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一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上午好。将近两个月的时光没有在此会面,那么不知道大家是否别来无恙。是否身为佛子,这个身心都充满了佛法的受用么?念念相应佛法的智慧么?始终把解脱当做第一目标么?好,不知道诸位,是,是是是,暑假都过得如理如法没有?学道上有没有大增,还是一不小心也会犯点业障。那么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一学期又开始了,从头来过。诸位是是是,你们的记忆力真好,回答的。那大家,我问一下,还记得我们开课的时候给大家提的三点要求,谁能记得?不是要关手机,手机一定要关,还有三点要求,谁能记得呀,一点都记不得了么?刚开课的时候,对,你看,还是有同修记得,要发心真切,殷重佛法。要相续不断,持之以恒,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常忆念诸佛菩萨本尊加持护佑。这个就不一定都能够想得起来了,一不小心就抛之脑后,这是我们的现状。那么更说明了我们来听法,闻思有多么的重要。对于学修上来讲,这么容易淡化的人的根性,就需要次次再再地来听闻佛法。

这段时间我自己也去,所谓的不知道用得上几分,也去用功了,那么略微也观照了一下自己,我们现在修行上要有突破,始终要掌握,掌控住什么?一个是基石,一个是动力。基石就是我们做人,动力就是要不断地修法。而且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这基石特别稀缺,修法已经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了,暂时就有时候觉得说根本上不去。这个做人上面,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不松懈地保持自己是一个善良、真诚、正直,淳厚的一个心性。因为有时候由于我们末法众生的习气,这种狡诈呀,这种陋劣的心态,一不小心自己就犯习气。这不是说,有时候从根本上来讲没有对错,他就是控制不住习气。所以这点希望我们,请大家一定要时时对治。基石就是要人一定要做好。再论我们修行十念法,四十八愿。如果你基石做不好,这个四十八拜,四十八拜每天的这个,就是等于说,你往里注水注的这么多,可是还是抵挡不过漏水漏的量多。

所以说本学期开始,我们也提倡一个口号,在课堂上,我们大家现前都发愿,以后愿意调整自己,愿做真净佛子。真就是不假,不要虚伪,有时候都蒙蔽自己呀,非常顺理成章地给自己找理由。觉得我还不错,我还可以,我比别人强,总是自己蒙蔽自己。所以希望一个要真,二一个要不假,就是以无染的心来闻法,来护教,不要有私利,全部为别人,成就众生。

希望我们以后在这个维摩讲堂,我在其他地方在结法缘的时候也要强调说,希望我们能够做真净佛子。因为有时候口号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实有点脱节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口号来匡正。那么又往往我们也对口号有一个这个常规形成一个态度,就是口号是口号、自己是自己。希望不要这样。好,再回到我们的楞严法会。

上一学期我们对楞严的这个法味是略有闻熏,不知道现在这个感觉大家还在不在那个点上。这个灵性的真理,光明的这种,光明藏的这个悟性,还是不是偶尔能够触摸得到。那么现在我们学习经论,思维佛法的这个相续性和安住的能力是已经越来越差,所以说这种闻思,特别是我们《楞严经》对真理的这种展现和要求又如此的严格,在让我们痴迷的同时又琢磨不透,始终很难琢磨透它的这种纯真的状态。

所以你看回顾上一学期,我们基本的内容就是以四个字:偷心死尽,七处征心。还记得吧,还记得吧,还记得《楞严经》么?于境界上,那么有两种根本,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就是说你在这个现象这个假相上,你是被骗呢,还是能够守真?你是见真呢还是见妄呢?是见尘呢?还是见性?今天我们就要开始提升,见性从哪里见。所以说《楞严经》的这种步步紧逼,每一节课都极其的关键。所以说,就是说见尘见性、真本妄本的这一招,就让我们在红尘中待惯了的这些众生们很难透过气来,更不用说去操作了。一路上,大家看阿难与佛的这种酬答中,就是显现本经的这个破境忘情的这个根本教义。

所以有时候我们联想一下,大家发现了没有,好像这场法会,从释迦牟尼佛应供开始,他已经一目了然,胸有成竹。他就等在那里,等着阿难这个事件的发生,然后走投无路,差点毁了戒体,然后到处去摸心在哪里?就等着他,不断地在前面,不多不少,就在前方比他多一点的多处等着他。

我们有时候呢,诸位学习佛法,学修上,也要去依止这样去依止。一个是依止对境,就是我们自己相应的三宝,法师,或者自己的师父,如果你的师父跟你相应,那么他也会产生这样的功用。就是似乎你觉得学佛学得可以了,我就常有这样的感觉呀,好像是我这段时间又有长进,我的心好像也想显摆一下,或者到我的恩师面前,或者到我的这些,包括在周围的这些善知识们面前,想去,有一点小妄想,去斗个法,去试一试,你试不过来。昨天我在另外一个地方讲法时,就是诸佛菩萨始终弥漫在你的周围,你的妄想一出来,你的偷心一现行,如果你真有福报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他就不断在前面等着,就正在你毛毛扎扎要往出伸的时候,自以为是(的时候),啪的一巴掌就下来。如果你有这样的善知识,一定要用心护念,如果还没有,就是要自己做自己的善知识,依经教而行。念念觉照自己的这个偷心生起来的时候。

所以说《楞严经》它对于偷心的这种严格的标准,你看我们现在只是讲到第一个偷心,就是缘佛色相心,就是看见佛的相貌生起了无比的这种欢喜,佛面犹如净满月,我们刚过的中秋节。那么这是第一重。

第二重还有一个是什么啊,缘佛声教心,就是听佛讲法觉得很过瘾,我们来听闻《楞严经》也觉得可能是很受用,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是借假修真的呀。缘佛声教心,这也是第二重,在《楞严经》里面叫做偷心。

第三重说闻法领悟心,大家一层一层地对照。就是说,哎呀我听了这个法以后,我觉得我听得对,是讲得好,哎呀可能旁边的这些人悟性太差了,都傻瓜一样,可能在场只有我一个人听明白了。下意识就觉得说,这个法义源源不断地灌到我的八识心田中,对的对的越听越对,就是这样的,可能别人都到不了这儿,自以为是的闻法领悟心,这是第三层。

或者在这听一会,还在这坐着,感觉到突然出来一种感觉,身心入到一种不知道算不算轻安吧,我觉得充其量算个法喜充满,自己为就是说已经入定了。感觉到今天出来一种觉受,哎呀这个觉受从来没有过,只是善根显发而已千万不能当真,就叫做止散入寂。止就是停止的止,把我们的散乱心停止了,好像入到一个寂静的状态,这是第四种偷心,止散入寂,一路阿难都在这个路上出不来。

那么最后第五个叫做界外取证心。就是了生死一定要有个涅槃,一定要舍去这段生死,这么的艰辛,涅槃如此的自在,他就取舍心极其深深的根深蒂固,出不来。这在《楞严经》里边,从开始到最后全部叫做偷心不尽。

可是大家想想如果一一对照,就第一个缘佛色相心,我们见了佛像的庄严能不能全情的生起来欢喜,我们提都没提起来呀,就是这些本应该破的心,我们现在都没有进去,何况我们说出来。所以大家想想,《楞严经》一路的这种安立,这种显现,它的层次在哪个位置?

就跟我这次去,就是把你逼迫到真的要到走投无路之处,你才可能回过神。就像我这次去五台山,无意中去罗汉洞。有一次那个比丘尼非得请法师们吃饭,去吃了一次饭以后才到大殿。我去过一次呢,上一次没有发现。这一次去了又在他们寮房里面转一转,发现原来这个罗汉洞的老和尚叫,他自己号称释○○(音:圆圆),就是画两个圈,到现在也不知道这老和尚上下怎么称呼。就释、释迦牟尼佛的释,就画两个圈。不知道,表自己的法吧。这老和尚真有道,现在已经圆寂了,把他的像给塑在大雄宝殿。他写了一首偈子就贴在墙上,不知道哪一年写的我忘了,那个纸上。他写的说,要问西方路,请向虚空步,大家想想虚空步,虚空往哪步,就是你的脚往哪停啊,往虚空处走嘛,不能落地,若是有路走,还在娑婆住。

你看修净土也同样如此,偷心死尽,全情的心念思想得提起来,那么如果你还有一丝一毫觉得说,这个地方你还想停,还想靠,还想落定,死不下来,还在娑婆。所以为什么信愿行把愿力提升在,厌要厌到极致,欣要欣到全情呢?全情了就眼里只有极乐世界,为什么有?我有时候也观想,就幻想吧,不能叫做观想,就是有时候等于说,一个娑婆,现前如此的真切,一个极乐,要把它修在这个之上。那么就等于说,走着走着真的不能在这平地走了,就要往上走了一样。整个一条道路前面就只有极乐世界即通,其他的别有一个岔路都不能有。有一个岔路就是还有路走,妄想。所以你看整个的修行,光一个出离心的要求,就要全情地把你逼在这个绝路上。

那我们就觉得说,哎呀如此的话,我们的烦恼、妄想、我执、习气,就真的是犹如一堵隔断的厚重的墙一样。我们在没能力短时间全部拆除的时候呢,那我们在这里来闻思楞严法会就等于说,今天点一点算一点,拆一块算一块。它总归这一堵墙不就一点,一块建起来的吗?你掏一个窟窿算一个窟窿,墙角掏也行,当肚子掏也行,反正总得这堵墙,我们能够得一点受用是一点受用。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当然我们最好嘛说,理想状态就是说大家现前全部放下,今天就集体出家。有一个绝佳的办道场所,也不用外面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关系,也没有这个……,供养呀,道粮呀都充足的。之间没有一点这个相互的嗔恨、排挤、见不得、不待见。这个自然而然自觉地就来用功办道。那么见解也相同,都要求生西方极乐,秩序遵守的特别井然有序,这最理想。可是这不是就极乐世界吗?我们现在还是在这样的娑婆国土来学修这么一部宝典。所以说,随时随地还要处理措手不及的违缘和障碍。所以希望诸位在发愿的同时,也正好用楞严法味来修证我们,和处理我们随时扑面而来的,违缘和新的烦恼。这多么好呀?这不是就是说多么有现实意义的道场啊。所以请诸位发长远心,一个是自己要了道,二一个要度化一切还听不到如此法义的众生,希望他们都能早日得闻。

下面我们来看经文吧,得言归正传。前一段的时候我们讲到过,因为攀缘心为性,所以阿难还是识不得这个真心,那么被佛逼到这个无法开口之处的时候呢,已经不但是阿难了,所有的在场大众都不知道怎么说了,你看在这个里边讲到说,“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就是也不能说话,在讲到既不知道佛逼了这么多说,那么到底哪里是真心呢,又不敢依旧把原来的妄想认作真心,所以都默然了。佛的这一语道出了我们禅修、禅悟的一些人的通病,就是皆是用意识、自我认为,所以才不得这个漏尽解脱,所以说你看,“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所以下面我们再来共同读一段经文,找着了没有,在你们的法本的五十一页,是五十页是吧,五十一页,从第一行开始,“阿难闻已,”找到了吧,好,我们一起来: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好,就到这里,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段经文,尽量回去我们不能够天天读,至少大家来上课的时候你提前要预习一下。你看这一段话,我们就不必说依系着,诸位听到了没有,最让人觉得说一句话就是:“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就佛门有一句话大家听过没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诸佛菩萨一味的成就我们精进自修,但是他也绝对不能替我们修行呀。修行永远是自己的问题,永远都是自己出错,那么你修的功夫,你修的这种自在,永远也是自性光明的显现。所以说阿难试图与佛说个明白的时候,已经全部在这种分别心中了,那么这次呢,这段我们开始,你看阿难听到这个法义以后,又开始悲伤流泪了。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为什么能悲呢?大家自己回顾一下,你的学佛之路有没有生过悲心?就突然间觉得懊恼、悔恨。悲呢有两种情况才会悟,从悟起悲,一种是悟真而悲,就是说悟到真理而发现的晚了生的一种悲情,有没有?有的人学佛,半辈子甚至大半辈子说才闻到佛法呀,哎呀!越听越相信的说,我早干什么去了,我为什么前半辈子造了那么多的业,犯了那么多的业障,哎呀!感慨出来,这叫做悲,这叫做悟真,尝到法味了。

再一个呢,悟幻、悟妄,就是悟到自己身心的错误,现前的轮回因果你不知道,久受之苦,所以生悲。这是第二种,相信诸位也有,觉得悟到说,哎呀我天天学佛,到现在我还是这个样子,那么这辈子要是了不了道、我下辈子还得轮回,现前他发现了这个问题,生悲。

所以此处的阿难属于说悟妄而悲,受自己久受之苦呀,枉受轮回呀。所以你看他开始反省了,“长跪合掌。五体投地。而白佛言”。说我一开始就是这么思维的,反正有佛,不劳自己修行,有佛加被就好了。

大家有没有这样想法?你们有没有?估计来听法的都觉得说,反正法义我了不了解也不管,据说每次听法都有功德。我在宁波就听过这样,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有的真的听不懂,的的确确有功德,但是还尽量懂,懂了自己修,这是人之常情,凡夫每一个人一不留神就被发现的问题,虽然在见解上好像,大家试试,如果你心目中真的有值得皈依的上师或什么,你不经意间,下意识就会生这种心。

阿难在佛面前你看,每一场法会他都参与,那就佛放光现瑞显神通,那就是司空见惯的事呀。那他想想自然而然就觉得说,见得多了,就不足以为怪、生不起稀有心了,就觉得自然而然,马上就跟着说,佛解脱了我将来自然就解脱了。哪里有自然的弥勒、天然的释迦呀,没有。所以说呢,这个问题大家听起来都好笑,可是不要忘了,我们有时候也会犯哟。要不然佛为什么要涅槃呢,释迦牟尼佛本来法身常住、报身永不入灭,但是之所以示现在娑婆世界双树林中涅槃,就是害怕以为大家说佛法常在、佛身常在,不生稀有难遇之想,而不修行,这就是佛涅槃的时候有一层深意在里面。所以说阿难已经知道,天下没有如此的好事,父子上山也各自努力,所以他这里想说:“失我本心”

自己发忏悔说:身虽然出家了,但是心没有入道。诸位试问一下:身虽然皈依了,心有没有恭敬三宝?做到了吗?这我是僧,诸位是俗,那么这里还有两位师父,这三位僧,这么多俗,我们都要反思呀,出家也有,你是出的世俗家呢,还是出的三界家呢?还是出的无明家呀?出世俗家的辞亲割爱,遁入空门,那么这是身出家了。那么如果你的心没有往无漏道上会,还是枉受轮回,没有出成功。那么无明家的话更是要断一切烦恼,得清净自在、究竟清净,这才叫,成佛才叫出家成功了。大家想想,那么你们学佛,出去了不是说身出了、心不出,有的是心出了,身没出,或者身心都不出,最好的是身也出、心也出。所以这里阿难说你看,虽然身出了,心没有入道,就好像一个穷子一样,家里有无数的珍宝,可是流落到他方了,遗失了自己的本有、家里面的这些宝藏呀、风光呀,为什么我们说开悟叫做悟到本地风光,那么轮回叫做虚生浪死呢,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阿难在这里,如果他迷了真、还在妄,就自己比喻为是一个穷子。那么“舍父逃逝”的话,这个父亲呢就打比方,就跟我们说的本觉一样,我们本有的佛性,像父亲一样。那么儿子起了这个妄觉,起了妄觉以后,从真就起妄,开始背觉合尘了,就像“舍父逃逝”是一个道理。

如此乃至导致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你看又讲到了,虽然明白道理,但是不落入实行就和完全没有听闻过佛法,他说是一样的。我这里要加一句,很可能事实上还不如不听,如果你听的太多了又没有落实的话,因为你道理多了,到处去会忽悠呀,讲的头头是道,可是你的言行、知行又不能合一,咱们现在太要求的高了合一,就是说你能够说的一百,行到三十四十,至少吧。有的是说的一百,行的是负一百,那怎么办呀。所以说这里佛说不能够代他修行,你自己多闻于己无益呀。在这个多闻之故,我不知道诸位读过永嘉禅师有一个《证道歌》,听过吧,里面讲到了说:吾早年来积学问,就是我早年刚刚入道的那会儿、出家那会儿也天天积学问呀。亦曾讨疏寻经论。天天在那儿看经、学论、翻这个疏义,疏就是解释的这些论点。分别名相不知休,天天在那儿分别名相,佛法里面名相呀,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都懂。分别名相不知休,就是没有停止,天天就钻在这里面。有时候我们也想想不知休就是不知,有时候也说不知羞耻的羞,因为你说的到行不到啊。入海算沙徒自困。你看把自己给困住了、框了。那么这里说到的若不修行等,什么困住呢?

“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你看,这里就讲到我们说的“二障”,诸位知道二障吗?知道二障啊。有时候,上一次有一个学《楞严经》的同修,也是说到讲到这个问题。今天给大家厘清一下,我们都知道二障,说愿除这个,普愿罪障悉消除,那么这个障,有时候指的三障,有时候指的二障,三障就是业障、惑障、报障,从因果上来讲。那么二障就是从障道上来讲,叫做烦恼障和所知障,那么这个烦恼障呢,一般都是由我执,有我的存在,我执所起,所以才造业,造成这个生死轮回,恼乱有情的身心能障涅槃,这涅槃就是我们的灭度,这个是烦恼障它所容易产生的障碍,它在障碍方面产生这个隔阂作用,那么所知障一般是由法执所起。但是我们一般,我刚才问的时候,我要问一下你们,很多人对这个有误会,一说所知障,又说法执所起,你们听到所知障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障碍了,多闻是吧?所有的人都以为是这样,这个地方一定要纠正,所知障是什么呀?是倒装的,就是所知、本来我们都自己有一个,本身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所具有的正智嘛,对吧?智慧菩提,这个清净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性。

那么这个正智我们是本有的,我们应该知道,但是被这个障碍给障住了,障了我们所知的正智,所以叫做所知障。有时候,当然我们说学得多了,知识多了也是一种障碍,可以划等,可是有时候我们就会以为说,这就是学的多了、知道的多了,所以才叫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障所知,障我们的菩提道业的,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有两种:一种是粗的,一种是微细的。如果是粗的话,我们叫做分别性的。微细的叫做俱生。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就是下意识的、不易觉察,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这个从分别的粗相来讲,什么叫做烦恼障?分别粗重的来讲就是我见,比如说我确定这个身体就是我,或者边见,不是左就是右,不是前就是后,高矮胖瘦美丑等等这些对比的,两边的东西。或者是邪见,确定就是没有因果,因果是假的,轮回是骗人的,就这个见地,等等这些非常粗重的,高高的竖起来,明显的这种见解,道理上他完全搞不清楚,所有这个就叫做分别的烦恼障,有这种烦恼。

那么什么叫俱生的细的呢?就是我们任用俱生起来,刚才说的下意识的,比如说这些贪嗔痴,你对什么东西的一种贪爱、留恋、舍不下,这个也是由于有我在才舍不下,但是它不是那么的明显,很可能你装在肚子里,别人看不出来。这么说,所以这就叫做俱生的、微细的。烦恼障它是由我执而起的,一般我们就是说见惑和思惑,这个烦恼障。那么这个所知障是由什么而起的呢?是由法执而起的,对法的执着。比如说,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所知不是障,是障所知。这个道理要搞清楚,就是能够障碍我们所知的本质,障碍我们的正见的生起,障碍了菩提,所以叫做障所知,倒过来叫所知障。那么这个所知障它分别的这个粗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向外求,待会儿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心取外境,分别这个心外实有的,有所希取,不知道万法唯心的这个道理,那么这一类的烦恼都是属于分别的,从所知障上来讲它就算粗重的。

微细的是什么呢?是俱生起来的这个所知障,最明显就是对法的贪爱,你看在这个天台宗的教下,里面不是有十乘观法吗?其中就有离法爱、能安忍、知次位。就修到一定的地步,你该离开对法的贪爱呀,诸位爱听法,我爱讲法,咱们就一拍即合,这辈子因缘就到这儿了。可是这些都要离,说法也会着魔的,智者大师说,真正的入到这个不断的讲法,这种教说欲、表现欲出来的时候,说法魔就会现形,这刚才说的悲从何来?可是你太悲过火了就入悲魔,说你法喜充满,天天嘻嘻哈哈就会入欢喜魔,什么都不能过,都得离。那么这个法爱所执,就是生起法爱,不知道彻底修证这个性空,对法的贪爱生起来,这是处于微细的所知障。

所以我们一般就烦恼障又叫做事障,所知障又叫做理障。这个是由我执所显的多,所以叫见思烦恼,见、思两种烦恼。这个是法执所显的多,所以叫做尘沙和无明,尘沙惑和无明惑嘛,不是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我不知道你们知道吗?我们三界以内的烦恼主要是见思烦恼。三界以外的就是尘沙和无明,尘沙就是说像这个沙子一样、尘埃一样这么多的烦恼。那么这两个烦恼呢,这个事障,就是这个烦恼障呀,容易知道,不容易消除,这是为什么我执很难破,处处有个我在。这个所知障呢,已经都是登地这个界外菩萨开始修了,它是容易破,可是很难觉察,所以说从这个层面来讲,其实它的难度或许更大,我们现在都感触不到,因为我们还深深的在这儿。

所以在这个《圆觉经》中,我不知道大家有读过,在圆瑛法师介绍《圆觉经》中引用的也是说: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就是先把这个烦恼障除了,没有断所知障的话,能悟入二乘境界,那么若事障、理障永断灭,才能够入如来的大圆满觉海。一定要见思烦恼、烦恼、所知,愿消二障诸烦恼。这就是阿难这里,因为阿难这里修证的功夫才只达到初果,以前不是给大家讲到,初果的水平就是只破了分别的我执,连俱生的我执还没有破呢,俱生的烦恼还没有破,那么这个所知他就一点儿都没有断,所以这里的二障所缠,就是阿难他自己说:“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这段话呀,大家一定要发现三个关口,第一重就是说什么呀?身心不能够相代,记住,身心不能够相代,互相,为什么呢?因为身体,你跟我的身体,佛跟阿难的身体是异的呀,那么你吃了我就饱不了,对不对。那么这个心来的话也是呀,你的心是你的心,我的心是我的心,各修各的。我有智慧你没办法得到呀,难不成真的是我们说,阿难就等着说武林功夫里面那种大家练得多久了,忽然遇到一个相中意的徒弟,就跟他拜上,就啪的一拜就能打点滴输液一样,全部几十年的功力全给他输进去了,做不到。

所以第一个是,身心不能相代,人人有座灵山塔,自向灵山塔下修。

第二个光说不练、无功文字不行,第一个就是等着他吃饱了你也饱不对,第二个光说不练不行。

再一个就是认识不到错误不行,这是我们现在最障道的。

你看阿难自此已经认识到,一开始他以见为眼,以识为心都是错的,前边不是七处征心吗,所以在这里佛就开始给他又要转大法轮了。你看。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我们都知道,放光呢表这个,前面放光,佛已经放了两轮光了,知道吧。前边放光表这个破妄,这次放呢又开始显真了。这个卍字一般我们,你看每一尊佛大家都知道,胸口,你看我们这里的释迦牟尼佛,其实佛的胸前、手足,腰际都有这个卍字,这个卍字是表佛的这种无漏,记住不是功德,无漏的性德。大家说什么叫功德、什么叫性德呢?功德,我们说功德功德什么呀,积功累德啊,就是从事修上一点一点的去增进,性德属于什么东西啊,天然具足,这叫做性德。本有的,所以你看我们楞严为什么说如来密因,为什么说修证了义,就是因为楞严,首楞严定,它是天然性德之定,以前不是给大家讲过吗?

所以这个卍字它是表佛祖无漏的性德,不是功德,不是诸佛菩萨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这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这个卍字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它叫做有乐,就是说有这个相必受这种解脱安乐,就是说有快乐的有乐,有乐这个意思,它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有时候我们也叫吉祥海云,吉祥如意的吉祥,大海的海,诸佛海会悉遥闻,就是说有吉祥,祥云一样的,天上的云,吉祥圆满,万德具足,如海如云,这么一个意思,这卍字。那么这里表说,说到这个涌出宝光有百千色,就表这个佛的智光圆照法界,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这也是首楞严大定里的内涵,所以一直到你看这里,大家要记,看到一句话了没有,“遍灌十方所有宝刹”,看到了吗,“诸如来顶”,然后用了一个词,“旋至阿难及诸大众”,看到这句话了没有,这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你看,所有的宝刹、如来的这种诸佛国净土,那就说明这种光,上齐诸佛无染常寂光境界,对不对,那这很正常呀,为什么能够还旋呢,用一个旋是什么意思,旋是什么意思?看到了嘛,转呀,转至阿难及诸大众,阿难和大众,那么在场的还有好多凡夫呀,上齐诸佛净土可以理解,下至凡夫还说到这个百千色十方微尘的这个光的功德,这怎么回事呢?

正表显佛和众生的佛性等无差别,那么差别在哪里啊?在转之间。如果说你离这个智光,本有的这个智光,转成一念无明妄想,那么你就是众生,所以叫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如果你转过来,悟此真心全体即是光明,那就是诸佛。你看这经文的佛说时,翻译者都是再来人,才能把这经典翻译的如此到位。旋就是我们说的一凡、一圣,染、净,迷、悟,都在转之间,唯转这个心念,别无他法。是不是这样的,转念呀,大家会不会转呀,你能转吗?能吗?那为什么越来越钻牛角尖呢。

我在五台山这次去,朝五个顶的时候就是,拜着拜着,在公路上,生烦恼了,这么多的车子呼呼的过来,一不小心把一个石子啪的给你溅过来,还打在手上脸上,你说本身就拜的满身怒火,业障,不想拜,一天要拜十几里路啊,那么头两天的时候还进入不了那个状态,身心还沉浸不下来,生烦恼呀,从那个显通寺拜到殊像寺,又往明月池佛母洞拜的时候,就那个公路上看见人来往,就觉得说你们怎么能走路呢,我在这可怜的磕头,看见了车来往就起嗔恨心,说怎么能这么自在,坐在车里面呼的就到了,生烦恼呀,十米路都拜不到前面,十米都拜不动了,就扑不下去、站不起来,这个时候真是怪得很,五台山有一个扫垃圾的车,它上来不断地放音乐,放到我耳边过来的时候,走过去,呼呼开过去来的一个音就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哎呀我突然转念一想,说我如此的一个业障种子,地狱种子、我居然出家了,出了家,我的信仰慢慢入心、入了道了,我现在还能在这磕头,一直五个台,我发心磕一遍,这也算,自己觉得说我能走到这一步,这不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吗,拜拜拜又拜,拜拜拜又烦恼了嘛,这控制不住,这个也跟大家实情相告,不敢吹牛,结果正在拜的艰辛的时候,那垃圾车又过来了,真的妙的很,你说五台文殊菩萨到处都在,什么都是,只要你会转,又拜的不行了,累的不行的时候,忽然它又过来了迎面,它这时候换了歌说,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好像是很有名的像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一想说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拜佛消业啊,每一次的痛苦,磕不下的这种纠结,艰辛,可是想想堕到地狱里面那更苦啊,那这会儿苦受得就不畏缩,就转呀,不能钻,一定要转。你钻的话就想想说,人家都来朝个山,拜个黛螺顶就够可以了,还非得发心五个台拜,傻瓜一样,你二百五干什么呀,越想越气,越气就越就清净不下来,这就是心魔还是犯。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转呀。

“旋至阿难”,从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心佛就在一念转之间,你会不会转,只有转了以后佛再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记住这几个字,“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法幢我们都知道,摧显,显正之意,你看庙门口不是都会有那个,有的是汉白玉的柱子,雕的非常的庄严,庙门口竖高处那两个就叫法幢,有时候也有其他的质地的,就表显这个正法永在,破邪显正的意思,那么如来现在这里要破邪显正,说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这个清净眼。那么这里讲到说“获妙微密”

大家想想什么叫妙呢,就是这个先一定要听清楚,待会我们讲显见的时候,你就要知道,要触摸到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么妙,这么微,这么密,什么叫做妙呢?我们不是常说妙什么呀,妙不可言呀,你看我问什么叫做妙的时候,有人又在想了,什么叫做妙,妙就叫不可思议,这个清净的法,清净的真性,本有的真心,不可思议,就叫做妙。那么真妄同体就是,真和妄就是一样的一个显现,你在上面见真,你就是这个真心。见妄,你起的就是妄心。所以说真妄是同体的,你不可能把它分开,也不可能把它合起来。那么这样一种呢这叫真妄,所以说它叫微,微妙,这叫妙微。密是什么呀?始终不动不移不生灭。你很难见到,很难触摸到,所以叫做妙,始终一致,从来妙,从来都不动。不是说我们生灭法,前面描绘成这样,后面就变了,真心、本有真心不会的。那么外面的这个垢不能染,所以叫做性净,性净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性和垢,有的时候我们说转就是从染修成净的,这个是本性就是净的,任何脏的东西都染污不了,暗不能昧,就是有黑暗的东西你也不能阻挡它的光明,所以叫做性明,这样的一个活泼泼,灵俏俏的心体,虽然人人本有,但是我们迷的时候不知,就叫做失去;悟的时候,从迷归悟,回光返照,所以这里叫做“获妙微密,性净明心”,才能够“得清净眼”啊,听明白了吗?这一段能贯过来啊,我觉得我讲得倒是挺明白的,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这个清净眼啊,我们都知道佛门里面有个五眼,我们不是有时候传老也写的说,迎请千贤万圣,皈依五眼六通,就是指的五眼,五眼我们常说的,一种是肉眼,我们的眼,还有天眼,它的功能就比我们广阔,那么肉眼和天眼说实在的,还属于不能叫清净,还有染污,清净眼要从阿罗汉开始叫做慧眼,菩萨叫做法眼,只有佛叫做佛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是五重分别,那么这里得了清净眼就是要开佛知见,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听明白了吗?我看听糊涂了, 是不是要歇一会儿呀,这段经文重在说了说,一个是修行不能相代,刚才已经讲了,二一个说食数饱,还有一个要能够承认错误,否则都会有障道,特别是要承认错误,阿难每一次都是顶礼佛足,泣泪悲哀,就是首先你得忏悔,承认错误。

所以引伸到我们现在,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上看过我们《楞严经》的视频,有吗?原来有的在看,有的没看过,我们《楞严经》的视频也由我们一块儿发心做字幕,和一直上传的这些同修,这些暗菩萨们一直在做这个事,那么后来一开始呢,前面就是说,因为有头有尾嘛,那么我们的视频,你们有机会可以看一下,视频的前面是配了一个楞严一笑这样的开篇,那么视频的后面呢,是我无意中得到,也是我在佛学院网络处的时候,我们一块儿的网络处的法师就讲的说,说你天天讲《楞严经》,你看这不是你师父写的吗?就是我们广东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他曾经给云门寺写过一首校歌,校庆的时候就用上了,后来还有居士给谱了曲子,哎呀非常的,可以说听了以后法喜充满吧,恰恰就是跟阿难的这个心比较吻合,这次我在五台山一路艰辛,生烦恼,逼业障出来的时候呢,也始终就是要忆念他,一个是我对老和尚的信心,二一个真的写的太精妙了,我给大家念一下,就能理解阿难的心情。

那佛源老和尚作的这个词,一般我们把他这段话叫做云门天子曲,云门寺,基本上是用的《法华经》里面的法义,他怎么讲的,他说:大觉欣开选佛场,普天花雨散华藏,回去听一下啊,大觉是,云门寺叫做大觉寺,不是佛学院嘛,佛学院它有养正班,有预科,本科,还有研究班,就是大大小小的师父,从这么高的,到这么大的少年青年都有,原来云门寺那个小师父们、小和尚就这么点儿的在禅堂,双腿一坐,我都看了不敢进禅堂,我都那儿常常也去坐过,那么那会儿就大觉欣开选佛场,这都是夙世的菩提种子呀,童真入道,正信出家,此是选佛场嘛,禅堂里面常说,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这儿的状元看谁能把心空掉,所以说大觉欣开选佛场,普天花雨散华藏,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这个是舍利弗吧,《法华经》里当机的,是吧,有谁知道的吗?这个不断请佛讲法,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是直指,说你不要请了不要说了,为什么呢?

说我法妙难思,他讲出来别人受不了,要讲《法华经》的时候,所以当时呢,后来答应了讲法的时候都,普天花雨散华藏,都到处这个天人散曼陀罗花,比喻说这个法会现场的殊胜,第二就是三车虚设怜诸子,诸子就是我们,火宅中的我们,所以说火宅同离赴乐邦,火宅就是我们,在《法华经》的比喻就是三车的,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佛就是大富长者,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有这么小的,有中不溜的,有大一点儿的,在这个时候这个火宅里面着火了,这个大宅子里面着火了,这三个儿子还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不知道往出跑,这个时候这个大富长者想让他们出来,就开始说外面,你们平常喜欢玩儿车嘛, 外面我给你们准备了,给小儿子说准备了一个羊车,给中不溜儿的说准备一个鹿车,给大一点儿的说准备了个牛车,说你看都是玩具车吧,你们赶紧出去,给你们备在外面了,那么小的他就羡慕羊车就跑出去了,因为他的视野小、心量小嘛,只能仰慕羊。中不溜儿的羡摹鹿车,。大的羡摹牛车。就全部跑出去,结果赋予他们的都是大白牛车,就是真正的一佛乘,这三车就比喻说我们说的声闻、缘觉和菩萨,我们通称有时候叫做小乘大乘,有时候又叫做三乘,所以这里叫做三车虚设,是权巧施设,为什么呀?

可怜火宅中的亲子嘛,三车虚设怜诸子,火宅同离赴乐邦, 衣里明珠当自悟,这就联系到阿难了,我们每个人都衣里有一颗明珠呀,大家知道吗,在法华七喻里面有一个衣里明珠喻,就是有一个醉汉,穷得到那儿,结果到人家喝醉了以后呢,这个亲朋好友给他衣里面藏了一颗夜明宝珠,摩尼宝珠,结果他都不知道这个宝珠的用处,还到处去乞讨,出去到处去化缘,要饭一样的。所以说本有的衣里明珠他失去了,我们每个人就是失去了本有的衣里明珠,千万记住佛性常在,待会儿就知道了。如来家业勇承当,衣里明珠当自悟,如来家业勇承当。什么叫做如来家业,下意识的我们就,那得好好讲经,宏法,利益众生,建道场,建讲堂,坐禅堂,领众修行,念佛,这都是俗谛中的如来家业。

真谛中的如来家业就是这个明心见性的,性净明心的妙微密、清净眼。你敢不敢去承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敢不敢去承当。极乐世界就在西方,你敢不敢去承当。这都是如来家业呀,那我们就要看看。最后一句特别震撼我,一路我拜的累的时候呢,就一定要念这一句,那时候真的是这个缘份呀,念阿弥陀佛都不行了,力量太弱,特别累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一开始行,后来就不行了,文殊室利菩萨也不行了,就一定要过一段时间累的时候就要念这么一句,宝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见法王。宝山,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已经入了宝山了,我当时五台山我就观这就是宝山啊,你已经入进来了,你正在这儿磕头,你千万不能空手而归。

我们这辈子也都算入了宝山了,这个加持力特别大,宝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见法王。哪一天明心,衣里明珠显现了,如来藏悟入了,这个性净明心全部住到里面了,那你入了宝山了,不是空手,千万宝山已入休空手,当时我就说,这就是文殊菩萨宝山,我一定要安住在这把这拜完,要不然就受不了。所以说呢,宝山在哪里呢?哪有宝呢?怎么发现呢?高坐白牛,坐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楞严经》马上要开显的第二个板块,十番显见。就是明心见性,直指见性在哪里,性在哪里。那么我们休息十分钟,大家放松一下,回来下半场开始,阿弥陀佛!

我们课中途休息的时候呢,听课的时候大家是这样相对平稳,一休息马上这个轰轰烈烈。这个平稳的时候和轰轰烈烈的时候,大家反观一下,有差别吗?就是说现象上此起彼伏,可是本身,比如说我们去感觉静和动那个感觉有差别吗?能感觉的感觉有差别吗?刚才读到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我们找着了没有?好,我们要往下读了。这一段比较长,我跟大家做一个沟通就是说读经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一句,因为这是长行么,但是你发现了没有?《楞严经》翻译的可以四个字四个字一句的比较多,是吧?你稍微慢慢地这个读惯了以后,就把这个节奏总结出来,好像四个字四个字一句,这样的话容易换气,也容易我们步调一致。当然也不是全部如此,有的比如说阿难,你看两个字。我们从这里开始,一起来: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好,就到这里。这段话就是我们刚才不是给大家讲了,到了这个十番显见了嘛,这段话是这个开始要叫,《楞严经》里边有个专业词叫做带妄出真,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个词以后是怎么去来认知的,带妄出真。诸位听法都知道说,虽然说显现这个真性,可是还是有二谛的差别。在佛的境界里面才叫做真如实相,可是在众生的份上,你指出纯真无妄这个境界他是达不到,就是说是直脱不了的,只能用修去证。所以我们说修因证果、修因证果。那么你要在众生堆里指出这个本有的真心,这就是即使是如来也做不到,不是他做不到,而是我们见不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纯真的心,清净本然的这个呢,这个本体的话,连众生的一个名字,什么叫众生,这都是妄想名字嘛,名假,五蕴之身,受假、法假,都是假的。那么你怎么能在众生份上认证这个,在这个妄里面直接能指出真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好比说,佛不是有一些问题不回答吗?比如说有十四无记,这个世界是有边的还是无边的?时间是有始呀还是有终?这些都是妄。在妄里边你要求真的答案,做不到,众生做不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下面十番显见,就是在妄境中配上、指出我们的真性体,所以这个词叫做带妄出真。下面这段经文在我们第二个板块,前面不是七处征心吗,这里开始十番显见,前面是破,这里是长。所以说这段开始,我们就要让阿难,包括我们自己,要舍去旧的执著提升新的悟境。我希望,这特别是前两段特别重要,大家要把身心凝固起来哟。你看。

一开始佛还是依然老生常谈,又说“此光明拳”,第一问“因何所有”呀?第二问“云何成拳”呀?第三问“汝将谁见”呀?就这连续这三番拷问就是。

第一个,这个光明拳哪来的呀?真的有个手吗?我放的光明,为什么这里说叫做光明拳呢?因为你看后面不是佛的全体的这个“阎浮檀金”。“阎浮檀金”是什么意思呢?又叫做胜金。不是基督教的圣经,是胜利的胜,殊胜的胜,黄金的金。这个呢,它在须弥山南有这样的一种树,叫做檀树,檀香树。这个檀香树它的果汁,就是这个檀香树结的果子的果汁流入到河里的河水中呢,水里的沙石都能成金。所以这个金又叫做“阎浮檀金”。这个金一粒放在,我们这个世界的黄金你看有多陋劣。这个金有一粒放在屋子里面,这个屋子里面马上就光明,不会有黑暗。我们这儿的黄金已经尊贵至极了,有这功能吗?大家想想,这就是众生的福报,依报随着正报转。

他们那儿的这么一棵树都流的果汁就落到河里面就点石成金了这不是?我们这里贪财的一看就马上去找,哪儿有这么神奇的树啊?对不起,现在的依报没有这么殊胜。当时佛陀在的时候是这样的。所以说,有一颗放在其它黄金中呢,其它的金子都没有色了,其它的金属就没有颜色,显现不出来它的光明,这样的一种叫“阎浮檀金”,又叫胜金。

我们这次在五台山,从北台到东台的路上,就是那大路旁边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大块石头,跟我一块儿的小师父,他就无意中捡了这么长、这么宽的一个小石片儿,真的跟专业镶嵌的镶钻的那个做首饰的一样,天生里面镶嵌了两块黄灿灿的金属,大家知道,五台山不是也是地质公园吗,就天生的这么又薄,就这么长这么宽的一个小石板上,上下嵌了两颗天生的那个天然的黄金一样的,当然它可能不是黄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金属,特别好看。后来当天下来,从东台下来的时候,有这个护法来给送饭,美美地吃了一顿,一发慈悲心就送给他了。

所以这里叫做光明拳,就是因为佛的身上有光明、就是这个“阎浮檀金”,这种光明,你看这里还讲到说,这个“赩如宝山”,赩就是大红色,赤色的意思,就是这个光明炽热,散发出来,大家不是晃眼,而是这种就跟我们说的加持感染,顿见这种光明法界,是这么一个功德。这里佛又连续三问,阿难都还悟不到。所以我们在学《楞严经》的时候就发现了说,虽然这是教,但是处处都有宗,都有宗义含藏在(里面),你看直接直指人心,这光明拳怎么来的?你悟到了没有?怎么叫拳呢?为什么有开有合捏在一起呢?汝将谁在见呢?谁看到这个手呢?阿难还是没办法。所以他就在,从这里开始,就是我们讲到的宝山入口了,已经到了宝山入口了,看诸位能不能顿见白牛法王。下面你看讲到了。

这一段开始,这里就佛告阿难:“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我今实言,“如来今日实言告汝”,看到了吗?什么叫做譬喻呢?在我们讲法里面不是有一个规律吗。

五明里面有宗因喻,上根人讲法的时候就是给他说法说,直接告诉他道理就可以了;

中根人的话,他就悟不了道理,就开始要给他打比方了,你看经文里面都有一个《百喻经》,十二部里面都有长行、还有譬喻,就是一个比喻打得恰当了,他马上就借这个比喻开悟了;

下根人就要给他因缘说,就是掰开了揉碎了,反过来正过去地说,他有可能还听不懂,这就是上根人中根人。

现在这里讲到的智慧人,那就说明还算是上中根基的,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他现在开始就地取材,你说佛讲法真的是活泼的,就地取材开示,给阿难演教。我告诉诸位,你们现在都是阿难,当然我也是,连阿难都不如了我们都。但是要设身处地地演一番,我们今天也演一番教,这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我们就不讲了,可以跟大家来贯。

比如说,佛就告诉阿难说,我今天呢如实地告诉你,有智慧的人是要借此比喻才能开悟,以我现在的光明拳而言,佛就把他的手说,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成我的拳头,如果没有你阿难的眼,就没有你能见我拳头的功能,所以以你的这个眼能见,来相对于我的手成拳,这不是手成拳吗对不对,你的眼能见,你说这个道理是不是相当的呀,佛就问说是不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大家说是不是呀?哎呀,看来你们真是宝山已入休空手,是相当的吗?不相当呀。手可以相当于眼,可是见绝不能相对于拳,为什么呢?大家发现了吗,手捏成拳,那么手外没有拳,离开手就没有拳了,对不对?但是我们今天显见就要显的,眼识和见,没有眼依然见。这就是大家你看,马上就为什么说宝山入口,一到这关卡就出来了、就过不去了。

所以这里说的,你没有手就没有拳,但是没有眼不可能没有见,所以你这个相法喻是不齐的呀,手与拳都是有色有碍的,可是眼和见,一个是虚,眼是虚的,一个是见,是实的。暗示了我们第一次十番显见就是,见是见非眼。我们再接下来看,你看阿难也跟我们在座的阿难一样,是的世尊,就说是,没有我的眼根就不成我的眼见,以我的眼根所成之见,对比你如来以手所成之拳,这个就跟门当户对一样,很恰当呀,阿难也是这么说的。佛就告阿难说,你说是这样,其实不然,为什么呢?他说,比如说没有手的人,那么拳头可以没有,但是没有眼睛的人,并非眼没有见,并非见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大家有这个疑问,我这么讲你们听得懂吗?

大家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佛就又给阿难说了,要不然你去问一下路上的盲人,就是眼睛瞎的,你问他说,你说你看见了什么呀,他绝不会说我什么也没看见,他必然回答说,我见到一片黑暗,这是经文里面。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眼前见有黑暗的话,那么这个见性有什么亏损呢?佛就反问阿难,能见的功能哪里没有啊?有眼的时候有、没眼的时候还有呀,瞎子也有呀。结果阿难这里认为就是说。

那么这里的眼盲的人只见到黑暗,怎么能叫做见呢?这就是第二道我们过不了的关口,一般世间人都以明,有光明才能显见,可是这是世间人都共许的,世间人都不知道的是什么呀,有黑暗依然是在见。这就是刚才我们就不知道。那么这里佛就问阿难,进一步给他推理,让阿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什么呢?佛就告诉阿难说,那些盲人如果没有眼睛,那么只是见暗,那么我问你阿难,这个情景与有眼睛的人处在暗室中,说这两种人见到的暗有区别吗?

结果阿难说,如是世尊,暗室中的人见到的暗,与盲人没有眼见到的暗,这两个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是对的,是不是。那么世尊就告诉阿难了,说这样的话,如果一个盲的人眼前完全见了一片黑暗,这叫做不能见,阿难不是认为有暗就不能见吗,对吧?那么我现在问你,如果这个盲人遇到医生了,把他的眼睛给治好,得到了光明了,见到了外面的境界色相了,名为眼睛才能见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处于暗室中有眼的人也是见到全是暗,这时候突然间转到光明了,他见到了色尘境界了,那就应该叫做灯有见,而不是人有见了。佛就用这个比喻来给他,大家听明白这个比喻了吗?你明白了吗?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两个相类不太好明白,你要听明白啊。

用盲人没有眼,那么得到眼了以后,因眼能见,你阿难才说这叫做能见,对吧,我们世间人不是就认为说有眼了,盲人把眼治好了以后见到外境了,这才叫能见,有见,对不对。那么我就要类比说,如果有眼人没有灯,而得到了灯,因灯才能见的话,就应该名为灯见呀。这里的比喻的对齐,一定要把这个比喻对齐,齐在哪里呢?盲人没有眼得眼,那么有眼人没有灯得灯,这里用灯来比喻眼,那么由于眼才能见,那么这里得灯是由于灯才能见,那么你认为这样才叫眼见,那么依你这个道理的话,这叫做灯才能见,不是叫人见了。是这么个意思,大家听清楚了吗?因为反过来的话,佛就说了,如果是灯见的话,灯是无情之物,怎么能有见呢?

灯是用来照的,如果你说灯能见的话,灯就不叫做灯了,之所以叫做灯,就是它因为有照耀的作用。那么再说灯的话呢,如果灯能够自己见的话,关你阿难什么事呢,大家看到这段经文了没有?这里叫做说:“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就是灯能够见,观到这个东西的话,关你什么事呢,这里的事实就是说,因为灯不能见,人人共知,但是眼不能见,人人都不知道,都以为眼能见。

所以这里说,应当知道,灯只能显色,这是佛这里还是给阿难说的,灯只能显色不能见色,大家要听明白啊。能见的是眼,不是灯,这是你的比喻。同样,眼也只能显色,不能够见色。最后总结出什么?能见的见性是心,不是眼。明白了吗?大家琢磨一下,能见的见居然是心而不是眼。太难相信了,我们明明是眼睛一睁就看见了呀,我们的错误在哪里呢?大家琢磨一下你看,我们,比如说我眼睛一睁能看到大家,我眼睛一闭看不见大家了,但是我眼前还是在恍恍惚惚看到一道光明,你们眼睛一睁看到我,眼睛一闭还是在看暗,那么从睁到闭从闭到睁,能见的这个本性、这个功能,大家发现了没有,从来没动过。发现了吗?那么这个,从这里开始就是从眼根处着手,要开始入宝山了,宝山在哪里?就在眼根门头。

你寻着了没有,握到了宝没有?因为,为什么这里从阿难第一个就,佛就地取材就用眼见色呢?一般我们都是以色为最好的这个世界的执著嘛,对吧?眼睛一睁,所有的执著都是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管与人,与境,与物。那么这就是从《心经》里面为什么讲到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其实还有受想行识呢,对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为什么?就是因为色为五蕴之首,所以你看他以般若观之,当体了悟,我们迷就是迷色迷的太久了。

当然不仅仅是酒色财气的色,而是一切的万物为吾所迷。所以这里就把色单单提出来,以此类推,我们就要知道,除了见的功能,记住我们眼开眼闭,见的功能没有散失,再给大家做一个实验,我说话呢这儿,是吧?你听见了吗?那我们现在不要说话了,你听的功能有没有动?我们再想一会儿,比如说这会儿给你做,大家基本上都快饿了,端一碗饭上来,你闻到味道,哎呀香的罗汉菜,蒸的花卷馒头,面是面的味、菜是菜的味,可是当这里没有菜没有饭的时候,什么味道都没有的时候,能闻的那个功能有没有动?

我啪地这么手一打,哎呦,把这个话筒给打了一下,我身体触摸到它了,我触的感觉生出来了,对不对?可是我们正在乖乖儿地坐的时候,我触的功能有没有动?所有的诸法实相,所有的如来本性,所有的佛的知见,一切的本体就是这个如如不动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可是如此的幽微难至,大家想想我们常说的心向外求心向外求,心外在哪里?要向内观要向内观,内观在哪儿?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就是这个性。

它的本质就是这个性,我们现在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所有的这些在合作、作用,相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的本性如如不动。而且我告诉大家,能见的见性和能闻的闻性是一个东西。能闻的闻性和能嗅的嗅性是一个东西,能嗅的嗅性和能触的触性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性、明心所要见的性。这就是佛法,佛法无多子,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就是所谓所做已办,就是所谓大开圆解,就是所谓即身成佛。就要明这个心见这个性。所以说顶礼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就是楞严,首楞严王。那么为什么说,这里讲到说见性呀,他归根总结为说,能见的见性是心不是眼,就是我们的真心,十番显见。因为眼见你。为什么。

给大家讲过一个典故。有大德在抄《法华经》的时候,抄着抄着天都暗了,他那儿依然一片光明,为什么?他在依着性在抄,而不是依着眼根妄想的境在抄。结果徒弟一进去提醒他说,师父怎么这么黑了你能看得见吗?咵的一下伸手不见五指,这就是在抄的时候他已经入到性,而徒弟一提醒又回到相。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法称之为内学,你们去过五台山的话,到文殊洞的时候常有一个牌坊,里面写一个莫向外求,一般人都会知道这句话,你要向内观、莫向外求,内观禅,一听内观禅就,观好像在肚子里面一样,心向外求就是你任何时间出了门干点什么都叫属于心向外求,这都是所有的都真的是我说,就是这个心性,心地法门搞不清楚就埋没了多少修证的英雄。所谓的内学,向内观法就是说,一切的义理知识这都叫做外学,所谓世间的学问,所谓世间的艺术,所谓世间的一切的这个哲学宗教等等这些。只有,珍贵之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能见这个见性而言。为什么呢?佛法这个能见的见性它不是依所见的相,始终恒守在能见的这个性上,这就叫做向内求。

一旦你离开这个性,那么你就六根散开了,眼睛只能见,耳朵只能闻,所以观音菩萨六根互用,就是他恒守在这个性上。那么这一切都是性的本体,一切都是性的妙用。我们吃喝拉撒也是,我们听经闻法也是,我们每天做事、办公、学佛、磕头,大家发的都是平等的愿,只要你性在、法就在,只要你性不在、那都是妄想,因为什么?没明心见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练。所以说我们依的所见,所依的性,这就叫做向内观。一旦你执著于所执著的外相,就叫向外求,这就叫心外求。所以你看,这样的法义除了《首楞严》谁能讲得出来?一切的世间学问,一切的知识道理,梦都没梦见呀,无量劫的迷根,凡圣的真性源头,破天荒理论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楞严大法。宝山已入,这就是宝山。

但是我们现在每天都是著名相、向外求,奔驰、受锢于种种的境界,不知返本嘛。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说六根门头都有一个无畏真人常在那里?我们再回过头来,刚才一讲很可能你提上来了,我再往下这么一放,又没了,我们再提一次。眼见,能见的这个见,跟能闻的这个闻,都属于性,都在能的一面的时候都是性,这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连说一个东西的这个话都是叫做相,那么首楞严大定就是一切现成。一切现成,所有的这些,我们一般觉得说,见一定是肉眼嘛,对吧?前面七处征心,心一定是缘影心呀,意识心嘛。可是殊不知肉眼绝不能见,肉眼是没办法见的,这谁敢相信呀?我们现在都用眼见,因为这个错觉太久了,缘心绝不是心,那么我们原来都觉得,眼就在面上呀,眼在脸上呀,心就在身中呀,可不知道面上的眼不是眼,身中的心不是心,心和眼其实是一个。

这就叫万法唯心。就是一个,整个法界就是这么一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再在上面做文章就是心外求法,一旦著相。这就是本有的心性。十番显见的见性,带妄出真的真性,就是这个,一个唯字呀,佛法里面不是要讲万法唯心吗?我们都知道万法唯心,都在琢磨心,殊不知万法唯心的重点在唯,唯就是唯一的唯,独一的嘛,就这么一个,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万法唯心的这个心就是,真也罢,心也罢,信也罢,当下就是这个。既不是肉团心,也不是缘虑心,也不是集起心,我们有时候有肉团心,肚子里的。缘虑心第六意识,集起心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全都不是,叫做坚实心,纯真心体。

你看,见的功能从来没有动过,闻的能力没有增没有减,嗅鼻子的没有垢没有净。我的触觉都是不生不灭的,从来都在,这就是明心见性,如果能把这个悟到、证到的话,这个心体、这个大用,那么横遍十方,竖穷三界都是唯啊,我们知道万法唯心,就可以说万法唯识,万法唯闻,唯眼,唯鼻子,唯耳朵,都是一样的道理,大家明白了吗?唯吃喝拉撒,唯这个衣食住行,都可以叫做唯,唯来唯去,最后发现唯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的,你先由唯《楞严经》嘛,这就是佛法不二法门,我们现在就让你唯这个阿弥陀佛,就这么修法简单。

所以说呢。在有一桩公案里,以前的有一个叫做枯木禅师,枯木祖元禅师的时候,是那会儿一大堆禅师在一个云门庵去参禅,那么云门庵参禅的话,夜坐,晚上坐的时候,坐在那儿,坐在那打坐,后来有一个僧看见旁边其他的师父在,以前的灯不是有灯芯吗,灯蕊,叫什么?烧完了就要挑一下,那么大家知道灯蕊不是烧到这个,可能你们都没这种经验,点过蜡的可能知道,蜡将尽的时候肯定就,慢慢不是就闪忽闪忽就一下快要灭了,这个时候必须有人去挑,这个情况下就会说,先开始慢慢的昏暗,突然间又亮,就那一刹那,突然间悟到这个见性不动,原来明暗,他能见的这个东西没有动,才说了个偈子,说什么呢,剔起灯来是火,就是把这个灯照亮,剔大,历劫无明照破,一般我们就说,呀把灯挑起来火变大,那不就是照的满屋子都亮了吗?就是由于灯明暗之间,他发现他的见灯的这个见性没有动,所以他才说,历劫无明照破,突然才悟到这个性,最后说,十五年前奇特,依旧只是这个,你看十五年前就,就要参禅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如来大法,依旧还是这个,后来大慧,他的这个善知识给他又附了一偈说什么? 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就是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什么事都没有,哪论昔人非昔人,哪有过去现在这个等等,有悟不悟等等,都没有这个感觉,本来就是这个,从来就是这个,莲池大师的佛魔空争是与非,什么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怎么说来着那个,在参笑岩大悟,所有的明心见性就这么一点点,所以你看后来,禅宗就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开悟的楞严,就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现在,在这个迷雾中可以说不断的进出,一会进一会出,这个悟的时候,尤如好象直上九霄,是这么到底对不对,感觉对了,一会回去就又迷了,那我们来听首楞严法,就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如果你会修,你就去不断地去思维这个法,找这个感觉,恒守这个感觉,久而久之,钻木取火,冷灰爆豆,你也能开悟啊,你不要觉得开悟离自己很远,每个人的悟天天放在这,就跟见一样,睁眼闭眼它都不动,哎呀如果能守的住这一念,你想想,任它纷纷扰扰,真的是与已何干呐,你说有干吗?既然与已何干,就无妨去纷纷扰扰,动都不动,所以这就是讲到这一段说,显见是心非(眼),不是眼,这是十番显见的第一段,叫做显见是心。

那么下面还有显见不动,因为第一处其实已经道破天机了,破这个旧执,引发这个阿难有了新的悟境了,但是这样的状态就好像我们讲的说,前面悟后面又迷,太久处在这个妄的层面了,所以当机者阿难还是与大众不能够领会,引发再来九番来回洗涤、涤荡,后面还有显见不动啊,显见不灭啊,显见不失啊等等这些,就是说欲知后事如何,就是下一节来,我们来讲九番显见,今天我们的课程就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