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六)

请大家翻到课本,咱们今天应该是讲《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下。第二的下,天台智者大师说,这里是个科判了,前面这一段。第【四广释境又为二】个部分,第【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我们不是说这个十妙吗?十妙第一妙是什么呢?境妙。十妙还记得哪十妙吗?境、智、行、位、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利益,是吧,眷属功德利益,这十个妙,大家一定得把它背下来啊。咱们讲的《妙法莲华经》主要就是讲妙,妙里面的话,这个迹门十妙,这个十妙先把它记下来,后面还有本门十妙。把这几个妙记下来了,以后你要梳理一下,这到底《法华经》讲哪些妙呢?是吧,有迹门十妙、有本门十妙、有相待妙、有绝待妙,分别这个十妙又是怎么样呢?你就把它一个一个的整个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释境为六】个方面来说,【一十如境。二因缘境。三四谛境。四二谛境。五三谛境。六一谛境】,我们看看啊,就分成这六种境界,这六种境分别进行说明。

【然众经赴缘。明境甚众。岂可具载。略举六种】,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经典,为了赴众生的因缘,就说对应众生的根机来说法,它所说的种种不同的境界,说种种不同的境,有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六种。但是不可能全部把它说出来,太多太多了。现在把它分下类,大概在我们这里,《法华玄义》就把它分成这六种,大家把这六种境,最好也能记下来就更好了。实际上也很容易,前面第一个十如境,前面都讲过十如是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十种。第二个是因缘境,因缘境也好,因缘主要是十二因缘。后面还有四谛、二谛、三谛、一谛,这就更容易了,都跟谛有关系的。四谛:苦、集、灭、道;二谛:真、俗;三谛:真、俗、中;一谛就是一实相谛,一实相,诸法实相。大家如果把这一记下来,以后对佛法这些概念,你心里大概就有个数了,大概都是可以从分门别类,从不同的因缘去讲。但是可以把它归纳为这几种,基本上不出这六种境之外。

好,下面我们看看【六种次第者】,先讲这六种次第啊,【十如是。此经所说】,此经是什么呢,《法华经》。《法华经》讲的十如是,讲这个境。【故在初】,就把它放在这个六种境里面的第一位,最初。第二,【次十二因缘三世轮回。本来具有。如来出世。分别巧示】,十二因缘是讲的三世轮回,就是这个轮回的大概的这么一个过程,用这十二种因缘来进行一个总结,是本来就有的,一直来就有的,如来出世之后呢,出现于世,为众生分别巧示,善巧方便地去开示。【四谛名兴。从广至略】,四谛实际上是跟十二因缘本身之间,它应该是一个略和广的问题,实际上内容差不多,相对来说,十二因缘说得更广一点,四谛相对简单一点。

下面是【次辨二谛。二谛语通。别显中道。次明三谛。三谛犹带方便。直显真实。次明一谛。一谛犹有名相。次明无谛】,实际上最终这个一谛,最终归结到哪里,实际上就是无谛了。说有谛的话,还有一个什么呢,还有个境界,还有个对象;说到无谛的话,就没有境界了。这个没有境界并不是说本身境界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啊,就是对这个境界相已经不执取,不执著了,不取相了,就是真正的诸法实相,这种境界不是用文字语言,不是用种种道理就能把它说明清楚的,我们说的不能通过言语包括思议的东西去理解,离这些言语相,离四句,绝百非。

【始从无明。终至实际。略用六种足】,从众生位一直到成佛,无明是从开始众生、凡夫,一直到实际,到真如实际,到成佛,用这六种境界就能够具足地去描述它。

好,下面就分别讲这六种境了啊。我们看一来二学,今天能把这十二因缘,都学不完,十二因缘就很复杂,不容易啊,大家看,今天要费点脑筋啊。

第【一明十如境。已如前说(云云)。】,前面讲了十如是,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第【二释因缘境又为四】个部分,【一正释。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先是分别说明这因缘境的一些不同的情况,实际上就分成四种教,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分别都有自己的因缘境。然后这四教的因缘境之中有粗有妙,这就是判粗妙,分别它们哪些是粗,哪些是妙。然后开粗显妙就是把这个粗最终汇入融入到这个妙里面去,那么粗的因缘境就变成妙的因缘境。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它最终所要承担的一个使命,就是让粗能变成妙。就像我们是让众生变成什么呢,慢慢能够开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嘛。我们现在都没有开示悟入啊,所以佛就通过讲这个经,让我们众生慢慢地悟入佛之知见。第四观心,观心就是关于怎么去修行的事情。

好,我们具体看。【正释又为四。一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指的什么呢,三藏教的因缘境,大家记住,第【二明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这是通教的因缘境。第【三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什么教啊,别教。第【四明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这是什么呢,圆教,最后的圆教。

【思议两种因缘。为利钝两缘。辨界内法也】,这是先把前面这两种因缘境做个总结,做个分别,前面思议生灭也好,思议不生不灭也好,这两种因缘境呢,就是藏教和通教的,分别是对应利钝两种众生的因缘,很简单。那么前面第一个思议生灭因缘是对什么呢,对钝机的这种根缘,钝缘的这些众生。那么思议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是对什么呢,利根的众生的因缘。但是它都属于界内法也。分别都是界内法。就是它只能出界内的生死,通过修这个。但是还不能出界外生死。但是把界内的东西分辨清楚了,那界内的你就能出离了。

【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就是第一个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引用这个《中论》这句话。【此简异外道】,这是就说第一个了,大家记住,这就是讲藏教的十二因缘了。这是为了简别跟外道之间什么呢,是有区分的,给它之间区分开来。

【外道邪谓】,外道邪谓,就是外道这种邪见认为什么呢,【诸法从自在天生】,就认为从大自在天所生的,是这个大自在天神生出来的。就跟这个天主教是什么,上帝创造整个世界。它很多过去的这些宗教、外道都是这样的。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有个创世说。那么创世的背后谁来创呢?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从他开始出生。但实际上本身这个说法漏洞百出了,是吧。这个神从哪里来?有些人就问。到底神从哪里来?凭什么呢?凭什么他来创造我们呢?是吧。为什么他是他,我们是我们呢?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生死,或者我们的所有的一切都由他来出生,由他来主宰,甚至来控制呢?但是为什么他又不非常地照顾我们呢?有些让人家快乐,有些让人痛苦,种种方面的。

【或言世性】,这个世性就是指数论派的一种学说。它是讲什么二十五谛。就说世界刚开始啊,有个最开始的时候叫冥初。从冥初突然就出现,就出现自己有这个心,有这种心识的活动。然后慢慢一步一步产生种种法。它整个也是一套理论。但实际上世界有开始吗?没有开始。佛教讲无始亦无终啊。【或言微尘】,是由这些微尘所构造成的。【或言父母】,由父母所生。【或言无因】,甚至有些说无因生,就是说不清楚,没有因缘。他不知道怎么就生了。但这更是无理了,没有因,是不是,找不到因啊。【种种邪推。不当道理】,种种邪见的推测都不符合真正的道理。现在三藏教讲的是正因缘。现在讲的是正因缘,前面讲的是什么,邪因缘。就把这个东西分开来。他们虽然也讲因缘,但他的因缘是什么,邪的,不正确的,错误的。

佛界也讲因缘境,他们也讲因缘境。但是佛教是属于【此正因缘】,正确的,正知正见。【不同邪计】,不同于种种邪见的执著,计著。【唯是过去无明颠倒心中。造作诸行。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好恶不同】,就从什么地方呢,从过去无明颠倒心中开始出来的。但实际上说实话,这个过去无明有开始没有?没有开始。虽然讲个过去,只是大概地说这个时间是在前面。但是前面有开始的时候有没有啊?从来佛教不会讲一个开始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也说,最初一念无明心,实际上这个最初的话,并不是时间概念,只是往前推,往前推,大概让你知道非常非常早,没一个开头,没有开始的时候。然后从这个无明心中,然后造作诸行。因为你心里是无明的,是无知,是愚痴的,所以你所造的种种行,种种行为,种种业力就是颠倒的,错乱的。

然后你造了这些不好的业的话,最终就能感这些果,那你生就生在六道之中嘛,不出六道轮回。不管怎么样,六道都属于苦果。有些人说,那人天属于善道啊,也不仅仅是苦果啊。这讲的就不用说了,最终还是苦。乐享完之后,天上哪怕是生到非想天,非非想天,乐享完了还不得受苦嘛。我们佛教叫什么,叫坏苦。苦会坏的,它是有时间期限的,坏完之后,最终还得苦。就说它这个乐并不究竟,并不永恒,并不圆满。所以它从根本上、从性质上来说,它还是属于苦。

好,【正法念云】,这是引用一部经典,叫《正法念经》,里面说,【画人分布五彩。图一切形。端正丑陋不可称计。原其根本。从画手出】,这一段话就像我们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画师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画种种画,就是说描绘我们自己生命的图形。分布五彩,实际上就是用种种颜色,画一切的图形嘛。有些是端正的,有些是丑陋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非常非常多,你都说不清楚有多少种。我们虽然把它分为六道,但是每一道的众生又有无量的品类。就像我们每个人生出来,你看,谁长得一模一样呢?就像有些什么孪生的,什么双胞胎,长得也差不多,但实际上还是有分别。那从性格,从天性啊,从种种方面,是吧,那差别很大。从命运啊都会有差别。原其根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呢?都是从画手出。从这个画人的手里面出来。这就是说从这个画人的心里面出来。你的心是怎么样的,最终你就造什么样的果。

【六道差别。非自在等作】,就说非前面外道所说的,什么自在天啊,其他的。命自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实际上都是自己来控制自己的。但是这个自己有时候说句实话是个大概念。我们说自己控制自己,我现在就不能控制自己啊,是吧。当然你现在控制不了自己呀。你现在的我只是你无数生命之中的一个点而已。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是无数次生命之中的一个生命。它是刹那,很快的。你不能说我现在就有这么多能量,通过这一个我能控制过去,能控制现在,能控制未来。你没这么大的能量。你过去也造了很多业啊。过去无数劫以来你造的业太多了。那今生你说句实话,你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今生所造的业,如果我们说的,分摊在你茫茫的过去无始劫以来所造的这些业海之中,那简直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然后你说,那过去的我都不算了,给我一笔勾销,我现在重新做人,有这么容易吗?你想的这么美吗?不可能的。就像你以前到处画,乱涂乱画,画了很多。现在说,我不乱涂乱画,我要好好画。那过去的已经画下来了。这些果报还得什么呢,慢慢地结,慢慢地承受。把这些账算清楚了之后,然后才是算你现在开始的。你这个账结什么样的果。所以说我们不要有些人想得这么简单。是,确实是有自己立的,但是我现在怎么就立不了,这句话本身没错。你不仅仅是你现在的你,你还有过去的你,还有未来的你。你这个生命是一直在延续的,是吧。打个比方,你当导演,不是一生一世了,生生世世以来,无量世以来,已经导演了无数次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你导出来的,你想想,你这一生之中,你的作品能够跟过去的,能够做个抵销,能够把它一笔抹杀吗?不可能。我们又是自己导,又是自己演。自己演完之后呢,当然自己肯定还是主要的观众了,我想。不仅仅是观众,实际上就是自己主要的,在这个舞台上自己的承受者。

最终归结到【悉从一念无明心出】,从这里出来的。过去的一念无明心,当然不仅仅是一念,一念只是开始。一念之后,后面什么呢,后面念念相续,念念不断,一直会延续下来。没办法,就是这样子的。那有些人就问,师父,为什么它是一念无明心啊?它要是一念清净心多好啊。一念清净心,那我们现在还坐这儿干嘛?就没你什么事儿了。大家本身就是佛了,不仅仅是本来是佛,就已经成就佛了,那太好了。但是我们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这自然而然,它为什么是一念无明心起,这就好一点。让你去奋斗吧。让你去自我实现嘛。

打个比方,你从无始劫来,你原始人不知道怎么的,就是已经成佛了,你说也没多大意思。你就突然一下,从最开始你就达到最高成就了。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永恒,没有生死,是吧。你就一直在自己的净土待着。你说也不通过什么锻炼,就得到这么最高的果实,最好的这个果报,你说也觉得受之有愧,为什么就这么好呢?不应该,是吧。还是我们说的自然也好,天地也好,你生出来它里面就有无明心。首先它在发挥作用,但是这个无明心里面还有法性,有真如实相。然后得通过自己慢慢地修行,一生一世的,慢慢地生生世世,不断地去破除这些无明的烦恼。最终才让自己的法性得以呈现。哎,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虽然路很远,但这才是真正自己一个生命的,一个不断突破啊,是不是。生命才可能因为这个事情才觉得有意义。

当然我们实际上都是,在我们现在这个角度去谈论这些话题。你也不要去管它为什么。你就想就是这样就完事了。从现在就可以看到过去,知道吗,你现在这个状态就表明你过去也好不到哪去,是吧。你从哪里来?看现在的果,欲知现在果,过去作者是,【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是吧。我们就知道,你过去肯定也没做什么太多的善业,不然怎么还在轮回之中啊。当然还不算太差。已经生到人了,人身了,然后呢还能听闻佛法。

【无明与上品恶行业合。即起地狱因缘】,如果这个无明心与上品,就是最厉害的这个恶行,这种恶的行为和合,就是十二因缘嘛,无明缘行嘛。无明为因,以行为缘,后面就能生出一串一串的果实来。然后后面的果又作为因缘,不断地一个一个往下什么呢,延续。【如画出黑色】,你看,他还用个黑色。

【无明与中品恶行业合。起畜生道因缘。如画出赤色。无明与下品恶行合。起鬼道因缘。如画青色】,他这里把三恶道,稍微分得,次序稍微有点换了一下。本来我们说地狱,恶鬼,畜生。他把畜生放在前面。把鬼道放在下一品。就是相对来说,这个畜生的业还更重,鬼道的业相对轻。黑,赤,青,不同的颜色。

然后再往下,【无明与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罗因缘。如画黄色】,这是阿修罗道。【无明与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缘。如画白色。无明与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缘。如画上上白色】,就说你起的是什么样的心,然后跟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行为是分成上,中,下三品。善恶都分成这三品。就这六品,分别对应六道的众生。那我们可能还是什么呢,无明与中品善行合。首先这个因缘起码是成熟了,实际上不仅仅是与中品善行合,造了无数的行,是吧。什么恶行也造了很多,但是现在今生是与中品善行的这个因缘成熟了,所以你这一生,生到人道来了。看来不仅仅是中品善行,还有其他的因缘。佛法的因缘啊,与佛法的因缘合了,所以今生又能遇上佛法。与《法华经》的因缘合了,所以今生又听见佛法,听见《法华经》。这说句实话,肯定是在过去,在佛的身边,或者说也听过、看过佛经也好,反正你起码跟《法华经》结过缘,今生才能够得见。

【当知无明与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等】,就是讲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整个的相互之间递接的一个次序。【随上中下差别不同。人天诸趣。苦乐万品】,简单讲是六道,实际上人天每个趣之中有苦有乐,又有千万种品类不同。【以生归死。死已还生】,开始是生下来,慢慢地最终又归于死。死了之后呢,并不是一个终结,暂时终结。因为又造了业嘛,然后又会还生。承这个业力,无明与这个业力相合,又来投生了。【三世盘回。车轮旋火】,你看,就是像个盘子一样的不断地旋转。

【故经言。有河洄澓没众生。无明所盲不能出】,就像这个河的什么呢,漩涡样的,让众生没顶。你从这里面,漩涡里面就出不来了。为无明所盲,为无明所蒙蔽,我们一片黑暗,最终就不能从生死里面出离。【经又称为十二牵连。更相拘带。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园】,反正是不同的一个译名,牵连嘛,一会牵着这个东西,又连着那个东西。相互之间牵连,有你有我,有我又有他,有他又有你,这么来。相互之间拘带,你拘带着他,他带着你。十二重城,重重把他围住了,你出不来,把你围住。棘园,这个棘园就是指烦恼,这就是烦恼城。

【此十二因缘。新新生灭。念念不住。故名生灭十二因缘也】,就是说他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之中。一刹那一刹那都在生灭之中。就像我们现在,实际上一刹那一刹那,也在生灭之中。只是这种生灭相对来说比较微细,大家看不见而已。所以佛教讲诸行无常。大家记住这句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的法随时随刻都在运动,在变化,在不断的迁流之中。一刻都不会暂息。就像这条河流一样的,一直向前流淌。只是暂时看到它相对是什么,不是奔腾的那种河水,比较平静,也没太看出来,实际上已经在动了,一直在动。

【料简者。璎珞第四云】,《璎珞经》第四卷里面说,【无明缘行生十二。乃至生缘老死亦生十二。是则一百二十因缘】,这就说什么呢,无明缘行,就把无明到最后老死掐掉,是吧,中间这个十个分别都是具有十二种,那么十乘十二就一百二十因缘。【初是痴。乃至老死亦是痴。不觉故痴。初亦不觉。至老死亦不觉。痴故生。痴故死】,你看,所以一切都是由这个无明,这个痴所引起的。所以我们说它一个一个递接,由无明到行,行的时候也是痴呀,识的时候也是痴啊,到后面生呀,老死啊,还是痴,这个无明一直实际上都是伴随着我们。

【若能觉因缘。因缘即不行。痴不行故】,能够从这个痴里面觉悟过来,觉悟这个因缘的道理,那这个因缘就不会再运行了,这个十二因缘就会断了,这个轮回慢慢这个链条就断了,你就从这里,整个里面,十二因缘漩涡之中,可以慢慢逃离出来。【则将来生死尽。名为黠。黠即随道】,这种黠实际上就是种智慧,是吧,这就是智慧,要随道,你不能什么呢,随痴,不能随这个生死。

下面又分别这个料简,实际上就是一些问答,分别。我们看,【又十二缘起。十二缘生。为同为异】,这是一句问话,有些地方叫十二缘起,有些叫十二缘生,实际上本身就是个译名。【此同是一切有为法。故无异】,这是说它们相同的,都是属于说一切有为法的,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但是呢下面又说【亦有差别。因是缘起。果是缘生】,就说到缘起的话,是讲因,注重在因上去讲,我们说这个缘起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以前看古时大德写这些序、言呀,写什么东西,文章啊,都写个缘起,是吧。比如我们做这件事情,要讲这部经,要印这部经,它有个什么缘起,就它开始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发起要印这部经呢,要讲这部经呢,就说说前面这些因缘。由于有这个因缘,才成就现在要讲这部经。果是缘生,就是由前面的因缘而生,这就属于果。

【则二缘起。五缘生。三缘起。二缘生】,这什么意思啊,你看,后面会讲,这二缘起,哪二是缘起呀?无明、行是缘起,那么五缘生呢,往后面去,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属于缘生。就是前面无明和行是属于什么呢,因。我们先把它这个十二因缘分个类,前面第一个第二个是属于因,因为有无明和行,后面就生出什么呢,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种什么呢,果。然后再往后三缘起,二缘生。三缘是什么呢,爱、取、有,接下去那几种因缘,它是属于缘起,因为有爱、取、有的这种因,又会有后面什么呢,生和老死这两种缘生的果。就是它本身又可以分成什么呢,两重因果,大家记住,这叫两重因果。前面的无明和行是第一重因,然后后面接着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第一重的果。然后第二重的因是爱、取、有这三种,然后第二重的果是什么呢,生和老死,大家记住了吧,记住了,两重因果。那这两重因果,还是属于不同的时间阶段的,后面还会讲到,叫三世两重因果,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好,【又无明是缘起。行是缘生。乃至生是缘起。老死是缘生。又四句】,我们这个又四句,是应该放到后面,这里是应该有个句号啊。就我们又把它分别,这样简单,这一段话,就读到这里就可以了。无明是缘起,行是缘生,那么行又可以称为什么呢,缘起,识又什么呢,是缘生,识本身是缘生,识又能是称为缘起,又为后面什么呢,名色,是吧,识、名色,除了第一个是缘起,最后一个老死是缘生之外,中间这十个因缘都是什么呢,又是缘生,又是缘起,既为前面这个做果,又为后面的什么呢,做因,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

当然了,也不仅仅就是说这十二个链条,大概地分别一下,十二因缘,实际上十二因缘本身又是延续的。这一串十二因缘结束了,下面一串十二因缘又来了,是吧。比如说到老死,老死难道结束了,没有,老死这时候又来起无明,一样的,这个无明还在。因为无明又会起种种行,又会什么呢,又识、名色、六入,又开始新的一次生命的开始。所以到最后老死的话,实际上老死又为后面的下一世的无明做因了。然后无明下面又为行做因,一串一串它都会延续下去的。

就是我们这一辈子,因为有生死,是因为上辈子造了业,那么这辈子又会造业,那么这辈子造的业又是因,又为下辈子所做的果做因,这辈子受的苦是果,是上辈子造的业因结的果,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并不是说你这个人是无心的,反正不管上辈子造了业也好,造了福也好,享受完果之后就结束了,我什么都不造了这辈子,如果能这辈子不造就好办了,那未来世就没有现在世的业因,未来世它就很难再生起了,明白吗。当然有些人说,那师父不是这么讲啊,我们前面做的业因还有很多,我们后辈子可能还继续地受这些生死,把所有的债都还完了,那我们就不再受生死,没错。我们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这一世起能够永远不再造因的话,等于这个生死流是不是截断了?只有过去的业因,没有现在的业因,也没有未来的业因,OK,这就是解脱,明白吗。佛法所告诉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未来都应该怎么做。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根本这些因断掉了,那么这个十二因缘最终它这个源泉就没有了,无源之水呀,无本之木呀,把它根斩断了。这个根最终在哪里,实际上还是在无明上,分析来分析去,它是最根本性的。

好,又把它分成四句,这一分别的话,这一叫料简啊,本来简单的事情一说,变得复杂,但你不说嘛,有些东西你真的搞不清楚,你就想得太简单,知道吗。想得太简单吧,也不完全是坏事啊,有些人就想生活得简单一点,但是太简单,这个人脑子确实有时候容易犯糊涂。如果他本身他这个因缘很好,碰上的事情都是很简单,都是好人,没事。一旦到了比较复杂的环境、恶劣的环境里面完了,适应不了,怎么生存呢,是吧,没办法,所以不要想得简单,不要只图享受,不要只图清闲,没有这么好的事,我告诉你。

学佛是暂时给自己创造个良好的环境,到最终为什么要行菩萨道啊,你到基层去锻炼去吧,是吧,还不仅仅在人世间的基层锻炼,我告诉你,给你到恶道里面去,畜生道里面去待待,到那里去锻炼锻炼,到地狱道啊,你力量大,再到地狱道去锻炼锻炼,你要经受这种考验。不单单你经受考验,不说你自己能够,我没事儿,我不受苦,我没有种种烦恼,你还得把那里众生给捞回来,给救出来,说句实话,这才是你真正的成就。

我们现在哪有这个本事,自己人活都活不好,这已经叫美其名曰,叫善道,这属于善道,你都待不好,你到恶道里面去去,你分分秒秒,秒杀,现在这叫秒杀,真的是这一呼吸之间,一秒之间,你就没命,受不了,待不住啊。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我们通过学习,积累这些道粮之后,功德资粮之后,你得一步一步增强自己的智慧、种种能量,你才能去克服,才能去应对,知道吗。你不是为自己,是吧,即使为了自己,也不仅仅为了现在的自己,你要为以后还得着想吧。

好,又四句,分成四句,什么缘起非缘生,什么缘生非缘起,什么缘起缘生,什么非缘起缘生,就分成这四句。

第一句【缘起非缘生。未来二支法是也】,缘起是缘起法,而不是缘生法,未来二支,未来二支是哪两支呢?生和死吗?是生和死吗?不是生和死吧。未来,我们现在到最后是什么呢,生和老死,到下面接着一步来是什么呢,又是无明行了,无明缘行了,知道吗。它都属于缘起,缘起是因啊,知道吗,它又做因了啊。

【缘生非缘起。过去二支】,过去二支,这又是什么呢?过去二支这应该属于老死了,这属于老死了。比如我们说,唉,现在的二支,是吧,看到无明行是最早,再往前那就是什么呢,生和老死。然后【现在阿罗汉。最后死阴是也】,包括什么呢,现在的阿罗汉最后死阴。就是阿罗汉呢,他受了最后一次生死之后,他就不再有生死了,明白吗,阿罗汉比如说,他到这一辈子,已经证得阿罗汉,那么他这一生的这个身体,我们说的这个色身,受报这个身体,他享受完,受完最后一报之后,他就没有这个身了,没这个身体了。所以有句话什么呢,我生已尽嘛,就是我的生死到现在,已经是到最后一次了,结束完这次生命之后,以后再也不会受这个生死轮回了。叫什么呢,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后就不再会有这个什么,受业报的这个身体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是非缘起,就是他这个缘起的话什么意思呢,非缘起,他就不会再为以后造业了,不会以后造业了。

【缘起缘生者。除过去现在罗汉死五阴】,就除了阿罗汉的这五阴之外,其他所有说没有完全了脱生死的,哪怕是三果,我们说三果是什么,阿那含,阿那含以下的,包括所有的六道众生的,那他又是缘起又是缘生,他还会有个什么呢,延续,就这个意思。众生就不用说了,本身就是缘生的果,同时又会有为后面做什么,缘起的因,他是属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一直相续的。只有阿罗汉没有了,阿罗汉已经离开这个因果了,他到最后一世,他已经结束。那前面的,比如说阿那含,还得受一次生死,叫不来嘛。不来的话,实际上在天上,他还没成就阿罗汉道,那在天上不是也是属于六道吗,还是属于六道啊。【诸余过去现在法是也】,所以其他一切众生的,除阿罗汉以下的,所有的众生的,过去现在一切的这些因果法,都是属于缘起缘生。

【非缘起非缘生者。无为法是也】,无为法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声闻道所证得的这个究竟的真理,他证得的这个真谛,无为法,它就是非缘起,又是非缘生。实际上如果说到一点就已经度过了最后的这个什么呢,一生的阿罗汉,起码达到这种程度,叫进入无余依涅槃,大家记住了吗,有个叫无余依涅槃。就是连自己最后的这个色身都没有了,只有涅槃了,只有这个无为法了,这就叫做非缘起非缘生。

好,这大概分这些清楚,实际上这里面的话,大概就是一种说明啊,大家也不要太执著这个意思,当然对于这个就说,我们大概分个界线,就是众生肯定是什么呢,都是属于缘起,又是属于缘生,只有真正修道的人,或者到最后已经证道的人,他才能从这个因果里面慢慢地出离开来,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吧。他要么只属于缘生,最后一生了嘛,但他不会有缘起了。要么已经进入究竟的这个无为法的话,连缘生都已经没有了,连本身这个色身都没有了,这个果法都没有了,果报的色身都没有了,他也不会起这种无明的心了,也不会造种种业了,也不会受种种果报了。

【法身经说。诸无明决定生行。不相离】,诸无明就是有无明,就决定会生什么,这个行。就是说有上一环,毕竟紧紧就连着下一环。下一环是什么,下一个缘有行。你心里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无明心一念起,肯定就会有种种行为,种种业力的出现,本身说实话心里面一念,心也是意业,是吧,这个意业它也是种行为,实际上也是种行啊。不会相离,就一个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永远都不会分开的。【常相随逐】,就这十二个兄弟一样的,就是我们难兄难弟,铁哥们,永远都不离开。只要你一投生到这世间来,这十二个哥们全部都随着你来了,一个都少不了。【是名缘起非缘生】,这个诸无明嘛,无明是缘起了,它不是缘生。

【若无明不决定生行。或时相离不相随。是名缘生非缘起】,那就好办,如果无明能够不决定再往下一环再进行,到无明这里就结束了,不生行,相互之间相离,离开了,知道吗。说句实话就是已经开始把这个无明慢慢破掉了,没有无明了,才不会有行。它们之间就把它们的关系给打散了,就相互之间不会相随了,然后是名缘生。就是这一世就是你最终的缘生之什么果,这个果结束之后,他不会再造缘起了。因为你现在已经没有无明也不会产生行了,那么最后就不会为以后的生死造种种业了,不为生死作因,不为以后的生死作因,它就是非缘起,不为以后造缘起,做缘起。

【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须蜜说。因是缘起。从因生法是缘生】,这比较容易,尊者和须密,是一位祖师了,他说缘起是属于因,反过来念,因也就是缘起。然后从因所生的法,从因所生法不就是果嘛,那就属于叫缘生。那么【和合是缘起。从和合生是缘生】,你看,和合的众多的因缘都叫做因,由和合最终所生出来的这个法,那就是属于缘生,就属于果。打个比方,就把我们人分成好几块,是吧,色受想行识,四大五蕴嘛。那么四大五蕴就为我们这个色身做因。四大五蕴一和合,最终就成就我们现在的这个色身。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

【十二因缘支。二是过去则止常。二是未来则止断。现在则显中道】,二是过去,就分成三个时间段,过去的是什么呢,过去无明和行,是属于过去世的。则止常,说明有过去的话,就说明它不是永恒的,从过去还可以到现在,过去跟现在还不一样。然后二是未来则止断,哪两个是未来的?生和老死是未来,则止断,就是说你这个生命并不会结束,这今生截止了,下一生又会有老死,一样的。那么现在的其中的这些都是属于显中道,就是不常亦不断,最终就显出中道来。从这个十二因缘里面,也能够推断出这个中道的一种道理出来。

【推现三因则说未来二果。推现在五果。则说过去二因】,前面讲过了,就是把它过去现在划分一下,现在总共有什么呢,七个。哪七个呢?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属于现在的五果;那么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那么推现在的爱、取、有三因,就可以说有未来的什么呢,二果,叫生和老死。就是生和老死现在还没到来,那是未来的。但是我们爱、取、有,有了吧。那么现在的五果,识一直到什么呢,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它为什么会有现在五果呢?往前推,因为有过去的无明和行,为你现在做因,所以才有现在的五果。所以说我们说的,不常亦不断嘛,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你的生死行业,你的种种各方面呈现的生命也是不同的,它怎么是常呢?如果到现在你的生命就已经终结了,那叫做断,但不仅仅现在的生命是终结,还会延续到什么,未来,所以它就是也不断。反而就现在几个呢,就显出一种中道的意思来了。

【三世皆有十二支】,实际上三世的每一世都可以分成十二支,为什么把这十二支又分成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分成三世呢?就是让我们去研究这些道理。实际上每一世都有十二支,都有十二因缘,就说十二因缘,可以把它归纳成一世之中,也可以把它分开来,分成三世,分成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分开来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合在一起就是过去也有十二因缘、现在有现在的十二因缘、未来又有未来世的十二因缘。

好,下面讲【十二时者。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者。相续心及眷属时。名色者。已受生相续。未生四种色根。六入未具】,就是把这十二因缘分成不同的时间、节点,无明是过去诸结,种种烦恼生起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属于无明。行是过去诸行时,由无明产生种种行,都属于过去世的,这是指的行,两个都是过去的。识呢是相续心及眷属时,一个是相续心,一个是心王,一个是心所,心及眷属,眷属就是指心王的眷属,也就是心所法。比如我们说的贪嗔痴呀,种种都属于心所法。心是什么呢?八大心王,是吧,哪八大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因为有这个八大心王,加上它的所有的眷属,它的眷属就太多了,我们说《百法明门论》,大家也听过,百法,里面有好几十种心所法,以及最终与心王你说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或者与它有关联的一些法都存在、都有。

名色者,已受生,名是什么呢?名就是心法,色就是色法。因为有前面造的种种行,因为有八大心王这些眷属,所以后面就会有名色,开始就已经投胎了、投生了,受生、相续。但是还没有生出四种色根,还没有六入。六入是什么呢?还没长出六根来。就在这个我们说的胎胞里、在娘肚子里,这六根还没长成,看看是有点形状,但是还没长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完全生出来。四种色根,这里说四种色根是哪四种啊?哪四种色根,大家看看,眼耳鼻舌,眼耳鼻舌,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歌逻罗。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罗奢诃。如是等时名名色】,就是又分成几个阶段,一七日、二七日、三七、四七,一直到五七。第一七,就是第一个周大概是什么样子,叫歌逻罗,第二周又叫阿浮陀,他大概都有描述,佛在经典里专门都讲了这些东西。第一个七日能长成什么形状,第二个七日形状又有什么变化,一直到第五个七日。好,到六入已生,那就好了,【六入。已生四种色根】,那眼耳鼻舌身意就已经有了。眼睛已经开始有了,看到长了眼睛、长了鼻子、长了什么耳朵什么嘴,都已经开始有了这些形状。

【具足六入。此诸根未能为触作所依。是时名六入】,就是这些根暂时这些功能还不能为触作所依,就是它虽然刚刚长出来,还不具备这个完整的触的功能,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六入。后来慢慢地越长越好,越长越好,【此诸根已能为触作所依】,这个时候就是触已经开始出来了,但是【未别苦乐。不能避危害。捉火触毒。把刃不净。是时名触】,就是已经开始有感觉了,但是还不能分别太清楚。不能主动地去回避这些危害,是吧,捉火啊、触毒啊、拿着这个刀刃啊、或者接受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啊,他还没有特别地去远离这些东西,他不知道去回避,是时名触。

好,然后能够分别了,能够起种种分别了。【能分别苦乐。避危害等。能生贪爱。不起淫欲。于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时名受】,后面就开始能够分别这是苦,这是乐,能够主动地去回避种种危害,又能生贪爱。这个贪爱就是比较轻微的一种贪欲心,但是还没有生起非常猛烈的这么一种淫欲心。因为后面还有爱、取、有嘛,有爱的话就已经开始有淫欲了,实际上就是这个人慢慢长成,知道吗,开始小孩子的时候,或者在婴儿的时候,或者什么刚刚出生的时候,他没这种太多的感觉,他是种本能,他没有特别下意识地、特别强烈地去生起这种爱欲心,但是有一点点了,他知道了。比如说这孩子一生出来,他也知道冷啊、热啊,不舒服他就哭啊,闹啊,是吧,碰到热的东西、烫的东西,他就可能会回避啊,他会有这些。于一切物不生染著,就对这些东西还不会生出比较严重的这染著心来,但是实际上我们说分析一下,即使是小孩,可能多少也会有一点点染著之心,只是说这个程度没这么深而已,这是叫做受。

这个受实际上有什么呢,有三种受,是吧。哪三种受呢?【具上三受。是时名爱】,哪三种受呢?苦受、乐受、还有不苦不乐受。有时候你接受的东西感觉到,哎呀,这个是苦,这个好的,或者不好。有些人觉得这个是乐,喜欢的,是吧。有些不苦不乐,你也分辨不太清楚。

【是时名爱。以贪境故。四方追求。是时名取】,实际上有这个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分别了啊,这是苦,我要远离;这是乐,我想要,喜欢;这个是不苦不乐,有也可以,没也可以,无所谓。他就心里已经开始有起这种分别心了。这种分别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当然有爱的话,实际上还有什么呢,就有嗔,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呗。当然这里是说爱而已,比如说对于这些乐境可能就生爱了,对于这个苦受的东西呢,你就生嗔恨心,会有。

不然这小孩怎么会哭啊,会闹啊,是吧,难受呗,不喜欢呗,一看到高兴的,好吃的,那肯定高兴地笑呵呵的,也会这样子的。还没长大,几岁的小孩就这样子的,慢慢长成了,不一样了。长大这个说爱的话,就已经开始说,按道理说,应该是已经慢慢进入青少年时期了。这个青少年阶段呢,已经开始这个生理啊、心理慢慢都已经成熟了,慢慢向健全的这个阶段往前发展了。他就开始有这种爱心了。爱心再长大了,他成年了,他有力量去向外面去追求了。原来的话都可能靠父母啊,靠别人给他,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现在他主要他自己能力强了嘛,翅膀硬了嘛,去四方追求。贪图这些境啊,喜欢的,喜欢的境界,那没有什么停止的。

比如说已经有的这种乐境,还想继续有,还想继续增长,要追求吧。没有得到的乐境,比如说别人得到的这个乐境、乐受,他看到,哎呀,很好,我也想有啊。未生的乐要想让他生吧,去贪求、去追求,就是这样子的。然后已生的这些苦受,觉得很难受,不想要,赶紧给断了。未生的苦受,最好永远不要生,离远一点。人不都是这些想法嘛。谁不想生活好一点,有好房子住你还住到差房子里面。有种种享受,比如说,这好,这冬天多大风啊,你说,如果谁有小汽车,自己开车来就算了,如果没有交通堵塞的话,干嘛还要顶着风,冒着这个严寒,走过来呢。这些事情大家都是自然而然,他都会有这些想法。

好,去取,怎么取呢?【追求之时。起身口意】,你想去追求,你想去获取、得到,你就要通过什么身体、语言包括意业,这三个业力,你才能获取你想要的那种境界,【是时名有】,有就是造业了,你要造业。

所以说【如现在识。在于未来。是时名生。如现在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是时名老死】,就是现在的识对未来说它就叫做生,因为有现在的识,所以才会有未来,现在的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又叫做什么呢,老死。就这个识是相对于这个生,就等于投生的阶段。只是现在的识是属于现在生,后面的这个生和老死这个生,是属于叫做未来生,是两个不同的时间阶段。那么现在的这个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因缘呢,是属于现在的老死。再有未来的这个老死,就相对应,是属于现在,对应现在的这五个因缘来讲,它就是整个一个一个阶段往前去发展的。

所以说你看这里挺复杂的,当然这都是一种对比啊,就是说那个意思,十二个因缘反正讲来讲去啊,把它分开来讲也可以,从不同的时间去讲也可以,从之间的这个因果关系讲也可以。然后把它们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阶段,然后相互之间横向地去对比也可以。又可以横向,又可以竖向,又可以单个拿出来说,又可以几个合在一起说,反正你最终看来看去这东西。

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呢?就说让我们去明白这个生命,它是非常微妙的,虽然是用这十二种因缘进行划分,但实际不能把这十二个因缘单个地孤立起来,它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有时间的关系,有空间的关系,甚至后面还会讲到,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缘都同时能够具足其他的十二个因缘。一个因缘里面又有十二个因缘,虽然前面讲了一百二十因缘,只是去头掐尾而已,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头也不是真正的开始,尾也不是真正的结束,后面还会轮着来,所以实际上头和尾之间,它又可以继续,可以具足这个十二因缘,没问题的,这都没问题的啊。

好了,休息一下吧,咱们休息一下,回头再来。

好,大家回到座位上来,安静下来。

下面我们再看,接着下面讲这个十二因缘,讲【一刹那十二缘者】。前面讲了三世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是吧,两重因果。现在讲一刹那,就是在一刹那心之中,本来也具足这个十二因缘,就在非常快速、非常短的一个时间、非常小的个心念之中,竟然也蕴涵十二因缘。这整个这么一个环节,它这个内容都包含。就是它可以很短的时间里面也有,很长的时间段里也可以,小到一刹那心,大到整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能够蕴涵在这个十二因缘的道理,所有的世间的一切的因果现象,都不离十二因缘。从时间,到空间,到宇宙的所有的万物,都离不开十二因缘。这就是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我们说对宇宙的一种分析。用十二因缘这么一种理论去进行总结,进行描述,给我们做一些分析。

我们首先说,比如说这一念心,一刹那心,【若以贪心杀生】,如果你这一念心、一刹那心是贪心来杀生,【彼相应愚】,这个愚就【是无明】,你这个贪心就是一种无明。杀了生实际上就是种行了,【相应思是行】,思实际上就已经在思考了,就是说开始这一念是非常微弱的,后面就在想,我怎么杀,用什么东西杀,怎么去完成你自己起的这一念心,他会进行谋划的,会进行具体的这些举措的。开始这一念动起来之后,后面就开始在盘算了。什么时候杀,在哪里杀,怎么杀,杀不死怎么办,想什么办法把它弄死,就这样的。你杀只鸡,你还得拿个刀,你还得想个办法,怎么杀呢,是不是。秀才杀鸡都不敢,不知道怎么杀,都得会呀,所以这些东西都是行,与它这个无明相应的所有的东西,在自己心里思考、思想的这些行为。

后面相应心,【相应心是识】,因为有这个杀业,最终你说句实话就会有生死,这颗心就是心王,它这个相对就比较成熟、比较厉害了,心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你会起有,就会做种种行为,最终就会产生种种名色,因为这个杀业,你就会有这个色身,有这个五蕴的这个色身。起有作业,最后就决定,因为这一念的杀业,又会有六入,又会有后面的,触、受、爱、取、有,一直到生老死,就是因为这一念心,无明的成就,最终就决定你这个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别看它现在好像仅仅在一念心,好像很快就过了,但是,它的这个力量,它一直会延续下去。就在这一念心之中,就已经包含后面的种种因缘,所以佛教说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念头,不要让它散乱,不让它放逸,不要起种种贪嗔痴,种种烦恼心,看着好像很微细很短暂,但是它后面一直产生着连续性的这种作用力,是一直非常强大的,其他的也是一样,嗔心啊,痴心啊,种种嫉妒心啊,种种悭贪心啊,都是一样的,你一产生这种心,它立即后面就会产生种种行为,就会产生种种果报。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我们不是讲惑、业、苦三道吗,大家记得啊,就是因为开始有这惑,有这烦恼心,有这无明心,有无明心就会后面驱动你会造业,造业以后就会受种种苦,所以实际上这十二因缘就不离惑、业、苦三道,当然后面还会讲到,还会讲到。

【问】,下面是另起一段,【何不说病为支】。就是我们说的生和老死是属于两支嘛,生和老死,是十二因缘里面最后两支,他说你为什么不把病加上去呢,来个病那就麻烦了,十三因缘了。【答。一切时。一切处。尽有者立支】。如果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那就立这一支因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必要立了。【自有人从生无病】,你看,他说得很简单,反正我就不立它,有些人生下来就没病的,到死了都不病,都不是病死的,当然这种情况很罕见,【如薄拘罗】。这好,举出个大阿罗汉,以前造了福报不杀业嘛,所以【生来不识头痛。何况余病。是故不立】。所以就没必要单独立。就把你这提议给否了,没必要,还弄这么多支干嘛。

还另外又来了,看下面,【问。忧悲是支不。答。非也。以终显始耳。如老死必忧悲】。这是什么意思呢,有老死就够了呗,还来个什么忧悲呢,当然我们有时在放生的时候,有时老死忧悲苦恼,有老死就必然有忧悲种种苦恼心,知道吗?老了,死了,哎呀,心里很难受呀,什么忧愁啊,悲苦啊,就会起种种烦恼,它是连带这个老死而来的。那么老死是是始,忧悲是终,有老死之因必然有忧悲之果,它就会产生种种情绪,它是依附它而有的,没必要另外再另立一个支了。

下面【问。无明有因否。老死有果否】,无明你说有没有因呢,再往前推,十二支就够了,你再往前推干嘛,老死还有果吗,老死就是最后的果了,你往后再延续干嘛,是吧,要延续也是过去和未来了,今生来说这十二因缘十二种法就够了嘛,是吧。下面又问,【若有。应是支。若无。则堕无因无果法】。你看,这肯定是外道,故意来刁难我们佛教的。如果有的话那它前面这个因应该也是另外一支啊,如果后面老死还继续有果,它应该有十四支啦,是吧,无明有因那应该是第十三支啊,你干嘛不说十三因缘十四因缘,好,那就说你这十二因缘就要改名了。如果没有的话,那好,你又出现什么问题呢,则堕无因无果法,前面没有因后面没有果,没有因没有果,你这无明怎么来呀,老死就是结束了,后面还有果没有啊,也就没有结果了,实际上就是有点断见,但是又是一种无因果之见,否定了因果,

【答。有而非支】,我们回答也非常巧妙,有,是吧,有,但它又不是支,有就破他的若无,我们是有因有果的,无明之前还有因,老死后面还有果,但是你说是支,我不同意,虽然是有,但不是支。【无明有因。谓不正思惟。老死有果。谓忧悲】。又把前面这个忧悲给弄过来了,实际上说就是没必要去讲得那么细了,大概就是用无明来概括就可以了,再往前推的话没什么太多必要。不正思维,所以我们八正道里面不是有个正思维嘛,所以正思维很重要啊,正思维就是破不正思维,破邪思维,这个不正思维的话,有时候还不一定就是邪思维,邪思维那就是真正的非常不好,那么你这真思维从哪里来呢?正见嘛,八正道第一个什么,正见。所以我们学佛,最终研究来研究去,是吧,很重要,没有正见,没有正知正见,你怎么学啊,你知见都不正,你哪可能有正思维;你没有正思维,你怎么破无明啊。你想都想不明白,就这个意思。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一思考,就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修行大家就知道吧,不学习佛法,不听闻佛法,不思维、不思考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这个思维影响后面的行动,什么正语啊,正业啊,正命啊,这不都是具体的种种行啊。语,语言,你怎么说话都不会说。正业,该做什么业搞不清楚。正命,应该怎么样去生活,你也搞不清楚。这个行为都错乱了,后面还有什么正精进,正念,正定,更没有了,你还正精进,你是邪精进了,知道吗。你做的都是错乱的事,而且还在继续做,就像你说追求这些不应该追求的一些不好的目标,贪财、色、名、食、睡,你比谁都追求得更努力,我要发财,我要当官,我要成就种种事业,这也是种精进,人家也是精进,但是邪精进啊,这不叫正精进。

他有时候正语,他不是正语,他是正业吗,也不是正命,就他这种生活状态,他的行为的一种状态,按照佛教来说,都是属于不正的状态。那不正的状态都是前面什么,正思维,再往前面,不具备正见引起的。没有正确的见解,他想的这些道理的话,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不正的一些道理,他天天在琢磨这些东西,按我们现在的话,三观不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哪都不正。你不正,好,你天天都在那观,观,越观越错,越观越错,一观就错了。本来让你去利益众生的,为人民服务的,你是为自己服务。然后,怎么为自己服务呢?具体有这个指导思想,然后呢,你就想方设法,最终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怎么为自己服务啊,要找到这些门路啊,找到这些方法途径啊,找到方法途径之后就开始实行去做了,行为就开始。你这行为一产生,延续性,习惯性,那你这生命的状态就错了,那还叫正命吗?那还突飞猛进往前走,邪精进,当然邪定的话还不容易,得不到邪定,外道才有邪定,你定都没有,邪定你根本不够格。当然后面,邪念也没有,念是相当于一种智慧了。正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一个念头那么简单。

好,再往下,【老死有果。谓忧悲。又无明有因。谓老死。老死有果,谓无明】。继续往前推,前世还有十二因缘,无明是现在的十二因缘的开始,但是过去的十二因缘的结束是什么?是老死,老死谓果,现在世的老死,是十二因缘最后一支,往下面又有未来的十二因缘,未来的十二因缘的开始是什么?又是无明,就叫做谓无明,【现在爱取是过去无明。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此四若在未来。名老死】。什么意思呢?现在的爱取跟过去的无明,就把无明跟爱取分成两个阶段,不是三世因果嘛,三世十二因缘嘛,那么第一个无明是属于过去世的,现在世的跟无明相对应的是什么呢?爱和取。现在的名色六入和触受这四支呢,如果跟未来的这个老死又能相对应,因为名色六入触受这四支是现在世的,就相当于现在世的老死,跟未来世的这个老死又是相对应。

【如说受缘爱。当知说老死缘无明也】。受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爱,受、爱,受与爱。就说老死就缘无明,老死再往后推又是缘无明,一个接一个,那么还有个有,大家都说,爱取有,有跟什么是对应的呢?跟行是对应的,无明、行,那是过去世的行,这个有,爱、取、有,这个有是现在世的这个有,都是在造业。

好,【犹如车轮。更互相因也】。你为我做因,我为你做因,相互之间为因为果。大概有这么一个次序,但实际上这个次序又不是绝对的,又不是孤立的,你好像是单独为它做果,但是呢,你又为后面的这个做因;为后面的做因,实际上是又为前面的做果,因为他们都是轮转的,一个圆圈,总是绕不出这个圈子之外。虽然有时候可能不一定说直接的对应关系,但都有连带关系。因为有生,不就有老死?因为有老死,不就有无明吗?反正一环一环,最多你就相互之间递进,隔了十一层而已,十一层关系,最多,实际上隔不到十一层,因为反过来说,这个第十一层的关系跟你又是最近的,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总共十二个,你从这么顺数它是隔了十一个,你逆过来数呢,它紧挨着你,明白这个意思吧?反正最终谁也离不开谁,就这么回事。

好,欲界胎生者,这里又从欲界、色界、无色界来说这个十二因缘,大家看看,【欲界胎生者具十二支】,具有这个十二因缘,具足。【色界者十一。无名色也】,色界者只有十一因缘,没有名色,这是一种说法。只有十一因缘,没有十二因缘。【无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无色界只有十因缘,没有名色和六入,这是一种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又言具有】,有些地方说,不管是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它也都有十二因缘,不仅仅是十一或者是十支,因为什么呢?【色界初生。诸根未猛利时。是名名色】,就是色界刚刚出生的时候,其他的六入,就是诸根还没很猛利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叫做名色,看到他是一个开始的阶段,这个六根的作用、其他的作用还不是特别的健全,这个时候这种状态就叫做名色。

【无色界虽无色而有名】,无色界不是没有色法嘛,但是它有心法,名和色,名是心法,色是色法,名色是心法和色法一个结合体,就像我们这个生命体,又有色法,又有心法。如果只有色法,没有心法,那就不叫活人了。我们佛教讲,那神识、心已经走了,到其他地方去了,已经投胎,或者正在投胎的路上,就是这么回事,当然这是色界,无色界就很有意思,无色,既然叫无色就是没有色法,但是他还有名。但是实际上无色界是真正没有色吗?估计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在三界里面无色界是没有色的,但是在佛看来呢?在圣人看来呢?是不是有色呢?是啊?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么快,这么肯定。

这里面很难讲,知道吗?说不清楚,应该说如果真正从圣人看来的话,可能还不是绝对的一种无色的一种状态。因为即便是圣人,佛和菩萨也不是说没有色的,这个色与无色并不是说你自己需要或者不需要,是你真正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有也可以,他没有也可以。你想没有,那是因为你理解的偏,你不想要这个,就像阿罗汉他都不想要这个身体了,他不想要这个身体,那他连这个心都不要最好,心智也不要了,这个色身也不要了,灰身灭智,智就是指心智方面,就在涅槃,最好不要有起心动念,什么都不要有,就这样子的。但你说他真正没有吗?他的心智实际上还是有,只是他那个层级的,生死的这个生灭心已经没有了,界内的生灭心没有了,但是界外的实际上还在有,所以他也不是绝对而言。当然他这个色身,受业报的这个身体确实是没有,界内的、分段生死这个身体确实是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就看你在哪个层面上去讲,如果真正到了佛这里,没必要去追求什么有色或者无色,难道无色就是真正的高吗?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不要以为色跟无色比起来,无色显得境界更高,你看我都找不到我的身体,我都找不到我的心在哪里,你如果还去找,或者找得到找不到,你还有这个概念,说明你还没有远离,明白吗?你还有挂碍。

真正在佛的境界,根本不谈有色,也不谈无色,这都叫做戏论。八不中道嘛,不生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你还谈这些东西干嘛?还谈相待的二法干嘛?你太二,我们说太二,大家都是二,老是属于分别状态之中。傻,自己以为聪明,但是相对来说是有些聪明有些笨的,但你这个聪明来说算什么,真正的跟出世的智慧来说,你显得太笨,有时候聪明还反被聪明误。所以有时候佛教为什么不去追求世智辩聪?追求越多,反而对于自己来说,出世解脱都是更大的一种障碍,知道吧?你还不如简单一点好,前面这个石头比较小,容易搬走,你前面修了很多世智辩聪,太聪明了,这个石头以后要搬走的话,费更大的力气,它叫什么?所知障。就是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绝顶聪明的人,很自负,执著心会特别强,我慢心会特别高,我慢心这么强的人,你说需要多大的强大的智慧,才把它给破除。

像我们本身也没什么本事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没关系,因为我们自已没这么大,我们自己确实不行嘛,所以反而要破除这个还相对要容易点,前面以为存了好多宝贝,最后发现这些宝贝都是垃圾,而且比一般的垃圾还更难除灭,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所以说不要贪图世间的这些财色名食睡。权利也好,世间的世智辩聪也好,这些东西都不要去修,修得越多就给自己存了更多的垃圾,以后这些都得清空的。你要修就直接从出世、从解脱去修,干干净净的,少点麻烦,少些阻碍。有些人,:我这个人聪明,我反正有时间,我这个心力特别强,同时都能学好些东西,光学点佛法看来不行,你要跟世间人你要震慑住,我佛法要懂,世间法他懂的我也懂,都得通,那我不是更厉害了吗?当然如果你是大菩萨可以,但是你本身又没有菩萨的这种心智、这种根器,你又想当这个菩萨,最终呢,不但菩萨没有当成,阿罗汉都当不了。不但度别人度不了,自度也没戏了,就这样子的,那不就惨了吗?不能玩那些小聪明。所以你看以前这些祖师高僧大德,都是非常老实的,踏踏实实的,不搞什么特别这么炫人耳目的,不搞什么像现在什么包装、营销、什么造星,弄得简直好像真正跟佛快差不多了,什么都会,学贯中西,什么什么的,反正三教九流,反正什么东西都懂,无他不通的,反正就是这样的,没有他不懂的。怎么可能?都通的话你在这干嘛?你以为真来度众生呢。

好。【当知悉具十二支也】,所以从根本上来讲的话,不管是欲界也好,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都具备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普遍存在于三界之中的,没有任何一界的众生能够离开这个十二因缘法。下面再【问:无明、行与取、有何异?答,过现新故,已与果,未与果等异】,就是无明跟后面这个取和有,有什么差别没有?说,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的,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故的,故的就是旧的,一个是已与果,一个是未与果,实际上很简单,那么无明与行是什么?是过去;取和有是什么呢,是现在。无明、行是属于故,取和有是属于新;无明与行是叫什么已与果,取和有是未与果。无明行就是现在果已经现成的,已经有了,叫已与果,取和有呢,他的果还要等到未来,叫做未与果,就这点差别。

好了,时间也快差不多了,中间也休息这么长时间,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反正这个大家还得好好回去不断地复习、温习,你要把它全部弄清楚弄通的话,对我们以后大家说实话这东西,基本上十二因缘非常非常有作用的,把十二因缘弄清楚了,这里佛法基本的这个原理、这个次第脉络的东西,都从这些方面可以渐入,好像是讲的在我们三界,众生的这种因果法,但是从这个因果你反向去推的话,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中也不离世间法,所以我们说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就是讲这些东西。

好,为什么还留点时间,还有问题,有两个问题给大家回答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慈悲吉祥, 阿弥陀佛,第十五讲,原译原文云),上节课讲的是吧,这里面一念的话大家也不太容易听清楚,(【又本大教若兴,观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绝由于观,将此绝名,名于观妙】),这是说的观心之妙,(【为显此义,故以绝为妙】,师父慈悲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的意思)。其中入观缘寂的缘,是指什么。入观,进入这个观,观心的这么一种状态。所缘,因缘的缘,寂是寂灭的寂,入观缘寂,那么言语道断这不用说了,这言语之道就断了,没必要再通过种种言语去表达了,本教即绝,就是前面讲的教理的东西自然不用再去说了,言语道都没必要了嘛,这个教是通过言教,通过语言,通过文字,你已经进入观心的这个妙法的话,还需要这些语言再多余去说吗?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这么一个层次、一个标准,直接悟到自己真正的这个佛心,这里说入观缘寂本教绝缘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前面的话,没有入观之前,先得学教,学教的话又藏通别圆四种教,还是劝奉大家要多学圆教,学了圆教之后才知道从言语道上去知道什么是妙法,你不修圆教怎么知道是妙法?当然有些藏教也有妙法,通教、别教也有妙法,但那个妙法还不究竟,你学了圆教之后才能知道佛法最高的这个妙的道理在哪个地方,是怎么讲的,是怎么去理解的。

好,从这个教悟到妙之后,这个教是帮助我们要起行啊,你得入观,要有观行的实践,观到一定的时候,最终这个缘寂,什么叫做缘啊?能缘所缘。能缘的是什么呢?观察的一种智慧,你通过怎么样的一种智慧,通过怎么样一种心智去观察种种境界;所缘的是外在的这些教法,或者是外在的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有能缘、有所缘,这个缘跟观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是有能观、有所观,有能观就是前面所学的种种教,它是帮助你来构建你能观的一个体系,我怎么去观,我先得学习我才知道怎么去用,我才有所用,才会用。如果自己都没有本事,都没有通过学教增长的种种智慧,种种理解,你这个理解都没有你怎么观?打个比方你拿个什么,比方说望远镜没有,你硬要眼睛去观,肉眼再怎么观,就算天气再好能够看到十几公里、几十公里那也不得了,是吧?你先自己长长本事多学学教,拿个望远镜,拿个天文望远镜更好,天气好的时候,无数亿光年、多少光年都能看得清楚了。现在我们中国不是有个天眼吗?天眼,贵州哪个地方弄个天眼,很大的东西,那就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所以说先把自己的刀先磨好,在砍柴的时候先把刀磨得要锋利,刀越锋利,砍的柴就越多,砍的柴也就越大、越好。你刀不磨锋利,教也不学,你就稀里糊涂就学吧,你盲修瞎练,没有,无果而终,当然也不能说无果而终,有果,这个果是不太好,一不小心就堕落了,修到什么邪魔外道去了,可能,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能缘的观智很重要,那么所言的境界倒不是这么重要了,你有这个能缘的观智的话,即使这个境界它有所变化的话,通过你的观智,也能够让它慢慢地归入正道。境界的话当然不是说没差别,有差别。打个比方我们说,现在你学佛,尽量给自己多积聚好的因缘,该念佛念佛,该读经读经,你不要天天在外面瞎闲逛,游山玩水,看电视,看电视剧,打扑克,棋牌室,待一整天不出来,你所缘的是什么境界呢?乌七八糟的境界。真正好的境界,同学、善友、佛法,好的境界你不去缘。然后你说,没事,我这个人智慧特别高,我即使在这些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中,我还能保持自己内心的一种纯净,可能吗?你以为你已经修成了?修成了你没事,一切处皆是道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道场就是道场,是吧?不是道场的就永远不是道场。所以大家从两个方面都好好去做,怎么去入观?做好准备。能观的对于这种理解,这种智慧,你先要慢慢养成,要积累。你理解得越深入,理解得越透彻,理解的智慧越高,以后你观察就越发真切,越发正确,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另外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即使你有一定观察能力,你得小心翼翼,寻找好的境界去观察。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修戒,就是修这个东西,不要去杀生,杀生不好,不要去偷盗,甚至偷盗的心都不要去想,因为想的都是一种境界,这些境界都会给你带来不好的一些后果,不应该去的、不应该交往的少交往,戒坏人,多交善友,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正法,多亲近三宝,这样才对你有利呀,最后慢慢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观的境界即使是不好的境界,在你如果是能力强的时候也能够转化过来,那就是你的成就了。当然到了最后修圆满了,能缘所缘、能观所观的,智慧也好,境界也好,都已经寂灭,不存在了,就已经达到,最终已经完全证悟的阶段了,证果的阶段了。起码是破无明惑了。要说到究竟圆满那就成佛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言语道断,本教迹绝,那还需要这些言语道干嘛?你还需要天天在想,刚才这个色心,我又犯糊涂了,还是自己学教学得不熟,思考得不够,运用得不够熟练,刚才怎么又把佛给我的教导给忘了,是吧?偏偏佛教我不去做,我怎么又跑去了呢?为什么就管不住这个心呢?这就说明还停留在这个言语道,还停留在这个思维阶段,是吧?你什么时候都已经修成了,这些东西还用想吗?自然而然它就运用了,现成就有。你不要说,:哎呀,这个事情不好办,这个事情很棘手,这个情况很复杂,我得好好想想,是吧?把它考虑清楚了,不要上当不要受骗,你看也看不清楚,想也想不清楚。

觉由于观,这个觉是由于我们入观最终才形成觉,觉什么?觉能观和所观,最终达到一个觉观的状态,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妙。妙就叫不可思议。大概就这样子,大家好好去修吧。就像我们念佛,打个比方,念佛就很容易来解释,开始都是有念,是吧?要有想而念,想念佛,偏偏这个想啊老跑,自己念佛这个念力不够强。有时想我要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会儿,忘了,就是自己想念佛这个念力已经不存在了,没这个念力的时候念佛就断了,要么就是一种无知状态,也不知道干嘛去了,晕晕乎乎的,要么脑子就想其他事情去了,就是念佛力不强,但是念其他的法,念九法界或者六凡法界力量特别强,是吧?你这个能念和所念,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所念的是佛号,越念越念,念力越来越强,叫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到达一心不乱就不错了。

能够一心只念佛,在念佛的时候就一心,能念的心永远都能够持续不断;所念的佛,这个佛号在我嘴里也好,在我心里也好,也一直持续下去,永远不断绝,这叫作一心不乱。没有其他的乱念,没有杂念了,只有念佛的这一种心,一念心,没有其他的妄想心。只有一心念佛,这叫一心,没有其他的妄念心,这叫做不乱,能达到这个就不错啦,但是一心不乱说句实话,还有事一心、还有理一心啊。我们一般来说都是事一心,理一心现在达不到,理一心只处于叫做摸索阶段、理论阶段,先把事一心能够成就,有所念之佛,有能念之心,能念跟所念能够配合得非常好,非常默契,能够永远都紧紧地挂在一起,不要断,不要光有能念没有所念了,或者只有所念没有能念,都不行。到最后,到理一心的话,就是把佛法的真如实相,我们说的诸法缘起性空,把这个性空,把这个般若这个思想理解,再融入到这个事一心之中去,它就成了理一心,就成了理念佛了。

然后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空寂,虽然念,但是实际上这个能念之心本来也空寂,所念之佛也是自性空寂的,就是你不执著于念佛当下这个名字这个假名了,或者这么一种状态了,当然自然而然还是在念佛,是吧?不去想。能念之心既亡,所念之佛亦绝,这就是达到理一心不乱。达到理一心不乱,这才是开始证入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还是属于正定,知道吗?还属于禅定的阶段,还得继续往下修,还得修,最终有智慧产生,才能断惑,才能了生死。当然能够达到念佛三昧那就很了不得了,念佛三昧就已经伏惑了,知道吗?起码你现在这些烦恼、现在这些业力不会产生了,过去的业力已经过去,造了没办法,现在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再不要胡乱作业了,不会。但我们现在大家谁能达到这个阶段?念佛都念不好,你还说不乱做其他事情?不念佛肯定就做其他事情、想其他事情去了。所谓这个三昧,就是正定,就一直都是在这么一种禅定状态之中。

好了,讲到这里吧。下面一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法华经玄义》第十五讲原文云:【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此事,故名感应妙】。)这上面简单讲的感应妙这一段是吧?诸佛也不用来,众生也不用往,不用去,但是因为大家的这种慈善根力,由于众生有这种慈善的根力,这个根,他有善根啊,就能自然而然感应到佛,见到佛,好像就见到佛来,事实上佛没有来,众生呢也不要去净土见佛。(叩请师父根据感应妙跟我们这些中老年居士再加弘演,解释一下)。看来我们这不仅仅只有中老年,还有青年也有啊,(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行念佛三昧,乘佛愿力,机感相应,生弥陀净土的微妙义理)。

这好,这微妙义理,这太难了啊。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行念佛三昧,现在咱们不要说行念佛三昧了,咱们达不到行念佛三昧,就是信愿持名就不错了。信就包括实际上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我们说发菩提心,是吧?“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就是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是吧?就具备这一个,你就具备上面所说的慈善根力。有这些慈善根力的话,有这种力量的话,自然而然就感得佛来相应。所以说乘佛的愿力,佛也发了四十八愿,只要大家“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如果能够现前见佛,那大家更高兴,不要等到当来,是吧?佛先跟我吃个定心丸,你先来示现一下,表明我现在已经修得没问题,及格了,往生净土没问题了,是吧?你亲自现在先给我证明一下,我们把这件事敲定了啊。弄得我心里老是惴惴不安的,是吧。?机感相应,众生有这个根机,佛才会有这个感。机是对众生而说的,你有机才会有感,就像有这个水,才会有月。这个水,还必须是清净的水,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月亮才能映现在这里面去,这就是众生之机。

佛的感,实际上无处不在的,他是无时无刻都在准备着,他不用准备,自然而然任运,佛的神通是自然而然叫做无作神通。不要去想,不要去做,他自然就一直在的。所以叫如来、如来嘛。你看,如来,早已经在这里了。如,永远都不会变的,我们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说明什么?他都不用来和去了,说明已经在这里了。

如来的法性身、如来的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只需要你这个“机”配合就可以了。你这个根机,善根,已经达到了水清则月现,水不清则月隐。实际上月也没有隐,只是月不现而已。明白吗?就像我们说的,乌云后面的月亮,月亮一直在的,你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乌云,这个乌云是谁造的,不是佛,是你自己造出来的。这就是生弥陀净土。所以大家也自在,修这个念佛法门很容易,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够了。有这个善根,有这个根利,自然而然能够感到生佛净土。而且是,按道理应该是上品上生。发菩提心了你想想。发菩提心是属于上等的这个福报啊,上等的资粮啊,知道吗?

当然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与生,生与不生不用细说了。生,表面现象,确实有生。你这个人,大家都喜欢演戏,演戏都演习惯了,不演下戏的话,你的心里就都不踏实。你还会著相,所以,确实你到临终的时候,佛会亲自来接引,这个相是会有。但是相本来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相本身是属于缘起法,还是性空的。真正的、真实的是什么?是不来亦不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从因果事相,确实有这么一个现象存在,有这么一个所谓的事实的存在,——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啊。实际上从绝对的事实来说是去则实不去。有去吗?有来吗?没有。真实法中不存在来去。因为我们本身的自性,实际上是跟佛性也是一样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但是我们见不到啊。见不到,所以我们就被蒙蔽了。就看到我们确实来了,佛确实来了,我们确实也跟着佛就走了,去了。到十万亿佛土之外去了,是吧。我们看见的只有这些,看不见的佛性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现在只能说,佛跟我们讲,实际上是不去的。你明白这个就可以了。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法门好像显得什么、什么,还得往生,干嘛要往生啊。说往生,很重要。因为对我们没有生的人来说,没有达到不来不去的人来说,往生太重要了。但是往生的本质,实际上是什么?也是不来亦不去。所以我们真正理解到这种程度的话,那你不上品上生,都不太应该啊。那禅宗就说,我们都不要修嘛,不要来回来去嘛,本来就是不生不死的,是吧。干嘛去求生净土?处处都是净土嘛。那都是说大话,有几个人能修成啊?该去还是先去吧,是不是啊。因为去了之后,你一时半会儿也悟不到这个不来不去,只是知道现在佛跟我们讲而已,等你真正明白那一天,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是吧。无生忍嘛,无生法忍嘛。我们现在大家都是有啊,有众生,也有法,是吧。什么时候能达到无?有即是无,有即是空,这就是无生法忍。所以说,大家学这个《法华经》还是很好啊,一下就把大家的境界全部提升了。虽然学《法华经》,实际上最终也是为了修净土。智者大师也念佛。历代的这些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念佛,都是求生净土,到我们今天就更不用说了,人家对于佛法理解得这么圆融、透彻,达到中国佛教思想的最高峰,也不离念佛,你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没必要啊,是不是。

当然,这里不是说其他宗派不重要,也重要,各自的因缘嘛。到了现在的这个因缘,念佛是末法众生得度的第一因缘,也是最大的一个因缘,最普遍的一个因缘。我不能说是唯一因缘,不能说,说得绝对了,唯一因缘,其他法门就修不成了。能有,极少、极少是吧。我们是太多太多,不一样嘛,不成比例嘛。

这里还递了个小条子,(灵性和神识有什么区别吗?)你说有区别也行,没区别也行,不同的宗教或者不同的一种理解,是吧。实际上就是代表一种的描述,我们的生命它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它生命体的一个主体,是怎么去延续的,实际上佛教的所说的神识,难道这个神识真正就有吗?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就跟佛教讲这个什么,阿赖耶识一样的,八大心王一样的,是吧。真实存在吗?它是存在,但并不是绝对真实存在。现在跟大家这么讲,就知道了。就像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你人有没有了呢,你现在这个生命我们不说永恒,就说现在确实是有,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但它是绝对的存在吗?真实的存在吗?永恒的存在吗?不是。那么好,讲这些阿赖耶识也好,什么灵性也好,神识也好,包括其他的,阿赖耶识就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一个体系了,也都是什么呢?暂时的一种安立。这种安立当然也是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大家说,确实存在,但它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明白吗?

我们的心识也是幻现的,也不是真实的,但它确实是有一些因缘,跟这些因果呀、缘起呀,慢慢它一个一个相互之间有这些对应关系。但是这些东西呢?它并不是真实的,它是无自性的。但即使它无自性也好,它确实能够解决我们很多的对于世间法、对于出世间法的种种疑惑,所以我们就把它拿来用,而且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在世间法里面,它在出世间法里面它已经讲得非常、非常接近于最终的真实的状态了。所以,干嘛不用呢?是吧。当然这个神识的话,也是简单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到唯识后面的话,就发展到心识,八大心王、还有心所法,就是把世间该研究透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相互之间的一种位置、相互之间的一种作用,包括它最终产生的一些结果,都说得非常详细。因为这些东西,确实都针对我们的生命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体,所有的甚至是九法界的众生,都能用这些东西来说明。

但是到了佛法界这里不灵了,明白什么意思吗?它适用于九法界或者说六凡法界的众生,但不适用于佛法界的究竟的觉者,明白吗?就是它达到的这个高度,它适用的范围只能到此为止,再往上不灵了。但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就是要成佛。但是它非常好啊,它都已经达到快要接近成佛的状态了,你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好的更实用的吗?是吧。我们其他的东西都是在下面,下下面,你也去研究,你去学吧,学了之后你是下流啊,人家是上流,甚至是上上流,是吧。达到佛的境界就没有流了,知道吗?就不用流来概括了,知道吗?已经超出了这些范畴,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 就是我们所有学到的佛法,所有的这些名相概念,在世间和出世间里面,虽然是有差别的,是有高低、是有优劣、有偏圆、是有大小、有权实,但是实际上到了佛法界,这些东西到了佛法界里面,一概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只能说,站在现在以佛的语言来表达一句什么,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呢,这里面要分别,有些东西确实对我们现在,非常非常的有帮助。有些东西没有帮助的,你就不要去接触,不要去碰。好,这些东西大家就清楚了啊。

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你应该学什么东西,你的人生应该给你自己立个什么方向,这个方向你应该怎么去走,走的过程之中,你应该准备什么样的一些资粮。你即使作为一个世间的不学佛,或者不去研究宗教,去实践宗教的人,你也应该去思考一下这些东西。你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佛教信仰的人,你更应该去努力,学习、思考、闻思修缺一不可。而且,闻思是在前面,修是在后面,它是有次第的。你又不闻又不思,就在这里一上来就念,也不知道该怎么念。有这么容易吗?你没那么好的根器,不是前面你把闻思的过程都已经完成了,来修的。所以你还得回过头来,把前面的功课给做足了,得恶补啊,补课啊。恶补知道吗?狠狠地补,我们太虚了,所以就需要补。什么时候把这些补足了,你才能积淀这个力量,进一步往上去攀登。下面说实话就是给你搭好这些平台,搭好这些台阶,搭好下一个台阶,才能上到上一个台阶。上一个台阶搭稳了,又继续再往上搭一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所以,学佛就是这样子的。到最后来说,真到净土了,这个台阶就都不需要了。对你来不需要,但是对于众生呢?还是需要的。

好了,今天课就讲到这里,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