呢,也不能说是白修了,那就这个修成的时间往后推移了,你对不起,先把这个恶果恶报先受了再说,甚至弄得不好到三恶道里面去,甚至到地狱道里面也可能啊,除非你有可能什么,你有非常善的因缘,有佛力的加持,可能能够避免,但是这些东西啊可遇不可求,很难说的。

你也不要想,哎呀,那我没有修成,到恶道里面那多冤,是吧,多冤枉。没有冤枉的,但你也不要担心,你去了恶道里面呢,恶报受完了,很快又会回来。回来之后,你以前所修的这些善法很快就会成就的,明白吗,所以有些人担心,哎呀,去了恶道里面我会不会还再回来,回来之后会不会还再继续修行,还能不能遇到佛法,能不能怎么样的,不用担心,绝对没问题。关键你现在要好好修行,是吧,现在你都听了《法华经》了,估计你离开这个六道的时间,属于倒计时,很快了,很快,很快。

有些人说,哎呀,那这样还不行,我念阿弥陀佛呗,直接今生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呗,那当然更好了,是吧。你想不去恶道吗?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是吧。即使你这个恶相性熟,你一句阿弥陀佛,信愿坚定的话,执持不散的话,那阿弥陀佛能够突破这个业障,对你的障碍,能够把你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光靠自己还不行的,知道吗,即使你修的善已经力量非常强大了,靠自力还是不成。所以有些人,当然看恶人,有时候也不要,那恶人之中,弄不好他前世修了大善根,这做了一辈子恶,本来就应该下地狱无疑的,他竟然他先走了,你还不服气,你不服气啥,你上辈子干啥去了,是吧,人家前面比你存钱多,知道吗,你这一辈子存了一千万,人家上辈子存了三千万、一个亿呢,你说我亏了,亏什么亏呀,是吧,人家也没赚,你也没亏,自然而然,因果看哪个力量它就先牵了。所以你自己得努力,发愿,知道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靠自己的愿力,特别是要靠佛的愿力,再加上念佛的力量,最终能够超越这个。

不要说晚点,最好就别,知道吗,还晚点干吗,今天不来,还明天来,心里老惦记着事儿,恶相什么时候到啊,再拖吧,债主要上门了,今天我还不了,过两天你再来,你还是挣不了这么多钱呀,你这个善根功德不够啊,资粮不够啊。靠佛,只能靠佛,知道吗。

不要成熟,这个东西它是业力自然该成熟时候成熟,你想把这个因果都那个了,扭转过来、颠倒过来,那佛也做不到,佛只是叫不落因果,而且不能什么呢,不坏因果,不能坏因果了,因果律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定律,谁都改变不了,佛也改变不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改变自己的因,最终才能改变自己的果。所以在这个修因的过程之中,里面就有很多讲究,你怎么才能造更多的功德去避免,当然有些东西不可能完全避免,能够让它来的不是这么猛烈一点,是吧,能够你能承受得了,或者有时拖延战术也是可以的,但老拖延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大家好好念佛,是吧。念佛也就是修空假中啊,是吧,一念一心不乱嘛,若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能一心不乱,这也就是修空,一心不乱,不乱本身就是一种空,知道吗,一心是什么,是种智慧,是种假,是吧,最终能够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最终就入中了,很简单的,是吧,不难的。不乱呀,不要乱想,什么妄想都不要,是吧,一心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不就是修假吗,并不是说什么都不修,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就是中了。所以说你看这个念佛法门,跟这个天台宗完全是一样,所以天台宗很多祖师到后面都修念佛法门,都修净土法门。好,这是这个问题。

下面,(阿弥陀佛!《法华玄义》第二十四页第九行,【约行者。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言。无非正说。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文殊称善。大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就是说大家修行的这种法门都不一样,有声闻法门,有菩萨法门,当然最终都能证得这个泥洹,就是涅槃,就是能够了脱生死,其中这里就说的一个什么,阿那波那就是什么,就是数息,数息法门,(恭请师父慈悲开示,这里说到什么安般呼吸法门,就是数息法门,其中不可得故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般说的这个数息观,很多人通常认为是属于什么呢,小乘的一种观法,只能证得小乘的这种果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子。这就说到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什么呢,就是大乘,它不仅仅是小乘,它也通于大乘法门。以不可得故,为什么呢?数息本身也是不可得故,数息观属于是什么,五停心观之一,知道吗,所以是看你从哪个境界上去观察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以小乘的这么一种佛法去看待数息的话,你修的就是小乘的数息观。如果你是以大乘摩诃衍的这个角度去观察的话,你这个数息观本身也是什么呢,属于大乘法门,本身是不可得的。

如果你继续往上研究的话,这个数息本身也包括什么,空假中三谛,知道吗。能数,所数的,能数的是你的心,所数的是你的呼吸,有能数,有所数,这是属于什么呢,生灭法。但是你数到一定的时候,就在说所数的呼吸找不到了,能数的心到哪去了,能找得到吗?不可得。这就是属于什么,空观,是吧。空观虽然说不可得,但是呢你自然而然又,不用你心去数了,那个时候就叫无心,它自然能够数得特别清楚,比你有心数那数得强一百倍,我们有心数经常数一、二、三、四,有时候数差了呢,数到哪里了?数到十一都过了,还不知道,还在数,有时候又想其他事情去了,哎哟,刚才数到八吧,还是九啊,又忘了,这就叫做有心而数,知道吗。

你如果真正无心了,就是没有这种妄想心,心里特别的干净的话,证得这个空性的话,不数而数。你不要数,它自然而然,说实话,它就在这里给你清清楚楚排列在你面前,如观掌中之阿摩罗果。你像我们看这个世界,看整个地球一样的,它就像个果子一样的,变得小小的,你心中一览无余。你要是有心的话,你这个眼睛,一个肉眼,好,几十米之外你看不到,一堵墙就把你挡住了,这就是有心跟无心之间差别。这就无心,但是又在数息的话,这是什么观啊?假观。

最终呢,无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什么叫做有数,什么叫做无数,再继续往上往前一步,进入中观,也能成佛。告诉你,别看它就简单,好像五停心观,它属于什么呢?外凡位的,它只能证得小乘果位,怎么怎么,没那么简单,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况这还是真正的修学的法门呢,是吧。这个《法华经》里面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都可以修实相,都可以修佛。当然了不是一般人能修得了的,这属于什么,菩萨的修法,菩萨境界。

你别说,哎呀,你看我炒菜,这也在修行啊,我逛街、购物,也是修行啊,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与佛法不相违背嘛。你看我还在念佛呢,拿着计数器、拿着佛珠在念,但你这个修行真的是跟佛法不相应啊。当然与你说不念佛,完全去那个是要好的多,但是你杂修、杂念、你的心不是念兹在兹,那你这个效果肯定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在想这些问题也是这个样子的,你看你会不会用心,怎么用心,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修行里面,完全是不同的一种境界,大家明白了吧。很简单啊,很简单。说起来很简单,修行起来确实很不容易。

好了,其他我们就不多说了。不可得嘛,一切皆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但是我们一切还得学习,你学过了,学明白了,学透彻了,这个时候你才是自然而然地放下,知道吗。这个不可得,这个放下不是说你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你叫做放下。我曾经能够拥有,拿得起,再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都一无所有,那我也是一无所得,反正啥都没有。你说你一无所有,实际上是什么都有,是吧,什么烦恼都有,什么坏事以后都会干,你只是现在懵懂的一个状态,无知的状态,你说什么都没有,所以说跟佛教所讲的完全是两回事,好像名字都是一样,实际上是两回事,你要学到极点,学到究竟,再转过身来,这个时候你就能解脱了。

但是你学还不能乱学啊,是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得学好,不能学坏。有些人,啊,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都学,不是你现在凡夫学的,凡夫就得学好,不能学坏。等到你什么时候成了真正菩萨了,不仅仅要学好,坏也可以学,因为学坏对你来说你不会变坏,那你学坏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度化众生。有些众生他就喜欢来点狠的,来点恶的,知道吗,你给他老讲好的、善的,他根本就不听你、不服你,没办法,学点坏,不是真正的坏,那是菩萨自在的一种境界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最后大家一起来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