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我们先合掌。请大家发心,发广大圆满的菩提心。不是为了求世间福乐,不是为了求当来果报,而是为了度一切尽法界的众生,来今天这里听闻正法。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放掌。请大家坐下。

各位同修,首先向大家致歉。因为我上次在讲完结束以后,应该给大家通知一下说下一次课的时间。但是呢,当时好像就给走心了,忘了。那么我们这个月的课程是今天讲完了以后,下一次在两周以后。现在暂定是这样。是吧,两周以后,是在二十八号,二十几号?下下的星期天,是吧,二十几号。今天先通知一下。那么我们就这个明了了。因为早上还有同修从天津赶过来,她说上一周的时候白跑了一趟。我说十分抱歉,但是白跑也有白跑的功德。所以说呢先给大家通知一下,下一周的课在两周以后。由于我们现在的时间,场地,就是尽量的把这个能够圆满的,给大家呈现出来一个好的因缘。那么因为整个居士林,我们有大的宏观安排。那么我们每个月的,下一个月的课程呢也是尽量安排出来两节。那么我们六月份可能应该会多一点,尽量每周都能够有机缘,我们是活的。但是呢,我们的课件安排是活的,我们学法的这个心要死下来,要死在这个法上来。不要说随着时间有时候的灵活摆动呢,而一会儿提起来,一会儿沉下去。

现在呢,我们这次是开讲《楞严经》的第三讲。那么在前一讲的时候呢,我们就正式开题了。正式开题呢,我这里特别要说的,就是说《楞严经》呢,我们为什么说开悟的楞严呢,真的是难明难解。在经文中屡次佛讲到高潮处或者难明处的时候呢,阿难和在座的听法众,都是一会儿就晕了,一会儿就晕了。所以我们晕了也正常。可是呢如果说把这个经,特别是经题,太泛泛的浅说显说,或者说讲故事呀,或者说一些引申的,太直白的,或者说跟世间法一下子搅到一块儿的时候。我个人意见,就是容易有不到之处。容易把他的甚深法义给淹没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大家不管你曾经学佛到了什么水平,修行已经开展到什么地步,但是一定还是要在佛学知识上有一定的素养。如果你佛学知识上基本的佛学素养,或者有一些佛学专业的词汇不够的话,那很可能真的就是如聋若哑,听不懂。所以这个呢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补一补。再一个呢就是说,为什么我一开始也讲过闻法的功德利益和要领。

这样的声音可以吗?小李稍微再高一点点。就是把回音调低一点音量调高。

有的同修也会在这个,或者是说微博上,或者微信上,有私信来。因为我有时候也不是全天候的看。后来有的能回有的也不能回,请大家谅解。因为毕竟精力有限,弘法的任务又太多。特别是讲《楞严经》的时候呢,就是需要倾注大量的心思。一边从文言知识上来备课,另一边还要参悟上来去领悟一些东西,好把大家的心带上来。那么就是说我们一开头讲过,就是说来听法的时候呢,听不懂先别说,能听懂多少算多少。但是呢,一定要贯注,就是听法为什么说讲经要如法,听法要以神听呢,一定要把心念贯注挂在字里言间。不要太动多的心念去打这个妄想。因为我可以理解,我那会儿刚刚出家的时候在普陀山,在佛学院听法师讲法,也是有时候听不上去了。

那么不由自主的就开始跟着着急。听不懂了着急,那么越着就会越急。一开始还可能是感叹呀,无奈呀,最后就会变成怨叹,抱怨,随着烦恼心就生起来了,不合己意。或者说讲了道理不讲修行。听经时是最如法的修行。因为我们这里这次,你看包括刚才有说,法师您好,不知能在讲经前或结束时诵《楞严经》,不可以,没有时间。没有时间这个不好意思。我想过这些。什么东西都已经在此之前都想过了。就这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还要中间休息一下。所以说只能听闻法义,你实在想《楞严经》要诵楞严咒,那么就回家去自己用功。因为我们只有宝贵的这一个时候,还要讲法义。但是大家也不要说把修行和闻法完全说割裂开来。

为什么说常说到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一识得,生死一齐休呢!就是说你在听闻的时候是最好的修行。本来一个很正的闻法气场。那么你在随文入观的时候哪怕听不懂。字字句句不起妄想,一字一句一念一句话,就这么连贯着往下闻,任何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就看你会不会修。我们呈现出来这样的因缘。一定要步调一致。因为读楞严咒的话,有的人根本就不会读。字都认不得。我首先问一下你们现在所有的人都把这十九个(字)经题背下来了么,可以背嘛,这都做不到。我们老是犯什么,尚未发足妄拟到家景象。现在我们在讲经题,你首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能够脱口而出吗?

所以说呢,我们久修的,或者会背的,也顾及一下,没办法。必须步调一致。那么实在不一致的时候。只能顾及中和下来往上挽。只能这样了,大家见谅啊!所以说修行并不碍,并不排斥听法,闻法并不碍你修行。就看你会不会。不会的话你家里呆着,你说要修行修不起来的。这个东西,我可以有经验的告诉你啊,任何时候只要你的心在道上。待会儿我们讲经题的时候大家也悟一悟,就是说怎么一个心在道上。再一个呢,我还是要尽量调整。因为,一个可能我本人讲话很快,语速上。那么我把祖师的话直接执持过来,再流露出来的时候,很可能讲得玄了,就入不进来了,所以说千万要提神。不敢走神,一走神肯定就入不进来了。我把讲义写过了一遍,回过头来再复习的时候,想着明天给大家讲。一走神儿都进不去了。所以说这个很要紧。我们大家都要配合。

因为讲经呢,有两个条块儿。面对在家众的时候,往往我们会泛泛的讲因果呀,感应呀,信心提起来了。那么只讲因果呢,上根的人听久了会发生厌烦。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谈心性。就是谈悟境。可是呢,悟境讲的多了,中下根呢不能够受益,得不到利益。所以这个很难把握。但是呢,这部《楞严经》的的确确来讲,他是偏重于心性的,特别讲心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呢,我们就要慢慢地要渐入佳境。不管说用词也罢,你的领解也罢,或者你的佛学素养也罢。一开始慢慢听,大家听懂了,就贯过来。因为还有一个,首先我们常说的,到了一个新地方还有水土不服的。所以大家就慢慢,不要急。何况《楞严经》呢是正法的代表。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个障与业障违缘都会什么呀,被牵引带出来的。

甚至,我在备课的时候呢,有时候都会说,怎么也提不起笔,就是在外边绕。就提不起这个笔。怎么也翻不开书。就坐不下来。这时候呢,我们往往会觉得说,哎呀,出去法源寺院子里绕两圈儿。定定心或者怎么样。最好的办法,都是由于我们往往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呢,想不到最后的办法。都是想着自己怎么去解决。怎么去调整。怎么去这个调心。不要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求佛菩萨加持。求龙天护佑。没有比这好的办法。这是我,相信诸位也是往往常犯的错误。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障碍,大家要往上来走。现在的因缘已经够可以了。你能听得到《大佛顶首楞严经》。

那么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贯这个经题。贯经题呢,我们今天,因为可能的确讲的比较,比较深。可能未必,因为有好多人反应,有的只能听懂一半,有的基本上好多听不懂。我们来必须再来回顾一下,来简化一下。因为往后讲还会深。特别是经题部分呢的确很深。没办法浅讲。这就看我的这个,和各位的因缘和福报。那么我们在讲大的时候。《大佛顶首楞严经》本身。今天给大家把这个题目先抄下。你说,经题你首先得背下来。希望大家发心把经题背下来。我们在开题的时候呢,主要就是说,把这个经题呢我们从七个版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个经题一共呢,把他划成七个版块来,分为四种讲法,来进行讲这个经题。

那么这四种讲法,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到什么呀,泛解经文。就是泛泛的解。把他整个的内涵,把他尽量立体的大意。全部给大家呈现出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泛解经文。上一次呢讲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四个基本上贯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还会有什么呀,串解和贯解和导解。这是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好往上接。那么串解,待会儿我们讲的时候,串解是什么意思。就这七个版块,提出来一个版块为主,另外的版块为辅,往这个上面汇。这是第二种讲法。我们马上要开始。那么第三种讲法叫做什么。贯解呢就是说,这七个版块对应经文里面呈现出来的什么呀,内容要跟他相吻合。始终经题和经义是什么呀,同步的。这叫做贯解。那么最后导解了就是汇归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这个我们先明了一下。

那么在上一次的时候我们讲到大的内涵。为什么先把大,劈头盖脸就讲出来呢。就是大它的超越性。我们凡夫的认知情形的时候呢,一定有要相对的二元世界,你我他,芸芸众生,这是数不清的,心经里面讲的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全部离不开两个对待,所以我们从世间的什么呀,相对大的这个引申到出世间的绝对大,这个道理,就是说佛法这里讲的这个大,是其大无外的再挑不出来一样能够别立于他外。可是在这个具体的运用的时候呢,我们还是什么呀,除却他相对的我们的分别,并不是抹杀什么呀?现前一切世间的诸法,就是一切的现象。那么这个大怎么体现在这个现象上呢?就是说圆融周遍,每一法都体现他大的内涵。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心是矮的,佛法是什么呀,高的,众生是广的,但是不要紧,为什么?每一法,都可以代表万法,这就叫随处大。还记得吧。就是牵一发就可以动全局,可是当我们有一发和全局的对立的时候呢,还不能称性的把心提上来。那么我们又引出来一个什么呀,现前大,一发就代表全局。待会我们讲导归净土的时候要用到这个,所以我们的心要提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当下,就是一发就是全局。叫作什么呀?现前当下现前大。这样的一种大的内涵,但是我们只分了两个,前面叫世间的相对而言的大小,后面的就全部属于出世间的什么呀,圆融无碍的境界。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那么处处皆是什么呀?万法皆是般若,皆是解脱。

就看你怎么看,你的悟性。那么后面的几种大呢,全是什么呀,把他从出世间法里面为了容易理解,这么给大家,各个角度来讲出来。但是记住啊,他涵盖的一个总体的境界,就是这一念。就是我们说的,佛顶也罢,如来密因修证也罢,都是这一个境界,千万不要乱掉。那么这样的境界无以形容,不可以描绘,最后才立的叫做强名大,强说引出来一个大的概念,因为我们都觉得大是什么啊,恢宏的,无尽的,没有边际的,面面俱到的,这些内容来把大给大家贯了一遍,为什么要劈头盖脸先讲大呢,就是说楞严的境界就要超越一切,还能包容一切。没有一切的局限性还可以成就无限的可能性。全部在大的这个内涵里面。所以首先大,你就要能够会得过来,这是其一。那么这个大进一步。

我们讲到佛顶的时候呢,他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比喻是佛的这种究竟觉悟这种大境界呀。刚才讲的没法说,没法说你还要说,那么就是说用佛顶作为比喻。为什么呢?一方面他像春山吐日一样,层出不穷,无尽的义趣,都可以什么,源源不断的涌现在你的领解能力上,你领解到哪一层,他就给你呈现到哪一步。那么在这样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什么呀,不可以,佛顶我们见不着,见不着的时候呢就没办法说,所以这里才叫做佛顶,我们看不到。因为登地的菩萨上升到无量世界当时为了看佛的顶肉,无见顶相,见不到。

这两重就引申出来第三个概念叫如来密因。还记得如来密因的时候我们讲到是什么呀?有的人后来就解错了嘛,分了这两层,什么叫做显极之密和密极之密呢,还记得这个概念吗?就是说从密来讲,因为佛顶的这个太难,幽微难至,包括下面的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的这个内容呢,一般我们根本,凡夫呀心力不够,见不到。但是并不是说如来密因这个法是藏起来,裹起来,就因为我们每天都触目而不知,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又称之为显极之密,统共这个我们当时讲的一个他的特质就是不易觉察,所以我们才要悟,这就叫如来密因,密因分了这两层,为什么?恰好配这个佛顶,为什么?显极之密,就是层出不穷。密极之密,就是无见顶相。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趁着这个如来密因,你如果起修,就是这个道理你明白,大的内涵你明白了。佛顶意寓着什么,如来密因是什么样的一个心理状态,这个你领悟了以后,依着这个理起修,那么你所修的都是了义法门。什么叫做了义,究竟圆满没有漏。那么依着这个理起修,所修的种种的内容,都属于什么呀?了义修证。就是说你修的法是最高水平的法,而这个最高水平的法反过来也是说,最高水平的修,才能叫做最高水平的法。所以我们又倒腾了说,像这个绕口令的时候给大家讲说:修证了义,才能称之为了义修证。就是你修的是最高水平的法,那么你这个修才叫做最高水平的修。就跟我们说的:觉悟究竟,才叫做究竟觉悟,是一样的道理,是吧。我们就整体的贯到这里,这是我们对于经题的一个脉络性的理解。

今天呢,我们要接着往下讲,讲到什么呀?第五个,诸菩萨万行。我们现在在泛解经题,大家不要搞混了。那么这个诸菩萨万行,菩萨是何义呢?想必诸位呢已经都是算现前的菩萨。这个菩萨呢是在梵音的这个汉译,是略称。如果说音译,就是用印度话原文译过来呢,叫做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也是有时候我们称什么,菩提萨埵。翻译成汉语话的话,大家都知道叫做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自己也觉。那么有时候呢又叫做大道心众生。就是他发的心,修的道是大的,是大乘法、是究竟法,所以说从这点上来我们常说的直白的这样讲。那么为什么叫做觉有情,它包括了什么内涵呢?

第一个觉有情就上求是大觉,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如来密因的了义之觉,所以叫做觉。那么下化的是有情,让一切的有情都归位于什么呀?四十一个步骤,诸菩萨万行之中来。所以呢叫做下化有情,就是这部经典讲。

再一个还另外的一个层次来讲的话就是说,觉已分证。这个如来密因大佛顶这个觉悟呢,他已经一分一分的,登地开始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其实也是如来密因,也叫修证了义之法。那么这时候就是觉,他的这个觉悟啊,分分的一步一步的开始见到了、悟到了、证到了。叫觉已经分证到了,一步一步的证到了。但是呢,识情,意识和情执,不是我们凡夫的水平了哦,他是支撑他的变易生死,出了三界的这个内涵,那么识情还没有尽,因为还有无明没有什么呀破究竟。像观音菩萨呢,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有破尽,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说他的境界还有什么呀,法身会渗漏,真常流注的境界,还没圆满。所以这个时候说叫情识未尽,所以叫做觉有情。因为他的觉还在分证,他们情识,还有一些情识没有了断,所以也是菩萨,菩提萨埵的意思。

有时候呢又叫做大士,观音大士,悉号圆通。有时候呢,又叫做始士,就是始终的始,就是一下子人家发心的时候呢,发的就是菩萨的心行,所以后来修的就是大道。有时候也叫做高士,就是说一般人达不到的,等等这些都属于菩萨的这个内涵。

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做诸菩萨万行呢,就是这个诸菩萨他的这个含义在哪里呢?在这个经文里面呢,也给我们提供到,为什么万行呢?一般我们诸菩萨修因证果呢不出四十一位,有时候也叫五十一位。从这个十住开始、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等觉、还有妙觉。这个每一地呢都有十个位次,有时候十住里面就会开出来什么呀,十信。刚才讲到的诸菩萨的诸,就一定会设在什么呀,等觉已回,十住已出。但凡你要开始发心,那么十住就是什么呀,为什么叫做住呢,十住,十住就是说身在佛家而为佛子了,已经发了什么呀,这个安住到这个无上的菩提心中了,自利利他的心已经称性的发出来了,而且可以什么呀,渐渐地把他按兵不动,始终依着这个心态去度化众生和自己觉悟。

那么这样的话,平常我们就叫说十住,就是我们修行佛法三大阿僧祗劫的第一念心开始启动,这叫做十住。那么十住的初住的时候呢,就又开为十信,有时候叫这个就是说起这个信心嘛,十住的初住里面有时候又把他另外开成十住,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我们现在要主要明白诸菩萨万行,大家根本和枝末我们要把他划开,版块要放清楚。十行,这个十回向,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包括其中的十信,这个版块呢就是我们修佛的第一大阿僧祗劫所要完成的路程。十地中的初地欢喜地到第七地,第七地是什么,远行地么,还是什么,就是初地到七地的时候啊,是第二大阿僧祗劫的内容,那么八地以后到等觉一直到妙觉,是第三大阿僧祗劫的这个修行的路程。

总共这就涵盖了我们的诸菩萨的修行,没有一人不在这个位次之中,没有一法能逃出这个什么呀,诸法修六度万行之法之外。所以我们这里叫做诸菩萨万行,就是讲的这个诸菩萨,各种阶位的菩萨。行门呢就是说修的法门,那么这些行门呢我们都知道,一开口呢大家都说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从布施,为什么要首赞布施呀?就是因为我们这里是欲界,具足了贪嗔痴,相对贪排名第一,所以对治贪的布施,必然就立在首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叫做六度,但是这六度里面呢,以智慧,就是般若这个空性的思想,作为支撑。这也可以导归到我们的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上。如果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的这种情况下,没有空性作为支撑他的背景的观法的时候呢,那么我们行的,都是有为法,还在相对大之中。对不对。如果说我们有般若的智慧观,三轮体空,那么六度万行,念念都在跟如来密因的步调一致。念念都在修证了义之法。所以说这六行里面,般若的慧行,才叫做正行。前五度都叫做行行,又叫助行。这可以涵盖我们说诸菩萨什么呀,万行。

有时候呢在这个《涅槃经》里面也讲到说,菩萨有五种行门来修行这个戒定慧。比如说第一是梵行,就是我们修行的这个梵音缭绕的这个梵行。梵行就是说,诸菩萨修行这种没有染着,没有染着,不着二边,也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他在修行的时候呢,既不执着,虽然上求佛道,可是不执著有佛道之相,虽然下化众生,可是什么啊,没有众生之相。都是在这样的一种修行法,我们叫做梵行,也是万行之一。有时候呢还有天行,就是天道的天,上天的天。那么我们有时候会误会,这个天行不是咱们说的二十八重天的这个三界内的这个天行,他的这个天行是什么啊,就是说佛法讲的毕竟空,无所得的这个空性的义理啊,我们有时候把他换一个另外的名称叫做第一义天,明白吗?

这个道理叫做第一义空性这个妙理叫做第一义天,所以说菩萨善解法义,依照这个空性来修行的时候,有时候也把他叫做天行,依第一义天的这个微妙的道理来起行。那么有时候也叫做婴儿行,我以前讲法有时候也讲到婴儿行,就是清净无染,婴儿行的另一层意思就说是他示现的,虽然他已经究竟圆满,证到境界了,可是他会不舍悲愿,倒驾慈航的时候示现的,有时候示现成一个人,那么度天道众生他示现成一个天,度阿罗汉让他回心向大的时候呢,就会示现成阿罗汉。那就是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可是他示现的跟你们小孩一样,来藏在你们其中来度化,这叫做婴儿行。打比喻的,这也在万行之中。有时候还有病行,就是我们有烦恼,他也装模作样示现成一个凡夫,或许一辈子跟你是兄弟姐妹父母妻子,他就跟你一块烦恼折磨你,令你不断地被迫,本来不想学佛,一定得闻法,本来不想修行,这会逼得受不了了,烦恼控制不住了,必须要去修行,要观想,要往下放,硬生生的放,那么这些就是诸佛菩萨示现的病行。

也就是我们讲的同事摄,或者说爱语摄。等等这些四摄也在这个范畴之内,这叫做病行。那么这些等等都属于诸佛菩萨的万行。但是我们现在又要彻通经题来开始讲,诸佛菩萨万行,这里我们讲的诸菩萨太多了,那么我们都能认得出来吗,他显现的都是菩萨像么,叫的都是菩萨名字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当时《法华经》里说,宿世以来,全凭提婆达多善知识,提婆达多的话现身就堕到地狱里面去了,后来佛问他说提婆达多你在地狱里面怎么样?说我在这儿里受的清凉跟二十八重天的天乐,就是天的快乐是一样的。一点都感觉不到地狱的苦,你看他的修行功夫,为什么啊?他们都在依着如来密因之理,念念都修的是修证的了义之法。

所以我们这里说诸菩萨万行,为什么?要配合前面的大佛顶和后面的首楞严,为什么讲到诸菩萨,太多了呀,满世界的,有时候我们同修在讲到说,说前面讲的说这么多的凡夫众生大家要度化,后来在《法华经》里面动不动就授记将来怎么成佛,动不动谁就是某菩萨再来,某菩萨示现,那么多的菩萨那都是菩萨么,在民国年间就有的居士想不通,觉得明明我是个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天天争名夺利,为什么动不动就说都是菩萨示现呢?那时候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写的问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就给他讲了,说你现在因为是凡夫,所以尽法界全是凡夫,弥勒菩萨来了时时示世人,世人识不得,这个我们楞严里面也讲到说珽珽谁跨丰干虎,丰干和尚那会是什么呀,阿弥陀佛示现的,结果亲近他这个官员说还要问丰干和尚说,寒山寺有厉害的人么,说国清寺有厉害的人么?

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示现,你去拜他们去,找到那儿拜文殊普贤的时候,文殊普贤说,弥陀不侍,你礼我何为?你说阿弥陀佛现前,你认识这么久,你都不去礼拜他嘛,你礼我们来何为,后来还说弥陀饶舌,就是说阿弥陀佛多嘴,两个人寒山拾得化到岩石里面去了,就舍报了。谁知道他们是菩萨呢?所以说,祖师印光法师就告诉这个人说,你现在是众生,所以你满眼尽是众生,等你成佛的时候,现在你觉得众生多菩萨少,说保你成佛的时候是觉得菩萨多众生少,这就是诸菩萨万行,就看你有没有了义的法眼和密因的悟性。

那么我们讲,我们有时候也是为了这个觉,有的乐在家住,诸位都是在家学佛的。有的因缘是出家住,像我出家来弘法。但是我们的步调是一致的,有的呢喜欢独自一个人住,山里面清修。有的人呢他就不跟大家打成一片,天天乐乐呵呵的共进呢,他就受不了不能修。这都是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有的呢喜欢来道场讲堂,有的人呢他就一个人在屋里呆着,跟半闭关似得,谁也不想见。只要你的心跟密因相应。你修的法属于了义,那么这都属于诸菩萨万行的道。总之,我们就是为了一个觉,为了修证这个了义的了义修证之法。

所以说这就我们说诸菩萨万行,再开始往外泛。因为我们在泛解经题。那么很可能有的人一生都不沾一个佛字,无量劫来行的是佛事,有的人现行的三宝,招感一切众生来学佛,有的人暗暗的护持佛法,从来都不知道他是佛弟子。每一个菩萨的形象不一样,所以说有的人可以度人百万人天,有的人可以为了一个众生随行六道,常精进不休息菩萨就是这种的例子。所以说这就是诸菩萨万行。

我想象的而且我决定相信,我们这个道场里面必然有圣贤存在,只不过我们现在面面相觑谁也认不得谁,他是菩萨他不说,乐呵呵的看着你或者天天来惹恼你,那么你是凡夫了又认不得,但是要首先要信。还有其次要信,怎么个信法呢?为什么这里讲到说诸佛菩萨万行,在论典里讲到说主伴互为,唯资大法。就是佛菩萨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他们来演一场戏,有的演主角,有的演配角。有的演正面角色,有的演反面人物。你认不出来,那么他们这些这才叫真正圆满的,诸佛菩萨万行。而我们现在像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普贤菩萨这都属于主旋律正规军的,跟他们一样的证量,一样的水平,甚至古佛再来的,很可能故意制造大乱,苦恼一切有情。

当然这个我也不是说在我这诌的说,诸位也是资深居士,这个法义不可以给初学人讲,印光法师文钞里面也讲到说,有的菩萨是乘愿再来的,或者做人王,或者做国主,或者做有能力的人,他们制造动乱或者苦楚流离失所,让大家生起出离发心,这个时候大乘佛法一入耳,马上就相应。这些也有的呀。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去朝山也罢或者什么,一定要相信有多少高人隐士跟我们同在道场,包括我们居士林也是一样的。我们也不要有都市和山林的分别,都是一样的,都在诸菩萨万行之中,所以说这样来看。那么,如果说你这个诸佛菩萨万行,他要配合前面的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的话,就说明说你要悟到,圆悟这个我们讲的如来藏性,圆悟到如来藏性的时候,我们再讲,刚才讲到诸菩萨,我们泛讲,不敢以为说只有观音菩萨或这些正规军,还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

那么万行的话我们也不可以锁定,好像只有这四十阶位,只有持戒,忍辱,禅定,精进,当然我们从理上来讲,大家不可以事理给把它又混淆了,又觉得说宏海法师说什么都是法,又开始妄谈般若,不可以这样。但是从理上来讲的话,如果你悟到如来密因这个了义之法的话,那么你的一切吃喝拉撒全属于诸佛菩萨万行,因为什么?念念在兹念念在道,你既然悟了如来密因的这个诀窍的话,那么大家不要忘了,你的每一法都是修证了义,无修而修,不证而证。是这样的一个相互的相辅相成,所以为什么,在这个祖师里面说到说搬柴运水全是道呢?在禅门下。为什么有时候说问怎么个修行方法呢?有的学人问祖师说怎么个修行方法,说你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你吃饭睡觉就是修行。

这就属于念念都在万行之中,念念不离修证了义。是这样一个的道理。那么反映到如来藏性之中,所有的行全属于配合他的密因和修证了义。这才叫做诸菩萨万行。大家这个道理要会过来。这个道理会不过来,待会你听首楞严的时候又糊了,能悟的到么?我今天上半场讲的这些大家听得懂吗,那一定要发心今天回去把经题背下来,希望大家把经题背下来。这是诸菩萨万行,我们已经泛解完了。

再进入第六个概念,首楞严。最重要的一项,最后末后一着就是这个首楞严的概念。记得我那会儿,在栖霞山,南京有一个栖霞山的一个佛学院,是中国佛学院的分部。那么我们每一届的考场,全国去招生的时候呢,一定会在南京的栖霞山,这个地方呢设一个考场,那么江浙一带的这个学僧们,年轻的学僧们,他就会报考呢,给他分配到在那里去监考,中国佛学院派人去。那么我记得那会儿我去了以后也不好好复习,还尽去讨扰人家,旁边的还捣乱不让人家好好学。那会儿心里想想,那会儿虽然已经年龄不小了,我赶了最后一班车,二十七的时候考到中国佛学院,再过一年就考不了了。这就是因缘,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因缘呢,我不好好学,那会就不想读,不是业障现前了啊,不想读的时候呢,就想想我师父逼着我去考,那就去考吧,天天不好好复习,还让人家不好好复习,我记得旁边有一个师父带了这么一沓A4纸全是复习资料,这么一堆书,那个背包包过来,天天在屋里,电扇热嘛,夏天招生的时候热成那样,南京多热啊,我呢是带了几个我们一块的一个小师父,我那会跟个老大哥似的,手一挥走了,今天不是去南京,不是去那个玄武湖,就是去夫子庙啊,孝陵,十三陵,这个中山陵,到处去玩,天天不复习。

晚上回来人家在那复习,我还要说几句闲话。可是呢这个因缘我有一招,我进进出出的时候,我们住的二楼,外边是西方三圣殿,那会想想信心也没有现在这么足,可是呢好像一种标榜心态一样,我就给他们说,你看我天天拜,我是这种复习方法,你们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佛,磕三个头就出去玩去,晚上才回来,就这样,因为不想考,说实在的现在回过头想就不想读嘛,想偷懒。结果呢第二天考佛学了,头一天晚上,人呐总归还是有惭愧心觉得不对,就把旁边人家这个法师,抽了他的三张A4纸,上边,第二天考卷一发下来,上边有四道题,三张纸有四道题啊,我清清楚楚记得,一个什么叫阿含。二一个什么叫做这个楞严咒,楞严咒前边不是什么呀,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这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是,另一个题是什么来着,是世界,世界它的理论上的解释。最后一题就是什么叫做首楞严,四道题,哎呀记得清清楚楚,发下来我浑身都嗖的一下,这怎么回事。这就是因缘,一切都在首楞严之中,早已经什么呀框定。

那么什么是首楞严,梵语翻译过来汉语的话,《涅槃经》中说,首楞呢就是说一切事究竟的意思。一切事,一切现象,一切的这个世界,一切的现行诸法,一切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所谓自以为是,有觉照的起心动念,它都是一种能量。这一切的能量相互缘起,相互作用,互相碰撞,互相排斥。但是整个这个能量的总的一个状态是究竟,究竟什么呢?坚固。楞严的严就是坚固的意思,首楞就是一切事究竟。严就是坚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当然了,这是从这个理论上来讲,具体我们怎么理解叫说一切事究竟坚固呢,明明我们在这个《楞严经》里还说的说,最后的无明没破,那么这个时候还要,说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希更审除微细惑,这都有进有出有,有修有证,怎么叫做究竟。我那会去五台山的时候听梦参老和尚讲开示,他就说诸位菩萨们呀你们来五台山来对了,为什么?这里是金刚道场。文殊菩萨,说世界未成,五台山就成了,世界将坏,五台山永不坏。一般人不懂得这个佛法的甚深法义的话,根本就听不懂,觉得说五台山怎么不坏呀,地球都毁灭了,五台山还在哪儿呢?

这讲的就涉及到我们这里说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说首楞严,首先我们从一个,它是一个禅定的上面来理解一下。因为毕竟这里依文解义的话首楞严是大定的总名,所有禅定的总名。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回去看一下,里面也含了一个什么呀,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禅定的这个别名叫做首楞严,总的称谓,叫做首楞严。但是呢,这个定,他有个什么特质呢,刚才又要联系到如来密因和修证了义了,这个一定要大家把心提起来,这个定有个什么特质呢,就是说在这个《正脉疏》里面祖师说每个人都有心,但是真心谁都悟不到。我们修行的话都会说我现在是乱的,我要入到定力,我要修四禅八定,我要修出世间的这个智慧般若,这个空性之定。

但是这些都属于修定,不叫做什么呀?性定。今天这里讲的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体现的首楞严它是一个性定。修定好明了,性定很难明,可是性定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如来密因,现前都在,依着这个性定起修,全部就在首楞严的定中。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大家悟一下,你看折腾来折腾去,什么叫做性定呀,上次给大家不是打比喻,就跟黄金一样,金性就是它的性定,你再怎么把这块金子怎么烧,怎么铸,怎么融化,他始终就是一块金子,你任何时间,任何刹那,任何这个时空方位都离不开什么呀,这个金子的本性,这个永不会变,这就叫做性定。那么性定我们想一下,不是以前给咱们都讲过,什么叫做修因证果,修因证果就是说我们现在把这个金子用成马桶,就是凡夫。

那么我们一定往往会,我在此之前给大家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修成什么呀,佛像。供在那里,这才叫做修证圆满,这些全部属于如来密因,全部不属于修正了义,为什么,它是分证而不是满证,还记得上次讲的吗?真正我们的修行了义的诀窍在哪里啊?你明白,不管是马桶还是佛像,只要你明白它是金子,在马桶也无妨,在佛像也一样,这叫做性定。明白吗?所以说这件上来看为什么这里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呢?在这个本性之中,在这个大定之下,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虽然要修成佛法,可是始终就在这个定之中,出不了这个大定。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话,我们就佛法来讲,我们说我们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所谓开始修这个比如说四念处呀,四正勤呀,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包括后来的修成就以后世间的四禅八定,出世间的这个灭受想定,成阿罗汉的三明六通,等等这些都属于世人,修因证果中的现象,所得的功德。甚至包括证到佛了还要说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功德全体体现了就是这个首楞严的一切事。都不能离开这个事,那么既然相对于修行出世来讲,我们在世间,财色名食睡,十恶业,包括我们毁犯五戒,一切的因果报应,一切的轮回相续,是不是事呀?也是这个事。不要忘了这一切事还属于什么呀?究竟坚固。只不过我们人有分别,所以才有世出世间。可是世出世间究竟坚固,这就是我们说的性定全在其中,依稀仿佛这么理解,这样讲能听的懂吗?有没有听不懂的举一下手,全听懂啊,那么这个定呢,我们就叫做首楞严大定。但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首楞严的一个理论。

再讲到首楞严的一个,从这个佛学的禅定上来理解它,可是具体从修证上来讲,怎么去会他的这个首楞严大定的境界呢,就是我们现在一般的修行,对不对?一定是长途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先打坐。数呼吸,慢慢从妄想的心,引发执持的有功夫的定,对不对。一定要从妄开始慢慢修止,修观。引发出来的定力现前,自己受用。这就叫说有进有出。不属于究竟坚固。因为他有生有灭,有起有落,对不对。所以这个全部属于分证定,而不属于性定。这是从修证的功夫上讲的。而且从正在修行的时刻上来。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修心,那么你一定是有起能起的智慧,对吧。观照所对的境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像坐在前面你就观佛,或者说观不净等等。一定有一个真实的道理作为支撑。然后你起这个,跟真实的道理相应的智慧,去观照你所对的一切境界来进行颠覆和反观。把它从染修成净的,对不对。这个时候,我们一定有,有能观的智慧,和所对的真谛道理。对不对。有能有所的时候,这个时候,还属于分证定,不属于自性定。这是从现前修行的正在进行的状态上来讲。

从这样讲,我们就明白了,首楞严一切究竟坚固,它的境界是什么呀,一切现成,本来如此,必定如此。金子就是这样,你明了了金子了,爱怎么怎么样,是马桶,是首饰,是脸盆,是佛像,你重要的要明白始终都不离金子。金子就是如来密因。揉搓,不管怎么样去修炼金子,都属于了义修证,只要你明白它的金子的性质。念念都知道,我不离开金子。念念都知道,本来这就是金子,这就叫修证了义。所以从这点来讲这就叫做究竟坚固,所以叫做性定。为什么?不管我们在世间轮回,还是出世间了脱。在世间凡夫的这个因果,还是出世间的解脱大乐。等等这一切都叫做一切事,一切事究竟坚固的时候,你就明白了,本来是这样的。那么它就从来没有不动,从来不动,从来不灭,也没有坏过,也没有散失过,就是如此。大家想想,既然一切现成中我们想想悟到这个理,悟道的时候就是见道,见道的时候就是证道。证道的时候就是度众生,已经到了。那么你还要干什么,还要干什么,从一开始出轮回,了生死,从最后度众生,求佛道。这都是多余的事呀,所以才我讲到导归极乐,就是念佛为因,成佛为果。九法界的,什么六度万行都不去干。可是不是干了,不是让你着相去干,六度万行,还有前面诸菩萨万行,不着相去干的时候全部就在大定之中。这叫做首楞严。所以说从这个定义的禅定上来讲。

如果我们分开分散的去理解的话,有时候我们把它称之为妙定,就是这个如如不定,天然不动的一个大定。大自在、大解脱、大境界。从来不假借你还得修因证果。纵然你在迷茫之中,你在轮回之内,这个体性,本然的从来不动。所以叫作妙湛总持不动尊呀。这就叫妙,妙定。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知道说,一切的法,都是现成之法,天然不动。天然不是说无因无果的天然的意思,天然不动是一种形容,不修就修成了,不修而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迷的状态下,它也是一种天然不动的特质的呈现,在悟的状态下,还是这样一种不动的体现。如果你在不动之法上,起了一念心,动了一念性,动了一念头,都属于心外求法。为什么?因为你想另起炉灶,离开首楞严,离开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我们常说的心外求法,就这个。这是一个妙定。

第二个这就是一个圆定。圆定什么意思,得回溯到我们刚才讲到的圆融无碍大,对吧。圆定就是不但你自己,好像我们觉得说自我的这种心念这会不动了,这是一个定力。统万法万事万物,都不动,就是整体的一个定体。而这个定体你也不可以作为一个块然一物,再进行理解,再进行描绘。一切就是这样。大家好好悟。一切都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法华经》里面讲说什么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每一法都在它该在的时空法界之中。那么除去时空法界是我们的分别之外,每一法现前就在,就是大定。所以听过中观班的同修们肯定还记得我那会儿讲过。僧肇法师在讲《肇论》物不迁的时候,物不迁呀,一切就没有迁流变化。他讲到什么呀,旋岚偃岳而常静。

就是山崩地裂的造山运动起来的时候常是静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所有的江河湖海流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时候,可是它其实没有流的动相的。野马飘鼓不动,在沙漠里面。阳焰就是我们的视觉上的一种错像。不是有烟一样,在沙漠里面那种,看上去野马飘鼓,其实是不动的。日月历天而不周。就是太阳月亮看上去每天绕着我们的大地转。其实是不动的,物不迁。这就叫圆定。万事万法现前就是一个大总持大定。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这就叫妙定,圆定,这才能称之为大定。这个大定为什么就说从来不动摇。你在迷的时候,他也没曾动摇过,你在悟了以后他也不是从那退出来又进到这里边,不是的。就是这样的,这就叫妙定,圆定,大定,总归就是一个现前妙湛总持不动尊。那么可能我们又听的糊了。我感觉到有点糊了。

我们再从事相上来理解,比如说我们现在常讲到诸位居士都知道六凡,四圣,十法界,对吧。我们从六道轮回是六凡,要修到四圣整个这个十法界才能够圆满。可是我们就觉得说自己现在没有定,然后要修定。要到了往生那儿以后,不犯这个贪嗔痴了。贪嗔痴也不出这个定。我们现在的轮回,每生到地狱恶鬼畜牲,大家想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一种定呀,是不是定,你现在的吃喝拉撒。你现在所犯的吃饭的这个欲望。行淫欲的欲心。欲界的状态。所有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冷暖。世界的你来我往,火车走,飞机运等等这一切现象我们已经深深的陷在这个定里面,本有的定。现前我们就定里,要不在这个定里面,我们脱离轮回一下子就应该出去了。知道吗,我们现在就定在这里,出不去。

为什么?本身这就是一种定。那么依着这个定,你悟到所有的都是种定力的时候。首先出离心就是要撼动。然后再修行,这就叫悟到整个十法界。其实就是一个大总持定。我们现在就定在这个人道的显现之中。但是虽然是人道的定。佛修成了,是悟到首楞严的定。但是不管是人还是首楞严,定的质量和属性是一味等同的。这就叫究竟坚固。我们现在还在定。假借这个万相而修因证果。可是我们知道念念都不离开首楞严的时候。这才叫依着如来密因的理,修这个修证了义的法。整个这个经题就是这样的一种概念。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就要慢慢的悟到,这就是它的非常的玄妙,他叫性定。性定就是本有的,加一丝一毫的起心动念,都属于另起炉灶,都已经出了定外。心外求法就不在定中。

所以为什么祖师们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呢,让你砍柴就砍柴,让你烧火就烧火呢。参话头念念就是把你往上贴这个定。显现这个定,不让你离开。念阿弥陀佛亦复如是。那么这就叫做性定,性定呢。它是性具的,本具的,不是后来修成的。后来从不定修到定,定与不定从未离开这个定。好了就这样吧。说多了,可能越来越糊了。

所以我们讲到这个的时候我们来会一些佛言祖语吧,大家常讲到一句话叫做什么呢?不离当处常湛然。这就是讲的首楞严,知道吧,就是不离当处,现前你就在这个其中了,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等你一想说哪里有啊?哪里有啊?就像我们人在虚空中一样,佛在经典里面讲到说,有智慧的人,愚痴的人说,本来你已经在这个虚空中了,你还到处去跑。哪儿有空呀?我要找一个空,空地儿,我要怎么样,你呆的地方就是在空境中,。觅即知君不可见,等你心外一求法要找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从首楞严定中出定了,妄想起来了。这就叫一切现成,一切坚固。那我们听过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本就在其中了,你到处去找啥呀,对不对,这也是一种佛言祖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上一次我给大家打比方的时候说,我们不是有做梦吗,梦中和梦后你都是同一个能梦之人,做梦之心。

每一个都是这样,已经在这里面了,梦也罢,醒也罢,就在这个坚固里面,不可以再去头上安头,锦上添花。所以这就叫我们常说的,首楞严坚固。禅宗里面的公案有时候讲到,终日寻春不见春,回过头来是什么啊,春在枝头已十分,也是形容的首楞严境界。我们说的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我们通过这几个比较有,无私就是我们说的智慧,空性的智慧。这个道理呢也是首楞严的另一个表法,什么叫做一气不言,就是说一句话不用说。他就是这样的,一气不言含有象,万事万物全在这个里面。你根本用不着你说,哪怕你一句话不说,一句法不讲,那么他还是这样的。一气不言,就是你连个气都不喘,一气不言,他还在包容所有万事万法,都在这里面。

对不对,万灵何处谢无私,就是所有的人,万灵,就是大家,广,众生这么多嘛,你想逃脱这个地方,到哪儿去谢无私,无私就是我们说的空性嘛,没有自私破我执。用古人的语句来表这个首楞严法, 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始终你不说也在这个里面,你想逃也逃不掉,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这就叫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就叫人人都有灵山塔,这就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听过这句话吧,就说的是首楞严的注脚,藏地的大德,有弟子说,什么是大圆满呀,上师给我讲讲什么是大圆满,说月亮在天,狗在这儿趴着呢,这就叫大圆满。多少人为了大圆满而去求大圆满,大圆满就等于首楞严。所以这就叫我们说首楞严的性定,性定是什么呀,就是这么个地方,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如此。

你徒弟问师父,去问马祖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呀,你问什么呀,你一问的时候,全是西来意,一问的时候马上就把这个西来意给包住了,所以祖师只好说,待你一口吸进西江水,再向你道,为什么,怎么道呀,说不出来呀,一说就是解外求解,就是定外求定。你怎么说呀,说只有你悟了,悟了以后哈哈一笑,或者你搧我一耳光,我捏你一鼻子,两个人都悟了,这叫做首楞严。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是第六个版块,首楞严讲完了,大家能听得懂吗?

好,各位同修,我们来继续我们首楞严经,经题的贯解。最后我们把这个经字再做一个泛解,大家都随着开始学佛,到庙里面,不经意间就会得到法宝,就会有人结缘。这些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那么你对他的态度,为什么要有这个态度,说要恭敬法宝。一个是取经者不易,翻译者不易,流传者不易,那么最重要的是说经呢,就是所有宇宙万法的真实真理,全部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经文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说,这个经在印度话里面叫做修多罗,又叫做修妒路。学过《百论》的时候我们不是也有那个修妒路吗,汉译叫做契经。诸位都知道,上契诸佛的理,在学首楞严的时候,大家随时随地都要契到,这个如来密因的,首楞严的这个义理之中。

不契这个理你就听不懂,那么直接的反映就是你契不到这个机,所以说这里也叫做契经。有时候又叫做素怛缆,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意思,契经。那么在古德的认知中,我们一般都说圣人讲的叫做经,贤者造的叫做论,这是我们通常在社会上讲。在佛门里面,只有佛说的才能称之为经藏,契经。另外在佛说的律典里面,把他抽出来光讲戒律,叫律藏。所有后代学佛的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著作,只能称之为论典。除了中国只有一部就是六祖慧能大师叫做《坛经》,所以经典只能佛说,纵然有弟子说,像《维摩诘经》,一定要有佛在经文里面进行印证,或者有天人,化人,也会说经,这四种人,但是一定要有佛来印证,才能称之为经。

那我们学经典,往往相信诸位也有的,每人都有最相应的经典,最相应的法义,最相应的法门。但是不论你对法门的行持,法义的理解,他都可以用经的内涵来提供给你,一听以后,哎呀,真的有如此的功德,如此的利用。首先,在染心论里面讲到,经典有五种意思。

第一个叫做涌泉义,大家可能有这种心路历程,涌泉就是喷涌而出啊。不但你持诵一部经典或者有时候是咒语佛号, 咒语佛号也是从经典里来的,或者你来听闻法义。总是每次都有你的心的不到之处,源源不断的从真理义相中喷涌出来,这就叫做涌泉义。能够义味无尽呀,你不管你自己可能也有这样的,你看每一部经典,读读读读的相续的,受持到,比如心经也罢,大悲咒也罢,包括楞严经,受持到一定地步的时候,突然间以前的有些灵光一闪的东西,他自己就冒出来了,或者是理解力,领悟力,他自己就跟上来了,这就是说为什么,每一部经典都有无量的义趣,每一句经典都有无量的义趣。就看你悟在哪一层,他就跟你相对的呈现在哪一层。这叫做什么啊,涌泉义。就跟我们有时候想的,哎呀越听越说,原来如此,越学越觉得正合我意,不断的这样法喜充满,法喜充满,这叫源源不断的喷涌而出,这叫做涌泉义。

第二个呢,出生义。从法义上而讲,也许平常我们的名相,道理,可能你自己原来不懂,经里面这么一解释,明白了。什么是末法,什么是像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五浊恶世,等等这些,全是从经典里出的,从经典里出来的义趣名相,你跟现实社会一对照,产生了自己新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这就是修心改心。这就是这一切的功德都是从经文的义理里面出生出来的,所以叫做出生义。

再一个显教义,显示教理,我们说的显示义。一切的法义全体是从经,佛金口宣说的这些圣典里面显现出来的,甚至包括我们去受三皈,三皈依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包括我们持五戒,包括有的受菩萨戒,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等等这些行持上。包括我念佛、持咒、修止观、读诵大乘、礼拜等等。这些法门上全部是什么呀,从经文处显示的这个信、解、行、证,教理行果。那么都是从经文里面显现出来的,所以叫做显示义。

那么第四个呢叫做绳墨义。就是我们都见过木匠,绳子、墨盒,木匠不是有墨盒吗?把那个黑线拿出了嘣的这么一崩,那么这就叫定纲了,这个线路就给你定死了,这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你就这么走。离这个一线,离开这个就会错误。所以叫做什么呀?绳墨义。就像木匠那个墨盒拉出来的线定格一样,框定我们的知见,框定我们的行为,等等这些。

最后就是说结鬘义,就是结成文相。你自己融会贯通,读了《金刚经》,这个《普门品》,《地藏经》,《圆觉经》等等这些有的讲空,有的讲有等等这些,一切的义理你要会把他穿成一串,有经、有律、有论也把他穿成一串,八大宗派、五个法门、汉藏结合,显密等等这些,你基本的框架义理要把它会串成一个什么呀,顺理成章的一个,一个圆融无碍的一个环一样,所以叫做结鬘义,结成文相。结成文相就是说用我们的文字,能够理解的文字,用我们会表达的句子把它什么,一串穿来,提供给我们前面这些功德,所以叫做结鬘义。这是正解,什么叫做经。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泛解一下什么叫做经论。泛解,我自己总结了几个,经者径也,就是曲径通幽处。那么我们学佛,我们修法,我们从这个自己作为一个佛弟子,起修行,起信修行等等,我们需要一条路径。那么这个路径我们在修行的正在进行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义理不明了,法门不会抉择,有时候出现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办,等等这些全部有经文里边什么呀,提供给我们一条正确的路径。特别是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诸菩萨万行,所有的清清楚楚,该出现的状况,应该怎么走,从什么起步,怎么结界,怎么驱魔,全部一套配套设备,完全在其中,所以叫做经者径也。就是路径。路径那怎么理解呢?从学解上,就是我们从了解上来讲,从闻思上来讲,从理解佛法上来讲一定要广。你看就一个《大佛顶首楞严经》的这个经题,如果你没有很深厚的佛学素养,你根本不足以支撑着你能听得懂,名相都听不懂怎么去悟嘛,怎么去找感觉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觉,一定要依附在名相概念上。那么这是其一,这是什么呀,经者径也,这是一个途径,这是从学解上来讲。

如果从修证上来讲,怎么样呀?就要行起解绝,修证上就要开始忘我,经者径也,径里边包括第一个,能诠的文义和道理,第二个所筌就是这个筌,什么呀打渔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学了义理以后你要开始起修,那么包括文字语言概念所有的这一切执着全部要放下,就等于说我们为了打渔才拿一个鱼篓子不是筌吗?对吧?但是你得了鱼以后你不能把鱼篓子这个筌错认为是鱼,那就不行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为了渡河你扛着,这船造好了,你渡了河到了彼岸你还扛着船,那就说明你错了。所以这是我们来泛解经的第一个内涵,就是经者径也,途径,这途径兵分两路,一个是学解要广,一个是行门要深,忘言绝虑的。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呢,学解的话是所诠的道理,那么这个能诠的这个境界的话一定要什么呀,要悟,要放下,要把所有的语言分别相全部悟一下,这是一条什么呀修证之路,这就是我们说的如来密因。这才属于了义修证,也是菩萨万行不能离开的一个根本道理,经的本性。这是讲到说经者径也。

再一个经者金也。黄金的金。为什么说到这个呢?我们上次刚才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讲到,有的人说了,觉得说听的不太明了,玄得不行。就跟整个就跟在飞机上一样,玄了两个钟头什么也没听懂。只知道我喋喋不休的把我赞叹一下怕我伤心。为什么哪?就是说这部首楞严真的是经中之经,经典里面的经典,一部三藏之总结,所以说王于三藏。特别是这个明真心,显现性定的这个关键口呀,其他的经典没有讲到,侧重讲到这么到位的,这就是首楞严的功德。任何经典的缘法上,就是缘起的显现上,都不如首楞严来的这么直白这么纯粹。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讲做纯金之经,前一个是黄金的金,后一个是经典的经,纯金之经。大家听不懂也很正常说实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像我们每次回去比如说你读诵呀,好多人来刚才问我怎么修行,怎么读诵?自己回去用功呀,这是就看你自己的福德善根因缘,你有没有这个主动性,发心呢。

但凡你读诵也罢,经也罢,咒也罢,但凡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你实在提不起心了你必须要开始,比如说你要念三皈依,你要念多少遍,一边拜一边,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念三皈依,不断的要皈依,提起自己的皈依心呀,皈依佛法僧才能入道呀。不断的念三皈依,不断的要去念发愿文。如果你实在入不进来怎么也觉得就是说,怎么的时候,就要去策发,要用方便。不是说讲的都是首楞严,那么你就好像就高枕无忧了。这个时候都要发愿,发愿愿文里边,比如说《劝发菩提心文》,最这个痛彻骨髓的呀,那都是大修行人来劝在座的大家要好好发心用功。比如说《怡山发愿文》,讲到我自己轮回生死想解脱等等这些,都是称性发挥的圆满教典。《怡山发愿文》、《劝发菩提心文》这些文要背会要常念。一麻木了就要去念,就要激发策发,这样的话才能把这个金性给显现出来,所以这个东西我们在修行上,刚才有人在问,我再打个岔,要常要这样。这部经典是经者金也,特别纯,纯度特别高。

那么再说这部经者京也。你看外国人在报道中国的事的时候,有时候说中国怎么怎么了,有时候他会讲什么,北京方面怎么怎么样,那这个时候什么呀,北京就代表了中国,对不对,首都呀。所以经者京也,这部《首楞严经》,京为一国之都,首楞严就是什么呀,整个三藏之都,整个这个纵横交错,宗派法门摄尽无余了,禅、教、密、律、净,都摄在里面了,整个,任何一个宗派都把他给结合在一起,所以说每一个宗派都不敢把它定成什么呀,自己所依的根本经典,为什么?它其他方面也面面俱到,不独属于你这一家特色,每一个宗派都不可以把它定为什么呀,权教。就是为了方便施设的,都是讲的最究竟圆满。所以这样的一部,那么如果说整个三藏十二部是一个国度的话,首楞严就是北京,京城。所以说经者京也。

再一个经者警也。警察的警。你想想为什么我们开始讲经的缘起的时候就说了,因为我们现在世间法太浓,带着这种习气,这种下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这种功利心,来求学佛法,来皈依三宝,来自称佛弟子,已经慢慢的人们都在湮没。为什么,就是出世间法太淡。警不起来,没有警醒。所以说,在这样的时候,你想我们都是世间名利客,都是苦海迷路人。那么这个时候就,正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时候,就需要这样的宝典,脱口道破天惊。警醒我们,说我们一切人都是红尘客,都是红尘客,要能用来起到警醒的作用。所以当阿难在经里面启问的时候,问到一开始就七处征心,听的阿难就,完全,原来的话,他觉得,哎呀,我看见佛这么庄严,色身相好庄严,才出的家。结果就直接劈头盖脸的说,就因为你这个缘故,导致你现在不能悟到真心,贪着色相。就这一念起,开的经文缘起。所以这就经者警也。

既然是这样的一种一语道破天惊,那么经者惊也,惊醒的惊。就是说整个佛的一代教法,原来不说的话,我就根本不知道。正当日子过的美美的,幸福生活过的甜甜蜜蜜的时候呢,突然间说,人是有轮回的。突然间正当我们再为了一切东西,要占据已有的时候,为了它不择手段的时候。春风得意,觉得自己事业有成,官高位显,财富日增的时候呢。突然间告诉你所有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

那么无论这种代价行为,整个这样的因果报应之中,突然间告诉你一切都不离于,现前一念的心性之外,这个惊天妙义的时候。哎呀,太难得了,就用惊都不足以为喻,用警都不足以够切。所以说,这点来讲,经者惊也,天大的秘密,从来没有从世间的一切经典中听过啊。所以为什么说,经者京都呢,不但首楞严是三藏之都,是世间一切书之都。世间事说的都是世间法,哪曾挑破还有出世间法,所有的一切书。大家看的,什么金庸啊,梁雨生啊,《红楼梦》啊,《西游记》啊,没有像楞严王于三藏,王于一切世出世间学说。所以这么天大的秘密从来没有从其它地方听过,这叫经者,吃惊,吃了一惊。

最后经者,巾也。为什么叫巾也呢,既然是我们生受因果,枉在轮回,一回头来讲无量劫来,都在这个状态,都是这个死样子,你还不值得你美美的哭一鼻子吗。赶紧把手边的手绢拿起来擦点眼泪,经者巾也,就无量劫来违背如来密因,不知道了义修证,念念都出于诸菩萨万行之外,造业之中啊。所以说,经者巾也,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是这样的一种,对于每个人经文都有这样的功能作用。希望我们来提起信心,迈开脚步,从而学这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是经文的内涵,这是泛解经文。

那么接下来我们不是在讲了义吗,不是在讲密因吗。那么我们就要就着密因和了义再来反谈一下什么叫做经。就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国度,大家都学汉语,都能够受过汉语教育,那么一听。噢,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佛说的《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包括今天说的《楞严经》,这叫做经。对不对,只有这才叫做经,那么佛陀在的时候,人们听经只能从佛的什么呀,声音来听,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是不是这样的,佛陀时代的经是什么经呀,是声音,就是声尘做为经的载体存在,声音就是经。我们现在随着三藏在印度的四次结集,法水东流,我们取经,然后翻译,流传到现在。现前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呀,是书本和文字啊,这时候是什么呀,色尘。就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经的载体了。是不是嘛,那么大家不要忘了,当我们正在修心的时候,观照的时候,历缘对境起观照的时候,就是我们用法尘做为经的载体。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

意识境正对着法尘的真理,真理显现出来这个道理,就叫做法尘么,我们来不断的跟它相应,就在这两个相对相应,互相成就作用,相续我们的功夫。这个时候呢,法尘的道理,法就成了经了,就成了载体了,当我们修行观照的时候,大家想想书本那会在哪呀?声音在哪里?是不是,因为这样子,六根门头,哪一个是经呢?六根门头哪一处不能显现经呢?所以在他方国土里面,有一个国土是以光明做佛事,就是那个国土的大家众生交流感情,人事来往,唯一的最主要的显现特色就是光。香积佛国,又是以什么做佛事。以味做佛事,以香味做佛事。那么在香积佛国肯定他流传法宝,必须依附在味尘和什么呀,这个香饭做佛事,这个眼耳鼻舌,舌根相对什么呀,色声香味,香和味上面就变成经了,那个时候经在哪里,《首楞严经》,就我们现在这本手里拿到这《首楞严经》起作用吗,人家那都没这么回事呀,大佛顶是什么意思,听都没听过,天国语言。那么这讲来的话这就触尘为,还有佛国是以天衣做佛事,那么就触尘为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全部什么呀,就是经的载体,这就叫做经,所以从迷的来讲一切都不是经典,我们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们诸位同学肯定做过功德,对不对,也去助印经典,哎呀说这个,折叠的,外面包金的,包了布的,旁边描金的,认认真真写的,还要拼音注着,有大写有小写。这么付之心血的这么一本《首楞严经》,拿出来的时候,你把它扔到猪圈,猪看着是什么呀,猪看着会觉得这是一本法宝,这要恭敬吗,它用嘴拱几下还不好吃就扔在一旁边了。那么,古人一下子这个因缘到了的时候,有时候他也不看经。看见桃花,我们法源寺的丁香怒放了,过几天就谢了。听见琴声,在山谷里面传出一个人在弹古琴。或者看流水,一不小心就什么呀,就悟道了。这个时候他眼前的所有,花飞、叶落、流水、琴声,全是经了。

经的功能就显现了。哪一处不是经呢?可是首楞严放到猪圈里,它又不是经。什么是经,什么不是经呢?那么甚至有时候,一个参禅的人,到了根本无关于已的情景之下,歪打正着他居然能够开悟。佛门里面有一个叫楼子和尚的,楼子和尚为什么叫楼子,就是大楼的楼,楼阁的楼,他无意中在闹市,行进之中呢,正在参究的时候呢,听见这个楼上是一个歌妓院,唱歌姬的这个伴娘就唱了一声说,肯定王宫贵族的公子哥们正在一块饮酒作乐,她就随情起歌,就唱了一句,说你既无心我也休。说你无情无意,我也就不对你真心相许了,你既无心我也休么。被这和尚一听,他哗的就开悟了。上面唱着,妓女唱的小曲,他一听参禅人开悟了。那这个时候,这就叫做经啊,他轨到这个法轨里边来了,首楞严,法眼就开了,这就是经。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殊不知道什么呀,经体无别,迷悟自异。你的心在这个道上了,什么东西,山河大地,全有经的载体和功能。你的心不在道上了,首楞严翻开,如对目前,佛在说法的时候,有四百九十八个人,意识混沌,听了就像耳边风一样,这个时候,经的功能作用起不了。所以大家要反思反思,问题全在于我们自己,至少你有没有全神贯注,你有没有。这就是我们说经,什么叫做经。

在这个《楞严经》里边,各自就是有二十五个圣人,在讲他过去修行怎么得道的时候,那么像尼沙陀呢,他是观色,那么这时候色就是教理行果具足的经典啊,宝典啊。像这个童子,香严童子他是什么,闻香啊,闻香他就入的这个圆通法门,那么这个时候香味就是他的教理行果首楞严经。像这个药王菩萨是尝味,他就尝百草尝味,药王菩萨,那么这个时候味觉就是他的教理行果的首楞严经。当然,还有一个毕陵刺伤,他的胳臂疼了一下,反观观的什么呀,悟到这个圆通法门,这个时候痛就是教理行果首楞严经。一切都是经的概念,一切都是经的载体。所以就看你有没有到道上,你念念都在如来密因,那么你念兹在兹,法法都是了义修证。这才叫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全在这个首楞严大定。

所以你学了首楞严,自从识得首楞严,从此不识人间糟粕书。不看了,那么想想这就是经,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泛谈经。经的概念大家要知道,什么是经?一切都可以是经。只要你的心在道上,心在首楞严的念头上,那哪里不是经呢,所以说所谓的这个契机契理,所谓的涌泉,结鬘,所谓的京也、金也、警也、惊也、巾也等等这一切,就看你想不想修行,愿不愿解脱。不要再说其他的多话,不要跟再我再讲,哎呀修不上去,多讲讲修行时的事,你根本就不想修,你不愿意修。修行就这样啊,心不专你就让它专啊,心不切你就非让它切呀,就跟自己做对治啊。坚固呀,你心不坚固,你怎么得修么。这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到此而止,十九个字大佛顶到首楞严经,那么我们从七个版块,这叫做泛解经题,总的理解一下,大家记住啊,从这个大,其大无外开始,到最后以这个全体是经结束,一切都在首楞严大定之中,就是这部经典经题所有里面的内容涵盖。

那么下面我们就快速的,为什么要做一个串解经题,给大家串解,就是因为我们泛解,我们现在要收啊,收到这个首楞严的经文上来。那么我们就要依着这个经题要把它收,因为泛解一下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正觉,遍觉,无上觉,本觉,始觉,究竟觉等等这些,那么这十九个字里面来回倒腾这么两节课,你就没有一下,也要把它结鬘,要穿起来。所以我们来串解一下,串解就可以把我们的泛解做一个小结了,我们经题就给大家讲完了。

首先,从大佛顶起串,就是大佛顶这三个字为主,其它的字为辅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大佛顶为什么说大佛顶,就是能赞能表的就是它大的内涵,能表显大的内涵,能赞叹大的这个义趣。那么为什么这里就大呢?大佛顶就是能够赞叹的,下面四个都是为所赞叹的,就是为大所称叹的。比如说如来密因,由于依着这个能成菩提路,那么如来密因就称之为大因。对不对,修证了义,因为他是乘如来密因的真实道理,称性而说这个了义的法门,所以修证了义就是大义。那么诸菩萨万行,念念都不离开密因之理了义之行,所以他就称之为大行,他是如实而修行。既然这样,那么没有一个人不在四十一位菩萨阶位之中,就是大人。没有一法能出这四十一个法身大士之外就叫大法。这样的修因证果圆满了,得了首楞严大定,三昧之王,所以这个就叫做大佛顶串解,依这个大教,解这个大理。乘这个大理,修这个大行。依这个大行,证这个大果。都是最后得的首楞严功德,这是以大佛顶起串,这就是大的内涵。用另外的版块就可以把它解释注解了。

那么就如来密因起串。如来密因而言,那么我们就以如来密因这个概念为主,其他的又为辅了。为什么这就叫如来密因呢,你看我们刚才讲到有显极之密,有密极之密,那么显极之密,密极之密,显现的时候为什么呢。如果用大佛顶来修饰如来密因的时候呢,佛顶么,春山吐日,层出不穷,刚才讲到,这叫做显极之密,那么九地菩萨,九法界众生全不得而知,这叫做密极之密,就是大佛顶来修饰的如来密因。那么用这个如来密因,才能够评判你的修证属不属于了义修证,悟这个如来的密因而修,所有的修证全属于了义修证,依这个如来密因起修,才堪称为你在修了义之法门。这样的话,诸菩萨的万行所有菩萨所修的法门,皆是从这个密因的法界流出来的,所有菩萨起修的这个行门,念念都归还在这个如来密因之法界之内,这就是依如来密因起串这个诸菩萨万行。籍此密因就是十方如来得成就的首楞严大定所依的密因之心,所以这叫做依如来密因起串,来看什么叫大佛顶,什么叫了义修证,什么叫诸菩萨万行,什么叫首楞严,跟的上吗?

那么就修证了义这个版块来起串的话,只有依这个了义修证的修证了义,才能够称的上叫做大修大证大佛顶的内涵。只有修这个了义法门的了义修证之方法,才符合如来密因的范畴。只有依着这个了义修证,那么六度万行,不修而修,幻修。不证而证,幻证。才跟修证了义的步调一致,这才叫了义法门。不了义就是,有修有证,修证隔别。那么这样的了义必然最后入的首楞严大定的幻证,了义之证,这叫做依了义起串。

那么最后就诸菩萨万行起串的话,以诸菩萨万行这个概念,我们想想诸菩萨万行为主的话,怎么用其他的几个来解释呢?就是说诸菩萨万行,依这个大佛顶的这个非常圆妙的比喻。但是,这个比喻它内涵就是说,如来密因这个理性,依着这个理性所称的这个比喻,我们才起行的时候,一行就可以概括一切行,一切行可以汇归到一行。这才属于了义修证的诸菩萨万行,这才叫做念念不离首楞严大定的坚固之义,所以这就叫诸菩萨万行起串。串解经题。

最后如果我们以首楞严起串的话,就不用说了,什么叫一切事究竟,那么十九个字题目的结穴之处就在这里汇总,就在首楞严大定的体相用上来。因为这个,什么叫做首楞严的体呢?就是他当体,我们解释了他大的内涵,当体他们非常广博的,包含的,集法界之容量的,这样的一种绝待无碍的大的体性才叫做首楞严的体。那么,依照这个,把它叫做大佛顶的时候呢,才叫做首楞严的相。首楞严我们说,摸不到看不着,你说他是绝待的,无碍的,圆融的那他是怎么个感觉呢?就要用首楞严,用大佛顶的这个相状来作为比喻,体现首楞严的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起修你要用它啊,有个相自己不会用怎么办,那么怎么用呢?首先悟如来密因,其次起修证了义。所有这些诸菩萨万行全部在这个首楞严之中,汇总到这里,所以这才叫做什么啊,究竟坚固,首楞严,这叫做串解。

能听明白么,会不会乱了套路啊,可不敢适得其反,我立这个串解就是为了让你不坏套路的,把这个经文能够非常清晰一串儿,能够串在自己的心田中。

那么什么叫做贯解呢?第四项我们就是贯解,贯文的贯。贯解我们来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本经内容的展开紧扣着这十九个字的经题而一一对应。你比如说,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大佛顶和后面的首楞严先抛开,抛开来讲啊。这个如来密因这个版块里边所对应的,就是经中一开始的七处征心。七处征心的内容是什么呢?佛问阿难,说你现在能知能觉,能看能想的这个心,你的真心到底在哪里?抛开你能知能觉,这都是有妄的成分,那么你的真心在哪里?阿难就一会儿说在身内,一会儿说在身外,一会儿又说潜在根里边,又说在明暗之间,有时候又说在思维里边等等,在没有执著之处等等不断的说,佛一一给批破。批破完了以后,带妄出真,就十番显见。

就咬着说人能看东西的这个功能作用,说你这个见性永远都在,不管眼睛有没有,眼睛瞎不瞎,眼睛闭不闭,能见的能量作用始终都在,不变的,十番显见。那么这里就是讲到如来密因就是这样的,特别是最后引入到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为十二处);十八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这些(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他说没有一处没有现前真性显现的。只要你能够悟得了,所有的十八界诸法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物质、精神层面,全部都能够体现如来藏思想,就是如来密因。所以你看这就是显的密极之密,七处征心都找不着,显极之密,十番显见到处都是。所以这个版块就显现他的不动、不灭、不失、不散的超情离见的这个的如来密因。

那么这样的尽情展开了以后呢,才又一个版块与之相对应的,修证了义的诸菩萨万行。你看里面讲到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这样的一路涅槃门,这里面全部讲的是诸菩萨万行就在这个里面了。但是诸菩萨万行他说了,你不能离开现前的这个了义。那么他在经文里面讲到了义的时候,他就讲到两个版块:一个是染缘起,就是你依着这个如来藏心,如果你起贪嗔痴的妄想的话,那么你就是十二类生趣,有胎生、卵生、化生,就在三界之内是投生的。依着净缘起,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往出缘,依着净缘的话,那么你就趋向解脱,了确生死烦恼的。可是依染缘、依净缘,念念不离开这个缘,悟到这个缘能够涵盖万法,就是这里说的,就是悟到修证了义。

依着这个不离开这个缘,不管依染缘起缘、依净缘起缘,都离不开缘的道理,这就叫了义,悟到了义之理了。悟到了义之理,不管你起修缘向净,缘向染,念念都是诸菩萨万行的了义修证。所以这里面就讲到说一旦心外求法,就离开了如来密因的范畴。一旦有心外求法,特别是后边有七趣轮回和有五十阴魔显现的时候,只要你修的境界出现了,一出来一点执著,你马上产生贪染的时候,就受了群魔了,就入到邪处了,不属于了义。所以在这里就马上说,但凡你心外能够别求一法的话,马上就离开了如来密因的范畴,那么你的这个质量上就不能够把他属于说,叫做了义修证。所以说后面说头上安头,知见立知,一作胜解,即受群邪。这都属于诸菩萨万行了义的范畴。

这是里面所有的版块,前后衔接,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那么在这个经题里面这样的一种极致的境界。《首楞严经》讲到的这个修证法门,如来密因这个圆满的道理,这样一种极致的境界没办法形容。故而在前面安了一个什么啊,大佛顶来进行无言的什么啊,说到极致太美了,只能强立了这么一个比喻,非常到位的比喻。在后面汇总了一个首楞严进行总结,一切事究竟。你前面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四种即性,染净缘起,五十种阴魔。任你纷纷扰扰,总之都在我这个现前的首楞严大定之中。不能出轨的,你出不了这个轨。所以说前面的大佛顶就是作为妙喻,后面的首楞严做为宗旨归趣。所谓我们说的,有一种明白说什么啊,长安虽闹我国安然。当时的长安有多繁华呀,大唐盛世的时候。说长安熙熙攘攘,大家闹的不行了。

可是大唐帝国固若金汤,稳稳地常存在于这个历史长河,世界之巅。这就叫什么啊,总归首楞严,就像大唐帝国一样。你在这个长安城里面念念都是出不了我这个首楞严。这就是这部经里面,内容与经题始终同步进行。但是题目是卷起来的,内容是舒展开的。所以说这就是我们说的贯解。我们随着接下来贯经文的时候能知道说,这部经题跟这部经的内容是紧紧地,丝丝入扣地贯在一起。这叫做贯解。

因为十一点了,那么我想我们再耽搁一点点时间可以吗?把这个导解也给他讲完,导归极乐。这就是我们从泛解,到串解,到贯解这个经题。

那么我们当时给大家讲过了说,因为我们希望现在的时期,还是要把心先挂靠在极乐世界。并且今天把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导入极乐净土法门。并不是我这里说,非得依照着宏海法师的知见,跟诸位共鸣一番,不是这样的。你也不要说我在这里强行推广法门,因为呢也不是说非让你往生极乐,在这里牵强附会的给大家讲。因为的的确确呢这个法界本是一家,不是我在这儿牵强附会,如果你这个理悟不过来透不过去,你还是不明白首楞严叫做什么味道。所以我们接下来就导解一下,今天的导解总而论之,我们净土法门的核心是什么?相信极乐世界,对不对?愿意往生,念念阿弥陀佛。这就够了,这就足了。那么我们就着这个信愿行三资粮,我们就可以说当体就是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依着这个净土资粮信愿行来就着大佛顶的大,称性的再显现一下,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大的内涵。比如说信,信什么呀?信娑婆之苦,极乐之乐,对不对?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相对大。我们这里是苦,极乐是乐,这就是相对大。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愿到极致了。尽情地求往生西方。尽情的厌离娑婆染土。那么这样的一种心态,如果我们尝试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就没法再说了。就我念念都,这个愿力发的已经透彻了,念念就是说,客路溪山任彼恋,决定这辈子要往生西方。这个愿力发透的时候呢,就没法再说了,就是绝待大。这就叫绝待大。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常讲到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句话所表显的就是我们这里的周遍大。

我们的心念用起来的时候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就是这个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的,全体首楞严法界离不开的。净土法门也离不开的,这叫做周遍大。那么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一佛就是见一切佛,法界藏身啊。生一土就是生一切净土,这叫总持国土。那么这就我们刚才讲的随处大。一佛一土就可以代表全佛全土,那么在《观经》里面说念佛的时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时候就是现前大。现前一念阿弥陀佛加起来,念起来的时候呢,你哪里说信?你念佛的时候难道有不信?有不愿吗?你深信的时候,你难道不会念?不发愿吗?难道你有愿的时候,怎么会不信呢?怎么能不念呢?这相互交错,一句阿弥陀佛就全体盖涵了,一句阿陀佛念多余的时候谁都不想搭理你。就念念念佛,这不是强名大么,哪里有信愿行三资粮,这就叫做大佛顶的大。就要从这里来贯解三资粮。

那么再从如来密因上来配,怎么配呢?净土法门的诀窍就是最难信,极难信之法。那么你就要第一个要迈的玄关就是信,可是不要忘了,所有的通途修法一定要从信起修。信解行证,净土法门难在哪点,我们最难的通途修法就是解的这一关,先信了以后你要开解呀!开解可不是说,我们一般的说,今天看了个《楞严经》,读了个《弥陀要解》,开解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叫大开圆解,叫大彻大悟。这一关口过了就等于说你悟了如来密因了。那么你以后的修证才能称得上了义修证,否则在此之前全属于盲修瞎练,心外求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知道了,信愿行的修炼就是把通途的解,给他四两拨千斤的冠在信上来了,就以这个信方便入到当下就是解中,并且是悟,就是证。

信到极致的时候什么啊,等同于现量证量。为什么说一念净信,当下就可以往生呢,就是你现前就证到了。因为我们凡夫要证一个东西,要信他,一定要看到,这是所有凡夫的通病。到阿罗汉才属于完全看清楚因果,完全知道空性的境界,所以才叫做证果啊。我们现在是达不到的,所以说信到极处就等同于证,这不是密因么。你发愿的时候,愿的核心是什么,厌离娑婆啊,大家想想,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怎么也虚不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五蕴空不了啊,这个时候你就舍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有根身器界,正报依报,紧紧的相互作用牵引着我们。所以这个愿的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那里拼命的往起提,我们就以为说,哎呀,佛法不是不能有取舍吗。你们还拼命的往起提,可是殊不知那叫四两往起提,这叫千金痛快自然而然就放下了,这就叫密因。为什么?愿的内涵,厌离娑婆,当下体现的就是般若空性的内涵思想。我们怎么也舍不下,就假借那个四两放的这个千斤啊。我们现在天天背一千斤的贪嗔痴,放不下,这就叫如来密因。那么一句阿弥陀佛念的离四句,绝百非的功夫显现的时候,这就我们说的中道实相。念佛提起的时候我们在左思右想,念不进去提不起来,念得如法不如法等等都是心外求法。离了八万四千,你就只管念南无阿弥陀佛,带着这个信愿的念,那么当下就是中道实相,根身器界完全体现的就是色空不二,你不知道所以叫做如来密因,这是就着信愿行三资粮配这个如来密因。那么如来我们知道,既然前面的信愿行三资粮,都是他一代教法中密因的结合,浓缩和体现。我们就要发愿而去,乘愿再来。如来不是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么,所以这就叫做如来密因。

那么讲到诸菩萨万行的时候,这就比较有意思了,为什么?修证了义么,修证了义的时候。以此三资粮一旦成功地往生到极乐净土的时候,那种修行境界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比拟的。成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如果说,从七宝池中,莲花中化生出来,马上八功德水自然灌顶,楼阁、水鸟、树、行树等等无一不是在讲法,这个时候,你纵然不能够,就是你不想修行,你想堕三途,怎么样?有机会吗?没有了啊,你说我退成到阿罗汉去,不去修这个大乘佛法,没办法,为什么?“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时食,还到本国”,这里不设小乘法门的,不读这个小班的,没有。你入邪定里面,成个大魔头来娑婆世界祸害众生,没有,没机会。全是正定聚,必至灭度。

你说欲不成佛,我不想成佛,我一定要成魔,为时已晚,极乐世界必定是一生补处的。念念刹刹,全是修的了义之法,这就叫诸菩萨万行修证了义。没有一刻不是诸菩萨万行,没有一法不在修行了义,水鸟树林都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容不得你有不了义,不给你一点点不了义的机会和间歇,这就叫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

那么说依着信愿行三资粮,来会首楞严坚固的这个法理的话,大家都仔细啊。打个比方吧,我们怎么样,觉得为什么说这里能够体现出来,叫做究竟坚固呢?究竟坚固说,这个局已经完全设好了,框好了,你就在里面走,永远都变不了,就是这么按部就班的。我们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在想超度,所有的人都在超度亲人,特别是佛弟子,那么有的人也问说,超度的起作用吗?怎么不起作用?我说不但我们超度亡灵,六亲眷属,不要忘了,我们也是一个亡灵啊,只不过是投到人道的一个鬼,一个畜生而已,变个戏法叫做人。我们的分别心一起,马上就觉得:啊,人还是挺好的,但是不要忘了,人也是一个地狱众生,人也是一个恶鬼之趣的众生,人也是一个畜生,人也是一个天人。

就是不管怎么讲,就是一个生。那么这个生一定要什么啊,在超度之内可以起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也在被超度,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国土的修行能量,五劫思维的修行时间,四十八愿就像一张巨大无比,面面俱到的文书,天天就在极乐世界宣读呢。我们现在就好比流浪生死的一个亡灵,已经被极乐世界的一个大法会,大超度佛事,写进去名字,牌位立在那里了。我们现在能够每日愿生西方净土,时时厌离娑婆,阿弥陀佛心忆口念不断,这个法门,这个功德,就在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已经全体设置进去,搞定了。究竟怎么样?坚固,已经跟首楞严功德正等无异了。我们现在包括我们信佛,知道阿弥陀佛,要求往生,念念都在被超度之中的首楞严坚固之时,这就叫三资粮的首楞严。这样来汇归净土。

那么我们想想,如果说你这样的理解,这真不是牵强附会,就是这么一个佛法,不二法门,法界之理么,无二无别么。在这样情况下,哪一处不是首楞严大定的功德显现呢?所以这就叫导解经题,说明什么意思呢?《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就等于净土资粮信愿行,又叫无量光寿,希望大家能够深深的识之悟之,整个一切行门法门都在这个坚固之理之中,这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超了十分钟,耽搁了十分钟,还有一些问题我还带着呢,又没有时间了,只能下次课程再讲吧。

现在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